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古詩文閱讀第一板塊文言文閱讀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課件_第1頁
新教材2024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古詩文閱讀第一板塊文言文閱讀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課件_第2頁
新教材2024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古詩文閱讀第一板塊文言文閱讀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課件_第3頁
新教材2024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古詩文閱讀第一板塊文言文閱讀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課件_第4頁
新教材2024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古詩文閱讀第一板塊文言文閱讀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文言文閱讀主觀表達題——披文細讀,據題作答【考情調研】文言文閱讀中的文意簡答題,從考查的能力來看,依然屬于把握文本的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的信息。從設題角度看,可以是對某一問題前因后果的分析,也可以是對人物品行事跡的概括,還可以是對觀點態度的理解與評價。常見問題有:因不明確問題指向而錯答,因忽略文本隱性信息而錯答,因不能有效提煉整合信息而錯答。第一節第二

節第一節真題示例1.[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材料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答:

.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解析:理解概括文意。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鮒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鮒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鮒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2.[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材料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答:

.①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②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若答“沒有謀略、不善用兵”亦可)解析:概括分析原因。由題干可知,需從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對淝水之戰中苻堅的評價語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觀點。根據“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和“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可知苻堅沒有謀略,不善用兵。根據“‘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根據“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解題步驟]第二節文言文簡答題的出現,意在深入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對考生自身的文言素養要求更高。1.對文言文閱讀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進行理解,重點考查是否“讀懂”。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簡單的翻譯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概括。2.考查重關鍵能力。主觀題,由選擇判斷上升到文意概括高度,涉及的是考生實打實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如果說選擇題有“蒙”的可能,這道主觀題考查的則是考生的硬功夫,考生休想蒙混過關。易錯點1內容概括空泛情節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命題考查概括傳主主要活動軌跡和事跡。有的考生在一輪訓練中閱讀不仔細,概括不全面、不具體,需要在二輪復習中,加以改進提升。【典題例析】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奉使河東。自西方用兵,議者欲廢麟州以省饋餉。修曰:“麟州,天險,不可廢;廢之,則河內郡縣,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駐并河內諸堡,緩急得以應援,而平時可省轉輸,于策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嵐多禁地廢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將為敵有。”朝廷下其議,久乃行,歲得粟數百萬斛。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數事。(節選自《宋史·歐陽修傳》,有刪改)歐陽修奉命出使河東時,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請簡要概括。答:

.①主張保存麟州,使黃河以東的郡縣百姓得以安居。②進言將荒蕪的禁地給農民去耕種。③多次奏請朝廷減免沉重不堪的賦稅。【參考譯文】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他奉命出使河東。從對西部用兵以來,主謀劃的人打算放棄麟州,以減少運送軍糧。歐陽修說:“麟州是天然險要之地,不可以放棄;如果放棄它,那就使黃河以東的郡縣受到震動,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從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駐扎黃河附近的各堡寨中,這樣,遇到情勢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時可以節省物資的運輸,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來。歐陽修又進言道:“忻縣、代縣、岢嵐縣禁地很多,田野荒蕪,希望讓農民去耕種這些田地,不然,將被敵人侵占。”朝廷將這個意見下發交給有關的官員討論,過了很久才同意實行,每年收獲粟谷數百萬斛。凡是河東地區,賦稅征派過重百姓負擔不了的,他奏請朝廷作了減免,這樣的事情有十幾件。[滿分導思]明確指向從具體做法的角度入手概括。關鍵是明確以下幾點:一是做事的人物“歐陽修”;二是做事的時間“出使河東時”;三是做事的性質“利民之事”;四是做事的數量“哪些”,說明不止一件。找準對應一是“麟州,天險,不可廢;廢之,則河內郡縣,民皆不安居矣”;二是“忻、代、岢嵐多禁地廢田,愿令民得耕之”;三是“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數事”。提煉作答先劃分層次。在“奉使河東”期間,注意“又”字及“奏罷”等詞,據此分為三層,分層提取。注意“言”“奏”關鍵詞語不能丟,且轉述準確。用自己的話分點概括。【糾錯即練】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間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節選自《宋史·何灌傳》,有刪改)何灌不但軍事才能突出,而且善于處理政務。請簡要概括文中哪些事情體現了他善于處理政務的能力。答:

.①為完成運糧任務,何灌提出就地加價購買麥子的建議,得到朝廷的許可。②知岷州時,何灌鑿渠引水灌溉了數千頃偏僻的田地。③何灌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的策略,使當地百姓樂于應募,一舉兩得。【參考譯文】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做河東路從事。河東經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來何灌擔任府州、火山軍巡檢的軍職。遼國人經常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劃定邊界,不允許他們越境過來取水,遼國人憤怒地帶領兵馬犯境。何灌朝著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頭都射到山石里面,遼軍吃驚地把他當成是神人,悄悄地退去。后來何灌官升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因為治理城鄣有功,轉任引進使。當時皇帝命令運送糧三十萬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說:“河水太淺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陸路運輸要用馬車八千乘(工作量太大),這時沿邊麥子正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奏了上去,朝廷應允。過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鑿引邈川水灌溉了數千頃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來平調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災的損害,那么百姓就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朝廷聽從了何灌的建議。剛剛半年,就改善了二萬六千頃耕地的質量,招募到了七千四百名青壯弓箭手,是當時西北幾路最成功的。易錯點2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不全面此種題型主要是圍繞傳主人生經歷,要求概括其業績成就、思想性格品質、心理特點等。但是在一輪實際訓練中,考生時常概括不準確,答題沒有依據。【典題例析】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初,從討王世充,戰邙山。太宗欲嘗賊虛實,與數十騎沖出陣后,多所殺傷,而限長堤。與諸騎相失,唯行恭(人名,指丘行恭)從。賊騎追及,流矢著太宗馬,行恭回射之,發無虛鏃,賊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馬進太宗,步執長刀,大呼導之,斬數人,突陣而還。貞觀中,詔斫石為人馬,象拔箭狀,立昭陵闕前,以旌武功云。(節選自《新唐書》,有刪改)唐太宗下詔鑿石為人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狀。請簡要說明“行恭拔箭”體現了丘行恭什么樣的形象特點。答:

.①武功高強;②勇猛果敢;③頑強善戰;④忠心耿耿。【參考譯文】起初,跟隨征討王世充,在邙山會戰。太宗想要試探賊軍的虛實,親自率領數十名騎兵沖出陣后,殺傷很多(賊兵),卻被困于長堤。與諸騎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隨其后。賊騎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馬,丘行恭回射敵騎,箭無虛發,賊騎不敢近前。然后丘行恭下馬拔箭,將自己所乘之馬進奉太宗,手執長刀步行,大喊著為太宗開路,連斬數人,方才沖出敵陣返回大軍。貞觀年間,(太宗)下詔雕刻石人石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狀,立在昭陵大門兩側的高臺上,用來表彰他的武功。[滿分導思]明確指向從分析人物的形象特點入手概括。關鍵是明確“人物對象”是誰(丘行恭),“什么樣的形象特點”是篩選的重點。找準對應由“賊騎追及,流矢著太宗馬,行恭回射之,發無虛鏃,賊不敢前”可見,丘行恭武功高強、勇猛果敢。由“遂下拔箭,以己馬進太宗,步執長刀,大呼導之,斬數人,突陣而還”可見,丘行恭頑強善戰且忠心耿耿。提煉作答根據這兩處分析概括,用自己的話分點概括幾個短語即可。【糾錯即練】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遷光祿大夫。是時帝元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將軍秉政,倚太后,專國權,兄弟七人皆封為列侯。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節選自《漢書·劉向傳》,有刪改)關于禮儀教化,劉向有怎樣的看法?請簡要說明。答:

.①反對奢侈淫逸的習俗;②出身微賤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禮制;③王的教化應由內到外施行,從親近的人開始。【參考譯文】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升為光祿大夫。這時皇上的大舅陽平侯王鳳擔任大將軍執掌政權,依仗太后,專擅國權,兄弟七人都被封為列侯。劉向看到習俗更加奢侈,而趙、衛之流出身微賤,超越禮制。劉向認為王的教化應該從內到外,從親近的人開始。因此編次《列女傳》,共八篇,用來警誡天子。易錯點3事理原因推理不周嚴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發另一事件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為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在備考中引起重視。這類題的命題角度靈活多樣,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們懷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種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寫作的理由。但是在一輪復習過程中,學生的原因分析常常不夠全面深入,思考不周全。【典題例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五》,有刪改)請用自己的話,歸納概括趙括不適合“做將”的原因。答:

.①死讀兵書,缺乏實戰經驗。②驕傲,輕敵。③頤指氣使,不尊重將士。④貪戀財物,不與將士同甘共苦。【參考譯文】秦相應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說:“秦國所怕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好對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趙王中計,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說:“大王因為趙括有些名氣就重用他,這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趙王仍是不聽。起初,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可比。他曾與父親趙奢討論兵法,趙奢也難不倒他,但終究不說他有才干。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趙括談起來卻很隨便。趙國不用他為大將也還罷了,如果一定要用他,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將要出發,他的母親急忙上書,指出趙括不能重用。趙王問:“為什么?”回答說:“當年我侍奉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時,親自去捧著飯碗招待的有幾十位,他的朋友有幾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給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趙括剛剛做了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正臉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便說:“萬一趙括出了什么差錯,我請求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趙母的請求。[滿分導思]第一步,準確理解文意文段講述的是戰國時期趙王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的故事。秦國在與趙國的戰爭中,施用反間計,趙王中計后任用趙括替代廉頗,眾人對趙括為將表示反對。第二步,找準文本依據顯性信息:①藺相如對趙括的評價:“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②趙括的父親趙奢對趙括的評價:“括易言之。”③趙括的母親阻止趙王:“愿王勿遣。”隱性信息:趙括的母親敘述趙奢的故事。趙奢“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這是一個隱性的對比,用來說明趙括不愛士兵,不能忘身舍家,一心為國。第三步,多個角度分析作答時,既要注意對廉頗、趙奢的直接評價;還要注意趙括的母親講述趙奢愛護士兵、忘身舍家事跡的用意,答題時不要忽視隱性信息,特別是用來對比、映襯的相關材料。【糾錯即練】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高祖手詔答曰:“昱表如此!古者用人,必前明試,皆須績用既立,乃可自退之高。往歲處以淮南郡,既不肯行;續用為招遠將軍、鎮北長史、襄陽太守,又以邊外致辭;改除招遠將軍、永嘉太守,復云內地非愿;復問晉安、臨川,隨意所擇,亦復不行。解巾臨郡,事不為薄,數有致辭,意欲何在?既表解職,可聽如啟。”坐免官。(節選自《梁書·蕭昱傳》,有刪改)蕭昱被免去官職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高祖的手詔分條說明。答:

.①蕭昱沒有建功立業卻自我標榜。②對于朝廷授予的官職,蕭昱都找出理由推辭。③蕭昱自己在奏書中請求免去現任官職。解析:由原文“昱表如此!古者用人,必前明試,皆須績用既立,乃可自退之高”可知,蕭昱沒有建功立業卻自我標榜。由原文“往歲處以淮南郡,既不肯行;……數有致辭,意欲何在”可知,對于朝廷授予的官職,蕭昱都找出理由推辭。由原文“既表解職,可聽如啟”可知,蕭昱自己在奏書中請求免去現任官職。【參考譯文】高祖親手寫詔書答復說:“蕭昱上表竟然說這樣的話!古時候用人,一定先要當面試用,都必須立有功業,效用很好,才可以顯揚自己謙讓的高風格。過去幾年里,讓你到淮南郡任職,已經不肯去了;接著任用你做招遠將軍、鎮北長史、襄陽郡太守,你又以那是邊遠地區為借口推辭掉了;后來改授為招遠將軍、永嘉郡太守,又說去內地不是你的愿望;再問你晉安、臨川這兩個地方,隨你自己選擇,也是又一次不肯去。除去頭巾,出任官職,就沒有微小的事情,而你屢次都有說辭,你的意愿到底在哪里?既然你上表請求解職,就依照你請求的辦吧。”蕭昱因此而被免除官職。易錯點4作者情感態度評價不準確情感態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難點。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文章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這類題難度較大,它要求在分析概括文意的基礎上,對文中的人、事作出評價,闡明理由。【典題例析】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姚崇嘗有子喪,謁告十余日,政事委積,盧懷慎不能決,惶恐,入謝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雅俗耳。”崇既出,須臾,裁決俱盡,頗有得色,顧謂紫微舍人齊浣曰:“余為相,可比何人?”浣未對。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于后,猶能沒身。公所為法,隨復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則竟如何?”浣曰:“公可謂救時之相耳。”崇喜,投筆曰:“救時之相,豈易得乎!”懷慎與崇同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鮑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產,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賢而下之,授以國政,孔子美之。曹參自謂不及蕭何,一遵其法,無所變更,漢業以成。夫不肖用事,為其僚者,愛身保祿而從之,不顧國家之安危,是誠罪人也。賢智用事,為其僚者,愚惑以亂其治,專固以分其權,媢嫉以毀其功,愎戾以竊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賢相,懷慎與之同心戮力,以濟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當時有人稱盧懷慎為“伴食宰相”,含有“吃閑飯的宰相”的意思。司馬光則對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請結合原文,簡要談談你對盧懷慎為相的認識。答:

.答案:(示例一)盧懷慎是大度讓賢、德高望重的賢相。姚崇是一代賢相,才能出眾,嫻于政務。原文中寫盧懷慎“每事推之”,實際上是避位讓賢,讓賢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這樣,盧懷慎才能與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開元盛世。這些都是盧懷慎作為宰相胸懷大度、以國事為重的表現。(示例二)盧懷慎是尸位素餐、有名無實的“伴食宰相”。原文中寫姚崇請假十余日,導致政事堆積,作為朝廷宰相的盧懷慎竟然束手無策,其理政能力可見一斑,因此材料中說其“每事推之”,實際上也就是指責他遇事無能,只能推諉。【參考譯文】姚崇曾有一次為兒子辦喪事請了十幾天的假,從而使得應當處理的政務堆積成山,盧懷慎無法決斷,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謝罪。唐玄宗對他說:“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給姚崇,只是想讓您安坐面對雅士俗人起鎮撫作用罷了。”姚崇假滿復出之后,很快便將未決之事處理完畢,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頭對紫微舍人齊浣說道:“我做宰相,可以與歷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論?”齊浣沒有回答。姚崇繼續問道:“我與管仲、晏嬰相比,誰更好些?”齊浣回答說:“管仲、晏嬰所奉行的法度雖然未能傳之后世,起碼也做到終身實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道:“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樣的宰相呢?”齊浣回答說:“您可以說是一位救時之相。”姚崇聽后十分高興,將手中的筆扔在桌案上說:“一位救時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盧懷慎與姚崇同時擔任宰相,自認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會推讓給姚崇來處理,當時的人將他稱為“伴食宰相”。臣子司馬光評論說:春秋時期齊國的鮑叔牙對于管仲,鄭國的子皮對于子產,都是前者職位在后者之上,(鮑叔牙等人)能夠了解他們(管仲等人)的賢能而甘居其下,將國家事務交給他們(處理),孔子贊美了這種做法。漢朝丞相曹參自認為才能不及蕭何,(因而)完全奉行蕭何制定的法度,沒有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