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_第1頁
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_第2頁
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_第3頁
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_第4頁
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廣東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答案(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更喜歡筑城了。“無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學術界也一般把“無邑不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個顯著特色來加以強調:“城墻是構成都城的基本要素,沒有‘城墻’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們說,從二里頭文化誕生到漢代,在這兩千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城(都邑)是沒有城墻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設防的,你相信嗎?“大都無城”,就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要講清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城市這個概念。城市是一種區別于鄉村的聚落形態,出現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國家與前國家社會的關鍵區分點。古代城市往往是區域或社會組織的中心,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都城就是這類城市的重中之重。可見城市的本質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墻,有沒有城墻是從空間布局、從有無防御設施角度來說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墻。考古學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施(城墻),“大都無城”概念的提出,正是出于這樣的觀察。

我們試著勾畫出中國古都的一個框架。都邑幾乎是伴隨著國家出現的,是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自最早的國家都邑二里頭至曾魏鄴城前近2000年的時間里,都城空間構造的主流,是都邑不設防,有宮城而無外城墻,這種現象在二里頭、殷墟、周原、豐鎬、洛邑、秦咸陽、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等一系到都邑中有清晰的顯現。這與國家強盛的國勢、軍事和外交優勢、作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復雜化、對都城所處自然條件的充分利用等,都有一定的關聯。在這一早期中國都邑布局的觀察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二里頭時代的到來,這是“大都無城”傳統的肇始。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中間的宮城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形狀,特別像現在的紫禁城,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如果將二里頭時代的聚落形態與該地更早的龍山時代做比較,最大的變化是中心聚落面積的大幅度提升,由龍山時代的十余萬至數十余萬平方米,擴大至300萬平方米。但在逾半世紀的田野工作中,我們卻一直沒有發現圈圍起整個二里頭都邑聚落的防御設施,僅知在邊緣地帶分布著不相連屬的溝狀遺跡,應具有區劃的作用。由此可以推知,進入二里頭時代,聚落內部社會層級間的區隔得到強化,而與此同時,對外防御設施則相對弱化。究其原因,不能不考慮到都邑內的居民。二里頭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邊人口的中心城市,其人口由眾多小規模的、彼此不相關聯的血親集團所組成,這種特征又與其后的殷墟和西周時代的都邑頗為相近。可以說,“大都無城”是最早的“中國”初興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是戰國時期。春秋時,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沒有城墻的。如晉都新田就沒有外城墻,而東周王城的戰國城墻的兩側都發現了春秋大墓和車馬坑,說明春秋時東周王城也根本沒有城墻,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城圍,也就是有了防御設施。這種特點在戰國時代韓都新鄭體現得更為明顯。韓人放棄了難以防守的雙洎河南區域,而以雙洎河與黃水河的寬深河谷為天然屏障,沿雙洎河北岸另筑了一道城墻;同時加寬、加高了新鄭的北、東城墻,沿城墻內側修筑道路,形成“環涂”。如此種種,都凸顯了強烈的軍事防御色彩。可以看出,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戰國的這種情況并不屬于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都城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環節。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里,只有幾百年的時間是有城墻的,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無城”的狀態。再看看秦國的都城咸陽,我們發掘了這么多年,根本沒有找到城墻的痕跡,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它不可能有城墻了。文獻記載曾經兩次有狼群進入秦咸陽城里,狼群如果能進去,恐怕沒有嚴絲合縫的城墻防守。咸陽北坂上有非常大的宮區,仿照六國宮殿的大型建筑在考古學上都被證實了,但就是沒有大城圈。依戰國時秦國和秦始皇那種氣魄,一直是向外擴張的,所以根本沒有筑城的必要。連阿房宮一帶都是整個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氣,還需要用土圍子圍起來?再往后看看漢長安城。我們所發現的漢長安城城圈只是內城,因為城外還有大量的手工業和商業遺跡,構成首都圈的概念,有帝國之都的氣勢。可見,越是國力強盛,就越有這樣的文化自信。《左傳》中說:“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國力強盛,又何必要城呢?這和我們現在說人民子弟兵是鋼鐵長城是一個道理。如今,北京城成了一個新的“大都無城”,上海也從清代的小城圈到現在變成了完全的“大都無城”——國際化大都城。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墻的或有或無伴隨著整個城市演變的過程,“大都無城”是其中一個波瀾壯闊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邑不城”是人們對中國古代都城的既有印象,但這個看法和考古學觀察到的現象相悖,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城墻的。B.聚落這個概念,涵蓋了城市和村落,聚落形態既可以按照發展階段的不同進行劃分,也可以按照防御設施的有無進行劃分。C.戰國時期的韓都新鄭以寬深的河谷為天然屏障,修筑了城墻和城防道路,以加強軍事防御,體現了戰國對峙的時代特點。D.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城墻的歷史變遷,對我們觀察北京、上海這樣的現代社會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形態具有積極意義。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廣州市,“小北”等和城墻相關的名稱,隨著城墻拆除已成為路名。這可能與城墻限制城市經濟發展,及防御需求弱化有關。B.從《過秦論》中的“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可以推知,國家防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這和本文的相關觀點一致。C.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遺址至全都沒有發現城墻,除了現有考古資料,《左傳》中的相關記載也提供了文獻證據。D.人們普遍認為都城都應該有城墻,這個誤解與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發現更多證據有關,也與對城市本質理解不當有關。3.根據材料內容和下面表格,下列選項最恰當的一項是(

)朝代典型都城遺址有無城墻都城存廢時間夏

/

商?偃師二里頭無1700~1500BC商殷墟無1350~1000BC西周豐鎬、岐邑無1000~771BC春秋周王城、晉新田、楚郢都無770~403BC戰國周王城、齊都、韓都、趙都、楚那郢都、燕下都有403~221BC戰國-秦咸陽無350~207BC西漢-新莽長安無202BC~23AD東漢洛陽無25~190ADA.西周的豐鎬、岐邑存在時間長于韓都新鄭,可見城市存亡并不取決于城墻的有無。B.周王城、楚郢都的城墻從無到有,反映了它們在聚落形態上從低級到高級的躍遷。C.同處戰國,齊、趙等都城有城墻,咸陽則沒有,這種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境不同。D.除戰國以外,其他朝代的都城遺址都沒有發現城墻,說明它們基本沒有防御需求。4.在談“大都無城”時,許宏特意論及作為“例外”的戰國時期都邑,這樣寫有何作用5.書名中的“動態解讀”指的是在觀察都城形態變化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請結合二里頭和東周王城的例子加以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葛師傅陸文夫我的師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歲。總戴一頂瓦灰色的鴨舌帽,為的是遮掩了那一頭斑白的頭發。他總共有兩個徒弟:一個是廣德,一個就是我。我自小歡喜聽蘇州評彈,而且居然學會了《水滸》中的幾個段子。師兄廣德便來鼓動我,說:“你何不把廠里的新鮮事情,編幾段評彈?”我說:“師兄,說書這一行,還有點竅門:你聽或松打虎那一段,說起來多神!多險!那有個情節;眼前這廠里的事情,太淡。”廣德說:“這話不對,就說我們的葛師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先對你說一段:葛師傅三十八歲那年,從漢口回到蘇州。有個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戶配一只大活塞。那時沒有科學儀器測量,全靠一把大卡鉗,手頭上的功夫。照理,這樣大的生活要到上海去做的,史老板想創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那活塞車了三天,最后一刀沒人敢車了。史老板一急,把蘇州一帶稍有名氣的車工都請到廠里。車工有句老話:“千刀萬刀,最后一刀。”這最后一刀吃對了,就是正品,吃不準,就得報廢。生活一廢,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車工的飯碗也得過河,沒人敢落車。“葛師傅站出來,拿起卡鉗,量了個仔細。量完了,二話沒說,把車床馬達一推,拖板一搖,嗤溜溜地車了一刀,大模大樣地說:“落車!”——活塞進汽缸,正好!“從此,葛師傅到哪爿廠,哪爿廠就生意興隆。葛增先這三個字,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我聽了這段故事,來勁了,說:“這有點像式松打虎哩!”廣德笑起來說:“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當今的英雄不同了,葛師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項技術,這才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說給你聽。”我把葛師傅這段故事編成評彈,題目叫“活神仙巧車大活塞”,果然大受歡迎。……去年九月,葛師傅開會去了。這時候,來了緊急任務,也是要配大活塞。我心里想,這下子可以顯顯葛師傅的威風了。我把任務交給一個車工,關照他說:“這最后一刀你別車,放著等葛師傅回來。”葛師傅剛回來。車間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圍在當中,有人直著嗓子喊:“快來呀,活神仙要表演啦!”葛師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說:“別聽他們瞎起哄,有只活塞請你卡一卡。”葛師傅聽到活塞兩字,眉毛動了一下,問:“生活急不急?”“人家一爿榨油廠停工,幾百人等著哩!”“活塞有多大?”我說:“和你二十年前車的一樣大。”葛師傅臉色一虎,說:“什么二十年前,快領我去看。”我見師傅臉色不對,心里有點虛。說實話,這樣緊要的生活,是不能當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個勁地喊:“快來呀,表演開始羅!”葛師傅跑到車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鉗就量。量完問我:“廠里有沒有這么大的分厘卡?”“貨已經訂了,還沒來,最快也要三天。”葛師傅責怪我:“你為啥一點準備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險事?”我聽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卻非分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個心思。本想見識葛師傅的當機立斷,干脆利落,沒想到活神仙卻磨磨蹭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嘁喊嚓嚓地議論起來:“并不那么神嘛!”“他過去跟資本家做,也不曾考慮嘛,是怕塌面子!”葛師傅耳朵十分尖靈,抬起頭來追問:“這話是哪個說的?你哪知道替老板賣命的寒苦?那辰光,你當我真是神仙?我是拎著飯碗碰運氣啊!碰對了,我能在蘇州多吃幾年飯。碰不對,大不了再闖幾個碼頭。如今能這么亂闖?損失工料還是小事,榨油廠幾百人等著!停一天工要給國家造成多大損失?這不是個人的飯碗問題了!”車間里鴉雀無聲,只有車床在咝咝噓噓地旋轉,鐵器輕輕地碰擊。天窗里突然射進耀眼的陽光,我才看清葛師傅嚴肅的目光。我忙勸他說:“那就等三天吧。”葛師傅擰起眉頭,翹起下巴,味細著眼睛,停了一息說:“不能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場,榨油廠任務緊急。”我說:“萬一報廢了,時間也差不多。”葛師傅說:“通知翻砂車間,別把活塞的泥模毀了,隨時準備澆第二只······”他把帽子一脫,現出一頭斑斑白發。旁邊那些看表演的,肅靜無聲,好像在替葛師傅助勁,大家共擔著一個責任。緊要關頭到了,見他滿滿地吸了口氣,擺開八字步,把全身的力氣都提到兩只膀子上,屏住氣,穩住勁。卡鉗腳在活塞上輕輕地一探,跟著一揮手,高喊:“開車!”床飛舞起來了,車刀嗤噴地切削過來,雨點般的鐵屑,沙沙地四灑開來。工夫不大,一刀到頭,大活塞完工了。我沒等葛師傅吩咐,便吹響哨子,指揮落車。那一邊,人們個個搶著活干,忙著向汽缸里裝。只聽見梆頭梆梆梆三響,車間里一片歡叫:“正好!”我的一顆心從喉嚨里落下肚去。回頭看葛師傅,才發現他上半身的衣衫全濕透了,眉毛上都吊著汗珠。這以后,我花了三個夜晚,編了一段新的評彈,它受到了大伙兒更加熱烈的歡迎。1961年發表(有刪改)文本二向評彈學習(節選》陸文夫我向蘇州評彈學過不少東西,所以有人說我的某些短屬小說有點像蘇州評彈。愛上蘇州評彈,那是在我開始寫小說之后。那時我為寫小說而苦惱,而評彈帶給了我各種啟發。蘇州評彈的語言很生動。很優美,很有表現力,可惜的是我不能用吳語來寫小說,不懂蘇州話的人看不懂,懂蘇州話的人著起來也很吃力,何況吳語也和許多地方語言一樣,許多傳神之處無法用普通話加以翻譯,只好吸收一些讀音不同,字面能懂的方言,如“瞎七搭八”“滴溜滾圓”等等。(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廣德講故事,先說葛師傅三十八歲從“漢口”回來,暗示他一身本領是從何而來的。B.“我”讓車工留下最后一刀,也故意不準備分厘卡,就是想親眼看“活神仙”表演。C.葛師傅告訴大家,二十年前為史老板巧車大活塞是“碰運氣”,這里有謙虛的成分。D.“我”建議“等三天”,而葛師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斷決定冒險去車大活塞。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年革新二十八項技術,從榨油廠來的任務很緊急,文本一中的這些細節透露出熱火朝天、干勁十足的時代氣息。B.文本一多處以描摹五官來刻畫人物,如“眉毛動了一下”“擰起眉頭”,神形兼備,表現出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C.文本一中,工人們從議論紛紛到肅靜無聲再到歡呼一片,烘托了故事氣氛,也表現了人們對葛師傅認識的轉變。D.兩則文本都寫到了評彈,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評彈為主線串聯情節,文本二以評彈為學習對象,談論小說創作。8.文本一中兩處劃線部分都描寫葛師傅車活塞,卻寫出了“不一樣”的葛師傅,談談你的理解。9.陸文夫指出“有人說我的某些短篇小說有點像蘇州評彈”,請結合兩則文本中的相關內容,簡要分析文本一哪些方面“像蘇州評彈”。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刁何如?’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語》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節選自蘇轍《管仲》)材料二: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數,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節選自蘇軾《管仲論》)10.材料二面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勝E敵也F故其為法G要H以不可敗而已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B.倍,指背棄,與《灣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C.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去》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的“殆”意思不相同。D.制,指統領,統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種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贏得了孔子的稱許,但孔子也認為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致使齊桓公死不得葬。B.在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就繼任的人選征詢他的意見,管仲認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齊桓公后來沒有所從。C.蘇轍認為,世間并非沒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勢的最好辦法是重用君子,讓小人無法逞其奸計,舜帝和商湯就是這樣做的。D.“什伍”是周朝軍隊的建制,這種編制方式較為繁瑣,管仲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采取了“三軍”制,使軍隊運作非常流暢。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2)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14.蘇洵在《管仲論》中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來評價管仲,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擢第后入蜀經羅村路,見海棠盛開,偶有題詠鄭谷上國休夸紅杏艷,深溪自照綠苔磯。一枝低帶流鶯睡,數片狂和舞蝶飛。堪恨路長移不得,可無人與畫將歸。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謝煙香更入衣。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標題點明寫作緣起,詩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開引發詩興。B.在長著綠色苔蘚的石磯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臨水自照,嫵媚多姿。C.黃鶯睡在海棠枝頭,蝴蝶與飄落的花瓣一起飛舞,動靜結合,別具生趣D.既無法移栽、也無人能描畫,甚至不能帶走海棠一縷芳香,詩人很遺憾。16.詩中寫到紅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何為青年精神?青年精神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勤勉力行、向善向上,是“事不目見耳聞,

,可乎”的大膽質疑、勇于求證,是“

,恐年歲之不吾與”的銳身自任、只爭朝夕。(2)中國古人善于在小與大的思辨中獲得啟示。司馬遷《屈原列傳》中用“

”寓意言小旨大,韓愈《師說》中用“

”批評了舍大擇小的現象。(3)清代王世禛在《帶經堂詩話》中指出,“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在唐宋七言律詩中“

”兩句就具有這個特點。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到冰雪季節,很多人就想去滑雪場一展身手,但美麗雪景也可能成為眼睛“殺手”,讓人患上“雪盲癥”。雪盲癥又稱“雪光性眼炎”,是視網膜受到強光刺激而引發的一種急性眼病。雖然“雪盲癥”的名字會讓人感覺這種眼病

A

,但事實并非如此,任何強光環境都有可能引發雪盲癥,如日光下寬闊的大海、廣袤的沙漠。①在這些環境中,②海面、沙面均會反射紫外線。③相較而言,④紫外線對雪地的反射率最高,⑤直視雪地就如同直視太陽。⑥紫外線在經過反射進入人眼后,⑦眼角膜和結膜的細胞會全損、壞死、脫落,⑧從而讓人視物模糊乃至失明。防病甚于治病。雪盲癥的預防很簡單——只需要戴上一副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就能有效地降低患病的機率。如果不小心患上雪盲癥,就應該立即避開強光,減少用眼,適當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或眼藥膏。

B

,再次接觸強光時應更加注意,因為多次患雪盲癥會對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嚴重的甚至會永久失明。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畫波浪線處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每天早起,打開羊圈門,把羊放出來。揮著鞭子,打著唿哨,嘴里“嘎!嘎!”地喝喚著,趕著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開,一放一個滿天星——都勻勻地撒開;或者風凰單展翅——順著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馴馴地吃開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緩緩地往前推移,遠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動。天也藍,山也綠,洋河的水在樹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農場的房屋、果樹,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車過來過去,看起來又精巧又靈活,簡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覺得心都輕飄飄的。“放羊不是藝,笨工子下不地!”不會放羊的,羊群都打不開。②羊老是戀成一疙瘩,擠成一堆,走不成陣勢,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熱的時候。不好找個蔭涼地方躲著么?不行啊!③它不給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蔭涼。你看:都把頭埋下來,擠成一疙瘩,凈想躲在別的羊的影子里,往別個的肚子底下鉆。④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會會,它又擠到一塊去!(B)打散了,一會會,它又擠到一塊去了。你想休息?歪想。20.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21.“你怕熱,羊也怕熱哩。”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22.文中劃橫線部分連用兩個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層次,請結合原文簡要分析。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新,鄧同志明確指出“可以錯”,但“要堅決地試”。創新是對未知的探索,試錯是創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創新的過程中,試錯是越多就越好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2.D

3.A

4.①戰國時期是“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的,寫戰國時期的都邑,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大都無城”的歷史變遷;②明確了作者的態度,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不是“大都無城”傳統的承前啟后的環節,而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③使文章論證更嚴謹,對“大都無城”的論斷更科學。

5.①“動態解讀”說的是根據歷史變化來解釋都城形態的變化。②作者根據考古發現,認為二里頭遺址作為最早的中國都城,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且對外防御設施相對弱化,成為“大都無城”傳統的肇始;而東周王城在春秋時沒有城墻,說明春秋大都無城。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城圍這種防御設施。【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但這個看法和考古學觀察到的現象相悖,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城墻的”錯誤。由原文“考古學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施(城墻)”,可見相悖表述絕對,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不是都沒有城墻,“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是戰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這個誤解與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發現更多證據有關”錯誤。文章第二段主要是從城市這個概念來進行解釋,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都城都應該有城墻主要是對城市本質理解不當有關。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反映了它們在聚落形態上從低級到高級的躍遷”錯誤。由原文“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可知,反映的應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的社會歷史。C.“這種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境不同”錯誤。由原文“依戰國時秦國和秦始皇那種氣魄,一直是向外擴張的,所以根本沒有筑城的必要。連阿房宮一帶都是整個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氣,還需要用土圍子圍起來?”可知,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秦國和秦始皇向外擴張的氣魄。D.“說明它們基本沒有防御需求”錯誤。由原文“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可知,說明戰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語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文說到“大都無城”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戰國之前,大部分城市是沒有城墻的,而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到了秦國,卻根本找不到城墻的痕跡。所以,戰國時期是“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的,寫戰國時期的都邑,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大都無城”的歷史變遷。由原文“可以看出,到了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戰國的這種情況并不屬于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都城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環節。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里,只有幾百年的時間是有城墻的,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無城’的狀態”可知,在談“大都無城”時,許宏特意論及作為“例外”的戰國時期都邑,明確了作者的態度,戰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不是“大都無城”傳統的承前啟后的環節,而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本文說到“大都無城”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但是戰國時期卻是個例外,所以,在談“大都無城”時,許宏特意論及作為“例外”的戰國時期都邑使文章論證更嚴謹,對“大都無城”的論斷更科學。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本文選自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而中國古都是不斷變換的,如“大都無城”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說明在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是沒有城墻的,而漢代以后的都城有了城墻,說明都城形態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動態解讀”說的是根據歷史變化來解釋都城形態的變化。由原文“在這一早期中國都邑布局的觀察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二里頭時代的到來,這是‘大都無城’傳統的肇始。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中間的宮城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形狀,特別像現在的紫禁城,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可知,作者根據考古發現,認為二里頭遺址作為最早的中國都城,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且對外防御設施相對弱化,成為“大都無城”傳統的肇始。由原文“春秋時,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沒有城墻的。如晉都新田就沒有外城墻,而東周王城的戰國城墻的兩側都發現了春秋大墓和車馬坑,說明春秋時東周王城也根本沒有城墻,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城圍,也就是有了防御設施”可知,東周王城在春秋時沒有城墻,說明春秋大都無城。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城圍這種防御設施。6.B7.D

8.①第一處劃線句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寫出葛師傅車活塞時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氣度,突出其技藝高超。②第二處劃線句以“我”的視角,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葛師傅車活塞時的全神貫注和竭盡全力,突出其勇于擔當的精神。

9.①情節設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寫“我”聽說葛師傅的故事,編成評彈大受歡迎,又遇到新任務,葛師傅再次顯露身手,故事環環相扣,情節張弛有度,和評彈一樣吸引了聽眾。②人物形象鮮明。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方式塑造了一位技藝高超、勇于擔當、有責任心的主人公形象。③語言富有表現力。文本以的語言質樸生動,通俗易懂,和評彈的語言一樣有感染力。【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也故意不準備分厘卡,就是想親眼看‘活神仙’表演”錯,根據“我把任務交給一個車工,關照他說:‘這最后一刀你別車,放著等葛師傅回來’”,可知“我”讓車工留下最后一刀,“等葛師傅回來”,是怕車工失誤,相信只有葛師傅才能萬無一失,而不是是想親眼看“活神仙”表演。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評彈為主線串聯情節”錯,根據“我自小歡喜聽蘇州評彈,而且居然學會了《水滸》中的幾個段子”等內容,可知文本一寫到評彈,也有學習的成分。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①第一處劃線句,主要描寫了葛師傅一連串的動作“量完了”“一推”“一搖”“一刀”,還有葛師傅干凈利落的一句話“落車”,寫出葛師傅車活塞時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氣度,突出其技藝高超。②第二處劃線句,從“我”的視角,觀看葛師傅車活塞,主要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吸了口氣”“擺開八字步”“住氣,穩住勁”“輕輕地一探”“一揮手”等,真實、精彩地還原了“活神仙”表演的場景,集中地表現了葛師傅車活塞時的全神貫注和竭盡全力,突出其勇于擔當的精神。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根據“我自小歡喜聽蘇州評彈,而且居然學會了《水滸》中的幾個段子”“你何不把廠里的新鮮事情,編幾段評彈”等內容,可知評彈情節設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先寫了“我”從廣德哪里聽說的葛師傅故事,“把葛師傅這段故事編成評彈,題目叫‘活神仙巧車大活塞’”,“果然大受歡迎”,后來又親眼見識了葛師傅再次顯露身手,再次“編了一段新的評彈”。故事環環相扣,情節張弛有度,和評彈一樣吸引了聽眾。②根據“還有點竅門:你聽或松打虎那一段,說起來多神!多險”,可知評彈人物形象鮮明,文本一通過側面烘托,“我”從廣德那里聽到葛師傅的傳奇故事,又正面描寫,直接寫“我”親眼目睹葛師傅這一“活神仙”的表演,塑造了一位技藝高超、勇于擔當、有責任心的主人公形象。③根據“蘇州評彈的語言很生動。很優美,很有表現力”,可知評彈語言富有表現力,文本以的語言質樸生動,如“千刀萬刀,最后一刀”“活神仙巧車大活塞”“快來呀,活神仙要表演啦”等內容,富有生活氣息,通俗易懂,同時又和評彈的語言一樣有感染力。10.BFG

11.D

12.A

13.(1)父子之間的事,竟然要由別人來介入,有智慧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2)(管仲)所以改變古代的“司馬法”,而制定出了這種簡單快速取勝的軍隊建制,因此我們就看不到他運用古代“司馬法”的事跡了。

14.①齊桓公能夠稱霸,主要是管仲的輔佐,管仲托起了齊國,所以說“國以一人興”。②管仲臨終時沒有向桓公舉薦合適的繼承人,導致齊國發生內亂,同時他沒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導致小人作亂,所以說“以一人亡”。③蘇洵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評價管仲,主要是想說明國家的興亡關鍵在人事安排是否得當。【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絕對不是以戰勝敵人為目的。所以在他們制定辦法的時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戰敗而已。“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間不斷開,B處斷開;“非……也”是否定式判斷句,“也”后F處斷開;“為法”是動賓結構,后面G處斷開。故選BFG。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背棄自己的父母來投合君主。/希望項伯詳細地說明我不敢背棄道德。C.正確。危險;/大概。句意:這時候就很危險了。/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有神明保護吧。D.錯誤。意思不同。統領,統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統領他的軍隊。/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但孔子也認為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錯,原文“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貪財,而且沒有勸諫齊桓公不要貪圖女色,埋下了嫡庶之爭的禍端。而不是選項說的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故選A。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讓;“與”,參與,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2)“為”,制定、創建;“速勝”,迅速取勝;“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夠。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齊桓公能夠稱霸,主要是管仲的輔佐,管仲托起了齊國,所以說“國以一人興”。②“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管仲臨終時沒有向桓公舉薦合適的繼承人,導致齊國發生內亂,同時他沒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導致小人作亂,所以說“以一人亡”。③蘇洵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評價管仲,主要是想說明國家的興亡關鍵在人事安排是否得當。參考譯文:材料一:先君曾說:管仲九次匯集諸侯,匡扶天下,輔佐齊桓公稱霸,連孔子都稱贊他的仁義,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為了爭奪君位而相互殘殺,使齊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說:“大概是由于管仲才達到這種地步啊!”管仲自己有三個藏金寶庫,齊桓公寵愛的侍妾有六個人,管仲卻不勸諫其錯誤,這本來就是嫡庶爭奪君位的禍患的起源。然而齊桓公老了,管仲為齊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會爭奪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給宋公。父子之間的事,竟然要由別人來介入,有智慧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傳》說:“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問誰可以任宰相,管仲說:‘了解臣下的,沒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怎么樣?’(管仲)回答說:‘殺了自己的兒子,來取悅國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開方怎么樣?’(管仲)回答說:‘背棄自己的父母來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難以接近。’桓公說:‘豎刁怎么樣?’管仲答:‘他殘毀了自己的身體來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難以親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見,最終親近、任用了這三人,僅僅兩年禍亂就發生了。”世上不曾沒有小人,有君子來阻隔他們,那么小人不能發揮他們的才智。《語》說:“舜得到天下,從眾人中選用人才,推舉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遠離了。湯得到天下,從眾人中選舉人才,推舉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遠離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卻沒有辦法阻止他們,對于國家大事又有什么幫助呢?在內不能修養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憂患托付給宋襄公,讓禍患已經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戰爭來糾正它。這時候就很危險了。材料二:曾經讀過《周官》《司馬法》等文章,知道了軍旅的基層建制的人數,在之后又讀過了管仲的書,進而知道了《管子》改變周朝軍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軍隊,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絕對不是以戰勝敵人為目的。所以在他們制定辦法的時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戰敗而已。至于在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時代,除非決戰勝利而沒有其他辦法才能稱霸,所以他們制定的辦法目的就是必須勝利。只有復雜和曲折的辦法,才可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而簡單和直接的辦法,才是能作為必勝的手段。那管仲統領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非常直接簡單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國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來成就三軍。一萬人編成一個軍,三軍共計三萬人。非常通暢并且容易透徹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沒有他施展才能的地方。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戰國還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齊桓公這里稱相,南伐楚國,北伐孤竹國,把九個諸侯國聯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軍事防守和戰斗陣法,卻是很難真正見到,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管仲想要在很短時間內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變古代的“司馬法”,而制定出了這種簡單快速取勝的軍隊建制,因此我們就看不到他運用古代“司馬法”的事跡了。15.D16.①“紅杏”起襯托作用,以京城的紅杏來襯托海棠,突出海棠的艷麗與美艷。②“春桂”代表科舉及第,手中已有新春桂意味著科舉及第,詩人及第之后,還希望把海棠的芳香帶走,表達了他對海棠的喜愛和留戀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甚至不能帶走海棠一縷芳香,詩人很遺憾”錯,“多謝煙香更入衣”意思是詩人還希望帶走海棠的芳香,表達的是詩人對海棠的喜愛和留戀之情。故選D。16.本題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