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學期5月高考模擬試題語文及答案_第1頁
2024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學期5月高考模擬試題語文及答案_第2頁
2024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學期5月高考模擬試題語文及答案_第3頁
2024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學期5月高考模擬試題語文及答案_第4頁
2024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學期5月高考模擬試題語文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秘密★啟用前【考試時間5月14日9:00—11:30】語文本試題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粘貼是否正確。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填空題和解答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試卷中橫線及框內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題卡作答。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收回。第Ⅰ卷閱讀題(70分))3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說理作用的話語形式。說服就是運用語言來對具體的他人作勸說、解釋、說明,以期對他們有所影響。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太陽與風》的故事:太陽與風進行比賽,看誰能使穿著外套的行人脫掉外套。風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兇,那個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緊。然后太陽出來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體出汗了,就把外套脫了下來。這個故事可以用作“說服強于強制”的寓言。希臘哲學家芝諾對說服有相似的說法,他稱說服是一只攤開的手掌,而不是一個攥緊的拳頭。說服是歡迎他人加入對話,不是企圖限制他們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脅他們不準有自己的看法。②說理通過說明和協商,而不是暴力或戰爭來解決人間可能出現的矛盾和沖突,并形成一種可以稱之為“講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戰爭和混亂都是在沒有協商,無理可講的情況下發生的;說理使得人類能夠用攤開的手掌,而不是攥緊的拳頭來相互交往,人類才得以進入文明社會。然而,當下互聯網中的說理常常被當作是攥緊拳頭,而非攤開手掌的話語行為。這樣的“說理便成為“占領話語陣地“口誅筆伐“論戰和向對方報以“投槍和“匕首。這種“說理”觀念令無數人深受其害而渾然不知。③說理是發表意見,但“發表意見并不就是說理。任何表達看法的陳述,包括罵和謾罵,都可以說是“發表意見,但并不是說理。說理的“發表意見論未必都確實或可靠,因此需要評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張。④說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對待不同意見,并不只是出于說理者主觀意愿的“寬宏“寬厚”或“寬容,而是由“說理本身的話語特性決定的。說理離不開價值判斷,包括倫理和政治的判斷,盡管它并不專門討論倫理和政治。說理面向所有公眾,說的是社會群體中的許多人,而不只是專業小圈子里的專家們所能聽得懂的道理。說理不只是發生在說話者的頭腦里,而且是必須說給公眾聽的。放在一個人頭腦里的論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說出來,別人又如何去檢驗呢?說理提出的“看法”無論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種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絕對確定性的結論。因此,說理總是可以再說理的,說理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結果。辭學》中所說的“邏輯。⑥“邏輯”的意思是“用語言表達思想,訴諸于“理智”和“理解力。亞里士多德稱邏輯是存在于證明本身之中的。邏輯是說理中最重要的說服手段,有邏輯的說理就說得通,而沒有邏輯或是邏輯混亂的說理則說不通。一個人哪怕沒受過什么教育,別人也可以與他說理,他也不會完全弄不明白“說得通”與“說不通”的區別;但是,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比較好的說理能力。⑦說理的第二個因素是“信譽,亞里士多德稱其為“存在于說話者品格中的東西。有信譽的人讓別人覺得可靠,這樣的人說話才會對別人有說服力。一個人是否可信,當然是一種印象,但卻是一種合理的印象。一個人因為一貫誠實、言而有信而被別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則是一個無信之人。這不能保證可靠之人一定不會說謊,或無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說真話。但一旦人們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難輕易改變。可信度在說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一份報紙、一個組織、一個政府有說謊的歷史,自然也就被人們視為不可信,即便在某個具體問題上說的是真話,也難以取得說服的效果。⑧說理的第三個因素是“情緒,亞里士多德稱其為“存在于聽眾那里的東西。邏輯說理是理性論證的主要力量,但單靠這種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預想的說服效果,還需要動之以情。人們常常憑感情接受說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說話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學家羅蒂就提出“背棄理論,轉向敘述”的說理主張,這是一種訴諸情緒的說理方式,它甚至顯得不是在說理,而是在說故事。說故事引導對方想象一種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識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推理出來的。當然,說理中的情緒需要恰當和適度的把握。⑨在說理中,邏輯、可信度、動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濫用或不當運用。說理從而增強說服力。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沒有協商、無理可講的背景下,戰爭和混亂極易發生。說理形成“講理的文明秩序,人類得以進入文明社會。B.對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結論進行評估是有必要的,所以即使有理由支持,結論也未必就可靠。C.一個人如果沒有通過學習,很難獲得較好的說理能力,即使他有可能明白“說得通”與“說不通”的區別。D.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對方想象感同身受的境遇,形成的共識是被創造出來的,仍然可以產生較好的說理功能。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情況最符合公共說理特征的一項是(3分)A.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通過駁論向司馬光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這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B.馮小剛在微博平臺公開回應外界對其新電影的差評,以過往作品的亮點為理據斷言影評人“淺薄“自視甚高。C.的風氣,呼吁大家向“古之學者”學習,以“學于師”為風尚。D.霍金在一場TED的公開演講中為人們闡釋宇宙如何開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類等終極命題。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⑧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指出,小說有“可驚可愕可悲可喜”的作用,主張借小說來說服讀者接受新思想。B.的狀態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C.美巧,不違逆于理,與‘巧言令色’者異。”D假話、做壞事,這被人們稱為“塔西佗陷阱。(二)實用類文本閱讀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材料一:由于存在著文化的差異性,我們在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學藝術作品時,會面臨許多困難。首先,由于語言的障礙,我們可能是完全沒有辦法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學作品。其次,我們沒有辦法將其他民族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來看待,沒有辦法將這種藝術品從“物質對象”轉觀》這樣的作品非常贊賞,而這樣的作品在中文系統中卻非一流作品。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礙,而能成功地進入審美境界,從而把握這些異民族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這就需要我們把跨文化審美欣賞看成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來對待。跨文化審美欣賞就是通過文化——作家世界觀、文化——審美偏愛、形式的內容、符號價值這四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來自其他文化的藝術作品的。這四個維度是依次漸進、越來越接近藝術作品本身的四個序列。當我們面對來自其他文化的藝術品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對這個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觀有一個大體的理解,因為它可以影響作家在藝術作品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其次,我們還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愛,因為它決定著作家在具體的藝術作品中選擇何種題材或主題,甚至決定著作家采用什么樣的特殊材料。第三,我們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內容,從而使他者文化的藝術作品從“物質對象”轉化為“審美對象觀念同形式的內容的結合,而往往通過“形式的內容表達出多重意義。跨文化審美欣賞需要對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種多樣的符號價值進行辨認和理解。跨文化審美欣賞的確需要超越文化的差異性,而超越文化差異性的最佳方式是認識它、把握它。但認識、把握文化差異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賞不同文化的藝術作品。我們不能像以往那樣把藝術品僅僅作為文化差異性的論證材料來看待。跨文化審美欣賞的四個維度,決不能僅僅看成是對中西文化異同的平面比較。這四個維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漸并最終指向藝術作品本身的。認識和把握文化的差異性,并不是要欣賞者必須成為一個藝術史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因為那樣一來也就意味著“把意義從審美內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藝術品當作藝術品來對待,而當成了論證文化差異的材料了。我們必須把文化與審美看成是一個統一體。在藝術作品中,文化就是審美對象本身所呈現的內容,二者不可分割。(摘編自李慶本《跨文化審美欣賞的四個維度》)材料二:根據愛德華·霍爾的高語境與低語境理論,受歷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響,中文的語境程度與英、法、德等而言相對較高。在中國,人與人直接的溝通有較多的邏輯預設,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潛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邏輯前提。而道家思維作為中國本土哲學,其高語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傳播中,譯者應結合相應語境并通過使用清晰、簡潔、邏輯性強以及無歧義的語言,恰當展現文本背后的邏輯預設,減少高低語境所產生的對話“噪音。不僅限于文字傳播,還可將圖像、音樂以及形象符號作為傳播道家思維的手段。非語言符號是指通過跨越語言所形成的思維鴻溝來實現一定層面上思維與思維的連接。非語言符號更多的是營造一種意境、一種直觀感受,因此更能引發受眾情感上的共鳴與共通,降低閱讀和理解門檻。總之,在《道德經》的海外出版物中應加入非語言符號,并與文字符號形成多模態話語傳播。(摘編自張江浩《跨文化審美視角下中國文化傳播策略——以〈道德經〉為例》)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化的差異性阻礙了讀者欣賞異族文學作品時順利進入審美境界。B.材料一中用歌德的事例,意在說明不同民族的審美判斷有所不同。C.材料二中跨文化傳播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愛德華·霍爾的語境理論。D.材料二認為非語言符號與文字符號可形成多模態話語跨文化傳播。5.下列對“跨文化審美欣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B.將他者文化的藝術作品從“物質對象轉化為“審美對象,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形式的內容。C.認識和把握文化的差異性是超越文化差異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賞不同文化的藝術作品。D.跨文化審美欣賞要把文化和審美看成一個統一體,不能只把藝術品作為文化差異性的論證材料。6.6分)▲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非攻(節選)魯迅“耕柱子!給我和起玉米粉來!”耕柱子恰恰從堂屋里走到,是一個很精神的青年。“先生到楚國去?”“是的。你也知道了?小聰明,興風作浪的。造了鉤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還不夠,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慫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國,怎禁得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罷。”一柄破銅刀,另外找了一張破包袱,等耕柱子端進蒸熟的窩窩頭來,就一起打成一個包裹。衣服卻不打點,也不帶洗臉的手巾,只把皮帶緊了一緊,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頭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進宋國的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棵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還有窩窩頭,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不過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著他的腳底,走起來就更艱難。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樹下,打開包裹來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車子,叫了一聲“先生,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是的,防云梯的。”“別的準備怎么樣?”“也已經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先生是到楚國去找公輸般的罷?”“不錯,”墨子說,“不過他聽不聽我,還是料不定的。你們仍然準備著,不要指望著口舌的成功。”管黔敖點點頭,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會,便推著小車,吱吱嘎嘎的進城去了。楚國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國:街道寬闊,房屋也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卻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輾轉借問,徑奔公輸般寓所。他拍著紅銅的獸環,當當的敲了幾下,門丁進去稟他的主人。公輸般吃了一驚,大叫起來,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階下去。墨子和公輸般,便在“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那么,帶我見王去就是。”公輸般知道拗不過,便答應立刻引他去見王。墨子說停了攻宋之后,時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覺得肚子餓,主人自然堅留他吃午飯——或者已經是夜飯。“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的。他可是君王啊,老鄉!”“那倒也不。線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當主客談笑之間,午餐也擺好了,有魚,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魚,只吃了一點肉。公輸般喝過幾杯酒,更加高興了起來。他問道:我舟戰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墨子堅決的回答說,“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現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互相鉤,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鄉,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可是還不及木匠做的車輪,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明年再見罷。”墨子說著,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辭;公輸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注】①鉤拒:一種武器,可以鉤住敵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擋住敵人前進的船只。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詳細地描繪了墨子腳上草鞋的變化,由鞋帶斷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變成碎片,是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B.墨子一面兼程去見公輸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著口舌的成功,可見他缺乏自信。C.“行義“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D.這篇小說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表達了對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認同,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時代的思考。8.魯迅在這篇小說中塑造了一個“中國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6分)▲9.“雜文體的歷史小說,即用雜文的筆法寫小說,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用具體可感的形象講述抽象的道理。公輸般請墨子吃飯的情節中,墨子就近取譬說理就體現了6分)▲)(一)文言文閱讀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劉實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進士,選庶吉士。自陳才薄親老乞教職,不許。授金華府同知。金華旱,多逋賦,民至子女償之,實疏請得免,又贖還子女。以母喪歸廬墓,三年服除,遷順天府治中。景泰中,以薦入翰林修書。為人剛直峻峭,意所不可,達官貴人必面斥之。書未成,以三考滿,遷南雄知府。未數月,有中官使嶺外,將至,遣卒先覘供張①,實又不假色詞。卒怒,還告。明日,從中使入驛,與諸從騎弓劍列左右。群僚庭參畢,留實詰辱之。而南雄民從驛門外望見,競趨入翼蔽。實出,中使相視驚愕,徐問實所以得民狀,欲召實謝之,實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驛書訟朝使矣。”中使懼,急遣騎馳奏,誣實毀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實未嘗先言也。既聞,逮下詔獄。實從獄中上書,言:“臣從官三十年,未嘗以妻子自隨,餐粗衣敝,為國家愛養小民,不忍勞費之。以是觸忤天使,無所逃罪。”上覽書意稍解而中官交譖之竟瘐死獄中。實性廉介,不取民一錢。民有饋鵝者,實不受,民委之去,實縱鵝門外,恣其所之。將去金華時,體無完衣。寒劇,至不可忍,則貸民毳舄②以行。歷數里而霽,裹而識之郵亭,以畀③其民。公暇讀書,即肩輿中手一編不輟。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燈起書。歿后,南雄人哀而祀之。(節選自《明史稿·劉實傳》)材料二:居官不言廉,廉蓋居官者分內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無所主,則見利易動。盍思人生貧富,固有定分,越分過取,此有所得,彼必有虧。況明有三尺④,一陷貪墨,終身不可洗濯。故可饑、可寒、可殺、可戮,獨不可一毫妄取。茍有一毫妄取,雖有奇才異能,終不能以善其后。故為官者當以廉為先,而能廉者必深知分定之說。(節選自《州縣提綱·潔已》)【注】①供張:供給陳設。②毳舄(cuìxì):以鳥獸細毛做成的鞋子。③畀(bì):付與。④三尺:法律條文。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上覽A書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譖F之G竟H瘐死獄中。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逋,文中指欠交、拖欠,與《陳情表》中“責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B.謝,文中指謝罪、道歉,與《鴻門宴》中“自來謝項王”的“謝”意思相同。C.敝,文中指破舊的,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D.識,文中指做標記,與《桃花源記》中“便扶向路,處處志之”的“志”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實以才疏、親老為由向朝廷求任教官職務,未被應允,后任職金華時為受災百姓向朝廷上書,使當地免除賦稅。B.劉實不愿巴結出使宦官受到羞辱,南雄百姓見此情景,爭相保護劉實。宦官大為驚訝,于是向百姓詢問他得民心的原因。C.南雄吏民上書控訴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搶先上奏誣陷劉實,皇帝不明就里,命人逮捕劉實,將他關進詔獄。D.劉實勤奮好學。他閑暇時間讀書,就是在轎子中也看書不止,半夜有了心得體會也要命人點燈,起床記下。13.8分)(1)為人剛直峻峭,意所不可,達官貴人必面斥之。(4分)▲(2)茍有一毫妄取,雖有奇才異能,終不能以善其后。(4分)▲14.為官者為什么要“廉”?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28)閱讀下面這首明詞,完成15~16題。定風波①黃庭堅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②外蜀江前。笑老翁猶氣岸③,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④?戲馬臺南追兩謝⑤,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莫【注】①本詞寫于黃庭堅被貶謫到黔州時。②鬼門關:指石門關(位于今重慶市奉節縣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劉裕北征,九月九日會僚屬于此,賦詩為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詩一首。15.下列關于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篇前兩句分別運用夸張和比喻,既是黔州秋日淫雨的生動再現,也點出了詞人的生存條件。B.“重陽催醉”等詞表明本詞可能創作于重陽節宴會場所,“催醉”暗含詞人被貶后的抑郁心境。C.“鬼門關外”既點明地點,是詞人登臨俯瞰蜀江的高處,其險峻也可用來反襯詞人得失忘懷的胸襟。D.本詞氣韻豪邁,語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貼切,顯示了作者身處逆境而寵辱不驚的曠達氣度。16.5分)▲(三)名篇名句默寫16)17.6分)(1,“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是湖光春色的樂景帶給登樓者的喜悅,與淫雨、陰風、濁浪等哀景給人帶來的“▲,▲”的悲傷情緒形成對比。(2:“知終無可奈何也,故借此,它點評的句子是“▲,▲▲,。(3)古詩詞中常以照鏡抒寫年華易老之悲,如“▲。第Ⅱ卷表達題(8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題。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等船,在劃子上,在暮秋夜里九點鐘的時候。有一點冷的風。天,與江,都暗了;不過,仔細的看去,江水還(①)著黃色。中間所(②)著的一條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輪廓。一條躉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點。模糊的電燈,平時令人不快的,在這時候,在這條躉船上,反而,不僅是悅目,簡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圍下面,聚集著一些人形的輪廓。不過,并聽不見人聲,像這條劃子上這樣。忽然間,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順流而下,沒有聲音,像一些巨大的鳥。一個商埠旁邊的清晨。幾大片魚鱗般的云(③)在淺碧的天空里。山嶺(④)著古銅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畫意的。水汽騰上有兩尺多高。有幾只肥大的鷗鳥,它們,在陽光之內,暫時的閃白。月亮是在左舷的這邊。顏色十分清潤的,是遠洲上的列樹,水平線上的帆船。江水由船邊的黃到中心的鐵青到岸邊的銀灰色。有幾只小輪在噴吐著煤煙:在煙囪的端際,它是黑色;在船影里來,淡青,米色,蒼白;在斜映著的陽光里,棕黃。清晨時候的江行是色彩的。18.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文字,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①飄C.①飄②橫②畫③布③布④披④裹B.①浮D.①浮②橫②畫③粘③粘④披④裹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20.文中畫橫線的部分“黃青兩字后面都可以加逗號,作者卻有意不加,為什么?(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2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我書桌旁的花瓶里,插著一穗高粱。那是一穗“青年”期的高粱。穗頭米黃,米黃色的袍是因為沉重;穗頭半飽滿,握住有質感,甩動有沙子撞擊沙漏的樂音。僅有的兩片綠葉,似柔軟的劍與風摩擦著,微微顫抖。一個人在大地上的行走是有局限的,而一穗高粱的行走是詩意的、廣闊的、野性的。不然,我也不會為了一穗高粱而遠走他鄉。車子急速飛馳,車窗外的景粱放置心窩,一股血流動著與我體內的血相互交匯。那種血有高粱的色澤,有高粱酒的沖動,也有筋骨般的任性。我穿行在高粱地,摸摸這棵,親親那棵,舍不得離開。高粱曾經養活了我的鄉親,給我的故鄉注入了不竭的動力。21.超過124分)▲22.文中反復寫到高粱,卻沒有一處使用代詞“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5分)▲23.60分)有人說,缺少懷疑的相信,人容易盲從;缺少相信的懷疑,人容易迷惘。這句話頗有意思,引人深思。即將升入大學的你,又有哪些思考與感悟呢?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39)1.B(3錯誤,原文為“當然,有理由支持的結論未必都確實或可靠,因此需要評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張2.C(3A項:只是針對司馬光的說理,不是公共說理。B’‘自視甚高不是一種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說理的特征。C項:是面對士大夫之族的公共群體,做出的情理兼備的表達。屬于公共說理。D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類等終極命題”不是“說理3.A(3在說理中的重要性。A新思想,是在論述“情緒”在說理中的重要性。B項:分析群體容易興奮沖動的原因,沒有涉及到“情緒在說理中的重要性。C強調“理的重要性,沒有涉及到說理中的“情緒要素。D強調“公信力的重要性,沒有涉及到“情緒在說(二)實用類文本閱讀3)4.C(3霍爾的語境理論為基礎的低語境化傳播只是跨文化傳播策略之一。)5.B(3容然后才有他者文化的藝術作品從“物質對象”轉化為“審美對象6.①首先,指出我們在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學藝術作品時存在的困難,引出“跨文化審美欣賞”的話題。②接著,提出跨文化審美欣賞的四個維度,文化——作家世界觀、文化——審美偏愛、形式的內容、符號價值。③最后,強調在跨文化審美欣賞中我們必須把文化和審美看成6分,每點23)7.D(3A“是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錯,此處細節描寫是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B項:“缺乏自信”錯,墨子這句話恰恰體現他是一個實干家,并非要體現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層面的理解,文中沒有依據。C項:“始終”錯,公輸般開始確實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說服了,思想轉變了,所以“始終”8.①情節刻畫。利用“止楚攻宋的主體情節,刻畫墨子反抗侵略、為民請命的大義形象。如墨子千里迢迢只身赴楚制止楚王;又如墨子讓弟子們積極備戰,最終讓楚王放棄侵略的念頭等。②正面描寫。利用外貌、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刻畫墨子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實干家形象。如腳底起泡,如用布裳包腳,如與管黔敖的對話等表現墨子為民眾積極奔走,席不暇暖的作風。③側面描寫。通過次要人物管黔敖實干備戰、公輸般前后態度變化的描寫,襯宋國“講空話的人”的對比,刻畫出墨子關心民命,厭惡侵略,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高大形6分,每點2“鉤拒“鉤拒”好,從而揭示了自己“兼愛非攻的思想。②他們談起“飯碗問題,由眼前吃飯的飯碗,“民本思想。③當公輸般拿出玩具時,墨子將玩具和車輪作對比,引發對“巧和“拙的議論,墨子認為有利于人民的技巧才是“巧6分,每點2分,意)(一)文言文閱讀5)10.BDG(3分)(“書作“覽的賓語;“稍作“解的狀語;“中官作“交譖”的主語,“之”作“交譖”的賓語;“瘐死”是一個詞。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11.D(3分)(《桃花源記》中“處處志之的“志是也是“做標記的意思,與文中加點的“識”意思相同。)12.C(3分)(“南雄吏民上書控訴出使宦官”錯誤。根據材料一“然實未嘗先言也”,可見韶州百姓所說的“南雄且驛書訟朝使矣”只是謠言,并非事實。)13.(1)(劉實)為人剛強正直,作風嚴峻,心中不認可的人或事,(哪怕是)達官貴人,也一定當面斥責他。(4分,句子大意2分,“可”“面”各1分。可:認可。面:當面。)(2)如果有一分一毫的胡亂獲取,即使有奇異杰出的才能,最后也不能善終。(4分,句子大意2分,“茍”“雖”各1分。茍:如果。雖:即使。)14.①為官者應替國家愛護百姓,不能因個人私欲而耗費錢財與人力。②為官者保持廉潔是他的職分,只有這樣才能服人。③人生貧富本來就有定數,過分攫取必定會帶來損失。④法律約束,一旦貪污,會始終留有污點。(3分,答出一點給1分,任答三點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給分。)(二)古代詩歌閱讀28)15.B(3分催醉’暗含詞人被貶后的抑郁心境”錯。久雨放晴,又遇重陽佳節,詞人心境當然高興,佳節痛飲表達的是暢快心情。)16.①起篇為抑。前兩句點明貶謫環境惡劣,起調消沉(2重陽放晴,心情暢快,登高痛飲(1表現不服老的氣概(1極致(1(三)名篇名句默寫16)17.(1)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2)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3)示例:①(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②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③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④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⑤一年春事閑中過鏡里容顏奈老何⑥最是人間留不住6分,每空1(一)語言文字運用Ⅰ3)18.B(3,用“浮合適。”合適。粘:附著在別的東西上。布:陳設;設置。這里說的是云貼在天空中的樣子,用“粘””19.①原句用“即使”表明后面是列舉,把“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后置,起到強調作用,更能突出觀察的立足點是“輪船碼頭的上面。②原句先說美在“任何的地方,再列舉特殊,寫出“城外,再具體到“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這樣將鏡頭由遠逐漸拉近,最后突出重點,更具有畫面感、空間感。③改句語言不能與下文語言風格保持一致。改句強調美在“任何地方,與下文銜接不緊密。改句由“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到“任何的地方,聚焦點不強,缺420.不用停頓,語氣是連貫的,一氣呵成,更順暢(2實際上江水是一體的,色彩也并不能截然分開,界限分明,不加逗號更能摹繪出江面上幾種色彩緊密相連的情景(2(二)語言文字運用Ⅱ29)“穗頭米黃”和后文“穗頭半飽滿可知陳述對象是“穗頭,再由橫線后的“低頭彎沉重可知所填內容是“穗頭略微彎曲。②處,從前文“我鉆進了一片高粱地和后文的內容“找回了童年的感覺可推知意思是我不再年輕,和“依然”搭配的關聯詞可用“縱然”或“盡管。4分,每句222.①“它”是第三人稱代詞,用來指代某物(1切(1“高粱”顯示了“我”對高粱的尊重,體現了“我”與高粱的親密感(1“高粱,表達了“我對高粱的喜愛(1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之情(1“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