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學案_第1頁
2020年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學案_第2頁
2020年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學案_第3頁
2020年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學案_第4頁
2020年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

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也有人說:“要重視自己的品格,品格勝于名聲,因為前者代

表真正的你,后者只是別人眼中的你。”這些話都在向我們證明,只有具備了優秀的品

格,才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偉大的品格是那么美好,就像黎明時初升的太陽,像黃昏時

的一抹彩霞,又像夜空中一顆發亮的星星……,它總能帶給我們無盡的感動和震撼,讓

我們獲益匪淺。

走進本單元,我們一起去發現這些偉大的品格:王昌齡流落他鄉,堅守自我;將士

們為國殺敵,英勇果敢:王冕以梅喻己,氣節非凡;車胤囊螢夜讀,勤奮刻苦;老婆婆

苦心磨鐵杵,持之以恒;船長哈爾威遇事沉著,舍己為人;黃繼光舍身堵槍口,英勇獻

身。偉大的品格是強心劑,是追夢路上的航標燈。讓我們領悟、學習這些偉大的品格,

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穩,走得更遠。

本單元的課文文體多樣,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偉大的品格”這一主題,學習本單

元課文,要善于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學習人物的崇高精神,

受到良好的熏陶。

令小令[吟+++甘空今=;:>吟,

分類具體內容內容簡說教學要點課時安排

想象詩歌描繪

這三首古詩或描寫送

的景象,用自己的話

別朋友的情景,或描繪雪夜

說說每首詩的意思;

古詩三首追敵的場面,或以梅喻人,2課時

體會詩句中傳達出

反映了詩人們不同的精神、

的精神品格,感悟作

氣概和品格。

者的情感。

課文

這兩則文言文講的是借助課本上的

文車胤夏夜捉螢火蟲照亮來注釋,理解文中每句

文讀書和李白受磨鐵杵的老話的意思;體會文中

課時

二2

婆婆觸動返回山中完成學人物的求學精神,培

業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勤奮養勤奮學習、堅持不

學習、堅持不懈。懈的精神。

本文通過寫“諾曼底了解“諾曼底

號”被撞,船長親自指揮救號”遇難的經過,明

“諾曼底

援工作,在人員全部獲救后白哈爾威船長行動

號”遇難2課時

自己卻沉入大海的悲壯故的真意;學習哈爾威

事,體現了船長沉著冷靜、船長的崇高品質,體

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會他的偉大人格。。

借助重點詞句,

本文講述了黃繼光在

感受人物形象,體會

上甘嶺戰役中,為了戰斗的

人物視死如歸、英勇

勝利舍身堵槍口、英勇獻身

黃繼光獻身的精神;掌握概1課時

的事跡,贊揚了黃繼光視死

括課文主要內容的

如歸、精忠報國的英雄主義

方法,逐步提高閱讀

精神。

能力。

學會根據說話

語選擇或創設一個情境,的對象和目的,運用

交自我介紹2課時

際試著作自我介紹。合適的內容進行自

我介紹。

抓住自己獨特

以“我的‘自畫像

我的“自的外貌特征,反映自

習作為題,向班主任介紹自己,2課時

畫像”己與眾不同的性格

讓他更好地了解你。

特點。

交流描寫人物的一些

交流平臺

方法。引導學生交流

識從人物語言、動作描

加學習描述人的品質、心寫中看出人物的特

油情的詞語,識記漢字。

語點和品質;講講有關

文古人讀書求學的成

園2課時

地語故事;能寫出有連

句積累有關古人讀書求

段續性動作的句子;積

學故事的成語.;仿照例句,

運累描述人的品質、心

用寫連續生動的句子。

情的詞句,背誦名

積累、背誦4則名言古言。

日積月累

訓。

21古詩三首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前兩句寫景,用蒼茫的

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后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

心玉壺自喻,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盧綸所作。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

文氣概豪邁。本詩情景交融,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

本面,但留給人們豐富的想象。

分《墨梅》是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所作。詩人表面上是在贊美墨梅不求人

析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

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此詩淺顯易懂,同時又富含哲理,耐人尋味。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應該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了解詩句的意思,

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所以,教學中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

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對學生學

習方法的指導。注意讓學生在誦讀、理解的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教1.會認7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8個生字,積累重點詞語。

學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目3.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標4.體會詩句中傳達出的精神品格,感悟詩人的情感。

教理解古詩的大品讀古詩

學意,并能用自己的話學詞,比較閱讀,

難2課時

重說出詩句的意思;想點體會詩中人物的

點象詩歌描寫的景象。精神品質。

----20殊與第一部時J-^2^---

《芙蓉樓送辛漸》

1.會認“芙、蓉、洛”3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4個生字,能正確、流

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4^盤加蟾I

L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2.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景學過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談話導入。

導語: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話

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圣手”

的大詩人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

辛漸》。(板書課題)

2.讀題,解題。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從題目中你讀出了什么?

明確: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交代了送別友人的地點(芙蓉樓)和友人的名字(辛

漸)。

(2)了解送別詩。

送別詩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代表詩人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一般是按

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詩人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寫到的

景物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詩歌題目通常有“贈、別、送”等字眼。送別內

容有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同僚之別,甚至是匆匆過客之別。所用的手

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藝術特點,有的格調豪放曠達,有的委婉含蓄,有的

詞淺情深。

2.了解作者。

王昌齡(698—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其詩多寫

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他擅長七絕,人稱“七絕圣手二代表作有《從

軍行》七首、《出塞》二首等。后人輯有《王昌齡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詞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

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

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

學習體會“寒”,感悟“孤工(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二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

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一一寒雨連江夜入

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與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詩人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

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

詩人平添了幾分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詩人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

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做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

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741),

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他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安史之

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

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字,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

(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

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詩人那種復雜的內心。(齊

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

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

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近作者,感悟品質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

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

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詩

人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詩人內心,能與詩人對話,同時也

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2.創設情境,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1)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兩句話(生):

“:(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2)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兩句話(生):

“(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3)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兩句話(生):

“(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

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

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

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詩人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

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己經

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

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3.感悟人物品質。

(1)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

化作臨別時的兩句叮嚀(生):“(古詩后兩句)

(2)引導: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地轉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

不想回家嗎?(生答: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

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

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

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用7拿^與第二講時

《塞下曲》《墨梅》

1.會認“硯、乾、坤”3個生字和多音字“單”,會寫“雁、硯、乾、坤”4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1.品讀古詩,比較閱讀,提高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接受古詩的熏陶,體會詩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向他們學習。

景學過盛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大家是不是都會背誦了呢?(生

齊背)好。大家還記得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的嗎?(解詩題、讀詩文、明

詩意,說人物、悟詩情)這節課我們將運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塞下曲》《墨梅》這兩

首古詩,先來學習《塞下曲》。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讀課題,了解作者。

(1)解讀課題。

明確:“塞”讀“sdi”,邊界的意思;“曲”讀“qti”,歌曲的意思。“塞下曲”是邊

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種歌曲名稱,內容大都描寫邊疆的戰斗生活。

(2)簡介作者。

盧綸(739-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永

濟)人。他的邊塞詩雄壯豪放,字里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后令人振奮。

2.朗讀古詩,初步感知。

(1)朗讀古詩。

①要想學好古詩,首先必須要讀好古詩,自己練習將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明確:單(chan)于:匈奴的首領,詩中指侵擾唐朝的契丹等貴族首領。騎:指騎

兵。

②教師范讀,注意停頓和語氣。

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③再指名讀,齊讀。

(2)自學古詩。

①自學,說說每句詩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圖,或聯系上下文進行解

釋。

②師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詩:

A.“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明確:在烏云遮月、雁飛無聲的漆黑夜晚,敵軍統帥單于帶著部隊悄悄地逃跑了。

B.“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明確:我方發覺后,正準備帶領輕騎兵去追擊敵人,剎那間,紛紛的大雪沾滿了將

士們的弓和刀。

3.深入品味古詩,欣賞詩歌。

明確: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說明無光。

“雁飛高”,說明無聲。趁著這樣一個漆黑的寂靜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連單于

都“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線潰敗。盡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

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

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么扣人

心弦的場面!

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

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

4.背誦古詩。

5.拓展欣賞。唐代有很多邊塞詩,課下再搜集一些。

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自然過渡到《墨梅》。

過渡:盧綸在《塞下曲》里描繪了眾多畫面,有月黑雁高飛,大雪滿弓刀,輕騎追

單于。而王冕的《墨梅》卻只寫了一株池邊的墨梅,但就只是這一株墨梅,詩人都極力

夸贊,要使它“清氣滿乾坤”。

2.讀課題,了解作者。

(1)釋題:墨梅,用水墨畫成的梅花。

(2)簡介作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畫家、詩人、

書法家。王冕性情孤傲,鄙視權貴。其詩、畫皆負盛名,尤以畫梅著稱。他畫的梅簡練

灑脫,別具一格;他作的詩不拘常法,語言質樸自然,寄意深遠。主要作品有《竹齋集》。

3.學習詩歌,理解大意。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2)學生按節奏練習朗讀。(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

(3)根據課文資料自由學詩,理解詩意。

①詞語解釋:

[洗硯池]傳說會稽藪山下有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洗硯池。由于經常洗筆硯,

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稱他家有洗硯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樣勤奮。

[池頭]池邊。

[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跡,指花的顏色。

[夸]夸贊。

[乾坤]天地間。

②詩的大意:我畫的我家洗硯池邊的梅花,一朵朵開放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汁點

畫而成的。梅花不需要別人夸獎它顏色好看,只求在天地間留下清香的正氣。

4.欣賞詩歌,感悟意境。

(1)詩中寫的是哪里的梅?從哪里可以看出?

(洗硯池邊的梅,從“我家洗硯池頭樹”可以看出)

(2)詩中的梅是什么顏色?從哪里可以看出?

(墨色,從“朵朵花開淡墨痕”可以看出)

(3)詩中的墨梅有什么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

(清氣,從“只留清氣滿乾坤”可以看出)

(4)你認為墨梅具有怎樣的品性?

(卓爾不群的氣節)

(5)討論:詩人真正贊美的是墨梅卓爾不群的氣節嗎?

(詩的最后兩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氣即人的正氣。詩人淡泊名利,不愿與統治者

同流合污,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這正是“人與梅花一樣清”,

表現了他卓爾不群的氣節和人品)

5.背誦《墨梅》。

6.拓展延伸,比一比,背一背有關寫梅的詩。

四、對比閱讀,整體回顧

1.齊讀三首古詩。

過渡:同學們,到此我們學完了本課的三首古詩。在王昌齡看來,友情是那樣珍貴,

可謂“一片冰心在玉壺”;在盧綸的眼里,殺敵將士們的威武形象應是邊塞風光的主色

調;可在王冕眼中,只是一株墨梅,卻成了他卓爾不群、屹立乾坤的代表。

2.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比較異同:對比三首古詩,你發現它們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

處。

詩名作者朝代類別描寫景物詩人情感

寒雨、江、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店送別詩

楚山

《塞下曲》盧綸唐邊塞詩月、雁、雪、贊美威武將士們的

弓、刀英雄氣概

《墨梅》王冕元題畫詩墨梅卓爾不群的氣節

相同點:這三首詩都是抒發和贊美人物的精神品質的。

不同點:三首詩感情的出發點不一樣,抒發的感情也就不同。

3.拓展詩句,促進感悟。

過渡:是啊!詩抒情也言志,我們還可以從其他的詩句中讀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如,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一面對磨難,堅忍不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無私奉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一愛國而無懼犧牲;出淤泥而不雜,

濯清漣而不妖——高潔傲岸。

4.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令,沖+H'仲”=卜2f聿學重點-沖段凄錄v

?帶入問題,深入把握古詩意境

師:學習《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你能弄清楚以下問題嗎?

(出示課件:1.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嗎?2.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嗎?3.能邊讀

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嗎?)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邊讀邊思考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搞不懂的問題或發現的

新問題自己記錄下來,提到小組學習中討論。(學生自學古詩)

師:請在小組內合作學習:各小組檢查、討論以上三個問題,組長主持討論,記錄

員作好記錄,匯報員做好匯報準備。(學生合作學習)

師:誰來讀讀?讀得字正腔圓、聲音響亮,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出示有節奏的詩句,指名讀、范讀、領讀、同桌讀、小組讀、齊讀等)

師:誰來匯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出示課件,抽學生匯報)

師:你能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指名說、小組內說)

師:請大家默讀前兩句,看看都寫到了哪幾種景物?

生:寫到了寒雨、江、楚山這三種景物。

師:什么時候下起了什么樣的雨?江面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在詩人眼里楚山是什

么樣的?詩中還暗含著哪兩個人物?

生:夜里下起了寒雨,江面上煙雨蒼茫,楚山孤峙;詩中還暗含著“我”和辛漸兩

個人物。

師:“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表現一種怎樣的氣氛?

生:“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暗淡

氣氛。

師:“楚山孤”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表達了詩人離開朋友時的強烈的凄冷孤寂感。

師:前兩句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詩,這

一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

飲酒話別時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詩)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

感覺?

生:凄涼、憂愁。

師: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

生:孤。

師: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

師: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來因事被貶謫嶺南,在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

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龍標鎮非常偏僻,曾有許多官員

被貶此地。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讀讀后兩句,詩

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

生:詩人筆鋒一轉,從凄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詩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信念呢?

生: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即高潔清廉。

師: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冰心”從字面可以解釋為什么?詩人想用它

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生答)

師:是呀,《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不因流落他鄉而改變氣節,始終保

持著高尚純潔的品格和堅強、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是怎樣的?

生:寓情于景。

師:誰來背背詩句?

(生背誦詩句)

師:人生自古重離別。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生說送別詩)

師總結:人生自古傷離別。可是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

中都有彼此,只要我們懂得堅持,只要我們學會珍惜,我們的離別將不再悲傷。

賞析:這首送別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間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全詩

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此教學片段,教師注重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主

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詩的音樂美,把握古詩的韻律美,發揮其主動性。在誦讀中激發

了學生探究古詩的欲望,更好地理解了古詩,體味了古詩的意境。

吟吟5++4"+^u卜4一二%“卜5十款字氏個哈令喈+奪土&,辛京

對于古詩的教學,我還在不斷的嘗試階段中。初讀教參的時候,我覺得古詩很好理

解,把重點的關鍵字詞解釋給學生,這首詩的含義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課標里提起

的“多讓學生反復讀,用心去感受,其含義自然就會躍入紙上”,還是服從課標的指示,

讓學生在反復讀的過程中,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把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引入到課堂中,這樣學生注意力馬上被

調動起來,很自然的就導入到古詩的教學中。學習古詩得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不如授之以漁場”。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氛

圍,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輕松地學習古詩,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我覺得我努力使自己

的教學向它靠近。

在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通過自己讀懂了什么,匯報自己的理解,雖然有時只是簡

短的幾個字的理解,但反映出來的卻是學生思考的結果。作為教師,不能把學生淺顯的

理解囪冏吞棗地以點頭的形式蒙混過關,而要把自己的表揚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這樣

既對孩子的思考過程給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層次的理解去思考。

從這兩堂課上,我感受到了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古詩的理解就變得輕松自然。

孩子有了自己個性的理解,在讀的方面也就表現得不一樣,課標中提倡的個性讀也就是

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達到不同程度的讀。最后,在誦讀的基礎上用心體會詩人所要表

達的思想內涵,通過讀說結合,來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品質,使古詩教學達到高

潮。拓展訓練,把孩子們的興趣引申到課外,始終保持學生的樂學狀態。

課堂教學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每堂課不可能盡善盡美。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讓學

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過短,展開的古詩畫面不是很形象,學生沒有完全置身于當時的故事

情節當中,這是很失敗的地方,導致最后的讀不是很到位,學生體會的思想感情不是很

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今天所犯的錯誤,真正使學生融入到博大精深的古詩

的海洋中,繼承我們古人留下來的古典精髓!

22文言文二則

《囊螢夜讀》講的是晉朝一個名叫車胤的人勤奮好學,利用螢火蟲來照明讀

書的故事。故事淺顯易懂,給人的教育意義卻十分深刻。只要我們勤奮苦學,就

能克服一切困難,日后才能有所成就。

《鐵杵成針》是講李白求學的故事。這個成語故事有著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

明的人物形象,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在進行教

學時,使學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堅持的道理。

兩則都是文言文成語故事,都是有關名人勵志的,教學中既要教給學生學習

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詞句的理解能力,又要學習人物的精神品

質,接受古典文化對心靈的熏陶。

教1.會認5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積累重點詞語。

學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目3.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兩則文言文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標4.體會文中人物的求學精神,培養勤奮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

教品讀文言文,把

教借助注釋,課

學理解文中每句話握文中人物的事跡和時

安2課時

重的意思,了解課精神品質,從中學到排

點文大意。做人的道理。

年時-Q2—

囊螢夜讀

薄感苗?標」

1.會認“恭、勤、焉”3個生字,會寫“囊、螢、恭”等7個生字,能正確、流利

地朗讀《囊螢夜讀》。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大意。

4年殺罪婚]

感知課文內容,抓住人物活動,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

景學過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成語,談話導入。

導語:同學們,你們能說說自己知道的成語嗎?(生搶答)很好!同學們知道這么

多成語,真了不起!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許多成語的背后還有一個故事呢。

(生答。)真棒!同學們還講出了一些成語典故。這些成語典故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

是勵志類,就是其中的人物有一種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兩個

成語故事都屬于此類。我們先來學習《囊螢夜讀》這個成語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有

一種什么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2.讀課題。

(1)釋課題。

囊:讀“ndng”,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口袋裝。螢:讀“ying”,螢火蟲。

囊螢夜讀:就是用白口袋裝螢火蟲照著書本,在夜晚讀書。

(2)是誰“囊螢夜讀”呢?課題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是車胤。課題點明了人物的主要活動,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容。

3.補充相關資料。

(1)車胤(約333—401)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東晉大臣。他

學識淵博,風姿美妙,敏捷有智慧。歷任中書侍郎、侍中、騾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

丹陽尹、吏部尚書等職。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后被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死

后追謚忠烈王。

(2)《晉書》唐代房玄齡等人編撰。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

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為止,包括

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該書史料甚備,

博采雜著,多記異聞。是了解兩晉歷史的基本史籍。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大聲朗讀課文,把生字圈出來,把字音讀正確。

nangyinggongqinbopinyan

囊3C恭勤博貧焉

2.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解釋課文中文言詞語。

[恭勤]肅敬勤勉。[倦]疲倦。

[博]知識廣博。[通]通曉,明白。

[貧]貧寒。[練囊]白色薄絹做的口袋。

[盛]裝。[繼]接著。

3.師生共同說出課文的大意。

車胤肅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

到燈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

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4.再讀課文,讀出節奏。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

夜繼日/焉。

三、精讀課文,感悟人品

1.文中兩句話分別交代了哪些內容?

明確:第一句話交代車胤的性格特點,第二句話以事例說明車胤學習刻苦。

2.車胤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第一句話作了總的概括: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可見他是一個學習勤奮不

知疲倦,文才廣博而十分精通的人。

3.車胤讀書克服了哪些困難?

明確:(1)家庭的困難。“家貧不常得油”,當然也不常得書。但是他“練囊盛數十

螢火以照書”,這樣來獲取光亮,書想必也是借來的。

(2)天氣的炎熱。“夏月”里可不是讀書的好時候,但他仍夜以繼日地讀書。

(3)時間的煎熬。“以夜繼日”,是不分白天黑夜地讀書。

4.車胤的囊螢夜讀印證了第一句話中的哪個詞?

明確:印證了“恭勤不倦”,也說明了他能“博學多通”的原因。

5.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明確:(1)無論環境有多么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這樣日后才能有所成就。

(2)一個人即使博學多才,仍要謙虛謹慎,繼續學習。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像車胤這樣“囊螢夜讀”勤奮學習的成語典故,你能再列舉一些嗎?

示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韋編三絕、牛角掛書等。

2.你能將《囊螢夜讀》這則文言文改寫成一個400字左右的現代文嗎?

提示:可重點擴寫主人公車胤家貧的原因、捕螢的經過、讀書的情狀等。

-----------------第二講時--------

鐵杵成針

速點睛以標1

1.會認“卒”1個生字,會寫“逢、卒”2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鐵杵成

針》。

2.在朗讀中學會停頓,進一步掌握朗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詞的意思,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與典雅。

4^殺杷埴I

1.學習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理解成語的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

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成語故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李白詩歌,比賽誦讀。

導語:同學們,大詩人李白的詩,相信大家都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歡哪一首呢?背

給大家聽一聽。(生背誦)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言文,請看課題。(板

書:鐵杵成針)

2.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1)讀一讀

指名讀,讀后評議。

(評議示例:讀得很正確,很流利,可是中間無停頓。跟老師來讀——鐵杵/成針,

這樣來讀,有什么感覺?對,有了節奏,感覺很有味道,別人聽了,會認為你是一個很

有學問的人)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可能與木有關。

“杵”是什么呢?是木頭,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3)看一看

過渡:請看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

易啊。文中寫了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讀讀詞語,重點正音。

出示詞語,指名朗讀下面詞語:

磨針世傳逢老媼鐵杵曰還幸

明確:“逢”是后鼻音,讀“f6ng”;“卒”是平舌音,讀“zU";"曰"讀“yu。”,

注意與“日”的區別;“還”是多音字,在文中讀“hudn”。

2.教師引領,慢慢誦讀。

(1)標出停頓,教師領讀,讀出節奏,讀得連貫。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

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2)學生齊讀,讀得整齊,讀得響亮。

3.細讀感悟,合作探究。

(1)看看部首,猜猜字義。

老媼:看“媼”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媼”指

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2)觀察字形,說說"曰”字。

聯系文中語句,觀察"日”字字形,說說"日”的意思。

(外框是個“口”字,里面一橫代表舌頭,表示舌頭在動,在說話,所以“日”就

是說的意思)

(3)人物稱呼,不斷變換。

文中是怎樣稱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想一想:為什么不都稱呼李太白?這樣稱呼有什么好處?

(避免重復,表達更簡潔)

(4)聯系語句,說說“其”字。

出示句子:太白感其意。

議一議:太白感受到了誰話中的意思?(老媼,所以“其”在這里指老媼)

(5)聽聽故事,組組詞語。

教師講述: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間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

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躥過這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

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動,就回去完成了學

業。

師:聽出來了嗎,這里的“世”就是世間、世上,“傳”是傳說。你們發現了吧,

古文中的一個字,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你們再來看看,“過是溪”的“過”,

組個詞,“路過”可以,“經過”也很好,“躍過”也可以,“踵過”這個詞最好了。古時

一個字,現在一個詞,所以說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

照此解釋其他詞語。

[成]完成,實現。[去]離開。

[逢]遇見,遇到。[方]正在。

[欲]想要。[感]被...感動。

[還]返回。[卒業]完成學業。

(6)調調順序,感受句式。

師:讀一讀下面這三句話。你們覺得這三句話的意思相同嗎?表達的順序有什么變

化?

a.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b.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c.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意思一樣,可是表達的順序不一樣,第一句強調的是“山中”,第二句強調的是

“讀書”,第三句多了一個字,是現在的說法,感覺是大白話,語言不簡練了)

(7)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問之”中“之”指的是誰?問的什么內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

三、變換朗讀,學有所獲

1.變成詩歌,打著節拍,開心誦讀。

磨針溪,象耳山,世間傳,李太白,山中讀……

2.娓娓道來,如講故事。

磨針溪呀,在象耳山下。世傳哪,李太白讀書山中……

3.抑揚頓挫,像說評書。

話說,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4.教師吟誦,音韻悠悠。

這篇文言文,語言凝練,語句像詩一樣,不但可以讀,而且還可以唱。如果有古琴

來伴奏,那就更好了,你聽——(教師吟誦)

5.總結歸納,提煉方法。

教師總結:一篇文言文,可以慢讀,可以打著節拍讀,可以講述,可以說評書,還

可以唱上一曲,形式多樣,讀得開心,讀得陶醉……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1.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這個故事可以濃縮成兩句諺語:(1)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2)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

2.指名朗讀,齊聲誦讀。

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進一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