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學公共經濟學課件公共經濟學課件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務_第1頁
大學大學公共經濟學課件公共經濟學課件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務_第2頁
大學大學公共經濟學課件公共經濟學課件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務_第3頁
大學大學公共經濟學課件公共經濟學課件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務_第4頁
大學大學公共經濟學課件公共經濟學課件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概要:人類社會的需要包括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與此相適應的物品與服務也有公共物品與服務和私人物品與服務之分,由于不同物品與服務的生產與提供方式差異,經濟社會又劃分為兩大部門: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因此,公共物品或服務成為公共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內容,這不僅因為公共物品或服務是社會公共需要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公共部門經濟活動涉及的許多問題,都與公共物品或服務直接有關。

教學內容第一節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第二節公共需求與私人需求第三節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需求分析第四節純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第五節林達爾均衡和免費搭車者第六節混合物品或服務第一節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或服務是公共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內容。究其原因:首先,公共物品或服務是社會公共需要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載體;

其次,公共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主要體現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提供上;第三,公共部門經濟活動所涉及的問題,大都與公共物品或服務直接有關。

一、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的概念

人類社會所需的物品或服務,按照需求主體和供給渠道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純公共物品、純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

1.純公共物品:是指由公共部門(國家機構和政府部門)供給用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或服務。

2.純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場供給用以滿足個人需要的物品或服務。

3.混合物品:是指兼有純公共物品和純私人物品的某些特征的物品或服務。即介于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之間的物品或服務。二、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的區分標準純公共物品?

非可分割性?

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純私人物品可分割性競爭性排他性標準1.效用2.消費3.受益是指那種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費上不具競爭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務。是指那種只向為其付款的企業或居民提供的,且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并很容易將未為其付款的企業或居民排除在受益范圍之外的物品或服務。

三、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特征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即,純公共物品或服務是向整個社會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享,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干部分,分別歸屬于某些企業或居民享用。或者,不能按照誰付款、誰受益的原則,限定為之付款的企業或居民享用。非可分割性的含義

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生產與提供,無論你是否愿意,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如果提供,它所帶來的好處不可分開地散布在整個社會里。

特點:由于純公共物品或服務不存在交換行為,所以,個人不擁有所有權,也不必購買消費權。如:公路、義務教育純公共物品具有非可分割性的原因

因為,對一種純公共物品或服務來說,這就是說,對于任何一個消費者i來說,其所消費的公共物品的數量,就是該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總量Xn+j。也就意味著純公共物品或服務在一組消費者中是不可分割的。2.消費的非競爭性(non-rivalness)

即某一企業或居民對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享用,并不排斥、妨礙其他企業或居民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其他企業或居民享用該種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這就是說,增加一個消費者不會減少任何一個人對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消費量?;蛘哒f,當一種純公共物品或服務在增加一個消費者時,其邊際成本為零。

原因:在于純公共物品或服務效用的非可分割性。非競爭性二重含義

(1)邊際消費成本為零。當增加一個消費者對供給者來說沒有增加一點生產成本。因為供給沒有增加,所以消費者增加,生產成本不變(2)邊際擁擠成本為零。即每個消費者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消費的數量和質量,消費者之間不存在利益上的沖突。3.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即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企業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受益范圍之外?;蛘哒f,不能阻止拒絕付款的企業或居民享受純公共物品或服務。非排他性的三重含義

(1)非獨占性: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讓別人消費他。如:廣播、燈塔(2)非拒絕性:任何人都不得不消費他。如:國防(3)任何人都可以消費相同的數量。如果在某人消費以后,別人的消費數量減少了,那也就等于部分排他了。如:公安、司法。具體表現:(1)純公共物品在技術上不易排斥眾多的受益者。(2)沒有必要排斥他人消費公共物品。(3)排他成本卻過于昂貴,經濟上不可行。四、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特征1.效用的可分割性(divisibility)

它可以被分割為許多能夠買賣的單位,而且,其效用只對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說是誰付款、誰受益。也就是說,純私人物品和服務可以分割開來,分別提供給不同的消費者。如,電視機廠家批量生產,消費者選擇性消費。純私人物品或服務具有可分割性的原因

對于純私人物品或服務來說,即對于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總量等于每一個消費者所擁有或消費的該物品數的總和,這意味著純私人物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2.消費的競爭性(rivalness)

即,某一企業或居民對某種一定數量的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享用,實際上就排除了其他企業或居民同時享用。就是說,消費者的增加將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種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生產成本都要增加。3、受益的排他性(excludability)

是指個人被排斥在消費某種物品或服務的利益之外,當消費者為純私人物品或服務付費購買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種物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利益。因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務,人們才愿意為之付款,生產者也才會通過市場來提供。

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特點(1)個人擁有所有權;(2)必須購買消費權(3)競價高者享有優先消費權。五、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驟第二節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

人類社會的需求總體上可以分為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一、私人需求(一)概念:是指由單個人內在產生的、不依賴于他人而獨立存在并得以滿足的個人需要。(二)私人需求分類1.捷克斯洛伐克經濟學家奧塔?錫克分為四種:物質需要、運動和活動的需要、與別人關系的需要、文化需要。

2.恩格斯分為:生存資料需要、發展資料需要、享受資料需要。

3.斯大林歸納為兩大類:物質需要、文化需要。

4.美國心理學家A?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按照發生的順序,由低級到高級呈梯狀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論

需求層次理論表明:

a.一般呈階梯性向上的傾向。

b.只有在低層次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后,才能發展到較高層次的需要。

c.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需要仍然繼續存在。成就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三)私人需求的特點1.受益的內在性

①一個人需求的滿足不會使他人從中受益;

②當用于滿足需求的物品有限時,一個人需求的滿足則同時排斥其他人需求的滿足。2.需求的分散性

即需求的主體不具整體性,即使多個主體都具有某種需求,但其中一個主體需求的滿足并不意味著其他主體也能得到滿足。私人需求主要是依據個人偏好,通過市場購買來實現。二、公共需求

(一)公共需求的定義公共需求是指當眾多個人作為一個整體時所產生的需求。包括三層含義: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種抽象的需求,也是一種個人需要;

2.公共需求并非是單個人的需求或少數人需求,而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多數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不僅是多數人的需求,同時也是一種整體需求。要么區域內所有人的這種需求都能得以滿足,要么都得不到滿足。如:環境保護、污染治理、食品安全等。二、公共需求的特點

1.受益外在性。即在一個人或少數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其他人也可從中受益。共同受益、共同享受——無差別。如國防、治安

2.需求整體性。即這種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單獨得到滿足。如:警察≠保安≠保鏢

3.社會成員享用公共物品需要付出代價。如交費或納稅,但這里的規則不是等價交換原則。

4.一般是通過公共機制來滿足,消費者無須為滿足需求而直接付費。這四個特點說明了公共需求的其他兩個特點:既然一個人的受益將使其他人也從中受益,既然一個人的需求不能獨立地得到滿足,那么單個人就不會為滿足這種需求而直接購買。第三節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

需求分析一、純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由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三大特性可知,某種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應該等于某一時期內市場上所有單個消費者在各種價格水平上對該種私人物品或服務的需求量之和。

只要知道每個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某種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數量,又知道市場上的消費者(購買者)數量,就可得出對該種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同樣,只要知道每個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通過把某種純私人物品或服務市場上的所有消費者(購買者)的需求曲線水平相加,即可得出對該種私人物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曲線。

圖3-3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需求

假定饅頭市場上,有A、B、C3個消費者,其個人需求曲線分別以DA、DB和DC代表。當饅頭價格為3元/個時,每周A、B、C分別購買1個、2個和3個饅頭,因為在這個購買量水平上,價格恰好等于其所獲得的邊際效益(MBA=MBB=MBC=3元)。

這時,消費者總的市場需求量是1+2+3=6個,恰好市場需求曲線D=∑QD

,同市場供給曲線S=MC=AC的相交點E所決定的購買量水平。

二、純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由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三大特性可知,所有的消費者必須同時消費同樣數量的該種物品或服務。由于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存在,純公共物品或服務是不能定價的。即,消費者無法將其購買量調整到該種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價格恰好等于其邊際效益的水平。正因為如此,縱軸所代表的變量就不是市場價格,而是消費者對某種既定數量的純公共物品或服務所愿支付的最大數量。它常以消費者在既定數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上所能獲得的邊際效益來代表。

圖3-4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需求

假定三個消費者A、B和C生活在一起并組成一個小社區,3人對保安的需求曲線分別以向下傾斜的DA、DB和DC來表示。個人需求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代表著消費者為獲取每一單位的相應數量的公共物品所愿支付的最大數量。這個最大數量指的是每一位保安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益。從每一條需求曲線可以看出,保安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益隨著保安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可見,對純公共物品的總需求曲線可以通過將每一消費者在每一可能數量水平上的邊際效益加總來得出。所以,只要將個人需求曲線以垂直的方向相加,即可得到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這就是說,純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需求曲線,是通過把該種物品或服務的所有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垂直相加得到的。

三、為什么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的需求是水平相加,而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需求卻是垂直

相加的呢?

因為,對于純私人物品或服務,每個消費者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調整的只是其消費的數量。而對于純公共物品或服務,每個消費者所面對的是同樣數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但他們所愿支付的價格(邊際效益)是不一樣的。第四節純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一、MSB=MSC:公共物品同樣適用

實現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條件是:配置在每一種物品或服務上的資源的社會邊際效益均等于其社會邊際成本,即MSB=MSC。這一條件,不僅適用于純私人物品或服務,而且也適用于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配置效率的實現條件

配置效率MSB=MBi+

=MSC配置效率MSB=∑MB=MSC∑MB代表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的總和如果用MBi

表示購買者消費這個公共物品獲得的邊際效益,用

表示除這個購買者之外其他所有社會成員(n-1)因此而獲得的邊際效益的總和,則上式可改寫為解析

假定某人欲購買一個純公共物品僅供自己使用。按照公共物品的定義,這個公共物品的購買,不僅會使購買者本人受益,其他所有社會成員也會因此而受益。所以,這個公共物品的社會邊際效益,就是購買者本人和其他所有社會成員同時享受這種公共物品所帶來的效益。因此,一定數量的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社會邊際效益,就是所有消費者因此而獲得的個人邊際效益的總和。若以∑MB代表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的總和,則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配置效率的實現條件:MSB=∑MB=MSC

二、應用舉例

仍以ABC三個消費者所組成的小社區雇用保安為例。假設:保安雇用費用(工資)450元/人·月,為平均成本且固定不變,則邊際成本也就等于平均成本。再假定保安提供的安全保障不會產生負的外部效應,這時雇用保安的社會邊際成本也將保持在450元的水平上不變。同時,給定了消費者A、B和C在雇用的保安數量分別為1位、2位、3位和4位時所獲得的邊際效益(仍分別以MBA、MBB和MCC來代表),見表3-1

表3-1

由三個消費者所組成的小社區從安全保障中獲得的邊際效益單位:元邊際效益保安的數量1位2位3位4位MBa300250200150MBb250200150100MBc20015010050∑MB750600450300圖3-5純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最佳產量

社會邊際效益曲線社會邊際成本曲線圖解①保安雇用量為0時,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MB=0,是無效率的。②雇用1位保安時,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總和∑MB=700超過了為此而付出的社會邊際成本MSC=450,也是沒有效率的。③同理,雇用2位保安時,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總和∑MB=600超過了為此而付出的社會邊際成本MSC=450,也是沒有效率的。④雇用4位保安時,消費者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總和∑MB=300低于為此而付出的社會邊際成本MSC=450,也是沒有效率的。⑤當雇用3位保安時,個人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總和恰好等于社會所付出的邊際成本450元。說明,交點E點所決定的雇用量3位,是最具有效率的。三、純公共物品的再定義

綜上所述,純公共物品或服務也可定義為:其生產會給所有社會成員帶來正的外部效應(外部效益)的物品或服務。再定義第五節林達爾均衡和免費搭車者一、一種公共物品的供給方式:自愿捐獻與成本分擔所有成員分擔成本

雇用一名保安

雇用三名保安雇用兩名保安在成員人數較少的社會中,通過自愿捐獻和成本分擔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達到最佳水平。仍以三個消費者雇用保安為例

假設三個消費者決定在解決他們的共同需要——安全保障方面實行合作,并分擔雇用保安所需的費用。這時,他們可以將其資金集中在一起,用來雇用保安。如果采用這種方式可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他們就能通過享受保安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使自己的境況變好,而且這種效益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或不愿單獨憑借自己的資金實力來實現的。在此情況下,他們將樂于以這種合作方式雇用保安,并將雇用數量增加到其所集中的資金不再是以承擔最后一位保安的雇用費用時為止。表3-2

由三個消費者所組成的小社區自愿捐獻與成本分擔雇用保安單位:元捐獻資金(邊際效益)保安的數量1位2位3位4位A300250200150B250200150100C20015010050∑750600450300解析①當雇用一位保安時:自愿捐獻的資金總額750元大于雇用第一位保安的邊際成本450元,即預算資金剩余300元——資源未充分利用——不具有效率——至少應雇用2個保安。說明這個社區所雇用的第一位保安的社會邊際效益750元超過了其社會邊際成本450元。②當雇用兩位保安時:邊際效益總和為600元,社區成員將為每一位保安的雇用捐獻600元。這樣也超過了第二位保安的邊際成本450元,因此,用于安全保障的預算也有剩余。這時,A將捐獻500元(250×2),B將捐獻400元(200×2),C將捐獻300元(150×2),共計1200元,扣除雇用兩位保安總成本450×2=900元,剩余300元——不具有效率。③當雇用三位保安時:A將捐獻600元(200×3),B將捐獻450元(150×3),C將捐獻300元(100×3),共計1350元,扣除雇用三位保安總成本450×3=1350元,收支恰好平衡——具有效率。

此時,邊際效益的總和(450元)恰好等于雇用第3位保安的邊際成本450元。說明,這種公共物品或服務的∑MB曲線與其邊際成本曲線相交。這時,對這三個消費者來說,MSB=∑MB=MC=MSC,E點所決定的三位雇用量就是最佳雇用量水平。④當雇用量大于3位時:以自愿捐獻方式籌措的資金將不足以抵付其成本。所以,通過自愿捐獻方式將不能籌措到保安雇用量大于3位時所需的資金。

結論

在成員人數較少的社會中,通過自愿捐獻和成本分擔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達到最佳水平。

林達爾均衡定義假設前提二、林達爾均衡(LindahlEquilibrium)

是以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ErikLindahl)的名字命名的一種具有效率的均衡現象。是指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其所獲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益的大小,來捐獻自己應當分擔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可以達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三、實現林達爾均衡實現的條件:

兩個假設前提1.只有在人數非常少的群體中,才是有可能存在的。2.一個社會的成員越多,人們免費搭車的欲望就越強烈。假設前提假設前提1、每一社會成員都愿意準確地披露自己可從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消費中獲得的邊際效益——不存在隱瞞或低估自己邊際效益從而逃避其應分擔的成本費用的動機。

2、每一社會成員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會成員的嗜好以及收入狀況,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種公共物品或服務可給彼此帶來的真實的邊際效益——不存在隱瞞個人的邊際效益的可能。三、免費搭車問題

(free-riderproblem)

免費搭車又稱“搭便車”,是指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又享受公共物品所帶來的利益。從經濟學角度看,免費搭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有理性的選擇。這就是說,只要有公共物品或服務存在,免費搭車問題就不可避免。

1.免費搭車產生的原因

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中,沒有人能夠做到對其他所有成員的情況無所不知。既然人們不能準確地掌握社會成員的嗜好和經濟狀況,便有可能隱瞞自己從公共物品或服務上所獲得的真實的邊際效益。同時,如果人們知道他們所需分擔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成本份額,取決于其因此而獲得的邊際效益的大小,就會產生從低呈報甚至不報其真實的邊際效益的動機。后果:一方面,人們可通過從低呈報甚至不報邊際效益而減少其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出資份額,就可以保存其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消費不具有排他性,人們也不會因其出資份額的減少而喪失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任何效益。在此條件下,人們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價的情況下,享受通過其他人的捐獻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效益。這時,免費搭車問題便會出現。2.“搭便車”后果

一旦發生免費搭車問題,就會產生免費搭車者,不言而喻,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就會不足——低于其應當達到的最佳產量水平。

如果其他社會成員都采取免費搭車策略,其結果是沒有公共物品或服務可供人們享用了——即:休謨的“公共地悲劇”。由此可見,一個社會的成員越多,人們免費搭車的欲望就越強烈,從而因免費搭車問題而導致公共物品或服務供給量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

3.免費搭車問題的化解:公共財政

由于免費搭車問題的存在,自愿捐獻和成本分攤的合作性融資方式,不能保證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既然公共物品或服務不可或缺,免費搭車者的問題又難以避免,那就只能依靠政府部門使用非市場的方式——公共財政來解決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問題。一方面,以征稅方式取得收入;另一方面,將財政收入用于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生產與提供。第六節混合物品或服務混合物品(準公共物品)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擁擠性的公共物品Txt價格排他的公共物品一、混合物品的概念

混合物品又稱準公共物品(mixedgoods),也有人將其稱作半公共物品或半私人物品。是指既具有私人物品或服務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特性。即介于純公共物品與純私人物品之間的物品或服務?;旌衔锲坊蚍赵诂F實中最為常見。

二、混合物品的種類1、擁擠性的公共物品(congestiblepublicgoods)(1)含義:是指那些隨著消費者人數的增加產生擁擠,從而減少每個消費者從中獲得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如城市交通、治安、公路、公用草地等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在擁擠的公路上,當行駛的車輛達到一定數量之后,追加的車輛便會阻礙交通,甚至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

(2)特點:效用雖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非排他性),但在消費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即這種物品或服務在消費者的人數達到擁擠點之后,消費者人數的增加使其邊際成本不再為零,將變為正數。2.價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price-excludablepublicgoods)(1)含義: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價,從而在技術上可實現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如,公辦學校和醫院、公園及其娛樂設施、高速公路等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物品。(2)特點:一方面,它的效用在名義上向全社會提供,即誰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卻可以排他,即誰花錢、誰受益(上學、就醫、逛公園)。3、具有外部效益的物品或服務(1)含義:是指兼有內部效益和外部效益的物品或服務。(2)特點:就內部效益而言,它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質,但就外部效益而言,它又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如:高等教育既具有“公共性”,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是一種公共物品。又具有“私人性”,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社會地位和增加收入,是一種私人物品。表3-3純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國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規、基礎科學研究、社會文明及意識形態傳播、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傳染病防治、消防服務、自然現象預報、自然災害的防治、貨幣發行、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信息、商品質量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無線廣播電視服務等。教育、交通、通訊、能源、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有線電視廣播、文體節目表演、產品質量認證、企業信譽評級、地質勘探等。三、混合物品的供給

理論上,純私人物品或服務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純公共物品或服務由政府部門以非市場方式提供。實際上,大多數物品或服務的提供是市場的供給和政府的供給交織在一起——即混合提供。如,混合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就是如此。

對于混合物品,既可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也可由政府部門直接提供,還可以采取政府部門給予補助的辦法由私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