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化第34講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選擇題1.(2024·揭陽)1908年,當時一篇頗受歡迎的俄國評論寫道,“俄羅斯民族的命運維系于塞爾維亞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運,假如塞爾維亞被折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羅斯的將來將會化為灰燼”。在此前后,德國權威報刊聲稱“斯拉夫的海浪無時無刻不在沖擊德意志人的堤壩,假如我們后退一點,那么我們就會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戰前(D)A.俄德沖突成為世界主要沖突B.報刊輿論左右國際局勢C.塞爾維亞地區沖突日益升溫D.極端民族主義心情泛濫[解析]據材料“俄羅斯民族的命運維系于塞爾維亞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運”“斯拉夫的海浪無時無刻不在沖擊德意志人的堤壩”等信息可以看到,奉行本民族利益至上,卑視其他民族的極端民族主義心情泛濫,民族主義成為對外擴張的借口,D項正確;英德沖突是當時世界最主要沖突,A項不符合史實,解除;“左右”的說法過于確定,解除B項;塞爾維亞地區沖突是否“日益升溫”從材料無法得出,解除C項。2.(2024·威海)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關德國間諜和德國統治歐洲的陰謀的眾多書籍,如《1910年入侵英倫》《威廉來了: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的倫敦》在英國廣受歡迎;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英格蘭的報應》《德國將來100年》等小說也在德國暢銷。據此可知(C)A.軍國主義思想限制社會輿論B.英德沖突成為世界主要沖突C.文化界對斗爭爆發負有責任D.人們對局勢發展持負面看法[解析]依據材料“有關德國間諜和德國統治歐洲的陰謀的眾多書籍”和“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小說暢銷,這說明文學創作對斗爭的爆發負有確定的責任,C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限制社會輿論,不符合英國的史實,解除A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不能得出英德沖突成為世界主要沖突,解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化界與斗爭爆發的關系,沒有體現人們對局勢發展的看法,解除D項。3.(2024·哈爾濱)1885年6月20日,在《Harper'sWeekly》刊登了一幅名為“THEWORLD'SPLUNDERERS(瓜分世界)”的漫畫(如下圖),并配文“It'sEnglish,youknow(你知道,這是英國人的)”。漫畫反映了(B)A.英德俄聯合重新瓜分世界B.一戰前列強間的殖民爭奪C.英國在俄德爭奪時保持中立D.英國支持俄國與德國對抗[解析]依據漫畫的題目:“THEWORLD'SPLUNDERERS(瓜分世界)”及配文“It'sEnglish,youknow(你知道,這是英國人的)”,德國、英國、俄國的袋子,反映了后起的德國、俄國瓜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霸權受到挑戰,B項正確;由材料文字瓜分英國人的世界,可知是俄國和德國共同瓜分英國的殖民地,解除A、C、D三項。4.(2024·石家莊)1914年12月24日,比利時前線的德軍在戰壕里擺上蠟燭,并唱起圣誕頌歌來慶祝。英國士兵唱英語的圣誕頌歌作為回禮,接著兩邊相互喊著圣誕節的慶賀話語。不久后,雙方在無人地帶相互交換起小禮物。多地士兵之間都出現了非正式的“圣誕節停戰”。這反映出士兵們(C)A.放棄了愛國主義志向B.起先萌生反戰主義思潮C.自發反思斗爭的意義D.相識到一戰的非正義性[解析]依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德、英的士兵受到本國政府的鼓動踏上戰場,但現代化的斗爭令他們陷入了長期的塹壕戰中,圣誕節之際他們卻無法回家團聚,雙方都為本土的帝國主義政府利用,大多數士兵并不想兵戈相向,圣誕節停戰就是士兵們反思斗爭意義的表現,C項正確;士兵們反思斗爭并非是放棄了愛國主義志向,解除A項;“起先萌生反戰主義思潮”表述不精確,一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存在反戰主義思潮,解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方面的論述,一戰中的士兵對斗爭感到迷茫,并不等同于意識到斗爭的非正義性,解除D項。5.(2024·江門)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某報刊評論說:“這場軍事競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此觀點意在說明(B)A.德國起先丟失斗爭主動權B.美國參戰使態勢發生逆轉C.兩軍事集團力氣趨向平衡D.美國確定了斗爭輸贏走向[解析]依據材料“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評論說:‘這場軍事競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及所學學問可知,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增加了協約國的力氣,使斗爭勝利的天平傾向協約國一方,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兩大軍事集團力氣發生變更,但不能說明斗爭主動權起先變更,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德軍事集團力氣對比出現失衡,而不是趨向“平衡”,解除C項;美國參戰雖影響了斗爭輸贏,但不等于確定了斗爭輸贏,解除D項。6.(2024·蘭州)1915年后,法國駐上海領事出版《歐戰實報》周刊,不停地宣揚“強大與不行戰勝的法軍”“法國軍隊押送德國俘虜游行”“法步軍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由軍醫驗視所戴防毒面具圖”等照片,并向中國各省督軍以及省會城市的商會名流贈閱。共目的在于(B)A.遏制十月革命對中國的沖擊B.爭取中國對法國參戰的支持C.提升在法國參戰華工的激情D.提高法國在國聯的政治地位[解析]材料“法國駐上海領事”體現了法國正式的身份。依據所學學問可知,1915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其次年。故法國宣揚“強大與不行戰勝的法軍”意在爭取中國對法國參戰的支持,B項正確;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解除A項;中國勞工赴歐洲參加一戰發生在1917—1918年,解除C項;1915年國聯尚未成立,解除D項。7.(2024·合肥)在一戰期間的一次戰役中,法軍在撤退中發覺德軍因進攻過快而使兩個集團軍之間出現空隙,便剛好調動軍隊轉入反攻。這樣,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慢慢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斗爭形勢。據此推知,這次戰役發生在下圖中的(B)A.① B.②C.③ D.④[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西線的德、法之間,再依據題干關鍵信息“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慢慢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斗爭形勢”,說明此戰役標記著西線起先進入相持階段。由此可見,這場戰役是馬恩河戰役。圖中①是索姆河戰役的位置,②是馬恩河戰役的位置,③是凡爾登戰役的位置,④是興登堡防線的位置。故選B項,解除A、C、D三項。8.(2024·東莞)在一戰爆發后的十多年中,西歐文學藝術家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如索利的十四行詩《當你看到千百萬無言的死者》、喬治·杜阿梅爾的小說《受難者》、雷馬可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等。這些作品反映出當時(B)A.民族獨立意識增加 B.民眾呼喊世界和平C.斗爭引發精神危機 D.和平主義成為主流[解析]據材料,一戰后西歐社會出現大量反思斗爭的文學作品,反映了當時民眾呼吁世界和平,B項正確;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意識增加,而不是西歐,解除A項;“精神危機”說法錯誤,材料只是反映斗爭引發社會反思,解除C項;材料只是體現了社會呼吁和平,不能證明和平主義成為主流思潮,解除D項。9.(2024·秦皇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交戰各國很多人都認為這次斗爭是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維護和平正義的事業。但隨著斗爭的進程,人們對斗爭慢慢持反對看法,士兵們的戰斗激情也消逝殆盡,他們甚至覺得斗爭只會帶來災難。對此合理的說明是(D)A.斗爭的結果取決于民眾看法變更B.人們對斗爭的認知具有隨意性C.和平與發展成為戰后的世界潮流D.斗爭的殘酷性變更了社會心理[解析]材料信息顯示,人們由斗爭初期支持斗爭到后來反對斗爭,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斗爭的殘酷性變更了社會心理,D項正確;斗爭的結果取決于多種因素,但民眾看法的變更并不能作為確定因素,解除A項;變更人們心理的是斗爭的殘酷,其中具有因果聯系,并非隨意性,排斥B項;材料未提及發展,解除C項。10.(2024·鶴崗)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民經常將一戰看作歐洲國家之間的內部斗爭,是一群自稱為高級社會的傲岸的人彼此詆毀、相互殘殺的血腥場景。從戰場返回的居民加深了這一印象。他們尤其不愿再做聽從的臣民。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A)A.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B.變更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原有認知C.促使反對斗爭、珍愛和平觀念形成D.由歐洲內部沖突引發且具有殘酷性[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斗爭的殘酷,進而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對自身解放的要求,不是強調人們對資本主義認知的變更,解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促使反對斗爭、珍愛和平觀念形成”,解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一戰的影響,而“由歐洲內部沖突引發且具有殘酷性”體現的是一戰爆發的緣由及特點,解除D項。11.(2024·桂林)巴黎和會期間,美國代表提出《美國的海軍政策》備忘錄,指出:“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平安體系,須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常期和斗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這反映出美國(D)A.維護世界和平的志向B.維護國際聯盟的權威C.彌合戰勝國間的沖突D.爭奪海洋霸權的企圖[解析]依據材料“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平安體系,須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常期和斗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可知,美國企圖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相媲美的海軍,以爭奪海洋霸權,維護本國海上利益,D項正確;美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爭奪海洋霸權,解除A項;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1—6月,而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時間不吻合,解除B項;美國的根本目的是爭奪海洋霸權,而不是彌合戰勝國間的沖突,并且巴黎和會沒有解決戰勝國間的沖突,解除C項。12.(2024·汕尾)下圖是1919年8月發表的漫畫《后視鏡》。圖中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揮合唱“許久和平”,而日本覬覦亞太,英國關注海權,法國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圖擴張。此畫意在(A)A.諷刺和平基礎脆弱的凡爾賽體系B.表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C.揭示戰后發生變更的殖民擴張方式D.贊揚達成廣泛共識的“十四點原則”[解析]各個國家看似都贊同威爾遜的主見,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槍,隱藏著各自國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潛藏各自的利益訴求,諷刺和平基礎脆弱的凡爾賽體系,A項正確;其次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一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材料時間為一戰后,解除B項;漫畫的主旨是反映各國利益不同,和平基礎很脆弱,并沒有涉及殖民擴張方式的信息,解除C項;“十四點原則”達成“廣泛共識”不符合史實,解除D項。13.(2024·信陽)華盛頓會議前,美國某報紙撰寫文章指出:“‘以工代戰’的中國受邀參會雖是特殊明智的行為,但是認為他們已經可以解決問題是錯誤的,目前中國的發展還不足以被重視,更沒有實力和大國博弈周旋。”這反映出美國某報紙(C)A.為美國不想履行大國責任和擔當作辯護B.對一戰后中國的遺留歷史問題分析透徹C.忽視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和利益的決心D.完全贊同列強對中國的外交原則和方式[解析]該報紙強調“目前中國的發展還不足以被重視,更沒有實力和大國博弈周旋”,所以不能解決中國權益問題。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這忽視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和利益的決心,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為美國躲避國際責任的行為作主動辯護問題,解除A項;“透徹”太確定,解除B項;美國主流媒體雖對列強的外交有醒悟相識,但“完全贊同”太確定,解除D項。14.(2024·安陽)1923年的國聯大會對國聯盟約第10條的說明決議認為,保持各個會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由會員國自行確定運用軍隊履行其義務的限度;理事會遇有侵略或侵略緊急而建議實行軍事措施,須要斟酌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與特殊狀況。這一說明(B)A.強化了美國對國際聯盟的限制力B.弱化了國際聯盟的集體平安原則C.反映了國聯對法西斯擴張的妥協D.使國聯失去了制止斗爭的可能性[解析]依據材料“理事會遇有侵略或侵略緊急而建議實行軍事措施,須要斟酌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與特殊狀況”可知,這明顯是在強調各國各自為戰,弱化了國際聯盟的集體平安原則,B項正確;國聯是英法限制的工具,解除A項;此時僅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但是并未大規模擴張,解除C項;“使國聯失去了制止斗爭的可能性”的說法過于確定,解除D項。15.(2024·保定)1914年,列寧發表了《論民族自決權》一文,其民族自決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反對民族壓迫和殖民統治;一戰中,美國總統威爾遜則從典型的西方民主觀點動身來關注民族自決問題,強調敬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等。由此可知,列寧和威爾遜的觀點都(A)A.意圖構建世界政治新秩序B.基于意識形態平安的視角C.贊成不同國家應和平共處D.利于一戰后新體系的形成[解析]依據材料,列寧主見民族自決,反對民族壓迫和殖民統治,威爾遜“強調敬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二者觀點都意圖構建世界政治新秩序,A項正確;二人觀點是關于民族自決的,不是基于意識形態平安,解除B項;二人觀點是從不同角度看待民族自決的,沒有涉及不同國家間的關系,解除C項;一戰后的新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列寧、威爾遜二人關于民族自決的觀點推動了一戰后的民族民主運動,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沒有干脆關系,解除D項。16.(2024·江蘇模擬)某探討性學習小組探討某項政策時,列出了如下要點。該政策是(C)英法是主要的實施者和受益者具有深厚的大國政治和霸權主義色調依國際法的形式,貌似公正地避開了更大國際沖突A.綏靖政策 B.國家干預C.委任統治 D.自由放任[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國際聯盟盟約》規定,戰前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所屬近東部分地區、德國所屬非洲殖民地、德國所屬太平洋諸島,均由國際聯盟托付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進行統治,它具有深厚的大國政治和霸權主義色調,標記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維護殖民統治出現了新的形式,即在國際聯盟監督下、按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開更大國際沖突,C項正確;國家干預屬于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自由放任弊端而實行的經濟政策,解除B項;綏靖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妥協退讓,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解除A項;自由放任屬于經濟思想,不符合國際沖突,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4·煙臺)有學者認為一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由擴張主義回來到孤立主義傳統;也有學者認為美國始終在奉行擴張主義的政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戰后美國的外交:孤立主義還是擴張主義?材料一1900—1938年主要國家在世界制造業產量中所占的相對份額(%)1900年1913年1928年1938年英國18.513.69.910.7美國23.632.039.331.4德國13.214.811.612.7法國6.86.16.04.8俄國8.88.25.39.0意大利2.52.42.72.8——摘編自[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材料二漫畫:一戰后的美國外交材料三美國外交政策詞典(部分)●孤立主義:孤立主義是美國開國元勛規定的在對外關系方面的基本原則,即利用地理上與歐洲隔絕的位置,疼惜美國的利益,避開同歐洲訂立永久同盟,并避開卷入歐洲的糾紛。●好用主義:又稱實效主義、試驗主義、工具主義,指不受教條約束,從實際動身,依據每件事的具體狀況作確定的一種思想方法。好用主義的經典表述是“有用即真理”“真理即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解析2025年工程項目管理考試高頻試題及答案
-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知識總結與測試卷
- 企業人才培訓合同詳細
- 畜牧養殖技術服務與購銷合同
- 學校圖書館采購合作協議
- 課堂參與與互動方式創新計劃
- 移動線路l2認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肺炎英語試題及答案
- 西班牙語考試試題及答案
- 音樂節安保工作總結與經驗分享計劃
- 2025年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中考一模數學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注冊測繪師考試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處理與應用試題
- 二手車貨車合同協議書
- 2024-2025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期末考試卷及答案
- 測井試題及答案完整版
- 外貿英語詞匯
- 中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2025年筆試題庫附答案
- 山東某年產10萬噸甲醇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土建 安裝)
- 江蘇南通2025年公開招聘農村(村務)工作者筆試題帶答案分析
- 東南地區周代冶金考古研究新進展
- 中南大學畢業答辯學術論文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