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散文訓練-梁衡的散文(含答案)_第1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散文訓練-梁衡的散文(含答案)_第2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散文訓練-梁衡的散文(含答案)_第3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散文訓練-梁衡的散文(含答案)_第4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散文訓練-梁衡的散文(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散文專題訓練一一梁衡的散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讀韓愈

梁衡

①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讀韓愈其

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但由文而讀其人卻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

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后

有山日韓山,祠前有水名韓江,當地人說此皆因韓愈而名。我大惑不

解,韓愈一介書生,怎么會在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

呢?

②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憲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

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

稱是佛祖的一塊朽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

傷財,一場鬧劇。韓愈憤而上《諫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

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韓愈越是

肝腦涂地陳利害表忠心,憲宗就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

不道。于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

地方小官。

③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

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

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

情之壞、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過藍關時給前來看他的侄孫寫了那

首著名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

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④但是,當他到了潮州后,發現當地的情況比他的心境還要壞。由于

地處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習極多極重。農耕方式原始,鄉村學校

不興,有錢人養奴成風。見此情景韓愈大吃一驚,同為大唐圣土,同

為大唐子民,何忍遺此一隅,視而不救呢?他覺得自己的知識、能力

還能為地方百姓做點事,覺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這點冤、這點苦

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連續干了四件事。一是驅除鱷魚,

大除其害。二是興修水利,推廣北方先進耕作技術。三是贖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錢抵債,錢債相抵就給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錢贖,

以后不得蓄奴。四是興辦教育,請先生,建學校,甚至還"以正音為

潮人誨”。當其獲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難能可貴了。

⑤一個人為文不說空話,為官不說假話,為政務求實績,這在封建時

代難能可貴。應該說韓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舉儒家旗幟,

是個封建傳統思想道德的維護者。傳統這個東西有兩面性:當它面對

革命新潮時.,表現出一副可憎的頑固面孔;而當它面對逆流邪說時,

又表現出撼山易撼傳統難的威嚴。韓愈也是這樣,他一方面反對王叔

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對當時最尖銳的兩個社會問題,即藩鎮割據和佛

道泛濫,深惡痛絕,堅決抨擊。他親自參加平定叛亂,到晚年時還以

衰朽之身一人一馬到叛軍營中去勸敵投誠,其英雄氣概不亞于關云長

單刀赴會。他出身小戶,考進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進士,考官時

又三次碰壁,烏紗帽得來不易。按說他該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

被貶又繼續盡其所能為民辦事。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以國為任,

以民為本,不違心,不費時,不浪費生命。他又倡導古文運動,他要

求“文以載道""陳言務去",開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駢文這個重形式

求華麗的節外之枝,而直承秦漢。他既立業又立言,全面實踐了儒家

道德。

⑥當我手倚韓祠石欄、遠眺滾滾韓江時,我就想,憲宗佞佛,滿朝文

武,只有韓愈敢出來說話。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上書直諫呢?如果在

韓愈被貶時又有人出來為之抗爭呢?歷史會怎樣改寫?韓愈到來之

前潮州買賣人口、教育荒廢等四個問題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馬燈似

的換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職超過八個月的也大有人在,為什么沒有誰

去解決呢?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解決了這些問題,歷史又將怎樣寫?

但是沒有,什么都沒有。歷史終于等來了一個衰朽的書生,他長須弓

背,雙手托著一封奏折,一步一顫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單人瘦馬、形

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對人生的逆境,韓愈既見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腳踏實地,盡力

去為。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于民,求成于心。

有人研究,韓愈之前,潮州只有進士三名,韓愈之后,到南宋時,登

第進士就達一百七十二名,這是他大開教育之功。所以韓祠中有詩曰:

"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一個人不管

你有多大的委屈,歷史絕不會陪你哭泣,而它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

字,無壯便無以言悲。這宏偉的韓公祠,還有這韓山韓水,不是紀念

韓愈的冤屈,而是紀念他的功績。

⑧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

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這里就忽然山河

易姓了。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念。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

所承認。于是,我心中也漸漸泛起這樣的四句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韓"而設疑,引發對韓愈"霸得一

方山水”的思考。

B.”韓愈也是這樣"指出韓愈既有反對革命新潮的頑固,也有對逆流

邪說的堅決抨擊。

C."歷史絕不會陪你哭泣,而它只認你的貢獻"一句,回應開篇時的

疑問,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點明李淵父子雖得天下,但不為百姓做實事,

沒有得到百姓認可。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較來突出韓愈仕途所受打擊之大,襯托

其精神的偉大。

B.第⑥段借助豐富的想象力,連用多個假設,凸顯出韓愈人品與貢

獻的難能可貴。

C.第⑥段尾句通過動作和肖像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韓愈從政路上默

默無聞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韓祠中的詩,意在贊美韓愈大開教育之功,增添了文

章的文化底蘊。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韓愈寫給侄孫的詩,請簡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結尾說"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

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請結合全文加以理

解。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燕山有棵滄桑樹

梁衡

①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處就是河北的興隆縣,境內有燕山的主峰霧靈

山。正是秋高季節,幾個好友乘興登山,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

松鼠橫穿于路,野雀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正走著,忽見

路邊有一指路牌:滄桑樹與見證樁。不覺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徑,攀

荊附葛,爬上一高坡,頓現一樹一樁。

②樹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樹。根基部十分壯大,盤根錯節與山石一體,

已分不清彼此。原樹已經枯死,而在側根處又長出一棵新樹,有合抱

之粗,渾身的鱗片層層相疊,青枝桃著綠葉在秋陽下閃閃發光。樹身

成"7"字形,斜出石縫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勁,如一條蒼龍欲騰空而

去。大家正說這樹像龍,當地的朋友說,這樹還真就與龍有關。

③原來,歷代皇帝都自比真龍天子。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

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縣選定了自己的龍寢之地,后人稱東陵。為使

陵寢安寧,東陵以北興隆境內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劃

作“后龍風水”禁地。封建專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

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國成立后

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樹之福,這棵龍形松,四季有人護,過

了二百多年平靜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來,靜聽花開花落。

④1931年日本人侵占東北,1934年南下占領興隆,直逼北京,當年

的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一場殘酷的侵略

與反侵略戰爭在這里反復拉鋸。其間數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

名的一個是孫永勤,本是一普通農民,小時曾讀私塾,粗通文字,又

習得一身武藝。他恥為亡國奴,便串聯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

“民眾軍”、自任軍長。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稱“抗日救國軍

”,一直發展到五千多人。成為日軍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誘降

國民黨,與何應欽談判簽訂《何梅協定》時都將滅孫永勤作為一個籌

碼。而1935年8月正在長征途中的黨中央為抗日發表著名的《八一宣

言》,將孫永勤與吉鴻昌瞿秋白等并列,說他們“表現我民族救亡圖

存的偉大精神”。孫永勤在最后一次戰斗中,寡不敵眾又腿部負傷,

被團團包圍。最后孫永勤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這棵樹目睹了

一群英雄的誕生。

⑤“滄桑樹”下還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樹樁,旁立木牌,上書

“見證樁"三字,這是當年日寇掠奪當地資源的見證。我俯下身去想辨

認一下樹樁的年輪,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打,橫截面上的木質已經朽去,

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個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

挺立于荒草亂石之中,似有所言。

⑥看完"滄桑樹"我們又重回登山主道,繼續上山。秋陽如春,正是果

熟季節,路兩邊赤、橙、黃、綠,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

蘋果、山楂,排起兩道長長的水果墻,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近年

來這里淺山處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果成了農民的主要收入,深山處開

辟成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養水源。全縣的高山密林間有大小

徑流八百條,昔日的"龍風水”地已經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⑦隨著山路上行,兩邊的樹木愈來愈密,約一小時后終于穿出樹海爬

上燕山高處的霧靈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巔,遙望群峰從山海關一路奔

來,長城起伏其間,腳下是一片樹的汪洋,胸中蕩起一幅歷史的長卷。

這時只見遠處綠波中現出一團飄動的火苗,那是剛才上山時路過的一

片花楸樹林。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樹種,大概只有這燕山深處才有吧。

都說楓葉紅于二月花,這花楸葉子是楓葉的三四倍大,葉面厚實。花

楸樹樹身高大,只在懸崖深壑、人跡不到的地方生長。秋風一過它就

紅得像浸了血,著了火。我又想起了剛才那棵穿越戰火而來的"滄桑

樹"和劫后余存的"見證樁"。這塊土地在民國時和新中國成立初稱熱河

省。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先經過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

又經民國三十多年間的軍閥混戰、外族入侵和國共內戰,終于回歸于

民,現已休養生息出這般模樣。

⑧山不轉水轉,人會老樹還在。一截樹樁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的苦難,

一棵樹記錄了這片土地上三個半世紀的滄桑。無論是朝代更替、人事

變幻,還是自然界的寒來暑往、山崩地裂,都靜靜地收錄在樹的年輪

里。

(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形松外表奇特,蜿蜒遒勁猶如蒼龍,皇帝因此把這片山林劃為

禁地,長達二百余年。

B.帝王的封山之舉,雖是封建專制的典型表現,客觀上卻為古樹的

生長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章寫日軍對孫永勤的恨之入骨和黨中央對他的高度評價,突顯

出孫永勤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D.經年風吹雨打,見證樁卻身帶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們民族經

歷的苦難不會被輕易抹去。

6.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多處出現的四字詞語和對偶句,使得整篇文章的句式富于變

化,又突顯典雅凝練的文化意蘊。

B.文章多處出現時間、人數等數字,充實了文章內容,增強了閱讀

的真實感,體現出作者寫作的嚴謹。

C.本文描寫秋果突出其果熟季節的色彩斑斕、果實眾多,《故都的

秋》則突出秋果淡綠微黃的清靜之色。

D.文章以"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寫眼前景、敘過往事、抒心

中情,三者有機融合,豐富而厚重。

7.文章第⑦段畫橫線處對花楸紅葉的描寫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

要分析。

8.作者梁衡認為,文章若要打動讀者,則需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

更有國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本文抒發了哪些“大情”?請結合文本簡要

分析。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秋風桐槐說項羽

梁衡

①這里屬于江蘇省宿遷市。我原本以為故里只是一座古樸的草房,或

農家小院,不曾想到這項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

與項羽有關的舊物也只有兩棵樹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遠去,

舊物難尋,今天要想觸摸一下他的"體溫",體會一下他的情感,就只

有來憑吊這兩棵樹了。

②那棵青桐,樹上專門掛了牌,名"項里桐",算到現在已有兩千二百

多年了。梧桐這個樹種不可能有這么長的壽命。但是,這棵“項里桐”

卻怪,每當將要老死之時一,樹根處就又生出一株小桐,這樣接續不斷,

代代相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

的棲身之地,有桐有鳳的人家貴不可言,項羽在此樹下出生蓋有天意。

③桐樹之東不遠處,有一棵巨大的中國槐,說是項羽手植。其樹身已

被淤泥沒出六米多深,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它探出淤泥的樹頭,而

這樹頭又已長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歲月滄桑,英

雄多難,這個從淤泥中掙扎而出的樹頭某年又遭雷電劈為兩半,一枝

向北,一枝向南。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綠葉如云,濃蔭潑地。兩千年

的風雨,手植槐修成了黃河槐;黃河槐又煉成了雷公槐。這攝取了天

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

倒,壯哉項羽!

④項羽的家鄉在蘇北平原,兩千年來不知幾經戰火,文物留存極少,

而他的故里卻一直沒有被人忘記。清康熙四十年,時任縣令在原地豎

了一塊碑,上書"項王故里"四個大字,從此這里就香火不絕,直到現

在有了這個旅游城。城內遍置各種與項羽有關的游樂設施,其中有一

種可在架子,上翻轉的木牌,正面是項羽、虞姬等各種畫像,翻過來

就是一條條因項羽而生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

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錦衣夜行……

⑤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他的失敗緣于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無恒,

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則止;他性格殘忍,動不動就活埋俘虜幾十

萬;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個人英雄,常單騎

殺敵,陶醉于自己的武功。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但他卻在最后失

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垓下受困,他

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當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圍時,便對敵

陣中的一個熟人喊道,你過來,拿我的頭去領賞吧。說罷拔劍自勿IJ。

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

⑥項羽剛烈堅強又優柔寡斷,欲雄霸天下又留戀家鄉。他少不讀書,

臨終之時卻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好歌詞,感天動地、流傳千

古。他殺人如麻,卻愛得纏綿,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

彈劍而歌。他身上的這些矛盾、沖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劇之美,因

此他是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民間說唱的好話題。

⑦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

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百姓自覺地封

他為神,這就像商人把關羽奉為財神,沒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覺

地信。歷史上的“兩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國人的偶像。

⑧項羽是一面歷史的多棱鏡,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譜,滿足人們多方位

的思考。后人紛紛從不同角度褒貶他,評點他,抒發自己的感慨。唐

代詩人杜牧抱怨項羽臉皮太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宋代的李清照卻推崇他的這種剛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毛澤東則借他來詮釋政治:"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而就在這個園子里,在秋風梧桐與黃河古槐的樹蔭下,我看見幾個姑

娘對著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個小男孩已經爬到烏雅馬的背上

,作揚鞭馳騁狀。

⑨這個旅游城的設計是以游樂為主,所以強調互動,游人可以上去乘

車騎馬,可以與雕像擁抱照相,可以出入項羽的臥房、大帳。但是有

兩個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樹下和古槐樹旁。兩棵樹周都圍了齊腰

的欄桿,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再嬉鬧的游人到了樹下也立即肅穆而

立,禮敬有加。秋風乍起,紅色的方舟上托著兩棵蒼翠的古樹。

⑩站在項羽城里,我想,我們現在還能知道項羽,甚至還可以開發項

羽,第一要感謝司馬遷,第二要感謝這兩棵青桐和古槐。幸虧有這青

桐、古槐為項羽故里存了一脈魂,為我們存了一條漢文化的根。

秋風梧桐,黃河古槐,塑造了一個觸手可摸的項羽。

(有刪改)

9.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羽故里被設計成以游樂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沒有否定這種

商業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對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寫,暗示項羽故里對他們僅具有游

樂價值。

C.第⑨段"紅色的方舟上托著兩棵蒼翠的古樹",既是寫景,也是抒

情。

D.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歷經滄桑的老者,用年輪無聲地敘述著歷

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來。

10.文章題為“秋風桐槐說項羽",作者借桐槐塑造出項羽怎樣的英雄

形象?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1L請簡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深巷里的老墻

梁衡

在婺源農村小住幾天。徽式民居總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墻,房與房

的距離又近,一出門,迎面就是一堵墻,一走路,人就夾行在兩墻中

間。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頁讀不完的書。

當地傳統的砌墻方法是薄磚立砌、橫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這樣既節省材料又可保溫,而且土在墻中,寓田于墻。新墻在剛落成

之時潔白如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白墻黛瓦的徽式格調。當初,一位

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墻時一,斷沒有想到他卻為大自然提供了

一張作畫的溫床。

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

一層一層地泅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

論層次,這里有美術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

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我兒子是學畫

的,他說國畫里所講的線條、皴法、留白,西畫里講的光影、色調、

透視,在這墻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課堂上沒有講過的這里也有。人工

藝術在自然面前是這樣渺小,他自從住到這里就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

正是"眼前有景畫不得,神來之筆在上頭"。

但大自然并不滿足于平面的藝術。風雨如刀,歲月如錐。白墻這里被

鏟去一塊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溝,有時還被隨意抽去一塊破,甚至推

倒半堵墻。然后,再借來四面八方的種子,乘著風和雨,漫天搖落在

墻頭。那些綠色的生命便悄無聲息地棲身到磚縫里、墻皮間、紅土中,

甚至就借著一絲濕氣黏附在光潔的墻面上。它們才是真正的"蜘蛛俠”,

緣墻而走,無處不在,無縫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墻,上面就

爬滿了積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涼粉。這是一面既能看又

能吃的墻。植物學家考察物種的多樣性,有一個方法叫"打方",即在

地上劃定一個正方形,細數其中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我就試著任選了

一面墻,借手機上的識花軟件,一個一個地認識這些從未謀面的花草。

單聽這些名字,就讓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綠肥作

物,這時也飛上墻頭,從葉間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來的田野;

有名"竊衣”的,是隱身高手,它開著白色的小花,籽帶絨毛,總能偷

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戶墻角;有一種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

裹",唐人賈島的詩里居然寫到它:"別后解餐蓬募子,向前未識牡丹

花。

你隨意漫步吧,土墻、石墻、破墻、籬笆墻,滿墻上都草解人情,花

惹人愛。只要你有耐心,任選一墻,就可以面壁一兩個小時,像是在

美術館里看畫展。不,比畫展更好看。這是一面面實實在在的生態墻、

文化墻。你想,無數個鮮活的生命自愿齊集到這面老墻上,躋身磚石,

扎根紅土,探身招手,與人共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更可貴的

是這些鮮活的花草并不欺侮無言的老墻,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還沒

有忘記露出一方紅磚、突顯一塊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墻。仿佛提醒著你,

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

一天,我偶然與兒子說起這幾日讀墻的感覺,他說:"你不知道咱們

這房子的西邊有一面老墻,每當夕陽晚照時一,那種歷史的滄桑感讓人

心里發顫。我修這房子時專門為了它開了一扇西窗,為了能最佳取景,

還不厭其煩地改窗框、配窗簾。但突然有一天西邊冒出了一座新房,

壁立眼前,擋了個嚴嚴實實。"

第二天,我就去尋訪這堵老墻。原來它曾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民居,已

三面坍塌,唯留下一個樓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墻

還比較完整,袒露著磚塊橫豎相砌的紋路和白色的灰縫,甚至你都能

感覺到還有一位磚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經塌得只剩下一條

棱線,清晰地露出墻的筋骨結構。只見碎豉破瓦如瀑布一樣傾瀉下來,

犬牙交錯的磚塊間露出當年填充的紅土。唯有那個高高的樓角還十分

完整,在藍天的背景下劃出一個標準的直角圖形。樓角上方白云來去,

一只孤雁在天際盤旋,風在輕輕地打著口哨。這時晚霞燒紅了天邊,

風雨樓臺,殘陽如血。我一時驚呆了,如果要給眼前的這幅畫起個名

字,就叫歲月。我知道嚴田這個村子是有來頭的,歷史上曾出了二十

七位進士。你看腳下的石板路與河邊的洗衣石,路上一低頭就是一塊

廢棄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樹七八個人才能合抱。岳飛曾在這

一帶駐軍,與悲壯的《滿江紅》不同,他在這里留下了一首輕松愉快

的小詩《花橋》:”上下街連五里遙,青簾酒肆接花橋。十年征戰風

光別,滿地芋茅草色嬌。"當年的羊芋草色,現在依舊點染在尋常百

姓家的墻頭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繞來繞去多走了幾條巷子。為的是再多讀幾

段老墻。有一座土墻矮房,早已被主人遺棄,劣筑的紅土墻面上夾雜

著石塊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長滿嫩綠的厚厚的苔葬。苔

■這東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磚、舊瓦、朽木、斷墻,都一律公平地

給穿上鮮亮的綠裝。現在這綠苔青瓦的屋檐壓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

墻的額頭。而墻腳正綻放著一束燦爛的花。

我想,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

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

快,已是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難得這深巷里還為

我們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保存了前人的眼淚和笑臉。我眺望深深

的街巷,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

變換的青綠山水畫?

12.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把墻比作"一頁讀不完的書",既說明了墻的內涵豐富,也暗示出

下文寫墻的文字會如書中記載的一樣客觀。

B.學畫的兒子在婺源農村沒敢再畫一筆畫,從側面表現了大自然墻

體繪畫的神妙,也反映出兒子對大自然的敬畏。

C.引述岳飛輕松愉快的小詩《花橋》,寫出嚴田村悠久歷史,既與

前文"歲月”圖形成反差又和諧相融協調一致。

D.墻腳那束"燦爛的花”與姜夔《揚州慢》詞中開在橋邊的那叢“紅藥”,

都烘托出所詠對象的衰敗,異曲同工。

13.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寫徽式民居巷窄、墻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揚先

抑,增加了散文的敘述層次。

B.文章先對墻的變化與特點作整體描述,然后聚焦老墻及土墻細部

刻畫,點面結合,詳略相宜。

C.文章間或采用第二人稱,便于作者抒發情感,同時將讀者引入文

本情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D.文章結尾,將老墻置于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中,在對比之中抒發

感慨;兩個問句,發人深思。

14.本文寫墻時,在花草、苔葬等植被方面花費不少筆墨,對此你如

何理解?。

15.文章的結尾處寫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

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結合全文,

說說這兩句話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

1、D”點明李淵父子雖得天下,但不為百姓做實事,沒有得到百姓認

可"錯。原文第八段”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

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

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念",據

此看出,并未提出李淵父子不為百姓做實事,沒得到百姓認可的內容,

而是為了突出韓愈的功績。

2.C”表現了韓愈從政路上默默無聞的孤寂"錯。原文”歷史終于等來

了一個衰朽的書生,他長須弓背,雙手托著一封奏折,一步一顫地走

上大殿,然后又單人瘦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是用細節描

寫來凸顯韓愈崇高偉大的精神境界。

3.①突出韓愈被貶的原因和為國為民興利除弊反被貶黜至遠方、難

以生還的悲憤心境;②與下文韓愈被貶官后仍心系百姓、為民造福的

高尚情懷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韓愈崇高的精神境界;③與結尾處

的詩句相互照應,使得文章渾然一體,同時表達了作者對韓愈遭遇的

同情和對韓愈高尚人品的推崇。

4.①面對憲宗迎佛骨的鬧劇、貶到潮州當地方小官、藩鎮割據嚴重、

文壇重形式求華麗,韓愈勢單力薄,微不足道;②但他心系百姓,以

國為任,以民為本,憤而上書直陳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辦了四件

興利除弊的大事,親自平定叛亂,倡導古文運動,既立業又立言,全

面實踐了儒家道德。③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盡姓

韓”的偉業。

5.A因果關系不當,原文說皇帝選定龍寢之地后,"為使陵寢安寧,

東陵以北興隆境內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劃作‘后龍風

水‘禁地",并非因為龍形松外表奇特,這片山林才被皇帝劃為禁地。

6.D”以,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理解有誤,“滄桑樹”只是歷史變

遷的見證者,而且有關歷史變遷的內容也并未貫穿全文。文章的線索

應為作者的游蹤,即登山的過程。

7.①對花楸紅葉的描寫,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燕山之巔獨有的壯麗美

景,富有感染力;②花楸紅葉"紅得像浸了血,著了火",象征著這片

熱土上傾灑的民族熱血,烘托了作者內心為滄桑歷史而激蕩的熱烈情

感/象征著當下農民火熱的新生活。③這片美麗的風景,引發下文作

者對“滄桑樹"與"見證樁”的聯想和回味。

8.①通過敘寫滄桑樹所見證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及當下封山育林

涵養水源的歷史變遷,表達了對燕山這片土地滄桑變化的感慨/對歷

史的銘記;②通過寫孫永勤在民族危難之時的抗日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