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婁東文化1.昆曲2.婁東畫派3.婁東詩派二.非物質文化遺產2.1麻將文化2.2糧倉文化2.3橋牌之鄉、2.4武術之鄉、2.5龍獅之鄉、2.6民樂之鄉2.7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2.8江南絲竹2.9滾燈3.0太倉七夕節3.1雙鳳山歌3.2太倉肉松制作技藝3.3太倉漕油制作技藝3.4雙鳳新湖龍獅制作技藝3.5漁民號子江海文化3.1.鄭和精神〔太倉劉家港鄭和七下西洋始發港〕3.2.六國碼頭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太倉名人5.1婁東畫派代表人物〔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5.2政界名流5.3文學大家5.4科技界名人六.太倉經濟6.1經濟概況6.2產業開展婁東文化太倉人杰地靈的文化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千百年的開展,創造出了南北文化交融、江海文明相匯、獨具特色的婁東文化。婁東文化,形成于兩宋,鼎盛于明清,是時,魏良輔創昆曲、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開展。昆曲——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發源于昆山,興起于太倉,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后太倉南碼頭人士魏良輔在張野塘等人的幫助下,借鑒、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特點,對流傳于太倉、昆山一帶的土腔進行了深入研究,后經整理加工,終于創造出了將南北曲融為一體、被世人稱之為“百戲之祖〞的昆曲。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婁東畫派300多年前,在江蘇太倉誕生了一個在中國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畫派,這個畫派不僅統領了整個清代畫壇,其影響力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這就是以王時敏、王原祁、王鑒、王翚被稱作"四王",是“婁東畫派〞的核心人物,其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畫派翹首王時敏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畫海中是一朵瑰麗的奇葩,永不凋謝。同時以他為首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左右藝林。清初,以王時敏〔1592-1680〕為首,及王屢、王鑒、王原祁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婁東派〞。四王中堅王鑒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園照,元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后仕至廉州太守,故稱“王廉州〞。王鑒出生于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齊名,并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為“清初六家〞之一。山水清暉王翚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圣。祖父王載仕、父親王豢龍均善繪畫。王翚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隨學黃公望畫法的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于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勵在王時敏、王鑒開展南宗畫派的根底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擬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那么。王翚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范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翚作畫喜好干筆、濕筆并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擬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那么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于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翚用筆過于圓熟,某些畫那么顯得刻露,墨法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被并稱為“四王〞。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于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局部作品富有寫生意趣,構圖多變,勾勒皴擦渲染得法,風格明快。在四王中比擬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詔繪制《康熙南巡圖》,3年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御賜“山水清暉〞四字獎勵。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傳承主流王原祁王原祁字茂京,號麓臺,一號石師道人。出生于1642年,死于1715年,享年74歲,清代著名畫家,江蘇人太倉人。乃著名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山水能繼祖法。并與王時敏、王鑒和王翚合稱“四王"〞。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紀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受清最高統治者之寵,肆力山水,領袖群倫。影響后世,形成婁東派〔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太倉也稱婁東〕,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婁東詩派婁東詩派一稱太倉詩派,又稱梅村詩派,是明末清初的一個文學流派。婁東派以吳偉業為首,詩派詩人大都為婁東〔今江蘇太倉縣〕人,故名婁東派。婁東派推崇唐人白居易、陸游等家,繼承王世貞,宗法明七子,主張復古,且與云間派相近。吳偉業仿白居易之詩,是為七言歌行“梅村體〞,為婁東派詩人爭相效法,特別是太倉十子。吳偉業置黃與堅為《太倉十子計選》首卷。吳偉業以唐詩為宗,五七言律絕具有聲律妍秀、華艷動人的風格特色。而他最大的奉獻在七言歌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說:“其中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韻為深,表達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韻協宮商,感均頑艷,一時尤稱絕調。〞他是在繼承元、白詩歌的根底上,自成一種具有藝術個性的“梅村體〞。《圓圓曲》是“梅村體〞的代表作,也是吳偉業膾炙人口的長篇歌行,其中“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精警雋永,成了傳頌千古的名句。吳偉業歌行成績突出,譽滿當世。二.非物質文化遺產2.1麻將文化麻雀牌起源江蘇太倉麻將發源地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欣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那么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那么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欣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麻雀牌三種根底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那么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那么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么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一起就變成將〔/tsiang/〕。唐朝,麻將傳入日本,日本千葉,建成世界首座麻將博物館。2.2糧倉文化太倉前身為東倉。東倉,為戰國年代楚吳地郡王春申君黃歇于公元前248~前238年所置。嗣后,據史載:秦、三國、唐都有海運記錄,故必于此重建、擴建糧倉。因歷代帝王置倉于此,遂于宋時將東倉改稱太倉。太倉作為歷代屯糧之所在,衍生出很多文化類型,其中倉儲建筑和麻將便是典型的代表。已出土的海運倉遺址,位于太倉城廂鎮南郊區,海運倉的開展得益于元代南糧北運的海運開創,當時的太倉就已是水深口闊的天然良港,成為海運漕糧的重要基地。海運倉糧倉復原圖2.3橋牌之鄉太倉素以富饒而著稱,太倉又以橋牌而知名。一個40多萬人口的縣級市,經常性參加橋牌的愛好者已逾5000,有干部、教師、工人、農民、企業家、個體戶甚至中小學生,每年舉辦各種等級比賽、八強賽、雙人精英賽、等有一定影響和規模的賽事不下十余次。每個鎮都有橋牌協會,許多企業都有橋牌隊或者橋牌俱樂部,而且中學生橋牌和老年橋牌是橋牌之鄉太倉的兩大亮點。橋牌,已深深植根于太倉,也已經成為太倉人民文化生活、體育運動的一種自覺需要,是架起改革開放的太倉對外聯系的一座友誼橋梁。2.4武術之鄉太倉自古以來就有尚武健身的習慣,太倉是1992年成為全國首批武術之鄉的,具有深厚的群眾體育根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太倉武術運動開展日趨完善,開展了多個包括各式太極拳、少林拳、武當拳、形意拳、查拳、大成拳、硬氣功、木蘭拳等門類繁多、組織齊全的武術團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據了解,目前太倉市習武人數已超過3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6.7%,即每15人中就有1人習武。通過習武增強體質、保持健康,已成為太倉市民的共識。2007年,太倉市獲“全國武術之鄉建設工作先進〞榮譽稱號2.5龍獅之鄉雙鳳有“龍獅之鄉〞之美稱,除了雙鳳龍獅品種名目繁多,演技精湛以外,還與它制龍扎獅之技藝高超、產品暢銷海內外,能為國家級大型活動設計、制作演出道具也有密切關系。舞龍舞獅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群體娛樂活動,是將傳統體育、舞蹈、音樂與工藝美術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桔祥熱烈,威武團結的象征。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它為人們帶來快樂,渲染氣氛,因此,舞龍舞獅歷來到處都受人喜愛。雙鳳人尤其酷愛舞龍耍獅,且制龍扎獅技藝高超,遠近知名,故素有“獅的出地、龍的故土〞之美稱。舊時這些藝人生活都十分艱難貧苦,每當逢年過節時,他們都利用這難得的年節,外出舞龍耍獅,憑借歡慶、拜年之機,乞討索取糕團、錢物,以補來年春荒度日糊口之用。雙鳳舊時近遠有十多處廟宇,每年為了祈求神靈保平安、保豐收,總要舉辦幾次廟會,借“老爺出會〞之時,富戶及商家捐米出錢,少不得要他們出來舞龍耍獅,比賽一番。每逢十月金秋,稻谷登場后,農戶喜歡在打谷場上舞龍獅,村民或同族人來個農家樂,以表達慶豐收、保平安的喜悅心情,有的藝人借此為春節、元宵出門賣藝,活活經絡,作個準備。舊時,藝人生活十分貧苦,龍獅制作都十分簡陋,因生活所迫,演技上大多不顧生命平安,為了幾個賞錢或幾斗米,爬七、八米高桿、大梁,攀登四、五桌子,有的還蒙面躬腰翻身落地,使人感到心驚膽戰。解放后,由于社會政治變遷,曾停頓好長時間,雙鳳龍獅藝術真正繁榮、興盛還是近二十年的事。改革開放后的雙鳳跟全國一樣,不僅經濟上得到迅猛的開展,雙鳳鎮政府也更加關心精神文明建設,雙鳳的人民群眾也越發需要健康、強身,能表達中華民族精神的文體活動,雙鳳人更加喜歡祖輩傳下來的龍獅藝術。這幾年外商在太倉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他們開張開業都少不了這種能表達中國文化——舞龍耍獅來助興,以圖桔祥。鎮政府為了進一步開展這一民間傳統的龍獅藝術,以適應今天新形勢的需要,更好地為社會效勞,專門成立了我國第二個龍獅協會“雙鳳龍獅協會〞〔我國第一個龍獅協會——“中華龍獅藝術協會〞1996年成立于北京〕。這不僅能使雙鳳龍獅藝術更廣泛向社會展示,并且使雙鳳群眾性龍獅藝術活動得到更廣泛、更健康的開展,將進一步為雙鳳群眾強身健魄、豐富文化娛樂生活效勞,為雙鳳改革開放開展經濟效勞,并以此來提高雙鳳以及太倉的對外開放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推動當地經濟建設的開展搭一個好臺。2.6民樂之鄉倉市文化館陳有覺、高雪峰先后參加了《中國戲曲志》和《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的普查編篡工作,經過長達六年的溯古訪老,潛心研究,撰寫了論文《江南絲竹發源初考》,認為太倉是江南絲竹的發源地。論文以大量翔實的史料,從文獻記載到樂器、樂隊、樂曲等各方面分析認為:江南絲竹正是張野塘在太倉南關協助魏良輔組建的昆曲伴奏樂隊流傳到民間形成的吳中新樂弦索演變而成的。普及價值:江南絲竹表現了江南人民靈氣、細膩、樸素、勤勞等性格,反映出江南地區山清水秀、魚米豐產的地域特色,她來自民間,與老百姓的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因此倍受百姓喜愛,很容易普及。研究價值:江南絲竹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對戲曲、音樂、民俗、群眾文化等各學科的開展都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實用價值:江南絲竹講究的“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傳統技法中,包涵了相互謙讓、創新意識等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這對協調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2.7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太倉成長三角首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2023年4月12日,江蘇省太倉市舉行“中國長壽之鄉〞新聞發布會暨授牌儀式。,太倉正式成為中國第12個,也是長三角地區第一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長壽之鄉〞是中國老年學會為幫助地方更加注重環境建設、改善民生而設立的評審工程,2006年開始對縣級區域進行評審,共有15項考核評定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有3項:一是百歲老人數量占總人口數的十萬分之七以上,二是80周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1.4%以上,三是區域人均壽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1.3歲)3歲以上。在3項必達指標中,太倉市年滿百歲以上老人數量占總人口數的7.93/10萬,超過了7/10萬標準;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3.59%,到達了評定標準1.4%以上;2000年平均預期壽命77.54歲,2023年平均預期壽命81.07歲,大大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中國長壽之鄉〞分為溫飽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種類型。太倉由此正式成為中國第12個、江蘇省第2個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的城市,同時也是長三角經濟興旺地區第一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之太倉樣板,太倉平均預期壽命超81歲。放大“長壽之鄉〞品牌效應,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后,太倉市委、市政府決心充分利用好這塊品牌,推動太倉經濟社會跨越開展。一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太倉對外形象。要把“長壽現象〞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太倉、喜歡太倉,到太倉來投資、來創業、來旅游、來落戶。二要深入研究長壽現象,總結長壽經驗。三要開展長壽文化活動,激發太倉城市活力。四要通過“中國長壽之鄉〞的命名,進一步抓好老齡工作。五要利用長壽品牌,開展老年產業和長壽文化產品。要興辦更多的為老年人效勞的產業,提高現有長壽產品的檔次,開發新的長壽文化產品,大力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有助于長壽的綠色食品,促進地方經濟開展。2.8江南絲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于江南絲竹的歷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根底,后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于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有的是長期流傳于民間的古典曲牌。絲: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等;
竹:笛、簫、笙;
其它:板、板鼓、碰鈴。太倉江南絲竹已被收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江南絲竹發源地的太倉市,對保護和弘揚江南絲竹更是十分重視,為了弘揚江南絲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市政府專門興建江南絲竹館,用于宣傳保護。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開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滾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是流傳于太倉的一種古老的雜技類民間舞蹈,一般在傳統節日、廟會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舊時,在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均有,而在太倉尤為盛行。尤其以直塘鎮青秧村的“錢家滾燈班〞最有名氣。根據太倉當地民間傳說,滾燈起源于北宋,曾作為龍燈表演時的開道形式,后獨立開展成一種重要的民間娛樂活動。滾燈一般在傳統節日、廟會和慶典活動中表演,每年的正、二月是滾燈的高潮。太倉歷史上曾遭受倭寇的侵擾,在抗倭斗爭中形成的民團崇尚勇武,常開展滾燈等娛樂活動強身健體,也對滾燈在太倉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近代,滾燈不僅用于表演,還有了“賽燈〞的競技性質。新中國成立前,太倉每年都有民間的賽燈活動,多支隊伍一起表演,以在表演中“搶〞得對方手中滾燈為贏家。用于表演“燈〞的道具是由兩只毛竹球組成。內球置于外球中,蒙有色布,并有倒環裝置,球內可插點燃的蠟燭,無論外球如何滾動,均可保持蠟燭的水平狀態。內球綴有小銅鈴。滾動外球時內球燭光閃閃,鈴聲叮當。滾燈主要由男性表演,現在收集到的滾燈動作有“鯉魚滾水草〞、“白鶴生蛋〞等近三十種。演員的各種造型和動作,時而舒展,時而驚險,氣氛熱烈,場面火暴,深受群眾喜愛。滾燈表演要求有相當技巧,體力消耗大,驚險、機巧,兼有雜技和舞蹈的因素,是力量和技巧的統一,剛健和柔韌的統一,具有一定的競技性、綜合性和藝術性,并且表達著吳地人民崇尚勇猛堅強的精神內涵;還有強身健體、培養團結協作和崇尚勇武的精神、活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作用,對增進社會和諧有積極意義。3.0太倉七夕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記載:牛郎織女曾降于太倉,太倉南郊黃姑村〔今勝昔村4組〕,有黃姑塘、黃姑塘橋,舊時還建有織女廟、牛郎廟,至1958年才拆毀,原織女廟前的銀杏樹至今尚在。據宋龔明之《中吳記聞》和范成大《吳郡志》以及蘇州、太倉、昆山、嘉定等地方志記載:昆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嘗為牽牛織女星降于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涌溢,牽牛因不得渡。鄉人異之,為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宋建炎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岡,有范姓者經從祠下,題詩于壁間云:商飆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今獨織女存焉。禱祈之間,靈跡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錢為青苗會。自此以后,相沿成習至今,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的時節。但因為種種原因,七夕文化面臨湮滅的危險,日漸冷落。據地方志記載和調查,太倉七夕民俗文化活動相當豐富熱鬧,主要是:〔1〕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會。群眾稱為香汛,屆時四方善男信女蜂涌而至,虔誠地舉行祭祀儀式,請織女、牛郎神光臨齋筵,向他們問吉求巧。〔2〕三年一次的“開光〞。“開光〞儀式更為隆重,有“凈面〞、“接靈〞、“開光〞、“開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程序。〔3〕相沿成習的民間乞巧活動。主要有篤巧、氽巧果蘭花豆、染紅指甲、凈頭槿、承露盤、看巧云、觀星斗和曲藝、戲曲表演等。節日風俗是展現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不僅存在于“縹緗卷軸〞之間,還更豐富更迷人地深深扎根于“鄉風土俗〞之中。七夕節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如婦女乞巧、追求智慧、夫妻愛情、宗教儀式等,又涉及天文星象、農業耕作、紡紗織布,以及文學曲藝、戲劇書畫。歷代留下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保護七夕文化,可以滿足群眾的意愿,增進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重視,促進民族文化的開展。3.1雙鳳山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地千年古韻!雙鳳山歌是吳歌的一脈,在元代得到較大的開展。元末雙鳳玉皇閣道士周道祿善作青詞,其詞有腔、有韻,頗為動聽,流傳于民間,豐富了民歌。明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把昆山腔改成昆曲水磨腔時,曾從雙鳳民歌中吸取不少音樂素材。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進步電影《馬路天使》中的插曲也是根據雙鳳民歌中傳承明清的著名小調改編而成。雙鳳山歌按結構形式、演唱形式和傳統習慣分類,大致分為小山歌和大山歌兩種根本形式。雙鳳山歌以雙鳳為中心,用雙鳳方言演唱,山歌較多地反映了雙鳳勞動人民心聲。雙鳳山歌中有大量的“耘稻山歌〞,這是農民在耘稻季節一邊耘稻一邊唱的山歌。它的演唱方式是“一唱眾和〞,對歌時一方一唱一和連問四句,另一方也一唱一和連答四句,雙方相互對答到一方答復不出來為止。實用價值:山歌中的歌詞大多是以生產知識、生活知識、歷史知識和天文地理知識為內容。在過去教育不普及的情況下,山歌具有傳播這些知識和道德教化作用。其次,過去體力勞動繁重,在田間勞作時山歌還具有鼓舞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再次,過去缺乏文化生活,唱山歌還具有重要的娛樂功用。研究價值:雙鳳山歌用民間語言,記錄了當時雙鳳人民思想感情、向往和追求,對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及民間文藝等諸多學科具有研究價值。雙鳳山歌為歌曲創作提供音樂素材,有利于豐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雙鳳山歌被列入太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太倉肉松制作技藝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肉松歷史久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太倉昭忠祠旁即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對肉松美味稱贊有加,故太倉肉松遂成為官禮物品,馳譽四方。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太倉城有門望族,一日大宴賓客,胖廚師倪水忙中出錯,竟將紅燒肉煮酥了,情急中去油剔骨,將肉放在鍋里拼命炒碎,端上桌稱是“太倉肉松〞,不料舉桌轟動,譽為太倉一絕。后來,廚師就去太倉南門開了家肉店,逢書場、廟會,總有聽書人、香客購著解饞,也有逢時過節買了送禮的。抗戰時,主人已換作倪德,在南門橋堍下開了家倪德順肉松店,小本經營,時斷時續。解放后公私合營,漸漸開展,成了如今的太倉肉松廠。現代化的設備,使昔日的倪德順鳥槍換炮,但烹制的絕招卻得以流傳、發揚。太倉肉松廠是太倉實力雄厚、技術精湛、設備先進、信譽良好的中型國有企業。九十年代后,其產量已到達三百多噸,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顧客歡送與好評。因各地仿冒太倉肉松事件屢禁不止,太倉肉松廠于八十年代初即向中國工商局注冊了“太倉牌〞肉松。因此,唯“太倉牌〞乃太倉肉松之正宗產品。3.3太倉糟油制做技藝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糟油始創于清乾嘉年間,一位開醬園、釀酒的商人李悟江、偶發奇想在米酒中參加辛香料及作料,封缸一年成其糟油。糟油作為一種調味品,可以提鮮,鮮腥、開胃、增進食欲,而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氨基酸,是饋贈親朋好友或上貢達官貴人的特色禮品。糟油的制作工序為:選料、蒸、淋、發酵、封缸。封缸時間至少達一年以上。3.4雙鳳新湖龍獅制作技藝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鳳人喜歡舞龍耍獅、制龍扎獅由來已久。據查證,是清朝同治年間已盛行,傳說湘軍頭目曾國藩是個“龍獅迷〞,在他軍營中經常開展舞龍耍獅活動,一旦打了勝仗,軍營里更是一派龍騰獅躍、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公元1864年他帶兵攻陷太平天國首府天京〔今南京〕后,他的部屬及后裔逐漸分散、流落到長江南北,其中一局部人落戶到太倉雙鳳,從此,湖南人制龍獅、舞龍獅的技藝帶到了雙鳳。雙鳳龍獅具有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舞龍舞獅是一種民間風俗,代表了桔祥、喜慶,每逢節日或慶典,海內外華人都保存著舞龍獅的傳統。雙鳳龍獅遠銷海內外,對傳承這一傳統民族藝術有著重要作用。3.5漁民號子〔瀏河漁民號子〕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漁民號子是漁民的勞動號子。千百年來,瀏河瀕江臨海,擁有眾多的以海上漁業捕撈為生的漁民。在科技水平極其落后的舊時代,漁業生產過程中,為了協調動作,統一指揮,遂產生了漁民號子。漁民號子簡單易唱,朗朗上口,富有地域特色。根據工作需要不同,漁民號子分為“推關號子〞、“打水號子〞、“吊舢板號子〞、“扯蓬號子〞、“吊魚簍號子〞等。如推關號子是起錨時用的號子;測量水深的號子叫“打水號子〞等等。漁民號子具有藝術性、娛樂性、協調性和合作性。海上作業要多人合力,是有一定勞動強度的重體力活,如果在勞動中各自為是,步調不一,那么會出現事倍功半的局面。漁民“號子〞唱響,協調并統一了勞動者的步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漁民號子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實價值。通過漁民“號子〞的演示,可以再現舊時漁民們海上勞動的場景,以利后人了解非機械時代的漁民生活,以及從社會勞動實踐中逐步成熟起來的音樂藝術樣式的歷史。但是由于勞動條件的改變,當年的木帆船現在已經多被機帆船替代,唱著漁民號子勞動的環境不復存在,而當年唱著漁民號子的漁民大都年事已高,漁民號子面臨失傳的危險。亟需加以保護。三.江海文化3.1.鄭和精神〔太倉劉家港鄭和七下西洋始發港〕鄭和七下西洋航海活動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偉大創舉,而且也是世界航海開展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事件。1998年2月世人重溫海洋歷史,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專文列舉世界航海名人,鄭和是唯一一位東方人入選。鄭和的一生是感染力與震撼力的有機融合,他的強大影響力輻射四邊,其硬漢與強人精神,其受世人稱頌的文蹈武略,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深受世界各地有識之士的肯定與認同。鄭和精神主要表達在四個方面:一是“敢為天下先〞的開放思想。二是強國之舉的創新勇氣;三是邁向世界的民族精神;四是偉大的人格力量。鄭和作為一位世界偉大的航海家,為什么六百年來仍受到全球華人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我認為除了他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所表現出來的驚天動地的業績外,很重要的一條是他作為東方男子偉大的人格力量和所表達出的鄭和精神。鄭和的人格魅力表現為樂于奉獻、勇于探險、敢于克敵、善于禮讓、忠于職守,鄭和所建立的是一種相互認知的“共生哲學〞,跨越不同種族、民族、國別之間的文化溝通的障礙,使中國文化能夠得到最大范圍的傳播。讀明史,鄭和七下西洋是元氣淋漓、色彩瑰麗的優美篇章。鄭和對于他所處的時代是盡心、盡氣、盡才的。太倉地處江海之通津,東方之巨港,融匯東西方文化。今天的太倉正秉承著海納百川的氣度重塑婁東文化的輝煌,太倉以其自信、寬容、開放、合和的姿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太倉的開展必然不斷謀求包括文化力在內的軟實力的提升。3.2.六國碼頭太倉港[2]古稱劉家港,曾有“天下第一碼頭〞、“六國碼頭〞美譽,是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1992年開港以后,先后被批準為國家一類口岸、集裝箱運輸中轉港、江蘇省重點建設的第一外貿大港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集裝箱干線港、海江聯運中轉樞紐港。太倉港區位和建港條件十分優越,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岸,距上海市、蘇州市中心均為60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分別為1小時、1個半小時車程。擁有長江岸線38.8公里,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優良深水岸線達25.7公里,且岸線平直、邊灘穩定、深水近岸。集疏運體系完善,形成了高等級公路和水水中轉等全方位集疏運網絡。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維新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太倉原始文化的空白,將太倉有據可考的歷史上溯至距今4500年左右,被譽為“太倉之根〞;對了解良渚和馬橋文化的內涵及分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依據;對研究太倉及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歷史開展脈絡提供了新資料,極大地充實豐富了太倉歷史文化的內涵。維新遺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太倉市雙鳳鎮維新村,是一處良渚和馬橋文化遺址。維新遺址中心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范圍約6萬平方米。遺址分北、南二個區。南開掘區出土馬橋文化遺存有陶片、土井和大量紅燒土堆積物;北開掘區出土馬橋文化遺存有凹圜底罐、鼎足等。良渚文化遺存有圈足盤、高領罐、鼎足、豆把、甗、鬶等器物殘片,以及一塊彩陶片。另外還出土了礪石、箭鏃等石制工具。太倉雙鳳維新遺址,填補了太倉原始文化的空白。五.太倉名人5.1婁東畫派代表人物〔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見1.2婁東畫派5.2政界、文化名流王世貞1526~1590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明史稱其“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著述繁富,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相傳傳奇《鳴鳳記》為其所作,一說《金瓶梅》也是其所作。文學成就王世貞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徐中行等相唱和,繼承并鼓吹前七子復古理論,史稱“后七子〞。從王世貞《樂府變》的序言來看,他主張創作要繼承《國風》批判現實精神,他要求詩歌要不避禁綱,批評時事,以成一代“信史〞,實屬難能可貴。所以他的詩歌有不少感時傷世的政治詩,現實感較為強烈。王錫爵1534~1614明代大學士、官至一品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人,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萬歷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任文淵閣大學士;萬歷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1593~1594〕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任職時間前后共5年多。王錫爵當宰相能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于建言,勇于直諫。當年以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到朝即提出“禁諂諛、抑奔競、戒虛浮、節侈靡、辟橫議、簡工作〞6項建議。這些都是與關朝政的大事,都堪稱是當務之急的大事,因此全為皇帝所采納,并受到表揚。離職后,朝廷對他恩禮不衰,加贈太子太保,進建極殿,賜道里費。卒后,贈太保,謚文肅,賜葬,敕建專祠。王錫爵的曾孫王炎在清代也官到大學士,因此人稱“祖孫宰相〞、“兩世鼎甲〞。錫爵子王衡和孫王時敏又蔭贈一品,因此,又稱為“四代一品〞。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為復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斗爭的繼續。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記》。文學成就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反對公安、竟陵兩派逃避現實,只寫湖光山色、細聞瑣事或追求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但他在提倡興復古學的同時,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與前、后七子單純追求形式、模擬古人有所區別。張溥散文,在當時很有名,風格質樸,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記》,贊頌蘇州市民與閹黨斗爭,強調“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為“縉紳〞所不能及。敘議相間,以比照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所撰《五人墓碑記》收入《古文觀止》。魏良輔1489~1566昆曲始祖“曲圣〞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官工部、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廣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東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杰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開展有突出奉獻,被后人奉為“昆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圣〞之稱。朱屺瞻1892~1996畫家、畫壇一代宗師江蘇太倉瀏河人。名增鈞,號起哉,又號二瞻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養菖蒲室、修竹吾廬等。現代中國畫家,兼修國畫和西洋畫,以水墨山水見長,善于融合西洋畫的長處。他的作品融會中西,致力創新,所作筆墨雄勁,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5.3院士名人1931~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1931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實驗物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領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80年中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研究方向:原子核物理實驗;高能物理實驗;核技術應用;生物物理學;核醫學;腦科學;神經信息學等。主要科研工作1.20世紀50年代進行核探測器研究及π介子實驗。50年代初他和實驗組同事在國內“從零開始2.60年代初轉到國防科研領域。1960年4月起參加中國“兩彈〞研制,進行在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中所需的核測試工作,以及核探測器的研制工作。3.70年代中參加中國“一星〞工作,在北京進行中國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艙內空間輻射劑量的測量,為我國衛星研制和應用提供了有實際價值的實驗數據。他還和合作者在回收衛星內放置的核乳膠探測器中,觀測和分析原初宇宙線高能重原子核徑跡。唐孝威的三次“起跑〞。他曾在三個不同的科研領域里作出過巨大奉獻。他將其稱之為三次“起跑〞。第一次“起跑〞:承當核測試及核探測器研制重任第二次“起跑〞:揭開膠子之謎十年浩劫之后,歷經磨難的唐孝威接到的第一件任務,就是用核乳膠作為記錄空間輻射的探測器,進行衛星載核乳膠的觀測和分析。唐孝威一炮打響,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果。第三次“起跑〞:躋身核醫學和腦科學的研究鄒世昌〔1931.7.27-〕材料科學家,江蘇太倉人。1952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有色金屬學院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在中國最早將離子注入應用于半導體集成電路,首先建立了離子背散射溝道技術,并應用于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究離子注入硅單晶的激光退火行為,離子注入多晶硅的激光再結晶,并研制成高CMOS器件。黃勝年〔1932-2023〕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太倉人。1955年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現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1年中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黃勝年在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領域做過大量開創性的系統研究,測定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金屬鈾部件的本底中子。在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領域做過大量開創性的系統研究,曾為研制和開展核物理提供了重要數據,還為軍工任務建立了測定方法和裝置,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金屬鈾部件的本底中子測定。還首次觀察到輕帶電粒子能量較低時咖瑪與中子發射的異常等一系列新的現象,到達了國際先進水平。吳建屏〔1934.4.4-2023.12.23〕,中科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原籍江蘇太倉,生于上海市。1991年中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78歲。中科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原籍江蘇太倉,生于上海市。1958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顧懋祥編輯顧懋祥〔1923.01.25~1996.05.21〕,男,原籍江蘇省太倉市,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中國共產黨黨員,船舶與海洋工程、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主持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氣墊船及中國第一艘單水翼艇。1972年領導研制成功非回收式自動控制減搖鰭。最早用實驗保證了國際上無艙蓋集裝箱船的誕生。他倡導并組織了我國海洋浮式系統、海上平臺管節點疲勞的研究,為海洋平臺用Z向鋼的開發與應用奠定了根底。在中國首次將人工神經網絡用于船舶動力定位系統,開發人工網絡自適應控制系統,提出艦艇在波浪中運動的二維計算程序,為我國船舶工程開展作出了重要奉獻。其研究成果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工程獎、國家經委一等獎和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唐孝炎,女,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1],女,1932年10生,漢族,江蘇省太倉市人。1995年中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并擔任UNEP臭氧層損耗環境影響評估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學參謀等。自1972年起開創了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系統研究和教學。在大氣環境重要領域:臭氧、光化學煙霧、酸雨,以及氣溶膠化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奉獻,是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主要成就在我國創立環境化學專業和開創
開展大氣環境化學新領域
方面有顯著奉獻。楊勝利,生物技術專家,江蘇太倉人,1941年1月生。1997年中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起被聘請擔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物技術部主任。楊勝利研究員長期從事于基因工程在酶、發酵和制藥工業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他主持的青酶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達系統,并采用DNA體內重組提高質粒的穩定性,優化了宿主和表達的條件,構建了高穩定性、高表達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術指標優于國際同類基因工程菌。他還在分子藥理學、微生物血紅蛋白和蛇毒基因工程、蛋白酶蛋白質工程、分子伴侶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創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蘇省太倉市。1956年畢業于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曾任國家水電部副部長、能源部副部長、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河海大學教授。2003年中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能源部副部長陸佑楣,他所說的“成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雖然要等今年三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由國務院統一安排,總公司才能掛牌。——〕大氣光學專家。1935年11月28日出生,江蘇省太倉市人。曾任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現任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國家863方案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大氣光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是我國應用大氣光學主要開拓者。在激光大氣傳輸及其校正、激光大氣探測和高分辨率大氣吸收光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奉獻,并推進了大氣光學學科的開展。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省、市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發表論文一百余篇。2003年中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棣文朱棣文〔StevenChu,1948年2月28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生于美國圣路易斯,祖籍江蘇太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因“開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榮譽及成就朱棣文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辟了道路。吳健雄1912~1997核物理學家吳健雄〔1912~1997〕,江蘇太倉人,核物理學家,“東方居里夫人〞。其丈夫是華裔美國物理學家袁家騮,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兒子。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中國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臺灣中央大學等16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生獲得眾多獎項,獎譽等身。被稱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彈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國居里夫人、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44年參加了“曼哈頓方案〞〔研制原子彈〕。1972年起提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勛章,這是美國最高科學榮譽,1978年在以色列獲得沃爾夫獎。吳健雄以其卓越的奉獻贏得了崇高的榮譽。1958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這是該大學首次把這個榮譽學位授予一位女性。她還獲得其它15所大學的名譽學位。美國總統授予她1975年國家科學勛章。1978年她獲得國際性的沃爾夫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獎金。吳健雄1997年2月16日在紐約病逝,終年85歲。遵照她本人生前的愿望,吳健雄的骨灰安放在她的故土江蘇蘇州太倉瀏河鎮。吳健雄逝世后,1999年東南大學在其校園建立紀念館,并創立吳健雄實驗室和吳健雄學院。成就及榮譽β衰變實驗1957年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對稱不守恒。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對稱不守恒。由此,在整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吳曉邦1906~1995舞蹈家、教育家吳曉邦(1906~1995)中國舞蹈家。1906年12月18日生于江蘇太倉,1995年7月8日卒于北京。吳曉邦是中國新舞蹈藝術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實踐者,杰出的舞蹈藝術家、理論家和教育家,是國內外眾所周知和公認的舞蹈學術的領軍人物。曾任第二、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歷屆文聯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北京舞蹈學校籌委會主任等職。太倉經濟6.1經濟概況2023年全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65億元,增長10.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0.5億元,增長6%,其中稅收增長1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2億元,增長15.1%;新興產業產值835億元,占比達46%;效勞業增加值405.3億元,占比達42%;外貿進出口總額126.5億美元,增幅列蘇州各市之首;集裝箱吞吐量4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1.2億噸,分別增長30.7%和1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到達40190元、20050元,增長15.2%和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職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藥學專業執業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網絡設計與開發實踐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藝術設計基礎知識綜合考試卷及答案
- 江蘇省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2025屆小升初全真數學模擬預測卷含解析
- 內蒙古科技大學《材料工程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德陽市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學期二模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外貿職業學院思政課件
- 消費者行為分析私域流量池合作協議
- 歷史一戰二戰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導游從業資格知識點合輯
- (三診)成都市2022級高中高三畢業班第三次診斷性檢物理試卷(含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戶外背包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廣東二模語文(含答案)
- 新加坡sm214th面經44緋的同學
- 全國第七屆中小學音樂優質課比賽教學設計跳圓舞曲的小貓
- 圍術期過敏反應診治的專家共識(全文)
- 2013年俄語專業四級歷年真題詳解
- 論中學語文教師美學素養的培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