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第三章-血液_第1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_第2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_第3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_第4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2

掌握內容:紅細胞的生成和調節;紅細胞的生理特征;生理止血的基本過程;輸血的基本原則。熟悉內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內、外源性凝血途徑;體內生理性凝血機制;ABO血型系統的分型;Rh血型及其臨床意義。了解內容:體液分布;血液的組成、理化特性;血細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過程;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的生理意義。重點與難點:紅細胞的生成和調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的概念、意義和過程;血液凝固的過程。1486453218@3一、血液的組成

(一)血漿

電解質:血漿中電解質的含量(表3-1)

血漿蛋白:是血漿中多種蛋白的總稱(14mmol/L)。

血液有血漿和血細胞組成。1486453218@4血漿蛋白的分類

鹽析法白蛋白球蛋白(電泳法又分為:α1-、α2-、β-、r-、)纖維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漿蛋白含量:65~85g/L,白蛋白為40~48g/L,球蛋白為15~30g/L。1486453218@5血漿蛋白的主要功能:

①形成血漿滲透;②與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新技術等結合,是血漿中的這些激素不會很快的經腎排出,從而維持這些激素在在血漿中相對較長半衰期;③作為載體運輸脂質、離子、維生素c、代謝廢物以及一些異物(包括藥物)等低分子物質;④采用血液凝固、抗凝和纖溶等生理過程;⑤抵御病院微生物的入侵;⑥營養功能。1486453218@(二)血細胞

Hematocrit: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脂肪比容管1486453218@67

血細胞的種類:1486453218@8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全血比重為1.050~1.060。血漿的比重為1.025~1.030。

(二)粘度液體粘度來源、全液粘度及其形成主要因素、血漿粘度及其形成主要因素?

(三)血漿滲透壓: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等滲溶液;高滲溶液;低滲溶液;等張溶液。

(四)血漿的酸堿度正常值:pH為7.35~7.45。血漿pH相對恒定有賴血漿內的緩沖物質,以及肺和腎的正常功能。1486453218@9三、血液的免疫學特性

免疫系統是機體抵御病原體感染的關鍵系統。免疫系統還能通過清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發揮免疫自穩功能,通過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細胞發揮免疫監視功能。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由于許多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都是血液的固有成分,因此血液與免疫系統的功能蜜不可分。免疫可分為固有免疫和獲得性免疫。1486453218@10

(一)固有免疫是指生物體長期的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的一種防御功能。這種免疫功能由遺傳獲得,且因不具有針對某一抗原的特異性,故又稱為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固有免疫細胞及固有免疫分子是實現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重要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固有免疫細胞包括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細胞、自然殺傷T細胞等。1486453218@11(二)獲得性免疫

acquiredimmunity是指個體出生后與抗原物質接觸后產生或接受免疫效應因子后獲得的可專一性地與某種抗原物質起反應的防御功能,又稱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lity)。獲得性免疫是通過免疫系統產生針對某種抗原的特異性抗體或活化的淋巴細胞而攻擊破壞相應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毒素,前者稱為體液免疫(humoralimmulity),后者稱為細胞免疫(cellularimmulity)。獲得性免疫主要依賴特異性免疫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參與。1486453218@12第二節血細胞生理一、血細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過程

成人各類血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造血過程即是各類造血細胞發育和成熟過程。根據造血細胞的功能和形態特征,一般將造血過程分為造血干細胞、定向細胞和形態可辨認的前體細胞三個階段。造血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1486453218@13造血干細胞通過不對稱性有絲分裂說產生的兩個子細胞,一個分化為早期租細胞,另一個保持干細胞全部特征不變。干細胞一旦變為租細胞立即出現對稱性分裂,并邊增殖邊分化,體內租細胞數量主要依賴造血干細胞的分化。在前體細胞階段,造血細胞已發育成為形態學上可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這些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便成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類終末血細胞,然后有規律地釋放如血液循環(圖3-1)1486453218@141486453218@15(一)紅細胞的數量和形態二、紅細胞生理數量:男性為(4.5~5.5)×1012/L女性為(3.5~5.0)×1012/L形態:雙凹圓盤形(如圖)1486453218@16(二)紅細胞的生理特征與功能

1.紅細胞的生理特征

紅細胞擠過脾竇的內皮細胞裂隙

(1)可塑變形性正常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變形的能力稱為可塑變形性。外力撤銷后,變形的RBC又恢復其正常的雙凹圓盤形。

1486453218@17(2)懸浮穩定性:疊連紅細胞

緡錢狀疊連沉降率:

紅細胞疊連:血漿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和膽固醇增高,可加速疊連和沉降率;白蛋白、卵磷脂增多可抑制疊連發生,使沉降率減慢。1486453218@18

(3)滲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發生膨脹破裂的特溶性。

2.紅細胞的功能主要是運輸O2和CO2。98%的與Hb結合成HbO2的形式存在和運輸。CO2主要以HCO3和HbNH2O2的形式存在,分別占CO2運輸總量的88%和7%。此外還參與對血液中的酸、堿物質的緩沖及免疫復合物的清除。1486453218@19(三)紅細胞生成的調節

正常成年人每天生成約2×1011個紅細胞。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紅細胞的唯一場所。紅骨髓造血干細胞紅系定向祖細胞原紅細胞

早幼紅細胞

中幼紅細胞

晚幼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

成熟紅細胞1486453218@20

1.紅細胞生成所需物質(1)鐵:缺鐵,Hb合成減少,引起小細胞性貧血。成年人每天需要20~30mg勇于紅細胞生成,每天僅需從食物中吸收1mg以補充排泄的鐵,其余95%來自體內鐵的在利用。各種原因致體內缺鐵時,可使Hb合成減少,引起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即缺鐵性貧血。1486453218@21(2)葉酸和VitB12

:是合成DNA的重要輔酶。葉酸

四氫葉酸多谷氨酸合成DNA。VitB12VitB12缺乏,四氫葉酸生成減少。故缺乏葉酸或VitB12時,DNA合成減少,幼紅細胞分裂增殖減慢,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胚胎期葉酸缺乏可發生神經管發育畸形。

※內因子缺乏VitB12的吸收需要參與。1486453218@22

2.紅細胞生成的調節紅系祖細胞向紅系前體細胞增殖分化是RBC生成的關鍵環節。不同階段的紅系祖細胞因表面受體表達的差異而呈現出對不同的造血調控因子的不同反應。干細胞因子、IL-3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早期紅系祖細胞(BFU-E)增殖發育為晚期紅系祖細胞(CFU-E)紅細胞。在CFU-E上EPO受體較密集,而BFU-E上EPO受體較稀疏。

1486453218@23

(1)EPO的作用:①刺激有絲分裂,主要促進晚期紅系祖C增殖,對早期紅系祖細胞及幼紅細胞的增殖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②激活Hb等紅系特異基因的表達,促進紅系祖C向原紅C分化及幼紅細胞Hb的合成;③作為存活因子抑制CFU-E的凋亡而促進RBC的生成;④促進網織紅細胞的成熟與釋放。1486453218@24

EPO是機體RBC生成的主要調節物。腎是產生EPO的主要部位,缺氧可迅速引起EPO基因表達增加,使EPO合成分泌增多。組織缺氧是促進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任何引起腎氧供不足的因素均可促進EPO的合成和分泌。1486453218@25

RBC減少時EPO增高促進RBC生成;RBC數量增多時,EPO分泌減少,反饋調節維持RBC數量相對穩定(如圖)

EPO調節紅細胞生成的反饋環BFU-E:紅系爆式集落形成單位CFU-E:紅系-集落形成單位

1486453218@26(2)性激素:雄性激素可提高血漿中EPO;有實驗顯示,雄性激素刺激骨髓紅系祖細胞增殖的效應先于體內EPO的增加,表明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促進RBC生成。(四)紅細胞破壞三、白細胞生理(自學)1486453218@27四、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血小板與非血小板表面的粘著稱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需要血小板膜上GPIb/Ⅸ/Ⅴ復合物、內皮下組織成分和血漿vWF的參與。

GPIb/Ⅸ/Ⅴ復合物是血小板表面主要的粘附受體。1486453218@28

血管受損→內皮膠原暴露→

vWF與膠原纖維結合→vWF變構→血小板膜上的GPIb與變構的vWF結合→血小板粘附于內皮下膠原纖維上。因此,vWF是血小板粘附于膠原纖維上的橋梁。這使得血小板能在血管內血流速度較快的情況下粘附于受損部位。#生理情況下,vWF與膠原纖維結合,所以也不能血小板膜上GPIb/Ⅸ/Ⅴ結合。GPIb/Ⅸ/Ⅴ復合物缺乏、vWF缺乏和膠原纖維變性等,血小板粘附功能受損皆可有出血傾向。1486453218@血小板釋放可能與血小板內鈣離子濃度改變、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及細胞骨架等有關。可進一步促進新一輪的血小板激活,引起正反饋;亦可促進止血過程中的血管收縮和凝血;也能激活抗凝和纖溶機制限制血栓的過度發展。

2.釋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將儲存在致密體、α-顆粒或溶酶體內的物質排出的現象,稱為血小板釋放或血小板分泌。從致密體釋放的物質包括ADP、ATP、5-HT、Ca2+;從α-顆粒釋放的物質主要有β-血小板球蛋白、PF4、vWF、纖維蛋白原、FⅤ、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血栓烷A2等。1486453218@2930Ca2+3.聚集(aggregation)指的是血小板彼此的粘著。當血小板粘附于血管破損處→GPⅡb/Ⅲa活化→纖維蛋白原受體暴露GPⅡb/Ⅲa

與纖維蛋白原結合→連接鄰近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結合充當聚集的橋梁,是血小板聚集成團。

1486453218@31實驗:在血小板混懸液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漿中加入致聚劑誘發血小板聚集時,根據血小板懸液的光密度變化,發現血小板聚集先后出現兩個時相(如圖)。

第一時相:發生快、解聚快。第二時相:發生慢、不解聚。影響聚集的因素:p69病理性致聚劑:細菌、病菌、免疫復合物、藥物等生理性致聚劑:ADP、E、5-HT、組胺、膠原Ⅱ、TXA2

圖3-4血小板光密度曲線圖A:為第一時相,發生快,呈雙相圖B:為第二時相,發生慢,呈單相1486453218@32

血小板釋放的TXA2具有強烈的聚集血小板和血管收縮作用。血小板內無TXA2儲存。

TXA2的來源:1486453218@33

4.收縮:血小板中存在類似肌肉收縮的蛋白系統,包括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微管和各種相關蛋白。血小板活化→胞質[Ca2+]↑→血小板收縮

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種凝血因子(如Ⅰ、Ⅴ、Ⅺ、ⅩⅢ等)。1486453218@(四)、血小板的破壞在脾、肝和肺中破壞TPO造血干細胞巨核系祖細胞巨核祖細胞增殖、分化、成熟與釋放血小板(三)血小板生成和調節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體內血小板生成調節最主要的生理性調節因子。1486453218@34

第三節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況下,小血管受損后引起的出血在幾分鐘內會自行停止,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依次為: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如圖)。1486453218@3536圖3-6生理性止血過程示意圖1.血管收縮

①損傷刺激反射性收縮;②血管壁損傷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縮;③粘附于損傷處血小板釋放5-HT和TXA2等縮血管物質,引起血管收縮。1486453218@372.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管損傷

局部生成FⅡ局部受損紅C釋放ADP→血小板活化→釋放ADP和TXA2→正反饋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堵塞傷口,達到初步止血,也稱一期止血。1486453218@38

3.血液凝固

血管受損啟動凝血系統而發生血液凝固,其本質是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并交織成網,以加固止血栓,此為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纖維組織增生,長入血凝快,達到永久止血。1486453218@39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動狀態變成膠凍狀血塊的過程。

血液凝固的實質是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的過程。纖維蛋白交織成網,把血細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網羅在內,從而形成血凝塊(如圖)。1486453218@

(一)凝血因子高分子量激肽原促進Ⅻa對Ⅺ和對PK的激活,促進PK對Ⅻ的激活前激肽釋放酶激活Ⅻ為Ⅻa1486453218@40③FⅡ、FⅦ、FⅨ、FⅩ、FⅪ、FⅫ和前激肽釋放酶都是絲氨酸蛋白酶,屬于蛋白水解酶,正常情況下以酶原形式存在;合成需要維生素K;凝血因子特性:①除Ⅳ是Ca2+外,其余的因子均為蛋白質;

②除FⅣ外,正常情況下都不具有活性;

④除FⅢ外,其余因子均存在于新鮮血漿中,且多數在肝臟合成,其中FⅡ、FⅦ、FⅨ、FⅩ的生成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1486453218@4142(二)凝血的過程

血液凝固是有凝血因子按一定順序相繼激活二生成凝血酶(thrombin),最終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變成纖維蛋白的過程(fibrin)。因此凝血過程可分為凝血酶原酶負荷物形成、凝血酶激活和纖維蛋白形成三個基本步驟(如圖)。圖3-8.凝血過程的三個步驟1486453218@43

圖3-9凝血過程示意圖(1)內原性凝血途徑(2)外原性凝血途徑1.凝血酶原酶復合物的形成通過內、外原凝血途徑生成vWF…1486453218@44凝血酶原組裝圖1486453218@45(三)體內生理性凝血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和臨床觀察表明,缺乏內源性凝血途徑啟動因子Ⅻ及前激肽釋放酶、激肽原的患者,幾乎沒有出血癥狀;而因子Ⅶ嚴重缺乏的病人會產生明顯的出血癥狀。故目前認為,外源性凝血途徑在生理性凝血反應的啟動中起關鍵作用,組織因子被認為是凝血過程的啟動因子。內源性途徑在放大階段對凝血反應開始后的維持和鞏固起重要作用。1486453218@

1.血管內皮的抗凝作用

PGI2NOTFPI

2.纖維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釋和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質:

(1)絲氨酸蛋白抑制物:

抗凝血酶、肝素輔助因子Ⅱ、C1抑制物、

α1-抗

胰蛋白酶、α

2-抗纖溶酶、α2-巨球蛋白等。

抗凝血酶的作用最強,與肝素結合后,其作用可增

強2000倍。

(四)血液凝固的負性調控1486453218@46

(2)蛋白質C系統:蛋白質C、凝血酶調制素、蛋白質S和蛋白質C的抑制物。蛋白質C是肝臟合成的VitK依賴因子。(3)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4)肝素:是由肥大細胞產生的粘多糖通過抗凝血酶Ⅲ發揮作用。1486453218@47三、纖維蛋白的溶解(一)纖溶酶原的激活(二)纖維蛋白與纖維蛋白原的降解(三)纖溶抑制物圖3-11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激活與抑制1486453218@4849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和抵克力得ASACOXADPADPCGPllb/llla(纖維蛋白原受體)膠原、凝血酶、TXA2激活TXA21486453218@50血小板聚集抑制劑GPllb/llla拮抗劑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激活血小板粘附斑塊破裂水蛭素肝素噻氯匹定吡格氯雷阿司匹林血小板激活的介導劑凝血酶ADPTxA21486453218@第四節血型和輸血原則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血型是指紅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的類型。

將血型不相容的兩個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則紅細胞可聚集成簇的現象稱為紅細胞凝集(agglutination)。在補體作用下,凝集的紅C破裂,發生溶血。血型鑒定是安全輸血的前體。1486453218@51

紅細胞凝集的本質是抗原-抗體反應。紅C膜上抗原的特異性取決于抗原決定族。這些抗原在凝集反應中被稱為凝集原(agglutinogen);能與紅C膜上的凝集原起反應的特異抗體稱為凝集素(agglutinin)(如圖)。※凝集素為球蛋白,存在于血漿中。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時,每個抗體上有2-10個抗原結合點,故抗體可在若干個帶有相應抗原的紅C之間形成橋梁,使之聚集成族。1486453218@52注:①A1型RBC可與A2型血中的抗A1發生凝集反應。②

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二、紅細胞血型

迄今發現有29個不同的紅C血型系統。醫學上較為重要的是ABO、Rh、MNSs、lutheran、Kell、Lewis、Duff和Kidd等。其中與臨床最為密切的是ABO系統和Rh系統。1486453218@5354(一)ABO血型系統

1.ABO血型的分型根據紅細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將血液分為四種ABO血型。1486453218@55

A、B抗原都是在H抗原基礎上形成的,因為人類紅C表面都含有H抗原。H抗原是在另一個含四個糖基的前驅物質的基礎上形成的。前驅物質、H、A和B抗原的寡糖鏈的結構(如圖)ABH抗原物質的化學結構1486453218@

5.血型的鑒定

3.ABO血型系統的抗體

4.ABO血型的遺傳1486453218@56

(二)Rh血型系統

1.Rh血型的發現與分布

2.Rh血型抗原與分型:人類RBC膜上有C、D、E六種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分型:Rh+:有D抗原為Rh陽性(漢族99%)Rh-:無D抗原為Rh陰性1486453218@5758

3.Rh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