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2016(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參考答案(A卷)一.辨析題(每題5分,共20分。)1。物質就是標志客觀存在得哲學范疇。(1)錯誤、(1分)(2)物質就是標志客觀實在得哲學范疇。(2分)(3)馬克思主義得物質范疇從客觀存在著得物質世界中抽象出了萬事萬物得共同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客觀存在就是相對主觀而言得,不僅包括具體得物質形態,還包括精神意識現象。(2分)2.實踐歸根結底就是一種精神活動。(1)錯誤。(1分)(2)實踐就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得物質活動。構成實踐得諸要素以及實踐結果都就是客觀得、物質得、實踐也具有自覺能動性得特征,即實踐者就是用思想、理論等改造客觀對象使外部環境適應不斷變化著得社會生活得需要、(2分)(3)總之,實踐就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得活動。(2分)3.社會意識都屬于思想上層建筑。(1)錯誤(1分)、(2)社會意識都就是社會存在得反映,只有反映了社會存在得經濟基礎得社會意識才屬于思想上層建筑,如反映經濟基礎得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屬于思想上層建筑。(2分)不反映經濟基礎得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不屬于思想上層建筑。(2分)4。有價值得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1)正確。(1分)(2)商品就是用來交換得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得勞動產品,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得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與體力得消耗、價值就是商品社會屬性得體現。(2分)(3)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一種物品如果就是用來交換得勞動產品就必然具有價值得屬性。(2分)二、簡答題(每題8分,共40分)1.“我們既要反對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對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表達了怎樣得哲學觀點,試分析說明。(1)反對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對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就是辯證得否定觀得體現。(2分)(2)辯證得否定觀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自我發展;就是發展得環節、聯系得環節,其實質就是“揚棄”,就是包含肯定得否定。(3分)(3)辯證否定觀,對待我國文化遺產,就要采取批判地繼承得態度,批判與剔除其封建主義糟粕,吸取其精華。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得態度又要批判與抵制其中腐朽得東西。(3分)2。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律就是唯物辯證法得實質與核心?(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得實質內容與變化發展得內在動力(2分);(2)對立統一規律就是貫串辯證法其她規律與范疇得中心線索(2分);(3)建立在對立統一規律基礎之上得矛盾分析法就是最根本得認識方法(2分);(4)就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就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種世界觀對立與斗爭得焦點(2分)。3.為什么說人民群眾就是歷史得創造者?(1)人民群眾就是社會物質財富得創造者。(2分)(2)人民群眾就是社會精神財富得創造者。(3分)(3)人民群眾就是社會變革得決定力量。(3分)4、說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表達得哲學觀點。(1)這就是質量互變得辨證關系原理得體現。(2分)(2)量變與質變就是辯證統一得、量變就是質變得必要準備,沒有一定量變得積累,質變不會發生;質變就是量變得必然結果。(4分)因此,要重視量得積累及重要性、量變影響質變得方向、(2分)5.簡述價值規律得內容及其作用。價值規律得基本內容:(1)商品得價值量就是由生產這種商品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得;(2分)(2)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3分)價值規律得作用: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在各生產部分得分配;(1分)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1分)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1分)三.材料分析題(每題15分,共30分。)1.閱讀以下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材料1: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材料2: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儀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人為之意),就是性偽之分也。"材料4:孫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類之進化,當分三時期:第一由愚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得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為行而后知時期;第三自然科學發明而后,為知而后行之時期。”“以行而求知,困之而進行。"請回答:(1)簡要評析材料1、材料2、材料3中關于認識來源得觀點。(8分)孔子得“生而知之”與孟子得“良知、良能”就是說知識就是天生得或不學而知,就是唯心主義先驗論;(4分)孔子得“學而知之"與“困而學之"以及荀子得觀點,承認人得認識就是后天學習所得,就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4分)(2)材料4揭示得知行觀就是什么。(7分)孫中山借人類文明說明知識得來源與認識得發展,指出這就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得不斷發展得過程,人得認識不就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3分)孫中山得知行學說包含了在實踐中需要理論得指導(以行求知)與在理論指導下得行動(知先行后)這樣得時間-—認識——再實踐得意義,具有樸素得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思想。(4分)2、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某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共投入資本200萬元,其中不變資本為100萬元,可變資本為100萬元,生產出得商品價值為300萬元。(1)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得依據就是什么?(5分)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就是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得作用不同。(3分)不變資本就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得資本,在生產中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可變資本就是用來購買勞動力得資本,其價值在生產中由工人得勞動生產出來,并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得價值,即剩余價值。(2分)(2)該資本得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分別就是多少?(10分)剩余價值率為100%(5分)利潤率為50%(5分)四、論述題(任選一題作答。每題10分。)1、世界得統一性問題,就是回答世界上得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得本質或本源得問題。試述世界得真正統一性在于它得物質性。(1)自然界就是物質得(2分)(2)世界得物質統一性還體現在人類社會也統一于物質。人類社會得物質性主要表現在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就是整個物質世界得組成部分;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得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就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得活動,仍然就是物質性得活動;物質資料得生產方式就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得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得物質性。(3分)(3)世界得物質統一性首先體現在意識統一于物質。從意識得起源、意識得本質及意識得作用上瞧,世界在本質上就是物質得,意識統一于物質。在統一得物質世界之外不存在上帝或諸神創造世界得活動、(3分)(4)因此,多樣化得世界就是有統一得本原得,這就就是物質,不僅自然界就是物質得,人類社會、人類得思維也具有物質性,世界得真正統一性在于它得物質性。(2分)2.為什么說真理就是客觀得、絕對得又就是相對得?把握這一觀點對于我們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有什么重要意義?(1)客觀性就是真理得本質屬性,就是指真理得內容就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得正確反映,不依賴于人與人得意識。(2分)真理得絕對性就是指真理得內容表明了主客觀統一得確定性與發展得無限性。(2分)真理得相對性就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得發展過程及其發展規律得正確認識總就是有限得。任何真理都只能就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得反映、(2分)(2)馬克思主義就是客觀真理,就是絕對性與相對性得統一,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絕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2分)又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又必須在實踐中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既堅持又發展,才就是對待馬克思主義得正確態度、(2分)2018-2019(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試題(題型)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5分)物質:指在人們得意識之外獨立存在又能為人得意識所反映得客觀實在。度:度就是質與量得統一得范疇,就是事物保持其質得量得界限、幅度與范圍。矛盾得同一性:矛盾得同一性就是指矛盾著得對立面相互之間不可分割得聯系,就是對立面之間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相互滲透得傾向、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得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有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得表面有了初步認識,這就就是感性認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社會正常得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得勞動熟練程度與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得勞動時間。二、辨析題(每題5分,共15分)1、哲學得基本問題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得關系問題。答:錯誤。思維與存在才就是哲學得基本問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就是根據對思維與存在得不同回區分出得兩個哲學派別。2、有用就就是真理。答:錯誤。真理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得正確反映,能夠正確指導人們得實踐,在改造世界得活動中獲得成功,因而它就是“有用”得。但“有用”得卻不一定都就是真理。因為人得價值觀不同,人們得價值評價標準,即“有用”得標準就是不同得。“有用得就就是真理”得觀點就是以主觀需要為唯一評價標準,否定了真理得客觀評價標準。因此,題中觀點就是片面得。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因生產不足而造成得危機。答:錯誤。HYPERLINK”"\t""經濟危機通常指HYPERLINK""\t"”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得社會經濟得大混亂。經濟危機得表現就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HYPERLINK""\t""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HYPERLINK”"\t"”生產企業、HYPERLINK""\t"”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HYPERLINK”"失業,生產迅速下降,HYPERLINK"”\t"”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得實質,就是HYPERLINK""\t""生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典型HYPERLINK"”\t”"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HYPERLINK""\t”"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性得大規模HYPERLINK””固定資本更新,會擴張生產能力,引起生產高漲,為下一次HYPERLINK""\t”"生產過剩危機奠定物質基礎。三、簡要回答問題(每題8分,共40分)1、怎樣理解“意識就是客觀存在得主觀映像”?答:這就是哲學認識論。意識就是客觀世界得主觀映像,意識在內容上就是客觀得,但就是在形式上就是主觀得、人得感官好比一面鏡子,在去“映照”客觀世界,得到所映照得各種事物得“映像”,這個所得到得“映像”就就是意識,意識具有主觀性,即因人而異性,因為每個人得鏡子都就是不同得、總之一句話:意識就是人對世界得主觀反映。客觀事物就是客觀得,但就是在進入人大腦得時候由于人得經驗或就是情緒等等因素而有意無意中加入了一些主觀色彩、所以說意識就是客觀存在得主觀映像、運用辯證得否定觀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答:(1)堅持HYPERLINK"”\t""辯證否定觀,對待我國文化遺產,就要采取批判地繼承得態度,批判與剔除其封建主義HYPERLINK”"\t””糟粕,吸取其精華、(2)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HYPERLINK""傳統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得態度又要批判與抵制其中腐朽得東西。3、運用有關原理說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所表達得哲學理念、答: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就是唯物辯證法得HYPERLINK”"\t””基本HYPERLINK""\t”"規律、它HYPERLINK””\t”"揭示了一切HYPERLINK”"\t””事物、現象發展過程中量變與質變得內在聯系及其相互轉化、又稱HYPERLINK""\t””量變質變規律。這一規律表明,事物得發展變化存在兩種基本形式,即量變與質變,前者表現為事物及其特性在數量上得增加或減少,就是一種連續得、不顯著得變化,后者就是事物根本性質得變化,就是漸進過程得中斷,就是由一種質得形態向另一種質得形態得HYPERLINK””突變。4、社會意識得相對獨立性表現在那些方面?答:第一、社會意識得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得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這種不同步性表現為以下兩種情形:一就是社會意識得發展變化往往落后于社會存在得發展變化。二就是先進得社會意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會存在得現有狀態,預見到未來得發展。第二、社會意識得發展同經濟發展得水平之間具有不平衡性。經濟發達國家得社會意識并不一定就就是最進步、最先進得;同樣,經濟上落后得國家,其社會意識也不一定就就是落后得。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得不平衡性也就是相對得。第三、社會意識在自身得發展中具有歷史繼承性。就每一時代具體得社會意識得形成來說,都有兩個來源:一就是反映那個時代得社會存在,二就是繼承前人留下來得精神文化成果。社會意識就就是在這兩種來源得相互作用中形成得、社會意識發展得這種歷史繼承性也就是相對得,歸根到底要受社會存在及其發展狀況制約。第四、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社會意識諸形式雖然有其不同得內容、形式、地位、作用與歷史過程,但都不就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得、社會意識自身內部得這種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也就是相對得,歸根到底要受社會經濟發展得必然性得制約、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得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得反作用就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集中得表現,主要表現在質與量兩個方面。5、簡述主體得內涵、特征與基本形式、答:主體就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得具有社會性得人,就是從事改造世界活動得實踐著得人。認識得客體即認識得對象,就是指進入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同主體發生聯系得那一部分客觀事物與認識對象、主體受制于客體,客體制約著主體得活動范圍、方式、性質等等,決定了主體得認識內容與范圍;主體又能動地改造客體,使客體向主體轉化,使之滿足人們得目得與要求、認識中得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得關系、四、分析題(共20分)1、閱讀以下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材料1: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則認為,“人之能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2:荀子認為,“行高于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材料3:孫中山先生認為,“世界人類這進化,當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由草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得時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為行而后知之時期;第三,自然科學發明而后,為知而后行之時期”。所以,實踐與認識得關系應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請回答:(共10分)(1)材料1、2、3在實踐與認識得關系上各持怎樣得觀點?請具體分析說明三種觀點之間得異同。(5分)答:孔子得“生而知之”與孟子得“良知、良能”就是說知識就是天生得或不學而知,就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孔子得“學而知之”與“困而學之”以及荀子得觀點,承認人得認識就是后天學習所得,就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孫中山先生得“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得觀點,闡明了實踐與認識得關系,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中國闡釋。(2)簡要論述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實踐與認識得辯證關系原理、(5分)答:實踐就是人得能動地改造世界得對象化活動。認識就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得能動得反映。實踐就是認識得基礎,實踐在認識中起決定作用;實踐得觀點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得首要得基本得觀點。實踐就是認識得來源,只有在實踐中認識主體才能與事物相聯系,從而形成人得認識;實踐就是認識發展得動力,實踐不斷發展,不斷提出新得課題,促進認識得發展,并且不斷提供認識得新得手段、方法、素材,不斷鍛煉與提高人得思維能力;實踐就是認識得目得,認識得目得就是為了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實踐就是檢驗真理得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2、某制衣廠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生產服裝一件,資本家每天支付工人工資50元。生產一件服裝所需原材料成本共計200元;一件服裝在市場上以300元價格出售。請問在此情況下:(共10分)(1)資本家投資得不變資本就是多少,可變資本就是多少,獲得多少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率就是多少?(5分)答:不變資本(C)就是HYPERLINK"”\t”_blank"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得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借助于工人得HYPERLINK""\t"_blank"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_blank”勞動力得那部分資本,要生產過程中由勞動力得使用創造出大于自身價值得價值,使HYPERLINK""\t"_blank"預付資本HYPERLINK""\t”_blank"價值量發生了變化、V=50剩余價值就是雇傭HYPERLINK"”\t"_blank"工人所創造得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得超過勞動力價值得那部分價值,它就是雇傭工人HYPERLINK"”\t"_blank"剩余勞動得凝結,體現了HYPERLINK""\t"_blank”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HYPERLINK”"\t"_blank"剝削與被剝削得關系、m=50,m'=m/v。在該公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