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1.了解近代西方王權加強的表現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2.了解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和外交制度出現的原因,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3.明確20世紀以來國際法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形成的國際組織的不同,培養時空觀念目標素養知識概覽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1)原因。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

中央集權

得到加強。

②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

民族認同

觀念日益顯現。

(2)形成。①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3)影響:這一時期,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2.民族國家的形成(1)對民族語言的重視。①早在13世紀,以

倫敦方言

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就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②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2)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覺醒。①法國大革命及

拿破侖戰爭

,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②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3)特點。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這些民族國家有的由

單一民族

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

微思考1如何正確認識民族主義?提示:認識:①民族主義在民族獨立運動中起著重要的號召作用。它作為一種精神,激勵人們反抗壓迫勢力。②狹隘的“民族主義”并不是自然意義上的民族主義。侵略主義、擴張主義、沙文主義、民族分裂主義等都是非成熟的民族主義。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國際法的形成2.外交制度的建立(1)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與他國保持聯系。在此基礎上,近代

外交制度

逐漸建立起來。

(2)影響: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3)維也納體系: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

維也納體系

。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4)簽訂國際公約: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5)局限性: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微歸納1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1)批判了戰爭時期無法律的觀點。(2)從國際法角度研究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3)戰爭期間各國必須遵循國際法原則。微思考2材料

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24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認識。提示:認識: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1)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

反人類罪

,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2)戰后,戰勝國建立了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3)《非戰公約》: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

非戰公約

》,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4)局限性:國際聯盟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國聯成員,蘇聯加入很晚,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國際法的發展(1)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

聯合國憲章

》。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2)1946年,國際法院在海牙成立,發展了

國際司法制度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

人權

、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4)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微歸納2雖然聯合國在成立之初為大國所操縱,但其嚴格的表決機制依然能夠對世界大戰的爆發起到抑制作用,其日后獨立行使權力的發展趨勢更加說明聯合國作為戰后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機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微思考3材料

認識到有需要通過本公約,在妥為顧及所有國家主權的情形下,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利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資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研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考慮到達成這些目標將有助于實現公正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這種秩序將照顧到全人類的利益和需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論其為沿海國或內陸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有怎樣的意義?提示:意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標志著國際海洋法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表明新的國際海洋秩序正在逐漸形成。它有效地扼制了少數海洋強國的海洋霸權主義,反映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的沿海國家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的共同愿望,保護了其基本利益。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義興起與發展的原因及影響材料

工業化使人們不再相信中古時期神定的等級秩序,轉而相信個人擁有天賦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國家內而非王朝國家內才能得到保障。……在經濟層面,民族國家可以提供沒有關稅和配額限制的、他們可以在其中自由貿易的自由大市場,并因此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在19世紀的西歐,民族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在當時西歐人普遍認為,只有民族國家才能夠或似乎能夠滿足民族成員相對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實現他們對未來的希望,擴充軍備、對外殖民擴張、建立勢力范圍可以使民族國家更強大。民族國家越強大,民族成員的生存條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續也就更有保證。——摘編自李肇忠《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西歐民族主義興起與發展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提示:原因:政治方面,個人對自由和幸福權利的追求;經濟方面,國內自由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方面,資產階級對外擴張、壯大國家實力的需求。影響:促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核心歸納近代西方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發展(1)16—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君主權力加強,專制王權國家形成;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這一時期的民族主義往往與王權聯系在一起。(2)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時期:民族國家在歐洲大陸擴展。法國大革命時期,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民族主義成為發動群眾的重要工具,特別是雅各賓派執政時期,法國民族意識得到強化。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拿破侖的對外戰爭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的發展,為意大利、德意志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極端民族主義成為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隨著歐洲列強的對外擴張,殖民國家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促進了民族意識、國家意識的膨脹,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先后釀成了兩次世界大戰。(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走向了聯合,歐洲共同體和歐盟先后成立;經濟全球化削弱了資本的民族屬性,歐洲的極端民族主義衰落。學以致用宗教改革運動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遷到具有同樣信仰的國王那里居住”的原則。據此,尼德蘭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時和信仰新教的荷蘭;在處理神圣羅馬帝國的遺產時,形成了信仰天主教的奧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魯士。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國王的宗教信仰決定臣民的信仰B.宗教改革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民族國家的形成導致宗教分化D.天主教會阻礙民族國家的發展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沒有反映臣民的信仰由國王的宗教信仰決定,故排除A項;根據題干材料“不同信仰的臣民遷到具有同樣信仰的國王那里居住”,可知這有利于形成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民族國家,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宗教改革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故選B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不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宗教的影響,故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天主教會對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故排除D項。二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穩定的原因材料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設計了一個超國家的行為主體——國聯。由于該體系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美國退出了《凡爾賽條約》,蘇聯又受到排斥,使沒有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新興世界大國參加的國聯,難以維持大國之間的均勢,其權威性也就不夠。后來日本、德國等先后退出國聯,更證明了國聯并不是進行大國合作的有效機構。而其他超國家的行為體系和相關機制還不健全。因此,該體系是一個不完善的、短命的體系。材料二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僅沒有解決歐洲戰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沒有解決戰后產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國主義國家爭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圖稱霸歐洲和世界的行為,打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的均勢,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該體系下,歐洲民族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民族國家之間在領土和人口上的斗爭,是促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瓦解的重要因素,也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宣告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破產。問題探究:根據材料一、材料二,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什么是“一個不完善的、短命的體系”。提示:原因:①美國、蘇聯這兩個新興世界大國沒有參加國聯,大國之間的均勢難以維持。②國聯不是進行大國合作的有效機構。③該體系沒有解決歐洲戰前存在的矛盾和戰后產生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爭霸的矛盾。④德國法西斯企圖稱霸世界的行為破壞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的均勢。⑤歐洲民族問題未得到解決,民族國家之間在領土和人口問題上不斷進行斗爭,從內部進行動搖。⑥其他超國家的行為體系和相關機制還不健全。核心歸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穩定的原因(1)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德國雖然被迫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但并未承認自己的失敗。戰后,德國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情緒日益蔓延,成為20世紀30年代納粹黨上臺的重要原因。(2)戰后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并根據他們的利益需要處理領土問題,一些新誕生的國家出現了新的民族矛盾,這為以后德國等國沖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挑起新的國際爭端創造了條件。(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了猛烈的沖擊。(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沒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列強對霸權的爭奪,不斷地削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美國在歐洲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同日本展開爭奪。學以致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體系。然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能長久地維護世界和平,這主要是因為該體系(

)A.出于反共反蘇的目的而確立B.依據各國現有實力而確立C.建立在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之上D.實質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僅嚴苛地懲罰了戰敗國,而且對殖民地進行了新一輪的瓜分,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它的實質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故D項正確。一、選擇題1.14世紀中葉,英國頒布了教職選舉規章和《王權侵害罪法》,前者規定英國教士的選舉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國解決,后者則禁止人們把司法案件從英國帶到羅馬教廷上訴,否則按侵害王權罪論處。這反映出英國(

)A.不承認羅馬教廷 B.世俗王權不斷加強C.將新教作為國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英國教士的選舉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國解決”“禁止人們把司法案件從英國帶到羅馬教廷上訴,否則按侵害王權罪論處”,可知在教權和王權的斗爭中,世俗王權不斷加強;故選B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帶到羅馬教廷上訴,沒有反映不承認羅馬教廷,故排除A項;C、D兩項在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故排除。2.法國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張維護君主專制制度,鞏固統一的民族國家,國家權力至高無上,任何君主無權侵占別人的財產。該主張(

)A.體現了資產階級的理性主義B.加強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C.反映了重商主義的發展需要D.體現了民族國家至上的要求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鞏固統一的民族國家,國家權力至高無上”,可知該主張體現了民族國家至上的要求,故D項正確;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時期的主張,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無法體現該主張的實施效果,故排除B項;題干材料無法體現重商主義的發展需要,故排除C項。3.1876年,中日兩國就中朝關系展開爭論,日本駐華公使森有禮與李鴻章的對答記錄節選如下。據此可知(

)A.宗藩關系之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的誘因B.清廷運用《萬國公法》維護宗藩關系C.日本運用條約體系挑戰朝貢體系D.中日沖突的實質是觀念對立對答一森有禮:至國家舉事,只看誰強,不必盡依著條約。李鴻章:此是謬論,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對答二森有禮:中國不收其(朝鮮)錢糧,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屬國。李鴻章:高麗諸國,此是外藩……錢糧、政事向歸本國(朝鮮)經理。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高麗諸國,此是外藩……錢糧、政事向歸本國(朝鮮)經理”,可知李鴻章運用《萬國公法》維護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系,故B項正確;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題干材料無法體現1876年中日兩國的宗藩關系之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的誘因,故A項錯誤;日本主張“不必盡依著條約”,故C項錯誤;中日沖突的實質是國家利益之爭,故D項錯誤。4.1864年《紅十字公約》規定:“野戰醫院和軍醫院應被承認為是中立的。只要這類醫院內有任何病員或傷員,它們就應受到交戰各方的保護和尊重。”這主要反映出(

)A.近代外交制度形成B.戰爭得到有效遏制C.消除了戰爭的傷害D.運用法律維護和平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只要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