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依據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可以通過走近詩人,展示寫作背景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另外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課件,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獲。二、教學目標1.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特點。2.學習從詩歌意象體會詩人含蓄婉約的離別情緒。3.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三、教學重點和難點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2.如何理解《再別康橋》的意象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鐘,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四、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南朝文學家江淹在他的《別賦》里寫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也就是說,最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只有別離啊。其實到目前為止,同學們也積累了很多關于離別的詩詞名句。哪位同學來說一說?(提問或教師說上句,引導學生接下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聽著這些詩句,我想同學們也仿佛來到了詩人身邊,與他一起送別友人,感受他們之間那種誠摯的友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首與離別有關的詩歌——《再別康橋》。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精神世界。(二)讀詩歌,體會作者離別的情感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并完成兩個任務:一是把你認為讀不準的或容易讀錯的字詞的讀音、詩句的節奏標劃出來。二是感受詩人對康橋的情感。2.小組交流聽讀感受,把標劃出來的字音和節奏告訴自己也提醒其他同學。3.帶著你聽讀的感受,帶著你的理解,放開聲音,自由朗讀。4.推選一到兩位同學朗讀,請其他同學評價。5.通過朗讀,感悟作者在即將離開康橋時的情感。討論后明確:作者主要表達了對康橋的“殷殷的摯愛,深深的依戀”之情。(三)鑒賞詩歌,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1.學習詩歌要學習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本詩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那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一船星輝)2.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思考,小組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點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點撥指導,引發學生思考:詩人為何將金柳比作新娘?形容青荇為何用“招搖”一詞?榆陰下的一潭為什么是彩虹似的夢?一船星輝可以指什么?......)3.學生發言,教師引導(1)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一節的鑒賞,可以圍繞三個問題展開:①離別時為何要“輕輕的”②“輕輕的”為何要提前③為何不向人作別而向云彩作別)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作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2)第二、四節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彩虹似的夢。”(這幾節的鑒賞,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獨特效果②作者此時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條水草”說明了什么④為何要強調“油油地在水底招搖”)這幾節寫康河的美景,表達作者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新娘”這個意象尤為恰當,“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麗的形象,不但寫出康橋的明麗動人,更寫出詩人在即將離別時的記憶猶新的感覺,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現不出的,詩人的難舍離愁可見一斑。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閑,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徐志摩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這在他《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3)第五、六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兩節的鑒賞,可以圍繞以下問題展開:①徐志摩心中的夢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處歌唱什么呢③為何又不能放歌④為何選擇沉默地離去)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只長篙”,“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里“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贊頌的“寧靜美”,并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而徐志摩的夢是什么呢?(插入背景介紹-----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說過: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生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屏幕上展示這段文字,請學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出來,可繼續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康橋對徐志摩的重要性)康橋對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概括而言,是“愛”“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愛”,“找尋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說,徐志摩是一個“自然崇拜者”。而康橋,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夢想,他覺得,在康橋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讀者才更能體會他將離去時的憂傷。(4)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一節,應該結合第一節來鑒賞,難道僅僅是為了呼應第一節嗎?)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后的一句,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云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后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源于對康橋的依戀。“不帶走”是因為無須帶走,康橋已經深深烙進作者的心底,何須帶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四)徐志摩先生沒有來得及為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墜落于泰山腳下,年僅35歲。正如他寫的另一首詩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詩歌將永存于人們的心中。(五)總結:這首詩用優美的意象,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擬人手法把詩人對康橋的深深眷戀,依依不舍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我們懂得詩歌既可以直抒胸臆,正如徐志摩的另一首詩“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也可以通過意象表達豐富的情感。就像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用一個個意象營造出優美寧靜的意境,表現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再別康橋》課后反思我覺得詩歌教學應以誦讀為主,泛泛的去講解語法、句法反而會導致意境的支離破碎,破壞詩歌的完美。所以在《再別康橋》這堂課中,我的設想就是以誦讀為主線,通過誦讀和賞析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獲得美的享受。同時我注重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談對詩歌不同章節的感受,作為教師設計的問題宜提綱挈領,直入主題,既能發散到整首詩中,又能集中到一個中心點上來。緊扣《再別康橋》這首詩“離別”的主題。誦讀指導應以理解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