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課題: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課時:1課時一、說教材本課內容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第一課,在整本書中的位置編排,具有承上啟下之功用。上承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下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新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本課的內容上看,共分為三個子目。分別介紹了下列史實:1919年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愛國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共一大后,中共積極組織領導工人運動,但多以失敗告終,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革命形勢的發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產生濃烈的愛國情,能夠深刻理解“五四愛國精神”和“紅船精神”并在新時代中國繼續踐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二、說學情本次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了解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共合作等歷史事件,能陳述相關的基本史實,但尚未能洞察史事間的聯系和史事背后的意義。對五四運動、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停留于口號化、教條式的僵化記憶,未進行深刻的分析和理性的理解,感性認識缺少理念支撐。學生經過半個多學期的高中歷史學習,已逐漸適應高中歷史學習。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新情境的創設下圍繞關鍵概念和基本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對歷史學科性質的認識正不斷加深。三、說教法學法【學生學法】探究法、歸納法、對比法等。【教師教法】講授法、史料研習法、小組討論法、情景創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問題探究法:以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歷史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史料教學法:通過史料的解讀,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認識五四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內在聯系,知道五四運動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知道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因果關系;知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后制定的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推動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史實及其偉大意義。時空觀念:以教材直觀的地圖引導學生掌握北伐戰爭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以教材史料、課堂準備的史料為基礎設問,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五四運動的背景、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意義;國共合作的條件、特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歷史解釋: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革命幾個歷史事件的認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唯物史觀:以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比較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加深對“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理解;家國情懷:理解“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感悟民之于國的責任,培養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點: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六、教學難點:巴黎和會、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各歷史事件的關系及意義。七、板書設計:民族危機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八、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設計意圖用時間軸梳理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引出本單元和本課的主題——救亡圖存。并基于此主題展開分析,梳理本課框架,明確學習主線。自學展示步驟一:自學教材掌握基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完成下列時間軸。123456五四運動導火線階段時間中心主力斗爭方式口號結果性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間綱領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時間標志結果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通讀本課文本,增強時序性,掌握本課基礎知識,厘清“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時間相繼,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理解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基本內容。二是為后續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達成學業質量水平14、22和核心素養中時空觀念水平1、2。步驟二:分析五四運動背景與意義問題探究一:材料一材料二根據《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記載......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六百多家,新增資本達一億三千多萬元,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那時,上海的產業工人近二十萬人,加上交通運輸工人、手工業工人和店員共達五十萬人。五日上午,日本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的工人首先罷工,其他工人簽響應罷工。——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馬克思主義專號封面材料四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五四運動的背景。思路提示:國內背景:政治——北洋政府對外妥協對內鎮壓,激起人民反抗;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階級——工人階級隊伍壯大;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國際背景:帝國主義(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原因)2.閱讀教材“學習之窗”,進一步理解五四運動的意義,體會其時代價值。思路提示:(1)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2)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3)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設計意圖材料是歷史學習、教學、研究、命題的基礎;在該環節中,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分析材料,培養實證意識;透過事件的表象去分析事件發生的深層次背景(可從國內、國際背景、導火線,亦可從根本原因、具體原因、直接原因,還可從客觀原因、主觀原因等分析),將其置于世界大歷史發展趨勢之下,放眼世界,達成學業質量水平12、23、32、34、41、42。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驚濤拍岸才見中流砥柱。步驟三:研討中國共產黨誕生條件與意義問題探究二:材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投身到工人群眾中去做宣傳組織工作,以他們為橋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1.研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思路提示:(1)經濟基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3)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4)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5)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結合所學知識,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思路提示: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設計意圖材料是歷史學習、教學、研究、命題的基礎,在該學習環節中,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分析材料,培養實證意識;通過示范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讓學生掌握分析政黨或團體或組織的條件的一般方法;達成學業質量水平11、21、32、34、41以及核心素養11、21、32、34、4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后制定的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推動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步驟四:國共第一次合作問題探究三:材料(二)……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以解除內外壓迫。(三)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五)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根據上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條件。思路提示:(1)“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2)中共總結教訓,尋求同盟;(3)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黨,有威信、有實力;(4)孫中山斗爭失敗,轉變思想,同意合作;(5)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步驟五:歸納國民革命的特點問題探究四:閱讀材料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斗!齊奮斗!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指出《國民革命歌》的“國民”在當時指哪些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國民革命的特點。思路提示:(1)“國民”指中國共產黨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中國國民黨代表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2)特點:①革命任務: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②群眾基礎:以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四個階級聯合的統一戰線。③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④革命成就: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⑤局限:最后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以失敗告終。設計意圖材料是歷史學習、教學、研究、命題的基礎,在該學習環節中,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分析材料,培養實證意識;通過對《國民革命歌》的分析,讓學生了解材料的豐富性,達成學業質量水平11、21、32、34、41以及核心素養11、21、32、34、41。九、作業布置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現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9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天津總商會于6月9日發出布告稱:“對于外交失敗,懲辦國賊,惟有以罷市為最后要求。本會鑒于人心趨向,局勢危迫;無可挽回,當即決定自明日起罷市。”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商人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B.五四運動的中心已從北京轉移到天津C.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D.“罷市”是商人愛國行動的一種方式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中共早期領導人惲代英曾在無錫省立第三師范學院演講。據親歷者回憶:“一位穿著竹布長衫的青年登上講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場。他從孫中山逝世談起,講到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反對當時反動、賣國的北洋政府,號召青年奮起救國。”此類演講有利于()A.國民革命的發展B.新文化運動的興起C.土地革命的開展D.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江西第一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宣言》中提到,“幾千年來被壓迫被剝削被輕視的我們,此次因組織了農民協會,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點——南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