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知識_第1頁
端午節習俗知識_第2頁
端午節習俗知識_第3頁
端午節習俗知識_第4頁
端午節習俗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端午節習俗知識北京端午節習俗1、祭神祭祖端午節由來跟很多文化名人有關,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關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北京文人有端午節到二閘三忠祠上香的傳統,祠內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祠院寬敞,祠后有濯纓亭正臨通惠河邊。2、掛菖蒲插艾葉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民間有用它來驅邪。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3、“斗百草”端午節這一天,京城兒童喜歡玩一種叫斗百草的游戲,一種看法認為最初的斗草游戲,很可能跟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的中醫草藥學有著密切關系: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藥歇息時,相互玩耍逗樂的一種休閑游戲。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較草的韌性。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有韌性的作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斗”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種玩法是比賽誰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種多和新奇。4、游天壇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后,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鄙虾_€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游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游玩之地。5、喝雄黃酒老北京人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币馑际钦f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6、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老北京的端午節還有一個叫法:女兒節。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娘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的小媳婦成了北京一景。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呼此節為“女兒節”。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禮,如果準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婦回娘家,要帶去酒和肉,同時娘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7、吃玫瑰餅初一給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來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類似桃酥式的“五毒餅”,初五晚間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棗江米粽子和鮮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爛。富貴人家是供玫瑰餅,以京西妙峰山當年產的玫瑰花制成的餅最為高貴。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勻做餡,制成餅,上火烙,名曰端午餑餑,分為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價格很貴,大約每斤八塊,每塊的價格相當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節吃上玫瑰餅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8、吃黃米小棗粽子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以密云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為主,遠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粽子為主。系粽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黃米小棗粽子價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講,甭管黃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葉子裹著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粽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無棗的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9、佩五彩粽子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街頭有賣的,家中少婦少女也紛紛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還有的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制成小老虎,有的縫制成櫻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這些小型水果串起來,精致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斗勝。端午節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增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10、吃黑桑葚、櫻桃舊京端午節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時節,櫻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為時鮮果品。除了甜美喜人的櫻桃,還有酸不嘰兒的桑葚(音“刃兒”)。北京人講究端午節吃黑色的桑葚,據說吃了之后不招蒼蠅,也有說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誤食蒼蠅。11、貼葫蘆花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歷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鐘馗為題材“朱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端午節的由來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信仰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溫州的端午節習俗是這樣過的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并“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斗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傳統節日:東莞的端午節習俗東莞過龍舟節,最熱鬧的是水鄉片區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回家過節,熱熱鬧鬧地過上一天,特別是近年來過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東莞的習俗是端午節要到外婆家過節。端午節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就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娘家也早早殺好了雞鴨、包好了粽子等著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好一個位置看龍舟賽。水鄉的人們很多人家里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剛好就在江邊,吃完飯,吃過粽子后,在房子陽臺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著看龍舟了。好多人還喜歡邀請朋友到家里過端午節,看龍舟,主人們熱情好客,請到的客人越多顯示自己的人緣越好。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豐富多彩的漳州端午節習俗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視為僅次于春節的節日,民間有裹粽、鹵面、備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端午節這一天,漳州民間祭拜的是具漳州本土特色的“水仙王”。據民俗專家講,古代民眾們因為看到屈原公掉到江里去,所以對水有一種特別的情感,總是希望水能把屈原救起來,讓他活過來,所以就要拜水花,因此流傳下來端午早晨拿供品拜“水花”的習俗。祭拜之后,家家戶戶便開始在自家大門、房門的門楣上懸插艾葉、菖蒲、石榴葉等五種植物。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并驅除蚊蠅。中午時刻,漳州人還會打“午時水”來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用以避邪祛瘟,防止入夏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部分市民還會用午時水泡飲午時茶,以治百病。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游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后,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端午節的六個別稱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別稱。端陽節:五月正是仲夏,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浴蘭節:端午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有“解粽節”之稱。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節日活動: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爭先恐后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2、吃粽子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3、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惫艜r,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