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_第1頁
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_第2頁
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_第3頁
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_第4頁
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工廠設備布置要求全套01塔的布置方式有哪幾種?具體要求為?(1)單排布置,一般情況下較多采用單排布置,管廊的一側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塔或立式容器時,一般中心線對齊,如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塔設置聯臺平臺時,宜中心線對齊或切線對齊;(2)多排布置,對于直徑較小本體較高的塔,可以雙排布置或成三角形布置,這樣,可以利用平臺將塔聯系在一起,提高其穩定性。但對平臺生根構件應采用可以滑動的導向節點,以適應不同操作溫度的熱脹影響;(3)構架式布置,對直徑DN≤1000mm的塔還可以布置在構架內或構架的一側。對用構架提高其穩定性和設置平臺、梯子。對于布置在構架上的分段塔,當無法使用機動吊裝機具時,應在構架上設置檢修吊裝設施。02塔與其關聯的設備的布置有什么要求?塔與其關聯設備如進料加熱器、非明火加熱的重沸器、塔頂冷凝冷卻器、回流罐、塔底抽出泵等,宜按工藝流程順序靠近布置,必要時可形成一個獨立的操作系統,設在一個區內,這樣便于操作管理。03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管器與管廊的間距如何確定?(1)在塔與管廊之間布置泵時,應按泵的操作、維修和配管要求確定;(2)塔與管廊之間不布置泵時,塔外壁與管架立柱中心線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3m。04塔與塔之間或塔與其他相鄰設備之間的距離如何確定?塔與塔之間或塔與其他相鄰設備之間的距離,除應滿足管道、平臺、儀表和小型設備等布置和安裝的要求外,尚應滿足操作、維修通道和基礎布置的需耍。兩塔之間的凈距不宜小于2.5m。05塔和立式容器的安裝高度應符合哪些要求?(1)當利用內壓或流體重力將物料送往其他設備或管道時,應由其內壓和被送往設備或管道的壓力和高度確定;(2)當用泵抽吸時,應由泵的汽蝕余量和吸入管道的壓力降確定設備的安裝高度;(3)帶有非明火加熱重佛器的塔,其安裝高度,應按工藝要求的塔和重沸器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操作要求確定;(4)應滿足塔底管道安裝和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凈空,且塔的基礎面高出地面不應小于200mm。06換熱設備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與分餾塔關聯的管殼式換熱設備,如塔底重沸器,塔頂冷凝冷卻器等。宜接工藝流程順序布置在分餾塔的附近;(2)兩種物料進行熱交換的換熱器,宜布置在兩種物料進出口相連的管道最近的位置;(3)一種物料與幾種不同物料進行換熱的管殼式換熱器,應成組布置;(4)用水或冷劑冷卻幾組不同物料的冷卻器,宜成組布置;(5)成組布置的換熱設備,宜取支座基礎中心線對齊,當支座間距不相同時,宜取一端支座基礎中心線對齊。為了管道連接方便,地面上布置的換熱器也可采用管程進出口管嘴中心線對齊;(6)換熱設備應盡可能布置在地面上,但是換熱設備數量較多可布置在構架上:l)浮頭式換熱器在地面上布置時,應滿足下列要求:浮頭和管箱的兩側應有寬度不小于0.6m的空地,浮頭端前方宜有寬度不小于1.2m的空地;管箱前方從管箱端算起應留有比管束長度至少長1.5m的空地。2)浮頭式換熱器在構架上布置時,應滿足下列要求:浮頭端前方平臺凈空不宜小于0.8m;管箱端前方平臺凈空不宜小于1mn,平臺采用可拆卸式欄桿,并應考慮管束抽出區所需的空間;構架高度應能滿足換熱器的管箱和浮頭的頭蓋吊裝需要。(7)為了節約占地或工藝操作方便可以將兩臺換熱設備重疊在一起布置。但對于兩相流介質或殼體直徑大于或等于1.2m的換熱器不宜重疊布置;(8)換熱器之間、換熱器與其他設備之間的凈距不宜小于0.7m;(9)重質油品或污染環境的物料的換熱設備不宜布置在構架上;(10)操作溫度高于物料自燃點的換熱器的上方,如無樓板或平臺隔開,不應布置其他設備。07重沸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明火加熱的重沸器與塔的間距,應按防火規范中加熱爐與塔的間距要求布置;(2)用蒸汽或熱載體加熱的臥式重沸器應靠近塔布置,并與塔維持一定高差(由工藝設計確定),二者之間的距離應滿足管道布置要求,重沸器抽管束的一端應有檢修場地和通道;(3)立式重沸器宜用塔作支撐布置在塔側,并與塔維持一定高差(由工藝設計確定)。其上方應留有足夠的檢修空間;(4)一座塔需要多臺并聯的立式重沸器時,重沸器的位置和安裝高度,除保證工藝要求外,尚應滿足進出口集合管的布置要求并便于操作和檢修。08空冷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空氣冷卻器(以下簡稱空冷器)宜布置在裝置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2)空冷器應布置在主管廊的上方、構架的頂層或塔頂;(3)空冷器不應布置在操作溫度等于或高于物料自燃點和輸送、儲存液化烴設備的上方;否則應采用非燃燒材料的隔板隔離保護;(4)多組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時,應布置形式一致,宜采用成列式布置;應避免一部分成列式布置而另一部分成排布置;(5)斜頂式空冷器不宜把通風面對著夏季的主導風向。斜頂式空冷器宜成列布置,如成排布置時,兩排中間應有不小于3m的空間;(6)并排布置的兩臺增濕空冷器或干濕聯合空冷器的構架立柱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3m;(7)空冷器管束兩端管箱和傳動機械處應設置平臺;(8)布置空冷器的構架或主管廊的一側地面上應留有必要的檢修場地和通道。09空冷器的布置如何避免自身的或相互間的熱風循環?(1)同類型空冷器布置在同一高度;(2)相鄰空冷器靠緊布置;(3)成組的干式鼓風式空冷器與引風式空冷器分開布置,引風式空冷器應布置在鼓風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4)引風式空冷器與鼓風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時,應將鼓風式空冷器管束提高。10加熱爐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明火加熱爐宜集中布置在裝置的邊緣井靠近消防通道,且應于可燃氣體、液化烴、甲B類液體設備的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2)加熱爐與其他明火設備應布置在一起;(3)幾座加熱爐可按爐子中心線對齊成排布置。兩座加熱爐凈距不宜小于3m;(4)當采用機動維修機具吊裝加熱爐爐管時,應有機動維修機具通行的通道和檢修場地。對于帶有水平爐管的加熱爐,在抽出爐管的一側,檢修場地的長度不應小于爐管長度加2m;(5)加熱爐外壁與檢修道路邊緣的間距不應小于3m;(6)對于設有蒸汽發生器的加熱爐,汽包宜設在加熱爐頂部或鄰近的構架上;(7)加熱爐與其附屬的燃料氣分液罐、燃料氣加熱器的間距,不應小于6m;(8)當加熱爐有空氣預熱器、鼓風機、引風機等輔助設備時,輔助設備的布置應不妨礙其本身和加熱爐的檢修;(9)加熱爐與露天布置的液化烴設備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22.5m,當設備之間設置非燃燒材料的實體墻時,其間距可減少,但不得小于15m。實體墻的高度不宜小于3m,距加熱爐不宜大于5m,并應能防止可燃氣體竄入爐體;(10)當液化烴設備的廠房或甲類氣體壓縮機房朝向加熱爐一面為封閉墻時,加熱爐與廠房的間距可減少,但不得小于15m。11立式容器布置的方式有哪些要求?立式容器的外形與塔類似,只是內部結構沒有塔的內部結構復雜,立式容器的布置方式和安裝高度等可參考塔的布置要求,另外尚應考慮以下要求:(1)為了操作方便,立式容器可以安裝在地面、樓板或平臺上,也可以穿越樓板或平臺,用支耳支撐在樓板或平臺上;(2)立式容器穿越樓板或平臺安裝時,應盡可能避免容器上的液面指示、控制儀表也穿越樓板或平臺;(3)立式容器為了防止粘稠物料的凝固或固體物料的沉降,其內部帶有大負荷的攪拌器時,為了避免振動影響,應盡可能從地面設置支承結構;(4)對于頂部開口的立式容器,需要人工加料時,加料點的高度不宜高出樓板或平臺1m,,如高出lm時,應考慮設加料平臺或臺階。12臥式容器的布置和安裝高度有哪些要求?(1)臥式容器宜成組布置。成組布置臥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礎中心線對齊或按封頭切線對齊。臥式容器之間的凈空可按0.7m考慮。(2)在工藝設計中確定臥式容器尺寸時,盡可能選用相同長度不同直徑的容器,以利于設備布置。(3)確定臥式容器的安裝高度時,除應滿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應滿足下列要求:容器下有集液包時,應有集液包的操作和檢測儀表所需的足夠空間;容器下方需設操作通道時,容器底部配管與地面凈空不應小于2.2m;不同直徑的臥式容器成組布置在地面或同一層樓板或平臺上時,直徑較小的臥式容器中心線標高可適當提高,使與直徑較大的臥式容器筒體項面標高一致,以便于設置聯合平臺。(4)臥式容器在地坑內布置時,應妥善處理坑內的積水和有毒、可燃易爆介質的積聚。坑內尺寸應滿足容器的操作和檢修要求。對多雨地區可考慮在地坑上部設置雨棚。(5)臥式容器的平臺的設置要考慮人孔和液面計等操作。頂部平臺標高宜比頂部管嘴法蘭面低150mm。當液面計上部接口高度距地面或操作平臺超過3m時,液面計應裝在直梯附近。對于集中布置的臥式容器可設聯合平臺。13泵的布置方式有哪幾種?泵的布置方式有三種: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和室內布置:(1)露天布置露天布置的泵,通常集中布置在管廊的下方惑側面,也可分散布置在被抽吸設備的附近。其優點是通風良好,操作和檢修方便;(2)半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的泵適用于多雨地區,一般在管廊下方布置泵,在上方管道上部設雨棚?;驅⒈貌贾迷跇嫾艿南聦拥孛嫔?,以構架平臺作為雨棚。這些泵可根據與泵有關設計布置要求,將泵布置成單排、雙排或多排;(3)室內布置在寒冷或多風沙地區可將泵布置在室內。如果工藝過程要求設備布置在室內時,其所屬的泵也應在室內布置。14泵布置有何具體要求?(1)成排布置的泵應按防火要求、操作條件和物料特性分組布置;泵露天、半露天布置時;操作溫度等于或高于自燃點的可燃液體泵宜集中布置;與操作溫度低于自燃點的可燃液體泵之間應有不小于4.5m的防火間距;與液體烴泵之間應有不小于7.5m的防火間距;(2)泵成排布置時,宜將泵端出。人口中心線對齊,或將泵端基礎邊線對齊;(3)泵雙排布置時,宜將兩排泵的動力端相對,在中間留出檢修通道;(4)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外側時,泵區通道的最小凈寬為2m,最小凈高為3m,泵端前面操作通道的寬度,不應小于1m;(5)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或外側時,不論是單排或雙排,泵和驅動機的中心線宜與管廊走向垂直;(6)泵布置在室內時,兩排泵凈距不應小于2m。泵端或泵側與墻之間的凈距應滿足操作、檢修要求且不宜小于lm;(7)除安裝在聯合基礎上的小型泵外,兩臺泵之間的凈距不宜小于0.7m;(8)泵的基礎面宜高出地面200mm。最小不得小于100mm;在泵吸入口前安裝過濾器時,泵基礎高度應考慮過濾器能方便清洗和拆裝;(9)立式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構架下方時,其上方應留出泵體安裝和檢修所需的空間;(10)輸送極度危害物質(如丙烯?氫氰酸等)的泵房與其他泵房應分隔設置;(11)消防水泵房應設雙動力源;(12)公用備用泵宜布置在相應泵的中間位置;(13)泵的布置應考慮管道柔性設計要求。15壓縮機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壓縮機組及其附屬設備的布置,應滿足制造廠的要求;(2)壓縮機宜布置在被抽吸的設備附近,其附屬設備宜靠近機組布置;(3)可燃氣體壓縮機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與明火設備、非防爆的電氣設備的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zha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28和《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的規定;宜露天布置或半敞開布置。在寒冷或多風沙地區可布置在廠房內;單機驅動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的甲類氣體壓縮機廠房,不宜與其他甲、乙、丙類房間共用一幢建筑物;壓縮機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類液體設備,但自用的高位潤滑油箱不受此限。(4)單層布置的壓縮機,當基礎較高時,宜按需要設置操作平臺;當附屬設備較多時,宜兩層布置。16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符合什么要求?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根據其結構特點確定。進出口都在底部的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進出口連接管道與地面的凈空要求;(2)進出口連接管道與管廊上管道的連接高度要求;(3)吸入管道上過濾器的安裝高度與尺寸的要求;(4)為了減少振動應降低往復式壓縮機的安裝高度。17裝置的控制室、變配電室、化驗室的布置應符合哪些防火規定?(1)控制室、變配電室宜設在建筑物的底層,若生產需要或受其他條件限制時,可將控制室、變配電室布置在第二層或更高層;(2)在可能散發比空氣重的可燃氣體的裝置內,控制室、變配電室、化驗室的室內地面,應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3)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災危險性的設備側的外墻,應為無門窗、洞口的非燃燒材料實體墻;(4)控制室或化驗室的室內,不得安裝可燃氣體、液化烴、可燃液體的在線分析一次儀表。當上述儀表安裝在控制室、化驗室的相鄰房間時,中間隔墻應為防火墻。18生產裝置的通道設置應符合哪些要求?生產裝置的通道設置應符合哪些要求?裝置內通道的最小寬度和最小凈高是多少?進行設備布置時,應根據施工、維護、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綜合考慮設置必要的通道和場地。在裝置內部,應用道路將裝置分隔成占地面積不大于10000m2的設備、建筑物區。當合成纖維裝置的酯化聚合、抽絲與后加工廠房的占地面積大于10000m2時,應在其兩側設置通道。裝置內主要車行通道,應與工廠道路銜接。(1)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