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選擇題1.[2023江蘇]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xiàn)象表明當時()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2.[2023遼寧省實驗中學等三校模擬]《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衛(wèi)侯與元咺訟”于晉。衛(wèi)國大夫元咺告衛(wèi)侯殺人而發(fā)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wèi)侯敗訴。這樣的案例在《左傳》中有很多。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已瓦解B.統(tǒng)治秩序受到沖擊C.以法治國成為主流D.社會矛盾更加尖銳3.[2022廣東]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qū)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4.[2023大連模擬]戰(zhàn)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趙、韓、魏的布幣和齊的刀幣;趙地出土有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qū)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 ()A.長途販運的興盛B.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貨幣統(tǒng)一的缺失D.貨幣流通的廣泛5.[2021江蘇]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guī)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可見()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B.強制耕戰(zhàn)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6.[2023武漢武昌區(qū)質檢]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實行變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將大家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由官府析分登記。這一變化說明()A.分封制度不斷強化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倫理道德日益敗壞D.社會轉型趨勢明顯7.[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8.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9.(2023·武漢)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下令齊人只用魯縞,魯縞大賣,很多魯國百姓放棄種糧,加入紡織業(yè)。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齊人不得購買魯縞,還大幅抬高本國糧價。此外,管仲還如法炮制了“買狐降代(代國)”“買械制衡(衡山國)”。材料表明()A.齊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B.戰(zhàn)爭阻礙多元一體進程C.魯國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D.經濟手段助推諸侯爭霸10.(2024·臨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形成的以“國”為中心的地域組織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氏族群體,“邦”“國”“邦族”“國族”等地域組織概念已沒有明確的界限。這表明()A.宗法觀念瓦解 B.國家制度成熟C.禮樂文化鼎盛 D.族群融合加強11.(2024·嘉興)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在經濟領域的核心任務,是圍繞“耕戰(zhàn)”目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比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措施,就體現(xiàn)了這一任務。據(jù)此判斷,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A.意圖平衡各國實力 B.著眼于改變經濟結構C.旨在實現(xiàn)富國強兵 D.以重構大一統(tǒng)為目標12.(2024·淮安)商鞅變法時,令擁有兩名以上成年男丁的農戶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原來以“室”為單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記在各“戶”之下,農民成為國家課役農。商鞅的這一改革措施()A.瓦解了宗族血緣關系 B.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轉變C.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 D.維護了井田制的穩(wěn)定二、非選擇題13.(2024·山東聊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文明的突破材料一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的解構重建。所謂軸心突破,即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這次精神突破的標志,就是世界幾大主要文化類型分別誕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張……以后的人類思想就圍繞著這些軸心開始旋轉,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史。——摘編自趙士林《中華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中華文明發(fā)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種突破,從思想層面看,表現(xiàn)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xiàn)。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路向,其價值觀念也如基因一樣不斷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重構著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形態(tài)。與思想突破互為因果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zhàn)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摘編自李磊《編戶齊民制與傳統(tǒng)中國的國家能力》根據(jù)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選擇題1.[2023江蘇]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xiàn)象表明當時()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材料即是對此現(xiàn)象的反映,表明當時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D項正確;根據(jù)“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可知,材料只能說明晉國與北方諸戎交好,無法說明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權力下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給出的時間是“春秋時期”,吳起變法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排除C項。2.[2023遼寧省實驗中學等三校模擬]《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衛(wèi)侯與元咺訟”于晉。衛(wèi)國大夫元咺告衛(wèi)侯殺人而發(fā)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wèi)侯敗訴。這樣的案例在《左傳》中有很多。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已瓦解B.統(tǒng)治秩序受到沖擊C.以法治國成為主流D.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解析據(jù)材料“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可知,周天子的權威下降,據(jù)材料“衛(wèi)國大夫元咺告衛(wèi)侯殺人而發(fā)生訴訟……衛(wèi)侯敗訴”可知,卿大夫挑戰(zhàn)諸侯的權威,綜上可知,春秋時期原有的統(tǒng)治秩序受到沖擊,故選B項;土地國有制瓦解于戰(zhàn)國時期,材料時間為春秋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治國理論問題,排除C項;社會矛盾涉及多方面,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項結論。3.[2022廣東]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qū)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解析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B項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的商朝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方式傳入當?shù)氐模瑑让晒诺貐^(qū)不一定屬于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排除A項;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這不能說明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排除C項;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不代表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排除D項。4.[2023大連模擬]戰(zhàn)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趙、韓、魏的布幣和齊的刀幣;趙地出土有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qū)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 ()A.長途販運的興盛B.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貨幣統(tǒng)一的缺失D.貨幣流通的廣泛解析貨幣是用于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材料中戰(zhàn)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各國之間有一定的經濟往來,B項正確;長途販運的興盛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材料強調戰(zhàn)國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與貨幣統(tǒng)一的缺失無關,貨幣流通的廣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兩項。5.[2021江蘇]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guī)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可見()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B.強制耕戰(zhàn)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解析由對商賈和經營客店者“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可知,這體現(xiàn)了抑商政策;由這兩條魏律的頒布時間遲于商鞅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6年)可知,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響。由此可知,D項正確。6.[2023武漢武昌區(qū)質檢]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實行變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將大家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由官府析分登記。這一變化說明()A.分封制度不斷強化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倫理道德日益敗壞D.社會轉型趨勢明顯解析解答本題需要重點分析變化后的內容,具體分析如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度逐漸瓦解,排除A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制度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與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7.[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解析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韓非、李斯作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均主張嚴刑峻法。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重刑罰,故A項正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論語》、“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均不符合材料中重刑罰的治國方略,B、C、D三項均排除。8.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解析儒家學派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墨家學派代表的是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二者對“樂”的看法不同,反映出兩者不同的政治立場,故B項正確。9.(2023·武漢)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下令齊人只用魯縞,魯縞大賣,很多魯國百姓放棄種糧,加入紡織業(yè)。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齊人不得購買魯縞,還大幅抬高本國糧價。此外,管仲還如法炮制了“買狐降代(代國)”“買械制衡(衡山國)”。材料表明()A.齊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B.戰(zhàn)爭阻礙多元一體進程C.魯國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D.經濟手段助推諸侯爭霸[解析]根據(jù)材料“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下令齊人只用魯縞,魯縞大賣,很多魯國百姓放棄種糧,加入紡織業(yè)。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齊人不得購買魯縞,還大幅抬高本國糧價。”可知,春秋時期,管仲通過經濟手段削弱了魯國的實力,這為齊國發(fā)動爭霸戰(zhàn)爭奠定了一定基礎,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齊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多元一體的進程,排除B項;材料并未比較齊國與魯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無法得出魯國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的信息,排除C項。10.(2024·臨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形成的以“國”為中心的地域組織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氏族群體,“邦”“國”“邦族”“國族”等地域組織概念已沒有明確的界限。這表明()A.宗法觀念瓦解 B.國家制度成熟C.禮樂文化鼎盛 D.族群融合加強[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地域組織逐漸取代傳統(tǒng)氏族群體,邦、國等地域組織概念已沒有明確的界限,體現(xiàn)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氏族群體之間的融合,即族群融合加強,D項正確;宗法觀念在宗法制瓦解后長期影響中國古代甚至現(xiàn)代社會,排除A項;西周時期就有相對成熟的國家機構,排除B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排除C項。11.(2024·嘉興)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在經濟領域的核心任務,是圍繞“耕戰(zhàn)”目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比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措施,就體現(xiàn)了這一任務。據(jù)此判斷,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A.意圖平衡各國實力 B.著眼于改變經濟結構C.旨在實現(xiàn)富國強兵 D.以重構大一統(tǒng)為目標[解析]根據(jù)材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旨在實現(xiàn)富國強兵,以便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C項正確;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并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并非為了平衡各國實力,排除A項;據(jù)材料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通過推行重農政策,著眼于提高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富國強兵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大一統(tǒng),也有防止被其他國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項。12.(2024·淮安)商鞅變法時,令擁有兩名以上成年男丁的農戶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原來以“室”為單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記在各“戶”之下,農民成為國家課役農。商鞅的這一改革措施()A.瓦解了宗族血緣關系 B.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轉變C.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 D.維護了井田制的穩(wěn)定[解析]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時推行小家庭制,刺激了小農戶數(shù)的增長,有利于促進小農經濟的形成,進而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轉變,B項正確;材料與宗族血緣關系瓦解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與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關系不大,排除C項;商鞅變法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而非維護,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3.(2024·山東聊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文明的突破材料一所謂精神突破,指的是價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轉型,是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的解構重建。所謂軸心突破,即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這次精神突破的標志,就是世界幾大主要文化類型分別誕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張……以后的人類思想就圍繞著這些軸心開始旋轉,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史。——摘編自趙士林《中華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中華文明發(fā)生突破的時期,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種突破,從思想層面看,表現(xiàn)在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xiàn)。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路向,其價值觀念也如基因一樣不斷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重構著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形態(tài)。與思想突破互為因果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被戰(zhàn)國群雄以制度變革的方式保存下來,再經由秦朝的整齊劃一成為歷代制度的淵藪。——摘編自李磊《編戶齊民制與傳統(tǒng)中國的國家能力》根據(jù)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示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華文明的突破。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突破時期,百家爭鳴是“軸心時代”人類精神突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大發(fā)展之中。一方面,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產生,華夏族發(fā)展壯大;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fā)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xiàn)新變化,貴族等級體系趨于瓦解,士階層崛起。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