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國語·魯語上》記載:“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終則講于會,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元侯作師,卿帥之,以承天子。諸侯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是以上能征下,下無奸慝?!睋丝芍?,西周分封制()A.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 B.激化了各封國之間的矛盾C.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 D.奠定后世王位繼承的原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表明諸侯必須每五年本人朝覲天子一次,其余四年應派使臣覲見;“終則講于會……其間無由荒怠”表明朝覲后還需“正班爵”“帥長幼”“訓上下”“制財用”,且“其間無由荒怠”,體現分封制下對諸侯朝覲天子有制度性要求,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分封制強化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沒有激化各封國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天子往往不能直接干涉,沒有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王位繼承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2.東漢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隋唐時期,侍中、尚書多被賦予“參掌機密”參預朝政“委以機務”等頭銜。這反映出古代君主()A.利用分化事權加強皇權 B.借助內輔機構控制核心權力C.意在轉移最高決策權力 D.加強官員監察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至隋唐(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漢以來,侍中、尚書等內輔機構逐漸掌握宰相之權,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內朝又稱為內輔,以后歷代基本上都存在內朝機構,協助皇帝決策,歷朝形態不盡相同的外朝,主要擔負常規性的管理職能,或者職能被內輔侵奪甚至近乎虛設,所以材料反映出古代君主借助內輔機構控制核心權力,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分化事權,排除A項;皇帝擁有最高決策權力,材料中的措施是為了加強皇權,不是轉移最高決策權力,削弱皇權,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監察,排除D項。故選B項。3.《清會典》稱軍機處為“辦理軍機處”,無公署,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樞垣記略》記載:“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稍有泄漏?!边@說明清朝軍機處()A.彌補了中樞決策機制的不足 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務于專制皇權強化的需要 D.政治職能存在著單一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清代(中國)。據材料“無公署,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稍有泄漏”,可知,清朝軍機處沒有公署,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同時跪受筆錄,本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服務于專制皇權,C項正確;軍機處并沒有決策權,排除A項;“革除了”,表述夸大,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軍機處是服務皇權的需要,并不能說明政治職能單一,排除D項。故選C項。4.屋大維統治時期,對元老院進行清洗,獲得“元首”稱號,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意為至圣至尊)尊稱,并取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據統計,在屋大維執政的后20年,僅有4項法令由公民大會通過,而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這反映出該時期羅馬()A.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 B.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C.重視發揮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強化了社會等級差異【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屋大維執政時期,形成元首制,掌握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和立法權,執政的后20年,僅有4項法令由公民大會通過,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反映出該時期羅馬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B項正確;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貴族元老院掌權,但材料未體現貴族寡頭特征,排除A項;據材料“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體現了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獨裁統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等級,排除D項。故選B項。5.14世紀初,法國國王為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高級教士、世俗貴族和富裕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此后,三級會議逐漸成為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該會議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這說明當時三級會議()A.代表了新興階級利益 B.旨在實現世俗王權與教權的分離C.有利于加強王權統治 D.標志著法國確立了議會君主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初(法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與教皇對抗,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說明當時三級會議有利于加強王權統治,C項正確;當時未產生新興階級,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與教皇對抗來加強王權,不是為了與教權分離,排除B項;三級會議標志著法國的封建社會進入了等級君主制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6.下表所示為1689~1884年英國政治的發展情況(部分)。這反映出該時期英國()時間內容1689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法律由議會制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和招募常備軍1701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和羅馬教廷教會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繼承王位1721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32第一次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1876第二次議會改革,使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選舉權1884第三次議會改革,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A.法律是保障國家權力重要武器 B.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的滯后C.君主立憲制度具有明顯貴族色彩 D.民主政治發展具有漸進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689至1884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限制王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1721年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32年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1876年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選舉權,1884年英國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由此可見,1689~1884年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漸進性的特點,D項正確;“法律是保障國家權力的重要武器”表述正確,但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性特點,并不是滯后性,排除B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范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貴族色彩的不斷淡化,排除C項。故選D項。7.在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下,三個權力主體相互制約,任何一方都不擁有凌駕于其他兩權之上的優勢。但是,一旦其他權力主體不肯予以合作,就會出現僵局,而當權力的行使帶來嚴重后果時,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這說明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A.解決了集體決策權力分配問題 B.強化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C.直接導致兩黨交替執政的格局 D.對政治運行具有雙重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美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一方面使得三個權力相互制衡,有利于防止專權,另一方面,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影響行政效率,可見,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對政治運行具有雙重影響,D項正確;據材料“出現僵局,而當權力的行使帶來嚴重后果時,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可知三權分立體制有弊端,“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聯邦政府行政權力的情況,排除B項;三權分立體制是三個權力主體相互制約,不是兩黨交替執政的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8.民國初期,資產階級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進的民主制模式,對其政黨政治進行了全面的移植。他們認為和西方國家一樣,只要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組成政黨內閣,就可“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我們的主義和政綱就可以求其貫徹了”。由此可見()A.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失敗具有一定必然性 B.政黨間為謀求議席而展開激烈競爭C.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斗爭實現了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資產階級價值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材料“他們認為和西方國家一樣,只要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組成政黨內閣,就可‘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及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近代中國的國情并不了解,西方的政黨政治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國,所以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失敗具有一定必然性,A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資產階級政治精英的想法,沒有涉及各政黨之間的激烈競爭,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北洋軍閥對內實行專制統治,民主政治沒有實現,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思想并非辛亥革命催生,排除D項。故選A項。9.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指出:“黨在黨員乃至群眾中有極大威權,政府的威權卻差得多。這是由于許多事情為圖省便,黨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權機關擱置一邊?!睋丝芍?,毛澤東意在()A.調整中國革命的斗爭策略 B.優化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C.適應民族戰爭新形勢需要 D.強化黨中央絕對領導權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毛澤東認為黨在黨員乃至群眾中有極大權威,政府的權威卻差的多,是因為為圖省變,黨直接做了,沒有發揮政府機關的作用,說明毛澤東意在優化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B項正確;材料不是關于革命斗爭策略,排除A項;1928年,抗日戰爭尚未展開,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發揮根據地政權機關的作用,不是強化黨中央絕對領導權威,排除D項。故選B項。10.1928年,國民黨通過的《訓政綱領》規定,“在人民未經政治訓練及未完全了解實行三民主義以前,唯有黨能代表全國人民負建國之大任”,“以國民黨獨負全責,領導國民,扶植中華民國之政權治權,而使之發展,以入憲政之域,固至為明顯”。這一規定()A.意在構建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合法性 B.反映出國民黨執政能力的提升C.表明孫中山的憲政思想得到徹底執行 D.標志政黨政治在中國完全破滅【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訓政綱領》規定由國民黨領導國民行使政權的做法違背了孫中山的“主權在民”的初衷,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A項正確;據材料“唯有黨能代表全國人民負建國之大任”“國民黨獨負全責”可知,國民黨構建“一黨專政”,與執政能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是國民黨的《訓政綱領》,不是憲政,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國民黨構建“一黨專政”,沒有說其他政黨,“完全破滅”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1.195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向社會公布。根據統計,通過選民資格審查的人數占成年人口總數的97.18%。1954年,在開展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超過當地成年人口的70%,有的地方超過90%,共收到100多萬條意見或建議。據此可知,新中國的這些民主實踐()A.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C.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1954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眾多,說明這些民主實踐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D項正確;民主實踐“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說法有些絕對化,排除A項;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不是民主法治建設,排除B項;這些民主實踐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12.商鞅變法時,“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些措施()A.利于促進國家實力增強 B.激發了地方強宗大族斗志C.阻礙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商鞅變法時期實行了什伍連坐制度、強制拆散大家庭、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等措施,這些措施有利于增強秦國的國家實力,A項正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與激發斗志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獎勵軍功推動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排除C項;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13.有學者稱,西漢桑弘羊的“均輸”是把賦稅貢品折合成當地“物豐價廉”的物品轉運銷售,其核心在于“賣”與“利”;而王安石的“均輸”則更傾向于從距離較近且價格較低的地區購買上供的物資,其核心在于“買”和“用”。據此可知,王安石的均輸法不同于桑弘羊之處在于()A.未能突破傳統重農抑商政策 B.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C.利用市場規則增加財政收入 D.旨在保障物資的有序供應【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和北宋(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桑弘羊的“均輸”是把賦稅貢品折合成當地“物豐價廉”的物品轉運銷售,其核心在于“賣”與“利”,為增加財政收入;而王安石的“均輸”則更傾向于從距離較近且價格較低的地區購買上供的物資,其核心在于“買”和“用”,既保證朝廷在物資方面的需求,又節省購物錢鈔和運費,說明王安石的均輸法旨在保障物資的有序供應,D項正確;桑弘羊的“均輸”和王安石的“均輸”都突破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桑弘羊的“均輸”和王安石的“均輸”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桑弘羊的“均輸”利用市場規則增加財政收入,排除C項。故選D項。14.1909年,清政府成立直隸咨議局,選舉出議長和副議長、常駐議員等,負責本省應行應革事件,議決歲出入預、決算和稅法及公債,直隸咨議局成立后成為地方勢力和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的大本營。這表明直隸咨議局的成立()A.體現了清政府探索中央集權體制改革 B.表明民主共和已成為大勢所趨C.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D.反映出維新派獲得政治主導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9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清政府成立直隸咨議局,采用民主的方式,選舉出議長和副議長、常駐議員等,成為地方勢力和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的大本營,表明直隸咨議局的成立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在直隸進行,是清政府探索地方政治體制改革,排除A項;“民主共和已成為大勢所趨”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維新派的主導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5.1988年,我國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開始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這些舉措()A.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影響 B.基本實現了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C.適應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D.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現代。根據材料信息“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并結合所學可知,1993年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精簡機構的重點在于撤并一些部委機構,將一些權力下放,這適應了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C項正確;結合所學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排除A項;結合所學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結合所學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中央政權無法對其有效控制,最終采用了郡縣二級制的治國方式。西漢初期,劉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級制的優缺點,形成西漢特有的既有封國存在,又采用了二級制地方行政層級的體制。到了東漢末年,原來只是虛設的州演變成一級行政機構,三級制的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就此形成。隋朝對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層級體制的混亂局面進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縣,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二級制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唐朝進一步對州縣進行合并,同時,設立“道”來劃分監察官員的巡察區域。唐后期為了邊防軍事需要設立方鎮(亦稱藩鎮),道與方鎮逐漸融合,演變成了一級行政機構。于是,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從原來的二級制變成三級制。——摘編自宋學文《中國地方行政層級體制的歷史嬗變規律辨析》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敗教訓,“杯酒釋兵權”,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制其錢谷”,不許地方州郡一級長官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并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又以天下土地形勢,根據交通線設置路作為地方最高一級政權,路分置經略安撫司、運轉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分別掌管地方的軍、政、刑、財,這四司互不統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對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層級少,則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層級多,則管理鏈條長,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層級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存在一個可容忍的變動區間。地方行政制度的這種內在要求,接納中央集權演變而來的新的高層政區,必須使原有的高層政區級別逐層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層級的相對平衡??v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h以上地方行政層級,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博弈往往處于震蕩變動之中?!幾猿绍姟吨袊糯胤叫姓蛹夋幼兗皢⑹尽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層級演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綜合上述材料,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層級變遷的規律?!敬鸢浮浚?)原因: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吸取前朝地方行政區劃的教訓;地方幅員擴大的影響。(任答兩點即可)(2)主要措施: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州郡長官權力,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設立轉運司在內的四個平行路級機構;增設通判制約知州。(任答兩點即可)規律: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縣級政區保持相對穩定;沿襲前代制度損益變革。(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至唐的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中央政權無法對其有效控制,最終采用了郡縣二級制的治國方式?!笨傻贸黾訌娭醒爰瘷啵S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根據材料“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西漢初期,劉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級制的優缺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吸取前朝地方行政區劃的教訓;地方幅員擴大的影響?!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第一小問主要措施,根據材料“‘杯酒釋兵權’,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制其錢谷’,不許地方州郡一級長官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并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州郡長官權力,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根據材料“路分置經略安撫司、運轉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分別掌管地方的軍、政、刑、財,這四司互不統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笨傻贸鲈O立轉運司在內的四個平行路級機構;根據材料“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可得出增設通判制約知州。第二小問規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縣級政區保持相對穩定;沿襲前代制度損益變革。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民主共和制作為人類政治文明史上較完備的民主制度,曾引起世人的向往與研究。法國托克維爾(1805~1859)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得益于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民主習慣,在這個問題上,梁啟超也注重對美國歷史傳統的研究。托氏認為地方分權制度對于一切國家都是有益的,而對于一個民主的社會更是最為迫切的需要,梁氏也認為地方自治是民主共和制之基礎。托氏認為分權制衡的原則使得各司其職,不至于越權;梁氏認為在美國政治實踐中,“如果行政部權限太狹,則……不能自由以行其政策;反之,行政部則將濫用其職權,而反于共和政治之本意”。托氏對美國民主共和制進行考察是為法國人民尋求一套實現民主的機制與原則,而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幾詮堩槻锻锌司S爾與梁啟超對美國民主共和制認知比較研究》材料二17、18世紀,法國和英國在海外殖民地上進行了長期的對抗,但法國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致使其敗于英國,并加劇了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一些游歷英美的法國先進人士開始尋求良策。法國是一個政治思潮紛繁復雜的國家,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法國國內局勢也容易受歐洲影響,比如在路易十六被處死后,為撲滅法國革命火焰,英國聯合他國組成反法同盟,而巴黎人民推翻無力抵抗的吉倫特派的統治后,雅各賓派趁機上臺執政,他們實行恐怖政策,無數的無辜人被送上斷頭臺。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力機關內部派別林立,代表著不同集團的利益。雖然幾經波折,但它(共和政體)仍舊是法國一直追尋的理想政體?!幾宰拷【?789~1875年法國政治轉型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托克維爾與梁啟超對美國民主共和制認知的異同,并簡要說明其認識不一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1789~1875年法國政治轉型的因素和特點?!敬鸢浮浚?)同:都認為美國民主共和政體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地方自治與實行民主共和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分權制衡原則在美國民主共和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異:托克維爾考察的重點在于形成民主共和的機制,而梁啟超則重點考察形成民主共和的條件。(異同各答一點即可)原因:托克維爾針對法國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模式幾經反復,試圖學習和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為了說明共和制度之路在中國行不通,堅持君主立憲制度。(2)因素:國內:啟蒙運動的興起;國內政治動蕩,財政危機加??;階級矛盾尖銳。國際: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殖民霸權的爭奪;英美革命的影響。(國際國內背景各答一點即可)特點:思潮混亂多變;政體確立艱難;黨派斗爭復雜;轉型的趨勢是民主化,最終確立民主共和制。(任答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對比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美國)。同:根據材料“法國托克維爾(1805~1859)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得益于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民主習慣,在這個問題上,梁啟超也注重對美國歷史傳統的研究”可知,都認為美國民主共和政體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根據材料“托氏認為地方分權制度對于一切國家都是有益的,而對于一個民主的社會更是最為迫切的需要,梁氏也認為地方自治是民主共和制之基礎”可知,地方自治與實行民主共和制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材料“托氏認為分權制衡的原則使得各司其職”“如果行政部權限太狹,則……不能自由以行其政策;反之,行政部則將濫用其職權,而反于共和政治之本意”可知,分權制衡原則在美國民主共和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異:根據材料“托氏對美國民主共和制進行考察是為法國人民尋求一套實現民主的機制與原則,而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笨芍锌司S爾考察的重點在于形成民主共和的機制,而梁啟超則重點考察形成民主共和的條件。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托克維爾針對法國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模式幾經反復,試圖學習和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根據材料“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可知,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為了說明共和制度之路在中國行不通,堅持君主立憲制度。
【小問2詳解】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789~1875年(法國)。第一小問因素:國內:根據材料“法國是一個政治思潮紛繁復雜的國家,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可知,啟蒙運動的興起;根據材料“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力機關內部派別林立,代表著不同集團的利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政治動蕩,財政危機加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法國階級矛盾尖銳。國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霸權的爭奪;根據材料“一些游歷英美的法國先進人士開始尋求良策”可知,英美革命的影響。第二小問特點:根據材料“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可知,思潮混亂多變;根據材料“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力機關內部派別林立,代表著不同集團的利益”可知,政體確立艱難;黨派斗爭復雜;根據材料“雖然幾經波折,但它(共和政體)仍舊是法國一直追尋的理想政體?!笨芍D型的趨勢是民主化,最終確立民主共和制。(任答兩點即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有關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指示中規定各根據地普遍實行“三三制”。淮北抗日根據地在中共的指示下,逐級逐步地改造鄉村政權,直到1942年正式宣布廢除地主掌權的保甲制度,實行代表制。在實施減租減息并有了充分的群眾基礎后,根據地進入到由點到面、大范圍的以鄉選為主要形式的基層政權建設中來。從根據地基層政權人員黨派成分上來看,非黨員占比達到60%多,在組織形式上都是由民主集中制的代表會構成。中國共產黨在淮北根據地開展的基層政權建設首先是一場聯合各抗日階級、階層力量的政治動員,為淮北根據地的對敵斗爭輸送了最大程度上的群眾力量,與此同時,基層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也徹底扎根鄉村。——摘編自胡又伊《淮北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941~1945)》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通過積極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央對混跡在農村中的敵特分子進行徹底清除和堅決打擊,同時領導人民大力發展生產。中國共產黨通過整黨整風運動、思想教育,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通過土改、農業合作化運動,徹底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關系和剝削制度,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階級力量對比和社會關系,解放了被嚴重束縛的農業生產力。針對農民生活境遇低下、文化素質不高且沿襲著幾千年來的封建陋習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依靠強有力的國家機構,通過對農村的階級動員和社會整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傳統農村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幾岳畲悍濉督▏跗诘霓r村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淮北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的特征及成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條件。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現代中國農村基層建設的認識。【答案】(1)特征:漸進性;貫徹“三三制”原則;因地制宜。成效:整合了鄉村社會資源,動員了民眾支援抗戰;改善了鄉村人民生活;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培育了公民意識,增強了政治認同;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2)條件:農村中的國民黨殘余與反革命勢力的基本肅清;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對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探索的經驗。認識: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核心;農業現代化和土地制度的變遷,是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根本所在;清除舊思想、舊習俗,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是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文化動力與思想支撐。【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41至1945年的中國。第一問特征,由材料“淮北抗日根據地在中共的指示下,逐級逐步地改造鄉村政權,直到1942年正式宣布廢除地主掌權的保甲制度,實行代表制?!笨傻贸鰸u進性;由材料“在實施減租減息并有了充分的群眾基礎后,根據地進入到由點到面、大范圍的以鄉選為主要形式的基層政權建設中來?!奔八鶎W可得出貫徹“三三制”原則;因地制宜。第二問成效,由材料“中國共產黨在淮北根據地開展的基層政權建設首先是一場聯合各抗日階級、階層力量的政治動員,為淮北根據地的對敵斗爭輸送了最大程度上的群眾力量”及所學可得出整合了鄉村社會資源,動員了民眾支援抗戰;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材料“與此同時,基層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及所學可得出改善了鄉村人民生活;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由材料“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也徹底扎根鄉村”及所學可得出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培育了公民意識,增強了政治認同。
【小問2詳解】本題是原因、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初期。第一問條件,由材料“中央對混跡在農村中的敵特分子進行徹底清除和堅決打擊,同時領導人民大力發展生產。”及所學可得出農村中的國民黨殘余與反革命勢力的基本肅清;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由材料“通過土改、農業合作化運動,徹底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關系和剝削制度,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階級力量對比和社會關系,解放了被嚴重束縛的農業生產力?!奔八鶎W可得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對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探索的經驗。第二問認識,由材料“中國共產黨通過整黨整風運動、思想教育,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奔八鶎W可得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核心;由材料“通過土改、農業合作化運動,徹底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關系和剝削制度,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階級力量對比和社會關系,解放了被嚴重束縛的農業生產力。”及所學可得出農業現代化和土地制度的變遷,是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根本所在;由材料“針對農民生活境遇低下、文化素質不高且沿襲著幾千年來的封建陋習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依靠強有力的國家機構,通過對農村的階級動員和社會整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傳統農村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奔八鶎W可得出清除舊思想、舊習俗,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是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文化動力與思想支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對社會現狀的變革。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歷史進步的必然。亨廷頓認為:“革命是劇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對國家內部價值觀、社會神話、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權、政府行為和政策的變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統治者對既定制度所進行的調整,并不否定現存制度;是由社會統治力量內部的少數派發動的改變社會制度的政治活動;是在舊體制允許的范圍內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對舊統治階層的大多數而言,依然是被動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只有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運用這兩種社會變革的手段,才有可能獲得預想的結果?!幾岳顣缘ぁ稖\析革命與改革》根據材料并結合中西方的相關歷史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示例一:主題;近代史上各國的改革與革命共同推動新制度逐步取代舊制度。闡述:在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通常有一部分具有改革思想的社會上層人士和知識精英,通過他們的努力影響到政府的決策,并促使政府采取一定程度的改革措施,以推動新制度取代陳腐的舊制度。例如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不久,正是華盛頓、杰弗遜、富蘭克林等政治精英充分認識到邦聯制這種帶有傳統殖民統治陰影政體的弊端,毅然推動美國實行政體的變革,通過頒布1787年憲法建立聯邦制總統共和制國家,建構起聯邦政府的政治權威,為美國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對改革的倡導往往會激發起人們對改革寄予更大的期望,這樣就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特別是上層社會的分裂,造成政府對國家控制能力的松懈,并為主張推翻現行制度的革命者提供發展壯大的機遇。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由于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議會推動限制王權的改革法案為王黨勢力所不容,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同盟,與王黨勢力徹底決裂,通過內戰、“光榮革命”等開始建立近代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治。因此,近代史上各國的改革與革命互為因果,成為推動各國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動力。示例二:主題:改革是推動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重要原因。闡述:戊戌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這次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因此,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動力。【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現代的中西方。示例一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對社會現狀的變革。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歷史進步的必然。”“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論題:近代史上各國的改革與革命共同推動新制度逐步取代舊制度。其次,結合近代史上各國的改革與革命的史實分析闡述。如改革方面以美國為例,列舉1787年憲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背景是,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不久,正是華盛頓、杰弗遜、富蘭克林等政治精英充分認識到邦聯制這種帶有傳統殖民統治陰影政體的弊端,毅然推動美國實行政體的變革,內容是,頒布1787年憲法建立聯邦制總統共和制國家,建構起聯邦政府的政治權威,影響是為美國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如革命方面以英國為例,列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經過和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背景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議會推動限制王權的改革法案為王黨勢力所不容,經過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同盟,與王黨勢力徹底決裂,進行內戰、“光榮革命”,影響是逐步建立近代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治。最后,總結歸納,呼應論題,近代史上各國的改革與革命互為因果,成為推動各國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動力。完成表述。示例二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對社會現狀的變革?!薄案母锊煌诟锩?,它是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并結合所學中國知識可得出論題:改革是推動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其次,結合中國近現代歷次改革的史實分析闡述。如以近代戊戌變法為例闡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F代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例闡述,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容是,會議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影響是,在這次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最后,總結歸納,呼應論題,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動力。完成表述。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國語·魯語上》記載:“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終則講于會,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元侯作師,卿帥之,以承天子。諸侯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是以上能征下,下無奸慝?!睋丝芍?,西周分封制()A.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 B.激化了各封國之間的矛盾C.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 D.奠定后世王位繼承的原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表明諸侯必須每五年本人朝覲天子一次,其余四年應派使臣覲見;“終則講于會……其間無由荒怠”表明朝覲后還需“正班爵”“帥長幼”“訓上下”“制財用”,且“其間無由荒怠”,體現分封制下對諸侯朝覲天子有制度性要求,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分封制強化周王與諸侯國的隸屬關系,沒有激化各封國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天子往往不能直接干涉,沒有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王位繼承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2.東漢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至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隋唐時期,侍中、尚書多被賦予“參掌機密”參預朝政“委以機務”等頭銜。這反映出古代君主()A.利用分化事權加強皇權 B.借助內輔機構控制核心權力C.意在轉移最高決策權力 D.加強官員監察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至隋唐(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漢以來,侍中、尚書等內輔機構逐漸掌握宰相之權,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內朝又稱為內輔,以后歷代基本上都存在內朝機構,協助皇帝決策,歷朝形態不盡相同的外朝,主要擔負常規性的管理職能,或者職能被內輔侵奪甚至近乎虛設,所以材料反映出古代君主借助內輔機構控制核心權力,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分化事權,排除A項;皇帝擁有最高決策權力,材料中的措施是為了加強皇權,不是轉移最高決策權力,削弱皇權,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監察,排除D項。故選B項。3.《清會典》稱軍機處為“辦理軍機處”,無公署,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樞垣記略》記載:“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稍有泄漏?!边@說明清朝軍機處()A.彌補了中樞決策機制的不足 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務于專制皇權強化的需要 D.政治職能存在著單一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清代(中國)。據材料“無公署,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稍有泄漏”,可知,清朝軍機處沒有公署,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級和俸祿,同時跪受筆錄,本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服務于專制皇權,C項正確;軍機處并沒有決策權,排除A項;“革除了”,表述夸大,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軍機處是服務皇權的需要,并不能說明政治職能單一,排除D項。故選C項。4.屋大維統治時期,對元老院進行清洗,獲得“元首”稱號,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意為至圣至尊)尊稱,并取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據統計,在屋大維執政的后20年,僅有4項法令由公民大會通過,而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這反映出該時期羅馬()A.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 B.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C.重視發揮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強化了社會等級差異【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屋大維執政時期,形成元首制,掌握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和立法權,執政的后20年,僅有4項法令由公民大會通過,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反映出該時期羅馬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B項正確;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貴族元老院掌權,但材料未體現貴族寡頭特征,排除A項;據材料“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體現了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獨裁統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等級,排除D項。故選B項。5.14世紀初,法國國王為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高級教士、世俗貴族和富裕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此后,三級會議逐漸成為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該會議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這說明當時三級會議()A.代表了新興階級利益 B.旨在實現世俗王權與教權的分離C.有利于加強王權統治 D.標志著法國確立了議會君主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初(法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與教皇對抗,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說明當時三級會議有利于加強王權統治,C項正確;當時未產生新興階級,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與教皇對抗來加強王權,不是為了與教權分離,排除B項;三級會議標志著法國的封建社會進入了等級君主制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6.下表所示為1689~1884年英國政治的發展情況(部分)。這反映出該時期英國()時間內容1689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法律由議會制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和招募常備軍1701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和羅馬教廷教會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繼承王位1721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32第一次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1876第二次議會改革,使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選舉權1884第三次議會改革,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A.法律是保障國家權力重要武器 B.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的滯后C.君主立憲制度具有明顯貴族色彩 D.民主政治發展具有漸進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689至1884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限制王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1721年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32年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1876年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選舉權,1884年英國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由此可見,1689~1884年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漸進性的特點,D項正確;“法律是保障國家權力的重要武器”表述正確,但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性特點,并不是滯后性,排除B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范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貴族色彩的不斷淡化,排除C項。故選D項。7.在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下,三個權力主體相互制約,任何一方都不擁有凌駕于其他兩權之上的優勢。但是,一旦其他權力主體不肯予以合作,就會出現僵局,而當權力的行使帶來嚴重后果時,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這說明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A.解決了集體決策權力分配問題 B.強化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C.直接導致兩黨交替執政的格局 D.對政治運行具有雙重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美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一方面使得三個權力相互制衡,有利于防止專權,另一方面,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影響行政效率,可見,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對政治運行具有雙重影響,D項正確;據材料“出現僵局,而當權力的行使帶來嚴重后果時,易導致責任的互相推諉”可知三權分立體制有弊端,“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聯邦政府行政權力的情況,排除B項;三權分立體制是三個權力主體相互制約,不是兩黨交替執政的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8.民國初期,資產階級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進的民主制模式,對其政黨政治進行了全面的移植。他們認為和西方國家一樣,只要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組成政黨內閣,就可“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我們的主義和政綱就可以求其貫徹了”。由此可見()A.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失敗具有一定必然性 B.政黨間為謀求議席而展開激烈競爭C.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斗爭實現了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資產階級價值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材料“他們認為和西方國家一樣,只要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組成政黨內閣,就可‘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及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近代中國的國情并不了解,西方的政黨政治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國,所以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失敗具有一定必然性,A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資產階級政治精英的想法,沒有涉及各政黨之間的激烈競爭,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北洋軍閥對內實行專制統治,民主政治沒有實現,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思想并非辛亥革命催生,排除D項。故選A項。9.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指出:“黨在黨員乃至群眾中有極大威權,政府的威權卻差得多。這是由于許多事情為圖省便,黨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權機關擱置一邊?!睋丝芍珴蓶|意在()A.調整中國革命的斗爭策略 B.優化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C.適應民族戰爭新形勢需要 D.強化黨中央絕對領導權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毛澤東認為黨在黨員乃至群眾中有極大權威,政府的權威卻差的多,是因為為圖省變,黨直接做了,沒有發揮政府機關的作用,說明毛澤東意在優化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B項正確;材料不是關于革命斗爭策略,排除A項;1928年,抗日戰爭尚未展開,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發揮根據地政權機關的作用,不是強化黨中央絕對領導權威,排除D項。故選B項。10.1928年,國民黨通過的《訓政綱領》規定,“在人民未經政治訓練及未完全了解實行三民主義以前,唯有黨能代表全國人民負建國之大任”,“以國民黨獨負全責,領導國民,扶植中華民國之政權治權,而使之發展,以入憲政之域,固至為明顯”。這一規定()A.意在構建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合法性 B.反映出國民黨執政能力的提升C.表明孫中山的憲政思想得到徹底執行 D.標志政黨政治在中國完全破滅【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訓政綱領》規定由國民黨領導國民行使政權的做法違背了孫中山的“主權在民”的初衷,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A項正確;據材料“唯有黨能代表全國人民負建國之大任”“國民黨獨負全責”可知,國民黨構建“一黨專政”,與執政能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是國民黨的《訓政綱領》,不是憲政,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國民黨構建“一黨專政”,沒有說其他政黨,“完全破滅”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1.195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向社會公布。根據統計,通過選民資格審查的人數占成年人口總數的97.18%。1954年,在開展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超過當地成年人口的70%,有的地方超過90%,共收到100多萬條意見或建議。據此可知,新中國的這些民主實踐()A.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C.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1954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眾多,說明這些民主實踐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D項正確;民主實踐“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說法有些絕對化,排除A項;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不是民主法治建設,排除B項;這些民主實踐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12.商鞅變法時,“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边@些措施()A.利于促進國家實力增強 B.激發了地方強宗大族斗志C.阻礙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商鞅變法時期實行了什伍連坐制度、強制拆散大家庭、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等措施,這些措施有利于增強秦國的國家實力,A項正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與激發斗志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獎勵軍功推動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排除C項;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13.有學者稱,西漢桑弘羊的“均輸”是把賦稅貢品折合成當地“物豐價廉”的物品轉運銷售,其核心在于“賣”與“利”;而王安石的“均輸”則更傾向于從距離較近且價格較低的地區購買上供的物資,其核心在于“買”和“用”。據此可知,王安石的均輸法不同于桑弘羊之處在于()A.未能突破傳統重農抑商政策 B.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C.利用市場規則增加財政收入 D.旨在保障物資的有序供應【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和北宋(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桑弘羊的“均輸”是把賦稅貢品折合成當地“物豐價廉”的物品轉運銷售,其核心在于“賣”與“利”,為增加財政收入;而王安石的“均輸”則更傾向于從距離較近且價格較低的地區購買上供的物資,其核心在于“買”和“用”,既保證朝廷在物資方面的需求,又節省購物錢鈔和運費,說明王安石的均輸法旨在保障物資的有序供應,D項正確;桑弘羊的“均輸”和王安石的“均輸”都突破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桑弘羊的“均輸”和王安石的“均輸”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桑弘羊的“均輸”利用市場規則增加財政收入,排除C項。故選D項。14.1909年,清政府成立直隸咨議局,選舉出議長和副議長、常駐議員等,負責本省應行應革事件,議決歲出入預、決算和稅法及公債,直隸咨議局成立后成為地方勢力和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的大本營。這表明直隸咨議局的成立()A.體現了清政府探索中央集權體制改革 B.表明民主共和已成為大勢所趨C.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D.反映出維新派獲得政治主導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9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清政府成立直隸咨議局,采用民主的方式,選舉出議長和副議長、常駐議員等,成為地方勢力和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的大本營,表明直隸咨議局的成立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在直隸進行,是清政府探索地方政治體制改革,排除A項;“民主共和已成為大勢所趨”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維新派的主導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5.1988年,我國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開始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這些舉措()A.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影響 B.基本實現了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C.適應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D.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現代。根據材料信息“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并結合所學可知,1993年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精簡機構的重點在于撤并一些部委機構,將一些權力下放,這適應了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C項正確;結合所學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排除A項;結合所學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結合所學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中央政權無法對其有效控制,最終采用了郡縣二級制的治國方式。西漢初期,劉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級制的優缺點,形成西漢特有的既有封國存在,又采用了二級制地方行政層級的體制。到了東漢末年,原來只是虛設的州演變成一級行政機構,三級制的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就此形成。隋朝對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層級體制的混亂局面進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縣,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二級制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唐朝進一步對州縣進行合并,同時,設立“道”來劃分監察官員的巡察區域。唐后期為了邊防軍事需要設立方鎮(亦稱藩鎮),道與方鎮逐漸融合,演變成了一級行政機構。于是,地方行政層級體制從原來的二級制變成三級制?!幾运螌W文《中國地方行政層級體制的歷史嬗變規律辨析》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敗教訓,“杯酒釋兵權”,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制其錢谷”,不許地方州郡一級長官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并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又以天下土地形勢,根據交通線設置路作為地方最高一級政權,路分置經略安撫司、運轉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分別掌管地方的軍、政、刑、財,這四司互不統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對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層級少,則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層級多,則管理鏈條長,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層級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存在一個可容忍的變動區間。地方行政制度的這種內在要求,接納中央集權演變而來的新的高層政區,必須使原有的高層政區級別逐層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層級的相對平衡??v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h以上地方行政層級,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博弈往往處于震蕩變動之中。——摘編自成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嬗變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層級演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綜合上述材料,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層級變遷的規律?!敬鸢浮浚?)原因: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吸取前朝地方行政區劃的教訓;地方幅員擴大的影響。(任答兩點即可)(2)主要措施: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州郡長官權力,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設立轉運司在內的四個平行路級機構;增設通判制約知州。(任答兩點即可)規律: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縣級政區保持相對穩定;沿襲前代制度損益變革。(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至唐的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中央政權無法對其有效控制,最終采用了郡縣二級制的治國方式?!笨傻贸黾訌娭醒爰瘷?,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根據材料“秦始皇認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國或封國權力過大”“西漢初期,劉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級制的優缺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吸取前朝地方行政區劃的教訓;地方幅員擴大的影響?!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第一小問主要措施,根據材料“‘杯酒釋兵權’,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制其錢谷’,不許地方州郡一級長官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并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州郡長官權力,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根據材料“路分置經略安撫司、運轉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分別掌管地方的軍、政、刑、財,這四司互不統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笨傻贸鲈O立轉運司在內的四個平行路級機構;根據材料“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可得出增設通判制約知州。第二小問規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縣級政區保持相對穩定;沿襲前代制度損益變革。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民主共和制作為人類政治文明史上較完備的民主制度,曾引起世人的向往與研究。法國托克維爾(1805~1859)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得益于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民主習慣,在這個問題上,梁啟超也注重對美國歷史傳統的研究。托氏認為地方分權制度對于一切國家都是有益的,而對于一個民主的社會更是最為迫切的需要,梁氏也認為地方自治是民主共和制之基礎。托氏認為分權制衡的原則使得各司其職,不至于越權;梁氏認為在美國政治實踐中,“如果行政部權限太狹,則……不能自由以行其政策;反之,行政部則將濫用其職權,而反于共和政治之本意”。托氏對美國民主共和制進行考察是為法國人民尋求一套實現民主的機制與原則,而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幾詮堩槻锻锌司S爾與梁啟超對美國民主共和制認知比較研究》材料二17、18世紀,法國和英國在海外殖民地上進行了長期的對抗,但法國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致使其敗于英國,并加劇了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一些游歷英美的法國先進人士開始尋求良策。法國是一個政治思潮紛繁復雜的國家,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法國國內局勢也容易受歐洲影響,比如在路易十六被處死后,為撲滅法國革命火焰,英國聯合他國組成反法同盟,而巴黎人民推翻無力抵抗的吉倫特派的統治后,雅各賓派趁機上臺執政,他們實行恐怖政策,無數的無辜人被送上斷頭臺。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力機關內部派別林立,代表著不同集團的利益。雖然幾經波折,但它(共和政體)仍舊是法國一直追尋的理想政體?!幾宰拷【?789~1875年法國政治轉型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托克維爾與梁啟超對美國民主共和制認知的異同,并簡要說明其認識不一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1789~1875年法國政治轉型的因素和特點。【答案】(1)同:都認為美國民主共和政體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地方自治與實行民主共和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分權制衡原則在美國民主共和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異:托克維爾考察的重點在于形成民主共和的機制,而梁啟超則重點考察形成民主共和的條件。(異同各答一點即可)原因:托克維爾針對法國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模式幾經反復,試圖學習和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為了說明共和制度之路在中國行不通,堅持君主立憲制度。(2)因素:國內:啟蒙運動的興起;國內政治動蕩,財政危機加劇;階級矛盾尖銳。國際: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殖民霸權的爭奪;英美革命的影響。(國際國內背景各答一點即可)特點:思潮混亂多變;政體確立艱難;黨派斗爭復雜;轉型的趨勢是民主化,最終確立民主共和制。(任答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對比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美國)。同:根據材料“法國托克維爾(1805~1859)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得益于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民主習慣,在這個問題上,梁啟超也注重對美國歷史傳統的研究”可知,都認為美國民主共和政體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根據材料“托氏認為地方分權制度對于一切國家都是有益的,而對于一個民主的社會更是最為迫切的需要,梁氏也認為地方自治是民主共和制之基礎”可知,地方自治與實行民主共和制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材料“托氏認為分權制衡的原則使得各司其職”“如果行政部權限太狹,則……不能自由以行其政策;反之,行政部則將濫用其職權,而反于共和政治之本意”可知,分權制衡原則在美國民主共和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異:根據材料“托氏對美國民主共和制進行考察是為法國人民尋求一套實現民主的機制與原則,而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笨芍锌司S爾考察的重點在于形成民主共和的機制,而梁啟超則重點考察形成民主共和的條件。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托克維爾針對法國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模式幾經反復,試圖學習和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根據材料“梁氏研究美國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具備此類條件”可知,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為了說明共和制度之路在中國行不通,堅持君主立憲制度。
【小問2詳解】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789~1875年(法國)。第一小問因素:國內:根據材料“法國是一個政治思潮紛繁復雜的國家,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可知,啟蒙運動的興起;根據材料“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力機關內部派別林立,代表著不同集團的利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政治動蕩,財政危機加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法國階級矛盾尖銳。國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霸權的爭奪;根據材料“一些游歷英美的法國先進人士開始尋求良策”可知,英美革命的影響。第二小問特點:根據材料“啟蒙思想、保王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可知,思潮混亂多變;根據材料“從1789年到1875年,法國政體經歷了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轉換,一共頒布了12部憲法,并且每一個時期的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健康職業學院《工程測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景觀設計思潮》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泵與泵站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林業大學《紡紗學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理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管理學院《大氣輻射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高級機器學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工廠集成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城鄉基礎設施規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電視采訪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光電顯示技術》OLED原理
- 2022年重慶江津中考數學試題及答案(A卷)
- 反恐安全政策
- 創新教學任務
- 淺談膿毒血癥的集束化治療及護理-PPT課件
- 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優質課件(含視頻)
- 架子工班組承包協議
- 化驗室化學試劑臺賬范例
- 楊家灣220KV變電站工程預算表
- 第七課:構圖的形式
- 六類網線檢測報告(共9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