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學術與文化_第1頁
明清學術與文化_第2頁
明清學術與文化_第3頁
明清學術與文化_第4頁
明清學術與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學術思潮的演變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以不同方式為發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證。▲以儒家的圣人為理想人格,以實現圣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式論證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內在的基礎,以存天理、去人欲為道德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實現人的精神的全面發展,而提出并實踐各種“為學功夫”即具體的修養方法。這些方法的條目主要來自《四書》及早期道學的討論,而特別集中于心性的功夫。陳來論宋明理學(包括心學)的特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八條目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朱熹《大學格物補傳》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茍此心之存,則此理自明。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為學只是理會此。今之論學者只務添人底,自家只是減他底,此所以不同。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陸九淵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王守仁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遍讀考亭(朱熹)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之后,盡去枝葉,一意本源……先生憫宋儒之后,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覺與之渾合而無間。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以填補其靈明者也。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于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釋氏于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只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于天地萬物之間,所謂絕異。然其歸理于天地萬物、歸明覺于吾心,則一也。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縱是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 明儒學案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明復,非自外得也。心猶水也,污入之而流濁;猶鑒也,垢積之而光昧。…世儒背叛孔孟之說,昧于《大學》格物之訓,而徒務博乎其外,以求益乎其內,皆入污以求清、積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 (王守仁)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本來面目,即吾圣門所謂良知。知得良知卻是誰?自家痛癢自家知。若將痛癢從人問,痛癢何須更問為! 王守仁良知者,是非之心,其機存乎一念。發一念而安,即是是;發一念而不安,即是非。安則必為之,舉世非之有所不顧;不安則必去之,得盡便宜有所不為…信得良知過時,獨往獨來,如珠之走盤,不待拘管… 王畿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李贄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門四句教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王畿的發揮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王艮)、龍溪(王畿)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后,力量無過于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鈞)、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 ——黃宗羲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泉州李贄故居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李卓吾講心學于白門,全以當下自然指點后學,說人都是現現成成的圣人,才學,便多了。聞有忠節孝義之人,卻云都是做出來的,大體原無此忠節孝義。學人喜其便利,趨之若狂……李卓吾倡為異說,破除名行,楚人從者甚眾,風習為之一變。…人心誰不欲為圣賢,顧無奈圣賢礙手耳。今渠謂酒色財氣一切不礙菩提路,有此便宜事,誰不從之?一、學術思潮的演變1.王守仁及其影響以考亭(朱熹)為宗,其弊也拘;以姚江(王守仁)為宗,其弊也蕩。拘者有所不為,蕩者無所不為。拘者人情所厭,順而決之為易;蕩者人情所便,逆而挽之為難……陽明先生開發有余,收束不足。當士人桎梏于訓詁詞章間,驟而聞良知之說,一時心目俱醒,恍若撥云霧而見白日,豈不大快?然而此竅一鑿,混沌幾亡,…議論益玄,習尚益下,高之放誕而不經,卑之頑鈍而無恥……心是活物,最難把捉。…是故理不必天地之所有,而言不必圣人之所敢,縱橫上下,無之而不可也。…此乃無星之秤、無寸之尺,其于輕重長短,幾何不顛倒而失措哉?“無善無惡”四字,最險最巧。君子一生,兢兢業業,擇善固執,只著此四字,便枉了為君子;小人一生,猖狂放肆,縱意妄行,只著此四字,便樂得做小人!

——顧憲成一、學術思潮的演變2.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弟臣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 顧炎武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君子存之,則小人去之矣。…小人之為禽獸,人得而誅之。庶民之為禽獸,不但不可勝誅,且無能知其為惡者;不但不知其為惡,且樂得而稱之,相與崇尚而不敢逾越。…求食、求匹偶、求安居,…庶民之終日營營,有不如如此者乎?二氣五行,摶合靈妙,使我為人而異于彼,抑不絕吾有生之情,而或同于彼。乃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異,負天地之至仁,以自負其生,此君子所以憂勤惕厲而不容己也。庶民者,流俗也;流俗者,禽獸也。明倫、察物、居仁、由義,四者禽獸所不得與。壁立萬仞,止爭一線,可不懼哉! 王夫之一、學術思潮的演變2.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一、學術思潮的演變2.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理學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非數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此之謂不知本也。經學自有源流,自漢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異同離合之旨……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顧炎武一、學術思潮的演變2.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考究之門雖卑,然非比性命可自悟、常理可守經而已。必博學積久,待征乃決,故事至難而易漏。 方以智《通雅·凡例》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銼碎散,不存于后,豈不兩失之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 顧炎武《與友人書》《日知錄》,則其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者。凡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之屬,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謬誤。至于嘆禮教之衰遲,風俗之頹敗,則古稱先,規切時弊,尤為深切著明。…異日有整頓民物之責者,讀是書而憬然覺悟,采用其說,見諸施行,于世道人心實非小補。如第以考據之精詳、文辭之博辨嘆服而稱述焉,則非先生所以著此書之意也! 潘耒《日知錄序》一、學術思潮的演變2.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梁啟超論清代考證學學風:①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臆度者,在所必擯。②選擇證據,以古為尚。…③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④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以為不德。⑤最喜羅列事項之同類者,為比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則。⑥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認為大不德。⑦所見不合,則相辯詰,雖弟子駁難本師亦所不避,受者從不以為忤。⑧辯詰以本問題為范圍,詞旨務篤實溫厚,…有盛氣凌轢或支離牽涉、或影射譏笑者,認為不德。⑨喜專治一業,為窄而深的研究。⑩文體貴樸實簡潔,最忌言有枝葉。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梁啟超論清代考證學業績:其直接之效果:一,吾輩向覺難讀難解之古書,自此可以讀可以解。二,許多偽書及書中竄亂蕪穢者,吾輩可以知所別擇,不復虛縻精力。三,有久墜之哲學、或前人向不注意之學,自此皆卓然成一專門學科,使吾輩學問之內容日益豐富。其間接之效果:一,讀諸大師之傳記及著述,見其為學問而學問,治一業終身以之,銖積存累,先難后獲,無形中受一種人格的觀感,使吾輩奮興向學。二,用此種研究法以治學,能使吾輩心細,讀書得間;能使吾輩忠實,不欺飾;能使吾輩獨立,不雷同;能使吾輩虛受,不敢執一為是。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德傳》顏注: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昔河間獻王實事求是。夫實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以是之也,如六書、九數及典章制度之學是也。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別持一說以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別持一說以為是也,如理義之說是也。凌廷堪《戴東原先生事略狀》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夫所謂理義,茍可以舍經而空憑胸臆,將人人鑿空而得之,奚有于經學之云乎哉!惟空憑胸臆之卒無當于賢人圣人之理義,然后求之古經;今古懸隔也,然后求之故訓。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圣人之理義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賢人圣人之理義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戴震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今之治人者,視古圣賢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細隱曲,不措諸意,不足為怪。及其責以理也,不難舉曠世之高節,著于義而罪之。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雖得,謂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于上,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若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爭;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爭矣。故理必附于禮以行。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起矣……

阮元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君長之設,所以平天下之爭也,故先王立政之要,因人情以制禮。…后世不言禮而言理。…禮論辭讓,理辨是非。知有禮者,雖仇隙之地,不難以揖讓處之,若曰:雖伸于理,不可屈于禮也。知有理者,雖父兄之前,不難以口舌爭之,若曰:雖失于禮,而有以伸于理也。…可知理足以啟爭,而禮足以止爭也。明人呂坤有《語錄》一書,論理云:“天地間惟理與勢最尊,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此真邪說也!孔子自言事君盡禮,未聞持理以要君者。呂氏此言,亂臣賊子之萌也!焦循《理說》一、學術思潮的演變3.清代樸學的興起二、西學東漸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意大里亞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國。萬歷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師,為《萬國全圖》,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亞細亞洲,中凡百余國,而中國居其一。第二曰歐羅巴洲,中凡七十余國,而意大里亞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亞洲,亦百余國。第四曰亞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連,分為南北二洲。最后得墨瓦蠟泥加洲,為第五,而域中大地盡矣。其說荒渺莫考,然其國人充斥中土,則其地固有之,不可誣也。大都歐羅巴諸國,悉奉天主耶穌教,而耶穌生于如德亞,其國在亞細亞洲之中,西行教于歐羅巴。其始生在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閱一千九百八十一年,至萬歷九年,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師,…帝嘉其遠來,假館授粲,給賜優厚。公卿以下重其人,咸與晉接,瑪竇安之,遂留居不去…… 明史外國傳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近利瑪竇以其邪說惑眾,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輿地全圖》及洸洋窅渺,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見,足之所不能至,無可按聽耳。真所謂畫工之畫鬼魅也…… 魏濬《利說荒唐惑世篇》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西泰,大西域人也。…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是一極標致人也。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我所見人未有其比,非過亢則過諂,非露聰明則太悶悶瞆瞆者,皆讓之矣。但不知到此何為?我已經三度相會,畢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欲以其所學易吾周、孔之學?則又太愚,恐非是爾。 李贄《與友人書》先生于六經,一過目能縱橫顛倒背誦…昔人有言:莊周,道家之儀、秦;王通,孔門之王莽。若乎利妖,電光之舌,波濤之辯,真一儀、秦;拔佛家之幟,登素王之壇,真一王莽!利瑪竇中國札記,原名《基督教遠征中國史》,以拉丁文寫成,1615年德國奧格斯堡首次出版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傳教士墓地北京車公莊市委黨校院內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幾何原本》者,度數之宗,所以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矩準繩之用也。…由顯入微,從疑得信,蓋不用為用,眾用所基,真可謂萬象之形囿,百家之學海…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此書為用至廣,…而習者蓋寡。竊意百年之后必人人習之,即又以為習之晚也!徐光啟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湯若望著二、西學東漸1.耶穌會士東來與西方學術的介紹《西儒耳目資》,金尼閣著,用拉丁文字母制成漢語拼音方案《遠西奇器圖說》,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