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專用)含答案_第1頁
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專用)含答案_第2頁
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專用)含答案_第3頁
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專用)含答案_第4頁
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專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專用)02語

文(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渡袝虻洹分性@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西漢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十六國時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中國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為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古代天文官員們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秀,連續使用了360多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觀測數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領導制造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體,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其中從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組織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測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國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否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側重幾何學。對中國明清時代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們今天天文學的發展。(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材料二:歷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國初公元前427年發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是干支紀日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紀日。據可靠資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成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長的紀日文字記載。古人立竿測影,將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這一天夜晚最長;將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這一天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紀年)變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緒二十四年。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古人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大約11日。每三年累計相差33日以上,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套農事歷,用以指導農耕生產,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摘編自張聞玉馬明芳《中國古天文歷法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發現它的痕跡。B.從西漢到唐代,中國古代天文學逐漸走向成熟,天文官員們除了留心記錄奇異天象外,還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C.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觀測數據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星觀測最勤,且有些成就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D.干支紀日法是指運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成六十甲子進行循環紀日的一種紀日法。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同時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時間最早的紀日法?!敬鸢浮緾【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錯,材料一第1段中只是說“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并沒有說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B.“后者是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錯,根據材料一第3段中的“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可知,帝王更關心奇異天象。D.“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時間最長的紀日法”錯,材料二第2段只是說“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成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長的紀日文字記載”,并沒有說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時間最長的紀日法。故選C。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仍有不同。B.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產生時間早于歷法。天文學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而歷法源于天文,直到《殷歷》“甲寅元”的發明,中國才進入了歷法時代。C.中國天文學在明清時期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變法發生于光緒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屬于干支紀年,后者屬于年號紀年。這說明在1898年還存在著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兼用的現象?!敬鸢浮緾【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判斷和推理的能力。C.“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根據材料一第5段中的“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可知,中國天文學在明清時期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故選C。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研究范疇的一項是(3分)A.記錄星象預測吉兇

B.觀察天文預測節氣C.測量天體坐標位置

D.研究天體內部規律【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運用的能力。A.根據材料一第3段中的“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天垂象,見吉兇”可知,“記錄星象預測吉兇”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范疇;B.根據材料一第2段中的“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可知,“觀察天文預測節氣”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范疇;C.根據材料一第3段中的“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可知,“測量天體坐標位置”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范疇;D.根據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可知,“研究天體內部規律”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范疇。故選D。4.根據材料內容,簡要概括“觀象授時”的含義和意義。(4分)【答案】①“觀象授時”是我國上古時期,繼物候授時之后出現的一種以星象定時間的授時方法。②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于確定時間,并進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生產。(每點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1)首先分析“觀象授時”的概念。由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們便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信息可概括出其概念:“觀象授時”是我國遠古時期,繼物候授時之后出現的一種以星象定時間的授時方法。(2)分析其意義從原文“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套農事歷,指導農耕生產,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的信息可概括出意義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于確定時間,并進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生產。5.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6分)【答案】①材料二首先強調了中國進入歷法時代的標志;②其次,詳細說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時間概念的經過,并指出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③最后介紹古人通過“觀象授時”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并指出其意義。(每點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先從整體上把握,確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說理順序進行梳理。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戰國初公元前427年發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首先強調了中國進入歷法時代的標志;第二段中“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第三段中“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第四段中“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可知,這三段詳細說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時間概念的經過,“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指出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根據末端首句話“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分析,最后介紹了古人通過“觀象授時”形成了二十四節氣及其意義。最后采用“文章先寫了……,再寫了……,最后寫了……”的框架回答行文思路,可以對說理的角度和方面再進行細化。(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甲)我不能研究這個山村的歷史,也不愿用想象來裝飾它。它像是一個民族在這世界里消亡了,隨著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傳說和故事。我們沒有辦法去追尋它們,只有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余韻。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的水源,從我們對面山的山腳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晝夜地在那兒流,幾棵樹環繞著它形成一個陰涼的所在。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在這里滋長。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詩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其次就是鼠麴草。這種在歐洲非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高處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卻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麴從雜草中露出頭來。這時我正從城里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莊必定也曾經像是這個少女,抱著自己的樸質,春秋佳日,被這些白色的小草圍繞著,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后來一個橫來的運命使它驟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跡。雨季是山上最熱鬧的時代,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從五六里外趁早上山來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陽出來一蒸發,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腦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還有一種豬色的,放在水里立即變成靛藍的顏色。我們望著對面的山上,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這是一種熱鬧,人們在其中并不忘卻自己,各人盯著各人目前的世界。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瓋扇陙恚@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但我相信它們也曾以同樣的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這些風物,好像至今還在述說它的運命。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節選自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乙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來老沙灣只是為了離它稍近一些沒能隱約聽見它的一點聲音,聞到它的一絲氣息。我給自己留下這個村莊,今生今世,我都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我曾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站在黃沙梁東邊的荒野上,讓吹過它的秋風一遍遍吹刮我的身體。我本來可以繞過河灣走進村子,卻沒這樣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樹。連根都沒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樹坑也讓風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過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樣,迎風張望著那個已經光禿禿的村子。我太熟悉這里的風了。多少年前它這樣吹來時,我還是個孩子。多少年后我依舊像一個孩子,懷著初次的,莫名的驚奇、惆悵和歡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禿墻一樣吹我長大硬朗的身體。刮亂草垛一樣刮我的頭發。抖動樹葉般抖我渾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開心,松開每一節骨縫,讓穿過村莊的一場風,同樣呼嘯著穿過我。還有一次,我幾乎走到這個村莊跟前了。我搭乘認識不久的一個朋友的汽車,到沙梁下的下閘板口村隨他看親戚。我沒告訴這個朋友我是黃沙梁人。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條蔓過籬笆和墻,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汽車在不停的顛簸中駛過冒著熱氣的早春田野,到達下閘板口村已是半下午。這是離黃沙梁最近的一個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擔心這個村里的人會認出我。那時我幾乎天天穿過這個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閘板口村上學,村里的狗都認下我們,不攔路追咬了。我沒跟那個朋友進他老舅家。我在馬路上下了車。已經沒人認得我。我從村中間穿過時,碰上好幾個熟人,他們看一眼我,仍低頭走路或干活。竄出一條白狗,險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幾步。再撲咬時被一個老人叫住。我認識這個老人。我那時經常從他家門口過。老人家沒有理我的問候。他望了一眼我,低頭摸著白狗的脖子。我又問了黃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那個村子經常沒人。他說,尤其農忙時一連幾個月聽不到一點人聲。地讓他們越種越遠。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著近在眼底的黃沙梁村。正是黃昏,到收工回家的時候了,煙塵稀淡地散在村莊上空。人說話的聲音、狗叫聲、開門的聲音、鐵锨鋤頭碰擊的聲……上去遠遠的,像遠在多少年前。我莫名地流著淚。什么時候,這個村莊的喧鬧中,能再加進我的一兩句聲音,加在那聲牛哞的后面,那個敲門聲前面,或者那個母親叫喚孩子的聲音中……我突然那么渴望聽見自己的聲音,哪怕極微小的一聲。我知道它早已經不在那里。(節選自劉亮程《留下這個村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韻”附著了濃濃的主觀意識,是歷史的遺跡、現實的草木與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領悟共同構筑的一個理想之境。B.甲文作者認為自然的偉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與人的生命并不相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獨屬于自然的。C.乙文中,當“我”站在黃沙梁附近,吹著來自荒原的風時,對鄉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涌上心頭,那里珍藏著我的童年記憶,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長的鄉村變得荒涼而陌生。D.乙文作者雖然走出鄉村,進入城市打拼,但故鄉依舊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園,不能輕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說“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濕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自然與人的生命并不相融”表述有誤,作者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和人的生命是融的,“小溪”是生命的源頭,給“我們”以滋養,又溝通人與人的聯系,對“鼠草”的描寫里揉進了“村女”“羊”“山”等,人與自然完美融合;“彩菌”點綴過不知多少民族的童話,滋養著“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這些來自自然的意象都與人發生著各種聯系。故選B。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篇選文都運用擬人的手法,甲文賦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態和情感;乙文把“村莊”“荒原的風”“村里的狗”當作人來寫。B.甲文運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紐帶,它滋養生命,并使不同的生命個體建立起聯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傳達個體的渺小和卑微。C.乙文開頭“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復的手法,為下文張本,寫出作者不想回到故鄉,害怕回鄉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虛無的心情。D.兩篇選文都采用片段連綴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畫面結構而成,乙文回憶了兩次靠近故鄉的經歷,兩文都融敘事、抒情、描寫、議論于一體,表達作者獨有的感悟?!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手法的能力。A.“乙文把‘村莊’‘荒原的風’‘村里的狗’當作人來寫”表述有誤,乙文中對“村里的狗”并沒有擬人。故A不正確。B.“‘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傳達個體的渺小和卑微”表述有誤,根據原文內容,“鼠麴草”象征普通的生命個體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態度一一純潔、堅強,而不是渺小與卑微。故B不正確。C.“作者不想回到故鄉”表述有誤,根據原文內容,“今生今世,我都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可知,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回到故鄉,又害怕回故鄉。故C不正確。故選D。8.“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留下這個村莊”,一“逝”一“留”,“村”都是關鍵詞,請結合文本分析兩篇選文中“村莊”的不同意蘊。(4分)【答案】①《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莊”是十多年前就消逝的山村。這個“山村”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紐帶。體現作者的自然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平凡的自然中蘊藏著最深刻的生命體悟。②《下這個村莊》中的“村莊”是指作者的故鄉沙梁。這個“村莊”是“我”的精神家園,“留下這個村莊”是作者的希望,表現出現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渴望與求而不得的傷感。(每點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莊”,根據原文內容,是已經消失了的村莊,“它像是一個民族在這世界里消亡了,隨著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傳說和故事?!钡凇按迩f”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傳說和故事的余韻,那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紐帶,“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的水源”,“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边@里的鼠麴草陪伴著人類,凈化人的心靈,“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村莊的蘑菇“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睆倪@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的自然觀,人是自己的一部分,自然養育人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平凡的自然中蘊藏著最深刻的生命體悟。②《下這個村莊》中的“村莊”是指作者的故鄉沙梁。作者一開篇就寫到“我給自己留下這個村莊,今生今世,我都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這是游子對故土的思念?!按迩f”也是作者的精神家園,作者寫道“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根伸到哪里,枝條蔓過籬笆和墻,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他們就整不死我,也無法改變我。他們可以修理我的條,砍折我的椏權,但無法整治我的根。他們的刀斧伸不到黃沙梁?!边@段話,充分表現了在城市文明中,無法適應的游子,他的根都在故鄉。住在城市的劉亮程,永遠記得遙遠的黃沙梁,堅守心中的那一塊凈土,給自己的靈魂,一個憩息的家園?!傲粝逻@個村莊”表現出現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渴望與求而不得的傷感,作為精神家園的“村莊”,“村子的地全撂荒了”,他只“莫名地流著淚”?!拔彝蝗荒敲纯释犚娮约旱穆曇?,哪怕極微小的一聲”“我知道它早已經不在那里?!边@些句子中蘊含著,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被邊緣化,變得逐漸荒蕪、冷清的痛惜。9.兩篇選文都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請結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異曲同工之妙。(6分)【答案】(1)虛實結合:甲文中“小溪”“鼠草”“采菌子”是眼前的人事,屬于實寫;對七十年前村里人們的懷想、對村女縫紉和牧羊的想象等是虛寫。乙文中“我”來老沙灣是當下的現實,是實寫,“我”的兩次回憶是虛寫。(2分)(2)妙處:①豐富文章內容,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審美空間。②形成今昔對話深化主題:甲文立足現實的草木風物,在想象中回想過往,體悟生命最本真的哲理;乙文在現實與回憶中表達對精神家園的珍愛,以及精神家園難以留存的痛苦。③虛實結合,實寫才不枯燥,虛寫才能落到實處。甲文中的生命哲理依托寫實內容才更豐富和深刻,自然風物因有生命體悟才更生動;乙文中依托回憶,當下的“我”“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每點2分,最多可得4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首先找出兩個文本中虛實結合的內容,再分析異曲同工之妙。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實寫:眼前的小溪流,“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的水源,從我們對面山的山腳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晝夜地在那兒流,幾棵樹環繞著它形成一個陰涼的所在?!毖矍暗氖篝鸩?“這種在歐洲非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高處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卻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辈赡⒐剑拔覀兺鴮γ娴纳缴?,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這是一種熱鬧,人們在其中并不忘卻自己,各人盯著各人目前的世界。”虛寫:“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地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麴從雜草中露出頭來?!薄斑@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留下這個村莊》實寫:“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薄拔襾砝仙碁持皇菫榱穗x它稍近一些沒能隱約聽見它的一點聲音,聞到它的一絲氣息?!被乩仙碁呈钱斚聦崒?。虛寫:“我曾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站在黃沙梁東邊的荒野上,讓吹過它的秋風一遍遍吹刮我的身體。”“還有一次,我幾乎走到這個村莊跟前了?!眱纱位貞浽浕貧w故鄉是虛寫。分析虛實結合手法的妙處,可以從內容、主題、讀者、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思考作答。一、從內容上說,可以豐富文章內容,實寫眼前所見之風物,并展開聯想虛寫,能拓寬寫作視野,豐富文章內容,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審美空間。比如《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寫到鼠麴草時,展開聯想,聯想到少女、村莊,展現出生命的純潔、堅強、質樸?!读粝逻@個村莊》不僅僅立足于當下的描述,還關于回憶的敘述,實寫回到黃沙梁,虛寫前兩次回到村莊時的所見所感,極大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加了可讀性,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閱讀審美空間。二、從主題上看,形成今昔對比,深化文章主題?!兑粋€消逝了的山村》實寫“小溪”“鼠草”“采菌子”是眼前的人事,并聯想到對七十年前村里人們的懷想、對村女縫紉和牧羊的想象等,展現出自然風物讓我們感到生命的質樸、美好、恐懼、渺小與神圣;自然風物讓人們聲息相通給生命許多滋養等?!读粝逻@個村莊》乙文在現實與回憶中表達對精神家園的珍愛,以及精神家園難以留存的痛苦?!拔以诨囊吧险椅沂煜さ囊豢美嫌軜?。連根都沒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樹坑也讓風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過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樣,迎風張望著那個已經光禿禿的村子?!薄拔易叱龃遄樱驹诖搴蟮纳沉荷?,久久久久地看著近在眼底的黃沙梁村。”“上去遠遠的,像遠在多少年前?!逼渲形矣袑枢l深深的依戀,同時又有故鄉難留的深深痛苦。三、從表達效果上看,虛實結合,實寫才不枯燥,虛寫才能落到實處?!兑粋€消逝了的山村》要表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需要通過實寫自然風物,虛寫人事,才能將自然與人事結合起來,寫生命哲理依托寫實內容才更豐富和深刻,自然風物因有生命體悟才更生動;《留下這個村莊》依托回憶,展現我對故鄉難以割舍的情懷,結合當下想要融入村莊而不得的失落和憂傷才更加真實,當下的“我”“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貞觀六年,文武官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然后可以展其誠敬乎!”群臣請之不已,上欲從之,魏征獨以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禪,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薄八囊奈捶??”曰:“服矣。”“然則何為不可封禪?”對曰:“陛下雖有此數者,然今戶口未復,倉廩尚虛,且遠夷君長,皆當扈從,此乃引戎狄入內且示以虛弱也。況賞貴不貲,未厭遠人之望;給復連年,不償百姓之勞。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將焉用之!”會河南、北數州大水,事遂寢。十二月,癸丑,帝與侍臣論安危之本。中書令溫彥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貞觀初,則善矣?!钡墼唬骸半薇葋淼∮跒檎??”魏征曰:“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帝拊掌大笑曰:“誠有是事?!毙廖?,帝親錄系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歲,公卿以下復請封禪者前后相屬,上諭以“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公等勿復言”。貞觀十四年,陳倉折沖都尉魯寧坐事系獄,自恃高班,謾罵陳倉尉劉仁軌,仁軌杖殺之。上怒,命追至長安面詰之。仁軌曰:“魯寧對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實忿而殺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強而陵官吏,如魯寧之比是也?!鄙蠍?,擢仁軌為櫟陽丞。上將幸同州校獵,仁軌上言:“今秋大稔,民收獲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獵事,治道葺橋,動費一二萬功,實妨農事。愿少停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鄙腺n璽書嘉納之,尋遷新安令。(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B.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C.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D.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貞觀初年的時候,陛下一心節儉,不倦怠地求諫。近來則營建修繕之類的事漸漸多起來。行諫都頗覺得觸犯圣意,這就是與當年的不同處?!爸驹诠潈€”是動賓結構,意思完整,應在“節儉”后斷開;“求諫不倦”,“不倦”是“求諫”的狀語,中間不斷開,排除AD?!盃I繕微多”是“比來”唐太宗的表現,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后面斷開;且“諫者”為下句主語,其前斷開,排除B。故選C。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國家。B.未厭遠人之望的“厭”即“滿足”,與《六國論》“秦之無厭”的“厭”相同。C.癸丑,癸為天干,丑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來紀年、月、日。D.京師,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軍隊等意思,在本文中具體指唐朝都城長安?!敬鸢浮緼【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詞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錯,正好相反,“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故選A。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太宗認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懷有對天地的誠心敬意,沒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禪。B.魏征認為,不計其數的賞賜未免讓遠人產生厭倦心理,連續多年地免除賦稅也不能補償百姓的辛勞付出。C.唐太宗曾親自審查監獄中的囚犯,憐憫應處死刑的犯人,放他們回家,但規定需按照約定期限回來就刑。D.劉仁軌因魯寧當著百姓謾罵侮辱自己,氣憤之下把魯寧殺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氣,想懲治劉仁軌?!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不計其數的賞賜未免讓遠人產生厭倦心理”錯,原文是“賞赍不貲,未厭遠人之望”,其中“厭”是“滿足”之意,此句意思是“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欲望”。故選B。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每小題4分)(1)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2)愿少停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敬鸢浮浚?)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么傷害呢?(2)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等到糧食收割完畢(再狩獵),那么對公對私都有好處?!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乂安”,安定;“雖”,即使;“庸……乎”,表示反問,難道……嗎。(每點1分,句意1分)(2)“少”,稍微;“旬日”,十天;“俟”,等到;“濟”,幫助、好處。(每點1分)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結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體現了這一點。(3分)【答案】①聽從魏征的建議沒有去封禪;②聽從魏征的建議沒有懲治劉仁軌;③聽從劉仁軌的建議暫停狩獵。(每點1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抓住題干中“虛心以納下”來理解,篩選出唐太宗虛心納諫的事件就可以。原文“貞觀六年,文武官請封禪……群臣請之不已,上欲從之,魏征獨以為不可……事遂寢”,聽從魏征的建議沒有去封禪。太宗想要殺死劉仁軌,魏征說“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強而陵官吏,如魯寧之比是也”,太宗“悅,擢仁軌為櫟陽丞”,接受魏征意見,不但沒有殺了劉仁軌,反而提拔了他。由“上將幸同州校獵,仁軌上言:‘今秋大稔,民收獲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獵事,治道葺橋,動費一二萬功,實妨農事。愿少停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腺n璽書嘉納之”可知,聽從劉仁軌的建議暫停狩獵。參考譯文:貞觀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請求唐太宗舉行泰山封禪大典。太宗說:“你們都認為登泰山封禪是帝王的盛舉,朕不以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么傷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掃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頂峰,封筑幾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誠心敬意呢!”群臣還是不停地請求,太宗也想聽從此意見,惟獨魏征認為不可。太宗說:“你不想讓朕去泰山封禪,認為大唐不安定嗎?”答道:“安定?!薄八姆揭淖逦礆w服嗎?”答道:“歸服了?!薄澳敲礊槭裁床豢梢孕蟹舛U禮?”答道:“陛下雖然有上述幾點理由,然而現在戶口沒有恢復,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而且遠方夷族首領跟從,這是引戎狄進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虛弱。況且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欲望;幾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補償老百姓的勞苦。像這樣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趕上黃河南北地區數州縣發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禪事。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與大臣們討論安危的根本所在。中書令溫彥博說:“深愿陛下能經常像貞觀初年那樣,那就好了。”太宗問:“朕近來聽政有所懈怠嗎?”魏征說:“貞觀初年的時候,陛下一心節儉,不倦怠地求諫。近來則營建修繕之類的事漸漸多起來。行諫都頗覺得觸犯圣意,這就是與當年的不同處。”太宗拍掌大笑著說:“確有其事?!毙廖矗ǘ眨?,太宗親自過錄監獄囚犯,見到應處死刑的人,內心憐憫他們,放他們回家,但約定明年秋季回來就死。于是下令全國的死刑犯人,均放他們回家,等到期限到了的時候趕到京城。貞觀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沒有人監視管制,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沒有一個人逃亡,太宗將他們全部赦免。這一年,公卿以下大臣請求太宗行封禪禮的絡繹不絕,太宗傳諭說“朕有氣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會加劇,你們不必再談論此事”。貞觀十四年,陳倉折沖都尉魯寧獲罪被投入獄中,自恃品秩高,謾罵陳倉尉、尉氏人劉仁軌,仁軌命人將其亂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將劉仁軌押至長安當面質問他。劉仁軌說:“魯寧當著陳倉百姓卻要如此羞辱我,我實在是忿恨之極,而將他殺掉?!蔽赫髡f:“陛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嗎?百姓恃強而侵凌官吏,如同魯寧一樣的情況到處都是?!碧诟吲d,提升劉仁軌為櫟陽縣丞。太宗將要去同州狩獵,劉仁軌上奏書說:“今年秋季糧食已成熟,百姓剛收割十分之一二,讓他們承擔狩獵事,筑路修橋,耗費一二萬工力,實在是妨礙農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個月,等到糧食收割完畢,則對公對私都有好處?!碧谫n給璽書表示嘉獎他的意見,不久提升劉仁軌為新安縣令。(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李白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寫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別前兩人一起盡情游覽了魯郡一帶的亭臺樓閣等名勝古跡。B.頷聯“何時”表明李白不忍離別,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離別后能盡快重逢的迫切心情。C.頸聯以動寫靜,展現了一幅空曠、蕭條的秋色山水圖,以抒寫哀傷、失落的離別之情。D.尾聯以“飛蓬”喻指李白和杜甫,想象離別后各自飄零遠逝的境況,更寫出此時兩人難舍難分。【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展現了一幅空曠、蕭條的秋色山水圖,以抒寫哀傷、失落的離別之情”錯誤。應該是“展現了一幅開闊、明麗的秋色山水圖,以抒寫離別時的開朗樂觀之情”。故選C。16.詩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首聯起筆就寫離別前喝醉酒,借酒抒寫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②頷聯通過寫飲酒來表達渴望重逢的熱情,友情的深厚。③尾聯以飲酒干杯結束,充滿了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每點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白韯e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離開。首聯起筆就寫離別前喝醉酒,借酒抒寫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游覽?!爸赜薪痖组_”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頷聯通過寫飲酒來表達渴望重逢的熱情,友情的深厚。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干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尾聯以飲酒干杯結束,充滿了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將進酒》中運用夸張手法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

。”(2)有人說《無衣》這首詩的語言有強烈的動作性,主要表現在“

,

,

”三句上,這使人想象到戰士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3)《春江花月夜》中寫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

?

?”【答案】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每空1分)【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書寫:暮、戟、畔。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斑馬與老虎的斑紋相近——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

,不知道誰抄襲著誰。這種現象在昆蟲世界里更為普遍。昆蟲身懷

的擬態本領,把生存環境以極其精湛的寫實筆法復述出來,偽裝枯葉、竹節或花朵,甚至偽造上面的破損和蟲斑。擬態的核心詞匯是使自己“消失”。逃亡者希望借此避開天敵的視線,捕食者希望接近時不引起獵物的注意以提高命中率。兩者之間有時也相互模仿,比如無毒昆蟲

地模仿起有毒昆蟲的黃黑斑紋,這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

)。有限的謀略被雙方分享,但輸的必然是逃走的一方。獵手對獵物足夠了解,后者卻從來沒有充分的估計,這種規律也和善惡較量相仿。我們容易忽略,善惡之間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離這條交集地帶最遠的善將最早被消滅。也許,統治善惡兩界的,是同一個王。因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護,所以只要這個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經偏袒了強悍的一方。18.請在文中橫線處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答案】①不謀而合(大同小異)②非同尋常(非同一般/出神入化)③狐假虎威

(每空1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第①處,根據語境,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非常類似,應填表示非常相近的詞語,所以可填充“不謀而合(大同小異)”。不謀而合:指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大同小異:大體相同,略有差異。)第②處,根據語境“昆蟲身懷不一般的擬態本領”,故填充“非同尋常(非同一般/出神入化)”。非同尋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非同一般:不一般,不同尋常。/出神入化:形容文學藝術或技藝高超達到了絕妙的境界,還形容超脫了神通達到了自由國度的境界。)第③處,據語境無毒昆蟲故意模仿有毒昆蟲的黃黑斑紋,因此可填充“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19.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或許模仿惡才得以自衛。B.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C.弱者的抵抗卓有成效,或許模仿惡才得以自衛。D.弱者的抵抗卓有成效,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根據語境無毒昆蟲模仿有毒昆蟲的黃黑斑紋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弱者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不是“或許”,由此排除A、C。根據語境是說無毒昆蟲等弱者的抵抗沒有效果,“弱者的抵抗卓有成效”不合語境,由此排除D。故選B。20.簡要分析畫波浪線處文句的表達效果。(5分)【答案】使用擬人手法(使用富有哲理的議論),對逃亡者和捕食者用斑紋擬態這一自然現象進行文化闡釋,并提醒人類:善惡兩者間,善往往是弱者,善從來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公正)(或者:人類必須清醒地直面自然和社會地法則)。(手法2分,效果3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統治善惡兩界的,是同一個王”“偏袒了強悍的一方”,使用擬人手法(使用富有哲理的議論),用“王”“偏袒”“強悍”等詞賦予自然中的逃亡者和捕食者以人的動作和情態,對逃亡者和捕食者用斑紋擬態這一自然現象進行文化闡釋,結合“善惡之間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離這條交集地帶最遠的善將最早被消滅”,并提醒人類:善惡兩者間,善往往是弱者,善從來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公正)(或者:人類必須清醒地直面自然和社會地法則)。(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皺C器換人”不只消滅人類的工作機會,還摧毀整體的消費需求,進而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障礙。這一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機器換人”的影響遠超人們的想象,覆蓋面極大。

A

,在“機器換人”進程中,只有那些重復性、常規性和可預測性的勞動才容易被機器替代。因此,①在“機器換人”進程中,②首當其沖的是低學歷和低技能的體力勞動者。③那些擁有高學歷和高技能的知識性人才,④不能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⑤福特打破了這一幻想。他指出,⑥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機會的威脅,⑦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常規工作范圍,⑧幾乎所有工作都將被逐步拉入常規和可預測的范圍。就在當下,⑨新聞記者、律師、醫生、會計師、教師和銀行職員等知識性職業,⑩已經越來越無力抵擋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B

,新技術對高學歷和高技能人才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可轉換的職業空間也大得多;對于低學歷和低技能的勞動者來說,

C

,他們就將失去更多的生存空間。21.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3分)【答案】④去掉“不能”。⑦“超過”改成“超出”。⑩句后補“帶來的威脅”。(改對1處得1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語段中的語病有三處:第④句前后語意矛盾,“不能”與“打破這一幻想”矛盾,所以去掉“不能”。第⑦句搭配不當,“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常規工作范圍”中“超過了”與“范圍”不搭配,可將“超過”改成“超出”。第⑩句成分殘缺,“無力抵擋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抵擋”缺少相應的賓語,可在后面加上“帶來的威脅”。22.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文章語意完整連貫,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答案】A.依照傳統的觀點B.比較而言

C.一旦被機器代替

(每句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根據前文“這一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機器換人’的影響遠超人們的想象,覆蓋面極大”,再結合后面“在‘機器換人’進程中,只有那些重復性、常規性和可預測性的勞動才容易被機器替代”可知,這里應是說按照人們一般的看法是認為重復性、常規性和可預測性的勞動才容易被機器替代,所以此處可填“依照傳統的觀點”。第二空,根據語境是說新技術對高學歷和高技能人才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