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基礎課件_第1頁
美育基礎課件_第2頁
美育基礎課件_第3頁
美育基礎課件_第4頁
美育基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

美的產生人類的審美活動是如何發生的?

“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墨子》“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韓非子》“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使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從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產生山西許家窯人(舊石器時代):石球距今約10萬年的許家窯人狩獵用的石球丁村人(舊石器時代中期):大三棱尖狀器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晚期):鉆孔和磨制技術,裝飾品

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玉斧(玉鏟)、玉牙大汶口雞骨白厚玉壁

人類在解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自己的審美需求從古代“美”字的含義看美的產生羊大為美?人頂著羊角/羽毛?美之中蘊含著實用價值從彩陶造型和紋飾看美的產生大汶口文化彩陶缽馬家窯文化彩陶罐馬家窯文化尖底瓶仰韶文化彩陶

陶器的造型和裝飾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從彩陶造型和紋飾看美的產生人面魚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彩繪鸛魚石斧紋

二次連續紋樣四次連續紋樣彩陶魚紋盆比較自覺地嫻熟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結論:美產生于勞動在美的產生過程中實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從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過渡中,人類的觀念形態起了中間環節的作用在生產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二美的本質美是什么?這個問題是美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理論問題。它通常被表達為“美的本質”。中西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討

一、西方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問題的不同探討(一)“美是什么”問題的提出首先將“美是什么”作為一個問題明確提出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蘇格拉底之口向詭辯派學者希庇阿斯提出了這個問題:“美是什么?”

1、柏拉圖:“美是理念”說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西方美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嚴格說,他才是第一個自覺地從哲學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學問題,并把美學造成思想體系的人。從柏拉圖之問開始,西方美學開始成為體系性的美學。美的本質問題作為美學的終極之問,構成了不同美學體系得以產生和完成的基礎,決定著西方美學不同體系的不同整體性面貌。正是對美的本質問題的追問和重新追問,構成了兩千余年經典的西方美學史。在柏拉圖看來,之所以說“美是難的”,是因為“美本身”存在著諸多的悖論。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圖通過對關于“美”的流行觀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這些悖論:

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嗎?

其次,美是某種物質的及由此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嗎?

其三,美是“善”(恰當、有用或有益)嗎?

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視覺與聽覺引起的快感?

面對這個悖論,柏拉圖采用了一種機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這類東西存在。”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訴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暫時的訴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題。

2、亞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認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與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勻稱與明確”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體積與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整一”不是雜多,不是單一,而是既包含了統一性,又包容了多樣性,是“秩序”、“勻稱”與“明確”的有機統一。

(3)所謂“秩序”,是時間上的勻稱;“勻稱”是空間中的秩序;“明確”則是對“秩序”與“勻稱”的限定。因而,“秩序”是時間上的整一,“勻稱”是空間上的整一,明確則是整一所造成的感官印象。

。3、普洛丁:“美的分有說”古羅馬時代的普洛丁繼承柏拉圖的哲學美學思想,提出了“美的分有說”。普洛丁的學說開啟了中世紀唯心主義神學美學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4、文藝復興時:美的自然法則思想上的變化:(1)以人為中心,追求人性的完善,反對傳統神學;(2)提倡科學和理性,反對盲目的宗教信仰和權威崇拜;(3)肯定現世的幸福和感官享受,否定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人文主義思想解放運動。

在美學觀點上的變化:1、認為美來自人,肯定塵世的美.

2、重視對古典美學經典的研究,在客觀事物中尋求美的基礎,重新肯定藝術摹仿自然的傳統觀點

.3、重視研究自然美和人體美,特別強調“自然”.以達·芬奇、莎士比亞等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感受美的樂趣。(1)達·芬奇(1452—1519)《畫論》:“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圣的比例關系上”.(2)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黃金分割率”也被看作藝術摹仿自然的一個重要法則

(3)“黃金分割率”設A>B則A:B=(A+B):A得結果約為1.618:1(約相當于8:5).以“黃金分割率”為代表的各種形式法則被視為重要的美的法則,由此,人們充分肯定了自然之美、尤其是人之美.

5、休謨和博克:經驗主義美學18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和西歐啟蒙主義美學的發展,標志著體系性美學的成熟。(1)休謨(1711—1776):“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認為“快感和痛感是形成美與丑的真正本質”(2)博克(1729—1797):美是屬于物體的某些屬性。他說:“我們所謂美,是指物體中能引起愛或類似情感的某一性質或某些性質”,“美的外形很有靈效地引起某種程度的愛,就像冰或火很有靈效地產生冷或熱的感覺一樣。”6、狄德羅:“美在關系”狄德羅(1713—1784)提出了“美在關系”他說:“一個物體之所以美是由于人覺察到它身上的各種關系,我指的不是由我們的想象力移植到物體上的智力的或虛構的關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實的關系”7、康德:“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1724—1804):美只與主體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有關,而不在于事物的存在。提出了美只涉及形式:“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8、黑格爾(1770—1831)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說

黑格爾(1770—1831):“理念的感性顯現”他是哲學上客觀唯心主義者的集大成者。

觀點:(1)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絕對精神,而感性實在不過是理念生發出來的

(2)他說:“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3)黑格爾給美的本質所下的定義雖然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但是里面卻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9、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活”。“‘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中國美學家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論爭1、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美學界出現了一次美學大討論。2、代表人物有朱光潛、蔡儀、呂熒、高爾太、李澤厚等學者,3、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美的本質問題(一)美是主觀的,“美是觀念”1、主要代表人物是呂熒和高爾太

2、呂熒:“美是一種觀念。”

3、高爾太:“客觀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二)美是客觀的,“美是典型”1、以蔡儀為代表2、蔡儀:“物的形象是不依賴于鑒賞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賴于鑒賞者而存在的。”“客觀事物的美的形象關系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實質,……而決不決定于觀賞者的看法”(三)美是主客觀的統一1、這種看法的代表是朱光潛。2、他認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他把“物的形象”與“物”加以區別,認為“美感的對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觀條件(如意識形態、情趣等)的影響下反映于人的意識的結果,所以只是一種知識形式。(四)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1、這種看法以李澤厚為代表。2、李澤厚認為,美是一種客觀物質的存在,這就是美的不依存于人類主觀意識條件的客觀性。3、李澤厚認為,客觀社會性和具體形象性是美的兩個基本特性。美的本質的初步探討

一、美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物。(一)、人類之前是否存在美?美是一種社會現象,還是一種自然現象?審美活動是人類獨有的活動,還是某種動物也有的行為?這是我們在探討美的本質前首先要解決的。要點:美不是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也不是主觀心靈任意創造的。而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物。自然界的審美屬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物的自然屬性,而是自然物的自然屬性與人發生關系以后形成的一種社會屬性。美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一種社會性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二)、動物有沒有美感?

達爾文通過對許多飛禽走獸的觀察,得出了禽獸以到昆蟲都有審美活動的結論。比如他說:當我們看到一只雄鳥在雌鳥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唯恐有所遺漏的時候,而同時,在不具備這些色相的其他鳥類便不進行這一類表演,我們實在無法懷疑,這一種的雌鳥是對雄鳥的美好有所心領神會的。……如果雌鳥全無欣賞的能力,無從領悟雄鳥的美色、盛裝、清音、雅曲,則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費的實際的勞動與情趣上的緊張豈不成為無的放矢,盡付東流?伏爾泰:“如果你是一個雄癩哈蟆:美是什么?它會回答說,美就是他的雌癩哈蟆,兩只大圓眼睛從小腦袋里突出來,頸項寬大而平滑,黃肚皮,褐色脊背。如果你問一位日內瓦的黑人,他就認為美是皮膚漆黑發油光,兩眼洼進去很深,鼻子短而寬。如果你問一只魔鬼,他會告訴你美就是頭頂兩角,四只蹄爪,連著一個尾巴。”

結論:美是相對于人類而言的一種價值屬性,它離不開人,離不開人類社會,當然美必須以事物的自然屬性作為物質基礎,但美之所以為美,關鍵還在于這些自然屬性同人類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們說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必然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制約,只有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美也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

人的本質力量人的本質力量是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人類遵循客觀規律和主觀目的進行自由創造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能動因素,是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歷史前進的積極力量。人的本質力量的形成和發展,是以生產勞動和整個社會實踐為基礎的。人的本質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發展的、變化的,它標志著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達到的水平。(三)、美就是對象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美的本質)人類通過創造性地勞動,改變外在事物,一方面實現了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實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這種情況下,人可以從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兩個方面取得生命的自由,而且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體驗到,意識到自由產生愉快。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勤〈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說了這樣一段話:假如我們作為人進行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產過程中就雙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個人: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個性的特點,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于認識到我們個性是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