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模考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模考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模考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模考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模考測試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選擇題

1、“隋煬帝開鑿運河,因勞役過于繁重,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但是運河的開通,對于唐、宋兩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材料最準確的理解是(

)A.隋朝滅亡主要原因是開鑿大運河B.客觀辨證地評價了大運河的作用C.大運河為當時發展起了積極作用D.認為修建大運河導致了農民起義

2、下列關于科舉制的說法錯誤的是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只有高門士族的子弟能參加考試C.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確立D.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3、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紂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家眾說紛紜。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

4、中國古代出現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他們具備的共同歷史條件是(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貿易發達C.國家統一,社會穩定D.君主專制加強,科舉制度完善

5、“萬國盡征戰,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留學川原丹。”杜甫的名作《垂老別》描寫的社會現實是(

)A.安史之亂B.藩鎮割據C.五代十國D.宋金之戰

6、下圖連環畫《張巡守城》生動展現了“安史之亂”爆發后,張巡堅守雍丘,抵抗叛軍的故事。“安史之亂”后逐漸形成的局面是(

A.法紀松弛B.政權分立C.藩鎮割據D.宦官專權

7、王安石執政時,為解決以往各地田賦不均、稅戶相率隱田逃稅的情況而采取的措施是(

)A.農田水利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稅法D.保甲法

8、“蘇湖熟,天下足”諺語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經濟重心南移已經開始B.大力引進越南的占城稻C.宋朝已完成了天下統一D.長江太湖流域成為糧倉

9、《宋史·食貨志(下)》記載:“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這一經濟現象最早出現在(

)A.三國時期蜀國B.南宋江淮地區C.唐朝四川地區D.北宋四川地區

10、南宋時期,河南瓷窯遍布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是A.汝窯B.定窯C.越窯D.邢窯

11、“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也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題材。”下列詩詞反映成吉思汗的是(

)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B.“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12、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岳飛、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跡,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是(

)A.英勇不屈B.自力更生C.獨立自主D.顧全大局

13、兩宋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這反映了當時(

)A.農業及手工業發達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對外貿易航線眾多D.國家財政來源廣泛

14、“他外出打獵,便豪情滿懷地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他望月思念胞弟蘇轍,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登臨古跡,便慨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文中的“他”是指A.李白B.李清照C.關漢卿D.蘇軾

15、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下列評論與該著作不符合的是(

)A.善可為法,惡可為戒B.史家絕唱,無韻離騷C.以傳敘史,服務政治D.經驗總結,言語精煉

16、有這樣一副對聯:“愛國名將,百戰不敗掃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流傳不朽名著。”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岳飛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繼光抗倭D.鄭成功收復臺灣

17、明朝沿長城設置了“九邊”,九邊各鎮不僅僅是明廷同蒙古貴族抗爭的戰場,也是漢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貿易的場所。這說明了長城A.由防御功能變為互市貿易功能B.具有促進民族經濟交流的作用C.劃清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界線D.打破了漢民族傳統的民族觀念

18、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A.是一種民間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B.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往來C.使明朝獲得了良好經濟效益D.促進了明朝手工業的發展

19、明朝滅亡后,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引清兵入關,夾攻李自成的軍隊,最后導致李自成起義軍失敗。這里所說的明軍將領是(

)A.吳三桂B.辛棄疾C.努爾哈赤D.皇太極

20、元朝時“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形成的一個新民族是(

)A.女真族B.畏兀兒族C.蒙古族D.回族

21、明洪武初年,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沿海人民生路被斷,于是與倭寇連接為亂。這說明A.倭患隔斷了中外商品貿易B.海禁政策激化了民間糾紛C.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海禁政策影響了百姓生計

22、京劇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戲曲已成為城鄉人民的文化需求B.文化專制導致了戲劇的繁榮C.地方戲劇日益繁盛D.徽班藝人的長期努力

23、1684年,清政府為鞏固東南海防,設置了隸屬于福建省的(

)A.西域都護B.臺灣府C.駐藏大臣D.伊犁將軍二、綜合題

24、政治制度建設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現,政府政策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鴻汾中學同學們以“制度、政策與社會發展”為主題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請你完成探究任務。

任務一

【圖片展示——了解制度創新】

(1)制度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據下列圖示,解釋相關制度的概況及作用。

任務二

【閱讀材料——解讀對外政策】①《宋史·食貨志下八》:“……四年、置市舶司于廣州、后又於杭、明州置司。”(解讀:宋代分設提舉市舶司于廣州、杭州、明州等地,管理商舶、征收關稅、收買進口物資等。)②外商不得在廣州自由出入……凡外來的一切人員、船只、貨物及納稅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員擔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計阻斷、許多以海外貿易為生的商人和漁民破產。清朝嚴格限制貿易……——教師教學用書(2)對外政策的制定對社會發展影響重大。據下列材料簡析①②對外政策設置的背景及影響。

任務三

【構建聯系——闡述專制制度】

(3)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結合明清歷史,以“政策·制度·強化”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2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兒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許多努力。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出“元”實行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中的哪一句說明了“元”實行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這一時期,為加強對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材料二

本朝順治十八年,海寇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其子鄭經(按府志,鄭經一名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三。——摘編自《清一統志臺灣府》

(2)結合材料二說出鄭成功的歷史功績。“臺灣府”的設置有何意義?材料三

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措施1653年正式冊封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達賴喇嘛”1713年清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設立噶廈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措施,這些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材料四

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粉碎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4)根據材料四,概括康熙帝為“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了哪些努力?

(5)通過以上的學習探究,你有何感悟?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改編自沈括《夢溪筆談》材料三

16—17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及其成就簡表姓名著作影響(地位)李時珍A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徐光啟《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步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記述材料四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唐、宋時期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