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基礎知識綜合

1.八年級(1)班開展“少年與成長”主題演講活動,主持人小新同學準備了開幕詞,請你幫他完善相關內容。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少年”,向來就是一個(xuàn)①麗奪目的形象。思想家梁啟超高聲贊頌:“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領袖毛澤東也曾贊嘆:“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這些詩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少年。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風格各異的演講詞。這些演講詞旨在讓我們了解并運用演講的知識,也讓我們領略了諸位先生的風采。在《最后一次講演》中,聞一多先生捶擊看桌子,力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先生的蠻橫②罪行;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中,王選提出不盲目信奉權威;在《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中,顧拜旦表示,狂風驟雨后我們將迎來破曉的黎明。致敬英雄,(miǎn)③懷先輩,新時代的少年要見賢思齊,爭做先鋒。

今天,少年的我們,正在茁壯成長,要埋頭苦學,也要瞭④望遠方。世界的精彩,會隨著這一聲聲“少年”,前腳跟著后腳,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到來。

下面,我宣布,八年級(1)班“少年與成長”主題演講活動,正式開始!

(1)在語段橫線處填入漢字或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①炫②héng③湎④liáoB.①絢②hèng③緬④liào

C.①絢②héng③湎④liàoD.①炫②hèng③緬④liáo

(2)開幕詞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讀起來拖沓,建議你用成語替換。

二、情景默寫

2.古詩文默寫。

詩歌是凝練的語言藝術,是思想的集結號。

讀詩,我們讀懂了“景語”。讀《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①”,馳目于洞庭湖的洶涌澎湃:讀《小石潭記》“佁然不動,②,③,似與游者相樂”沉醉于小石潭的幽靜美麗;讀《題破山寺后禪院》“④,禪房花木深”,感慨于大自然的寧靜清幽、靜謐祥和。

讀詩,我們讀懂了“情語”。讀《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⑤,”讀出了戀人未赴約的惆悵與幽怨;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⑥,⑦”,感受到為天下寒士謀溫飽的博大胸懷;讀《卜算子·詠梅》“⑧,只有香如故”,我們看到了寒梅罹難后的堅貞精神。

三、名著閱讀

3.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老弟,這是冒牌的英雄主義!干掉自己,任何一個笨蛋,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這是擺脫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種辦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沒有試試去戰勝這種生活呢?為了掙脫這個鐵環,你已經竭盡全力了嗎?你是不是已經忘了,在沃倫斯基新城附近,一天發起十七次沖鋒,不是終于排除萬難攻克了那座城市嗎?把手槍收起來吧,這件事永遠也不要告訴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實。”

(1)以上內容出自長篇小說《》,“老弟”指的是。

(2)請結合小說中主人公面對“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巨大痛苦時的表現,說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怎樣的。

四、基礎知識綜合

4.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

剪紙的產生和流傳與我國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逢年過節的喜慶日子,人們把剪紙貼在墻上、門上、窗戶上,渲染濃郁的節日氣氛。由于剪紙制作簡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鄉村,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作為民間藝術,:陜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紙秀美艷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使這一藝術日趨完差。

(1)在文中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文段語意完整連貫、邏輯嚴密。

(2)語段中畫線句有語病,請寫出修改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5.“雙減”政策落地之后,課程會有哪些變化,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引起人們的關注。請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相關題目。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自2022年9月起,勞動課正式成為了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從擇菜洗菜、清潔衛生,到種植蔬菜、飼養家禽,再到使用與維護家用器具,都成為新課標體系下孩子們必須掌握的勞動技能。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課標要求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避免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避免缺少實踐、過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

圖一學習內容吸收率金字塔圖二“教”“學”效果曲線

(1)請用一句話概括你從材料一中得出的結論。

(2)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在一節課時間里,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呈現出不同的曲線。請你觀察并概括材料二中的“圖二”反映的規律,然后結合“圖一”針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給教師提一條合理建議。

規律:建議:

(3)同桌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你想做“小老師”給他講解,可媽媽覺得這會影響你的學習。請你結合材料二中的“圖一”內容勸說媽媽,做到有理有據。

六、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贛之間,不為人識。當地政府恨世人不識璧中之玉,閨中之秀,便邀海內外作家記者團作考查之游。

②頭一日,游人工棧道,乘纜車登頂,云繞腳下,霧入衣襟,游者不為所勸;第二日,看大廟,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為動。當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無車無馬,徒步爬山。一入山門,立見毛竹數竿,有兩握之粗。青綠滾圓的竹面上泛出一層細濛濛的白霧,竹節處的筍葉還未退凈,一看就是當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勢。眾人精神為之一振,紛紛沖上去照相。然后開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幾不見土石,全為翠竹所蓋;河卻無岸無邊難見其貌,其實就是兩山間一谷。谷隨山的走勢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漸行漸高。谷間只有四樣東西:竹、樹、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橫飛,竹木相雜,堆綠染紅,好一幅深山秋景圖。石頭一色青黑。大者如樓,小者如房,橫空出世,雜布兩岸。有那順洪水而流落谷底者,無論大小皆平滑圓滾,俯仰各態。雨濛濛,似下非下,濕衣潤膚。正行間,路邊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圍藤樹橫繞圍成天然扶欄,好個“一石觀景處”,憑“欄”望去,只見竹浪層層,滿川滿山,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近處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蘇東坡詩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這東西無論四季,總是一樣的青綠,永葆青春朝氣。大家就說起蘇東坡,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說到城里菜市場上賣的竹筍。主人見我們對竹感興趣,突然說:“你們知道不知道,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們一下子靜了下來,都說不知。他說:“你看,從離地處起往上數,找見第一片葉子,單葉為公,雙葉為母。”眾人大奇,撥開竹子一找,果然單雙有別。我自詡愛竹,卻還不知這個秘密。大家又問,這有何用?“采筍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痹瓉?,這山不只是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幾里地,過了一座吊橋,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約有幾十層樓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擁著綠樹藤蘿,如一幅鑲了邊的巖畫,而畫面就是直立起來的江河奔流圖。它不像我們在長江或黃河邊,看大浪東去,浩浩千里,而是銀河瀉地,雪浪蓋頂。我自然無法接近水邊,只試著往前探了一點身子,便有濕云濃霧猛撲過來,要裹挾我們上天而去。我趕緊轉身向后,這時再回望來路,只見云霧倏忽,群山奇峰飄忽其上,古廟蒼松隱約其間。近處谷底綠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紅葉,伏于石間,如夜間火光之一閃。

⑥這時,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間石室前招手,待我們款款下來,他已設好茶桌。茶備兩種。一為當地的黃豆、橙皮、姜絲所制,驅寒暖胃,咸辣香綿,慢慢入心;而另一種則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無,就如這窗外的濕霧。我們都不再說什么,只是端著杯子,靜靜地望著遠處。許久,不知誰喊了一聲:“天不早了,該下山了?!蔽艺f:“不走了,就這樣坐著,等到來年春天吃筍子?!?/p>

(選自梁衡《把欄桿拍遍》)

6.第③-⑥段,按游蹤順序記敘自己在雨中游明月山的經歷。請根據文章內容,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相應的地點。

→山谷→石觀景處→

7.文中好幾處寫到明月山的竹子,遣詞造句,值得品味。請根據括號中的要求貨析。

只見竹浪層層,滿川滿山,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從修辭角度賞析)

近處谷底嫌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紅葉,伏于石間,如夜間火光之一閃。(從詞語運用角度賞析)

8.文章開頭先說明月山不為人識,游人第一天不為所動,第二天人走一半,最后游覽完“我”說“不走了”,這樣安排結構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處?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9.“所感”是游記的靈魂。請結合內容,體悟畫波浪線的兩句話所蘊含的情味。

(1)原來,這山不只是為了人看的。

(2)不走了,就這樣坐著,等到來年春天吃筍子。

閱讀下面兩個文本,完成小題。

當學荷葉會自潔

祁云枝

①你凝望過雨中的荷葉嗎?

②無論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葉身上,只會“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旦“玉盤”稍稍傾斜,便不見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攬一下荷葉,除過低凹的中心,葉子表面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傾盆大雨根本就不曾降落在它的身上。

③即使沒有下雨,荷葉表面也永遠纖塵不染。有人做過實驗:在蓮葉上滴幾滴膠水,黏度很強的膠水,也沒能粘在葉面上,而是滾落下去不留痕跡。能夠擁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只因為,荷葉能夠“自潔”!

④按說,荷葉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漬的,為什么荷葉能“出淤泥而不染”?是荷葉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讓灰塵“站不住腳跟嗎”?恰恰相反!荷葉自潔,是因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這,可能會顛覆我們日常對于潔凈的認識。

⑤在超高分辨率顯微鏡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荷葉的表面上布滿了許多微小的蠟質“乳突”,每個乳突的直徑是8~10微米(1毫米=100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間距為10~12微米。而每個乳突是由許許多多直徑約為200納米(1微米=1000納米)的細小突起組成的。

⑥前面對于婚質乳突的說法似乎有點枯燥,換個形象的說法就是:荷葉的表面上有一個個隆起的“小山包”,在每個“小山包”上,又布滿了絨毛狀的小小“碉堡”。雖說是“山包”和“碉堡”,但這種結構,我們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顯微鏡,是根本看不到的。

⑦由于“小山包”間的凹陷部分充溢著空氣,這樣就在緊貼葉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度的空氣層。當外形尺寸相對超大的雨水降落在葉面上后,不僅與葉面隔著一層極薄的空氣,而且只能同葉面上“碉堡”處的凸頂形成點接觸——此情此景,是不是有點類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針尖上?

⑧空氣和為數眾多的“碉堡”,共同組建了荷葉表面的疏水層。在“碉堡”頂上“懸空而立”的雨點,由于自身表面張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滾動的過程中會順道兒吸附灰塵。因此,只要荷葉稍稍傾斜,水珠就會附帶塵埃滾開。這,就是著名的“荷葉效應”——因為粗槌,所以干凈——是不是頗具顛覆性?

⑨自潔,不僅令荷葉美觀,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氣中的有害細菌和真菌對植物的侵害。對荷花而言,這種結構還提高了葉面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⑩荷葉的自潔效應,給了人類無限的啟發和表率效應。基于此,科學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納米材料運用到汽車烤漆、建筑物外墻或是玻璃上,不但隨時可以保持物體表面的清潔,也減少了洗滌劑對環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這種物質應用到織物上面;不僅顯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醬油等),減輕了洗衣負擔,而且不會改變織物的纖維強度、透氣性、皮膚親和性等原有性能,甚至還增加了殺菌、防輻射、防幕等特殊效果……

荷葉的這種自潔本領,倘若能夠置入每個人的心靈,世界,將會變得多么關好啊。

(選自《揚子晚報》,有刪改)

10.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最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文章第②段引用詩文,形象地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荷葉,富有詩意,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B.荷葉表面粗糙反而干凈,這與人們一般的生活常識相違背,所以說“頗具顛覆性”。

C.荷葉的自沽有利于防止大氣中的有害細菌和真菌對被物的侵害。

D.最后一段含蓄表述我們應當學習荷葉白潔,不為外界紛雜所擾,堅守本心,保持純粹品格。

11.文章第⑤、⑥兩段均在說明“蠟質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說明方法,體現出不同的語言特點,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12.為了說明“荷葉的自潔效應”,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請簡要分析。

13.周末,你陪媽媽在商場購物。在試了兩件款式相似的衣服后,媽媽猶豫了:納米材質的衣服稍貴,普通材質的衣服較便宜,選哪件呢?請結合選文知識,給媽媽提出合理的建議。

七、對比閱讀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是根也者,萬物短長之數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農老圃之事,而得養生處世之方焉。人能慮后計長,事事求為木本,則見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驚,其為身也挺然獨立。至于斧斤①之來,則天數也,豈靈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務為茍且,則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節選自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木本第一》)

①斧斤:刀斧。

14.下列對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雖有名馬”中的“敵”是所以、因此的意思。

B.“駢死于槽櫪之間”中“駢”的本義為兩馬并駕,引中為并列。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用馬鞭驅趕,與“出謀劃策”中的“策”意思不同。

D.“食之不能盡共材”中的“食”是喂的意思,與“食不飽”中的“食”意思相同。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6.請段以傳神的筆觸塑造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請結合語段分別概括伯樂、千里馬、食馬者三者的形象特點。

17.語段和均言簡義豐、蘊涵深遠,其在表現手法上有何共同點?兩個語段各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八、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敘事詩,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

B.“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問一答,將賣炭翁的命運與他所燒所賣的炭緊緊聯系在一起。

C.“宮使驅將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個字,寫出賣炭翁的無奈、悲慣,但內心卻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矛盾心理。

D.全詩層次清楚,脈絡分明,筆法簡沽,語言精練,處處顯出詩人的匠心。

19.詩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試找出一處并分析其作用。

九、作文

20.請從下面兩個寫作任務中任選一個,寫一篇作文。

《綠山墻的安妮》的露西·蒙哥馬利說:“我每天都能從這個世界上發現一些新鮮的東西,還有什么比這更類妙的呢?這也是我生活歡樂的源泉——一個如此有趣的世界。”是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如此有趣,一朵花的綻放,一只鳥的鳴叫,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趣味;不同書籍的閱讀,讓我們體味到了不同人生的趣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趣味,我們發現、感受生活趣味的過程,其實也是發現、感受“美”的過程。你在生活與自然中發現了怎樣的趣味呢?

請以“我發現了______的趣味”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記敘文。

要求:①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內容,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述意圖明確,內容充實具體。③文中請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

21.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但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感受。學校將開展“探索美的力量”系列活動,你將作為學生代表在活動開幕式上發言。

請你寫一篇演講稿,號召同學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要求:①自擬題目,格式完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③文中不能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解析:

1.(1)B

(2)袖手旁觀接踵而至

(1)本題考查字音字形。

絢麗奪目,xuànlìduómù,指建筑裝飾或燈光等顏色艷麗多彩,燦爛奪目。

蠻橫,mánhèng,意思是(態度)粗暴而不講理。

緬懷,miǎnhuái。意思是遙念、追思;深情地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眺望,tiàowàng,意思是從高處遠望。

故選B。

(2)本題考查成語的理解。

袖手旁觀,xiùshǒupángguān,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邊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或不予協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踵:腳后跟。后頭的人腳尖接著前頭人的腳跟,一個跟著一個來到。比喻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2.波撼岳陽城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曲徑通幽處子寧不嗣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零落成泥碾作塵

本題考查默寫。注意易錯字:撼、俶、逝、翕、幽、嗣、庇、碾。

3.(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保爾柯察金)(2)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并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后來是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于在1934年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于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精神

此題考查學生對名著的閱讀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來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學習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識,如、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1)閱讀文段可知,這段文字出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段文字寫的是保爾因絕望想要自殺,但是他內心經歷了掙扎,最終放棄自殺,選擇戰勝苦難。所以“老弟”指的是保爾。(2)熟讀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根據其故事情節來回答。圍繞“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進行文學創作”來回答即可。

4.(1)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意思對即可)(2)刪去“使”或“在……中”

(1)解答語句補寫題,注意聯系上下文,由下句的“陜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紙秀美艷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可以看出所填語句要強調剪紙是分地域特點,故橫線上可補充上: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意思相近即可。

(2)畫線句成分殘缺,“使”或“在……中”刪去其一。

5.(1)勞動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意思對即可)

(2)“規律”示例一:學生在課堂開始和課堂進行約2/3時間段,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學習效率比較高。(或:在課堂中間階段、臨近結束時間段,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

“規律”示例二:教師在課堂前期和課堂后期的注意力偏低,教學效率相對比較低。(或:教師在課堂中間時間段注意力比較集中,教學效率比較高。)“建議”示例:建議教師改變上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把教學中的關鍵內容和重要的知識放在上課初期講,課堂中間階段可以設置活動或者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實作演練、學生講課等方式進行學習。臨近下課的時候讓學生總結等。

(3)示例:媽媽,給同桌講課,不僅不會耽誤我的學習,還會加深我對知識的理解。有研究發現,認真聽講時,學習內容吸收率僅為5%。轉教別人卻能讓學習內容吸收率達到90%。相信您一定會支持我和同桌一起進步的,對吧?

(1)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

結合材料一中“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的內容可知,勞動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

(2)考查圖表信息的概括與提出建議的能力。

規律:根據第二個統計圖可知,代表著學生學習效率的曲線在課堂開始和課堂進行約三分之二的時間段里,注意力容易集中,學習效率較高。在課堂中間階段、臨近結束時間段,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代表著老師教學效率的同線在課堂前期和后斯的注意力偏低,教學效率相對較低。而在中間時段注意力比較集中,相應的教學效率比較高。

建議:針對從統計表中得出的規律可提出建議:因為學生在課堂開始和進行約三分之二的時候段里注意力集中,那么就可以把教學中的關鍵內容放在上課初講。根據第一個統計表可知,學生主動學習,包括小組討論、實作演練、轉教別人、立即應用的學習內容吸收率較高,所以可以課堂中間時段讓學生以這些方式來進行學習。臨近下課時學會的注意力最不集中,這時讓學生進行課堂總結即可。

(3)考查圖表信息的概括與語言表述能力。圖一是“學習內容吸引率金字塔”圖示,從圖中的數據可知,通過聽講、閱讀、聽與看吸收的內容總共不到四成,而通過小組討論、實作演練,學習內容吸引率可高達七成,通過轉教別人或立即應用的方式,學習內容的吸收率可達到九成以上。所以抓住圖表反映的學習內容吸收率的信息,先表述觀點,再闡述理由,并注意用語的委婉得體即可。

示例:媽媽,您擔心我的學習我很理解,但是您知道嗎?科學研究的“學習內容吸引率金字塔”顯示,學生通過聽講、閱讀、聽與看吸收的學習內容加到一起都不到百分之四十,而通過轉教別人的方式,學習內容的吸引率可達到百分之九十,這說明我做“小老師”,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起到高效的復習鞏固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6.山門吊橋石室7.示例1:“竹浪”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竹子到處都是、茂密壯觀的場景,富有動感。

示例2:“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運用夸張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竹子到處都是、茂密壯觀的場景,富有動感。(意思對即可)

“拍”“奏”“伏”三個動詞的運用,賦予“綠竹”“流水”“紅葉”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的描寫了近處谷底綠竹掩映、流水潺潺、一束紅葉點綴其間的美景,表述了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意思對即可)8.運用欲揚先抑(或對比)的手法,寫明月山不為人識,頭兩天人走了一半,到爬山游覽后不愿意走的轉變,突顯第三日雨中游山的趣味(與第三日游山的精神振奮形成對比),表現了對明月山美景的由衷贊美和無比留戀之情,使文章情節波瀾起伏,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意思對即可)9.(1)示例:言雖止而意未盡,含蓄地表述明月山中不僅有美景供游人欣賞,還為人們提供了筍子等物產資源,同時又讓游人增長了見識,飽含著對明月山的贊美之情。(意思對即可)

(2)示例:話語幽默風趣,表明對自然美景和主人細心招待的留戀,還流露對來年再游明月山的期待,充滿生活情趣。(意思對即可)

6.本題考查篩選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認真閱讀相關語段,抓住關鍵句,提取關鍵詞。

從第③段“一入山門,立見毛竹數竿,有兩握之粗”可知,雨中游明月山的第一站是“山門”;

從⑤段“等到又爬了幾里地,過了一座吊橋”可知,第二空填“吊橋”;

從第⑥段“這時,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間石室前招手,待我們款款下來,他已設好茶桌”可知,第三空填“石室”。

7.本題考查賞析語句。

A句將竹林比作“竹浪”,是比喻的修辭,“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是夸張的修辭,句中“層層”“滿川滿山”“翻滾”“一直”等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竹林茂密的特點,壯觀的景象,流露的喜愛之情,讓人感受到青春活力。

B句“拍”是拍擊、拍打之意,將“綠竹”擬人化,形象寫出近處谷底綠竹因茂密而遮掩岸邊的情態?!白唷笔菑椬嘀?,將“流水”擬人化,形象地寫出流水潺潺的情態?!胺笔巧眢w向前靠在物體上的動作,將“紅葉”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一束紅葉點綴在石間,給人以美的享受??傮w上,這里描繪了谷底的美景,表述了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8.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及作用的分析。

結合文章第①段“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贛之間,不為人識”,第②段“頭一日,游人工棧道,乘纜車登頂,云繞腳下,霧入衣襟,游者不為所勸;第二日,看大廟,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為動。當晚,人走一半”到第⑥段的“我說:‘不走了,就這樣坐著,等到來年春天吃筍子’”分析,開頭先說明月山不為人識,游人第一天不為所動,第二天人走一半,最后游覽完“我”說“不走了”這是運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使文章在情節上跌宕起伏,富有變化,突出了我們對第三日的自然風光的沉醉之情。結尾一句“不走了”體現對這明月山的喜愛,被這山中的美景所吸引,想要留下來享受這大自然帶來的純真之美。這樣前后形成對比,也使讀者眼前一亮。

9.本題考查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

(1)結合第④段“他說:‘你看,從離地處起往上數,找見第一片葉子,單葉為公,雙葉為母?!娙舜笃?,撥開竹子一找,果然單雙有別。我自詡愛竹,卻還不知這個秘密。大家又問,這有何用?‘采筍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理解,第一句是知道竹子有公、母之分,“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之后的感嘆,言雖止而意無窮,明月山有自然美景供人欣賞,還能提供筍子等供人食用,流露對明月山的贊美之情。

(2)結合第⑥段“這時,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間石室前招手,待我們款款下來,他已設好茶桌。茶備兩種。一為當地的黃豆、橙皮、姜絲所制,驅寒暖胃,咸辣香綿,慢慢入心;而另一種則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無,就如這窗外的濕霧”理解,第二句話是雨中游明月山后,在石室喝茶小憩時的感慨,表明對自然美景的留戀,對主人細心招待的肯定,流露出對來年再游明月山的期待,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情趣。

10.A11.第⑤段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更加準確具體地說明了蠟質“乳突”的微小,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和嚴密性。第⑥段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荷葉表面微小的蠟質“乳突“和”乳突“上面細小的突起比作”小山包“和”小山包“上的”小“碉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蠟質乳突的特點,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動性。12.邏輯順序。先說明荷葉能夠自潔的現象,再揭示荷葉自潔的科學原理(本質),最后說明“荷葉效應”在生活生活中的應用。13.參考示例:媽媽,“一分價錢一分貨”,納米材質的衣服雖然貴點,但絕對超值。因為納米材料的衣服像荷葉一樣具有自潔效應,表面有疏水層,具有不沾染水、油、菜汁、果汁、醬油等液體的性能,能減輕洗衣負擔,而且還能保持普通衣服一樣的性能。

1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A.結合第③段中“即使沒有下雨,荷葉表面也永遠纖塵不染。有人做過實驗:在蓮葉上滴幾滴膠水,粘度很強的膠水也沒能粘在葉面上,而是滾落下去不留痕跡。能夠擁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只因為,荷葉能夠‘自潔’!”,第④段中“是荷葉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讓灰塵‘站不住腳跟嗎’?恰恰相反!荷葉自潔,是因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這,可能會顛覆我們日常對于潔凈的認識”的內容可知,“按說,荷葉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漬的,為什么荷葉能傲立塵世,始終守身如玉?”一句應放在③④段中間,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選A。

11.考查說明方法的類型及語言特點。

閱讀文章可知,⑤⑥兩段均說明“蠟質乳突”,但使用的說明方法不同,從不同方面對“蠟質乳突”進行了解說。

第⑤段中“8-10微米”“200納米”運用了典型的列數字說明方法,真實、準確、具體地說明了蠟質“乳突”的體積之微小,語言嚴密性,有嚴肅的科學意味;

第⑥段中將荷葉表面微小的蠟質“乳突”比作“小山包”,將“乳突”上面細小的突起比作和“小山包”上的“小碉堡”,這是運用典型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這種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令讀者從比喻中感受到對原本不熟悉的說明對象的形象性,更容易理解“蠟質乳突”的特點。

12.本題考查分析說明順序。

文章第①—③段“你凝望過雨中的荷葉嗎”“能夠擁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只因為,荷葉能夠‘自潔’”先提出問題并說明荷葉能夠自潔的現象,第④—⑨段“荷葉自潔,是因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由于‘小山包’間的凹陷部分充溢著空氣,這樣就在緊貼葉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度的空氣層。當外形尺寸相對超大的雨水降落在葉面上后,不僅與葉面隔著一層極薄的空氣,而且只能同葉面上‘碉堡’處的凸頂形成點接觸”再揭示荷葉自潔的科學原理,最后第⑩段“科學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納米材料運用到汽車烤漆、建筑物外墻或是玻璃上,不但隨時可以保持物體表面的清潔,也減少了洗滌劑對環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這種物質應用到織物上面;不僅顯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醬油等),減輕了洗衣負擔……”說明“荷葉效應”在生活生活中的應用。所以文章運用了邏輯順序。

13.本題考查閱讀拓展能力。解答時,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圍繞“納米材質”的優點,組織語言進行敘述即可。

結合第⑩段中“荷葉的自潔效應,給了人類無限的啟發和表率效應。基于此,科學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納米材料運用到汽車烤漆、建筑物外墻或是玻璃上,不但隨時可以保持物體表面的清潔,也減少了洗滌劑對環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這種物質應用到織物上面,不僅顯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醬油等),減輕了洗衣負擔,而且不會改變織物的纖維強度、透氣性、皮膚親和性等原有性能,甚至還增加了殺菌、防輻射、防霉等特殊效果……”的內容可知,納米材料的衣服像荷葉一樣具有自潔效應,表面有疏水層,具有不沾染水、油、菜汁、果汁、醬油等液體的性能,能減輕洗衣負擔,而且還能保持普通衣服一樣的性能;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14.D15.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意思對即可)16.伯樂:善識人才、世間罕有。千里馬:遭遇悲慘、懷才不遇。食馬者:專橫殘暴、無知狂妄。17.共同點:托物寓意。主旨:語段(一)寄托了的憤懣不平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語段(二)表述了想要有所收獲,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打穩根基,才能經得起考驗與磨難(或“欲豐其得,先固其根”)的主旨。

14.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D.“食之不能盡共材”中的“食”通“飼”,喂的意思,“食不飽”中的“食”是動詞,吃。意思不同。故選D。

15.本題考查翻譯語句。注意關鍵詞:

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求:要求。

16.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分析,伯樂善識人才、世間罕有。

結合“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關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分析,千里馬遭遇悲慘、懷才不遇。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一句運用了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刻畫出“食馬者”愚昧專橫、無知狂妄的形象。

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及寫作手法。

甲文:文章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托物寓意,借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述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乙文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要想有豐富收獲,先鞏固它的根部)”“人能慮后計長,事事求為木本”“如其植德不力而務為茍且,則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托物寓意,表述了想要有所收獲,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打穩根基,才能獲得成功(或“欲豐其得,先固其根”)的主旨。

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根這東西,(決定了)萬物壽命短長之數,要想有豐富收獲,先鞏固它的根部,我從老農老圃(種植)之事,而悟得了養生處世的方法。人應該為生命的天長日久考慮,事事求得(像)木本(那樣扎牢根),那么就會見雨露不喜,而遇霜雪不驚;(這樣)自己的身體,挺然獨立,至于刀斧砍來(生命終結),就是天數,難道是靈椿古柏所能避免的嗎?如果(不努力)培植德行,而只是務求得過且過、茍且偷生,那就如藤本的身體,只可依靠別人成事,別人站著我也隨之站著,別人倒下我也隨之倒下。

18.C19.示例一:以“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進行對比,襯托出勞動者與剝削者境遇的懸殊,突出了老百姓生活的艱辛,表述了詩人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和對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示例二:用“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進行對比,把百姓費盡艱難燒制成并歷經艱辛運往城市的千余斤炭,與使者交換物“半匹紅紗一丈綾”的少且不實用進行對比,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表述了詩人對封建統治階級苛政的批判,以及對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18.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辨析。

C.“寫出賣炭翁既無奈、悲憤,內心又充滿著希望”表述錯誤,“惜不得”三個字,沒寫出賣炭翁內心充滿著希望;

故選C。

19.考查分析表現手法作用的能力。解答時,要讀懂全詩,了解內容,把握詩歌的藝術特色。

“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賣炭翁的窘迫現實和他的希望作對比,突出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

“牛困人饑”“翩翩兩騎”寫出賣炭翁的辛苦不易與使者的驕橫跋扈,兩者形成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

“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紗一丈綾”寫出炭的重與交換物的少,兩者形成對比,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表述了詩人對封建統治階級苛政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20.例文:

我發現了昆蟲世界的趣味

世間萬物,各有其特點,若善于觀察,用心體驗,觀蟲逗鳥皆有一番趣味。生活中的趣味,常常在你多一點留心時顯現。對昆蟲的觀察與喜愛,讓我的生活多了一點趣味。

我喜愛昆蟲,每當發現它們時,一定會仔細觀察一番。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公園里玩,經過一片矮樹叢時,發現葉子上有一只昆蟲,定睛一看,是一只七星瓢蟲,我便在一旁觀察起來。瓢蟲的甲殼上果然有七個圓點,與書中描述的一致。朋友見狀,說想看看這么小的瓢蟲是如何進食樹葉的,我笑著說:“你要失望了,七星瓢蟲是益蟲,以蚜蟲為食,是昆蟲里的肉食動物。食葉子的是多星瓢蟲,大多是害蟲,你今天是看不到它吃葉子了?!迸笥鸦腥淮笪?,對我稱贊不已。我在書中了解到,七星瓢蟲在遭遇外界刺激或遇見天敵時,會出現“神經休克”,即一動不動,呈現“假死”狀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用手指輕輕碰了碰瓢蟲,它瞬間滑落在地,我將它撿起來放在手心,發現它的腳都縮進鞘翅里,我如何撥弄它都無動于衷。我有點擔心,將它放在一旁的石桌上,不再觸碰。大約過了五分鐘,它的觸角慢慢動了,像在探測外界是否安全,接著便張開翅膀飛走了。原來瓢蟲在確認安全后便會“活”過來。這樣的實踐與看書不同,在觀察時,無論是屏息凝神地看,還是聚精會神地聽,抑或是天馬行空地想,都會發現別樣的趣味。

朋友驚訝于我對昆蟲的了解,問我:“觀察昆蟲這樣微小的生物不會覺得無聊嗎?”我解釋道:“微觀世界也是很有趣的。我對昆蟲感興趣是從讀《昆蟲記》開始的,后來便常常觀察它們。如《童趣》中所說的‘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我在觀察的過程中便體會到了其中的趣味?!迸笥褜ξ疑朴谠谖⑿∈挛镏邪l現趣味表示佩服。

回到家,看見書架上的《昆蟲記》,我再次翻閱起來。昆蟲雖然形體微小,但它們的世界同樣精彩,只要留心觀察,便會發現其中處處充滿趣味。

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

①審題立意。材料中的“我每天都能從這個世界上發現一些新鮮的東西……一個如此有趣的世界”提示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趣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如此有趣……不同書籍的閱讀,讓我們體味到了不同人生的趣味”提示學生寫作的方向,可以寫從自然界中感受到的趣味,也可以寫充滿軼聞趣事的書香世界帶給你的人生感觸,還可以另辟蹊徑,從其他角度入手,如旅行中感受到的不同風俗人情的趣味,參加辯論比賽感受到的語言的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