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1頁
2021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2頁
2021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3頁
2021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4頁
2021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5二戰及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題1.(2021·山東高考選考·15)圖2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1970年:《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1970年:《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于民族解放斗爭宣言》《關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1979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圖2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答案】B【解析】上述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幾乎都包含經濟或者政治的內容,而且“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不結盟”、“海洋法”等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所以說明其目標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故選B項;上述文件名稱有關于經濟的,也有關于政治的,所以不能說其目標不只是經濟合作,排除A項;上述文件的名稱里面只有兩個里面有“民族獨立”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題干中的文件表達出的目標是要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且不結盟運動屬于國際政治組織,不屬于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排除D項。2.(2021·廣東高考選考·16)表1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年份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答案】D【解析】表格中“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出口額大幅度下降”顯然是受到了美國冷戰政策的影響,而“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先上升然后有所下降”說明西歐對蘇聯、東歐的貿易出口額保持一定穩定量,體現了在二戰后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建立歐洲統一市場的客觀要求,從本質上也反映了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不一致,資本主義陣營出現了分化,故選D項;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出臺,與表格時間不符,排除A項;兩極格局的根源是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是二戰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1947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標志著二戰后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與表格時間不符,排除C項。3.(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22)右圖所示漫畫《屠龍者》以戰火中的倫敦城為背景,丘吉爾身披戰甲,成功斬殺來犯的巨龍。配文為:“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該畫作()A.充滿了對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期待B.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C.肯定了英國贏得阿拉曼戰役的重大意義D.稱贊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的《大西洋憲章》【答案】B【解析】據材料“以戰火中的倫敦城為背景,丘吉爾身披戰甲,成功斬殺來犯的巨龍”“1941”“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可知,英國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表達了對后繼戰爭必勝的信念,故選B項;材料強調必勝信念,并且1942年1月1日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才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阿拉曼戰役發生于1942年,排除C項;《大西洋憲章》對于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標志英、美兩國在反法西斯基礎上的政治聯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23)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答案】D【解析】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沖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故選D項;不結盟運動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了”說法錯誤,排除A項;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排除B項;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不斷瓦解,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徹底”說法錯誤,排除C項。5.(2021·浙江高考選考6月·23)讀下表,分析下列選項,與之相符的是美國《租借法》的主要供應類別及主要對象國(1941—1945年)主要供應類別類別武器和軍艦機器設備和材料糧食石油產品金額(億美元)221976123主要對象國國家英聯邦國家蘇聯法國中國金額(億美元)303108146備注:同輸出租借物資相聯系,戰時美國出口實物量增長近2倍,進口僅增加20%,1945年資本輸出比1939年增長34.1%。①為同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盟國提供了必要的戰略物資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③有助于美國資本進入各國市場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為了鞏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美國通過《租借法》向英聯邦國家、蘇聯、法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武器和軍艦、機器設備和材料、糧食、石油等必要的戰略物資,故①正確;美國向同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盟國提供了必要的戰略物資,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故②正確;據材料“1945年資本輸出比1939年增長34.1%”可知,美國通過《租借法》使美國資本進入各國市場,故③正確;1942年1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而美國《租借法》1941年3月通過,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6.(2021·全國甲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制定了嚴格管制對華貿易的政策。盡管英國也要“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但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國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實行全面禁運。在美國一再施壓下,英國同意對戰略物資實行有選擇的禁運。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但美國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任內一直保持下來。——摘編自陶文釗等《中美關系史》材料二1955年,對外貿易部部長講道,五年多來,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貫徹了和繼續貫徹著下列基本政策:進口與出口政策必須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穩步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同時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材料三表2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1950195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4195519561957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其中:蘇聯13.9412.8652.5040.4462.4447.8269.3949.0790.1668.0281.6057.9177.0051.86亞非及西方國家其中:西方國家27.6014.8712.111.5918.487.0815.335.0119.647.4227.059.6927.5011.37——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存在異、同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特征。(7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8分)【答案】(1)同的原因:冷戰的局勢,意識形態一致,朝鮮戰爭的影響。異的原因: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英國實力削弱,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的態度與策略。(2)特征:進出口總額增加較快;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其中以蘇聯為主體;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低谷后又逐漸增加,但所占比例較低。(3)評價: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解析】(1)第一小問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都嚴格管制對華貿易和實行不同程度的禁運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再結合所學20世紀五十年代前期的國際局勢可知,冷戰的局勢,美英意識形態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可以推論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對華貿易政策還受到了朝鮮戰爭的影響。第二小問異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國對華全面禁運并嚴格管制對華貿易,但是英國則是有選擇的禁運和對軍火以外的物資不嚴格管制,其差異的原因,主要從與之相關的三方美國、英國和中國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體來說,美國方面,二戰后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使其對華嚴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國的發展;英國方面,二戰使得英國實力削弱,同時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可得,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可得,中國的態度與策略也是導致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差異的原因。(2)由材料三中的表格“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一欄看,我國進出口總額總趨勢是增加的,從1950年的41.54億元到1957年的104.50億元,進出口總額增加較快。從表格中“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與“亞非及西方國家”兩欄對比看,除了1950年以外,其余年份里進出口總額是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的,而“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里面又以蘇聯為主體;由表格中“亞非及西方國家”一欄里上下兩行比較看,我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1951年的低谷后又逐漸增加,但與“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一欄比較可知,與西方國家進出口數量所占比例較低。(3)對于我國20世紀50年代前期對外貿易政策的評價可以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從對黨的領導、對我國當時的經濟建設和對我國對外政策幾個角度思考作答。首先,從黨的領導看,由材料二中的“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可得,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從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看,由材料二中的“進口與出口政策必須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可得,對外經貿政策使得我國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同時也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從對外政策看,由材料二中的“穩步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可得,我國的經貿政策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也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7.(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29)科學引領發展,技術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類省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到18世紀晚期,(英國)已經有了躍進的感覺。人力和畜力已經被機器和非動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補充:煤、鐵等產量大幅增加。促使這種變化的一個必要的杠桿,就是發明。……沒有發明的話,就不可能在產量上實現那么巨大的增長。(但發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論科學,而更多是得益于經驗。此外,像1754年在英國成立的皇家工藝、制造業與商業獎勵協會這樣的團體,則把發明創造的精神納入了有用的軌道。……發明家的社會背景很不相同,從水磨匠到牧師,應有盡有。——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材料二科學的突破,技術的創新,新發明的涌現,對于工業革命的形成至關重要,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興起的。電磁學理論直接導致了電力工業的產生……電磁感應現象、電解定律、電磁場方程……的發現和創立,使得電磁學理論日臻完善。19世紀60年代以后發電機、電動機、汽輪機等等的相繼發明和應用,無不建筑在此理論基礎之上。——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美國在日本投擲的原子彈使遠距離戰勝敵人的夢想變為現實。不久,蘇聯也研制出了核彈,開啟了核競賽的危險游戲。20世紀50年代,一方面人們只在所謂的“代表戰”(冷戰時期的詞匯)中進行“低強度”的戰斗,另一方面美蘇都加強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國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彈威力還強1000倍的氫彈。一年后,蘇聯也制造出氫彈。60年代開始研制的彈道導彈最具毀滅性。為此,美蘇還上演了一起驚心動魄的事件。70年代,雙方都對對方持有的近萬枚彈道導彈十分忌憚,因此建立了直接聯系的熱線,防止災難發生。——摘編自[西班牙]馬爾瓦萊斯《從投石索到無人機:戰爭推動歷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人類結束對水力、畜力和風力依賴的標志,概括18世紀英國發明成果不斷涌現的原因。(4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列舉意大利人馬可尼在通信領域的成就。根據材料二,一句話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5分)(3)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三中“代表戰”及“驚心動魄的事件”名稱。關于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利弊,眾說紛紜,浪漫主義思潮的觀點是什么?根據材料一二三與所學,從人類向“距離”挑戰的角度論證此觀點。(6分)【答案】(1)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原因:生產的需要,經驗的積累,社會的重視,發明創造的精神,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保障。(2)科學家:法拉第。成就:發明無線電報,橫跨大西洋傳送無線電信息試驗成功,完成短波試驗。特點:“科”“技”結合的典范。(3)“代表戰”:朝鮮戰爭。事件:古巴導彈危機。觀點: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論證:“縮短”人類的空間距離,推動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大大加速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也使人類面臨許多的共同問題,影響著全人類的根本利益。(2)人類文明的引擎——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3)美蘇爭鋒——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人類文明的引擎——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巨大變化;向“距離”挑戰——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解析】(1)第一小問標志:據材料一“到18世紀晚期,(英國)已經有了躍進的感覺。人力和畜力已經被機器和非動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補充”結合所學得出人類結束對水力、畜力和風力依賴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但發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論科學,而更多是得益于經驗”結合所學得出生產的需要,經驗的積累;據材料一“像1754年在英國成立的皇家工藝、制造業與商業獎勵協會這樣的團體,則把發明創造的精神納入了有用的軌道”結合所學得出社會的重視,發明創造的精神;結合所學得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保障。(2)第一小問科學家:結合所學可知,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是法拉第。第二小問成就: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人馬可尼在通信領域的成就是發明無線電報,橫跨大西洋傳送無線電信息試驗成功,完成短波試驗。第三小問特點:據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興起的。電磁學理論直接導致了電力工業的產生”結合所學得出“科”“技”結合的典范。(3)第一小問“代表戰”:據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一方面人們只在所謂的‘代表戰’(冷戰時期的詞匯)中進行‘低強度’的戰斗”結合所學得出朝鮮戰爭。第二小問事件:據材料三“60年代開始研制的彈道導彈最具毀滅性。為此,美蘇還上演了一起驚心動魄的事件”結合所學得出古巴導彈危機。第三小問觀點:結合所學可知,關于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利弊,浪漫主義思潮的觀點是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第四小問論證:從積極、消極兩個角度入手;結合所學可知,科學“縮短”人類的空間距離,推動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大大加速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也使人類面臨許多的共同問題,影響著全人類的根本利益。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擬試題一、選擇題1.(2021·江蘇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擬·14)1945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針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提出兩點建議:利用威懾制服威脅;修復紊亂且低迷的西方國家體系。他認為相比共產主義的最終勝利,他更擔心歐洲的沉淪對全球勢力均衡所造成的破壞,使得美國不得不回到一戰和二戰時那種以武力應對威脅的老路。艾奇遜意圖是()A.重新塑造歐洲均勢B.穩定歐洲社會秩序C.遏制共產主義擴張D.保證美國國家安全【答案】D【解析】艾奇遜“更擔心歐洲的沉淪對全球勢力均衡所造成的破壞,使得美國不得不回到一戰和二戰時那種以武力應對威脅的老路”,說明他擔心歐洲沉淪會危及到美國根本利益,所以其意圖是維護美國安全,故選D項;重新塑造歐洲均勢不應是美國的意圖,而是達到美國意圖所采取的舉措,排除A項;穩定歐洲社會秩序也不是艾奇遜的意圖,而是為達到美國意圖而采取的舉措,排除B項;“相比共產主義的最終勝利,他更擔心歐洲的沉淪對全球勢力均衡所造成的破壞”說明艾奇遜的意圖并不在遏制共產主義擴張上,而是美國國家安全上,排除C項。2.(2021·湖南懷化一模·14)蘇聯作家西蒙洛夫1946年創作的戲劇《俄國問題》,描述了美國的“帝國主義分子、政客以及報界的巨頭試圖對蘇聯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1947年5月該劇在德國蘇占區上演。之后,蘇聯和西方強國之間在德國占領區彼此禁演對方的劇目。這一現象()A.表明了冷戰使德國開始分裂B.揭示了美蘇冷戰的原因C.體現文化對抗取代政治斗爭D.反映了美蘇冷戰的特征【答案】D【解析】據材料“帝國主義分子、政客以及報界的巨頭試圖對蘇聯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蘇聯和西方強國之間在德國占領區彼此禁演對方的劇目”可知美蘇走向對抗,且已影響到文化領域,故選D項;德國分裂為1949年,排除A項;材料揭示美蘇冷戰在文化領域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B項;美蘇冷戰仍以政治、軍事斗爭為主,“取代”一詞有夸大之嫌,排除C項。3.(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聯考·15)圖4是二戰期間同盟國最初制定的“分割占領日本計劃”的地圖規劃,但實際上未付諸實施。導致計劃和實際結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圖4A.同盟國貌合神離對占領日本持消極態度B.原子彈的出現使美國取得巨大優勢C.世界大國實力對比變化及意識形態斗爭D.分區占領將會導致日本的激烈反抗【答案】C【解析】“分割占領日本計劃”的地圖規劃是蘇美英中四國分區占領日本,最后的結果是美國單獨占領了日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二戰后美蘇實力相當且存在意識形態差異,美國出于自身霸權利益的考慮,改變了最初的設想,故選C項;同盟國貌合神離是都想自己占有更多,而不是持消極態度,排除A項;原子彈是導致日本最終投降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對日占領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應該是國家實力,排除B項;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而且鑒于日本進行了長期的侵略戰爭,也無力對分區占領進行反抗,排除D項。4.(2021·遼寧丹東一模·15)二戰后,盟國要求日本將戰前掠奪的中國領土東北和半個世紀前割取的臺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的主權將限定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由此可見,二戰后盟國對日本領土的處置()A.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體現B.有利于戰后秩序穩定與重建C.服務美國單獨占領日本意圖D.注重對原有的領土進行分割【答案】B【解析】二戰后,盟國按照波茨坦等國際會議的協定,要求日本歸還其掠奪的中國領土,明確日本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等做法,有利于戰后秩序穩定與重建,故選B項;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二戰后盟國對日本領土的處置并非是服務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的,排除C項;注重對日本原有領土進行分割與“要求日本將戰前掠奪的中國領土東北和半個世紀前割取的臺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5.(2021·河北保定一模·15)1947年到1954年的七年內,“歐洲復興計劃”給16個加入計劃的國家提供120億美元的金援。其中,西德居民每人分得29美元;意大利每人33美元;法國每人72美元;英國每人77美元;奧地利每人104美元。在美國的要求下,這些援助款項均由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統籌分配,集中用于歐洲發展。這一措施()A.助長了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B.導致歐洲經濟成為美國經濟附庸C.加劇了東西歐之間政治對立D.促進了二戰后西歐經濟迅速恢復【答案】D【解析】由美國的援助款項“均由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統籌分配,集中用于歐洲發展”可知,這些援助客觀上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故選D項;美國援助西歐的目的是遏制蘇聯及其共產主義,排除A項;僅由題干信息只能得出西歐經濟因為獲得美國援助而發展,不能得出西歐的經濟成為美國經濟的附庸,排除B項;由美國的援助“由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統籌分配,集中用于歐洲發展”可知,援助適用于整個歐洲,所以不會因此加劇歐洲東西部的政治對立,排除C項。6.(2021·安徽安慶二模·34)丘吉爾認識到戰后能與蘇聯抗衡的唯有美國,而不是一個改組了的衰弱的歐洲。所以,他直截了當地告訴美國總統特使說:“我是總統的忠實副手”。他甚至還曾提議戰后美英公民不受國籍限制,可以自由交往,公民證可以通用。其最終目的在于()A.構建英美特殊關系B.推動英美的一體化進程C.拉攏美國對付蘇聯D.借助美國維持大國地位【答案】D【解析】由題干可知,英國丘吉爾說自己是美國總統的副手,并提議美英公民自由交往等,表明丘吉爾試圖與美國建立特殊關系來挽救英國在二戰后迅速衰落的國際地位,即借助美國維持大國地位,故選D項;構建英美特殊關系只是英國借以維持大國地位的手段,并非英國的最終目的,排除A項;一體化強調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合作與聯合,材料中并未反映兩國的合作,排除B項;結合所學,戰后蘇聯成為美國稱霸的唯一障礙,且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對立,無需英國拉攏,美國也會對付蘇聯,且這并非英國最終目的,排除C項。7.(2021·遼寧葫蘆島二模·15)下圖是二戰后德國柏林被四國分區占領的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A.柏林墻修建時①區占領國領導人為赫魯曉夫B.②區占領國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世界大國C.馬歇爾計劃對③區占領國并未產生明顯幫助D.分區占領滿足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的愿望【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柏林墻修建于1961年,此時蘇聯領導人是赫魯曉夫,故選A項;與新中國最早建交的世界大國是蘇聯,且蘇聯所占區域應為東柏林,②由法國占領,排除B項;③為英國,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推行的扶植并控制西歐,進而遏制蘇聯的政策,有利于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排除C項;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是一戰后法國的愿望,且主要表現在《凡爾賽和約》中,二戰后法國雖然仍然希望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但遭到了英美的抵制,分區占領本身也說明其愿望未能實現,排除D項。8.(2021·福建漳州三模·15)1949年4月,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十國在華盛頓聯合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其中意大利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戰敗國,其政治地位尚未得到戰后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葡萄牙處于專制統治下,與“民主、自由”的西方標準相悖離。這說明北約的建立()A.揭開了美蘇兩強全球爭霸序幕B.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確立C.服務于美國反共冷戰戰略需求D.違背了和平發展時代潮流【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雖然意大利是法西斯的戰敗國,葡萄牙處于專制統治之下,都沒有得到西方社會的普遍認可,但仍然被美國納入北約的體系中,由此說明北約的建立主要是服務于美國的冷戰戰略要求,故選C項;揭開美蘇全球爭霸序幕的是鐵幕演說,排除A項;華約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建立,排除B項;材料內容反映的是按照美國的意圖組建北約,并不能說明北約的建立違背了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排除D項。9.(2021·山東德州高三4月模擬考試·14)下圖是冷戰時期蘇聯制作的一幅諷刺漫畫。口袋上的字為“北約”。該漫畫意在揭示()A.美歐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B.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驅使北約C.冷戰不能給歐洲帶來持久和平D.冷戰政策給世界帶來無窮災難【答案】B【解析】漫畫反映美國坐在北約這匹馬上役使其前進,注意美國手中握的鞭子上有美元符號“$”,故選B項;“不可調和”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驅使北約,與冷戰對歐洲的影響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美國與北約關系,不涉及冷戰政策給世界帶來無窮災難,排除D項。10.(2021·甘肅二模·35)二戰后,民意測驗成為分析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美國關于核武器的民意測驗結果如下:1949年既然蘇聯擁有核武器,你認為爆發戰爭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很大:45%;可能性很小:28%;沒有的可能性17%;不知道:10%。1950年根據你對蘇聯的了解,你認為蘇聯是在試圖建立世界霸權,還是在保護自己免受另一場戰爭的威脅建立世界霸權:70%;保護自己:18%;不知道:12%。1951年如果美蘇卷入一場全面的戰爭,你認為我們應該首先對蘇使用核武器嗎?首先使用:66%;遭到核打擊后使用:19%;不知道:15%。民意測驗結果表明()A.美國政府鼓吹先發制人B.核武器影響美國民眾心理C.民眾心理影響政府決策D.美蘇陷入軍備競賽的怪圈【答案】B【解析】據表格,可知美蘇核戰氛圍濃厚,導致美國民眾產生焦慮和恐慌心理,故選B項;材料只提到民意測評,但沒有關于民眾心理影響政府決策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是對民眾的民意調查,不能代表政府立場,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冷戰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未能體現美蘇陷入軍備競賽怪圈,排除D項。11.(2021·廣東二模·16)20世紀50年代,美國農業部通過實施對外糧食援助項目以緩解農產品過剩問題。到60年代以后,此類項目已轉由外交部門主導,而且對越南共和國、韓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地的援助總額大幅度提高。這些變化表明美國()A.經濟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強B.農產品過剩問題有所加劇C.冷戰重心逐漸轉向了亞洲D.力圖緩解全球化失衡問題【答案】A【解析】20世紀60年代正值美蘇冷戰時期,材料中美國對越南共和國、柬埔寨等社會主義國家或新興獨立國家提高援助數額,且由“外交部門主導”,說明其經濟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強,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對外糧食援助策略發生的變化,據所學冷戰的知識可知,其變化的原因是為了冷戰的需要,材料中無法看出農產品過剩問題是否有所加劇,排除B項;美蘇冷戰的重心在歐洲,冷戰結束后,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重心才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排除C項;據材料“以緩解農產品過剩問題”可知,美國這一援助項目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自身問題維護自身利益,并非為了緩解全球化失衡問題,排除D項。12.(2021·安徽蕪湖二模·35)下圖所示漫畫《打破他的夢想》是蘇聯漫畫家葉菲莫夫于1951年創作的,畫中人物為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該漫畫反映出()A.蘇聯在戰爭中占據上風B.美國在戰爭中遭受重創C.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劣勢D.世界籠罩著核戰爭陰云【答案】B【解析】據材料“蘇聯漫畫家葉菲莫夫于1951年創作的,畫中人物為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結合所學1951年讓美國打臉的事情是朝鮮戰爭的失敗,故選B項;據所學二戰后美蘇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排除A項;據所學20世紀50年代美蘇爭霸當中蘇聯處于劣勢,排除C項;材料沒有核戰爭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3.(2021·廣東華南師大附中5月高三綜合測試·16)1953年8月蘇聯政府宣布掌握了氫彈的秘密。1955年丘吉爾在對眾議院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新式武器除了改變戰爭外,還改變了國際關系。它(核武器)不僅威脅著小國的生存,也威脅著美國和蘇聯這樣超級大國的生存。丘吉爾斷言世界進入了“安全成為恐怖的健壯的孩子”階段。丘吉爾意在強調()A.核戰爭不可避免B.美蘇對峙威脅了世界和平C.英國是超級大國D.冷戰具備長期存在的條件【答案】D【解析】題干認為核武器改變了戰爭的形式,造成了世界出于冷戰之中,而任何一個國家都受到了核威脅,但誰都不敢輕易動武(核武器),所以核武器的出現使得冷戰長期存在成為可能,故選D項;核武器超強的殺傷力和危害性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輕易使用,所以核戰爭不可避免的說法過于絕對,也與事實不符,排除A項;題干強調核武器的出現導致了誰都不可輕易動武,因而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而不是威脅了世界和平,排除B項;美蘇兩國是超級大國,英國不是超級大國,排除C項。14.(2021·四川眉山三模·35)1955年初,美國正式在亞洲地區實施海外教育項目,強調“通過分享知識、技能和技藝,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時要“促進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更好的理解;增進美國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間的相互了解”。該項目()A.旨在促進亞洲地區經濟發展B.推動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美蘇冷戰重心轉向亞洲D.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答案】D【解析】據材料“通過分享知識、技能和技藝,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更好的理解;增進美國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可知美國實施海外的教育項目是為了拉攏受援助的國家,服務于當時冷戰的政策,故選D項;促進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只是客觀作用,而非主動目的,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才崛起,排除B項;美蘇冷戰的中心在歐洲,而不是在亞洲,排除C項。15.(2021·江蘇蘇錫常鎮二模·15)1957年,法、意、荷、比、盧森堡和聯邦德國6國簽訂《羅馬條約》,法國和西德在社會政策上討價還價,最終確立了共同體社會政策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的達成()A.標志著法德矛盾的化解B.是基于不同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妥協C.推動歐洲走上聯合道路D.體現了歐共體在社會政策上的共識【答案】B【解析】1857年簽訂《羅馬條約》時法德兩國在社會政策上有不同意見,后經過協商最終確立了基本框架,這是基于不同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妥協,故選B項;1951年《巴黎條約》的簽訂是法德矛盾化解的標志,排除A項;歐洲在1951年就已經走上聯合的道路,排除C項;1957年,歐共體還沒有成立,排除D項。16.(2021·湖北武漢五月供題·16)1957年,蘇聯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洲際導彈和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終于使西方人相信“蘇聯人現在可以制造能夠打到世界任何既定目標的彈道導彈了”。受到黨派政治攻擊的刺激,以及美蘇之間“導彈差距”的恐懼,美國于1958年1月31日將第一顆科學地球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材料表明()A.冷戰初期蘇聯優勢明顯B.美國黨派政治決定冷戰走向C.軍備競賽推動冷戰升級D.世界格局因冷戰發生了改變【答案】C【解析】美國在黨派政治刺激下、蘇聯軍備技術進步推動下,促成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即冷戰推動軍備競賽,而軍備競賽又進一步推動冷戰在太空領域展開競爭,故選C項;冷戰初期,美國占有優勢地位,排除A項;美國黨派政治影響冷戰走向,“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二戰后的世界格局是兩極對峙格局,冷戰是兩極格局的主要表現形式,排除D項。17.(2021·海南海口三模·19)1959年9月,赫魯曉夫提到“……艾森豪威爾總統明白必須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因此,我們這方面應該盡力排除作為解決爭端的手段的戰爭,應該用談判解決爭端。”任何企圖“用武力去試試資本主義的穩固性都將是錯誤的。”材料反映了()A.蘇聯與美國的外交關系融洽B.蘇聯放棄了與美國軍備競賽C.不同制度國家交往成為共識D.蘇聯領導較為務實外交態度【答案】D【解析】據材料“用武力去試試資本主義的穩固性都將是錯誤的”可知,赫魯曉夫認為與美國之間爆發武力沖突是不明智的,應該盡量采用談判解決爭端,由此體現了蘇聯領導較為務實的外交態度,故選D項;此時美蘇爭霸,兩國的外交關系不融洽,排除A項;蘇聯始終沒有放棄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排除B項;材料只是赫魯曉夫的務實外交態度,“成為共識”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C項。18.(2021·江蘇蘇北七市三模·14)1945年至1960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方式向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提供經濟“援助”。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供的經濟“援助”幾乎全都是用于發展中國家。這一變化導致()A.美蘇加緊爭奪發展中國家B.冷戰的重點不再是歐洲地區C.世界多極化趨勢得以出現D.西歐國家被迫走向聯合自強【答案】A【解析】“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供的經濟‘援助’幾乎全都是用于發展中國家”并結合所這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美蘇當時關系緊張,兩者爭奪發展中國家,以加強自己的力量,故選A項;美蘇冷戰的重點是在歐洲,排除B項;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是由于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與美國的援助變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西歐國家聯合自強,而是美國進行經濟援助主體的變化,排除D項。19.(2021·新疆烏魯木齊二模·34)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管西德對東德實行強硬的不承認政策,西德始終視與東德之間的“德國內部貿易”為國內貿易,不對來自東德的貨品征收關稅。在其存在的40多年中,占西德外貿總額的平均比重不足2%,占東德外貿總額的平均比重則在10%左右。“德國內部貿易”的實施()A.消除了東德與西德的對立B.使西德擺脫了美國控制C.有助于實現德國和平統一D.加速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答案】C【解析】據材料“盡管西德對東德實行強硬的不承認政策,西德始終視與東德之間的‘德國內部貿易’為國內貿易,不對來自東德的貨品征收關稅”,可知西德貿易政策加強了兩德的經濟聯系,有利于實現統一,故選C項;材料提到西德對東德仍持強硬的不承認政策,說明兩德的對立并沒有消除,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德國內部貿易,無法說明西德擺脫美國控制,排除B項;西德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東德直到1989年兩德統一后才融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排除D項。20.(2021·江西新余二模·35)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基本上能操縱聯合國貫徹其意圖,以至于聯大有美國“表決機器”之稱。但此后,美國操縱聯大會議愈感乏力,1985年提出要求根據負擔會費的多少“加權”選舉權,甚至威脅退出聯合國。這一變化主要基于()A.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B.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C.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D.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守勢【答案】B【解析】據材料“但此后,美國操縱聯大會議愈感乏力”,可知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后已經無法操縱聯合國,結合所學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的聯合削弱了美國在聯合國的話語權,故選B項;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A項;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增強,但還未形成多極化格局,排除C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守勢,但80年代轉守為攻,排除D項。21.(2021·江蘇南京、鹽城二模·15)圖6為漫畫《差點開啟的末日之門》,美國總統肯尼迪被描繪為西部牛仔,蘇聯的赫魯曉夫和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被描繪成堂吉訶德和桑丘。對此漫畫理解正確的是()圖6A.是美蘇零和博弈的結局B.危機達到局部熱戰程度C.蘇聯發起美國妥協告終D.美國不再處于突出地位【答案】A【解析】“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美蘇雙方是相互制衡的關系,古巴導彈危機中沒有哪一方占有絕對優勢,是屬于一種“零和博弈”的態勢中,故選A項;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雙方試圖使用核武器讓對方妥協,雙方最終妥協,沒有進行熱戰,排除B項;古巴導彈危機以美國勝利,蘇聯妥協而告終,美國在危機中占據優勢,排除C項;古巴導彈危機以美國勝利,蘇聯妥協而告終,美國在危機中占據優勢,因此美國處于突出地位,排除D項。22.(2021·河南開封三模·35)《全球通史》中說:“古巴導彈危機得到了和平解決……如此慶幸,以致促使了幾個限制核武器的協定形成:控制核武器實驗協定、在現有核國家以外不擴散核武器協定、禁止使用生物武器協定和第一個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等。”作者意在說明()A.限制核武協定推動了國際格局變化B.古巴導彈危機產生的積極影響C.兩極格局下戰爭危機得到有效緩解D.美蘇爭霸推動了世界科技進步【答案】B【解析】據材料“如此慶幸,以致促使了幾個限制核武器的協定形成”可知古巴導彈危機促使了幾個限制核武器的協定形成,有利于世界和平,故選B項;據所學古巴導彈危機后國際格局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兩極格局,排除A項;據所學兩極格局下地區戰爭時有發生,沒有緩解,排除C項;據材料“以致促使了幾個限制核武器的協定形成”可知美蘇爭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沒有涉及科技進步,排除D項。23.(2021·新疆烏魯木齊三模·34)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后,在聯合國演講時說:“長期糾紛會從所有需求的人們那里把寶貴的資源轉移走,耗盡雙方的精力,對誰都沒有好處。現代世界的通行證是尋求和平解決辦法的意愿。”據此可知,肯尼迪()A.意識到多極化格局的到來B.拋棄了對峙的冷戰思維C.主張用和平手段化解矛盾D.不再維護世界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據材料“耗盡雙方的精力,對誰都沒有好處。現代世界的通行證是尋求和平解決辦法的意愿”,可知肯尼迪通過古巴導彈危機認識到了美蘇冷戰中激烈爭奪的弊端,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故選C項;1962年是兩極格局,至今多極化仍然是一種趨勢,還沒有到來,排除A項;肯尼迪并沒有拋棄冷戰思維,只是轉變了冷戰激烈對抗的方式,排除B項;美國至今仍沒有放棄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D項。24.(2021·江西重點高中協作體高三第二次聯考·35)1963年6月,美蘇達成《美蘇熱線協定》,以便兩國領導人能夠在突然發生危機的情況下通過“熱線”保持聯系和對話,及時了解對方的意圖,防止由于事態失控而導致雙方的核對抗。這體現了()A.美蘇間由敵對走向合作B.美蘇兩國的自我控制C.美蘇爭霸中美國處守勢D.不結盟制衡美蘇冷戰【答案】B【解析】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蘇兩國達成協議,保持聯系和對話,以防止大規模核戰爭的發生,故選B項;A項不符合史實,美蘇依然是敵對的,只不過在敵對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核戰爭,雙方沒有放棄交流,排除A項;60年代美國處于攻勢,排除C項;美蘇通過“熱線”保持聯系和對話,并不是不結盟運動的崛起造成的,而是防止核戰爭的升級,排除D項。25.(2021·河北邯鄲二模·15)196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各國內政不容干涉及其獨立與主權之保護宣言》;1970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這些宣言通過的歷史背景是()A.冷戰期間國際力量逐步失衡B.資本主義陣營發生了分化C.兩極格局下美蘇關系的緩和D.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和壯大【答案】D【解析】《關于各國內政不容干涉及其獨立與主權之保護宣言》的通過本身是那些主權與獨立容易遭受干涉的國家努力的結果,《關于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背后也是聯合國成員中那些有可能不被尊重而不易建立友好關系的國家努力的結果,結合所學可知,這些國家都是第三世界國家,故選D項;冷戰期間國際力量失衡是在20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資本主義陣營發生分化不影響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也與題干中的兩個文件不符,排除B項;1965—1970年間兩極格局之下的美蘇關系是尖銳對立和劍拔弩張的,不是緩和的,排除C項。26.(2021·安徽皖江名校聯盟高三決戰高考最后一卷·35)下表為1960~1970年法國、西德、意大利和美國主要經濟發展數據(單位:%)由此可以推斷出()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1970年在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假設1948年為100)法國西德意大利美國法國西德美國+5.7+4.4+5.3+4.3+1.9+6.516.8A.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崩潰B.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C.西歐已擺脫了美國的控制D.西歐國際話語權逐步增強【答案】D【解析】法國、西德、意大利的經濟快速增長,而且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地位提高,主要得益于歐洲一體化的推動,所以可以推斷出由于經濟實力的上升,西歐各國希望取得相應的國際地位,因此西歐國家話語權逐步增強,故選D項;布雷頓森林體系于20世紀70年代走向崩潰,排除A項;僅是歐洲和美國的對比,沒有日本的工業發展情況數據,排除B項;歐洲一體化有利于使西歐擺脫美國的控制,排除C項。27.(2021·天一大聯考“皖豫名校聯盟體”高三第三次考試·35)表2會議時間與會國數量會議通過的文件1961年9月25個《關于戰爭的危險和呼吁和平的聲明》1964年10月42個《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1973年9月75個《經濟合作行動綱領》表2為一國際組織成立后召開的第一、二、四次國際會議情況。該國際組織的發展()A.使聯合國內力量結構逐漸發生變化B.導致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C.從經濟合作為主轉向經濟政治合作D.推動美蘇關系不斷走向緩和【答案】A【解析】據材料“一國際組織成立后召開的第一、二、四次國際會議”和第一次會議時間“1961年9月”可知該國際組織是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故選A項;20世紀60年代歐共體的成立、日本的崛起,導致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排除B項;據表格信息“《關于戰爭的危險和呼吁和平的聲明》;《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經濟合作行動綱領》”可知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從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排除C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仍處于美蘇冷戰期間,排除D項。28.(2021·四川涼山州三模·35)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客提出,對蘇聯年輕人要教會他們跳美國的搖擺舞,唱美國的鄉村歌曲,這樣就不會對美國產生敵意。20世紀末美國控制了世界上75豫的電視節目、60豫以上廣播節目的制作。美國此舉旨在()A.促進文化交流全球化B.緩和美蘇冷戰局勢C.推動文化發展多元化D.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答案】D【解析】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客提出,對蘇聯年輕人要教會他們跳美國的搖擺舞,唱美國的鄉村歌曲,這樣就不會對美國產生敵意。20世紀末美國控制了世界上75%的電視節目、60%以上廣播節目的制作”,可知這一時期為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宣揚自身文化,目的在于將其文化滲透到社會主義國家,推行文化帝國主義,故選D項;美國此舉的目的是為了自身獲得支持,并不是為了文化交流,排除A項;這種做法會加重美蘇冷戰,排除B項;這是美國推行文化霸權的措施,并不能帶來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排除C項。29.(2021·山西運城城市高中聯合體高三4月模擬·35)1968年,美、蘇聯合拋出所謂“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并于同年7月簽署。條約掩蓋美、蘇核競賽是世界緊張局勢的根源,反而歸罪于“核擴散”。條約還規定國際原子能總署有權檢查無核國家的核技術情況。該條約從本質上反映出()A.美蘇合謀維護其核壟斷地位B.核競賽威脅人類社會整體安全C.美蘇阻止核擴散的堅定決心D.有核國肆意干涉無核國的內政【答案】A【解析】據材料“條約還規定國際原子能總署有權檢查無核國家的核技術情況”可知,美蘇借機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其在核領域的特權和壟斷地位,故選A項;據材料“美、蘇聯合拋出所謂‘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可知,其目的是限制核擴散,而非核競賽,排除B項;據材料“條約掩蓋美、蘇核競賽是世界緊張局勢的根源”可知其本質不是阻止核擴散,排除C項;材料主語是美、蘇兩國,而非有核國,排除D項。30.(2021·天津河西區二模·13)1946年,美國前總統發表聲明:“目前只有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發明聲明:“美國決心用一種新的彬彬有禮的態度來很好地傾聽北約伙伴的意見。”美國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實力衰弱,尋求歐洲支持B.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尋求歐洲幫助C.美歐關系惡化,美國力圖緩和D.歐洲共同體建立,美國重視歐洲地位【答案】D【解析】1967年歐共體建立,歐洲實力得以極大增強并在經濟發展中對美國構成了一定的調整,美國此時重視歐洲地位的提升并且調整對歐洲的政策,由控制轉向合作與競爭,故選D項;美國對歐洲態度變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歐洲的強大,排除A項;古巴導彈危機發生于1962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美歐關系并未惡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31.(2021·河北石家莊二模·15)1972年,美蘇兩國首腦于莫斯科簽訂了《關于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關于防止公海水面和上空意外事件的協定》《關于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及擴大貿易、科技合作等一系列協定。這些協定的簽署()A.標志著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流B.起因于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動C.超越了國家間意識形態的對抗D.適應了兩極格局瓦解的趨勢【答案】B【解析】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迫切需要通過緩和美蘇關系轉移輿論視線,以平息各種反對聲音;而蘇聯則因在與美國的外空探索競賽及核軍備競賽的過程中過于偏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造成國內經濟發展失衡,同樣需要通過緩和美蘇關系,以獲得來自歐美國家的生活必需品,改善本國人民的生活;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的歐洲局勢緩和,對兩國之間進行戰略武器談判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故選B項;兩極格局瓦解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排除A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國家間意識形態的對抗,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不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沒有趨向瓦解,排除D項。32.(2021·江蘇南京三模·15)1973年4月,基辛格建議美國和西歐擬訂新的大西洋憲章,但歐洲盟國對此反應冷漠。1973年9月,在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成員國東京回合談判中,歐洲九國聲稱如果美國不確定能保護世界貿易的貨幣體系,西歐將不會實現其提出的自由貿易政策。這些現象()A.說明美國力圖構建單極世界的企圖遭到抵制B.根源于歐洲聯盟建立后經濟政治實力的崛起C.體現了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新一輪變動的出現D.調整了美國與西歐之間既定的國際權益結構【答案】C【解析】歐洲的聯合促進西歐經濟增長,在外交上要求擺脫美國控制,實行獨立自主,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出現材料中現象,故選C項;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力圖構建單極世界,排除A項;1993年歐洲聯盟建立,排除B項;“既定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33.(2021·安徽合肥三模·35)1975年,參加不結盟運動部長會議的與會首腦們滿意地認為:不結盟運動已經使聯合國煥發新春,現在的聯合國再也不是由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勢力這樣少數群體所肆意地控制。這一認識主要緣于()A.世界多極化格局的確立B.資本主義“滯脹”危機C.聯合國宗旨已發生改變D.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壯大【答案】D【解析】據材料“不結盟運動已經使聯合國煥發新春”并結合所學知識不結盟運動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故選D項;當今世界格局是多極化趨勢,還沒有確立,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主體不一致,排除B項;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沒有發生改變,排除C項。34.(2021·山東聊城二模·15)冷戰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臺《出口控制法》《出口管理條例》等出口相關法規,控制西方盟友的髙科技產品及技術出口。1977年《反海外腐敗法案》通過,美國將反腐敗的管制范圍從美國企業拓展到與美國具有“最低限度聯系”的外國企業。美國這些做法()A.重在遏制西歐發展B.明顯屬于越界執法C.旨在保護技術專利D.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定時空,冷戰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77年《反海外腐敗法案》通過,美國將反腐敗的管制范圍……的外國企業”可知,此處外國企業屬于西歐等盟國范圍,美國出臺法案對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制裁屬于插手別國內政,故選B項;結合所學,美國對西歐的遏制自二戰結束后“馬歇爾計劃”開始,此處關注重點并非遏制西歐,排除A項;依據材料,美國出臺法案對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制裁屬于插手別國內政,關注重點不在于技術專利保護,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WTO成立于1995年,此處時間不符,排除D項。35.(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聯考·35)里根政府執政時期的1975年,在美國出售給蘇聯的全部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占32.7%,銷售總額為2.19億美元;而到1983年,美國對蘇聯高科技產品出售的比例下降到5.4%,銷售總領為3900萬美元。這反映出()A.蘇聯高技術產品得到快速發展B.美國高科技產品發展在逐漸衰退C.美蘇冷戰主要在高科技領域內D.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遏制蘇聯發展【答案】D【解析】據材料“而到1983年,美國對蘇聯高科技產品出售的比例下降到5.4%”可知美國對蘇聯高科技產品出售急劇下降,反映出美國試圖在高科技領域遏制蘇聯,故選D項;據所學蘇聯80年代高新技術并沒有快速發展,排除A項;據所學美國高科技產品一直在發展,排除B項;據所學美蘇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展開,排除C項。36.(2021·四川成都二模·35)1971年4月2日,在利比亞、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沙特等產油國的強大壓力下,跨國石油公司被迫做出讓步,雙方達成協定,其主要內容是:每桶石油標價從2.55美元增加到3.45美元,此后每年標價增加5美分;外加每桶油價每年上調2.5%以彌補通脹和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稅率提高到不低于55%。此協定的實施()A.動搖了美元的主導貨幣地位B.導致西方國家陷入滯脹危機C.使產油國掌握了石油資源主導權D.有利于新型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據材料“雙方達成協定……標價增加……彌補通脹和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可知該協定建立起一個相對公平、穩定的石油供給和市場體系,故選D項;美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元在全球地位卻并沒有動搖,排除A項;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導致西方國家陷入滯脹危機,排除B項;產油國一直掌握石油資源主導權,排除C項。37.(2021·山東聊城一模·14)《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是蘇聯和美國于1972年簽署的一項雙邊條約。其核心是通過禁止雙方發展全國性的反導系統來確保對對方的核威懾平衡,以此避免核戰爭。2001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退出該條約。這是美國在現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項重要國際協議。有關該條約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它在客觀上有助于世界穩定B.它加速了兩極格局的解體C.美國退出說明條約尚不完善D.它是聯合國維和的重要成果【答案】A【解析】據材料“《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是蘇聯和美國于1972年簽署的一項雙邊條約。其核心……避免核戰爭”可知美蘇雙方對于避免核戰爭達成一致并簽約,這客觀上有利于世界穩定,故選A項;兩極格局的解體主要在于蘇聯的解體,而蘇聯解體是國內外復雜原因導致,非一項條約導致,排除B項;1991年蘇聯便解體,該條約已失效,故不存在“尚不完善”一說,排除C項;聯系所學可知該條約是美蘇為維護自身利益、遏制對方而簽訂的,非聯合國直接推動的產物,排除D項。38.(2021·江蘇鹽城三模·16)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后,美蘇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美蘇糧食貿易協議》,協議規定蘇聯每天向美國出口20萬桶石油,同時蘇聯每年至少進口600萬噸美國糧食,否則協議作廢。由此可見,當時()A.蘇聯在兩極對抗中處于劣勢B.美國對蘇聯經濟依賴程度加深C.冷戰局勢的緩和存在可能性D.蘇聯被卷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答案】C【解析】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后,美蘇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美蘇糧食貿易協議》”可以看出,美蘇雙方在冷戰時期保持對話溝通的渠道,并達成了妥協,說明冷戰局勢的緩和存在可能性,故選C項;蘇聯并不是在兩極對抗中一直處于劣勢,70年代美守蘇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美蘇糧食貿易協定》一方面使美國增加收入,緩和了石油危機,另一方面則保證了蘇聯的糧食供應,滿足蘇聯經濟發展的需求,二者之間互相依賴,排除B項;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包括蘇聯,排除D項。39.(2021·四川廣元三模·35)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常責備其西歐盟友在防務領域故意推脫責任,而西歐則抱怨美國總在經濟、軍事乃至外交領域對西歐進行干擾。1973年,基辛格在“歐洲年”計劃中強調了美國繼續支持西歐一體化的立場,呼吁美歐密切合作,進一步加強大西洋聯盟的團結。材料反映了當時()A.美國和歐洲聯盟既合作又斗爭B.世界格局已發生了重大改變C.冷戰在資本主義世界愈演愈烈D.美國霸主地位面臨嚴峻挑戰【答案】D【解析】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初……西歐則抱怨美國……美國繼續支持西歐……呼吁美歐密切合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西歐一體化的發展,西歐實力不斷增強,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故選D項;美國和歐洲聯盟既合作又斗爭是表象,答案中有實質不選表象,排除A項;1991年兩極格局結束,70年代世界格局沒有發生重大改變,排除B項;冷戰雙方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排除C項。40.(2021·云南昆明“三診一模”高三復習教學質量檢測·35)1979年,美蘇兩國領導人簽署《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1988年,雙方又簽署《中程核軍備條約》,規定美蘇應銷毀武器庫中的全部中程導彈和中近程導彈,并停止發展此類武器。這些條約的簽署()A.表明美蘇意在建立國際新秩序B.推動了雅爾塔體系的瓦解C.一定程度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D.使美蘇軍事力量趨于平衡【答案】C【解析】據材料“規定美蘇應銷毀武器庫中的全部中程導彈和中近程導彈,并停止發展此類武器”可知,這些條約限制了進攻性武器的發展,有利于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故選C項;據所學美蘇一直主導國際舊秩序,不會去建立國際新秩序,排除A項;據所學雅爾塔體系的瓦解標志是蘇聯的解體,排除B項;據所學這些條約削減的只是部分武器,不能使美蘇軍事力量趨于平衡,排除D項。41.(2021·遼寧丹東二模·15)1980年,美國為報復蘇聯入侵阿富汗沒有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夏季奧運會:1984年夏,蘇聯抵制在洛杉磯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從1952年后,因國際奧委會承認臺灣,新中國一直抵制奧運會直到1984年。這表明當時()A.美國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B.奧運會導致了美蘇冷戰的形成C.國際體育領域受政治因素影響D.美蘇對抗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答案】C【解析】美國為報復蘇聯入侵阿富汗拒絕參加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作為反擊,1984年夏,蘇聯抵制在洛杉磯舉行的夏季奧運會;結合二戰后的冷戰割據可知,當時美蘇正處于兩極格局下的冷戰對峙狀態。新中國因國際奧委會承認臺灣,從1952年到1984年一直抵制奧運會,這些都體現了將體育活動政治化,國際體育領域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大,故選C項;1972年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排除A項;美蘇冷戰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與“美蘇對抗加劇”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2.(2021·江西景德鎮三模·34)1985年,戈爾巴喬夫與里根在日內瓦會晤,兩位領導人起初互相各執一詞,相互指責。但是兩人都關心核戰爭的可能性,并慢慢地得到彼此的尊重。后來雙方在冰島、華盛頓等地相繼會晤,最終在軍備控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這表明()A.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B.蘇聯改革危機逐漸顯現C.美蘇之間矛盾已基本消除D.世界緊張局勢有所緩和【答案】D【解析】據材料“但是兩人都關心核戰爭的可能性,并慢慢地得到彼此的尊重。后來雙方在冰島、華盛頓等地相繼會晤,最終在軍備控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可知在冷戰的局勢之下,美蘇雙方保持了溝通的渠道,使世界局勢有所緩和,故選D項;材料只提到美蘇兩極,并未提到第三世界、歐洲、日本等多極,排除A項;材料強調美蘇兩極格局,并不只涉及蘇聯國內的改革,排除B項;美蘇之間的矛盾并未消除,排除C項。43.(2021·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35)有學者指出,隨著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原有的國際秩序以國家為中心,現在包括專業團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在內的非國家行為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表明()A.世界各國根本利益的趨同B.全球經濟重心已經發生轉移C.全球治理主體日趨多元化D.世界政治格局不斷趨于穩定【答案】C【解析】據材料“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在內的非國家行為體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知,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全球治理的主體日趨多元化,故選C項;據所學“根本利益的趨同”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新興國家在國際中的作用加強,無法推出全球經濟重心已經轉移,排除B項;據所學世界政治格局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的,不能稱為“穩定”,排除D項。44.(2021·天津十二區縣重點中學二模·13)下列是美國《華盛頓郵報》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詞的統計情況。據此可知()機構詞匯1988年1993年百分變化華盛頓郵報“自由世界”1126740%“西方”3687+142%A.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加深B.美國主流媒體與政府意識出現不同步現象C.互聯網快速發展影響輿論D.東西方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對抗呈現緩和【答案】D【解析】材料中,從1988年至1993年,“自由世界”一詞使用逐步減少,而“西方”一詞使用次數逐步增加,結合所學可知,兩極格局下,美蘇意識形態根本對立,“自由世界”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而材料中“西方”一詞使用次數逐步增加,可知美蘇爭霸走向緩和,故選D項;經濟全球化涉及到經濟領域,而“自由世界”涉及到意識形態方面的情況,排除A項;依所學,美國主流媒體體現國家意識形態,排除B項;1992年互聯網逐步普及,而材料中強調的是“自由世界”一詞使用逐步減少,而“西方”一詞使用次數逐步增加,美國意識形態領域內的變化,排除C項。45.(2021·福建廈門三模·16)1994年,歐盟與俄羅斯簽訂《伙伴關系與合作協定》;2003年,歐盟出臺《歐洲安全戰略》,強調愿意“繼續與俄羅斯發展更為緊密的關系”;2010年,“歐盟—俄羅斯”峰會召開并發表“現代化伙伴關系聯合聲明”。由此可見,歐俄雙邊()A.積極互動促使多極化格局形成B.外交中價值理念色彩逐漸強化C.伙伴關系保障了地區局勢穩定D.經濟與安全合作符合共同利益【答案】D【解析】歐俄雙邊關系不斷深入發展,由謀求政治上的安全到經濟上的合作,反映了合作符合雙方的利益,故選D項;歐俄雙邊關系的積極互動對雙方都有利,但是并沒有使得多極化格局形成,排除A項;歐俄雙邊關系的發展并沒有體現價值理念,主要體現了雙方的共同利益,排除B項;一個地區局勢是否穩定涉及到諸多因素,僅憑雙邊伙伴關系不能保證地區局勢穩定,排除C項。46.(2021·四川涼山州二模·35)下面為部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覽表。時間舉辦地參加國家或地區及數量未參加國家或地區及數量1976年蒙特利爾美國、蘇聯等92個中國、中國臺灣及28個非洲國家1980年莫斯科民主德國、波蘭等81個美國、中國等66個國家和地區1984年洛杉磯羅馬尼亞、中國等140個蘇聯、民主德國等19個國家1988年漢城蘇聯、美國、中國等159個朝鮮等國家1992年巴塞羅那美國、獨聯體等169個無根據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美國體育優勢長期領先世界B.奧運會推動世界各國矛盾得以解決C.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分歧消失D.冷戰時期政治對體育的干涉十分明顯【答案】D【解析】據表格信息“1980年莫斯科舉辦……美國未參加;1984年洛杉磯舉辦……蘇聯、民主德國等19個國家未參加;1988年漢城舉辦……朝鮮未參加”可知冷戰時期各國的政治立場影響奧運會的參加與否,故選D項;表格中沒有獎牌數量的對比,無從得知美國體育優勢,排除A項;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參與奧運會,夸大奧運會影響,排除B項;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分歧始終存在,排除C項。47.(2021·江蘇新高考第二次適應性考試·16)圖2是用于研究性學習的示意圖,與之最契合的主題是()圖2A.軍事力量與世界新格局B.冷戰與戰后世界新秩序C.多極化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D.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演變【答案】D【解析】上圖中的“兩個平行市場”到“外圍結構”體現的是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上圖中的“美蘇兩極對抗”到“一超多強”體現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因此材料的主題是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演變,故選D項;軍事力量與世界新格局說法不全面,上圖還體現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排除A項;冷戰與戰后世界新秩序指的是世界政治格局,上圖還體現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排除B項;冷戰前世界是兩極格局,不是多極化格局,排除C項。48.(2021·河北保定二模·13)聯合國吸取國聯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形成決議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大國一致”原則()A.標志著二戰后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建立B.20世紀60年代因第三世界崛起而動搖C.對維護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具有重要作用D.已經不適應新世紀國際局勢發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聯合國的“大國一致”原則有利于減少國際社會的意見不同問題,進而加快國際矛盾的解決,對維護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故選C項;“二戰”結束后,形成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大批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深刻地改變著聯合國的面貌,但對“大國一致”(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原則沒有影響,排除B項;“大國一致”原則至今仍具有生命力,排除D項。49.(2021·黑龍江大慶二模·35)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形成了雅爾塔體系,其影響并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消失,而是留下冷戰后的世界以及21世紀的寶貴遺產:“歐洲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亞太地區翻天覆地;民族國家使世界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的作用應當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這一論述意在說明雅爾塔體系()A.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B.應隨著兩極格局瓦解而否定C.孕育了一個多極化的世界D.造成了聯合國作用難以發揮【答案】C【解析】據材料“歐洲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亞太地區翻天覆地;民族國家使世界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可知其體現出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并未體現大國強權政治色彩,排除A項;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世界發展,這是雅爾塔體系留下的寶貴遺產,排除B項;在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下,聯合國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排除D項。50.(2021·河南九師聯盟高三4月聯考·35)有俄羅斯學者指出,蘇共20萬黨員時取得二月革命的勝利,30多萬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