專題05植被與土壤(知識串講)-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_第1頁
專題05植被與土壤(知識串講)-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_第2頁
專題05植被與土壤(知識串講)-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_第3頁
專題05植被與土壤(知識串講)-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_第4頁
專題05植被與土壤(知識串講)-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高一地理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知識串講05植被與土壤(一)植被、森林、草原與荒漠1.植被(1)植被及分類:植被指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①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②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經營管理的植被,如經濟林、人工草場等(2)植被垂直結構:在穩定的植被中,不同種類的植物群體,通過爭奪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從而形成分層明顯的垂直構。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數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2.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類型分布氣候特征植被特征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高溫、降雨豐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長,森林呈深綠色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數量豐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開。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與雨林相比,垂直結構較簡單,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較少,少板根和莖花現象落葉闊葉林(夏綠林)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夏季炎熱或溫暖,冬季寒冷,降水適宜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針葉林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以松、杉類植物為主的針葉林。葉縮小為針狀,以抗寒抗旱3.草原與荒漠(1)草原與荒漠植被在熱帶和溫帶,當水分條件不能滿足森林生長時,便出現以草本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區,則形成荒漠植被。(2)草原的類型類型分布氣候特征植被特征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帶的南北兩側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豐沛,干季為4—6個月,降水稀少濕季植物生長旺盛,草原蔥綠,干季草類枯黃。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溫帶草原主要分布在大陸內部夏季溫暖,冬季寒冷而漫長,氣候干燥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有較矮小的灌木(3)荒漠植被①分布:從熱帶至溫帶,氣候干旱地區的植被可統稱為荒漠植被。②特征: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為主,具有耐長期干旱的形態和結構。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當迎來合適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動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二)土壤及主要形成因素1.觀察土壤(1)土壤土壤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土壤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顏色來命名的,如黑土、紅壤等。(2)土壤質地土壤礦物質顆粒按照粒徑大小可分為石礫、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級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稱為土壤質地;從土壤質地看,土壤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據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覺近似地作出判斷。①砂土:成分以砂粒占優勢,大孔隙多、毛細管孔隙少,通氣、透水性強,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機質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②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點,不僅通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強,是農業生產理想的土壤質地。③黏土:成分中黏粒占優勢,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有機質分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但質地黏重,不易耕作。2.土壤剖面構造(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2)森林土壤剖面: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構造最為復雜,一般分為有機層、胸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3)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經過人為耕作就變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為耕作層、犁底層和自然土層。①耕作層:又稱表土層或熟土層,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②犁底層:又稱亞表土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③自然土層: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質(1)成土母質: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2)作用: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質地。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1)生物: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2)生物循環使營養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質、水和大氣中的氮、磷、鉀、鈣、鎂、硫等營養元素選擇性地加以循環吸收,儲存在生物體內,并隨生物殘體的分腐殖質解釋放到土壤表層。(3)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5.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氣候(1)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因此,濕熱地區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區快得多。(2)不同地區的土壤特點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干冷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較弱,土壤黏粒比重低冷濕地區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干旱、高溫地區土壤有機質積累少(3)舉例:亞馬孫河流域因高溫多雨,自然土壤失去雨林保護時,有機質快速分解,營養元素被淋溶。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貌、時間與人類活動(1)地貌:①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山頂與山麓、陽坡與陰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土壤發育不同。②從山頂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質的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2)時間:在上述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3)人類活動:①積極影響: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②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荒漠化等。(三)土壤的功能和養護1.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渡地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其所在的環境之間有著活躍的質和能量交換,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2.土壤的功能(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條件:使地球表面因著生綠色植物而生機盎然,促使地理環境以至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有了綠色植物,動物才有了食物來源,而土壤本身也是許多萌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場所和營養來源。(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陸地水體的一部分。對氣降水的一部分儲存在土壤中,既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量,又可以持續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正因為如此,農作物可以抵御適度的旱情。(3)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人類生存必須發展農業,以取得良物。人類種植農作物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人類飼養動物,也要以植物為飼料。3.土壤的養護(1)改良土壤①前提:有些土壤,不適于種植農作物,或者種植農作物產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