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2022-2023學年青海省西寧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戲劇進行了理論總結,寫下了著名的《詩學》。他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悲劇’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悲劇中沒有行動,但沒有性格,仍然不失為悲劇。”中國的戲曲理論,闡述的重點都是在演員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劇本的故事無不處于次要的位置。
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蘇聯時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員在演出中放棄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劇情的客觀真實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臺:“船下要裝小輪子。小輪子必須妥善地裝上一層厚橡皮,使船能平穩地滑動……小船要十二個人推著走,以此形成翻滾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錫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發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沖擊聲。”舞臺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個不容懷疑和增減的情節讓觀眾接受。
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戲曲也強調逼真,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書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如布萊希特看了梅蘭芳表演的《打漁殺家》后寫道:“他表演一位漁家少女怎樣駕駛一葉小舟,她站立著搖著一支長不過膝的小槳,但舞臺上并沒有小舟……觀眾這種感情是由演員的姿勢引起的,正是這種姿勢使得這場行船的戲獲得名聲。”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
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去觀賞的。他們努力設身處地地沉浸到劇中去,做一個“事件過程”的偷窺者或目擊者。在戲劇的劇場里,觀眾的神情始終是關注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臺上發生的“事件”。觀眾即使被“事件”觸動,也不敢即席發聲與伙伴交流,他們感受的焦點在于,評判演員和情節“像”還是“不像”,一般很難吸引沒有偏愛的回客。
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名演員的折子戲(劇目中最能表現其演技的片斷)專場往往比完整的戲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結果鍛煉出了演員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如青年演員能扮演老年;男演員能扮演女人,如京劇的梅蘭芳,如越劇的徐玉蘭。
這種強調表現力而不重客觀真實的舞臺準則,是西方戲劇聞所未聞,不敢想象的。
(節編自陳偉《中國戲曲點燃布萊希特的理論火花》)
材料二: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畫簽》里一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于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有獨創性,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述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于劇中環境布景的要求,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也就是美。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例如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時顯示了手勢的“美”,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
(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寫的對戲劇進行理論總結的名著《詩學》,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西方戲劇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
C.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是存在差異的,西方戲劇更看重情節,中國戲曲更看重演員的表演。
D.多數西方觀眾看戲劇抱著認知的目的,感受的焦點是評判演員和情節“像”還是“不像”,反思自己“知”還是“不知”。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戲曲的“逼真”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與客觀現實沒有什么關系。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練的觀眾對那些最代表名演員表演能力的折子戲專場更有興趣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一般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目的是不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
D.《畫簽)里關于畫面空間的理論,與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相通,這說明中國不同藝術之間有共同的特點。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空“虛實相生”觀點的一項是
A.白雪陽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借虛事指點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C.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
(4)從整體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觀看中國古代戲曲《竇娥冤》時,看到竇娥走向刑場的過程中,舞臺上分明只是“竇娥”一個演員,人擁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詞,從而迷惑不解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話說,寶玉因說:“咱們也該行個令才好。”襲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別大呼小叫,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寶玉道:“沒趣,不好。咱們占花名兒好。
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里面裝著象牙花名簽子,搖了一搖,盛在盒內,搖了一搖,里面是五點,數至寶釵。寶釵便笑道:“我先抓,將簡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根,只見簽上畫著一支牡丹,題著“艷冠群芳”四字,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不拘詩詞雅謔,道一則以侑酒。”眾人看了,你也原配牡丹花。”說著,大家共賀了一杯。
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簽,口內顛來倒去念“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擲與寶釵。寶釵又擲了一個十六點,數到探春,自己一瞧,便擲在地下,笑道:“這東西不好,不該行這令。這原是外頭男人們行的令,襲人等忙拾了起來,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詩云: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共同飲一杯。”眾人笑道:“我說是什么呢。這簽原是閨閣中取戲的,除了這兩三根有這話的,這有何妨。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
說著,大家來敬。探春那里肯飲,卻被史湘云,李紈等三四個人強死強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這個,再行別的,便該李氏掣。
李氏搖了一搖,掣出一根來一看,笑道:“好極。你們瞧瞧,畫著一枝老梅,是寫著“霜曉寒姿”四宇,下家擲骰。”李紈笑道:“真有趣,你們擲去罷。我只自吃一杯,便吃酒,將骰過與黛玉。黛玉一擲,便該湘云掣。
湘云笑著,揎拳擄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一面畫著一枝海棠,那面詩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兩個字,改‘石涼’兩個字。”眾人便知他趣白日間湘云醉臥的事,又說“快坐上那船家去罷,別多話了。”眾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夢沉酣’,只令上下二家各飲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彌陀佛,真真好簽!”
恰好黛玉是上家,寶玉是下家。二人斟了兩杯只得要飲。寶玉先飲了半杯,瞅人不見,芳官即便端起來,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說話
湘云便抓起骰子來一擲個九點,數去該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這面上一枝荼蘼花,那邊寫著一句舊詩,道是:開到茶糜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飲三杯送春。”麝月問:“怎么講?”寶玉愁眉忙將簽藏了說:“咱們且喝酒。”說著大家吃了三口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還有什么好的被我掣著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見上面畫著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四字,道是:莫怨東風當自嗟。注云:“自飲一杯,牡丹陪飲一杯。”眾人笑說:“這個好極。除了他
(節選自《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刪節)
文本二:
首先,《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紅樓夢》中的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種工具,不再是讓男人受挫受難的禍水,《紅樓夢》認為,女人,是較諸男人精彩一點的人,是展現著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著意打造三從四德的楷模。第三,紅樓女性世界是一個鮮活女人的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鮮活的女性世界,都在綻放異彩。鮮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這些陋處,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來。鮮活的女人,又往往有著某種模糊性,還各有各的不幸。
(摘編自劉敬圻《<紅樓夢>的女性觀與男性觀》)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眾姐妹會在深夜聚在怡紅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寶玉生日,且寶玉的丫鬟們盛情邀約。
B.湘云會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為林黛玉曾病中說夢話,說要坐自行船回蘇州。
C.眾人道寶釵原也配牡丹花,是因為牡丹端莊典雅,而薛寶釵正似牡丹
D.節選內容描寫的是眾姐妹深夜聚會行花令的歡樂場面,文中運用了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宴會的座位中“東”是尊位,《紅樓夢》中每次正式宴會的座次跟《鴻門宴》中宴會座次樣
B.文中寶玉提到“行個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間風俗之,只有劃拳。
C.《鄉土中國》“男女有別”文指出,中國鄉土社會是浮士德式的,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心理上的契洽”。寶釵對寶玉的感情也是一種相敬如賓的平淡感情
D.梅花,是古詩文常見的意象,其內涵豐富。在《紅樓夢》中有梅花之喻的,還有自居“檻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紅梅是她看似超脫塵世卻又無法超脫的欲望表述。
(3)請簡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間湘云醉臥事件,并概括該事件所體現的人物性格特征。
(4)學校文學社開展主題為“品評紅樓女子”的讀書分享會,請結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的紅樓女子為例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3.(20分)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安,“思國之安者”的“安”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終者蓋寡”的“克”與現代漢語“克勤克儉”的“克”意思相同。
C.舉,“舉先王之政”的“舉”與《六國論》中的“舉以予人”的“舉”意思相同。
D.利,“以興利除弊”的“利”與《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秦以利晉”的“利”活用現象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議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不為侵官
D.其可忽乎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3)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話,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
B.文本二司馬光認為天下“怨謗”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王安石逐一進行反駁。
C.兩篇文章現實針對性很強。針對當時國家與社會現實狀況,魏征提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堅持改革。
D.兩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駢散結合,語言風格完全相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②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5)請你簡要說明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論述側重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4.(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下列對《登岳陽樓》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首聯“昔”“今”對照,拉開時間的帷幕,寫出初登岳陽樓的喜悅
B.頷聯寫洞庭湖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滔天,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C.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聯“戎馬”,采用借喻手法,指戰爭。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意境深遠,余韻無窮。
(2)詩的后兩聯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現阿房宮中走廊回環曲折、房檐高高翹起的句子是“,。”
(2)蘇洵的《六國論》在開篇直截了當提出論點后,用“,”解釋論點,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謝緿詩句“澄江靜如練”,描繪金陵錦繡江山圖的名句是:“,。”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9分)
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斗蟲—獻蟲。其中“征蟲—覓蟲”可看成故事的開端,“失蟲—化蟲—斗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這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時出現,于村東大佛閣后得蟲,可謂柳暗花明;剛剛得蟲,舉家慶賀,“竊發盆”,蟲得而復失;成名歸,“怒索兒”,人、物兩空,禍不單行;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復蘇”,令人②______,而成名的人生也從此柳暗花明,(),斗蟲,斗雞,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③______;最后的大團圓結局,人們于緊張之后,可以長舒一口氣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后應,結構完整。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小促織”的奇異功能被極力突顯出來,以它的其貌不揚反襯出它的輕捷善斗
B.“小促織”的其貌不揚被刻畫了出來,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C.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D.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突出其奇異功能,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7.(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零添加”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消費者認為,①。然而,無論從現實情況還是科學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實。因為,能進到人們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劑。一些人以為,②。其實,衡量食物的營養、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純天然一個標準。食品生產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讓食品營養充分發揮價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才讓食品添加劑聲名狼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萬種,可謂五花八門,不到十分之一。這些食品添加劑有些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繁殖。肉毒桿菌可以產生肉毒素,毒性強于砒霜。顯然,否則,③,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在某些情況下,有些廠家已經是在故弄玄虛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劑的食品說成“零添加”(高鹽)等。因此,判定一種食品是否安全,不要被“零添加”輕易忽悠。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
(2)簡述上文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關系的句子,表述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
四、寫作(60分)
8.(60分)理性,相對于感性而言,它意味著人有判斷和推理的能力。擁有理性,它超越了每一種感情,使我們能夠把握自己,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以“理性的力量”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書寫清晰。
2022-2023學年青海省西寧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戲劇進行了理論總結,寫下了著名的《詩學》。他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悲劇’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悲劇中沒有行動,但沒有性格,仍然不失為悲劇。”中國的戲曲理論,闡述的重點都是在演員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劇本的故事無不處于次要的位置。
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蘇聯時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員在演出中放棄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劇情的客觀真實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臺:“船下要裝小輪子。小輪子必須妥善地裝上一層厚橡皮,使船能平穩地滑動……小船要十二個人推著走,以此形成翻滾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錫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發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沖擊聲。”舞臺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個不容懷疑和增減的情節讓觀眾接受。
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戲曲也強調逼真,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書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如布萊希特看了梅蘭芳表演的《打漁殺家》后寫道:“他表演一位漁家少女怎樣駕駛一葉小舟,她站立著搖著一支長不過膝的小槳,但舞臺上并沒有小舟……觀眾這種感情是由演員的姿勢引起的,正是這種姿勢使得這場行船的戲獲得名聲。”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
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去觀賞的。他們努力設身處地地沉浸到劇中去,做一個“事件過程”的偷窺者或目擊者。在戲劇的劇場里,觀眾的神情始終是關注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臺上發生的“事件”。觀眾即使被“事件”觸動,也不敢即席發聲與伙伴交流,他們感受的焦點在于,評判演員和情節“像”還是“不像”,一般很難吸引沒有偏愛的回客。
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名演員的折子戲(劇目中最能表現其演技的片斷)專場往往比完整的戲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結果鍛煉出了演員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如青年演員能扮演老年;男演員能扮演女人,如京劇的梅蘭芳,如越劇的徐玉蘭。
這種強調表現力而不重客觀真實的舞臺準則,是西方戲劇聞所未聞,不敢想象的。
(節編自陳偉《中國戲曲點燃布萊希特的理論火花》)
材料二: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畫簽》里一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于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有獨創性,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述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于劇中環境布景的要求,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也就是美。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例如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時顯示了手勢的“美”,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
(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寫的對戲劇進行理論總結的名著《詩學》,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西方戲劇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
C.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是存在差異的,西方戲劇更看重情節,中國戲曲更看重演員的表演。
D.多數西方觀眾看戲劇抱著認知的目的,感受的焦點是評判演員和情節“像”還是“不像”,反思自己“知”還是“不知”。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D
A.中國的戲曲的“逼真”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與客觀現實沒有什么關系。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練的觀眾對那些最代表名演員表演能力的折子戲專場更有興趣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一般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目的是不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
D.《畫簽)里關于畫面空間的理論,與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相通,這說明中國不同藝術之間有共同的特點。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空“虛實相生”觀點的一項是C
A.白雪陽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借虛事指點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C.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
(4)從整體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觀看中國古代戲曲《竇娥冤》時,看到竇娥走向刑場的過程中,舞臺上分明只是“竇娥”一個演員,人擁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詞,從而迷惑不解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詩句和相應觀點的關系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觀點,仔細比對各個選項,正確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論證結構的比較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兩篇文本,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和分析。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1)B.“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錯,根據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強調客觀真實性。
故選B。
(2)A.“與客觀現實沒有什么關系”錯,根據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因此與客觀現實是有關系的。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百看不厭”錯,與其說看戲曲故事。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原文中沒有選項中的因果關系,選項強加因果。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一般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錯誤,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須借助于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
D.正確。
故選D。
(3)A.說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現音樂效果,化虛為實。
B.就是說用歷史來教育現在的人,就是以史為鑒,不屬于舞臺空間。
C.前句說的是表演時間的“虛實相生”,后句是空間“虛實相生”。
D.“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實,“遍行天下”和“百萬雄兵”是虛,描寫戲臺情況,但只說明了中國戲劇舞臺空間的“虛實相生”。
故選C。
(4)①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觀點: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西方強調行動的重要,劇本的故事無不處于次要的位置,開篇直接提出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迥然有別的觀點。
然后第二層論證“表演分疆”,先總說后分說。
根據第3段的先總說的“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強調客觀真實性”,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論述了由于理論上的差異。
根據第5段總說的“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賞的異趣”、8兩段分說的“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去觀賞的”“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不如說看演員能力”,造就了欣賞的異趣,材料一采用了總分式結構。
②材料二第1段先引述笪重光的話“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真境逼而神境生,有畫處多屬贅疣,無畫處皆成妙境”提出的“虛實相生”觀點,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從演員表演方式加以論述,6,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不須借助于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從舞臺空間構成方面加以論述,材料二也采用了總分式結構。
(5)①根據“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可知,通過演員“竇娥”的表演表現出擁擠的場景。
②根據“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中國戲曲重在看演員的能力,觀眾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員“竇娥”身上。
③根據“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逼真地’表述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不需要環境布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中國戲曲舞臺不重逼真的布景,觀看時要重點關注演員“竇娥”傳達出的情感。
解析:
(1)B
(2)D
(3)C
(4)示例:結構整體上都采用了總分式結構。
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戲劇“是迥然有別的”的觀點,然后用對比的方式、舞臺演出和觀眾欣賞的情趣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②材料二先引述聳重光的話,提出“虛實相生”的觀點。
(5)示例:①中國的戲曲注重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通過“竇娥“演
員的表演表現出擁擠的場景。
②中國戲曲重在看演員的能力,舞臺上沒有行人。
③中國戲曲舞臺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
選擇題干擾項設置常見錯誤類型:
1.擴大范圍。2.偷換概念。3.無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為一談。5.強加因果。6.答非所問。7.相互矛盾。8.張冠李戴。9.過于絕對。10.斷章取義。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話說,寶玉因說:“咱們也該行個令才好。”襲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別大呼小叫,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寶玉道:“沒趣,不好。咱們占花名兒好。
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里面裝著象牙花名簽子,搖了一搖,盛在盒內,搖了一搖,里面是五點,數至寶釵。寶釵便笑道:“我先抓,將簡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根,只見簽上畫著一支牡丹,題著“艷冠群芳”四字,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不拘詩詞雅謔,道一則以侑酒。”眾人看了,你也原配牡丹花。”說著,大家共賀了一杯。
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簽,口內顛來倒去念“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擲與寶釵。寶釵又擲了一個十六點,數到探春,自己一瞧,便擲在地下,笑道:“這東西不好,不該行這令。這原是外頭男人們行的令,襲人等忙拾了起來,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詩云: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共同飲一杯。”眾人笑道:“我說是什么呢。這簽原是閨閣中取戲的,除了這兩三根有這話的,這有何妨。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
說著,大家來敬。探春那里肯飲,卻被史湘云,李紈等三四個人強死強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這個,再行別的,便該李氏掣。
李氏搖了一搖,掣出一根來一看,笑道:“好極。你們瞧瞧,畫著一枝老梅,是寫著“霜曉寒姿”四宇,下家擲骰。”李紈笑道:“真有趣,你們擲去罷。我只自吃一杯,便吃酒,將骰過與黛玉。黛玉一擲,便該湘云掣。
湘云笑著,揎拳擄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一面畫著一枝海棠,那面詩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兩個字,改‘石涼’兩個字。”眾人便知他趣白日間湘云醉臥的事,又說“快坐上那船家去罷,別多話了。”眾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夢沉酣’,只令上下二家各飲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彌陀佛,真真好簽!”
恰好黛玉是上家,寶玉是下家。二人斟了兩杯只得要飲。寶玉先飲了半杯,瞅人不見,芳官即便端起來,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說話
湘云便抓起骰子來一擲個九點,數去該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這面上一枝荼蘼花,那邊寫著一句舊詩,道是:開到茶糜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飲三杯送春。”麝月問:“怎么講?”寶玉愁眉忙將簽藏了說:“咱們且喝酒。”說著大家吃了三口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還有什么好的被我掣著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見上面畫著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四字,道是:莫怨東風當自嗟。注云:“自飲一杯,牡丹陪飲一杯。”眾人笑說:“這個好極。除了他
(節選自《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刪節)
文本二:
首先,《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紅樓夢》中的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種工具,不再是讓男人受挫受難的禍水,《紅樓夢》認為,女人,是較諸男人精彩一點的人,是展現著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著意打造三從四德的楷模。第三,紅樓女性世界是一個鮮活女人的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鮮活的女性世界,都在綻放異彩。鮮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這些陋處,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來。鮮活的女人,又往往有著某種模糊性,還各有各的不幸。
(摘編自劉敬圻《<紅樓夢>的女性觀與男性觀》)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
A.眾姐妹會在深夜聚在怡紅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寶玉生日,且寶玉的丫鬟們盛情邀約。
B.湘云會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為林黛玉曾病中說夢話,說要坐自行船回蘇州。
C.眾人道寶釵原也配牡丹花,是因為牡丹端莊典雅,而薛寶釵正似牡丹
D.節選內容描寫的是眾姐妹深夜聚會行花令的歡樂場面,文中運用了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D
A.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宴會的座位中“東”是尊位,《紅樓夢》中每次正式宴會的座次跟《鴻門宴》中宴會座次樣
B.文中寶玉提到“行個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間風俗之,只有劃拳。
C.《鄉土中國》“男女有別”文指出,中國鄉土社會是浮士德式的,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心理上的契洽”。寶釵對寶玉的感情也是一種相敬如賓的平淡感情
D.梅花,是古詩文常見的意象,其內涵豐富。在《紅樓夢》中有梅花之喻的,還有自居“檻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紅梅是她看似超脫塵世卻又無法超脫的欲望表述。
(3)請簡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間湘云醉臥事件,并概括該事件所體現的人物性格特征。
(4)學校文學社開展主題為“品評紅樓女子”的讀書分享會,請結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的紅樓女子為例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首先分析選項,把握要點,回歸原文,進行比對,得出解析。
(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的是分析人物的性格。首先明確事件,找出關于人物的相關語句,分析人物性格。
(4)本題考查探究某一問題,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返回文本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相關語句,分析的觀點態度,再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1)B.湘云會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其實是指《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林黛玉的家人要來接她回去了,回去就發病,便說是來接林黛玉回蘇州的船,惹得眾人想笑不敢笑的事。
故選:B。
(2)A.錯在“坐東朝西為尊”,古人的座位都是嚴格遵守東向為尊的規則,指的是行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集中展現酒令花樣的當推《紅樓夢》、劃拳、擊鼓傳花。C.錯在“中國鄉土社會是浮士德式的”,明確指出中國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
故選:D。
(3)故事內容:正說著,只見一個小丫頭笑嘻嘻的走來:“姑娘們快瞧云姑娘去,在山子后頭一塊青板石凳上睡著了,都笑道:“快別吵嚷,都走來看時,業經香夢沉酣,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也半被落花埋了,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又是愛,忙上來推喚挽扶,唧唧嘟嘟說:泉香而酒冽,直飲到梅梢月上,卻為宜會親友,說道:“快醒醒兒吃飯去。”湘云慢啟秋波,低頭看了一看自己。原是來納涼避靜的,嬌嫋不勝,心中反覺自愧,用過水。探春忙命將醒酒石拿來給他銜在口內,方才覺得好了些,在山子后頭一塊青板石凳上睡著了”“湘云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可見湘云不拘小節。
(4)《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這個可從林黛玉事件進行分析,燒掉了與寶玉定情的絹帕、才智美,都在綻放異彩。鮮活的女性世界,比如黛玉愛耍小性子,還各有各的不幸、探春遠嫁等。
解析:
(1)B
(2)D
(3)①賈寶玉等過生日,與眾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圖涼快,香夢沉酣。②從“湘云醉臥”中可看出湘云不拘小節。
(4)①《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如林黛玉她聰慧有個性,有自己的想法,如薛寶釵寬厚待人,孝順母親,如林黛玉聰慧但多愁善感。④《紅樓夢》中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寶釵守寡。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擇題,主要集中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主題等內容和手法進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讀懂文章,備選選項主要是內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當,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說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環境描寫、標題的作用、結尾的作用等。選擇題的錯誤選項命制往往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3.(20分)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C
A.安,“思國之安者”的“安”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終者蓋寡”的“克”與現代漢語“克勤克儉”的“克”意思相同。
C.舉,“舉先王之政”的“舉”與《六國論》中的“舉以予人”的“舉”意思相同。
D.利,“以興利除弊”的“利”與《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秦以利晉”的“利”活用現象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議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不為侵官
D.其可忽乎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3)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文本一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話,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
B.文本二司馬光認為天下“怨謗”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王安石逐一進行反駁。
C.兩篇文章現實針對性很強。針對當時國家與社會現實狀況,魏征提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堅持改革。
D.兩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駢散結合,語言風格完全相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②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5)請你簡要說明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論述側重點。
(1)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詞多義這個考點。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當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對文章寫作背景以及論述觀點的把握能力。要根據文章的內容,結合了解的歷史知識等作答。
(1)C.“意思相同”有誤,“舉”分別解釋為“實行”和“拿”。
故選:C。
(2)A.而:都是連詞,卻。
B.之:代詞;結構助詞,的。
C.為:動詞;動詞、是。
D.其:副詞,怎么;代詞,指怨恨和誹謗。
故選:A。
(3)D.“語言風格完全相同”錯,文本二委婉嚴正。
故選:D。
(4)①“董”,督責,狀語后置句;“茍”;“貌”,表面上、管理,用盛怒來威嚇(震懾)人民,但是并不會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內心卻不服氣。
②“為”,因為,計劃,考慮,適宜,考慮到這樣做適宜(合宜)就采取行動。
(5)《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唐太宗作為唐朝的第二個帝王,自己登上九五之尊,不久就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戒奢以儉”“凡百元首,莫不殷憂而道著。有善始者實繁。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等內容可以看出,江山穩固。
《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是王安石,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當時北宋是“積貧積弱”的,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為侵官,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此文重在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王“除弊”。
解析:
(1)C
(2)A
(3)D
(4)①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督責、管理,用盛怒來威嚇(震懾)人民,但是并不會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內心卻不服氣。
②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這樣做適宜(合宜)就采取行動。
(5)示例:①《諫太宗十思疏》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的階段,側重建議君王如何“守成”。
②《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王“除弊”。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想要泉水流得遠;想要國家安定。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道德不能保持寬厚,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什么原因呢,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吳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也能顛覆船只。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
材料二: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雖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幾句,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理由。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已經明確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制造了事端,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駁斥巧辯的壞人。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連老百姓都抱怨啊;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然后堅決行動。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在測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4.(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下列對《登岳陽樓》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D
A.“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首聯“昔”“今”對照,拉開時間的帷幕,寫出初登岳陽樓的喜悅
B.頷聯寫洞庭湖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滔天,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C.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聯“戎馬”,采用借喻手法,指戰爭。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意境深遠,余韻無窮。
(2)詩的后兩聯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
(2)本題考查考生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賞析詩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帶感彩的關鍵詞語,還應該聯系的生平遭遇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來考慮,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要“知人論世”。
(1)D.“借喻”錯,應為“借代”。
故選:D。
(2)頸聯意思是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漂泊天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乘舟出峽以來,飄流湖湘,前途茫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自敘如此落寞。
尾聯意思是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解析:
(1)D
(2)①詩的后兩聯表述了傷己憂國的思想感情;
②頸聯寫失去親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漂泊在外;
③尾聯寫戰亂不休,憑欄遠望,表述了對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的憂慮。
譯文:
很早聽過聞名遐邇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賞析: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從總體上看,在詩中互為表里,卻不消沉,卻不壓抑。
首聯虛實交錯,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浮日夜,浩茫無際!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寫景如此壯闊。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懷才不遇的心情,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既“老”且“病”,以舟為家,何處安身,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而這。“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頸聯抒情。通篇是“登岳陽樓”詩。詩人摒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吐納天地,悲壯蒼涼。時間上撫今追昔、越關山,國家之憂,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從總體上看,與詩人胸襟的博大。雖然悲傷;雖然沉郁。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題之者眾矣,波撼岳陽城’,氣象雄張。至讀杜子美詩。‘吳楚東南坼,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詩味,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寫景只是三,既是實寫,一“坼”一“浮”。
理解詩歌內容的方法:
1.看標題,明意思。
2.看解釋,明緣由。
3.看意象,明意境。
4.看詩眼,明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現阿房宮中走廊回環曲折、房檐高高翹起的句子是“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2)蘇洵的《六國論》在開篇直截了當提出論點后,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解釋論點,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謝緿詩句“澄江靜如練”,描繪金陵錦繡江山圖的名句是:“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此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時,以《測試說明》規定的篇目為主,文體側重于詩歌和散文,完成此類型題目,主要是靠同學們平時的積累,同時也要注意突破關鍵字(生僻字,通假字,同義異形字,語氣助詞等),避免錯別字的出現,做題時,書寫要工整清晰。
故解析為:
(1)廊腰縵回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重點字:賂)
(3)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重點字:簇)
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9分)
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斗蟲—獻蟲。其中“征蟲—覓蟲”可看成故事的開端,“失蟲—化蟲—斗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這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時出現,于村東大佛閣后得蟲,可謂柳暗花明;剛剛得蟲,舉家慶賀,“竊發盆”,蟲得而復失;成名歸,“怒索兒”,人、物兩空,禍不單行;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復蘇”,令人②______,而成名的人生也從此柳暗花明,(),斗蟲,斗雞,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③______;最后的大團圓結局,人們于緊張之后,可以長舒一口氣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后應,結構完整。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C
A.“小促織”的奇異功能被極力突顯出來,以它的其貌不揚反襯出它的輕捷善斗
B.“小促織”的其貌不揚被刻畫了出來,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C.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D.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突出其奇異功能,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
(1)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正確填寫。
(2)本題考查學生的語句銜接能力,涉及的是語言連貫的知識。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相關內容,結合語境選出填寫正確的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找出有語病的地方,正確修改。
(1)第一空,此處語境說的是經過對情節的概括和梳理,應該用“一目了然”。
第二空,此處語境說的是情節發展超出常理。匪夷所思:指事物怪異或人的言行離奇,
第三空,此處是形容文章內容有感染力。扣人心弦:形容詩文,使人心情激動。
(2)根據后面的“寫得引人入勝”可知,此處的主語應是“小說”。
從括號后面的內容來看,突出的應是“小促織”的奇異功能。
故選C。
(3)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語病有:
一是結構混亂,以“大團圓結局”為主語還沒有闡述完,在“人們”前面加上“讓”;
二是語序不當,長舒一口氣后,即“但淡然一笑后還會不由得掩卷三思”。
解析:
(1)①—目了然②匪夷所思
(2)C
(3)①結構混亂(中途易轍),在“人們”前面加上“讓”;
②語序不當,“掩卷三思”“淡然一笑”換一下位置。
常見的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不合邏輯、表意不明。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7.(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零添加”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消費者認為,①。然而,無論從現實情況還是科學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實。因為,能進到人們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劑。一些人以為,②。其實,衡量食物的營養、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純天然一個標準。食品生產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讓食品營養充分發揮價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才讓食品添加劑聲名狼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萬種,可謂五花八門,不到十分之一。這些食品添加劑有些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繁殖。肉毒桿菌可以產生肉毒素,毒性強于砒霜。顯然,否則,③,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在某些情況下,有些廠家已經是在故弄玄虛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劑的食品說成“零添加”(高鹽)等。因此,判定一種食品是否安全,不要被“零添加”輕易忽悠。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
(2)簡述上文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關系的句子,表述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
(1)本題考查學生給文段補寫恰當語句的能力,答題時要通讀語段,結合語境進行補寫,要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并注意字數限制。
(2)本題考查學生對語段相關內容的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段,結合具體內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1)①此處是消費者對“零添加”的看法,和后文為轉折關系,消費者對“零添加”的看法是沒有任何添加劑。
②結合后文“其實,衡量食物的營養,結合“并非只有統天然一個標準”可知此處是有些人以純天然為標準。
③結前文“肉毒桿菌可以產生肉毒素,毒性強于砒霜”可知,應填“會產生肉毒素”。
(2)第一段關鍵信息為“現代社會的食品都要經過生產、轉運,能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并被人們吃到嘴里,即現代社會的食品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劑。
第二段關鍵信息為“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時,純天然并不是唯一標準”。
第三段關鍵信息為“消費者真正需要關心的是食品添加劑是否被食品和衛生主管部門認可……要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不要輕易被‘零添加’的說法忽悠了”。
綜合以上信息,材料說的是判定食品安全的標準問題,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
解析:
(1)示例:①就是食品中沒有添加劑②純天然的才是最好③會產生肉毒素
(2)示例: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標準不是看食品添加劑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
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
補寫語句題答題技巧:
①閱讀語段,把握語段大意。首先要瀏覽語段,把握句子主要內容,弄清補寫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聯系,這樣可以讓補寫的句子不偏離語境。這是準確補寫句子的基礎。
②分析語段的特征。有得語段是記敘語段,有的語段是議論段落,有的語段是說明語段,有的是描寫語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B15-T 3060-2023 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規范
- 保安員禮儀形象規范
- 鮑店煤礦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上高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英語試題(含答案無聽力音頻無聽力原文)
-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查生物試卷(含答案)
-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卷(含答案)
- 安徽卓越縣中聯盟&皖豫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檢測政治試題
- 山西安全教育日活動方案
- 小結歌唱比賽活動方案
- 小學防震減災活動方案
- 三年級下冊數學計算題300道及答案
- 【大數據背景下湯臣倍健公司物流成本管理8900字(論文)】
- 2024年華為HCIE H13-831-V2.0云服務認證考試必備題庫(匯總)
- 《SOP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圖解《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
- 自考高級英語上冊課文中英文對照
- 招聘策略(培訓課件)
- 全套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匯編全套
- 干部履歷表(99年標準版)
- 挖掘機安全技術交底主要內容
-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