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考版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一篇微考點增分專練微考點10鋒與天氣_第1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一篇微考點增分專練微考點10鋒與天氣_第2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一篇微考點增分專練微考點10鋒與天氣_第3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一篇微考點增分專練微考點10鋒與天氣_第4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一篇微考點增分專練微考點10鋒與天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考點10鋒與天氣[2023·湖南卷,14~15]大氣污染受濕度、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我國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經歷了一次較強的大氣污染,PM2.5濃度變化大。此期間該地空氣垂直運動弱。下圖示意此期間該地相關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箭頭表示對應時刻的近地面風向和風速,帕/秒是氣象部門計量空氣垂直運動速度的單位)。據此完成1~2題。1.7日20:00至9日20:00,該地()A.不同高度空氣垂直運動方向相同B.空氣當中的水汽以向外輸出為主C.垂直氣流強弱與濕度大小變化一致D.下沉氣流相對較強時近地面風速小2.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該地的天氣系統是()A.冷鋒、反氣旋B.冷鋒、氣旋C.暖鋒、反氣旋D.暖鋒、氣旋[2022·湖南卷,9~10]根據關鍵區域(虛線框內)風場輻合情況,冬季強華南準靜止鋒可分為三類。下圖示意三類冬季強華南準靜止鋒及其850百帕等壓面上≥4m/s的風場。據此完成3~4題。3.與北風輻合型相比,南風輻合型關鍵區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釋合理的是()A.雨區范圍更大B.冷空氣勢力更強C.水汽量更充足D.地形阻擋更明顯4.受南北風輻合型冬季強華南準靜止鋒的影響,廣東省北部地區()A.低溫雨雪頻發B.土壤侵蝕加劇C.河流入汛提前D.晝夜溫差增大[2023·廣西南寧市二診]下圖為浙江省杭州市區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單位:mm)統計圖。據此完成5~7題。5.每年6月,杭州市區降水量達一年中最高值,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冬、夏季風此消彼長B.鋒面雨帶在此徘徊C.鋒面雨和臺風雨疊加D.海洋增溫作用顯著6.杭州市區4月降水量低于8月,且沒有出現旱象天氣,主要是由于杭州市區()A.8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B.8月多晴朗天氣C.4月氣溫回升較慢D.4月蒸發消耗熱量多7.一般年份,杭州市區進入冬季風影響的時間大約在()A.12月B.11月C.10月D.9月下圖所示區域位于南半球,XY線為等溫線,PQ為鋒面。讀圖,完成8~9題。8.關于圖中O地等溫線彎曲的判讀,正確的是()A.向北凸,氣溫較低B.向南凸,氣溫較低C.向高緯凸,氣溫較高D.向低緯凸,氣溫較高9.圖中箭頭能正確表示a、b兩地風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3·湖北襄陽市模擬]海風鋒是一種由沿海地區海風推進引起的類鋒面過程,多發生在夏季。下圖示意渤海北部夏季某日13~14時一次海風鋒的過程。據此完成10~12題。10.渤海北部東岸海風鋒多發生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夏季該地區()A.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B.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小C.沿岸寒流勢力最強D.陰雨天氣多,水汽充足11.推測該海風鋒接下來的發展趨勢為()A.原地不動B.向北延伸C.向南延伸D.逐漸消失12.當夏季海風鋒與弱冷鋒相遇,可能會()A.形成溫帶氣旋B.爆發寒潮天氣C.引發強對流天氣D.出現熱帶風暴[答題區]題號123456789101112答案13.[2022·全國甲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002年4月至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日至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下圖示意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布。(1)推測當年4~10月澳大利亞氣候異常的表現,并分析其在沙塵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2)在圖示甲、乙、丙、丁四地區中,指出10月23日4時正在經歷沙塵暴的地區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3)指出經歷此次沙塵暴的地區10月22日至23日風向、氣溫的變化。(6分)(4)對于“人類是否應干預沙塵暴”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6分)微考點10鋒與天氣1~2.答案:1.B2.A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不同高度空氣垂直運動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錯誤;讀圖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氣的濕度呈下降趨勢,因此空氣當中的水汽以向外輸出為主,B正確;圖中顯示,垂直氣流強弱與濕度大小關聯度不明顯,并不一致,C錯誤;讀圖可知,下沉氣流速度與近地面風速關聯度不大,有些下沉氣流相對較強時近地面風速大,D錯誤。故選B。第2題,讀圖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當地近地面風速先呈加大趨勢,后風速減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氣流為主,空氣濕度呈下降趨勢,先后符合冷鋒、反氣旋天氣系統控制的天氣特征,A符合題意;此時段的天氣特征與暖鋒、氣旋特征差異較大,排除B、C、D。故選A。3~4.答案:3.C4.B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北風輻合型氣流來自陸地,而南風輻合型氣流主要來自海洋,因此影響關鍵區域的氣流帶來的水汽差異明顯,后者帶來的水汽更充足,因此關鍵區域降水更多,C符合題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與雨區范圍大小無關,排除A;圖中可以看出,與北風輻合型相比,南風輻合型在關鍵區域以偏南風為主,冷空氣勢力并不強,排除B;當地地形并不會有短時間的變化,因此排除D。故選C。第4題,受南北風輻合型冬季強華南準靜止鋒的影響,廣東省北部地區會出現降雨天氣,雨水到達地表形成地表徑流,地表徑流對土壤具有明顯侵蝕作用,因此土壤侵蝕加劇,B符合題意;圖中顯示,該類型鋒面在廣東省北部以偏南風為主,相對比較溫暖,因此當地出現低溫雨雪的頻率并不高,排除A;當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類鋒面出現在冬季,降水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鋒面影響,廣東省北部地區會出現陰雨天氣,云層加厚,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增強,因此晝夜溫差會減小,排除D。故選B。5~7.答案:5.B6.C7.C解析:第5題,根據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特點可知,杭州市區5月中下旬進入雨季,雨季的降水是由江淮準靜止鋒帶來的,6月降水最多,說明鋒面雨帶在6月徘徊在杭州市區,B正確;冬、夏季風此消彼長,鋒面雨帶會逐漸向北推進,不會出現6月徘徊在杭州市區的現象,A錯;6月,東南沿海地區尚未進入臺風多發季節,C錯;6月,陸地比熱容小,增溫作用較海洋顯著,D錯。所以本題選B。第6題,4月,因杭州市區降水較多,但氣溫回升較慢,蒸發量較小,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故沒有出現旱象天氣,C正確;杭州市區8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處于高溫期,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多晴朗天氣,則是8月容易出現旱象天氣的原因,故A、B與題意無關;杭州市區4月蒸發量較小,蒸發消耗熱量不多,D錯。所以本題選C。第7題,從圖中可知,10月降水量明顯低于9月降水量,且11月降水量繼續減少,說明冬季風到來時間大約在10月,因此本題排除A、B、D三項,選C。8~9.答案:8.A9.D解析:第8題,圖中O地存在山脈,海拔高導致氣溫低,使得該地氣溫較同緯度其他海拔相對較低的地區氣溫低,等溫線向低緯(北)凸出(南半球越向北,緯度越低),故選A。第9題,該圖所示的天氣系統表示鋒面氣旋,鋒面存在于低壓槽附近(低壓槽處氣壓較槽線兩側更低)。在a、b兩處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高壓指向低壓且垂直于等壓線),之后向左(南半球)偏轉一定角度(30°~45°)即為兩地近地面風向,綜合分析可知,④正確。①③未吹向低壓區,②處風向向右偏轉。故選D。10~12.答案:10.A11.B12.C解析:第10題,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北移,渤海北部東海岸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陸地溫度高,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海風加強,容易形成海風鋒,A正確,B錯誤。據所學知識可知,沿岸地區沒有非常明顯的寒流,C錯誤。陰天會導致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溫差減小,不利于海風鋒形成,D錯誤。故本題選A。第11題,海風鋒在冷海、暖陸的春、夏季出現最頻繁,因為春夏季是海風效應最強的季節;海風鋒午后最易出現,夜晚趨于消散;渤海東岸海風為東南風,因此海風鋒往西北方向遷移。故B正確,A、C、D錯誤。第12題,海風鋒本身有一輻合抬升區,區域內有弱對流存在,當海風鋒移到局地存在層結不穩定,并與弱冷鋒碰撞且水汽比較充足的區域,其抬升區的輻合上升運動迅速加強,從而觸發該地區雷暴的新生發展,海風鋒與迎面移來的雷暴相遇,產生強對流天氣,C正確。溫帶氣旋同時具備冷暖鋒,伴有強烈對流現象,A錯誤。雖然海風鋒氣溫較低,但不會出現大幅度降溫現象,B錯誤。熱帶風暴生成在低緯度熱帶地區,下墊面溫度高,D錯誤。故本題選C。13.答案:(1)表現:降水少,氣候異常干旱。作用:干旱導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塵源,為沙塵暴提供物質基礎;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氣溫回升快,利于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為沙塵暴提供動力條件。(2)丙。丙位于高壓中心及沙漠東側,為偏西風,且風力較大,沙塵主要吹向丙地。(3)風向變化:從偏北風轉為西南風。氣溫變化:氣溫降低,溫差變小。(4)觀點:干預沙塵暴。理由:沙塵暴是自然災害,在一定范圍內,可對沙塵暴進行干預,控制沙塵暴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減輕對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言之有理即可)觀點:不應干預沙塵暴。理由:沙塵暴是自然現象,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質循環中的重要環節。干預沙塵暴會引起自然系統的連鎖反應,甚至引發其他生態災難。(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題以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海平面氣壓分布圖為背景,以澳大利亞歷史上經歷的一場嚴重沙塵暴事件為情境,涉及了沙塵暴形成條件、有關天氣系統、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內容,強調了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與靈活運用,突出了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考查。(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氣候嚴重異常。由于該時段當地主要屬于冬、春季節,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澳大利亞這段時間處于旱季,其主要表現可能為降水偏少,會導致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出現異常干旱的情況。作用:2002年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出現異常干旱現象,加劇了澳大利亞中西部地區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為沙塵暴和沙塵天氣的發生提供物質基礎;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氣變暖,氣溫回升,為沙塵暴形成的特殊天氣背景,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有利于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挾帶更多的沙塵并卷揚得更高,為沙塵暴提供動力條件。(2)從圖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氣壓控制,乙地位于高壓中心附近,兩地均以晴朗天氣為主,且等壓線較為稀疏,風力較小;丁地距離沙漠較遠,且丁地西側有高大山脈阻擋,很難發生沙塵天氣;丙地等壓線較為密集,風力較大,同時丙地西部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時丙地為偏西風,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區的沙塵帶至此處,利于沙塵運動。(3)此次沙塵暴受鋒面影響較為顯著,受鋒面西部高氣壓的影響,圖中槽線不斷由西向東移動。從圖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鋒后,鋒前為偏北風,來自低緯,屬于暖性氣流,鋒后為西南風,來自高緯,屬于冷性氣流。故沙塵暴所經過的地區,其風向由偏北風轉為西南風,同時也是冷氣團取代暖氣團的過程,伴隨著氣溫下降;由于大氣中塵埃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強,氣溫較低,夜間保溫作用增強,使得全天溫差變小。(4)觀點:人類應干預沙塵暴。理由:沙塵暴是自然災害。沙塵暴使能見度下降,且大量的塵埃降落在農作物上,導致農業減產,影響農業生產,同時受沙塵暴影響,大氣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沙塵增多導致環境污染加重,干擾正常人類生活。通過對沙源地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