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般心理問題的識別判斷心理現象的產生與發展既與生物因素有關,更離不開環境,會受到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而隨時發生改變。因此,對心理活動及其異常的判斷,就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手段,分別從社會、心理、生理等多個方向和角度進行全方位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這里的心理問題不是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和異常1.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個體在與各種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內外條件許可范圍內,主體能夠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結構,自覺保持心理上、社會上的正?;蛄己眠m應的一種持續而積極的心理功能狀態。(葉一舵,2001)其一、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種功能(機能)狀態,個體自我調節功能(機能)的自覺發揮是這種狀態的內在的規定性。其二、心理健康是一種個體適應正?;蛄己玫臓顟B。其三、心理健康作為心理的一種功能,它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其四、心理健康的功能發揮受內外條件的制約。2.心理異常:心理變態、相關的術語還有心理異常、行為異常、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心理問題等,這些術語會交叉使用。心理異常的實質是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和人與客觀現實關系失調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映。所謂功能障礙,在醫學上常常是指那些與器質性病變相對的、難以用一般的檢查方法所證明的障礙,而這些正是心理異常的特征。二、一般心理問題的基本特征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以一般心理問題為主,因此有必要找到一般心理問題與心理異常的其他類型“質”的區別,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一般心理問題的判別標準。根據這種思考,上海師大傅安球(1999)認為,一般心理問題與其他各種類型的心理異常相比較,應該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而這些基本特征則可被視作一般心理問題的判別標準。第一,一般心理問題具有特定的情景性與特定情境建立穩定而獨特的聯系。例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過度反應盡管也有明顯的情景性,如第一次登臺表演、第一次駕車外出時的過度緊張等,但這種情景性是極其廣泛的,大凡“第一次”都有可能產生這種過度反應,因為“第一次”碰到某種情景,無經驗可言,心理準備就有可能不足而張惶失措。同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過度反應也能因某種情景的反復出現使致不斷適應而逐步緩解以致消失,如經常登臺演出、經常駕車外出,則必定習以為常而不再出現過度緊張反應。然而一般心理問題作為心理異常的一種表現則不然,即一般心理問題僅由特定的情景所誘發,在其他情景中則不會出現。如學生考試情景中的過度緊張反應心悸、手顫抖、冒冷汗等只對“考試情景”“情有獨鐘”,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出現的情景中也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心理反應。而且即使特定情景屢屢出現,如考試情景反復出現,具有對考試存在過度緊張反應的學生,也不會由于逐漸適應而有所緩解,甚至有的學生還會愈演愈烈,出現惡心、嘔吐、眩暈甚至昏厥等使人難以理解的劇烈反應。當然,如果對考試情景的過度緊張反應因不斷適應而有所緩解乃至消失,則就不能列為一般心理問題,或者一般心理問題業已得到了自我矯正。第二,一般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和暫時性。一般心理問題并不是經常出現也不是持續出現的,只有在為數不多的特定情景的刺激下才會發生,而在其他情景中則不會出現類似心理問題,即具有某種一般心理問題的人,在大多數非特定情景的時間里,并不表現出心理異常問題。如對考試具有過度緊張反應的學生,在其他非考試情景的大多數時間里都表現正常,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同時,一般心理問題也不穩定,大部分一般心理問題都會自行緩解甚至自行矯正,有的一般心理問題也會累積、遷延、演變而發展成其他更為嚴重的心理異常。如對考試情景的過度緊張反應就會或者因心理自我調整而逐漸緩解、消失,或者久而久之演變為考試恐懼癥。第三,一般心理問題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一般心理問題是輕微的心理異常,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不存在因精神活動損害而伴隨的諸如自知力和定向力缺損、智力遲滯、情感淡漠、病態幻覺、妄想以及各種程度的意識水平降低和喪失等病理變化現象。也就是說,一般心理問題不存在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的病理性癥狀,不存在與常人比較有明顯不同的各種病理性精神癥狀。這是區別其他類型心理異常的最顯著的標志之一。三、心理問題的鑒別方法心理健康的標準(葉一舵,2001)心理健康的的本質是適應。這包括心理適應與社會適應、生存適應和發展適應。適應是個動態的平衡過程,具有發展機能。1比較判斷法此方法主要是將個體目前的心理活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首先要有一個正常的判斷標準作為比較和參照。1.1縱向比較法這是將個體過去若干年一貫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作為正常參照,即將個體現在的行為表現與其過去貫的行為表現進行比較,看其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是否發生了明顯的改變。1.2橫向比較法這是將多數人的總體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作為正常參照,即將某個體的心理活動與其周圍多數人的心理活動比較,看其差別是否非常明顯和顯著,持續的時間是否超出了合理的限度或強度。1.3背景比較法這是將個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與其所生活的背景之間的和諧關系作為對照。任何人的心理活動都是對環境的反應,所以應該注意結合人的心理背景及其所處具體環境的變化進行分析和判斷。如果這種心理反應失去了環境的依托或與環境變化無關,或反應不恰當,都提示有心理異常的可能。如,得到了父母去世的消息后,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傷心、自責等負性的情緒體驗,但如果難過、傷心等情緒低落的出現沒有任何原因,或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或強度過大,就有心理異常的可能。2常識判斷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我們對自己所熟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認識與了解進行的粗略的和非專業的判斷。這也是自古沿襲下來的區分正常與異常行為的大致標準,是一種感性標準。因此,這種判斷方法實際也是一種比較的方法,是將人們的常識作為正常參照。2.1是否有怪異離奇的言談、思維、動作和行為如果個體的言談內容、思維活動方式及動作行為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動都與其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其自己的身份和當時的境遇等不相一致,顯得離奇、怪誕,令人不可思議,難以接受和理解,我們一般就會認為該個體出現了異常心理。2.2不當的心理體驗和表現大多數人之所以被認為正常,原因之一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體驗和行為反應基本是適當的,不是過分的或不足的。反應過度了,可能被認為是異常,而相應出現的心理活動卻沒有出現,也可能被認為是異常的。2.3社會功能的完整性每個人都要完成某些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相對應的社會功能,并起到相應的社會作用。如果個體長期承擔不了自己的社會功能,扮演不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就可能被認為心理活動不夠正常。2.4影響與干擾他人的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個體生存在社會環境中,其言行舉止必須與環境、與他人互相協調,不能給他人產生嚴重的影響和干擾,否則就將被認為是不正常。3專業判斷法3.1個體主觀的內心體驗由于心理現象的主觀性,所以個體心理是否出現了異常,首先就是根據個人自己內心的主觀體驗判斷,而這些主觀體驗一般是難以被看到的。如,能體驗到自己內心出現了焦慮、緊張、擔心、害怕、恐懼、抑郁等不愉快的感受,或感到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等。這種異常的主觀體驗,是個體參照自己本身的經驗,根據過去幾十年對自己內心的感受、理解和體會做出來的。參照這個標準,個體才認為自己目前的心理出現了異常。一般情況下,個體的這些異常心理體驗被認為是個體的主訴癥狀。這種判別標準最常用于各種比較輕度的心理障礙者身上,如很多罹患神經癥者就是以這種主訴癥狀為主的。但對于嚴重的精神障礙者沒有精神痛苦的狀況卻不適用。3.2其他人的主觀社會經驗這是基于群體對某個體的認識和了解,是他人的經驗,或者說是觀察者對某人的認識和看法。根據群體的社會經驗,某個體在類似社會環境中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出現過某些行為,但在最近一段時間,這些情況卻頻繁的發生在該個體身上。如,一個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言談、性格內向、討人喜歡的人,卻忽然變得非常外向開朗,整日話語不斷,喋喋不休,令人生厭。那么,我們就有理由認為該個體出現了心理異常。也存在集體的墮落和失態的危險。3.3社會文化方面的判斷標準這是一個適應性標準,即觀察個體是否能夠適應自己所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每個個體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和心理氛圍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依照自己生存、生活的社會對自己的規范和要求來行事的。個體的行為舉止乃至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都是適應各種道德規范、社會準則、法律法規等的要求和約束的結果。而所有的社會都對正常與異常、健康與疾病有一套內容廣泛的社會規范,它是由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文化信念所決定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這些社會規范并不統一,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群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同一行為表現,不同的文化可能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是用各種社會道德規范、社會準則、法律法規等作為判斷個體心理活動正常與否的參照標準的。凡是能適應這些社會道德標準、規范、法律等社會潛規則的心理現象,就被認為是正常的,不能適應就被認為是異常的。例如:一個人赤身裸體在大街上走——中國人認為其瘋了;西方人認為他是個嬉皮士或者持不同政見者;同性戀者的認識。由于存在著時代變遷、地域差別、社會文化迥異、風俗習慣不同等因素,所以對心理障礙的各種癥狀表現也不能一成不變地去看待。如,雖然社會上罹患心理障礙的人有很多,其癥狀表現也變化多端,但所有這些表現中的非典恐怖癥狀則是從2003年春天,當人們知道了非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之后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無論其心理癥狀多么復雜和變化多端,也都不可能有非典恐怖癥狀。所以,如果個體不能再按照社會所要求的方式行事,出現了不適應社會的情況,就很有可能被認為出現了異常。再譬如,有人沒有任何明顯原因出現了半夜不睡覺,并攀扒房間中的暖氣管道玩耍的行為。如果此人是一名剛滿周歲的幼兒,沒有人會認為他的表現不正常;如果此人是成年人,那我們就完全有理由懷疑他的這種行為是否正常。3.4統計學的判斷標準這是利用數據來衡量和說明個體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是現代西方科技產物,來源于心理測驗的結果。這些結果顯示,人群中各種心理狀態基本是呈正態分布的。絕大多數人(95%以上)的心理特征居于中間范圍,被認為是正常的,而處于兩端的少數人則被認為是處于偏態或異常的。這種統計學的標準為將心理特征的數量化提供了依據,并且檢查方法規范,容易操作,結果相對客觀、直觀,可以進行相互之間的比較和對照。因此受到了較普遍的歡迎。各種心理測驗實際就是應用了這種統計學的判斷標準。3.5醫學判斷標準這種標準是從心理現象的生物學屬性角度考慮的,是把各種異常心理現象當作軀體疾患來看待。認為個體身上如果出現了被認為是病態的心理現象或行為,或存在著相應的病理方面的證據或根據,就可以認為是屬于某種心理障礙。如,顱腦受到外傷或罹患腦炎后,可能引起個體的智商水平下降,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異常心理活動。這種醫學標準由于具有可測量的、較客觀的生物學指標,實際就把心理障礙的判斷標準納入了純粹醫學模式。3.6以心理成熟與發展水平為標準這種標準認為個體身心兩方面成熟和發展相當為正常,心理發展水平較同齡人明顯偏低者為異常。這一標準主要的問題是,客觀性不夠,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會面臨這么一個問題,對心理發展水平偏高者的解釋缺乏力度。3.7以心理機能的充分發揮為標準人本主義學者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的人才是健康的。主要代表觀點有: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羅杰斯:“機能充分發揮者”奧爾波特:“成熟者”弗洛姆:“創發者”心理健康標準確立的兩條研究思路:一是遵循“眾數原則”的思路(前六條)。其建立在兩個假設基礎上。1.在任何時候,組成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遠是少數;2.社會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遠是個體。也就是說,社會成員中絕大多數人的心理行為是正常的,偏離這一正常范圍的心理行為可視為異常。二是遵循“精英原則”的思路(第七條)。其中以馬斯洛為代表,采用“尖端樣本統計學”方法,提出心理健康標準。推論出大部分人是不健康的。4心理學判斷法這是一個理性的標準,或者說實際只是一個原則,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也帶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并受到了社會文化環境的左右和影響。這是由我國著名精神病學家伍正誼教授,以當代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活動本質的認識和看法為依據,從精神病學的角度提出來的。4.1主、客觀世界相統一的原則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人腦的功能。任何正常心理活動或行為,無論是從形式角度還是內容方面,都必須,也應該與客觀環境保持協調一致。這些都是觀察和評價個體心理活動與動作行為的關鍵,稱為統一性標準。從這個標準看,個體的所作所為,應該符合其生活的客觀環境,并被周圍的人理解和認可。這就是主觀和客觀的和諧統一。如果個體的心理活動(主觀世界)與外界環境(客觀世界)失去這種和諧統一,異常的心理活動就必然不能被理解,就必然會被認為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被認為出現了心理障礙。于是,現實生活中原本并不存在的東西和事物,就會出現在心理活動中,導致幻覺等心理癥狀的出現,或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歪曲,產生錯覺、思維邏輯障礙、妄想等。4.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類的心理活動雖然可以被人為地分為知、情、意等部分,但實際卻是一個完整、協調的統一體,心理活動各方面具有互相配合、協調一致、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平衡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性和有效性,是心理功能正常發揮作用的支柱和依據。如果各心理活動之間失去了這種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的協調一致性,就導致了心理功能的下降,導致了人際交往和其他社會功能的損害或喪失,就可以被稱為是異常心理或心理障礙。4.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原則個性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長期與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個體總的心理外貌。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人格一旦形成,便相對穩定。這種穩定性正好標明個體的正常反映功能和良好的適應功能。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這種穩定性一般是不容易發生改變的。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穩定性出現問題,個體沒有辦法按照常規去適應環境,而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也就沒有辦法再容納該個體。此時,我們就有理由懷疑該個體的心理活動出現了異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作為區分心理活動是否正常的又一個標準。小結:從上述這幾個標準中不難發現,區分個體心理活動是否正常的所有界限都是相對的。如果心理癥狀表現的非常明顯,哪個標準都適用;若心理癥狀表現的較輕微,任何一個標準都難于獨立承擔重任。只有把個體及其心理現象或行為,與他所處的客觀環境和文化背景中被社會所認可的行為常規比較,并和他一貫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較,并進行綜合的分析,才能判斷其有無異常或病態的心理癥狀。5、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的表現A.分神含義:分神是指心理活動能夠有選擇地指向一定事物,但卻難以穩定地集中于該事物的注意失調。分神通常發生在對自己有特定意義或重要意義的活動中,在一般活動尤其是感興趣的活動中則很少發生。例如:在考試場合,有分神心理問題的學生,盡管其心理活動指向了考卷,但卻常常心猿意馬,看錯題或者答漏題,甚至眼注視看某道考題,心里卻不由自主地想著另道考題,嚴重時還會時不時對著考卷發呆,半天才回過神來。區分:分神與一般意義上的注意分散不同,后者通常由內外干擾造成在任何活動中都可發生,屬正常心理現象,前者只出現在對自己有重要影響的特定活動中,屬心理失調現象分神與注意衰退等心理障礙也不同,后者是注意興奮性在指向性和集中性上全面減弱的表現,是注意全方位的遲鈍緩慢,前者注意興奮性的減弱是局部的,僅表現在集中性上,有明顯的活動針對性。B.期待性焦慮含義:期待性焦慮是指擔心即將發生的事件會出現最壞的結局,時刻等待不幸的到來所表現出的消極心態。期待性焦慮通常發生在以往屢遭挫折的活動進行前夕,在從事這些活動之前,由于主觀上有一種威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產生緊張焦慮反應。例如:考試屢屢受挫的學生,一旦進人考試復習階段,就會焦躁不安,時時處于恐懼狀態之中而無法進行正常的迎考復習。但考試過后,時過境遷,不管考試成績如何,期待性焦慮也會煙消云散。區分:期待性焦慮與正常焦慮不同,后者人皆有之,是重視某個事件或某項活動的必然反應,且能隨著焦慮刺激的重復出現而逐漸適應,前者是對屢遭失敗的特定活動“后怕”的過度反應,不僅對這些活動難以適應,而且還會出現焦慮反應愈演愈烈的傾向期待性焦慮與作為心理疾病的焦慮癥也不同,后者盡管也常常出現期待性焦慮,但毫無原因,只感到有一種莫明其妙的大禍臨頭感,后者僅發生在對自己有威脅,以往又很少有成功經驗的特定活動前夕。C.冷漠含義:冷漠是指對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極心態。冷漠通常因受人漠視、輕視、歧視或欺騙、侮辱、暗算等心理創傷所致。例如:一般表現在其所屬的不和諧的群體或完全陌生的群體中,在這些群體中常常顯示出摸不關心、冷眼視之,既不與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閑事,一付冷若冰霜、與己無涉的樣子。但在關懷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中,則依然開朗、熱情、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再如,一個男孩的母親因病去世,他卻怎么也哭不出來,而且該玩玩,該笑笑,其重要原因是父母工作太忙而對他很少關心。區分:冷摸與情感淡漠等心理障礙不同,后者是情感反應的缺乏、內心體驗的缺失,即使對足以引起大喜大悲的刺激也無動于衷,前者則是情感反應有選擇的自我抑制,是對受傷害情景有限度彌散的消極反應。D.暴躁含義:暴躁是指在一定場合受到不利于自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的人格缺陷。產生條件:暴躁通常在相處極為隨意的熟人或家庭成員中表現出來,因無所顧忌,一不順心就激動憤怒,給人一種脾氣極壞的感覺。在陌生人面前則能為要保持良好形象而忍耐控制。區分:暴躁與病理性激情等心理障礙不同,后者的情緒暴發和沖動行為來勢兇猛而殘暴,常伴有明顯的意識障礙,事后多不能回憶,前者則能控制且意識清醒僅有意識狹窄的表現。E.自卑自卑是指自我評價偏低、自愧無能而喪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體驗的消極心理傾向。產生條件:自卑感通常產生于屢屢受挫或他人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之后。由于屢遭挫折,就會情不自禁地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無能;由于他人對自己的消極評價,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其轉化為自我否定評價,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而失去自信,結果對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也輕易放棄。區別:自卑不同于自責,自責可以是正常心理現象,是對做錯事而感到內疚的表現,也可以是具有病理性改變的嚴重心理失常,常伴有犯罪感并頻頻自傷自罰,多見于抑郁癥。自卑則是某種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是自感無能而失去正常自信的一種表現。F.空虛空虛是指百無聊賴、閑散寂寞的消極心態——沒有生活目標所致。產生條件:空虛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通常在以下兩種情景下產生,一種是物質條件優越,習慣并滿足于享受,不思追求。另一種是心比天高,既不屑追求人們通常向往的目標,又無法追求自己也感到難以達到的目標,結果是無所追求。因為不思追求和無所追求,精神就無從著落,心靈就虛無空蕩。區分:空虛與慵懶不同,慵懶是心理上的懶散,是惰性使然,慵懶雖然會導致空虛,但未必表現為空虛,相反,如習慣并滿足了慵懶,常常也會有一種消極的“充實感、空虛則是對生活失去興趣,是無聊寂寞的表現,是心理上的“沒勁”。G.無端煩惱無端煩惱是指無緣無故煩躁苦惱的消極情緒。產生條件:無端煩惱產生的情景比較寬闊,但都是通過主觀想象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如生活順利時擔心天有不測風云而生煩惱,子女尚幼擔心將來考不上大學而生煩惱,身體偶有不適擔心催患重病而生煩惱戀愛順利擔心對方變心而生煩惱??因而常會感到煩惱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拌饺藨n天”就是這種無端煩惱的生動寫照。無端煩惱與生活中正常的煩惱不同,正常煩惱皆有具體原因,如為生活拮據而煩惱,為失戀而煩惱等等,人皆有之無端煩惱則是莫明煩惱、自尋煩惱,是無中生有地自我折磨,煩惱是徒勞而毫無結果的。H.消沉消沉是指心灰意冷、沮喪頹唐的消極情緒。產生條件:消沉通常在力不從心而使渴望變成失望、處處失意而抱怨命運不濟以及受錯誤人生觀影響而看破紅塵時發生,這時就會萎靡頹廢、渾渾皿噩,似乎已經“心死”。區分:消沉與委頓不完全相同,委頓雖也表現為精神不振,但同時也伴有軀體疲乏且常由軀體過度疲乏引起,持續時間也比較短。消沉則由失去實現希望的信心造成,與軀體疲乏無關,且持續時間也較長。i.偏執偏執是指表現為極端執拗、剛愎的人格缺陷。產生條件:有了些許成績就自以為能力非凡而理應與成功相伴,聽到不同意見就爭辯反駁,一付即使不得理也不饒人的架勢,有人勝過自己就忌恨和攻擊,顯得目中無人、唯我獨尊。遇到挫折絕不勒馬回頭,始終自以為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總之,只相信自己而不信任別人,顯得異常執拗任性、剛愎自用。區分:偏執與生活中常見的固執不同,固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圖書批發商庫存控制考核試卷
- 私募股權投資高端制造行業投資分析考核試卷
- 智能健身設備創新與市場分析考核試卷
- 2025科技部技術服務合同書范本
- 2025合同債務潛藏風險
- 2025年如何評估合同違約的財務影響
- 《2025聘請技術人才合同協議書》
- 2025電子產品購銷合同范本模板
- 學校食堂食品安全0428
-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教案
- 共享菜園協議書5篇
- 人教版小學數學知識點總結大全
- 畢業設計(論文)-基于SolidWorks的廚余垃圾處理器設計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家長會發言稿范文
- GMP取樣管理課件
- 安徽省普通高中2024學年學業水平合格性測試英語試題(原卷版)
- 《中國古代物理學》課件
-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
- 培訓機構教務管理崗位職責
- 各行業消防安全培訓課件
- 書店承包經營合同2024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