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發展史_第1頁
中國刺繡發展史_第2頁
中國刺繡發展史_第3頁
中國刺繡發展史_第4頁
中國刺繡發展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中國刺繡發展史刺繡的概論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此外尚有顧繡、京繡、甌(ōu)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技法: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針法: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品裝飾等。

第2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刺繡的起源及原始刺繡刺繡起源于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涂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繡在身上,稱“文身”;后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渡袝氛f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文獻記載刺繡創于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在先秦文獻中有用朱砂涂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繡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繡”、“袞衣繡裳”、“黻衣繡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繡畫并用,也有先繡紋形后填彩的做法。原始刺繡用途,原本是以衣服代表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后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并且普及民間。至于刺繡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第3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周代及戰國時期的刺繡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成熟。戰國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也稱辮子繡,鎖繡。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有對鳳、對龍紋繡、飛鳳紋繡、龍鳳虎紋繡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并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并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并用,穿插蟠疊,刺繡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征。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繡)繡成于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第4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刺繡刺繡的繼續發展,在提供衣飾器用方面,不斷擴張生活使用范圍和層面。此外,在魏晉至隋唐期間刺繡還曾擔負過服務宗教的任務。在這一期間,佛教鼎盛,信徒為示虔誠,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繡,作為繪制供養佛像方式,謂為繡佛,至唐朝盛極一時。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于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繡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繡全部繡出,成為滿地施繡的特色。第5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隋唐時期的刺繡唐朝刺繡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繡,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繡為主(是通行至今的繡法),并采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繡底質料亦不限于錦帛和平絹。而平繡法因為針法多變化,刺繡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很快取代「鎖繡」而風行,于是迎來刺繡發展史上的另一嶄新時代。唐朝時期刺繡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繡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繡的繡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的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繡獨特的風格。至于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的立體感,更可以看做唐代刺繡的一項創新。第6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宋代的刺繡宋代是我國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繡方面,更堪稱絕后。宋代刺繡之發達,由于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兆谀觊g又設繡畫??疲估C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劃,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于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繡截然不同。宋繡能發展出如此成就,還有三個重要原因:一、「平針繡」法多變化,鉆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三: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這種純藝術性的刺繡作品,針法緊密工巧,線色豐富調和,形象寫真生動,贏得后世廣泛贊美頌揚。第7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元代的刺繡元代繡品傳世極少,臺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所以元代刺繡的觀賞性制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繡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繡局和羅局,刺繡的審美和功用,越趨于美術化。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繡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繡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繡,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繡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貼綢料并加以綴繡的做法,富有立體感。第8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明代的刺繡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繡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明代刺繡也表現了多項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廣泛流行于社會各階層,制作無所不有,與后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二是繡藝方面,一般實用繡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繡作,承襲宋繡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繡專業鳴世的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繡,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繡結合的「繡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繡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繡。三是衍生其它繡類方面,刺繡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于是有透繡、發繡、紙繡、貼繡、戳紗繡、平金繡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繡藝術的范疇。第9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清代的刺繡清代初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繡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富于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繡技法,故使繡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繡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清代刺繡的發展,大致上承續著明繡的情形,整個二百馀年間,維持興盛不墜而外,也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的:一是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地方性繡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著名的有蘇繡、粵繡、蜀繡、湘繡、京繡、魯繡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繡,后又稱為“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二是晚清吸收外國日本刺繡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繡,前者為沈壽首創的「美術繡」,后者則有江蘇楊守玉發明的「亂針繡」,為傳統繡注入新血和新面目。第10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民國的刺繡民國時期由于社會的動亂不安,百姓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藝人們也都在顛沛流離中疲于解決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業余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追求。因此民國刺繡的發展幾乎停頓,存世量極少,流傳至今所見繡品基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和觀賞角度出發的刺繡藝術精品非常罕見,而作為刺繡收藏的作品更是難得。第11頁,共13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文革時期的刺繡解放后,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低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因此文化藝術創作就成了人們業余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繡作品應運而生,刺繡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繡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