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80Z05團體標準Technicalguidelineforriskcorganic-contaminatedsitIT/CAEPI76-2023 I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24總體要求 25資料收集與地塊概念模型更新 46風險確定 67風險管控方案制定 88風險管控實施 9附錄A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檔案表 11附錄B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常見工程控制技術 13T/CAEPI□□-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起草單位: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四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所、重慶海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云者、楊賓、王森杰、牛耕、周鯤鵬、李發生、郭晶鑫、馬曉春、李慧穎、李培中、吳東海、馬妍、張有利、王盼盼、吳乃瑾。本文件主要審議人員:王睿、姜宏、林玉鎖、張文輝、丁愛中、焦文濤、王興潤、張丹、劉鵬、夏鳳英、劉睿倩。本文件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3年12月4日批準。本文件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本文件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負責管理,由起草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應用過程中如有需要修改與補充的建議,請將相關資料寄送至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標準管理部門(北京市西城區二七劇場路6號2層,郵編100045)。1T/CAEPI76-2023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風險管控技術指南本文件規定了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風險管控的總體要求、資料收集與地塊概念模型更新、風險確定、風險管控方案制定、風險管控實施。本文件適用于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的風險管控,重金屬污染地塊、復合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的風險管控可參考使用。本文件不適用于含放射性物質與致病性生物污染地塊。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文件。GB/T14848GB18445GB/T36198GB36600地下水質量標準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土壤質量土壤氣體采樣指南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50869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T50934石油化工防滲工程技術規范 CJJ113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滲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CJJ176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巖土工程技術規范 CJ/T234垃圾填埋場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G/T20715工業污染地塊豎向阻隔技術規范HJ25.1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2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25.3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25.4建設用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25.5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2T/CAEPI□□-20□□HJ25.6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HJ/T167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技術規范HJ905惡臭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1231土壤環境詞匯HJ2050環境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指南HG/T20715工業污染場地豎向阻隔技術規范T/ACEF027農藥污染地塊土壤異味物質識別技術指南T/CAEPI58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后制度控制技術指南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修復后地塊post-remediationcontaminatedsite采取了修復措施,達到修復目標,完成了修復效果評估,并移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3.2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采用阻隔、堵截、覆蓋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遷移或阻斷污染物暴露途徑,降低和消除地塊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風險。3.3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通過制定和實施各項條例、準則、規章或制度,防止或減少人群對地塊污染物的暴露,從制度上杜絕和防范地塊污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危害,從而達到利用管理手段對地塊的潛在風險進行控制的目的。4總體要求4.1風險管控情景地塊再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以下情景的,宜啟動風險管控:a)發現土壤及地下水顏色異常、氣味異常的;3T/CAEPI76-2023b)因前期調查或修復的不確定性,開發利用時發現新污染來源、新污染區域的;c)因人為原因或不可抗力導致原有修復措施破壞的,如水平或垂直阻隔層被破壞等;d)按照HJ25.5“后期環境監管建議”、HJ25.6“后期環境監管”開展長期環境監測的地塊,監測數據表明污染物濃度顯著上升、污染擴散未得到有效控制的;e)按照HJ25.5“后期環境監管建議”、HJ25.6“后期環境監管”開展制度控制的地塊,制度控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的。f)地塊內持續性出現大面積綠化植被退化等環境惡化問題的;g)因環境問題等被周邊群眾投訴、引發社會輿情的;h)地塊再開發利用方為防范風險認為需要開展風險管控的。4.2基本原則a)銜接性應充分銜接地塊前期環境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效果評估與修復后地塊再開發利用等活動。b)統籌性應統籌考慮地塊土壤、地下水和土壤氣,兼顧周邊可能存在的污染地塊及環境敏感目標。c)可操作性應考慮修復后地塊已有或擬建(構)筑物等設施設備分布特點,綜合考慮現有技術水平、經濟條件、管理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風險管控方案,確保風險管控工程切實可行。d)安全性應確保工程實施安全,防止對施工人員、周邊人群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和二次污染。4.3風險管控實施程序風險管控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料收集與地塊概念模型更新、風險確定、風險管控方案制定、風險管控實施。工作程序如圖1所示。4T/CAEPI□□-20□□圖1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風險管控工作程序5資料收集與地塊概念模型更新5.1資料收集與分析5.1.1前期資料收集清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地質與水文地質調查報告;b)按照HJ25.1、HJ25.2完成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c)按照HJ25.3完成的風險評估報告;5T/CAEPI76-2023d)按照HJ25.4、HJ25.6完成的修復方案、實施方案、施工組織設計等;修復實施過程中發生變更的,還應收集方案變更情況說明。e)工程竣工報告、環境監理報告、工程監理報告等;f)按照HJ25.5、HJ25.6完成的修復效果評估報告;g)地塊后期環境監管要求,包括長期環境監測和制度控制等;5.1.2當周邊污染地塊可能影響本地塊再開發利用時,須收集周邊污染地塊的相關資料。5.1.3再開發利用資料收集清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資料等;b)設計文件,如總體規劃設計、基礎工程設計、詳細工程設計等;再開發利用過程中發生變更的,還應收集設計變更情況等資料。c)項目管理文件,如工程監理、施工日志等。5.1.4資料分析綜合分析前期資料和再開發利用資料,了解修復情況與再開發利用情況,重點掌握地塊修復后土壤和地下水存在的殘留藥劑、中間產物和殘留污染物,分析地塊再開發利用可能存在的風險。5.2現場踏勘5.2.1勘察地塊現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核實修復后地塊實際用途、土壤和地下水利用方式等是否與風險評估或效果評估報告中載明的規劃用途一致。b)了解地塊周邊環境敏感目標,掌握建(構)筑物分布,勘察地塊內留存修復措施空間分布情況、完好狀態。c)重點勘察異常區域,如土壤顏色異常區域、土壤氣味異常區域、留存修復措施失效區域等。5.2.2修復后要求開展長期環境監測的地塊,應結合現場踏勘明確監測井現狀及其配套監測設備工作狀況,包括監測設備放置條件、監測井深度、監測參數、監測數據等。5.2.3修復后要求開展制度控制的地塊,核實制度控制落實情況。5.2.4周邊區域存在污染地塊的,結合現場踏勘明確周邊污染地塊與本地塊的位置關系。5.2.5可通過照片、視頻、文字等方式,記錄現場踏勘信息。必要時,可使用現場快速測定儀器進行輔助判斷。6T/CAEPI□□-20□□5.3人員訪談5.3.1訪談對象應包括土地使用權人、修復施工、效果評估、再開發利用等單位人員。周邊區域存在污染地塊的,訪談對象還應包括相鄰污染地塊的修復與再開發利用相關單位人員。5.3.2訪談內容應包括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所涉及的疑問。通過人員訪談,進一步考證相關資料的準確性,全面了解地塊修復情況、效果評估情況。5.4地塊概念模型更新5.4.1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現場踏勘、人員訪談基礎上,掌握地塊修復情況、效果評估情況、再開發利用情況,填寫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檔案表,見附錄A。5.4.2結合前期環境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效果評估各階段地塊概念模型,對再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地質與水文地質情況、污染情況、修復情況、潛在受體情況進行更新,完善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的概念模型,更新地塊概念模型宜參考HJ25.5執行。5.4.3更新后的地塊概念模型宜闡明以下信息:a)地質與水文地質情況:包括地層分布、地下水分布、地下水季節波動特征、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地層中是否存在低滲透層、附近水體補給情況、建設情況對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等;b)污染情況:包括殘留藥劑、中間產物、殘留污染物、前期監測數據揭示出的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隨季節波動特點等;c)修復情況:包括修復方案、地塊內已有監測系統、采取的制度控制措施等;d)再開發利用情況:包括地基開挖深度、地基范圍、基礎設施管道(如給水排水管道、暖通管道等)與地塊原污染區域的分布關系,以及土壤顏色異常、土壤氣味異常、留存修復措施失效等區域。e)殘留污染的暴露途徑;f)潛在受體情況:包括可能受影響的地表水體、地下水體、建筑物、敏感人群等。6風險確定6.1風險識別結合更新后的地塊概念模型,識別地塊再開發利用過程存在的風險。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風險分為土壤風險、地下水風險、土壤氣風險。6.1.1土壤風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a)殘留藥劑、中間產物、殘留有機污染物導致的二次污染風險;7T/CAEPI76-2023b)自然因素變化導致中間產物、殘留有機污染物的再釋放風險,如環境條件變化導致固化/穩定化體中有機污染物再釋放;c)地基開挖、管道鋪設等人為不當操作導致殘留藥劑、中間產物、殘留有機污染物的遷移風險;d)因前期調查或修復的不確定性,再開發利用過程發現新污染區域的風險;e)因外來污染源進入導致的風險。6.1.2地下水風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a)殘留藥劑、中間產物、殘留有機污染物導致的二次污染風險;b)污染物濃度反彈風險;c)地基開挖、管道鋪設等人為不當操作導致達到修復極限的污染地下水遷移風險;d)相鄰地塊污染地下水遷移至本地塊的風險;e)因前期調查或修復的不確定性,再開發利用過程發現新污染區域的風險。6.1.3土壤氣風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a)蒸氣入侵的風險;b)土壤異味風險。6.2風險水平確定6.2.1在風險識別基礎上,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確定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水平。6.2.2定性方式包括目視檢查和嗅覺識別。a)目視檢查地塊再開發利用過程是否破壞留存的修復措施、是否發現土壤和地下水顏色異常現象。b)嗅覺識別地塊再開發利用過程是否存在氣味異常現象。6.2.3定量方式主要為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a)依據HJ25.1、HJ25.2等標準及相關技術要求開展環境調查,確定地塊污染狀況。b)依據HJ25.3等標準及相關技術要求開展風險評估,確定風險水平。6.2.4地塊風險水平可接受的,可正常用地。6.2.5地塊風險水平不可接受的,應當制定風險管控方案,實施風險管控措施。8T/CAEPI□□-20□□7風險管控方案制定7.1選擇風險管控模式7.1.1結合地塊再開發利用要求,宜依據HJ25.3、HJ25.6等標準及相關技術要求,合理確定風險管控目標、風險管控范圍,明確風險管控模式。7.1.2風險管控模式分為工程控制和制度控制。7.1.3工程控制包括阻隔、滲透性反應墻、監測自然衰減、土壤氣風險管控等。a)針對土壤風險,常用工程控制有水平阻隔、垂直阻隔等,宜依據HG/T20715執行。b)針對地下水風險,常用工程控制有垂直阻隔、滲透性反應墻、監測自然衰減等。c)針對土壤氣風險,常用工程控制有主動式地板底部負壓控制、建筑物室內正壓控制、物理阻隔、裂縫封閉、被動通風、室內空氣凈化、優先通道風險管控、異味風險管控等。常用的工程控制見附錄B。7.1.4制度控制包括限制土壤和地下水利用方式、限制地塊上人類活動等,宜依據T/CAEPI58執行。7.2篩選風險管控技術7.2.1宜依據HJ25.4和HJ25.6,篩選風險管控技術。篩選流程包括:技術初步篩選、技術可行性分析、技術綜合評估。7.2.2根據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結合技術成熟性、可行性、經濟性等,采用對比分析、矩陣評分和類比分析進行技術初步篩選,選擇一種或多種風險管控技術。7.2.3采用實驗室小試、現場中試、模擬分析等方式開展技術可行性分析。7.2.4采用對比分析或矩陣評分法對初步篩選技術進行綜合評估,確定一種可行的風險管控技術。7.3制定風險管控技術方案7.3.1結合地塊再開發利用類型、地塊開挖深度、管道鋪設分布、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等情況,合理確定技術路線。技術路線應反映風險管控的總體思路、方式、工藝流程,重點反映風險管控技術與修復后地塊再開發利用的銜接與適用性。7.3.2通過實驗室小試、現場中試和模擬分析結果確定工藝參數。a)針對土壤風險的工藝參數,包括但不限于阻隔層深度、厚度、面積,涂層材料的滲透性和防腐蝕性、使用壽命等。9T/CAEPI76-2023b)針對地下水風險的工藝參數,包括但不限于阻隔層深度、厚度、面積,涂層材料的滲透性和防腐蝕性、使用壽命、滲透性反應墻墻體材料、填充介質類型等。c)針對土壤氣風險的工藝參數,包括但不限于抽氣點位置、數量、氣體收集或導流管道布設、壓力控制參數、裂縫封閉材料、室內空氣凈化材料等。7.3.3根據風險管控技術路線,按照確定風險管控技術方案,結合工藝參數,估算工程量。7.3.4根據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管控工程量估算費用和周期。7.3.5宜依據HJ25.3和HJ25.6,編制風險管控方案。方案應包括:地塊概況、地塊修復概況、地塊再開發利用概況、地塊概念模型、風險管控對象、風險管控目標、風險管控范圍、風險管控要求、實施方式、后期維護管理要求等。8風險管控實施8.1一般規定風險管控實施應按照方案進行,包括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運行、效果監測等內容。8.2工程設計8.2.1采取工程控制技術的地塊,宜開展工程設計。工程設計宜參照HJ2050執行。8.2.2單獨采用制度控制技術的地塊,可不進行工程設計。8.2.3修復后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管控的工程設計應與修復后地塊再開發利用過程相結合,將風險管控的工程設計嵌入到再開發利用的工程中,避免開發利用對風險管控措施產生不利影響。8.3工程施工8.3.1采用工程控制技術的地塊,工程施工包括施工準備、施工過程和環境管理。8.3.2采用制度控制技術的地塊,主要為信息公告牌制作、物理隔離圍欄建設等。8.4工程運行維護8.4.1采用工程控制技術的地塊,涉及土壤風險時,應定期開展現場檢查,如查看阻隔體是否受到損壞;涉及地下水風險時,應定期檢查維護設備設施運行情況,如定期更換滲透性反應墻填充介質等;涉及土壤氣風險時,應記錄設備設施運行情況,定期檢查設備設施運行情況,及時維護保養設備設施。8.4.2采用制度控制技術的地塊,應定期開展現場檢查,查看并維護信息公告牌、物理隔離圍欄狀況。8.5運行效果監測8.5.1通過現場檢查、工程性能指標檢測和污染物指標檢測,確定風險管控運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T/CAEPI□□-20□□8.5.2宜通過現場檢查判斷制度控制技術運行效果。現場檢查制度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實,人群是否限制進入、地塊/地下水限制使用方式是否與規定一致。現場檢查原則上每年至少1次,發現問題的可增加檢查頻次。8.5.3宜通過工程性能指標檢測和污染物指標檢測判斷工程控制技術運行效果。工程性能指標和污染物指標宜參考以下標準執行:a)對于存在土壤風險的地塊,工程性能指標和污染物指標采樣周期、頻次、布點數量位置等技術要點參照HJ25.5執行;b)對于存在地下水風險的地塊,工程性能指標和污染物指標采樣周期、頻次、布點數量位置等技術要點參照HJ25.6執行;c)對于存在土壤氣風險的地塊,污染物指標采樣周期、頻次、布點數量位置等技術要點可參照HJ/T167、GB/T36198執行,土壤氣異味識別和監測的技術要點可參照T/ACEF027、HJ905執行。T/CAEPI76-2023(資料性)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檔案表表A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檔案地塊名稱地塊位置再開發利用方式□GB36600規定的第一類用地具體方式地下水所在區域利用方式□GB36600規定的第二類用地地塊環境調查階段土壤目標污染物含量水平最大污染深度(m)其他需特殊說明的情況如污染物為VOCs、具有異味等地下水目標污染物濃度水平地下水埋深(m)受污染的地下水厚度(m)其他需特殊說明的情況如污染物為VOCs、具有異味等地塊風險評估階段土壤風險不接受污染物最大污染深度(m)地下水風險不接受污染物地下水埋深(m)受污染的地下水厚度(m)地塊修復階段土壤風險管控目標值修復治理技術□原位修復□異位修復修復后土壤去向其他需特殊說明的情況如阻隔層位置、深度后期環境管理建議地下水風險管控目標值修復治理技術□原位修復□異位修復修復后地下水去向T/CAEPI□□-20□□其他需特殊說明的情況如止水帷幕位置、深度后期環境管理建議效果評估階段修復后土壤污染物濃度修復后地下水污染物濃度后期環境管理要求如制度控制、長期監測等再開發利用階段再開發利用階段發現的異常現象描述異常現象,如土壤顏色異常、異味,地基開挖和管道鋪設導致留存修復措施破壞等初步確定修復后地塊再開發利用風險□土壤風險判斷依據□地下水風險□土壤氣風險T/CAEPI76-2023(資料性)有機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常見工程控制技術B.1阻隔技術阻隔技術是指采用阻隔、堵截、覆蓋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遷移或阻斷污染物暴露途徑,使污染介質與周圍環境隔離,避免污染物與人體接觸和隨降水或地下水遷移進而對人體和周圍環境造成危害,降低和消除地塊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風險的技術。阻隔技術一般可分為水平阻隔和垂直阻隔。B.1.1水平阻隔技術水平阻隔是指阻隔層采用水平敷設布置形式,阻斷污染物向周邊環境遷移擴散的阻隔技術,包括壓實粘土阻隔、混凝土水平阻隔、柔性材料阻隔等技術。①壓實黏土防滲是采用符合要求的粘土作為阻隔層施工,粘土壓實后的滲透系數不應大于1.0×10-7cm/s,應符合CJJ176、GB/T50934、GB50869等各領域現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②混凝土阻隔是指在防滲混凝土(可采用防滲素混凝土、防滲鋼筋混凝土和防滲鋼纖維混凝土)內摻加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劑或表面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噴涂聚脲等構成阻隔層,應符合GB/T50934、GB18445等各領域現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③柔性材料阻隔是指采用(中)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等柔性材料構成阻隔層,具有優良的耐環境應力開裂性能,抗低溫、抗老化、耐腐蝕性能,以及較大的使用溫度范圍和較長的使用壽命,應符合GB50869、CJJ113、CJ/T234等各領域現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B.1.2垂直阻隔技術垂直阻隔是指阻隔層采用豎向布置形式,阻斷污染物向周邊環境遷移擴散的阻隔技術,包括剛性垂直阻隔技術、塑性垂直阻隔技術和柔性垂直阻隔技術。該技術的設計、施工等技術要點可參照HGT20715。①剛性垂直阻隔技術的主要原材料是水泥。水泥形成的帷幕體滲透系數一般在10-5cm/s~10-6cm/s。剛性垂直阻隔技術主要包括靜壓注漿法、高壓噴射注漿法、深層攪拌法、開槽法、振擊法等類型。②塑性垂直阻隔技術是用粘土或膨潤土為主要原料,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水泥形成的一種墻體。塑性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或黏土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小得多,與周圍土體的變形模量相近。③柔性垂直阻隔技術一般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為主要材料,側面配有獨特的互鎖設計,內置止水條,同時底部設置了密封材料與地質構造層中的相對不透水層相連,能全面的封堵和阻隔污染現場。該防滲技術具有化學性能穩定、滲透性低、耐水溶、抗變形、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在特殊地質、腐蝕性強、T/CAEPI□□-20□□環保要求高的區域建議采用此技術。B.2滲透性反應墻滲透性反應墻是指通過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經的途徑上建造由反應介質組成的反應墻,通過反應介質的吸附、沉淀、氧化還原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適用于存在地下水風險的風險管控。常見的滲透性反應墻類型有連續透水式和漏斗—導水門。該技術需根據特定地質和水文條件、污染物的空間分布來選擇反應滲透墻的類型。按照結構,分為連續透水式滲透性反應墻和漏斗—門式滲透性反應墻。連續透水式滲透性反應墻適用于地下水污染羽規模較小和埋深淺的含水層。漏斗—導水門滲透性反應墻由不透水的隔墻、導水門和滲透性反應墻組成,適用于潛水埋藏淺、污染面積大的含水層。滲透性反應墻按照反應性質,可分為化學沉淀反應墻、吸附反應墻、氧化—還原反應墻和生物降解反應墻等。滲透性反應墻的特點表現為滲透性反應墻垂直于污染羽遷移途徑,在橫向和垂向上,橫切整個或部分污染羽,填充的介質包括零價鐵、螯合劑、吸附劑、長效碳源等,可用來處理地下水多種多樣的有機或無機污染物,如氯代溶劑、重金屬等。墻體中的材料需要定期更換。B.3監測自然衰減技術監測自然衰減是指在無人為的干預下,因地塊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彌散、稀釋、吸附、揮發以及化學性或生物性穩定等,使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數量、毒性、移動性、體積或濃度,降低到足以保護人體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水準。可通過投加微生物降解菌強化風險管控效果。B.4土壤氣風險管控技術B.4.1主動式地板底部負壓控制技術:指采用風機抽出地板下土壤中的氣體,使得地板下空氣壓力低于室內空氣壓力,從而防止地板下污染氣體進入室內的系統。可根據地板下土壤或填充地基的特性,設計多個抽氣點(現有建筑)或直接在地板下設計水平的土壤氣收集管網(新建建筑),控制污染物向上入侵進入室內空間。主動式地板底部負壓控制技術的運行需要在整個地板下長期保持4~10P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PLC的機床電氣控制設計原理與應用實例
- 聽覺視角下的文學作品深度解讀
- 構建學習型社會:教育關系重構與創新路徑探索
- 公務接待相關管理辦法
- 安全生產十四五
- 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話語表達的創新范式研究
- 儲運部工作總結
- 顆粒狀鋁基鋰吸附劑在鹽湖鹵水提鋰領域的應用研究
- 個人工作總結50字完整版
- 專業性安全生產檢查
- 陜西省金太陽2024-2025學年高二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英語(含答案)
- 黨徽黨旗條例全面解讀
- 2025至2030中國中小型風電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六大茶類培訓
- 2025-2030中國油田化學品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行情監測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年烏魯木齊危險品駕駛員模擬試題
- 2025至2030中國質子束治療系統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外事安保活動方案
- 自主招生面試題及答案
- 深基坑監測管理制度
- 2025年甘肅省民航機場集團校園招聘45人筆試參考題庫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