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學課件第九章-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_第1頁
農村社會學課件第九章-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_第2頁
農村社會學課件第九章-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_第3頁
農村社會學課件第九章-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_第4頁
農村社會學課件第九章-農村人口問題與農村人口城鎮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講農村人口問題

和農村人口城鎮化人口多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口素養低勞動力剩余多等。一、農村人口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區域的人的總和。農村人口是指居住在農村的人的總和,包括廣義的農業人口和與農村有關的非農業人口,是城鎮人口的對稱。〔一〕中國農村人口

數量特征及其形成緣由

1990年底,中國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5%1996年農村人口數量8.6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6%農村人口數量特征:

基數大比重大自然增長率高.年份全國總人口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1949541674840289.41957646535470484.61965725385949382.01975924207639082.719851058518075776.319951211218594771.0

2000

49-2023農村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中國農村人口數量現狀的成因既有人口本身的緣由,也有簡單的歷史文化緣由和制度緣由:

1.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要“多生孩子,早生孩子,生男孩子”是農業社會擴張勞動力的需要。中國農村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和社會輿論。2.家族文化的影響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勢力大小,取決于家庭或家族人口的多少。不僅是“名門”,還須是“旺族”。“在家親兄弟,出門父子兵”。

3.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降低。4.勞動力培育本錢低“多一個人就是多一雙筷子”人民公社制度局部擔當了勞動力培育本錢,刺激了人口增長。5.鼓舞生育的人口政策馬寅初打算生育思想:20世紀20年月發表了“計算人口的數學”30年月發表“人口問題與世界經濟大勢的關系”40年月發表“馬爾薩斯之人口論”。1957年指出:“我國人口增長太快”,提出“提高人口的質量,掌握人口的數量”。馬寅初受到批判,國家實行鼓舞生育的人口政策。6.巨大的人口基數

7.家庭養老的贍養方式

8.僵化的戶籍制度

〔二〕中國農村人口

的年齡構成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點上,人口年齡的分布狀態。衡量人口年齡構造方法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人口年齡構造由年輕型向成年型再向老年型的轉變過程就是人口老化的過程。表9-2聯合國關于人口

年齡構造類型劃分標類型0-14歲人口比例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老少比年齡中位數(歲)年輕型40以上4以下15以下20以下成年型30-404-715-3020-30老年型30以下7以上30以上30以上中國農村人口

年齡構造“金字塔”變動趨勢20世紀60年月至80年月

進入90年月后年輕型成年型成年型老年型按中國1989年人口誕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猜測:到2023年,老年人口8000多萬,占農村總人口的7.74%;到2023年,老年人口1.2億,占農村總人口的9.98%,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隨著人口城鎮化過程加快,農村人口老化速度也必定加快。〔三〕中國農村人口的性別構成性比例=男性〔女性〕人口/總人口×100%性別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大多數國家里,誕生嬰兒的性別比約為每100女性對105個或106個男性。據統計進展中國家性別比多在100以上,興旺國家則往往在100以下。中國農村人口性別構成有兩個主要特征:第一,中國農村性別比呈現波浪形,根本平衡。其次,嬰幼兒性別比比較高,0歲組性別比是112.06,超出了103—107的正常范圍。〔四〕農村人口的分布1、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分布不均衡2、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分布不均衡3、不同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的分布不均衡4、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布不均衡農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蘇省,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554人;最稀疏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達每平方公里只有l.6人。相差346倍。二、農村人口問題〔一〕人口與社會

和經濟進展的關系人口進展與社會、經濟進展有著特別簡單的關系。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氣,也是破壞自然世界最主要的力氣;既是組成社會的主體,又是被社會制約的客體。1人口數量的增長本身是經濟和社會進展的產物2人口數量的增加會引起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從而引起經濟增長。3人口數量與國家生產力量的關系4人口數量與文化教育的關系5人口數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6人口數量與國民經濟的產業構造〔二〕農村人口問題1.農村人口的素養較低人的素養是由遺傳生理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心理素養和思想素養等構成身體素養低于城鎮農村人口中殘疾人的比例到達7.5%左右絕大多數農民的通婚范圍不超過25公里2023年17歲城鎮男生身高172.8厘米,農村男生〔168.8厘米〕1979年到2023年,城鎮女生胸圍增長幅度為2.27%,而農村女生只為0.49%6歲兒童身高不達標的,農村占37%,而城鎮只有12%文化素養依據人口統計資料〔1997〕在農村人口中,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比重為43.29%,初中占28.20%,高中占4.48%,大專以上僅占0.27%。城鎮人口中初中占32.72%,高中占20.78%,大專以上占7.47%。2.人文進展指數〔HDI〕低人文進展指數:安康狀況〔誕生時的人均預期壽命〕智力程度〔使用組合的教育成就表達〕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DP〕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進展總體狀況和國民生活質量總水平。3.農村人口增長過快自然增長率過高婦女總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婦女在整個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數。4.勞動力充裕,就業問題突出到2023年4月,中國農村充裕勞動力到達了1.5億。〔三〕與農村人口問題

相關的其他社會問題1.農村的貧困問題

2.農村教育問題

3.農村青年的犯罪問題

4.村的婚姻家庭問題

5.農村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四〕解決農村人口問題

的途徑和方法農村人口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只有把行政手段和利益導向結合起來,把宣傳工作與社會生活氣氛結合起來,才能促成農民生育行為轉變的轉變。1.誘導農民把對人力資源投資的重點轉向智力投資據對勞動力的本錢與收益爭論:體能、技能和智能的社會支付之比為1:3:9為社會制造財寶與價值之比為1:10:100對于社會的凈奉獻之比為1:7:91教育農民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從多生轉向少生、優生和優教,提高農村人口素養。2.進展和完善

農村的社會化養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提高養老保障的社會化程度家庭養老轉變為以社會養老為主解除農民后顧之憂,弱化“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3.大力進展農村教育文化素養和精神素養的提高,是順當推行打算生育的思想保證大力進展農村根底教育。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合作,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有用技術培訓,促進農民科技素養的提高和農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4.強化行政掌握和農村人口的治理。弊病:工作方法簡潔;把超生罰款當成財政來源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著農民致富,轉變“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生育狀況5.豐富婦女文化生活

提高社會地位專家指出:婦女受教育水平與生育子女數量成反比。母親素養凹凸,直接影響子女的撫育水平婦女生育意愿受社會氣氛、家庭要求左右以家庭為中心的活動使婦女缺少自辦法識。“重男輕女”的思想削減女童受教育時機。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勞動,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可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意識,轉移時間和精力,降低生育意愿。三、農村人口城鎮化人口學人口從鄉村向城鎮的流淌,或者準確地說是鄉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地理學人口、產業等由鄉村地域向城鎮地域的轉化和聚攏的過程。經濟學農村經濟向城鎮經濟的轉化過程和機制。對城鎮化的理解〔一〕歷史學人類從區域文明向世界文明過渡中的經濟和社會現象。文化學鄉村文化向城鎮文化過渡。社會學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村社區向城鎮社區轉化的過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社會后果。對城鎮化的理解〔二〕〔一〕城鎮化的含義1.“人口城鎮化”觀點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或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第一產業人口不斷削減,其次、三產業人口不斷增加。

2.“空間城鎮化”觀點城鎮化是指肯定地域的人口規模、產業構造、治理手段、效勞設施、環境條件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單一到復合的一種轉換或重組的動態過程。3.“鄉村城鎮化”觀點強調鄉村與城鎮的對立和差距,認為城鎮化即變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為現代的城鎮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沃思〔L·Wirth〕:城鎮化是指從農村生活方式向城鎮生活方式發生質變的過程。城鎮的特征:1.載體上,表達出環境的高組織化和物質設施的集聚化。2.人口上,集中程度遠高于鄉村,職業多元化;家庭規模小型化、構造簡潔化,較強的社群性。3.經濟上,進展水平總體高于鄉村;經濟部門門類齊全、功能完備,經濟構造上以其次、第三產業為主,具備興旺的制造業、商業和效勞業。4.在生活方式上:工作特地化行為傳媒化交往多樣化。5.在文化底蘊上:多元性開放性技術性和商業性等特點。城鎮化的本質含義的完整表述城鎮化是基于工業革命以來的城鄉區分,在肯定地域范圍內形成城鎮文明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肯定地域在載體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對具有城鎮特點的表現形態變遷的系統的、動態的過程。〔二〕農村人口城鎮化

的必要性及可能性1.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必要性經濟和社會進展的需。削減農業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含量。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需要。進而影響其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整體素養是刺激社會總需求增長的需要。2.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可能性市場經濟體制是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動力之一。農業產業化為人口城鎮化供給了物質根底。非農產業的進展為人口城鎮化供給了渠道。各種規模的經濟進展中心的消失為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供給了方向。國家根本建設移民的安置有意識地選擇了城鎮化方向。〔三〕農村人口城鎮化的現狀我國城鎮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7〕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起步時期對農民實行開放,吸取農民進城或進工礦就業。農村居民享有較充分的自由遷居城市的權利1952年,全民全部制工業部門職工為510萬人,1958年增加到2316萬人城鎮人口增量中,56%為遷移增長,新增的2700萬人口中約1500萬來自農村。農民進城,為“一五”期間825項大型工業建設工程供給了勞動力,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城鎮化進程。這一時期,農村居民在農村內部也有充分選擇職業的權利50年月,據估量農村各種專業手工業者約200萬人,而兼營商品性手工業的農民約1000萬人。其次階段〔1958-1965〕城鎮化大起大落階段。1958年“大躍進”,城鎮進展急躁冒進。三年“大躍進”期間,共吸納1950萬農村勞動力進城,新設33個市,新設縣城以上建制鎮175個,城鎮人口增加3124萬,到達13073萬人。1960年底比1957年底城鎮人口增加31.4%,其中90%為機械增長。大大超過國家負擔力量。在這一時期,農村內部勞動力轉移也相當可觀。1958年,各種小鋼廠在全國農村拔地而起。到該年底,社辦工業職工就達1800萬人1958年農村勞動力比上年銳減3800多萬人。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陡降至58.2%。從1961年開頭為期三年的經濟調整。大批勞動力不得不重新回到農村務農。停建緩建大批工程,企業數從59年的31.8萬減至62年的19.7萬,發動2023萬城鎮人口回鄉參與農業勞動,1961—1964年全國城鎮人口凈減3188萬,城鎮人口降至1957年的9885萬人的水平。1963年12月7日國務院發出《關于調整市、鎮建制,縮小城市郊區的指示》,提高市鎮設立標準,使城鎮數由61年的208個減至64年的167個,比57年還少9個。1964年國務院批準公安部《關于戶口遷移政策規定》,開頭對遷入城鎮人口實行嚴格掌握政策1961--1965年平均每年城鎮人口遷入率為35.9%,而遷出率高達53.5%,凈遷入率為-17.6%,被稱為人口倒流期。第三個階段〔1961-1978〕城鎮化停滯時期早在1958年,國務院就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此后又進一步實行了與這種戶籍制度相配套的食品供給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從60年月前期開頭,就堵死了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1963—1964年期間政府提出把大局部畢業生送往農村的“15年安置打算”。從1968年底到1977年,約有1600萬城市青年被送往農村同期數百萬城市機關干部和學問分子被下放到農村勞動。向農村轉嫁城市就業危機,使城鎮化水平由原來的18.0%下降到17.6%城鄉隔離最為嚴峻的1958-1975年期間,城鎮新增人員中,自然增長高達77.3%,機械增長僅占22.7%。這一時期,統購統銷制度的實行,農村商品市場萎縮,原來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家庭手工業和個體小商小販快速衰落。寬闊農民根本上被排斥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之外,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滯于農村,承受著半失業的苦痛。中國和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比較年份1950196019701980

50-80年均提高中國11.219.717.419.40.273世界平均25.433.037.241.50.537城鎮化水平:1949-10.6%;1957-15.4%;1978-17.9%;第四個階段〔1979--〕城鎮化安康進展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實行鼓舞農村進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使小城鎮建設有了經濟保證增加就業時機,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改革開放后城鎮化水平年份全國總人口(萬人)城鎮人口(萬人)城市化水平%1980987051914019.419851058512509423.019901143333019126.419951211213517429.0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途徑主要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就業青年人外出打工打工獲得資金、技術等后在家鄉的縣城定居考大學、參軍、招工婚姻移民城鎮企業招工農村人口流入城鎮的動機次序尋求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