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基于多學科匯聚交叉研究,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推出階段性科研成果——文化遺產數字演繹劇場。該劇場借助尖端影像建模、數據交互大屏、三維沉浸投影、XR虛擬敘事等數字設備,融合人文歷史、信息管理、文學藝術、人工智能等多學科方法和技術,構建了“數字孵化—虛實融合—協同演繹—沉浸體驗—智慧服務”五位一體的完整創新鏈條,以支撐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研究與實踐。在文化遺產數字演繹劇場內,借助數據交互大屏,國內外著名博物館精品館藏的3D模型在記者的指尖觸碰下被放大、翻轉,甚至還能打開一些器物的蓋子察看器物內部的銘文。戴上VR眼鏡,可以瞬間置身于敦煌石窟的虛擬空間中,佛像雕塑、壁畫盡收眼底。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載體與形式。數字時代,數字采集記錄技術可以處理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多種形式的數字文獻。這些不同類型的數字資源通過抽取、分類、標引等數據化處理,形成結構化的主數據和元數據資源;經過語義建模、關聯標注、集成整合,進一步對文化遺產數字資源中蘊含的概念實體、知識單元和文化基因進行細粒度編碼表示和跨域鏈接,并借助知識圖譜、區塊鏈等技術構建形成可信的、跨模態的、富語義的、可追溯和再利用的智慧數據資源集合,最終完成文化遺產的數據態轉型。在運用現有技術、設備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在努力進行技術創新。由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副主任黃先鋒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實景三維集群建模軟件——“重建大師”,突破了實景三維構建過程中數據量龐大、渲染緩慢的技術瓶頸,構建了高質、高效、智能語義的智能三維重建引擎。該軟件打破了國外實景建模軟件ContextCapture的長期壟斷。在“珞珈三號01星”發射升空后,該軟件可以通過衛星數據對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場景和文化遺產地進行快速精準建模。“重建大師”已應用于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等國家大型活動,以及長城保護和上百個城市三維數字底座建設中。以京郊懷柔區八道河鄉境內的箭扣長城為例,該長城坐落于海拔千余米的險峰斷崖上。部分城墻、烽火臺、樓梯在歲月侵蝕下破損嚴重,亟待保護和修繕。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雙魚傾斜攝影機和傾斜攝影測量技術,采集多角度影像15000余張,對箭扣長城進行了實時三維重建。通過地面補拍實現局部毫米級精度,磚瓦缺失、墻面裂痕等破損細節得以精準呈現。黃先鋒向記者介紹稱,三維建模完成后,他們發現表面破損的細節可以在模型中更細致地放大并呈現出來。通過深度學習網絡和模型對多形態數據進行一系列級聯神經網絡處理,他們檢測出箭扣長城的破損部分及其結構缺陷,監測判斷出需要修繕的墻面裂痕和磚瓦缺失,并生成相應的3D形狀和磚墻。這讓箭扣長城的修繕工作得以更快、更準確、更高效地進行。針對建模過程中出現的紋理與模型錯位問題,以及圖像色差、紋理分塊映射帶來的幾何與色彩接縫問題,黃先鋒團隊研發了可一站式解決三維模型紋理貼圖的專業軟件——貼圖大師。該軟件實現了從二維影像到三維幾何模型的精準映射。先掃描再貼附的技術目前已應用于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山西竇大夫祠、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幾十家文博單位的數字化項目。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教授張帆牽頭的數字文化遺產內容與質量持續增強技術,能實現低質量二維圖像分辨率提升2倍,三維模型重建精度提升20%,低質量三維模型紋理信息分辨率提升2倍。這一技術可幫助實現數字文化遺產數據質量持續增強,提升對文化遺產本體的數字化時空關聯感知能力,為數字文化遺產數據內容與質量持續增強提供保障,已在云岡石窟得到應用推廣。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向數字空間遷移過程中,形成了對社會、文化和地理跨時代演變的映射,拓寬了人文研究的時空跨度與研究尺度。為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實驗室主任王曉光提出了“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概念。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智能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蘊含的信息與知識進行采集、記錄、分析、組織、挖掘、表達、關聯、傳播、展示活動的總稱。他希望通過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現文化遺產的數智化活化再造,探索文化遺產大數據驅動的數字人文研究范式,以促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現實世界向數字空間遷移,推動傳統文化在數字空間賡續和全景化展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摘編自明海英《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創新鏈條支撐文化遺產活化》)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為了支撐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深入研究與實踐,基于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文化遺產數字演繹劇場隆重登場。B.人們借助數據交互大屏,可以瞬間置身于虛擬空間中,將敦煌石窟的佛像雕塑、壁畫盡收眼底。C.通過語義建模、關聯標注、集成整合,并借助知識圖譜、區塊鏈技術等,可以形成結構化的主數據和元數據資源。D.突破實景三維集群建模瓶頸的“重建大師”因能實現快速精準建模而得以在國外被廣泛應用。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超大規模實景三維集群建模軟件“重建大師”研制出來后,就可以對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場景進行快速精準建模。B.先三維掃描文物,再針對色彩、紋理等問題進行貼附處理,這就是實現了三維幾何模型精準映射的“貼圖大師”的工作原理。C.數字文化遺產內容與質量持續增強的技術,能使低質量二維圖像分辨率成倍提升,有望在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山西竇大夫祠等推廣使用。D.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過程,既拓寬了人文研究的時空跨度和研究尺度,又提高了不同人群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度。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文化遺產借用數字技術得以活化”觀點的一項是(3分)A.“數字敦煌”通過“互聯網+”實現30個經典洞窟整窟高清數字化圖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B.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地圖攜手研發,共同推出“玩轉故宮”小程序,以輕應用玩轉“大故宮”。C.杭州亞運會以“數實融合”的形式完成主火炬點燃,打造亞運史上首個數字點火儀式。D.《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深度權威講解三星堆考古挖掘近百年的前世今生。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與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涉及文理多學科領域知識和技術,數字化技術“克隆”出的文物三維模型惟妙惟肖。B.為了說明文化遺產的數據態轉型的過程,文章第二段按照邏輯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具體到一般詳盡地介紹了轉型過程。C.文章列舉重建大師、貼圖大師、內容與質量持續增強技術,主要說明將實體文物轉化為智慧數據需要多種設備和技術的支持。D.王曉光提出的“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概念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數智化活化再造,推動傳統文化在數字空間賡續。5.假如你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要對安徽省博物院的“云紋銅五柱器”進行數字活化,更好地傳承與推廣古代文物,請結合文本內容談談你的做法。(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對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澤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頭看見天上那些鳥——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鳥類。①它有一個諢號,叫“無腳鳥”,它的四趾只適合抓住高處的樹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如果讓我用一種鳥來形容來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這讓我想起另一個飛行家,就是齊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記》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在玉真觀歇腳,第二天啟程上靈山,金頂大仙要給他們指路,悟空嘴快,說:“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云路,當從本路行。”小時候讀《西游記》,總有一個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經,孫悟空一個筋斗飛過去,把經書拎回來交給師父不就得了嗎?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飛在天上、走“云路”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人之為人的問題是,他必須走“本路”,他無法直接抵達終極,人總是要死的,但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獲得他活著的意義。所以,“云路”上取的經不是真經,在大地上用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難中走過去,這才算得了真經。孫悟空,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現在,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輕時的杜甫是鳳凰,心高萬仞,壯志凌云,“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時杜甫二十四歲,壯游山東、河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遙望泰山,他的目光隨飛鳥而上,他的心凌絕頂而小天下。這樣的速度和激情,這樣的一往無前、萬里橫行的豪氣,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寶三載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們同游齊趙,杜甫寫下了《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寫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畢生不落地,他是“無腳鳥”、他是“謫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他的偉大,讓杜甫、讓后來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飛。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遙望著懷想著李白,他那么愛李白,放不下李白,他愛的其實是他心中那個曾經的自己,那個青春勃發飛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個時刻,生命里的關鍵時刻,也是中國詩歌和中國精神的一個關鍵時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橫逆、失敗、勞苦,艱辛地為一餐飯、一瓢飲而奔忙,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為人和人的一點溫情而感動,“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與泥濘中,在漫漫長路上,他才看得見“三吏”、看得見“三別”,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貼向別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們。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杜甫之偉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煉為精悍的韻律、提煉為詩。他是中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行者,他是第一個走過并且寫出“本路”的詩人,第一個直接面對累和喘息的詩人,第一個在累和喘息中為生命唱出意義的詩人。李白是純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這份常人沒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純粹。而杜甫曾經是雨燕,后來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長出了腳,一步一步走過去,這何其難啊,李白和王維那樣絕頂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體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飛走了嗎?沒有,還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闊、江河萬古,然后,他緩緩地落下,落到此時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絕對的重中依然能輕,在石頭縫里望見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歡,他是窮途末路、他是通達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艱難苦累淬煉成詩。當這么談論杜甫時,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說他是雨燕,但他其實同時也是行者。這個人作為作家的橫絕古今,正在于他既飛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紅樓夢》沒有寫完,實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懷疑,《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難死。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留給你們去想吧,記起你們見過的雨燕、你們遭遇的行者。這些偉大的靈魂,在往昔的日子、現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著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們替我們走過,他們將一直陪伴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B.“云路”與“本路”分別對應著“雨燕”和“行者”,貫穿了全文,內涵豐富,頗具啟發意味。C.作者認為曹雪芹橫絕古今,是因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語言生動靈活、富有表現力;多處引用詩歌,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①處,“無腳鳥”“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等寫出了北京雨燕的特點,為下文寫作者心中的作家張本。B.第②處,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有意義。C.第③處,杜甫對李白的遙望懷想,其實是在懷念當年那個青春勃發、壯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處,作者認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這也是杜甫能把苦難淬煉成詩的原因。

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樣的特點和寓意?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5分)

9.作者說“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可見在作者心里,蘇軾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請結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歷或文學創作進行分析,說一說你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事多似倒而順,多似順而倒。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則可與言化矣。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①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國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奚故殺君而取國?”田成子患之。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戰,戰請必敗,敗請必死。田成子曰:“夫必與越戰可也。戰必敗,敗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國也,百姓怨上,賢良又有死之臣蒙恥。以完觀之也,國已懼矣。今越人起師,臣與之戰,戰而敗,賢良盡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國。君與諸孤處于國,以臣觀之,國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敗,人之所惡也,而反以為安,豈一道哉?故人主之聽者與士之學者,不可不博。尹鐸為晉陽,下之絳,有請于趙簡子。簡子曰:“往而夷夫壘。我將往,往而見壘,是見中行寅與范吉射也②。”鐸往而增之。簡子上之晉陽,望見壘而怒曰:“嘻!鐸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將使人誅鐸也。孫明進諫曰:“以臣私之,鐸可賞也。鐸之言固曰: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見壘念憂患,而況群臣與民乎?夫便國而利于主,雖兼于罪,鐸為之。夫順令以取容者,眾能之,而況鐸歟?君其圖之!”簡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幾過。”于是乃以免難之賞賞尹鐸。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數更,雖未至大賢,猶足以蓋濁世矣。簡子當此。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于危。恥無大乎危者。(節選自《呂氏春秋·似順》)【注】①寧國:楚國大臣。②中行寅與范吉射專晉君權,曾率兵伐趙簡子,圍晉陽。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世主A之患B恥C不知D而矜自用E好愎過F而惡聽諫G以至于危。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兩句的句式相同,其中“道”的詞義也相同。B.“城郭”,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木蘭詩》中“出郭相扶將”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蘭。C.“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中的“逆”意為“迎擊”,與《孔雀東南飛》“逆以煎我懷”的“逆”詞義不同。D.“君其圖之”中的“圖”是“考慮”的意思,與《陳情表》“本圖宦達”的“圖”詞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事物的真實存在與現象呈現之間可能并不一致,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才能明白“至長反短,至短反長”這句話。B.寧國贊成楚莊王伐陳,正是由于他看清了陳國雖然城墻高、護城河深、蓄積糧財多,但仍然是個小國這一問題實質。C.完子具有“仁愛、勇敢”的品格,然而敗兵越師這件事中他“戰請必敗,敗請必死”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不值得稱道。D.與那些停留在抽象的理論表述層面不同的是,本文能將辯證法思想與具體事例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很有現實意義。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奚故殺君而取國?”田成子患之。(2)鐸之言固曰: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

14.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尹鐸能受到賞賜的原因。(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明妃曲和王介甫作①(節選)歐陽修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②,學得琵琶不下堂③。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注】①本詩為嘉祐四年在汴京作,作者時任翰林學士、史館編修。②洞房:猶指深閨。③下堂:此指宮女被遺棄。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首句以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用語含而不露,表達了怨刺之意。B.大漠風沙摧殘著王昭君如玉的容顏,“無情”二字寄寓了作者的憐憫之情。C.王昭君流落塞北,終其一生不見一個漢人,于是作《思歸曲》抒發內心的孤寂。D.第五、六句承上啟下,由王昭君的人生遭遇過渡到琵琶入漢后的情景,層次井然。

16.這首詩的最后六句意蘊深刻,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勸學》中說,把筆直的木頭制成車輪,即使又經風吹日曬,結果也“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2)古詩常有“以闊境顯孤危”的寫法,杜甫在《登岳陽樓》中,先以雄健筆力描寫洞庭湖的闊大景象,接著以“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自己孤苦凄愴的生活處境。(3)“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古代詩詞中常借它表示收復失地的情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①我們應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學習一個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們要記住,無論人類創造出怎樣偉大的文明,自然永遠比人類偉大。人可以親近自然,可以認識自然,但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這秘密稱作神,我們應當尊重這秘密。②人類曾經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對地球為所欲為,結果破壞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并最終使自身受到傷害,可謂(

a

)。于是,人類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的第一個認識是,人不能像奴隸主對待奴隸那樣(

b

)地奴役和蹂躪地球,否則必將遭到地球的報復。然而在這一認識中,主人的地位未變,只是統治的方式開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認識:人作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

c

)嗎?與地球上別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擁有特權嗎?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規定范圍內,可制作,可創造,可施展聰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規定不可違背。人不可背離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④人習慣于把萬物視為自己認知和利用的對象。海德格爾則呼吁我們與萬物平等相處,擺脫認知和被認知、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這樣,人不再是主體,物不再是客體,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要知道,在觀賞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當觀賞停止,而交流和傾聽開始之時,花兒才會對你顯靈和傾談。18.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放在段首,最合適的位置是(3分)A.①

B.②

C.③

D.④

19.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20.文中畫波浪線處連續使用“可”和“不可”,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詩經·蒹葭》有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是一種什么植物呢?其實,A____________。據考證,《蒹葭》中的“蒹”即我們通常說的荻,而“葭”,則指的是蘆葦。現代植物學研究證明,蘆葦與獲雖然同科,B_________。蘆葦,屬于蘆葦屬,具有粗壯的根狀莖,株高有三到四米,莖中空。而獲屬于獲屬,同樣具有根狀莖,但株高通常只有半米到兩米。古人對蘆葦和荻的利用至少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新鮮的蘆葦莖葉可用來編制葦簾、葦席,而粗壯枯朽的則可以作為薪柴。相比蘆葦,獲的材質“強脆而心實”。古代西北邊區也常用獲來夯筑城墻及護堤,以C_________,提高抵御外敵的能力。除了為人所用,蘆葦和荻在自然生態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①它們縱橫交錯的根狀莖形成強大的地下網絡系統,②并大量在根莖節上延伸出不定根,③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④其茂密生長的根莖葉不僅豐富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⑤還為其他動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Ⅰ中,“在觀賞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當觀賞停止,而交流和傾聽開始之時,花兒才會對你顯靈和傾談”蘊含的道理,在更廣泛的領域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迪。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6屆高三聯考

語文·答案

(1—4題,6—7題,11—12題,15題,18題,每小題3分)1.A

2.A

3.C

4.A

5.①運用新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掃描、精準建模。②對建模過程中出現的紋理與模型結位問題,以及圖像色差。紋理分塊映射帶來的幾何與色彩接縫問題,運用貼圖大師進行貼附、修正。③借助數據交互大屏、二維沉投影等數字設備,使人們與文物互動。(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6.C

7.B

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飛翔,抗拒、承擔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懷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遠的創作理想與人生狀態。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歷經泥濘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腳踏實地,心懷天下,體察人間疾苦,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詩。(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5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給分)

9.①“行者”蘇軾:蘇軾像行者那樣用雙胸一步步走過人世的苦難,蘇軾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德州”是其一生的寫照。②“雨燕”蘇軾:蘇軾在苦難中追求心類的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如“雨燕”般抗拒著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類的超脫曠達,發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慨嘆。(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10.BEG(每處1分,多涂不給分)

11.D

12.B

13.(1)越國起兵討伐田成子,說:“為什么殺死國君而奪取他的國家?”田成子對此很憂慮。(關鍵詞“誅”“患”的翻譯各1分,句意2分)

(2)尹鐸的意思本來是說:遇見享樂之事就會過度放縱,遇見憂患之事就會爭相圖治,這是人之常理。(關鍵詞“固”“淫侈”的翻譯各1分,句意2分)

14.①尹鐸所作所為便國利主。②孫明能夠為尹鐸直言進諫。③趙簡子能夠慮心納諫。(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事物有很多似乎體理其實是合理的,有很多似于合理其實是特理的。如果有人知道看似合理其實情理、看似體理其實合理的道理,就可以跟他談論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了。面登到了最長的時候就要反過來變短,到了最短的時候就要反過來變長,這是自然的規律。楚莊王想要進攻陳國,派人去債察陳國的情況。派去的人回來說:“陳國不能進攻。”莊王說:“什么緣故?”回答說:“陳國城墻很高,護成河很深,霸積的糧食財物很多。”寧國說:“陳國是可以通攻的。陳圍是個小國,蓄積的糧食財物卻很多,說明它的賦稅繁重,那么人民就怨恨君主了。城墻高,護城河深,那么民力就建敝7。超具通攻它,陳國是可以政取的。”莊王聽從了中國的意見,于是歡取了陳國。田成子之所以能夠不有齊國直至今天,是因為他有個叫完子的哥哥,仁愛而且勇敢。越國起具討伐因成于,說:“為什么帚死國君而奪取他的國家?”四成子對此很優慮。完于請求率領士大夫迎擊越軍,并且請求準許自己一定同越軍交戰,交戰還要一定戰敗,戰敗還要一定戰死。回成子說:“一定要同越國交戰是可以的。交戰一定要戰敗,戰敗還要一定戰死,這我就不明白了。”完于說:“您據有齊國,百姓怨恨體,賢良之中又有敢死之臣認為蒙受了恥辱。據我看來,國家已經今人憂懼了。如今越國起兵,我去同他們交戰,如果變戰失敗,隨我去的賢良之人就會戰死,即使不死的人也因蓋愧不敢回到齊國。您和他們的遺孤居于齊國,在我看來,國家一定會安定了。”完子出發,四成子見著為他送行。死亡和失敗,這是人們所厭惡的,而完于反使齊國借此得以安定,做事情哪能只有一種方法呢!所以君主聽取意見和士人學習道術,不可不廣博。尹鋒治理香陽,到絳向趙簡于請示事情。簡于說:“去把中行氏和范氏那些營壘拆平。我將到管陽去,如果去了看見營壘,就像看見中行寅和范言射似的。”尹鋒回去以后,反倒把營壘增高了。簡于到晉陽,望見營全,生氣地說:“哼!尹鐸數騙了我!”于是住在鄭外,要派人把尹鐸殺掉。孫明進謙說:“據我私下考慮,嚴鐸是該獎賞的。嚴錚的意思本來是說:遇見享樂之事就會過度故縱,滿見憂惠之事就會爭相圖治,這是人之常:如今你見到學壘就想到了優息,又何況群臣和百姓呢?有利于國家和君主的事,即使加倍獲罪,尹保也愿意去做。順從命令以取說于君主,一般人都能做到,又何況嚴鐸呢?希望您好好考慮一下。”簡于說:“如果沒有你這一番話,我幾乎犯了錯誤。”于是就按使君主免于患難的賞賜賞了尹鐸。德行最高的君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