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說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資質的單位編制。1.項目名稱——指項目立項批復時的名稱,應不超過30個字(兩個英文字段作一個漢字)。2.建設地點——指項目所在地詳細地址,公路、鐵路應填寫起止地點。3.行業類別——按國標填寫。4.總投資——指項目投資總額。5.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指項目周圍一定范圍內集中居民住宅區、學校、醫院、保護文物、風景名勝區、水源地和生態敏感點等,應盡可能給出保護目標、性質、規模和距廠界距離等。6.結論與建議——給出本項目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分析結論,確定污染防止措施的有效性,說明本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給出建設項目環境可行性的明確結論。同時提出減少環境影響的其它建議。7.預審意見——由行業主管部門填寫答復意見,無主管部門項目,可不填。建設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建設單位三亞市水利水電技術服務中心法定代表通訊地址三亞市新風街42號市水務局水利大廈聯系電話傳真/郵政編碼/建設地點三亞市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河段至大茅水出海口水域立項審批部門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文號三發改農經【2020】116號建設性質新建■改擴建□技改□行業類別及代碼河湖治理及防洪設施工程建筑(E4822)占地面積(平方米)22800綠化面積(平方米)/總投資(萬元)1962.01其中:環保投資(萬元)100環保投資占總投資比例5.10%評價經費(萬元)/預期投產日期2020年12月工程內容及規模:一、項目由來大茅水位于三亞市中部,發源于吉陽區北部山區,由北向南流經甘什嶺森林公園、吉陽區等地,于榆林灣注入南海,總流域面積117km2,平均比降2.61‰大茅水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幾十米至300m之間,最高海拔611.5m。大茅水流域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北東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間有山間小盆地。大茅水土壤類型有磚紅壤、燥紅壤和潮泥土及濱海砂土、非地帶性水稻土等。河道兩岸植被覆蓋良好。隨著三亞國際濱海旅游城市的快速發展,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淤積嚴重,極大地影響河道的防洪安全,影響河道及河口的通航安全,水體無法正常交換,水域污染嚴重。地區海岸線破壞嚴重、市政基礎設施落后、建筑雜亂無章、居住環境較差,降低了城市生活的品質,與城市發展格格不入。并且大茅水淺灘不斷發育,水域河道淤積較嚴重,導致潮汐通道內水流補償,降低了河道水體與外海水體的交換能力。地區水陸域建筑零星分布,河道內存在較多污染底泥。為此,三亞市水利水電技術服務中心投資建設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通過清淤疏浚工程項目的實施,增加河道河床深度,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河口納潮量及水體交換能力,改善大茅水河口水體水質;增加河道及河口水深;改善納潮量、提高水交換能力、改善水體水質、提升生態環境、提升防臺避風應急搶險能,確保海南省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人民群眾對優良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根據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該項目的實施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17年9月1日實施,2018年4月28日修訂),本項目屬于“四十六、水利”中的“145河湖整治”,項目不涉及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應編制報告表。為次,建設單位委托海南綠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收集資料、深入現場踏勘、了解環境概況,并進行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編制規范編制完成了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二、項目建設必要性(1)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提高河道防洪、過洪能力,提高河口納潮量,改善河道及河口水體交換能力的需要。清淤對河道的行洪斷面有一定的增加,汛期可增加河道的過洪量,對提高河道的防洪、過洪起到一定有效的作用。大茅水河口屬典型的潟湖型潮汐漢道河口,有利的海岸地貌組合與海洋動力環境使其長期以來一直保持微弱淤積狀態。天然情況下,大茅水口淤積速率約為14~0.18mm/a;近百年來淤積速率約為0.18~1.24cm/a;近期,受人類活動影響淤積速度加快,河口淤積速率在10cm/a左右。大茅水河口原始潟湖水域總面積為約460萬m2,納潮量為約547萬m3。現狀大茅水河口區納潮水域面積259萬m2,納潮量為308萬m3,現有的納潮量比原始納潮量減少了一半。目前大茅水口潮汐通道基本上處于穩定狀態。但是,如果納潮量進一步減少,潮汐通道將失去穩定,淤積加重。清淤疏浚工程是提高納潮量、改善水體交換能力的需要。(2)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改善三亞市大茅水及河口水質,提升大茅水及出海口生態環境、提高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三亞市大茅水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水域河道淤積較嚴重,河口水體水質較差,生態環境已經對周邊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整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的緊迫任務。(3)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改善大茅水及河口船舶避風條件,提升防臺避風應急搶險能力建設的需要。大茅水比鄰三亞灣、亞龍灣,位于沿海,經常會遭遇臺風,大茅水入海口榆林港為軍用港口,但遭遇臺風天氣時,可臨時用于漁船等船舶回港避風,通過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的實施,有利于提升防臺避風應急搶險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4)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貫徹《海南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的重要舉措。《海南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到2018年,治理范圍內城鎮河段消除劣Ⅴ類水體、力爭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內湖消除劣Ⅴ類水體,實現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省城鎮內河(湖)水環境質量總體明顯改善。通過本期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并結合后期三亞市大茅水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三亞市大茅水及河口水質,改善三亞市大茅水水環境總體質量。(5)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落實三亞市雙修雙城,實現城市長遠和健康發展的需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新時期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方法,三亞作為全國雙修雙城的試點城市,經過二年多的規劃建設管理實踐,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是落實三亞雙修雙城實踐理念的又一示范性工程,將為三亞創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提供支撐。三、項目概況1、建設地址本項目擬選址于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河段至大茅水出海口水域,起點坐標E109.577948°,N18.269578°,終點坐標坐標E109.571865°,N18.249466°(項目地理位置見附圖1)。建設規模與建設內容(1)清淤疏浚范圍清淤疏浚范圍為三亞市大茅水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下游至出海口段水域,依據實測地形圖及地質勘察專題報告,確定清淤疏浚主要包括兩塊區域,總清淤疏浚面積為22.80萬m2。受潮汐作用,該水域在潮汐通道和河道狹窄處水深條件較好,其余均存在一定范圍的淤積現象。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水域,水深約-1.0~3.0m。水域淤積最嚴重,三亞市大茅水主航道現狀河底高程為-1.26~-0.57m,兩岸碼頭現狀河底高程為-1.90~-3.88m。三亞大茅水水域淤積最嚴重,近岸側水深僅為-0.5~1.0m,河岸右側已淤積成一面積約19800m2的淺灘,河口處已淤積成三處面積約106700m2的淺灘,中心高程-0.1m左右。結合市政工程建設管理要求,公路橋面上下游20m范圍為橋梁保護范圍,清淤疏浚應避開此區域。所以清淤范圍的上游邊界由橋面下游邊線調整為向下游偏移20m。由此,清淤疏浚范圍為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下游至大茅水出海口水域,清淤總長2.51km。清淤疏浚總面積為22.80萬m2,清淤疏浚總工程量為35.03萬m3,清淤主河床寬10~108m。清淤疏浚范圍示意圖詳見附圖2。(2)清淤疏浚底高程根據勘察資料,白水橋向下游范圍內,主航道砂混淤泥分布底高程相對較為平緩,根據海南中科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出具的《三亞市大茅水綜合治理工程》底泥檢測報告中顯示,清淤疏浚河段范圍的底泥厚度在0.6至1.05m左右,當清淤疏浚至-1.05m,能大面積清除污染的砂混淤泥層,有效減少大茅水河道底泥污染,改善河口水質。因此,本期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清淤疏浚底高程控制在-1.05m。(3)清淤疏浚斷面根據地勘報告,本工程疏浚土為砂混淤泥和淤泥質粘土,砂混淤泥和淤泥質粘土屬于軟塑淤泥,屬于Ⅱ類土,依據規范水下邊坡建議采用1:5.0,不大于1:4.0,結合附近水域多次疏浚清淤的經驗,水下邊坡取1:3~1:7。綜合考慮防洪要求、未來區域發展、大茅水洪水特征、底泥對水質的影響工程經濟性,對河道規劃樁號17+351~19+860河道底泥進行挖除,同時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浚,亞龍灣第二通道橋(17+351)以下主槽底高程統一為-1.05m。河道主槽清淤疏浚底寬10m~108m:河道樁號17+351-18+264河道現狀較為平坦,灘槽不明顯,故對全斷面進行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底寬由10m向85m過渡;河道樁號18+264~19+860清淤疏浚底寬由85m向108m過渡;由于左右兩岸受紅樹林分布及河岸現狀防潮堤限制,清淤疏浚范圍應避讓紅樹林,河道疏浚工作要與河岸至少保留10m以上的安全距離。河道主槽清淤疏浚邊坡坡比1:3~1:7。兩岸受紅樹林分布限制,河道樁號17+351~18+165左右清淤疏浚邊坡坡比為1:3,18+165~19+360左右清淤疏浚邊坡坡比為1:5,19+360~19+860左右清淤疏浚邊坡坡比為1:7。計算斷面示意圖詳見圖1-1。圖1-1疏浚工程量計算斷面示意圖3、疏浚組織設計本項目采用抓斗船清淤駁船運輸的清淤方案。抓斗挖泥船屬機械式挖泥船,在它的船體上安裝有一臺進行水下泥沙挖掘和抓取的旋轉式吊機。運用懸吊在吊機鋼纜上的抓斗,并依靠其自身的重力作用,張開抓斗放入水中一定深度,通過斗齒切入泥層和閉合抓斗,來挖掘和抓取泥沙。然后,通過操縱船上的旋轉式起重吊機,將裝滿泥沙的抓斗提升出水面一定高度,回旋至靠泊在挖泥船舷旁的泥駁上方,開啟抓斗,將挖掘的泥沙直接卸入泥駁,卸空后的抓斗,再通過旋轉式吊機的回旋,返回至挖泥處,進行下一輪的挖泥作業,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作業。其具體的作業流程為:平面定位→下斗深度確定→下斗開挖→提升旋轉→裝駁-→挖深符合要求后移船到下一位置開挖。表1-1主要清淤設備表序號機械名稱機械型號及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抓斗清淤船4.0m3艘62反鏟挖泥船2.0m3艘13開底泥駁500m3艘144自卸汽車15t輛105拖輪720kW艘76錨艇175kW臺37反鏟挖掘機2.0m3臺14、項目施工占地(1)項目占地本項目無永久占地,臨時占地143.46畝。(2)施工場地布置及選址合理性1)施工營地本項目不設施工營地,施工人員租用附近民房用于居住。2)臨時堆土場本項目設置一處臨時堆土場,位于大茅水東側,其所在地地勢平坦,為廢棄的曬鹽場。由于周邊住宅區較為密集,因此疏浚期要做好相關防護措施,臨時堆土場要遠離人員密集區和生態敏感區,做好土方隔檔、遮蔽措施,及時清運,避免揚塵污染和水土流失,施工完成時加大綠化投入,增加人工植被。3)棄土場本項目設置棄土場用于受納淤泥。該棄土場位于大茅水入海口附近,為清退非法養殖遺留下的池塘。項目所產生淤泥全部用于填埋該池塘。5、對外交通及施工場地條件本次大茅水治理工程位于三亞市吉陽區中部,本次工程起點為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下游終點為大茅水出海口,工程沿線多有村莊分布,交通線路密布,工程走向基本與國道G224線平行,工程區與國道之間多有縣道相接,交通運輸條件較好。僅需要修筑少量臨時施工道路連接現有道路可滿足交通運輸需要。本工程物資供應方式采用公路運輸。本工程沿線地勢北高南低,為沖洪積及港口地貌,海拔高度一般在30m以下,地勢相對平緩,河道兩側多有村莊及空地分布,多數可用于施工布置,施工場地較為開闊,施工場地布置條件較好。6、施工人員及時間本項目高峰期施工人數約40人,施工時間為2.5個月。三、項目選址、規劃相符性分析(1)產業政策及其相符性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本項目屬于鼓勵類“二、水利1、江河湖海堤防建設及河道治理工程”。因此,該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2)與三亞市“多規合一”相符性分析經核查《三亞市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本項目用地規劃性質為園地、林地與城鎮建設用地。根據三亞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復函(三自然市政【2020】174號),項目屬河道疏通治理防汛工程,原則支持項目按程序推進,但項目建設期間應避免對Ⅱ級保護林地現狀紅樹林造成破壞,并進一步征求林業局意見。根據三亞市林業局復函(三林函【2020】557號),三亞市林業局同意按規劃設計方案施工,實施過程中必須報林業局備案并由林業局工作人員和護林員現場進行指導與監督。因此,本項目的建設與三亞市“多規合一”是相符的。(3)與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相符性分析經核查,本項目占用Ⅱ類生態保護紅線區域83118m2。根據《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第二十條“Ⅱ類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禁止工業、礦產資源開發、商品房建設、規模化養殖及其它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確需在Ⅱ類生態保護紅線區內進行下列開發建設活動的,應當符合省和市、縣、自治縣總體規劃:(一)經依法批準的國家和省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項目、生態保護與修復類項目建設;(二)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經依法批準、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景觀的配套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三)經依法批準的休閑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四)經依法批準的河砂、海砂開采活動;(五)軍事等特殊用途設施建設;(六)其他經依法批準,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相抵觸,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小的項目建設。”本項目屬于(一)中的生態保護與修復類項目建設。因此,本項目建設與《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是相符合的。四、項目總投資及環保投資本項目總投資1962.01萬元,環保投資為100萬元,占總投資5.10%。表1-2項目環保投資費用、效果一覽表階段環保項目具體措施萬元備注疏浚期噪聲防治施工機械維護5/移動式噪聲防護罩10/空氣污染防治設置圍擋10/防風抑塵網5/灑水車10按5萬元/輛租用費估算水污染防治設備、車輛沖洗廢水隔油沉淀池等設施10處理施工機械含油廢水固廢防治棄土石方清運、建筑垃圾運輸和臨時垃圾堆場處理20/水土流失土方臨時堆放擋護結構臨時截水溝,施工圍堰10在臨時堆土場四周設置施工場地綠化恢復20/總計100/與本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情況及主要環境問題:通過三亞市開展的河道綜合整治,地區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大茅水地區人口稠密,地區水生態環境仍存在河道底泥淤積、底泥污染、居民污水直排入河、河道垃圾堆放、占用河道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河道淤積嚴重,淺灘發育,水交換能力減弱依據我司《三亞市大茅水綜合治理工程(白水橋至入海口段)地質勘察報告》地基土巖性結構與物理力學性質及其差異性進行地質分層,③淤泥質砂:灰黑、褐黑色,濕,松散狀,含少量有機物質及貝殼碎屑,異味,土質不均勻,為沖積、淤積類土。本層右岸揭露層厚最大值3.90m,層厚最小值1.20m,層厚平均值2.63m,層頂高程最大值0.85m,層頂高程最小值-0.69m,層底高程最大值-0.34m,層底高程最小值-4.19m。三亞市大茅水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河段口門淺灘不斷發育,河道淤積較嚴重,導致潮汐通道內水流補償不足,降低了河道水體與外海水體的交換能力。圖1-1亞龍灣第二通道段河道現狀照片(一)圖1-2亞龍灣第二通道段至入海口段河道現狀照片(二)(2)河道底泥油類嚴重超標,影響大茅水水體水質依據大茅水污染物檢測分析成果,河道底泥油類嚴重超標,影響大茅水水體水質。圖1-3大茅水河口水體現狀照片(3)水陸域垃圾較多,污染較重三亞大茅水入海口段地區通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拆除沿岸的魚排設施,環境面貌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該地區人口集中等因素,導致水陸域建筑、沉船等各種垃圾較多,以及生活垃圾無序傾倒,導致河道兩側整體環境較差。(4)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直排入河,影響生態環境質量圖1-4為大茅水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直排入河現狀照片。圖1-4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直排現狀照片
建設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1、地理位置本項目擬選址于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河段至大茅水出海口水域,起點坐標E109.577948°,N18.269578°,終點坐標坐標E109.571865°,N18.249466°。2、工程地質(1)地形地貌擬建工程項目位于三亞市南邊海地區,本區主要地貌為河流沖洪積和濱海地貌單元,地形整個趨勢北高南低,河流自北向南流,第四紀沖積、沉積巖層較為發育,受海水潮汐影響較大。疏浚場地位于大茅水入海口,交通較為方便。疏浚區域場地地貌單元屬河床。擬疏浚區域孔口標高為-7.16~-1.03m,相對高差為6.13m。(2)地質構造本工程位于三亞市南邊海地區,根據海南省地質構造圖,三亞市主要地質構造有東西向為九所—陵水斷裂、崖城—藤橋斷裂和紅沙斷裂等組成,該構造帶可能在加里東期開始形成,海西期有強烈活動,燕山期斷層繼續活動,并表現為明顯的壓性或壓扭性特征,喜馬拉雅期活動明顯減弱。南北向有瓊中南北構造帶的南段,其形成和活動于燕山晚期,以張性為特征。北東向為三亞褶皺構造帶,此褶皺帶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破壞極為嚴重,北、東、西三面又受到海西期和燕山晚期花崗巖的包圍和侵蝕,在荔枝溝段又被下白堊統紅層不整合覆蓋,故其形成時期可能在加里東期,并在海西期被加劇,燕山期遭嚴重破壞。北北東向構造帶主要有文昌—瓊海—三亞斷陷構造帶,這些斷裂帶主要發育于海西期混合巖中,斷裂帶兩側混合巖中的片理和片麻理也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與該斷裂帶走向一致。斷裂帶內的巖石強烈擠壓破碎,形成構造透鏡體、片理化和糜棱巖等。沿斷裂帶分布有三亞、石壁、上試村、邁號、文昌和新潮等白堊紀斷陷盆地,表明這些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了白堊紀盆地的形成和分布。沿該斷裂帶還分布有許多燕山期花崗巖,表明在燕山期該斷裂帶活動除了控制白堊紀盆地外,還控制了燕山期巖體侵入。另外,斷裂帶明顯切過燕山期巖體和古生界到第三系,因此,該構造帶從海西晚期或燕山早期到喜馬拉雅期都有強烈活動,其活動性質為壓性—壓扭性。根據區域地質資料,結合本次勘察結果,項目場地內未發現全新世活動斷裂痕跡,場地處在穩定地塊上。按照《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的地震區、帶劃分方案,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按照《水電水利工程區域構造穩定性勘察技術規程》(DL/T5335-2006)第8.2.2條規定,工程區處于區域穩定性較穩定地段。(3)地層巖性本區第四紀巖層較為發育,主要有第四紀全新統海漫灘沉積(Qh3m),河流沖洪積(Qh2apl)、海成一級階地沉積(Qh2m)、更新統海成二級階地沉積(Qp3m)、洪積(Qp2pl)及坡殘積(Qedl)等,沖洪積、沉積層主要分布于河流、出海口地段,其巖性有淤泥混砂、淤泥質粘土、亞粘土、亞砂土、粉細砂、中粗砂及含礫來砂土等,坡殘積層主要分布于岸邊山坡處,主要巖性一般為含礫亞粘土、礫砂及混粒土雜碎石等。本次勘察在勘探所達深度內,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海陸交互沉積層(Q4mc)和濱海沉積層(Q4m、Q1m)。依據地基土巖性結構與物理力學性質及其差異性,自上而下可分為6個工程地質層,分述如下:第①層砂混淤泥(Q4mc):灰黑色、灰褐色,極松,顆粒成分為石英質,以粉砂為主,顆粒用目力可辨別,可見珊瑚、貝殼碎屑,珊瑚呈條狀,l=2~5cm,ZK42鉆孔揭露有珊瑚礁,巖芯上部呈碎塊狀,d=2~6cm,底部呈短柱狀,l=5~7cm,頂部有浮泥。該層出露于地表,局部地段有缺失,層頂標高-7.16~-0.02m,厚度0.30~6.60m,平均厚度2.29m。第②層淤泥質粘土(Q4m):灰褐色、灰色,流態~很軟,極易在手指內擠壓,切面有光澤,可見貝殼碎屑,局部地段混珊瑚,呈條狀,長l=2~5cm,出露地表地段頂部有浮泥。該層整個疏浚區域均有分布,局部出露地表,層頂埋深0.00~6.60m,層頂標高-9.14~-1.03m,因設計孔深原因,部分鉆孔未能揭穿該層。揭露厚度0.80~19.70m,平均厚度9.66m。第③層粘土(Q1m):黃褐色、灰黃色,硬~堅硬狀,需用力捏才能成形,切面稍有光澤,局部含角礫,呈次棱角狀,d=0.2~3cm,因鉆孔深度原因,該層僅在部分場地有揭露,層頂埋深0.80~19.70m,層頂標高-19.55~-2.48m,揭露厚度1.60~12.30m,平均厚度5.48m。第④層粉砂(Q1m):灰白色、淺灰色,飽和,中密狀,顆粒成分為石英質,粉粘粒含量約為20%~25%。由于鉆孔深度原因,該層僅在局部鉆孔有揭露,層頂埋深4.10~6.00m,層頂標高-8.79~-8.48m,揭露厚度1.80~4.50m,平均厚度2.9m。第⑤層礫砂(Q1m):黃褐色,飽和,中密狀,顆粒成分為石英質,粉粘粒含量約為8%~12%。由于鉆孔深度原因,該層僅在局部鉆孔有揭露,層頂埋深5.90~16.10m,層頂標高-19.29~-10.59m,揭露厚度0.50~4.80m,平均厚度2.61m。第⑥層粘土(Q1m):黃褐色,堅硬狀,切面稍有光澤,含角礫,呈次棱角狀,d=0.2~4cm,需用力捏才能成形。由于鉆孔深度原因,該層僅在局部鉆孔有揭露,層頂埋深7.90~17.10m,層頂標高-22.55~-12.59m,揭露厚度0.80~12.70m,平均厚度4.34m。3、氣候氣象項目所在地三亞市地處低緯度,受海洋氣候的影響較大,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陽光充足,冬短夏長,秋春相連。年平均氣溫25.5℃,極端最高氣溫37.5℃,極端最低氣溫5.1℃。全市濕度變化比較穩定,約在72~90%之間,平均相對濕度79%。三亞地區年均降雨量1279mm,各月降雨量分配不均,11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降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5月至10月為雨季,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其中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34~42%,臺風雨占雨量的40%。本地區季風特征明顯,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常年以東風為主,多年平均風速2.6m/s。本地區大風出現較多,大于8級風的年平均天數為16天。三亞地區日照時間長,年日照一般2563小時,日照率58%,未曾有霧的記錄;三亞地區年蒸發量為1950.7mm,大于平均降雨量,屬半干旱地區。4、水文本次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上起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下至榆林港河口,清淤疏浚河段總長2.51km。大茅水位于三亞市中部,發源于吉陽區北部山區,由北向南流經甘什嶺森林公園、吉陽區等地,最終于榆林灣注入南海,總流域面積117km2,主河長28.2km,主河道比降2.61‰,河道寬度在河道主槽清淤疏浚邊坡坡比1:3~1:7。大茅水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幾十米至300m之間,最高海拔611.5m。大茅水流域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北東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間有山間小盆地。大茅水土壤類型有磚紅壤、燥紅壤和潮泥土及濱海砂土、非地帶性水稻土等。河道兩岸植被覆蓋良好。大茅水流域內建有頌和、三濃等小⑴型水庫,雙本水庫、三郎水庫、大安水庫、尖嶺水庫、黃猄水庫、高園水庫等小⑵型水庫,水庫均以灌溉為主,具體詳見表2-1。頌和水庫位于大茅水左岸支流,壩址距大茅水干流約0.5km,水庫建于1959年,2007年進行了除險加固,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1km2,工程任務是灌溉為主并結合養殖,總庫容699.5萬m3,正常蓄水位對應庫容480萬m3。三濃水庫位于大茅水上游,壩址以上集雨面積5.05km2,工程任務是灌溉為主并結合養殖,總庫容268.0萬m3,正常蓄水位對應庫容259.0萬m3。表2-1大茅水流域現有水庫基本情況名稱建筑物級別集雨面積(km2)總庫容(萬m3)正常庫容(萬m3)灌溉面積(萬畝)頌和水庫小(1)117234800.32三濃水庫小(1)5.05296.0220.00.15雙本水庫小(2)1.8327.518.50.02三郎水庫小(2)0.6921.617.60.015大安水庫小(2)0.83926180.01尖嶺水庫小(2)1.0216110.016黃獍水庫小(2)0.820.518.50.018高園水庫小(2)1.4697670.04大茅水河口屬典型的潟湖型潮汐漢道河口,有利的海岸地貌組合與海洋動力環境使其長期以來一直保持微弱淤積狀態。天然情況下,大茅水口淤積速率約為14~0.18mm/a;近百年來淤積速率約為0.18~1.24cm/a;近期,受人類活動影響淤積速度加快,河口淤積速率在10cm/a左右。大茅水河口原始潟湖水域總面積為約460萬m2,納潮量為約547萬m3。現狀大茅水河口區納潮水域面積259萬m2,納潮量為308萬m3,現有的納潮量比原始納潮量減少了一半。目前大茅水口潮汐通道基本上處于穩定狀態。但是,如果納潮量進一步減少,潮汐通道將失去穩定,淤積加重。大茅水疏浚區域受潮汐影響較為顯著,退潮時局部地段可露出水面。三亞海區潮汐屬不正規日潮混合潮型,以日潮為主,根據榆林觀測站潮位觀測資料(1954~1987年)結合三亞港1960年實測資料統計分析(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三亞海區歷年最高高潮位2.313m,最低低潮位-0.947m,平均高潮位0.953m,平均低潮位0.143m,平均潮位0.553m,最大潮差2.01m,平均潮差0.88m。勘探期間三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對疏浚區域水位進行觀測,最高潮位1.27m,最低潮位0.24m。疏浚場地漲潮時均被海水覆蓋,退潮時局部地段可露出水面。根據三亞市環境監測站《三亞市城鎮內河(湖)水環境質量月報》(2019年第1期~2020年第6期),大茅水安羅橋斷面除2019年8~10月采樣期間水體鹽度<2‰,水體類型與整治目標水質類型不一致,未進行評價外,其他月份安羅橋水質均為海水劣四類,COD、活性磷酸鹽、無機氮均存在超標情況,特別是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超標數十余倍。COD、活性磷酸鹽、無機氮最大超標倍數分別為0.38倍、18.13倍和15.73倍。生活污水、城市垃圾、旅游污染和建筑施工污染等均可以通過城中村改造項目、市政設施的配套、旅游設施規范化管理得以控制或消除;地表徑流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進行底泥疏浚是改善大茅水河水水質的重要措施。大茅水流域目前沒有任何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鄰近流域寧遠河于1959年設抱古水位站,后撤銷,1960年重建該站,1964年又撤銷。1972年設雅亮水文站(控制的流域面積為644km2),從1972年觀測水位、流量、降雨量等,1977年起增加蒸發量觀測,由于大隆水庫的興建于2004年撤站。大茅水附近流域雨量站為榆林站、南田站、南濱站和抱古站,觀測系列從28~44年不等,其中降雨量觀測系列超30年的有榆林站。環境質量狀況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環境空氣、地面水、地下水、聲環境、生態環境等)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中“6.2.1.1項目所在區域達標判定,優先采用國家或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公開發布的評價基準年環境質量公告或環境質量報告中的數據或結論”。
因此,本項目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引用三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發布的《三亞市2019年環境質量年報》數據。
根據2020年1月16日三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發布的《三亞市2019年環境質量年報》,2019年,三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8.6%,市區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濃度為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濃度為9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14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平均濃度第95百分位數為0.7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第90百分位數為118微克/立方米。各污染物平均濃度均優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其修改單中二級標準限值。項目所在區域空氣質量現狀評價表詳見表3-1。表3-1項目區域空氣質量現狀評價表污染物年評價指標現狀濃度(μg/m3)二級標準限值(μg/m3)占標率(%)達標情況SO2年平均濃度4606.67達標NO2年平均濃度94022.5達標CO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0.7mg/m34mg/m317.5達標O3日平均8小時滑動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11816073.75達標PM2.5年平均濃度143540.0達標PM10年平均濃度277038.57達標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六項基本污染物均達標即為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由表3-1可知,三亞市環境空氣各污染物占標率均小于100%,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二級標準,因此,三亞市為達標區。2、聲環境質量現狀為了解項目所在區域聲環境質量現狀,本評價組對項目區聲環境質量進行現狀監測,其監測布點、頻率及方法如下:(1)監測布點根據項目周邊環境特征,共布設3個噪聲測點,在項目起點終點各設一個監測點,項目周邊敏感點設一個監測點。(2)監測項目監測項目為:等效連續A聲級。(3)監測時間、頻率監測時間:2020年8月25-26日,連續2天監測,每天晝、夜各一次。(4)監測方法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按照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監測。表3-2評價區域噪聲監測結果日期2020.8.25監測環境條件天氣:晴風速:1.0m/s2020.8.26天氣:晴風速:1.0m/s監測點位監測日期功能區類型監測時段監測值Leq主要聲源1#項目起點2020.8.254a類晝間63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夜間512020.8.264a類晝間54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夜間522#安羅村(敏感點)2020.8.251類晝間53生活噪聲夜間432020.8.261類晝間51生活噪聲夜間433#項目終點2020.8.251類晝間55生活噪聲夜間442020.8.261類晝間54生活噪聲夜間42根據監測結果,項目起點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4a類標準,其余監測點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標準。3、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根據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海南省污染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瓊府辦[2018]27號)中確定的沖會河整治目標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標準。由于大茅水(項目段)為入海河流,受海水影響,為感潮河段,根據環境監測總站文件《關于入海河流感潮河斷面相關問題的復函》(總站海字【2017】12號)“2、由于未建立河口區評價標準,而受到海水影響后,感潮河斷面水質只代表其中一種狀態,既不是地表水也不屬于海水,因此暫無評價依據。有待未來建立標準后再進行評價。”;3、在受到海水影響感潮河斷面水質的監測,當鹽度大于2時,采用海水方法開展監測”。根據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2020年10月三亞市重點治理城鎮內河(湖)水質狀況》顯示,大茅水2020年10月,水質類別為海水劣四類標準。為了解大茅水環境質量現狀,本評價組于2020年5月28日-29日對項目進行監測。監測斷面布置在沖會河(項目段)斷面,共1個監測斷面。監測結果見表3-3。監測布點見附圖2。表3-3地表水監測結果單位:mg/L(標注除外)項目類別采樣日期采樣點位檢測項目入海口段水域橋下海水2020.8.20鹽度(‰)4.882.24水溫(℃)30.130.4pH(無量綱)7.627.83溶解氧6.326.50化學需氧量3.723.52五日生化需氧量32無機氮0.2150.284無機磷0.01840.0271石油類0.01L0.01L糞大腸菌群(個/L)90902020.8.21鹽度(‰)4.862.21水溫(℃)29.030.5pH(無量綱)7.637.63溶解氧6.286.56化學需氧量3.603.38五日生化需氧量32無機氮0.2070.284無機磷0.01730.0282石油類0.01L0.01L糞大腸菌群(個/L)6040注:標“L”的結果表示該項目未檢出(L前面的數值為檢出限)。根據現狀監測結果,項目所在區域地表水各項指標均滿足《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Ⅲ類標準。4、底泥環境質量狀況由于疏浚物填埋場地規劃為園地,因此確定其底泥執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618-2018)的相關標準限值。表3-4底泥檢測結果單位:mg/kg檢測斷面編號底泥厚度(cm)pH含水率(干基)(%)有機質(g/kg)氨氮(mg/kg)全氮(mg/kg)總磷(mg/kg)銅(mg/kg)鉛(mg/kg)鋅(mg/kg)鎳(mg/kg)鎘(mg/kg)汞(mg/kg)砷(mg/kg)1456.932.814.50.81196020686373260.180.023.4923671.425.88.85295016193575110.10.0863.263316.842.237.10.191500182124082130.110.0583.794336.752.229.61.31500217123983130.120.0121.095306.784.627.40.15701871347101160.120.0340.9564084.622.20.752580195114586160.090.021.427527.022.445.72.111301725275270.060.0462.868926.84.318.30.321120201124182150.090.010.949646.993.122.21.34157015984272170.120.0061.71101056.665.027.54.043630208185698230.080.0675.02將大茅水底泥中重金屬含量滿足滿足《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理標準》(GB15618-2018)中的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六六六、DDT、艾氏劑、狄氏劑等均未檢出。5、生態環境質量現狀5.1植被(1)調查區域植被概況大茅水位于三亞市中部,發源于吉陽區北部山區。三亞地處低緯度,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具有日照時間長、終年氣溫高、積熱多、無霜凍、雨量充沛而降雨變率大、蒸發量大和干濕季分明等特點。全年平均氣溫25.7℃,夏季平均氣溫28.2℃,歷年最高溫度35.7℃(1977年),歷年最低氣溫5.1℃(1974年),一年中月平均溫度高于25℃的有7個月,全年溫差變化很小。當地的地帶性植被類型屬亞洲熱帶植被類型。由于受大茅水的地形影響,河道內側多為灌木叢和小面積紅樹灌叢,灌叢高度較矮、層次少、種類也較簡單。河道附近多為人工植被,主要類型為園林綠化地塊,另有零星經濟林地塊,如杧果和椰子,其總面積約為160,000m2。(2)調查區域內優勢科植物種類以熱帶,亞熱帶性為主。其中優勢科為: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桃金娘科(Myrt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3)植被分類及概述自然植被灌叢林是大茅水流域范圍內是受到人類的強烈干擾后形成的次生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在貧瘠荒坡、河岸巖石邊緣、灘等地。群落結構為簡單的灌-草結構。1)黑面神+假黃皮群系。該群落處于低山河道邊被河水沖擊形成的小流域上,植物群落高,以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為優勢種,灌叢中還有假黃皮Clausenaexcavata、羽脈山麻桿Alchornearugosa、地桃花Urenalobata、毛稔Melastomasanguineum等灌木,灌叢邊上是常見的雜草,如一點紅Emiliasonchifolia、黃葵Abelmoschusmoschatus、華南遠志Polygalachinensis飛機草Chromolaenaodorata等。該類灌叢在山地河道邊普遍存在,具有典型性。從主要灌木的生長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假黃皮和羽脈山麻桿將演化成這個群落的頂層。這種群落對阻止河水沖擊具有一定的減緩作用,其面積約為9200m2。2)斑茅群落Comm.Saccharumarundinaceum。此類群落處于河道內側消落帶,為普遍存在,具有典型性。其生物量約為3.9t/hm2,優勢種有飛機草(Eupatoriumodoratum)、珍珠茅(Sclerialevis)、糙葉豐花草(Borreriaarticalaris)、含羞草(Mimosapudica)等。草叢中灌木: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馬櫻丹(Lantanacamara)、魚骨木(Canthiumdicoccum)等,其面積約為11000m2。3)該項目范圍有紅樹林濕地植被,主要是自然生長為主。按照海灘高程從低潮帶到高潮帶依次主要分布白骨壤(Avicenniamarina)、紅海欖(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其面積約為32000m2。人工植被1)芒果園Comm.Mangiferaindica當地芒果園較多,占絕對優勢,其喬木層生物量約為36t/hm2,草本層生物量約為0.75t/hm2。3)椰子群落Comm.Cocosnucifera(4)調查區域內國家珍稀保護植物項目內未發現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2017年11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關于修改<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等八件法規的決定》明確指出分布在本省沿海潮間帶的以紅樹科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者喬木組成的潮灘濕地木本植物群落均受保護,不得侵占破壞。本調查范圍內分布有紅樹林植物,應在此規定保護范圍內。(5)維管束植物統計蕨類植物按秦仁昌系統1978年,裸子植物按鄭萬鈞系統1978年,被子物按哈欽松系統雙子葉植物1926年,單子葉植物1934年。調查區內的植物種類隸屬于71科、249屬、334種,其中蕨類植物:3科、3屬、4種,雙子葉植物:61科、189屬、232種,單子葉植物:7科、57屬、99種。圖3-1植被現狀圖5.2水生生態(1)植被項目流域兩側生長著少量的紅樹林,紅樹林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組成紅樹林的樹種有30多種,主要是紅樹、紅茄冬、秋茄樹、木欖、白骨壤、老鼠簕、海桑等。海南島紅樹科植物共有11科18種。三亞市的紅樹林可分為10個群落類型,結合各種樹種的分布位置、生長情況和對群落的貢獻度,欖李(LumnitzeraracemosaWilld)、角果木(Ceriopstagal(perr.)C.B.Rob.)、紅樹(RhizophoraapicullataBlume)和桐花樹(Aegicerascorniculatum(L)Blanco)可作為紅樹林群落的優勢種和先鋒種。生物紅樹林是具有很高初級生產力的區域,可以和熱帶雨林相比。紅樹林和珊瑚礁一樣具有較大的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常見于紅樹林的魚類有58科、154種,分屬蝦虎魚科(13種)、天竺綢科(12種)、雀繃科(8種)、蘭子魚科(7種)、蠕鰻科(7種)、緘科(12~13種)、塘蚌科(10種)等。甲殼動物一般在30種以上,常見的有秀麗長方蟹、褶痕相手蟹、長足長方蟹、弧邊招潮、屠氏招潮、臺灣泥蟹及鋸眼泥蟹等。一些魚、蝦并不一定在紅樹林區產卵,但是大型的幼魚、蝦都趨近紅樹林區覓食。許多商品種類如尖吻妒、斑節對蝦、墨吉對蝦等都以海區紅樹林生態系統作為養殖場與商品基地。紅樹林泥灘是鋸緣青蟹重要的棲息地,而鋸緣青蟹則是國內、外極度重視的高營養商品蟹類。軟體動物在紅樹林中的種類約在百種以上,其中包括濱螺、牡礪灘棲螺與小囊螺中的一些種類。生長在紅樹林區的藻類也有相當數量,總數超過50種,包括卷枝藻、江離與滸苔的一些種類;此外海洋種子植物中的日本大葉藻也在紅樹林中發現。許多水禽可以棲息于紅樹的枝干上。林中有鷺鴛營巢與牛背鷺、小白鷺棲生。5.3水文本次三亞市大茅水清淤疏浚工程(亞龍灣第二通道橋-出海口段)上起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下至榆林港河口,清淤疏浚河段總長2.51km。大茅水位于三亞市中部,發源于吉陽區北部山區,由北向南流經甘什嶺森林公園、吉陽區等地,最終于榆林灣注入南海,總流域面積117km2,主河長28.2km,主河道比降2.61‰。大茅水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幾十米至300m之間,最高海拔611.5m。大茅水流域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北東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間有山間小盆地。大茅水土壤類型有磚紅壤、燥紅壤和潮泥土及濱海砂土、非地帶性水稻土等。河道兩岸植被覆蓋良好。大茅水流域內建有頌和、三濃等小⑴型水庫,雙本水庫、三郎水庫、大安水庫、尖嶺水庫、黃猄水庫、高園水庫等小⑵型水庫,水庫均以灌溉為主。頌和水庫位于大茅水左岸支流,壩址距大茅水干流約0.5km,水庫建于1959年,2007年進行了除險加固,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1km2,工程任務是灌溉為主并結合養殖,總庫容699.5萬m3,正常蓄水位對應庫容480萬m3。三濃水庫位于大茅水上游,壩址以上集雨面積5.05km2,工程任務是灌溉為主并結合養殖,總庫容268.0萬m3,正常蓄水位對應庫容259.0萬m3。大茅水水資源總量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勻。大茅水流域總體自北向南流經大茅村、中廖村、吉陽區,最終于安羅村以南榆林灣入海,是三亞市境內流域面積第四大的河流,流域總面積117km2。大茅水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產生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是臺風,其次是地形雨。暴雨主要集中在5-10月,流域洪水年內分配與暴雨相應,洪水過程形狀絕大多數是尖瘦型,以單峰型為主。大茅水流域汛期一般在5-10月,其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4.1%;主汛期7-10月,其來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7.9%。特殊年份雨季可能提前至4月中旬開始,臺風推遲到11月份結束。1次洪水過程一般為3d,1d洪量平均占3d洪量的70%。5.4底泥淤泥厚度根據表3-4的檢測報告,大茅水白水橋~入海口段底泥淤泥厚度在0.30~1.05m之間,白水橋下底泥淤積較為嚴重,底泥淤泥厚度達到0.45m,總體上來看,大茅水越靠近下游底泥淤泥厚度越大,特別是在亞龍灣第二通道橋以下,底泥淤泥更為嚴重,安羅橋斷面底泥厚度為0.92m,入海口處底泥厚度達到了1.05m。主要環境保護目標(列出名單及保護級別):1、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表3-5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情況環境要素環境保護目標名稱方位距離性質規模環境功能及
保護級別生態環境項目兩側植被沿岸兩側/自然、人工植被/保護生態不被破壞海域Ⅱ類生態紅線區南側/生態紅線/滿足《海南省生態紅線管理規定》環境空氣、聲環境安羅村東側151m居住區2449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二級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1類標準安羅小學東側380m學校/榆紅村西側632m居住區2724人紅土坎村北側417m居住區710人棕櫚灘小區西側121m居住區/水三千小區西側110m居住區/綠地悅瀾灣小區西側127m居住區/水環境大茅水//農業用水區/疏浚河段滿足《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Ⅲ類標準大安水庫東側995m生活用水/《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2、項目區域環境空氣質量:使其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以及修改單中的二級標準;3、項目區域聲環境:保護項目區域的聲環境,使該區域的噪聲值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1類標準。4、項目區域水環境:保護大茅水水質,使其疏浚河段滿足《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保護大安水庫水質,使其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評價使用標準環境質量標準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本項目區域環境空氣屬于二類功能區,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硫化氫、氨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要求,標準值見下表4-1。表4-1環境空氣污染物基本項目濃度限值(GB3095-2012)(摘錄)序號污染物項目平均時間濃度限值單位一級標準二級標準1二氧化硫SO2年平均2060μg/m324小時平均501501小時平均1505002二氧化氮NO2年平均404024小時平均80801小時平均2002003一氧化碳(CO)24小時平均44mg/m31小時平均10104顆粒物PM10年平均4070μg/m324小時平均501505顆粒物PM2.5年平均153524小時平均35756臭氧(O3)年平均100160μg/m324小時平均160200表4-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摘錄)污染物名稱1小時均值(μg/m3)24小時均值年平均值氨200//硫化氫10//2、聲環境質量標準根據《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項目北側位于亞龍灣第二通道35m紅線范圍內,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4a類標準。北側、東側臨近居住區,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1類標準。表4-3《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摘錄)單位:dB(A)標準標準值Leq:dB(A)晝間夜間155454a70553、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根據《三亞市污染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本項目所在區域大茅水執行《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Ⅲ類水質標準。表4-4海水水質標準(摘錄)單位:mg/L(標注除外)項目Ⅲ類標準限值pH值(無量綱)6.8~8.8溶解氧≥4化學需氧量≤4五日生化需氧量≤4無機氮≤0.4活性磷酸鹽≤0.03石油類≤0.3陰離子表面活性劑≤0.1糞大腸菌群≤20004、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由于疏浚物填埋場地規劃為園地,因此確定其底泥執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618-2018)的相關標準限值。表4-5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單位mg/kg序號污染物項目風險篩選值pH≤5.55.5<pH≤6.56.5<pH≤7.5pH>7.51鎘水田0.30.40.60.8其他0.30.30.30.62汞水田0.50.50.61.0其他1.31.82.43.43砷水田30302520其他404030254鉛水田80100140240其他70901201705鉻水田250250300350其他1501502002506銅果園150150200200其他50501001007鎳60701001908鋅200200250300-注:①重金屬和類金屬砷均按元素總量計。②對于水旱輪作地,采用其中較嚴格的風險篩選值。污染物排放標準1、廢氣疏浚期產生的揚塵和施工機械產生的廢氣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的表2“新污染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周界外濃度最高點排放監控濃度限值為1.0mg/Nm3。疏浚期疏浚物填埋場地惡臭氣體執行《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1-93)中的表1惡臭污染物廠界標準值。表4-6惡臭污染物廠界標準值(摘錄)單位:mg/m(標注除外)序號控制項目二級1氨1.52硫化氫0.063臭氣濃度(無量綱)202、廢水本項目產生的廢水主要為員工活動產生的生活污水,污水經三級化糞池處理,達到三亞市政污水管網入網標準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中。因此本項目污水排放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4中三級標準,其中氨氮執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1962-2015)中B級標準限,其標準限值見下表:表1-1城市污水處理廠入網標準(GB26877-2011)序號項目單位間接排放限值備注1SSmg/L400《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2CODcrmg/L5003石油類mg/L204氨氮mg/L45《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1962-2015)3、噪聲疏浚期噪聲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表4-6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單位:dB(A)晝間夜間70554、固廢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物控制標準》(GB18599-2001)及修改單的規定及要求,危險固廢貯存執行《危險廢棄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及其修改單的規定及要求。總量控制指標根據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國家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種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管理。本項目為河道清淤疏浚項目,運營期無“三廢”排放,本項目無總量控制指標。
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工藝流程簡述(圖示):疏浚期:圖5-1施工期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圖1、工藝流程簡述:抓斗挖泥船適用范圍較廣,基本不受水深限制,只要挖槽能滿足施工吃水便可以施工。其優點是很容易增加挖泥深度,只要將抓斗鋼纜放長,就能使抓斗在較深地方挖取泥土。抓斗挖泥船施工時占用水域較小,對于狹窄、水淺的施工區域是其他類型挖泥船所不能勝任的,并且不受雜物及塊石的影響。由于自身屬于機械式挖泥船的特點,在狹窄水域開挖基槽、基坑等以及在開挖較硬的粘土及巖石的時候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抓斗式挖泥船有作業吃水淺,挖掘土質范圍廣(淤泥、粘土、沙土、垃圾等)、挖掘效率高(挖掘物含水量少)、挖掘費用低(是一種最直接的挖掘方式)等特點,特別是土質復雜、垃圾較多、排泥距離較遠時,優勢更為明顯。因此本工程配備6艘斗容為4m3的抓斗式挖泥船,每艘挖泥船配備2艘500m3開底泥駁,共12艘泥駁。抓斗挖泥船屬機械式挖泥船,在它的船體上安裝有一臺進行水下泥沙挖掘和抓取的旋轉式吊機。運用懸吊在吊機鋼纜上的抓斗,并依靠其自身的重力作用,張開抓斗放入水中一定深度,通過斗齒切入泥層和閉合抓斗,來挖掘和抓取泥沙。然后,通過操縱船上的旋轉式起重吊機,將裝滿泥沙的抓斗提升出水面一定高度,回旋至靠泊在挖泥船舷旁的泥駁上方,開啟抓斗,將挖掘的泥沙直接卸入泥駁,卸空后的抓斗,再通過旋轉式吊機的回旋,返回至挖泥處,進行下一輪的挖泥作業,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作業。其具體的作業流程為:平面定位→下斗深度確定→下斗開挖→提升旋轉→裝駁-→挖深符合要求后移船到下一位置開挖。挖泥船組的主要配備:抓斗式挖泥船、泥駁船、拖輪、拋錨艇。本工程挖泥主要土層為淤泥、粗砂、淤泥混砂等。抓斗式挖泥船組進行挖泥施工,船只定位后,采用分段分層進行挖泥施工,施工順序為先邊坡后基槽,采用橫向排斗,依次前移的方法,每層開挖厚度不超過2.0m。抓斗式挖泥船常見排斗方法:1、順序排斗法,挖軟土時,采取由里向外排斗,挖硬土時,采取由外向里排斗;2、留埂排斗法,挖泥船先挖第一關,再挖第三關,然后再退回挖第二關,采取此法能提高挖硬質土的效率;3、梅花式排斗法:當平均泥層厚度很薄時,為避免整個挖槽超深,采取此法。本工程挖泥土方量大,設立了專門的疏浚物填埋區,利用船上自帶的GPS系統向指定的區域進行棄土。本工疏浚物填埋區在入海口河道右側,平均場內運距約1.0公里。500方泥駁往返約0.5小時。抓斗清淤駁船運輸方案施工工藝流程如圖5-2。靠近河岸部分的垃圾和體積較大的沉船等廢棄物,按照總清淤量的5%考慮,不允許傾倒入海洋,首先采用2m3反鏟挖泥船清除至500m3泥駁上,待晚上22:00至第二天6:00之間運輸1km至附近堆放場。靠近護岸部位各種建筑物較多,大型船舶不方便施工,采用體積較小和較靈活的2m3反鏟挖泥船施工,按照總清淤量的15%考慮,挖除的淤泥裝卸至500m3開底泥駁上,運輸1.0km至入海口河道右側疏浚物填埋區。圖5-2抓斗清淤駁船運輸方案施工工藝流程圖2、抓斗挖泥船施工的質量控制施工前進行原泥面測量,并取得現場工程師的認可,作為邊坡放樣和挖泥范圍的依據,在勘察現場、對照《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基礎上,分析各區土層的分布情況,最終確定分區、分層大樣指導挖泥施工。施工過程中應加強船舶檢修,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泥沙流失,泥駁船的航行線路應按現場工程師指定航線航行。挖泥船組按規定懸掛信號旗。按預定分區順序組織施工,盡可能減少船組間的相互干擾,施工前可依據地質資料及實測原地形地貌,適當調整的挖泥分界線,使得各區間工作大致平衡,形成流水作業,施工船組間的相互干擾降至最低。同時依據浚前測量資料按設計邊坡確定基槽、區域的開挖放坡邊界。各區均采用分層分條開挖法,分層厚度控制為2m,為確保基槽開挖過程中不發生坍塌,挖泥時依據土質及土層厚度按設計要求放坡,放坡采用階梯法。挖泥采用導標法及實時動態GPS自動定位系統配合,定位精度高,在施工過程中勤打水,控制挖泥厚度,特別是邊坡及斗位聯接處,防止超挖。從根本上減少對環境影響的懸浮物產生量、擴散范圍。各層挖泥土樣及施工記錄及時報送現場工程師,分段開挖的基槽應有足夠的搭接長度,防止施工回淤。疏浚土必須按照有關部門要求拋至規定的拋泥區域內,嚴格按國家海洋局管區規定的區域進行拋泥。為減少挖泥對周邊的污染,促進文明施工,疏浚時盡可能選在漲潮時開挖,減少泥土的擴散流失。開挖時選擇中小潮、海況好的時間施工,并在施工區周圍混水區設置防污簾,以減小懸浮物的擴散范圍。施工過程中必須填寫詳細施工記錄,包括挖泥船及泥駁船注冊號,施工位置及泥土類型,挖泥標高,挖泥船裝駁時間,泥駁航行,拋泥到達挖泥船的時間等。為了了解施工后水域的質量情況,一般挖泥船前進50~100m左右,應采用多波束儀對所施工區進行海測,通過分析確定最佳的施工方法。對施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主要污染工序:疏浚期1、大氣污染源本項目疏浚期產生的廢氣主要是施工揚塵、各種燃油動力機械及運輸車輛排放的廢氣等。(1)施工揚塵施工揚塵主要來自施工過程中的風力揚塵、土石方和建筑材料車輛運輸所產生的道路揚塵和作業揚塵。揚塵的影響范圍較廣,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沿線道路兩側及施工現場,尤其是天氣干燥及風速較大時更為明顯,從而使該區塊及周圍附近地區大氣中總懸浮顆粒濃度增大。據調查,施工作業場地近地面粉塵濃度可達1.5~30mg/m3。由于粉塵的產生量與天氣、溫度、風速、施工隊文明作業程度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因此,其排放量難以定量估算。疏浚準備期揚塵主要為物料運輸、堆土場和棄土布置以及清障時所產生的揚塵,使得大氣中的TSP濃度增高。當風速≥3.5m/s、相對濕度≤60%時,施工揚塵影響強度和范圍見下表。表5-1施工揚塵影響強度的范圍距現場距離m5203050100~150揚塵濃度mg/m310.142.891.150.860.61另外,運輸材料的車輛在施工場內和附近道路行駛引起的道路揚塵影響較大、時間較長,其影響程度因施工場地內路面破壞、泥土裸露而加重,一般揚塵量與汽車速度、汽車總量、道路表面積成比例關系。有關資料顯示,施工工地運輸土方時行車道兩旁揚塵的濃度可達8~10mg/m3,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控制措施,揚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較明顯。(2)各種燃油動力機械及運輸車輛排放的廢氣廢氣污染主要為各類施工機械施工、機器入場以及運輸車輛所排放的尾氣,其產生的主要決定因素為燃料油種類、機械性能、作業方式和風力等,其中機械性能、作業方式因素的影響最大,排出的各類燃油廢氣主要污染物為NO2、CO和烴類物等。2、水污染源清淤疏浚工程中主要廢水污染源有: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工作機械產生的廢水主要有設備沖洗等產生的泥漿水。主要污染因子為COD、NH3-N、SS、石油類。(1)施工廢水疏浚期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工作機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機械被雨水沖刷后產生的油污水,同時項目疏浚過程會使用車輛、機械設備,產生的沖洗廢水,其主要污染物為COD、SS和石油類,經類比分析污染物產生濃度分別約為400mg/L、9.034kmg/L、80mg/L。(2)生活廢水項目疏浚期為2.5個月,主要廢水污染源為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本項目疏浚準備期施工人員40人,每個施工人員生活日用水定額按150L計,排污系數按0.85計,則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產生量為5.1m3/d。主要污染物為COD、BOD5、NH3-N等。其中,COD含量按350mg/L計,BOD5濃度按250mg/L計,NH3-N濃度按35mg/L計,則COD產生量約1.785kg/d,BOD5產生量約1.275kg/d,NH3-N產生量約0.18kg/d。辦公生活區生活污水依托民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進行處理,然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本項目疏浚期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和污染負荷見下表。表5-2施工期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和污染負荷污染物CODBOD5NH3-NSS濃度(mg/L)35025035250污染負荷(kg/d)1.7851.2750.181.275(3)臨時堆土場廢水臨時堆土場廢水主要是疏浚物的濕度高,在堆放過程會產生滲濾液廢水,其主要污染物為SS,通過類比其他類型項目,懸浮物濃度約在180-250mg/L。(4)施工過程造成的河水懸浮物增加河道清淤過程擾動河床,可能會造成河水渾濁,SS濃度增高的現象。通過類比其他類型項目,疏浚期間的河水水質中的懸浮物濃度約在80-160mg/L。3、噪聲污染源疏浚期噪聲主要來自工作機械噪聲、作業噪聲和運輸車輛噪聲。工作機械噪聲由工作機械所造成,如挖掘機和自卸汽車等,多為點聲源;運輸車輛的噪聲屬于交通噪聲。在這些施工噪聲中對聲環境影響最大的是工作機械噪聲。對此,項目需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合理布置現場,合理組織交通運輸,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疏浚期高噪聲設備應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夜間禁止使用高噪聲機械設備,杜絕深夜施工噪聲擾民,另外,對項目區平面布局時應將工作機械產噪設備盡量置于場地中央,進行合理布設,減少工作噪聲對民眾的污染影響。對因生產工藝要求和其它特殊需要,確需在夜間進行超過噪聲標準施工的,施工前建設單位應向有關部門申請,經批準后方可進行夜間施工。表5-3建筑施工機械噪聲級序號機械設備名稱噪聲級(dB)1抓斗挖泥船75-952自卸汽車76-924、固體廢物(1)生活垃圾疏浚期平均工作人員為40人/d,工作人員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以1.0kg/d計,則疏浚期生活垃圾產生量為40kg/d。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存放于施工場地內設置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定期統一清運,禁止隨意向河道傾倒垃圾。(2)疏浚物疏浚期固體廢物主要是疏浚工程產生的疏浚物,疏浚物為砂石、表土、雜草等,疏浚物總量為35.03萬m3,河道疏浚出來的疏浚物用于填埋周邊廢棄的養殖池塘,該池塘面積約為69600㎡,容積約為348000m3,足以容納疏浚物。(3)廢機油項目疏浚過程中,項目使用的水陸兩用挖掘機、運輸汽車等設備機械在維修時會產生少量的廢機油,產生量約0.022t/a,本項目在維修時或機械、車輛更換機油時不在項目區和施工營地更換,將其開至機械維修廠進行維修和更換,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廢機油由維修廠收集暫存,而后交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收集處理處置。5、生態環境在河道疏浚過程中,將破壞已經形成的水生生態系統,底棲生物,特別是可以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將會隨河道疏浚過程一并被清除。河道疏浚本身不會對河水水質產生影響,新的底棲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將會重新形成,因此,清淤對底棲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暫時的。疏浚期對地表植被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臨時堆土場等的占地,將破壞地表植被;砂石堆放、砂石和裸露的開挖面,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可能對陸域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1)作業占地臨時堆土場等占地、占壓,破壞了原有地表植被,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降低土壤抗侵蝕能力,重塑或破壞了原地形地貌。在雨季,易發生濺蝕、細溝侵蝕等水土流失;尤其在暴雨季節,由于擾動后的松散、裸露地表抗侵蝕力極低,原有天然或人工排水系統被破壞,容易發生強度以上的流失。工程臨時占地需采取排水、植被恢復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2)臨時堆場臨時堆土場容易引起生態破壞,包括兩個方面:①臨時堆土占地對土地的直接破壞,如會直接摧毀地表土層和植被,從而引起土地和植被的破壞;②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周圍大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臨時堆場設置臨時擋渣措施(如沙袋);施工用地周圍利用擋板與外界隔離。(3)河道疏浚在河道疏浚過程中,因把河流沉積物表層清除,將破壞已經形成的水生生態系統和底棲生物,特別是可以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將會被清除。由于本工程使用的是粗放型的疏浚工藝,在開挖過程中將產生較大的懸浮物影響河道。除此以外,疏浚本身不會對河水水質產生影響,新的底棲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將會重新形成,因此,清淤對底棲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暫時的。(4)水文情勢工程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茅水的防洪排澇能力,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河道疏浚后,河道行洪斷面增大,過水能力增強,河道糙率有所變小,使得河流流速增大,河道洪水水位降低,河道泄洪能力進一步加強,沿岸村鎮防洪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剩余土方可用于中交綠城—高福小鎮項目內其他建筑施工的土方回填,對環境影響小。
項目主要污染物產生及預計排放情況內容類型排放源(編號)污染物名稱處理前產生濃度及產生量排放濃度及排放量大氣污染物疏浚期施工揚塵TSP少量少量,無組織排放施工機械、運輸車輛NOx、THC、CO少量少量,無組織排放水污染物疏浚期施工廢水COD、SS、BOD5、氨氮污水產生量為5.1m3/d。COD350mg/L,1.785kg/dBOD5250mg/L,1.275kg/dNH3-N35mg/L,0.18kg/d,生活污水依托民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進行處理。臨時堆土場、洗車廢水SS少量經沉淀池處理后用于施工場地噴淋降塵固廢疏浚期項目區疏浚物35.03m3用于填埋周邊廢棄的養殖池塘施工人員生活垃圾40kg/d經過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機械設備、車輛廢機油0.022t/a在維修廠維修或更換機油時產生廢機油由維修廠收集暫存,而后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處置噪聲疏浚期,項目產生的主要噪聲污染源為作業機械產生的噪聲,各類施工機械運行時等效聲壓級在85~100dB(A),評價區域噪聲值滿足達到《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的要求。其他/主要生態影響(不夠可附另頁)項目疏浚后有利于河道泄洪和沿江防洪,疏浚活動不會建筑堤壩、阻水斷流,因此不會對大茅水中的洄游魚類的繁殖、生存構成威脅。規劃區內灘面無珍稀樹木生長,普遍為裸露的荒灘或被雜草覆蓋,因此,不會對河段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項目清淤后,當地洪水位也會隨之降低,減少了洪水期對河岸沖刷產生的水上流失。項目僅對表土、砂石、雜草進行疏浚,疏浚后,河底將基本恢復原始地形,不會由于清淤導致兩岸滑坡,造成水土流失,不會導致河道改向。建設項目疏浚工程會引起水體局部懸浮物產生、溶解氧變化,會對水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由于工程建設僅為臨時性,待工程完工后即可恢復;河道疏浚工程將暢通水系,河道的拓浚、水流通暢將有利于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可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環境影響分析一、疏浚期環境影響簡要分析:1、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為河道疏浚工程,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2.3-2018),本項目屬于水文要素影響型建設項目中的受影響地表水域類,工程垂直投影面積及外擴范圍0km2,工程擾動水底面積約為0.22km2,過水斷面寬度占用比例約為0,項目影響范圍不涉及重要水生生物“三場一通道”,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2.3-2018)中表2的水文要素影響型建設項目等級判定表,故項目地表水評價等級為水文影響型二級評價。(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速凍美式直薯條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秦辣椒粉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機水泵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燙金印花面料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油浸式變壓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標準干線放大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數顯控制壓力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彩貂小姐帽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國窖1573酒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即食蝦仁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廣東省高考物理試題(含答案解析)
- 拖車服務合同協議書模板
- 智能手機組裝工藝流程
- 妻子婚內忠誠協議書
- 2025-2030年全球與中國心理測驗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機遇和風險研究報告
- 銀行業反洗錢培訓課件
- 醫美行業營銷策劃方案模板
- 2025年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期末模擬試卷(含答案)
- 餐廳控煙制度管理制度
- 新媒體部筆試題目及答案
- 道路旅客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x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