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梯度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梯度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梯度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梯度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梯度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第2課一、素養達標1.(2024·江蘇揚州期中)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母親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由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從文化溝通的角度看,該圖反映了(C)A.印度美術的浪漫主義風格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導地位C.佛教中國化的形態已完成D.佛教與道教的排斥與交融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該圖描述印度佛教故事,但畫中人物形象完全中國化,體現佛教中國化的形態已完成,C項正確;畫面沒有體現印度美術的風格,而是體現中國畫的技巧和風格,解除A項;佛教在唐代不居主導地位,解除B項;該圖沒有體現佛教與道教的排斥與交融,解除D項。故選C項。2.(2024·河北滄州期末)明代徐光啟認為斗爭要靠實力決勝,重視西洋火器的探討、制造和運用。他在通州、昌同等地督練新軍期間,曾采納西法制造火器軍械,以提高超軍的御敵實力。這(B)A.反映出邊防形勢異樣嚴峻B.體現了“西學東漸”的影響C.折射出“經世致用”理念盛行D.實踐了“中體西用”的思想解析:依據材料“明代徐光啟認為斗爭要靠實力決勝,……曾采納西法制造火器軍械,以提高超軍的御敵實力”可知,明代徐光啟為了提高軍隊的御敵實力,采納了西方的火器軍械,這說明西方軍事技術對中國產生了確定影響,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明代邊防形勢異樣嚴峻的信息,A項與題意無關,解除;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提出了經世致用的主見,其理念并未得到廣泛傳播,解除C項;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與題干信息無關,解除D項。故選B項。3.(2024·海南統考)19世紀50年頭,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醫生合信來華并與中國人合作,翻譯了《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等著作。此舉有助于(A)A.開闊國人的醫學視野B.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C.“中體西用”思潮的傳播D.完善傳統中醫學理論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傳教士將西方醫學學問介紹到中國,開闊了國人的醫學視野,豐富了國人的醫學學問,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對西方醫學書籍的翻譯,并未涉及“中西文化的融合”“‘中體西用’思潮的傳播”,也談不上對傳統中醫學理論的完善,解除B、C、D三項。故選A項。4.(2024·湖北聯考期中)新文化運動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它強調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強調的個人價值,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這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B)A.民主共和制度已經得到確立B.民族危機空前嚴峻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經丟失D.傳統文化影響較大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與文藝復興運動強調個人價值不同,新文化運動把救亡圖存當作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峻,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民主共和制度已經確立”并非新文化運動強調民族意識的緣由,解除A項;材料分析的是新文化運動的緣由而非結果,“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經丟失”與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不符,解除C項;據所學可知,“傳統文化影響較大”,并非新文化運動強調愛國救亡的主要緣由,解除D項。故選B項。5.(2024·山東聊城期末)下表所列為新羅真德女王年間(647—654年)出自《三國史記》(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正史)的幾則記述。這可干脆佐證,新羅當時(C)時間記述二年(648)春秋請詣國學……春秋又請改其章服,以從中華制。于是內出珍服,賜春秋及其從者三年(649)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四年(650)夏四月,下敕,以真骨在位者執牙笏。六月,遣使大唐……王織錦作《五言太平頌》,遣春秋子法敏,以獻唐皇帝。是歲始行中國永徽年號五年(651)春正月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賀。賀正之禮,始于此A.實現了半島統一 B.正式與大唐建交C.禮樂典章中華化 D.已納入唐朝版圖解析:依據材料“春秋又請改其章服,以從中華制”“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是歲始行中國永徽年號”“賀正之禮,始于此”及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新羅深受中國禮制思想的影響,學習仿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及禮儀文化,C項正確;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新羅向唐王朝學習的相關內容,與建交無關,解除B項;新羅并未納入唐朝版圖,D項與史實不符,解除。故選C項。6.(2024·黑龍江哈九中)據《新唐書·東夷列傳》記載,日本使節在覲見皇帝后,大部分被支配進國子監學習,衣食住行等全部費用均由唐朝政府供應,學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則多在長安各大寺院尋師求法,如空海便在長安的青龍寺學習。這一時期的中日溝通(C)A.推動了中國印刷技術的外傳B.造就了東南亞文化圈的旺盛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會的變革D.導致日本中心集權體制瓦解解析:依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日本使節來華以后,由政府支配進國子監學習,學成后歸國,以空海為代表的僧人則多在長安寺院求法。結合所學可知,古代日本社會受到唐朝的影響巨大,7世紀中期的大化改新,日本以學習和仿照古中國唐朝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以空海為代表的日本僧人,在弘揚佛法和傳播唐朝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C項正確。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一時期的中日溝通內容主要是制度、文化與宗教,而非技術,解除A項;日本在地理范圍上屬于東亞,非東南亞,解除B項;據所學學問可知,日本中心集權制度于10世紀起先瓦解,而非唐朝前中期,且材料所述做法有利于中心集權制度的建立,而非導致瓦解,解除D項。故選C項。7.(2024·河北邯鄲期中)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變更了整個世界,變更如此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顯赫出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獨創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氣和影響”。由此可知,三大獨創(B)A.使中華文化起先具有了世界意義B.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C.為各國實力對比變更奠定了基礎D.植根于中國久遠的文化傳承解析:依據“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顯赫出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獨創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氣和影響”可知,材料旨在強調中國古代三大獨創的外傳助推了人類社會向近代的轉型,進而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B項正確;在三大獨創外傳之前,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產生了經濟、文化的溝通和相互影響,如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中西之間的溝通,解除A項;三大獨創的外傳沒有對各國的實力對比變更奠定基礎,解除C項;三大獨創的外傳與中國久遠的文化傳承沒有干脆關系,解除D項。故選B項。8.(2024·福建泉州期末)近代以來,中國茶葉通過東印度公司遠銷英國,英國人用茶葉這種舶來品搭配茶點與改良的陶瓷茶具,創建了內涵豐碩、形式優雅、享譽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國開埠以后,“英式下午茶”這種飲食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豐富了近代以來國人的社交活動。材料意在強調(C)A.文化價值是茶備受歡迎的主因B.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首要方式C.文化在互鑒溝通中得到了發展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眾的廣泛接受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的茶文化傳播至英國后,與英國文化融合進而發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傳回中國,為人們所接受,并影響中國的社交活動,這體現出文化在互鑒溝通中得到發展,C項正確;“主因”材料未體現出,解除A項;材料所述體現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不能得出是“首要方式”,解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茶文化對中英兩國人民的影響,不能得出“得到全球民眾的廣泛接受”,解除D項。故選C項。9.(2024·河北邯鄲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既是人創建的,則必是可以傳導的、可以傳播的。不過,不同的文明,傳導的實力有大有小。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比較能夠反映自然規律因而能促進社會進步的,其流淌性便較強,產生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當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究竟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明所“吞噬”、所“同化”。——摘自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就材料整體或其中隨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論題:古代中華文明外傳推動東亞文化圈的形成。闡述: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與周邊國家相比,具有確定的優勢。尤其是唐朝時期,周邊國家因仰慕中華文化而派遣使節或留學生來華溝通學習。日本646年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學習唐朝的基礎上,建立起封建專制中心集權制度。除此之外,日本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鑒真東渡促進了佛教、儒學、建筑等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也有傳播。8世紀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等東亞國家在內的,運用或曾經運用漢字,承襲漢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單元。綜上所述,東亞文化圈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東亞文化圈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而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解析:依據材料“不同的文明,傳導的實力有大有小。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可以從這個角度提出論題:古代中華文明外傳推動東亞文化圈的形成。闡述:首先,說明古代中國相對于周邊國家的優勢所在,尤其突出唐朝的文化影響。其次,列舉中日之間文化溝通的史實,如:大化改新,鑒真東渡等。列舉中朝之間的文化交往,如:儒家思想對朝鮮的影響等。最終,總結得出東亞文化圈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東亞文化圈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而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二、實力提升10.(2024·湖南衡陽期末)“華夷之辨”是歷史上時常探討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其主要側重于“以華或禮(即華夏禮樂文明)變夷”;魏晉時期,“華夷之辨”的中心轉向了“華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時期,事實上蛻變為“中西文化之爭”。這反映出(B)A.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C.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源遠流長D.士大夫鞏固漢族文化主體地位的努力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華夷之辨”又稱“夷夏之辨”,即區分華夏與蠻夷,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認為應當以周禮影響、變更周邊蠻夷;魏晉時期,佛教發展后則轉向對佛教的碰撞與吸取;到明清時期,則事實上變為中西文化之爭,三者都共同體現了思想界維護民族文化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B項正確;“華夷之辨”中無先進、落后之分,解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之辨”主要是中原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或邊遠地區文化的關系,并非中外關系,解除C項;中華各民族不斷交融,至明清時期已經不再是狹隘的維護漢族文化主體地位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地位,解除D項。故選B項。11.(2024·山東濟寧統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方以智認為“泰西質測(自然科學)頗精”,可以為我所用。其與傳教士湯若望交往頻繁,多次探討天文學,并提出“質測即藏通幾(哲學)”的哲學觀。同一時期,黃宗羲撰寫的《授時歷故》等多部科學著作,也大量地吸取了西方科學學問。這反映出明清之際(D)A.中學未能突破傳統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認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經世致用與西學東漸相互影響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方以智、黃宗羲等人主動學習西方科學學問,結合所學,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現反傳統的傾向,同時傳教士等將外國科技傳入中國,方以智、黃宗羲等思想家一方面批判理學,提倡經世致用,另一方面主見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主動學習西方科技,反映出經世致用與西學東漸相互影響,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確定明清之際思想家學習西方科技的做法,而非指出其局限性,解除A項;當時認可和學習西方科技的主要是少數進步思想家或科學家,“普遍認可”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B項;明清之際出現了“西學東漸”的潮流,但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中西文化溝通,因此“全面融合”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C項。故選D項。12.(2024·湖南卷)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D)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懇求賜書是為了吸取中國先進思想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解析:依據材料“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可知,這是朝鮮和日本的請賜行為,說明兩國以明朝政權為其宗主國,欲借助明朝賜書的行為,來強化自己政權權威,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朝鮮、日本的政府行為,與儒家學說的發展無關,解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官方行為,與“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的說法無關,解除B項;懇求賜書是為了強化政權權威,而非為了吸取中國先進思想,解除C項。故選D項。13.(2024·江蘇蘇州期中)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歐洲傳教士不僅在中國傳教和介紹科技學問,而且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五經”等著作,多位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也從儒家經書譯本中吸取思想因素。這一時期的“中學西漸”(C)A.凸顯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優勢B.受益于政府開放的對外政策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會轉型D.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普遍支持解析:由所學學問可知,在“地理大發覺”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背景下,明清之際很多耶穌會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教士在傳播西方文明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政治制度、哲學思想、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土人情源源不斷地傳播到西方國家,并產生了主動的影響,說明這一時期的“中學西漸”對近代西方的社會轉型起到了確定的作用,C項正確;明末清初的“中學西漸”是在明清時期保守的對外政策和因循守舊的社會風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