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第十課教案_第1頁
高中美術第十課教案_第2頁
高中美術第十課教案_第3頁
高中美術第十課教案_第4頁
高中美術第十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人類生活的真實再現——外國古代繪畫擷英一、教材分析(一)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外國古代繪畫的主要類別、發展概況、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繪畫的主要特點有基本的了解,并領會各民族繪畫形式的差異及其與審美觀念的聯系;能夠比較、分析外國古代繪畫重要作品的風格、特點及時代特征,認識到外國古代繪畫的豐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最終達到使學生開闊藝術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感知能力的目標。(二)內容結構本課由以下四節組成:第一節,簡要介紹了人類最早的繪畫——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窟壁畫,圖示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野牛》,使學生對人類早期繪畫的基本面貌有所了解。第二節,對古埃及壁畫的基本特征、獨特的人物造型樣式作簡要介紹,圖示《三個樂女》及《宴樂圖》,并指出古代兩河、愛琴海等地區的繪畫與古埃及壁畫的聯系。圖示《朝貢者》一畫,使學生對此有所認識。第三節,在本課所占比重最大。重點介紹了以下三方面內容:1.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繪畫;2.17世紀荷蘭繪畫;3.17、18世紀西班牙繪畫;4.19世紀法國繪畫。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繪畫的特征,以便通過比較加深對文藝復興繪畫的認識。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列舉了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的作品,著重分析了《草地上的圣母》。第二部分,突出荷蘭畫派在風俗畫、風景、靜物畫方面的成就,列舉了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仆》,使學生領會荷蘭風俗畫與靜物畫的特點,并圖示風景畫《埃克河邊的磨坊》及倫勃朗、魯本斯、哈爾斯的肖像畫,引起學生對這幾位大師藝術的關注。第三部分,重點論述了西班牙繪畫大師委拉斯凱茲和哥雅的藝術,分析了《紡織女》、《1808年5月3日的槍殺》兩幅畫的藝術特色,并輔以委拉斯凱茲的《大宮女》和哥雅的《自畫像》、《著衣的瑪哈》,使學生能加深對兩位畫家繪畫藝術的認識。第四部分,首先對19世紀法國繪畫發展概況作了簡要的介紹,使學生對其有宏觀的把握;其次分析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和杜米埃的《三等車廂》,使學生通過比較,領會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繪畫的差異,并圖示達維特的《馬拉之死》、安格爾的《泉》、莫奈的《印象·日出》、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以便學生領略19世紀法國繪畫的不同風貌。。第四節,其他地區的繪畫,介紹了印度佛教石窟壁畫和日本浮世繪版畫,圖示并分析了印度的《持蓮花菩薩》和日本的《三美人圖》兩幅作品,使學生了解東方繪畫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三)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的分析、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外國古代繪畫的了解,認識外國繪畫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本課教學難點:領會古代不同民族繪畫形式上的差異及其與現實生活、宗教、審美觀念的聯系。二、教學內容資料(一)作品分析野牛(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舊石器時代晚期,西班牙)此畫位于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側洞,即頂部繪有18頭牛的“公牛大廳”。此畫準確地表現了野牛的結構和動態,用線條描繪基本繪畫輪廓,并加暈染,表明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先民已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法,能夠表現具有寫實風格的動物形象,體現了原始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畫的線條是采用原始的毛筆勾勒的,色彩的表現是用平涂和噴繪(即口含顏料通過骨管吹到畫面相應的部位,能產生濃淡變化,以表現出體積感)的方法。三個樂女壁畫,公元前1390年,繪于底比斯52號墓(阿蒙神祭司、王族納克特墓中)古埃及這是反映古埃及人現實生活的壁畫《宴樂圖》的局部,描繪的是三個樂女演奏樂器的情形。畫面左側的樂女在彈豎琴,中間的裸體樂女正撥動詩琴,右側的樂女吹雙笛。樂女們的造型雖然依照埃及藝術獨特的正面律的樣式表現,但是仍生動地描繪出樂女們不同的動態、神情,突出少女身材的修長、優雅,彼此呼應,耐人尋味。樂女的膚色為黃褐色,與白色的裙子、深藍色的頭發及各式飾物相配,既對比鮮明,又和諧統一。正面律是古埃及浮雕和繪畫保持了3000年不變的造型規范,即表現人物形象,頭部為正側面,而眼睛是正面的;肩部及上半身是正面的,下肢則是正側面的。此畫中的裸體樂女身休扭轉,重心放在一只腳上,突破了畫人物下肢必須用正側面的傳統手法,因而使樂女的體態顯得更加輕盈活潑。埃及繪畫構圖多采用水平線分割畫面,畫面布局較滿,很少留有空白。《宴樂圖》的構圖即反映了埃及繪畫構圖及造型特點。唱歌的天使與圣母子(油畫,1477年,直徑135厘米,德國柏林國立美術館藏)波提切利(意大利)圓形畫面上六位天使手捧贊美詩,簇擁著圣母子,在歌唱。畫面中心的圣母神情莊重、安詳,圣嬰天真、可愛,畫面洋溢著溫柔、祥和的氣息。此畫是波提切利創作的一系列圣母子作品之一,體現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在繼承古希臘、古羅馬寫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弘揚人文主義精神,在表現基督教題材的作品中融入了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通過圣母子一類的繪畫,表達人間的親情與愛,不同于中世紀圣像畫突出的是神的至高無上、傳達神秘的宗教氣氛。波提切利(1445—1510),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著名畫家。他的作品既具有寫實性,又富于裝飾韻味,代表作是《春》和《維納斯的誕生》。所繪女性形象,體態修長、優雅,表情透露出淡淡的憂郁與迷惘。此畫中的圣母也不例外。圓形畫是由波提切利的老師利皮(1406—1469年)首創的,波提切利充分運用這一新的畫幅形式,創作了大量主要適于私人供奉的圣母像。巖間圣母(油畫,1483—1485年,長197.5厘米,寬123厘米,法國巴黎盧浮宮藏)達·芬奇(意大利)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繪畫大師達·芬奇的代表作品。作者描繪的圣母子及小約翰母子身處于大自然的巖石洞穴間。人物形象真實感人,年輕母親的溫柔、秀美與兒童的純真可愛,被表現得無懈可擊;背景的描繪也十分真實、妥貼,對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作者探索性地運用明暗對比法,畫面中的大部分物象處于暗部,光線照在人物的主要部位,女子的面部、手和兒童的裸體分外突出,體積感與空間感增強,明暗對比鮮明,使畫面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引人入勝。達·芬奇曾畫過兩幅《巖間圣母》,此畫在先,另一幅作于1495—1506年。兩幅畫面構圖、背景、人物形態大致相同,細部處理有別,后繪的一幅畫中圣母、圣嬰及小約翰頭上的光環消失了。它們是作者在繪畫上不懈探索、苦心經營的藝術結晶。草地上的圣母(油畫,1504年,長113厘米,寬66厘米,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拉斐爾(意大利)此畫是拉斐爾最擅于描繪的圣母子題材的一系列作品之一,集中體現了作者繪畫技藝的完美,也反映了文藝復興盛期繪畫大師的高超水平。作者對圣母、圣嬰及小約翰的描繪不莫奈(1840—1926),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領袖人物。印象主義一詞即因此畫而得名。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勒阿佛爾港口一個多霧的早晨風景。海水在晨曦籠罩下顯得極為豐富多彩,霧氣中的小船顯得模糊不清。整個畫面給人以夢幻般的視覺印象,仿佛是光線與色彩的交響。持蓮花菩薩(壁畫,阿旃陀石窟第1窟,約580年)印度印度佛教藝術寶庫阿旃陀石窟,有“印度的敦煌”之稱,約半數石窟繪有壁畫,描繪佛教故事、人物等,反映了印度社會風情和審美觀念,享譽世界。其壁畫分為兩期,前期約作于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后期約作于公元450至650年間。第1窟壁畫是阿旃陀后期壁畫中保存最好的壁畫之一,《持蓮花菩薩》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位于此窟內部后壁佛龕的前室左壁。菩薩體態豐滿、身體扭轉,曲線結構明顯,具有女性化的特征。這是印度藝術中人物造型常見的形式,較為肉感,體現的是世俗的審美趣味;而菩薩的表情卻是超凡脫俗的,悲天憫人,與佛教精神相吻合。畫家巧妙地將二者融為一體。作者還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主題,菩薩的膚色淺淡,身邊是膚色黝黑的公主,周圍持拂坐者、愛侶、孔雀、棕櫚、山石等,色彩斑斕,構成紛亂擾攘、繁密幽深的背景,很好地烘托出菩薩的處亂不驚、靜思冥想的出塵之姿。三美人圖(浮世繪版畫)喜多川哥磨(日本)喜多川哥磨(1753—1806)是日本浮世繪的杰出代表,擅長美人畫。多采用特寫式的布局,即頭部占據畫面的大部分空間,著重描繪美人的面部特征,這種形式的美人畫被稱作“大首繪”。《三美人圖》是喜多川哥磨“大首繪”式的美人畫代表作,突出體現了其繪畫作風細致、華麗,具有濃厚裝飾意味。畫中的三美人均纖眉、細眼、小口,是當時日本美人畫中典型的美人形象,反映了日本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日本浮世繪版畫受中國明清時期民間版畫的影響,二者技藝上有相通之處,均以線勾勒形象,平涂設色,體現了東方繪畫的特點。朝貢者(壁畫,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先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在造型藝術方面有所建樹。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浮雕與繪畫中人物形象的處理有著與埃及人相近的特點,即采用正面律,人物的比例大小也與身份地位相關,只是在一些細部表現上有所不同。此畫中的朝貢者頭部即為正側面,而眼睛卻是正面形態,但其發型和胡須的樣式區別于埃及人。這有力地說明古代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的不同民族在藝術上曾有過交流。三名參加泛雅典運動會的賽跑者(陶瓶裝飾畫,公元前6世紀)希臘時至今日,希臘繪畫蹤跡難覓,其曾經有過的輝煌只能從陶器裝飾上窺知一二。這幅裝飾畫采用高度簡潔、概括的手法表現了運動員奔跑的姿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希臘早期繪畫的面貌。寶座上的圣母子(圣像畫,約1280年作)意大利圣像畫是歐洲中世紀盛行的基督教繪畫,主要表現耶酥基督、圣母瑪利亞等基督教圣像,陳設在教堂、修道院及家庭內供基督教信徒禮拜。其表現形式較為刻板,不重在描繪人的自然形態,而著力突出神的莊重、威嚴。這幅圣像畫即體現了中世紀圣像畫的特征,小耶酥的頭部還加上光環,以表明其不同凡俗的宗教身份。達·芬奇自畫像(素描,作于1512—1515年)達·芬奇(意大利)這是畫家晚年所繪的素描自畫像,簡潔、流暢的線條與局部體現明暗關系的塊面結合得恰到好處,顯示了這位偉大藝術家的高貴氣質與內在的精神力量。他智慧的目光仿佛要洞悉世間的一切奧秘。這幅自畫像是達·芬奇的傳神寫照,也是人類肖像中不可多得的杰作。戴金盔的男子(油畫,1650—1655年,長67.5厘米,寬51.5厘米,德國柏林名畫館藏)倫勃朗(荷蘭)倫勃朗(1606—1669)是17世紀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他對歐洲油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在肖像畫上的表現最為突出。他善于在肖像畫中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多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法繪畫,畫風嚴謹、細膩。此畫鮮明地體現了倫勃朗的肖像畫風格,準確刻畫了中年男子沉穩、剛毅的面貌,頭盔上的光亮與處于暗部的面龐形成對比,金屬的光澤與質感被描繪得淋漓盡致,顯示出畫家出色的繪畫功力。蘇珊娜·芙爾曼像(油畫,1631—1632年,長79厘米,寬54厘米,英國倫敦國立畫廊藏)魯本斯(佛蘭德斯)魯本斯(1577—1640)是17世紀佛蘭德斯(今比利時及其周邊地區)畫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歐洲17世紀畫壇上最偉大的天才畫家。他往往以對比鮮明、飽滿熱情的色彩描繪人體、肖像、風景等,畫面動感強烈,氣勢宏大,極具藝術感染力。代表作有《劫奪柳西波斯的女兒》、《瑪麗·美第奇的生平》等。此畫是魯本斯肖像畫的代表作,描繪的是他第二個妻子海倫·芙爾曼的姐姐。作者充滿熱情而又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這位年輕女子的美麗容貌和生動的表情,肌膚的細膩與服飾的華麗均得到完美的表現,令人賞心悅目。吉普賽女郎(油畫,1625年,長58.1厘米,寬52厘米,法國巴黎盧浮宮藏)哈爾斯(荷蘭)哈爾斯(約1581—1666)是17世紀荷蘭畫派最出色的肖像畫家。他在肖像畫中描繪了荷蘭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對下層社會的普通市民的表現最為傳神,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間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活動,色調鮮明,筆觸輕快。這幅肖像畫生動地體現了哈爾斯肖像畫作風,是歐洲肖像畫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大宮女(油畫,1656年,長323.1厘米,寬280.4厘米,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藏)委拉斯凱茲(西班牙)委拉斯凱茲(1600—1660)是17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他的繪畫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作風,擅于描繪西班牙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上至國王、下至侏儒都被他表現得恰如其分、個性鮮明。《大宮女》又名《宮娥》,是委拉斯凱茲在擔任宮廷畫師期間創作的,是一幅生動的宮廷風俗畫。表現小公主瑪格麗特在宮女們的簇擁下來到王宮內,畫家正在為國王、王后畫像。畫中美麗的小公主好像正向父母展示她的新衣裙。她右邊的宮女正跪著給她獻茶點,左邊的宮女在向國王和王后行禮。畫面人物眾多、各具特色。畫家通過描繪這一宮廷生活細節,既表現了皇家氣派,又傳達出濃厚的生活情趣,在構圖和光的表現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因而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自畫像(油畫,1815年,長46厘米,寬35厘米,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哥雅(西班牙)哥雅(1746—1828)是西班牙繼委拉斯凱茲之后最著名的繪畫大師,是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先驅。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均根植于西班牙藝術沃土,具有鮮明的個性。這幅自畫像真實地描繪了畫家的神情狀貌,也揭示出他的個性和內心世界。著衣的瑪哈(油畫,1797年,長190厘米,寬95厘米,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藏)哥雅(西班牙)瑪哈是西班牙普通市民或手工業者的稱呼。畫中的年輕女子白衣貼體,披黑色外套,束玫瑰色寬腰帶,畫面色調明快和諧,女性的身體特征得到充分顯示。此前作者曾畫過一幅《裸體的瑪哈》,意在挑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嚴禁表現裸體的禁令。兩幅畫構圖、造型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是否著衣。泉(油畫,1856年,長164厘米,寬82厘米,法國巴黎盧浮宮藏)安格爾(法國)這幅作品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繪畫的特點,即繼承古希臘、古羅馬及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主義藝術傳統,造型嚴謹,作風細膩,表現現實與理想相結合的單純、高貴、優雅的美。畫中少女的人體具有古希臘美神雕像的特征,豐滿勻稱,身體微微呈S形扭曲,前屈一膝,扭腰站立,重心放在一只腳上,形態穩定而不僵硬,靜中有動;神情莊重、安詳,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草地上的午餐(油畫,1863年,長270厘米,寬211厘米,法國巴黎印象派美術館藏)馬奈(法國)馬奈(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重要代表,在印象主義這個名詞尚未出現的1863年之前,作者就創作了這幅具有印象主義繪畫風格的作品。畫面描繪的是草地上著衣紳士及裸體女子野餐的情景。畫家重在表現外光下色彩的豐富變化,同時也帶有向世俗禮教挑戰的意味。凱風快晴(浮世繪版畫,1830年)葛飾北齋(日本)葛飾北齋(1760—1849)是日本浮世繪后期最著名的畫家,他的創作題材廣泛,技藝全面,在風景畫方面有出色表現。此畫是他晚年創作的組畫《富士三十六景之一》。作者運用裝飾性的手法表現晴日富士山的美麗景象,色彩明快,格調清新,別開生面。(二)名詞解釋阿爾塔米拉洞位于西班牙北部,19世紀后期發現。包括主洞和側洞,壁畫主要分布在側洞。側洞長18米,寬9米,頂部密布著18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