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歷義里而祚火旗計
七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知古明今
“探究中國文明源起何處,
思考我們的腳步走向何方”
目錄
-、單元內容........................................1
二、單元分析........................................1
課標要求......................................................1
教材分析.....................................................2
學情分析.....................................................3
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3
單元學習目標及作業目標.........................................3
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4
五、課時作業........................................5
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一一北京人.........................5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8
第3課遠古的傳說..............................................11
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15
單元質量檢測內容................................................15
檢測作業屬性表.................................................21
附:基本信息表.................................................21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業設計
一、單元內容:
學
科年級學期教材版本單元名稱
基本信息
歷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
史七年級第一學期部編版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單元組織方式0自然單元口重組單元
序
□
課時名稱對應教材內容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
課時信息
1表----北京人第一單元第1課
2原始農耕生活第一單元第2課
3遠古的傳說第一單元第3課
二、單元分析:
(-)課標要求
本單元是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標題是“史前時期: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
對本單元的內容要求如下:
1、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
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
2、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
原始農耕生活;
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
4、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5、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標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
習狀況,采用多樣的、適宜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1
(二)教材分析:
1、知識框架
早期人類舊
r石
群居生活器
史前時時
期:中國代
境內早河姆渡居民
期人類
原始農耕
與文明
半坡居民
起源新
石
原始農業
器
時
炎帝、黃帝
代
到堯舜禹
遠古傳說
禪讓制
2、時序坐標
社會形態:原始社會i>奴隸社會
社會組織方式:
群居生活?>氏族聚落?>部落聯盟?>奴隸制王朝
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3、教材內容分析
本單元在課程安排上共有三課,第一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代表--北京人》,
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第三課《遠古的傳說》。
2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距今170萬年前的遙遠古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始過
著原始社會生活,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
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半
坡遺址是我國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遺址,他們會制作房屋、耕種農
作物、燒制陶器、使用磨制石器,過著定居生活,從他們生產、生活方面可以了
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特征;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部
落首領的的豐功偉績,反映著當時社會生產、文化的巨大進步;炎黃兩帝被稱為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
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歷史課本表現得尤為好奇,興趣十足,這是歷史教學非
常珍貴的時候,歷史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進行高質量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但也
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沒有養好良好地記筆記習慣,上課回答問題積極但口語化嚴
重,容易天馬行空,抓不住重點,課下不能及時鞏固,細碎的小知識點難以把握。
另外,七年級學生應加強歷史課外興趣閱讀,古代史史料多從歷史文獻記錄中來,
大多是文言文閱讀,如果沒有深厚的語文功底,難以理解材料的意思,平時應加
強歷史課外閱讀量。
三、單元學習及作業目標:
1、通過考古發掘、歷史情景創設、年代尺、流行語及地圖等方式考察本課重點
知識,學生了解考古發掘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通過
情景創設,學生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以年代尺及網絡流行語
來考察北京人相關知識;通過地圖、圖片的呈現,學生提高歷史地圖觀察和提取
信息的能力。
2、通過圖說歷史、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及開放性的試題設計,學生對原始農耕
生活有一定認識,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
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同時形成保護歷史遺址、弘揚中國傳統
文化的意識。
3、通過示意圖、圖片、文言文、文獻史料等方式的呈現,學生便于梳理歷史知
識學會解釋文言文,提高語文功底,并通過史料實證,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與
聯系,在探究題中感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培養家國情懷意識。
4、單元檢測作業設計根據五育、歷史核心素養,結合冬奧會、新冠疫情及六安
本土文化(皋陶墓和皖西博物館),學生從而形成對家鄉、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
同,關注現實問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放眼世界。另設置動手實踐感悟歷史,
運用制作歷史長河畫報或遠古人類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
的興趣,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雙減”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切實
3
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發揮作業鞏固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習能力、提升品德
修養、養好良好學習品質為主要特征的育人功能,基于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核心
素養、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緊扣單元主題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
的起源,并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精心做了三個課時作業設計和1個單元
作業設計。課時作業立足課時教學重難點和學習目標,以基礎題為主,每課時作
業在10分鐘以內可完成。圍繞史前時期的核心內容,構建完整的學習情境和學
習氛圍,進行大單元內容整合,落實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整體設
計有個性的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整體發揮
單元學習的教育效果。
4
五、課時作業:
課時1作業:
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作業時間:10分鐘
一、基礎闖關我能行
1.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都是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想獲得他們
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應該通過()
A.神話傳說B.歷史記載C.學者推斷D.考古發掘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通過考古發掘遠古時代的化石可以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是研究遠
古人類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故選:D。
【設計意圖】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作為剛剛接觸歷史的七年級
學生,還沒有真正掌握如何學習歷史的方法。通過本題的考察,使學生認識到考
古發掘化石的作用與地位。
2.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過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通過
這部專題片我們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類生活場景有()
A.元謀人使用石器勞動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獵取動物D.山頂洞人用穿孔骨針縫制衣物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C
【作業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
C選項觀點錯誤;ABD都是對原始人類生活場景的正確描述。故選:C。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的是原始人類生活的有關內容,通過創設歷史情景,使學
生初步掌握本課中早期遠古人類的基本生活狀況。
3.觀察下面的示意圖,判斷“北京人”應在的位置是()
ABCD“時間隧道”
(距今約)17。萬年5。萬年10萬年3萬年公元元年2017年~
A.AB.BC.CD.D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B
【作業分析】據所學知識,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萬年前,故北京人應在B
處,故選:B。
【設計意圖】本題以年代尺為切入點,考查北京人的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
時空觀念。
4、火,孕育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下列遠古人類中,最早懂得管理火種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人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B
5
【作業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
堆,這些灰燼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區,說明北京人不但會用火,而且還能管
理火。故選:B。
【設計意圖】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使用火的相關知識。以火為切入點考查課標中
關于北京人的要求。
5.“我來自元謀,你采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是
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如果要考察“來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遠古人類
應該去()
A.北京市B.陜西省C.浙江省D.云南省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解答本題需注意關鍵詞“周口”“直立行走”,通過對北京人相關知
識的識記,故選:A。
【設計意圖】以網絡流行詞的方式考查北京人,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增強學
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使學生準確掌握關于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二、能力提升有一招
6.中國歷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址較多的國家。今天就讓我們一
起來穿越時光隧道,了解遠古人類。
探究一:【填地圖——探究人類之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填充圖冊》
探究二:【看圖片——體驗北京人生活】
圖一圖二圖二
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
一一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
探究三:【觀遺物一一思古人類進化之路】
6
圖一
山頂洞人復原人像山頂洞人骨針山頂洞人裝飾品
一一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
(1)請填寫出A、B、C處所代表的原始人類遺址名稱。
A________________BC
(2)通過圖二,可以推斷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根據圖三想象北京人的生活。
(3)對比上述探究二、探究三提供的信息,請說出山頂洞人相較于北京人的進
步之處。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
(DA:北京人遺址/山頂洞人遺址;B:藍田人遺址;C:元謀人遺址
⑵①打制石器;②他們過著群居生活,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各類工具。
他們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
(3)從外貌特征來看,山頂洞人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從制作能力來看,他
們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從裝飾品來看,他們也有了愛美意識。
【作業分析】(1)根據地圖中ABC所處的流域,可以判斷出A是黃河流域以北,
B是黃河流域以南,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出A是北京人遺址/山頂洞人遺址,B
是藍田人遺址;(:所處的流域為珠江流域地區,是元謀人遺址;
根據圖片觀察出北京人所使用的工具有明顯加工的痕跡,較為粗糙,結合所學知
識得出,圖二應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圖三來自課本,在材料的使用上嚴謹
篩查,體現歷史學科的嚴謹性。通過對圖片的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圖中不止有一
個人,并且手中拿著工具,肩膀上扛著動物等,考查學生的圖片觀察能力。
題中圖片為山頂洞人復原像,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通過對北京人、山頂洞
人外貌的觀察,可看出在外貌上區別;對比北京人使用工具,可以看出山頂洞人
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在審美上有了愛美意識。通過本題考查,使學生初步形成
唯物史觀。
【設計意圖】在材料題的設置上,通過豐富圖片的呈現,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
與歷史的距離。通過時序性題目設置,使學生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
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通過地圖、實物、遺址的呈現,提高歷史的
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對于知識點的考察尊
重教材與課標,達到夯實基礎,提升能力的目標。
7
課時2作業: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作業時間:10分鐘
一、基礎闖關我能行
1.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
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材料認為劃分這兩
個時代的分界線是()
A.人工取火的運用B.原始農業的興起
C.群居生活的出現D.磨制石器的使用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B
【作業分析】通過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以采集食
物為主,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農作物,來獲取食物。故而得出兩個時代
的分界線是原始農業的興起。故選:B。
【設計意圖】通過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產生,并進一步理解“新石器”與“舊
石器”時代的區別。同時體會生產工具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某博物館以“衣食之源,文明之根”為主題舉辦了一期農耕文化展。根據所
學,下面哪一項不是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A.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B.會種植莊稼,從事原始生產
C.會建造船只,海上活動興盛D.會飼養家畜,以備不時之需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C
【作業分析】農耕文化特征包括指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
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會建造船只,海上活動興盛”
不屬于農耕文化的特點,故選:Co
【設計意圖】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設置此題
幫助學生樹立原始農耕文化的基本概念。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提高學生的
審題能力。
3.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
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題干中“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
厘米..........”可知,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從事原始農耕生活。故選:A。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掌握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從事農業生
產的基礎知識
4.某校舉辦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圖片展。下圖為“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文物介紹。據此推測()
8
【名稱】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簡介】器表兩面各刻豬紋圖像,形象
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器內壁較粗糙。
①該文物出土于黃河中游地區②河姆渡居民已開始了家畜飼養
③該文物是舊石器時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陶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C
【作業分析】由“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的簡介可知該文物處于河姆渡原始聚落,
陶鑄本身屬于陶器證明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陶器,通過豬紋圖像,推斷已開
始了家畜飼養,結合所學知識,河姆渡居民處于長江流域,生活在新石器時代,
故而選擇②④。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的方式,讓學生推斷分析,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選擇組合類選擇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細心認真審題的
習慣。
5.從下面幾幅圖片中,我們不能得出的關于原始人類的結論是()
半坡房屋復原圖魚紋彩陶盆稻谷遺存骨幫
A.原始人類已經過著定居生活B.原始人類的陶器上面繪有一些圖案
C.原始人類以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D.原始人類的商業很發達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A.原始人類已經過上定居生活,從圖片中的“半坡房屋復原圖”可
得出;B.原始人類的陶器上面繪有一些圖案,從“魚紋彩陶盆”得知陶器的上面
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C.原始人類以農業為主要生產部
門,圖片"稻谷"''骨粗”得知原始人類是以農業為主的;D.原始人類的商業很
發達,四幅圖片都沒有涉及到商業,故選:D。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否定選擇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展示四幅原始人類生
活的圖片,根據圖片推出結論,發散學生思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運用。
二、能力提升有一招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半坡博物館是于1957年建成的我國第一個遺址博物館,包括遺址保護
大廳、陶窯遺址室和兩個文物陳列室。前些年,《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篇文章
《氏族村破敗不堪,半坡博物館經營慘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經破敗
不堪,很少有人游覽,展館破舊不堪,甚至出現局部坍塌現象。展覽文物的博物
館自己也變成了“文物”。
材料二:2006年6月12日晚,我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一一西安半坡博物館
9
新的遺址保護大廳正式揭開神秘面紗。與原保護大廳相比,新保護大廳加寬了參
觀通道,增設了輔助展廳,擴大了建筑面積;增厚了圍護墻體和改變了屋面結構,
增強了保溫隔熱性能,更有利于遺址保護。
請回答:
(1)材料一提到半坡遺址博物館,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館負責人,你會考慮在遺
址保護大廳、陶窯遺址室里展出有關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哪些遺物?
(2)為了改變游客稀少的情況,你會策劃哪些表演、游戲項目再現當時半坡人
的生活?
(3)材料二中半坡博物館新的遺址保護大廳建成,為了擴大宣傳,請你幫他們
設計一條宣傳語吧。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1)展出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弓箭、矛、石球、魚
叉、魚鉤、漁網等捕獵捕魚工具,彩陶,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等。
(2)策劃舞蹈、打斗、陶垠及大祭祀表演,欣賞參與祭祀歌舞節目,進行古器具
和工藝紀念品制作表演等。
⑶追尋先民遺跡,體會原始文明。
【作業分析】第(1)問,考查半坡居民的生產活動,屬于基礎題;第(2)問,
發散思維,運用基礎知識,展開想象;第(3)問,聯系當下,學以致用,保護
遺址。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試題設計,旨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注重能力的培養,同時灌輸保護歷史遺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通過活潑
的題目類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0
課時3作業:
第3課遠古的傳說
作業時間:10分鐘
一、基礎闖關我能行
1.下面是炎帝、黃帝與蚩尤三個部落的發展演變歷程正確的一項是()
(
華
華
氏
夏
族
族
主
主
干
力
【實施評價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炎帝神農統治后期,中原各部落相互攻擊,
戰爭不斷增多,黃帝崛起的最快,迅速打敗了周邊的部落,并且開始向炎帝宣戰,
雙方在阪泉這個地方進行了激戰,最后黃帝打敗了炎帝,黃帝戰勝了炎帝以后,
主動提出來和炎帝聯合,一起攻打蚩尤,在涿鹿之戰中,黃帝和炎帝聯合打敗了
蚩尤,黃帝和炎帝成為華夏族的祖先,被稱為“人文初祖”,A項符合題意;故
選:Ao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示意圖的形式考查,便于學生對
歷史知識的梳理,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歷史歸納能力。
2.2021“我祖赫赫,開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21年4月5日,萬余
名海內外中華兒女共祭“人文初祖”。這是祭拜()
黃帝和炎帝B、黃帝和蚩尤C、蚩尤和炎帝D、大禹和黃帝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蚩尤與炎黃兩帝是同時期的南方部落首領,排除A;炎帝因發明農
耕、手工業和醫學等行業,與黃帝一起被尊為中國民族的共同祖先,排除B;相
傳黃帝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被后人尊為“人文初祖”,所以C符
合題意;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舉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后來建立了夏朝,
排除D,故選:排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的是黃帝及其地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以
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現,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及材料分析能力。通過本題考查,增強
學生對“炎黃子孫”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3.傳說蠶叢是蜀地首先稱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圖所示文物與蠶從形象
吻合。由此可見()
1986年四川三里堆出土的雙目面具
11
A.傳說與神話都是真實的歷史B.考古是了解歷史真相唯一途徑
C.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D.傳說的歷史價值遠超考古發現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C
【作業分析】根據材料: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雙目面具''及所學知識可得,
這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里面含有傳說中一定的歷史信息,A項正確。“考
古是了解歷史真相唯一途徑”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傳說的歷史價值不一定能
超過考古發現,排除C項好多的傳說和神華都是虛構的,排除D項。故選:A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傳說的歷史價值,知道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本
題考查傳說的歷史價值,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
知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史料實證的意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歷史方法。
4.下列有關“禪讓”的說法錯誤的是()
A.禪讓是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
B.禪讓是用戰爭勝負決定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
C.禪讓制度下選拔首領的主要依據是賢能和才干
D.舜和禹是通過禪讓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的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B
【作業分析】本題以否定式問題設問,考查禪讓制。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征求
部落聯盟首領意見,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了有才德的舜。舜年老的時候,
采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辦
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故本題中B選項說法是錯誤的,其他三個選項都是
正確的。故選:B。
【設計意圖】本題以“禪讓”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禪讓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
理解能力。
5.“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老百姓)。”
《呂氏春秋》中的這句話是用來描述傳說時代的哪一歷史事件的?()
A、養蠶技術發明B、黃帝制造指南針
C、涿鹿之戰D、大禹治水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題干材料的大意為,挖通大山,疏導河道,鑿穿龍門……疏導三江
五湖,使他們注入東海,以造福黔地的老百姓。仔細分析題千材料可知,材料主
要描述的是治水的措施。結合所學,大禹治水在外多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率
領民眾挖渠排水,把洪水引入河道,最后東流入海。
【設計意圖】本題以大禹治水的材料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大禹治水的有關知
識的記憶能力。以文言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對學生的語文功底有一定要求,初步
培養學生材料分析能力。
二、能力提升有一招
6.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了解歷史的途徑有很多。七年級同學在老師的帶領
下就遠古的傳說一課,開展“去哪里尋找歷史”的探究活動,歡迎你加入進來!
【文獻中的歷史】
材料一:《逸周書》記載:“神農(炎帝)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春秋
12
內事》記載:“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
【傳說中的歷史】
材料二: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
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傳說中的黃帝已能建造宮室,制作衣
服,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伶倫制作
音律...
——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
【文物中的歷史】
材料三
甘肅出土的中國最早的銅刀江蘇邳州出土的彩陶盆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
——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
(1)請用學過的史實證明材料一的文獻史料。
(2)根據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證實材料二中哪些傳說的正確性?簡要說
明一下傳說與史實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通過探尋“人文初祖”之旅,作為炎黃子孫的你有何感悟?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1)半坡遺址中出土的粟粒,證明黃河流域種植農作物的史實;
考古證實河姆渡居民會建造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2)證實了炎帝時期已有較高的制陶技術;黃帝時期會煉銅,掌握一定的音律
知識;聯系:傳說來源于人們口口相傳或見于小說記載的故事,而史實則是源于
被官方文獻和已出土的實物證實的真實發生過的事。區別:傳說中保留著許多先
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需要通過考古發掘證明,而史實則是完
全真實客觀的歷史事實。
(3)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言之有
理即可)
【作業分析】本題設置了三個板塊:文獻中的歷史、傳說中的歷史、文物中的歷
史。第(1)題用學過的史實證明材料一的文獻史料,從“神農遂耕種之、軒轅
氏……始有堂室”從農作物和房屋回憶史實,得出半坡遺址中出土的粟粒,證明
黃河流域種植農作物的史實;考古證實河姆渡居民會建造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
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第(2)題,根據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去證實材料二中傳
說的正確性,從銅刀、彩陶盆、骨笛得出炎帝時期已有較高的制陶技術;黃帝時
期會煉銅,掌握一定的音律知識。傳說與史實的區別:傳說中保留著許多先民生
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需要通過考古發掘證明,而史實則是完全真
實客觀的歷史事實。聯系:傳說來源于人們口口相傳或見于小說記載的故事,而
史實則是源于被官方文獻和已出土的實物證實的真實發生過的事。需要分開解答。
第(3)題通過探尋“人文初祖”之旅,談感悟,是本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3
【設計意圖】根據2022版課標,本課需重點掌握的內容如下:通過古代文獻中
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通過設置“去哪里尋
找歷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了解歷史的不同途徑,在知道炎帝、黃帝傳說
中的發明基礎上,通過史實進行驗證,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了解傳說與史
實的區別與聯系。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在探尋“人文初祖”之旅的過程中,感
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人的聰明才智,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需要包含作業內容、時間要求、使用方式、評價設計、作業
分析以及設計意圖等。其中評價設計需要明確評價實施主體以及評價標準)
14
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第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卷首語:親愛的同學們,經過了一個單元的學習,終于到了采擷豐收碩果的時刻!
相信你們一定能給發揮最好的狀態,留下你們的美觀字跡,反復推敲答案,同時
還有你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充滿希望的期待。加油!
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
作業時間:30分鐘
(一)、基礎闖關我能行
1.下圖為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別具特色的雪花奧運火炬臺,以
“數字科技”為載體,以“傳統與創新結合”為立意,呈現了夢幻逼真的科技之
美。關于火,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知道使用火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藍田人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通過題干提供的信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知道使用火的遠古人類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通過對元謀
人遺存的研究,他們已經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故選:Ao
【設計意圖】著眼于當下熱門話題一一北京冬奧會,既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時政,
又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夯實基礎。
2.考察歷史遺址是我們學習歷史最直觀的方法,下面是我國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
遺址,依據出現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山頂洞人遺址北京人遺址河姆渡遺址
.①③④
A.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C
【作業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
15
近的山頂洞穴里;②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
最早人類;③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里;④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所以按照時間先后順
序應是②③①④,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
【設計意圖】了解考查歷史遺址是學習歷史的直觀方法,通過排列順序,培養學
生的時空觀念,掌握第一單元元謀人遺址、北京人遺址、山頂洞人遺址、河姆渡
遺址的時間先后。
3.下列示意圖說明()
北京人牙齒化石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得出結論粗大,額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
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前伸,能夠直立行走。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一20萬年前B.北京人的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C.狩獵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D.化石是復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證據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圖片說明化石是復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證據,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
遺體、遺物或生活遺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
雜的變化而形成的,屬于第一手史料。選項A時間正確,選項B、C說法無誤。但
都不符合示意圖所要得出的信息,故選:Do
【設計意圖】知道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比較全面的證據。掌握正確學習
歷史的方法,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4.2001年在六安市葉集區距今約6000年紅墩寺遺址西北斷崖上的新石器時代文
化層的土塊中,發現了11個稻殼遺存樣品、12個稻殼印痕。同屬于新石器時代
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有人工栽培水稻遺跡的遺址是()
A.山頂洞人遺址B.河姆渡遺址C.半坡遺址D.大汶口遺址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B
【作業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省
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農作物水稻,ACD
排除,故選:B。
【設計意圖】本題著眼于六安市的本土文化,通過考古發現的化石來推斷原始聚
落遺址,培樣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點。
5.下列考古發現,能夠證明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進步的是()
①打制石器②魚紋彩陶盆④稻谷遺存
A.①②B.①④D.③④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16
【作業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
器,會制作陶器,人工栽培水稻。題目里的①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②是半
坡居民制作的魚紋彩陶盆,③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④是河姆渡遺址出
土的稻谷遺存。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o
【設計意圖】此題基于第1課中北京人、第2課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行
知識的整合,旨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進行對比分析,拓展學生思維,加強
知識鞏固提升。
6.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役中,中醫從發病早期到重癥救治階段一直在全
程參與。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不少關于神農氏嘗百草而產生中醫藥學的記載。請問
“神農氏”是指()
A.黃帝B.嫖祖C.蚩尤D.炎帝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本題立足于當下抗擊新冠疫情,從題干“神農氏嘗百草”的信息,
再結合所學知識,炎帝號神農氏,故選:D。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中國中醫藥學的悠久歷史和在抗擊疫情中所發揮的作用,
同時掌握中醫鼻祖神農氏炎帝嘗百草的相關歷史。
7.“華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
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
A.發祥地是黃河流域B.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黃帝創立D.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材料取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研讀一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通過對以
上內容的理解,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
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中華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從古至今,遠古時
期的部落交錯,互相來往,排除各自之間關于習俗、語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異,
而是趨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認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融合,形成統一民族一
—華夏民族。選項A、C與題干無關,選項B理解錯誤,故選:D。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通過研讀史料,進一
步體會華夏族的形成是各民族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
8.由北京人的擇洞而居到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再到黃帝建造宮室,
凸顯的是人類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起決定因素的是()
A.生產力水平的提高B.種植技術的發展
C.人類數量的增加D.飼養水平的提高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A
【作業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人居住方式從擇洞而居到造房定居。原始農耕的
出現,游樂穩定的生活來源,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學會
建造房屋,開始過定居生活。此題關鍵詞決定因素,故選:A。
【設計意圖】通過北京人一河姆渡人一黃帝不同時期的居住情況,讓學生體會生
產力水平提高對人類不斷發展進步所帶來的影響。
9.以下是良渚遺址和陶寺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良渚遺址出土的數十件至
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如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陶都寺遺址中表明
17
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如體現等級差別與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一一彩繪龍盤陶
盤。由此實質說明了()
玉鉞(良渚遺址)彩繪龍盤陶盤(陶寺都城遺址)
A、玉器制作精美B、農業水平的提高C、墓主人身份尊貴D、出現階級分化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D
【作業分析】通過題干中對文物的描述,體現了早期階級的劃分。通過“實質”
二字,故選:D。
【設計意圖】通過出土的文物,感知社會出現貧富差距與階級的分化,體會社會
進步,為第二單元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做鋪墊,體現大單元教學。
(二)、火眼金睛辨真假:
10.在歷史課上,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對北京人的勞動、生活展開了想象,小晴
作了如下描述,但其中有四處錯誤,請你指出并改正。
天天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遠古人類,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今天他要和小伙伴們一
起出去打獵,隨身攜帶他已經磨制了好幾天的工具。他們成功捕獲了獵物,回到
他們的小木屋,準備鉆木取火,燒烤獵物。吃飽穿暖就是他們最美好的生活。
錯
誤
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錯
誤
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
錯
誤
_____________改正
錯:
誤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①長江流域改為黃河流域;②磨制改為打制;③小木屋改為洞穴;
④鉆木取火改為使用天然火;
【作業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位于黃河流域,
能夠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過著采集狩獵的群居生活。不會建造房屋,居住
在洞穴中,使用天然火。基于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進行改正。
【設計意圖】設置生動活潑的題目類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
性。掌握北京人的生產生活情況。
(三)、游皋城——尋古跡
11.大家好!我是來自六安的小皋,學習完歷史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
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后,進行了一次游皋城,尋古跡之旅。根據他的所看所思,
幫助他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18
一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高德地圖
1.結合三幅地圖,分析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有何地理位置特征?
材料二:
圖一圖二
石斧和有孔石斧陶拍和彩繪陶杯
——六安皖西博物館文物
2.小皋根據六安地圖,游覽了皖西博物館,拍攝了以上圖片。請你猜測圖一、圖
二處于哪一時期?并寫出這一時期的原始聚落遺址還有哪些?
材料三
皋陶簡介
皋陶(公元前2220
年一公元前2113
年),上古時期華夏
部落首領,“上古四
圣”(堯、舜、禹、
皋陶)之一,后世
尊為“中國司法始
祖”。
皋陶像皋陶墓
——出自百度百科
3.皋陶處于部落聯盟時期,我們的華夏族主體是有哪些部落組成?“上古四圣”
的禹和皋陶分別有何功績?
4.華夏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根據此次的游覽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理解。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
【評價標準】1、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2、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3、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
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得到民眾的愛戴。皋陶被尊稱為中
19
國司法始祖,推動了中國遠古時期法制建設。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抖音直播帶貨用戶畫像數據授權及合作協議
- 環保型工業廢水處理藥劑儲存與租賃長期協議
- 全球藝術品拍賣業務委托合同
- 輕軌車站售票柜臺柜體維護與管理協議
- 學術會議主題論壇策劃執行與專家邀請合同
- 農業氣象信息采集器租賃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預警服務協議
- 中藥配方顆粒原料生產專利授權合同
- 寵物美容連鎖店品牌加盟與區域保護合同
- 宗教信仰自由子女成長與父母關愛協議
- 高質量職業資格考試培訓講師全面聘用協議
-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傳熱學》課程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第2版(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中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診斷與治療指南護理課件
- 江西康萊特新森醫藥原料有限公司年產100 噸注射用薏苡仁油生產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醫學影像數據庫建設與應用研究
- 胎兒宮內窘迫的護理查房課件
- 海南跨境電商行業前景分析報告
- 婦科科室全面質量與安全管理手冊
- 2023年湖北宜昌市住建局所屬事業單位人才引進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等級技術規范
- 第12課-拓印的魅力(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