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_第1頁
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_第2頁
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_第3頁
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_第4頁
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慶祝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書記,湯佩松兼會計。在中國營養學會成立大會上,除了選舉出學會的組織機構,同時還發展了中國營養學會的會員,要求申請入會的人員需填寫“中國營養學會入會愿書”。據資料記載,至1949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展的正式會員人數有35名。

1946年,中國營養學會創辦了專業雜志——《中國營養學雜志》(ChineseJournalofNutrition)。它是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學術刊物,該雜志的編輯出版是我國早期營養學科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雜志所刊登的論文也反映了我國早期開展營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和營養科學水平。

中國營養學會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由營養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以推動營養科學進步為目標,以交流、傳播和普及應用營養知識為活動內容的學術團體。

七十年,中國社會環境和營養科學進程歷經演變,而廣大營養工作者和各級營養學會“敬業樂群,求實進取”的精神始終如一;七十年,中國營養科學給予祖國這片沃土無私的滋養,潤物無聲、歲月積淀,成就了對大眾健康、政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效影響;七十年,中國營養學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承載著歷代營養工作者的信念,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變遷、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率下降、兒童身高平均增長率提高;嬰幼兒死亡率下降、平均期望壽命增加,人民生活和營養狀況越來越好。現回憶中國營養學發展對人類健康影響三十大成就如下:

1945年——1980年

1.1945年中國營養學會在重慶創建,從此中國營養科學的歷史揭開序幕。七十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會員由20余名發展到18000余名,推動營養科學隊伍建設,實現了學科可持續發展。

2.1946年《中國營養學雜志》創刊,1956年改為《營養學報》,搭建了中國營養學術交流第一平臺。20世紀90年代,《中國臨床營養雜志》《中國食物營養雜志》相繼問世,大大加強了研究成果的傳播速度和對社會的影響。

3.在吳憲、楊恩孚等專家倡導推動下,1950年首個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系成立(2024年改名為中國CDC營養健康所)。該研究所在1952年第一版《食物成分表》出版(現為食物營養成分監測);1959年首次全國營養調查(2024年發展成為營養與健康監測)開啟;1985年開啟了30年9省市隊列追蹤研究、10省市貧困縣兒童營養干預項目等。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系作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驅機構,對全民營養健康和指導產生深遠影響。

4.1950年,南京軍區部隊出現流行性陰囊皮炎、口角炎,病情較重并嚴重影響戰士的作戰訓練。營養專家檢查確認為核黃素缺乏,故命名為“口腔生殖癥候群”(后被國際采用)。項目研究了核黃素口服劑量和缺乏癥狀的臨界點0.7mg,自此病情得到了控制并迅速治愈。1953年-1954年,為貧窮的百姓治療了蛋白質營養不良、夜盲癥、維生素B2等營養不良。

5.1953年,面對食物短缺,國家成立了“國民營養專門委員會”。營養學家建議了滿足居民基本能量需要的糧票供給制和“九二米、八五面”的糧食加工措施,據此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這一政策到1993年結束,穩定了糧食市場,有效保證了國民基本健康,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立下大功。

6.1954年在北京醫學院、哈爾濱醫學院、華西醫學院等六所醫學院首先設立了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1985年,教育部將醫學營養調整為三級學科,屆時營養與食品衛生、醫學營養都有了本科學生來源。2000年后,農業大學、中醫藥大學部分建立了食品科學和營養工程學院、食物營養學專業或營養專業。為培養營養學專門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對中國營養事業和健康工作開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7.1954年周啟源等教授研發了我國第一代“5410”代乳粉,1959年蘇祖斐教授研發魚蛋白粉代乳粉,開啟了我國嬰幼兒喂養科學研究的先河。我國嬰幼兒蛋白質需要、維生素D、副食添加、母乳喂養和乳汁成分等研究,為我國嬰幼兒生長發育提供了的寶貴經驗,也奠定了今天的嬰兒配方食品發展的基礎。

8.1959年利用高色氨酸玉米解決了新疆南疆地區的煙酸缺乏導致的癩皮病;1960年在江西發現和解決了由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近年來的維生素缺乏、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等研究有效地遏制了我國微量營養素缺乏病的發生。

9.20世紀60年代,曾憲九教授、吳肇光教授研究了外科病人的體液和氮平衡,首次引進了營養制劑、發展了腸內腸外營養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顧景范教授等科研人員與天津有關工廠合作,推動了氨基酸營養液的國產化,為我國對臨床營養發展和提高治愈率奠定了基礎。

10.硒需要量的研究是中國營養科學家獻給全世界的健康智慧。20世紀70年代在黑龍江省克山縣和四川冕寧縣發現克山病流行與硒的關系,營養科學家結合湖北恩施高硒中毒的研究,制定了人體硒需要量及安全攝入量范圍,并被國際采用,填補了人類硒營養需要量和安全攝入量的空白。

1980年——2000年

11.1984年,中國營養學會加入國際營養科學會(IUNS),1985年加入亞洲營養聯合會(FANS),從此中國營養學會代表國家加盟到國際營養科學大家庭,大大加快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交往和營養科技發展的進程。

12.1985年,衛生部全國臨床營養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起草了《關于加強臨床營養工作的意見》,同年10月衛生部下發文件,對推動全國臨床營養科室建設起到關鍵作用。2024年又發布建立臨床營養試點單位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臨床營養工作的開展。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膳食營養管理指導意見相繼出臺。

13.1988年,中國營養學會推出《推薦的我國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標準》(RDAs)。1938年,我國推出《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需要》,經過1955年和1978年的修訂和完善,最終形成了RDAs。RDAs的出臺,對剛剛豐衣足食的人們的膳食保障、營養配餐和福利事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2000年頒布、2024年修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擴大了營養素類別,完善了各個年齡組的推薦數值。是中國營養科學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對國家食物與營養政策、食品產業、餐飲行業、嬰幼兒和保健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14.1991年,第四版《食物成分表》和各省代表值食物成分數據出版;2024年,第五版《中國食物成分表》第一冊、第二冊(2024)出版。2024年全國食物成分監測納入中央財政項目,并在全國20余個省市開展。食物成分的監測研究是人類生命中不朽的課題,研究成果被大專院校教學、食物計劃和配餐及營養教育等廣泛使用。

15.1991年,首個《運動員膳食營養素日供給量標準》發布,作為評定運動員膳食質量和指導運動員平衡膳食的參考。長跑、擊劍、滑冰、游泳等多個運動項目的能量和營養素需要被確定,成為運動員健康和提高實際技能的保障。

16.深入研究微量營養素缺乏和疾病預防措施的基礎上,1993年衛生部開始大力推廣婦女口服葉酸增補,為全面預防我國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作出突出貢獻。1994年起碘鹽作為一項國策推行,2000年中國已基本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的重大階段目標。

17.20世紀90年代開始,營養學蓬勃發展;繼1985年上海市營養學會率先成立后,河北、天津、江蘇、山東、甘肅、廣東和云南等一批省市級營養學會相繼成立,至今地方營養學會遍布各地。營養科技社團不僅是營養工作者之家,更是對大眾健康和社會發展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18.1995年,中國營養學會在北京主辦“第七屆亞洲營養大會”,展示中國營養學學術成果。1995年-2000年期間,中國為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FANS)主席國。2024年第五屆亞太臨床營養大會在杭州舉辦。2024年第十四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營養大會在湖北恩施舉辦,這些會議的成功舉辦有效提高了中國營養學會的國際影響力。

19.1996年,在食物營養和功能評價共性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衛生部發布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隨后的近20年時間里,營養素補充劑、植物化合物健康效應、功能食品生產產生聯動效應。營養成為食品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大大影響了社會進步和大眾健康。

20.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1996-2000)》,承諾要盡一切努力在2000年以前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改善我國居民的營養狀況。營養界為此目標持之以恒,貧困農村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等一批項目,“學生營養餐”“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等強勢開展,對消滅營養不良提供了有效改善措施。

2000年——2024年

21.2000年-2024年,中國CDC完成《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2024年調查結果》,2024年衛計委一系列報告的發布,深刻揭示了中國人膳食營養現狀和問題;居民體質指標的變化、膳食行為的變化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早在1959起全國進行了3次營養調查(3次調查分別在1959年,1982年、1992年)。2024年的全民營養健康數據,為我國人群營養改善和公共營養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成為后十年引導政府決策、食品發展和個人膳食行為的指路燈。

22.2024年,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國肥胖匯總分析報告,中國肥胖工作組建議了中國人體質指數(BMI)超重、肥胖判斷標準。確定>24作為超重、>28作為肥胖的切點;男性的腰圍應在85cm以內,女性腰圍應在80cm以內。此標準為我國科學研究、健康評價普遍采用。營養科學帶動了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開展,形成立體化人類營養健康保護網。

23.2024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百場演講影響深遠,成為中國營養知識普及和傳播的經典。同期發布的還有《孕婦、乳母膳食指南》及《0-6歲兒童膳食指南》《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膳食營養指南》《零食指南》等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在1989年首次發布,歷經20余年的傳播,將營養學知識和實踐帶到千家萬戶,推動了對生命早期和成功老齡化、慢病預防的關注,有效影響了中國億萬人口的營養意識和健康行為的形成。

24.2024年,衛生部《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正式施行,中國營養學會推動的《包裝食品標簽營養素參考值》被采用執行;2024年強制性國家標準《預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面向全部食品企業執行,這項里程碑式的轉折,帶領我國食品工業進入營養導航的升級發展。

25.2024年,通過對全軍各軍兵種進行營養研究,修定了1998年的《中國軍人每日營養素供給量標準及食物定量標準》,并列入國軍標。營養素供應直接關系到軍人體能、智能和反應能力。能量和營養素供給量標準為18歲-49歲各個兵種伙食和士兵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對于特殊自然環境與特殊軍事作業的營養需要量也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指導。

26.2024年衛生部頒布《營養改善工作管理辦法》,這是在中國營養學會組織眾多專家歷經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的。辦法規定了衛生行業營養領域的工作任務,從此疾病預防、衛生保健、社區和托幼、養老機構開啟了法律保障下的營養職業和工作。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可穿戴設備、手機App等新技術,使營養科學造福人類健康進入了“個體化”“數字化”“方便快捷”的新高度。

27.2024年、2024年分別成立了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委員會營養與特殊膳食分委員會、衛生部營養標準委員會。制修訂了“營養強化”“嬰兒配方食品”“能量和營養素膳食參考攝入量”“特殊醫學配方食品”等等一批國家營養標準,大大推動了食物營養工作的標準化進程,對食品生產的營養化、健康化起到重要導引作用。

28.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發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啟動,標準為每生每天3元,國家每年投入160億,近3000萬學生受益。2024年-2024年衛生部、財政部斥資1億元覆蓋了10個省份的100個貧困縣,為6月-24月齡兒童免費發放營養包,覆蓋27萬兒童。在營養食譜、原料供應、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等方面,把農村兒童和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推向歷史新高。

29.2024年,國務院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4—2024年)》;同年衛計委全國營養工作座談會在吉林召開,各省市衛生廳主管部門參加了會議,會議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