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2016-2017學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1頁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2016-2017學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2頁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2016-2017學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3頁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2016-2017學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4頁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2016-2017學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都市龍泉驛區2017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要求的)1.明代以后,陜西各地縣志對城鄉廟會的記載多附于“市集”之后。圖1是根據資料整理的《清末大荔縣城鄉廟會分月統計圖》。該圖反映出當地商業發展圖1A.注重保障農時B.以季度為周期C.受到時間限制D.以農業為基礎圖22.圖2為出土于甘肅省、約為公元3~4世紀的畫像磚。它描繪了一個農民趕著牛,拉著木制的耙在田里勞動的場景。對此解讀最符合史實的是圖2A.北方旱田耕作技術趨向成熟B.畜力開始取代人力從事生產C.木耙成為當時主要耕作工具D.當時鐵制農具尚未推廣使用3.據《韓非子·外儲說右》記載,戰國初吳起的妻子“織組,而幅狹于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出之”。為什么紡織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為“幅廣狹不中量,不鬻于市”(《禮記·王制》)。這說明戰國時期的紡織品A.使用花樓機織成的 B.有嚴格的尺寸標準C.主要用于貴族使用 D.被官營手工業主導4.明末,某地出現了收蠶、烘煮、繅絲、制絲、織綢、漿染等家庭作坊幾百家,并有“桑植滿田日,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的民謠。這說明該地A.手工工場普遍建立起來B.農業生產地位降低C.手工業實行專業化生產D.農工商業協調發展5.秦朝“半兩”錢,漢代“五銖”錢,主要以重量為名。621年,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此后歷代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幣值與錢幣重量逐漸脫鉤。這一變化產生的影響是A.阻礙工商業的發展B.為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C.土地兼并逐漸加劇D.稅收政策轉向以征收貨幣為主6.日本學者斯波義信認為,隨著唐宋時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潰,在“農村——農村市場——半農村城市——中小城市產生”的反復過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內的城市經濟網日益稠密,使農村經濟走向依存于市場的方向。這說明,唐宋時期城市經濟的變遷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經濟化B.使商品生產規模空前擴大C.帶動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D.使農村經濟實現了商品化7.某學者指出,歐洲中世紀糧食的收獲量通常是播種量的四倍,而云夢秦簡材料則顯示,中國的收獲量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古代A.社會安定B.精耕細作C.重農抑商D.科技領先8.在中國古代,從商致富屢見不鮮,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官僚縉紳也把獲取的財富用于購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造成資本嚴重過剩B.腐朽的生活觀念分流商業投資資金C.經營土地產生的收益遠遠大于工商業D.國家政策對資金流向起到牽引作用9.“到1900年庚子國變前夕,大清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世界的6.8%,先輩們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走完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這是一個令世人感嘆、世界矚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嘆、世界矚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洋務運動對經濟的客觀作用 B.《馬關條約》簽訂后的資本輸入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短暫的春天” D.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解體較快10.圖3為中國近代某一時期設立廠礦的趨勢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圖3A.商品經濟基本取代了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B.辛亥革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障礙C.外國對華的資本輸出逐漸減弱D.清末新政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11.據載,1961~1962年國營商業零售價格僅上升7%,然而在不受國家控制的集市貿易上價格卻上漲了2倍多,其中糧食上漲競達12.5倍。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國營商業發揮了穩定物價的作用B.當時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現象盛行C.國家對經濟比例調整助推物價上漲D.經濟計劃沒有準確反映實際情況12.表1為1985—1989年我國物價上漲指數情況統計表。這一現象表1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物價指數11.9%7%8.8%20.7%16.3%A.表明國有企業改革推動了市場的繁榮B.說明改革開放提高了人民的購買力C.有助于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D.源于國際局勢緊張引發了國內搶購潮13.表2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業的變遷,據此可推斷出的結論是表2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情況表單位:人/天年份人力車馬車轎子馬腳踏車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18896984544911000019261460000034593764172922A.人們在上海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是汽車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電氣化交通所取代C.人力車是上海唯一沿用下來的傳統交通工具D.人力車的大量存在阻礙公共交通的發展14.自開埠以來,上海婦女除了傳統年節、進香、游春等活動外,開始……看戲聽書、觀看外國馬戲和賽馬、游覽開放的私家花園的現象。這表明近代上海A.引領近代中國社會風尚B.成為西方文化傳播中心C.婦女社會地位普遍提高D.社會習俗日益文明開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經濟措施的特點,并簡要評價這些措施。(8分)材料三: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3)比較圖5和圖6,提取兩項有關中西“走向海洋”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12分)26.(28分)歷史信息的提取、解讀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語時間新的城市用語1893洋場、租界、工部局、煤氣燈、電氣燈、電報、電桿、地火、拋球場、東洋車、馬路、外國戲院1906鐵路、輪船、工程局、洋場、公會、警察、公家花園、博物院、商品陳列所、會審公堂、外國律師、領事、西商總會、洋務局、制造局、招商局、學務總會、女學堂、師范學堂、商會、銀行、公司、印書局等——據邵建《新生活·新觀念·新名詞: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語變遷為考察線索》整理(1)流行用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變遷。根據材料一和相關知識,提取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城市變遷的相關信息。(10分)材料二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究其原因,有學者認為,英國封建割據勢力相對弱小,較早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并實現了政治統一,并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市場。資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不利于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專制統治,使經濟有了比其他國家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財產和私人企業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廢除了騎士領地制和對圈地的法律限制,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革命后形成的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觀念比較有利于經濟變革。英國社會比較開放,英國人善于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國教徒能在革新技術和發展工業方面發揮自己的才智。培根、牛頓等開創了近代實驗科學,使英國在近代科學中處于領先地位,為技術革命準備了必要的智力條件。由于英國具有以上種種優勢,它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鶕度蛲ㄊ贰贰稓v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等整理材料三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設計出了一個聯邦政府,美國憲法的確立為全國性市場打下了法律基礎。全國性的和平有利于商業,隨后有了一些實質性的發展……在這個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的土地上,沒有權貴、沒有既得利益者,資本的形成沒有障礙。美國從英國那里繼承了有利于自由和貿易的制度……1862年5月,美國總統林肯頒布了旨在無償分配美國西部國有土地給廣大移民的法令,即《宅地法》。土地所有權的確立推動了拓荒農業向商業農業的演變,促進了西部開發的大規模拓展……美國大眾教育早在殖民時期就已開始。1852年,馬薩諸塞參照普魯士的做法,建立了新的教育體系?!幾援吀倫偂睹绹侨绾纬接蔀槭澜鐝妵??》(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19世紀中期英美崛起的異同。(10分)材料四形成于一定時空之中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具有鮮明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常常稱之為經濟發展模式。某一經濟運行主體如果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取得突出的經濟成就,其發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們的重視,導致處于危機或競爭弱勢的國家,予以研究甚至學習模仿,在經濟發展模式的相互借鑒中,推動經濟走向復興與繁榮。——摘編自李明玉《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以20世紀中美蘇三國經濟發展模式探索的史實論證“處于危機或競爭弱勢的國家……在經濟發展模式的相互借鑒中,推動經濟走向復興與繁榮”。(8分)成都市龍泉驛區2017年高一下期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9101112答案AABCBCBDADDC題號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CDDCBBCBBBDD1.A解析:4-6月和8-11月是播種、收獲季節,屬于農忙時段,廟會少,以確保農時。因此選A。2.A解析:牛耕方式表明耕作技術趨向成熟。注意地點(空間):甘肅,在北方,北方主要是旱田。材料不能反映人力被畜力取代,公元3-4世紀處在漢末到魏晉時期,鐵制農具在全國已經普及,所以BCD不能選。3.B解析從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結論。材料也反映了法家管理手工業的規范要求。4.C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題眼是“收蠶、烘煮、繅絲、制絲、織綢、漿染”。根據“家庭作坊幾百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業,故與手工工場無關,故A項錯誤;“桑植滿田日,戶戶皆養蠶”說明農業生產在該地區占重要地位,故B項錯誤;材料“出現了收蠶、烘煮、繅絲、制絲、織綢、漿染等家庭作坊幾百家”說明手工業實行專業化生產,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業、手工業狀況,沒有體現商業,故D項錯誤。5.B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標識重量,幣值與錢幣重量逐漸脫鉤”,這表明寶錢出現使貨幣發展有了符號化的趨勢,為以后紙幣等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6.C材料認為唐宋時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潰,促使城市經濟網日益稠密,使農村經濟走向依存于市場的方向,說明城市經濟發展促使城鄉社會經濟均向商品化方向發展。7.B.從材料中歐洲與中國古代收獲量的巨大差距可以看出,中國自然經濟發展水平高于西方,而精耕細作是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原因,農業科技領先是精耕細作的具體表現。8.D解析:材料的中心強調中國古代商人、官僚的財富和資金流向是購房置地,考核的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9.A解析:抓住材料的幾個關鍵點:1900年前夕;用三十年時間;根據這些成就取得的時間段分析,考核的是洋務運動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10.D解析:從趨勢圖的增長迅速的時間段看,就在清末新政時期。新政時期,采取獎勵實業的改革措施,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11.D解析:材料中物價飛漲,所以A錯;經濟浮夸等現象在1958年,B錯;國家對經濟比例調整,促進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有利于降低物價,因此不選C;1961-1962年是經濟困難時期,物資匱乏,物價飛漲,材料中國營商店物價上漲不多,集市(黑市)上物價飛漲,說明經濟計劃(國營商店是代表)沒有反映真實的物價上漲水平。12.C解析:本題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材料反映物價上漲過快,而時間處在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說明原有的計劃經濟調節作用的弱化,必須進行進一步改革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本題材料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要性。13.C解析:材料的主題是“交通工具變化”。材料反映了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變化,傳統交通工具僅僅人力車增加,其余推出歷史舞臺。A、B、D說法明顯不符合事實。14.D解析:材料中婦女的活動屬于社會生活領域范圍。不要誤選C,社會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等,材料無這方面的信息。15.D解析:材料中通過全國報界聯合會而不是政府發布對廣告中傷風敗俗等行為的勸告信息,說明當時政府沒有有效管束廣告業。此類題目,注意歸納材料的中心,注意行為的主體。16.C解析:材料反映了歐洲金屬貨幣外流,對金銀需求增大。題目要求選直接影響,時間是15世紀中葉,所以選新航路開辟。17.B解析:只要抓住“是機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漸漸消除了文盲階層”即可選出答案。18.B解析:歸納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答案。19.C解析:本題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注意時間:二戰后;注意兩個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和修復。結合所學知識,我們知道二戰后西方通過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經濟在50年代初從戰后的廢墟中恢復,并經歷了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20年的黃金發展時期。20.B解析:本題重在克服思維定勢,一般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是與自由主義相聯系的;但在某些方面政府的作用仍然十分突出,注意歸納材料的中心,從材料中分析得出結論。21.B解析:歸納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答案。22.B解析:材料強調了“在科技革命的環境下”…由此得出正確答案。23.D解析:本題注意圖下的文字“全球化”;同時,圖中地球應表示全球化,被蛇吞,是表明全球化遇到困難,因此選D。24.D歸納材料的中心即可。一般考蘇聯歷史,主要考向就是分析其教訓為主。二、材料解析題(共2大題,25題24分,26題28分,共52分)25.(24分)(1)(4分)①促進農業恢復發展:鼓勵墾荒(明初實行更名田、承認土地私有,減免賦役);大規模興修水利;進行賦稅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取消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3分)②促進手工業發展:法律上承認手工業者人身依附關系削弱。(1分)解析:分農業和手工業進行歸納,注意逐層歸納。要點前必要的要帶上時間。(2)(8分)特點:重視城市發展,忽視農村變革;重視金融、財政對經濟的影響;實施中央與地方財政分層治理(保證地方財政收入);政府重視保護和擴大國內市場;將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與發展經濟、維護國家主權相結合等。(3分,任答3點)評價:積極方面:這些措施收回了部分國家主權;有利于統一和擴大國內市場,緩和階級矛盾,穩定金融和物價,為民族工業乃至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財政劃分和統一幣制,有利于打擊地方軍閥割據勢力;而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經濟的發展和對地方軍閥割據勢力的削弱又為后來中國持久抗戰提供了物質和政治保障。(3分,回答1點2分,2點3分)存在問題:忽視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振興,忽視了農民的利益,客觀上為中共深入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沒有針對中國經濟結構采取針對性措施,沒有改變中國重工業落后的面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仍然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官僚資本主義等因素的阻礙;幣制改革和財政劃分客觀上加強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的專制統治。(2分,任答1點,給2分)(解析:分析時要一分為二;同時,要把材料放到特定歷史階段考察,要鏈接相應階段的史實才能客觀的評價)(3)(12分)示例一(角度:“走向海洋”的范圍)信息:“走向海洋”從區域性延伸為全球性。(2分)說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亞非地區;新航路開辟后,海上商貿之路延伸為全球性的交通網絡。(4分)示例二(角度:“走向海洋”的主導權)信息:“走向海洋”從以中國為主導到以歐洲主導。(2分)說明: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國力強大,一直掌握著海上商貿之路的主導權;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西歐各國逐漸掌握了海上商貿之路的主導權。(4分)示例三(角度:“走向海洋”的方式)信息:“走向海洋”從和平之路演變為擴張掠奪之路。(2分)說明: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以來,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開辟以來,伴隨著歐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4分)示例四(角度:“走向海洋”的內容)信息:“走向海洋”由奢侈品交換到大眾物質與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2分)說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換的主要是奇珍異獸及絲綢、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開辟以后,各種商品、文化、物種通過海上商貿之路而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交流。(4分)示例五(角度:“走向海洋”的性質)信息:“走向海洋”由封建性的朝貢貿易轉化為近代的殖民貿易和商品貿易。(2分)說明: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朝貢貿易為主,不重視利潤,以政治利益為主,是封建性的朝貢貿易;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主的商品貿易重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在對外政策上的反映。(4分)示例六(角度:“走向海洋”中政府的角色)信息:“走向海洋”中中西方政府的角色由抑商到重商。(2分)說明:古代海上絲綢中商品經濟發展中,由民間自發開辟而成,政策推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對商貿的發展;西方新航路開辟中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政策鼓勵大力進行對外貿易和殖民掠奪。(4分)示例七(角度:“走向海洋”的時間和意識)信息:與西方相比,中國走向海洋的時間早但意識較弱。(2分)說明:古代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已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由于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中國海洋的利用意識一直較薄弱;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方出現后,西方為了發展商品經濟,獲取黃金,在15世紀末開辟了新航路。(4分)示例八(角度:“走向海洋”差異的實質)信息:都重視對海洋的探索,經濟基礎的差異決定了探索的差異。(2分)說明:古代海上絲綢是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基礎上的產品,決定了“走向海洋”的廣度和深度不足;新航路的開辟是西方近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出現和發展。(4分)(說明:信息提取準確給2分,說明分別從中西兩方面進行,各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26.(28分)(1)信息:政治:中國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對華進行文化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文明的發展;近代法制意識增強。(任2點2分)經濟: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的近代化進程;近代交通發展迅速;城市公共設施逐漸完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任4點4分)文化:中國近代教育得到發展;文化教育普及率得到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