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技術新進展_第1頁
地球物理技術新進展_第2頁
地球物理技術新進展_第3頁
地球物理技術新進展_第4頁
地球物理技術新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科生實驗報告實驗課程地震物理新進展學院名稱地球物理學院專業名稱勘查技術與工程學生姓名學生學號指導教師程冰潔實驗地點6B302實驗成績二〇一五年九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錄第1章摘要 3第2章前言 4第3章射線追蹤法原理 5第4章發展歷程 7第5章缺陷及認識 8第6章結束語 9參考文獻 10

摘要基于幾何光學(GO)與幾何一致性繞射理論(UTD)為基礎的電磁場場強預測算法。分為發射射線法(SBR)與鏡像法(Image)。其中發射射線法由于其窮舉性而不能給出繞射射線的一般算法,而且精度上一般不如鏡像法精確,但是鏡像法不能給出電磁波到達角時延序列等信息。射線追蹤算法與其他電磁場場強計算方法例如有限時域差(FDTD)算法、矩量法(Mom)等相比,算法相對簡單,但是其精度問題需要對劃分的射線進行合理的模型選擇,否則很難達到要求的精度。【關鍵詞】層析成像、射線追蹤、離散化、均勻分塊模型、地震走時

前言射線追蹤法作為較為新穎的一種方法,是多領域學科結合的結果。用射線追蹤法進行模型研究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并能形象地用射線和時距曲線對應關系分析地層結構,對于指導解釋人員構想解釋地層具有相當的好處。

射線追蹤法原理射線追蹤法用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代替地下真實介質,通過計算機數值計算和物理實驗,模擬模型的地震響時,是一種正演方法,它以幾何地震學射線理論為基礎,根據給定的模型追蹤反射波地下傳播的射線路徑,計算出從震源到接收點的旅行時,從而獲得理論地震記錄。分塊模型例:Ni012345678j03.03.03.03.03.03.03.03.03.0013.03.03.03.03.03.03.03.03.0123.03.05.03.03.03.03.03.03.0233.03.05.03.03.03.03.03.03.0343.03.03.03.03.03.03.03.03.0453.03.03.03.03.03.03.03.03.0563.03.03.03.03.03.03.03.03.0673.03.03.03.03.03.03.03.03.0783.03.03.03.03.02.02.03.03.0893.03.03.03.03.03.03.03.03.09103.03.03.03.03.03.03.03.03.010113.03.03.03.03.03.03.03.03.011流程:交點排序計算各射線走時并輸出計算射線與各縱軸交點計算射線斜率及長度轉化為二維數組以供檢驗計算慢度并輸入一維數組

交點排序計算各射線走時并輸出計算射線與各縱軸交點計算射線斜率及長度轉化為二維數組以供檢驗計算慢度并輸入一維數組發展歷程射線追蹤方法作為一種快速有效的波場近似計算方法,不僅對于地震波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直接應用于地震波反演及偏移成像等過程.本文在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研究資料的基礎上,介紹了近十年中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最新發展趨勢,并針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類方法的基本思路、方法特點及實現步驟等進行評述。80年代末以來,隨著Kirchhoff積分疊前深度偏移在解決復雜構造成像中獲得一系列成功,作為其算法基礎之一的射線追蹤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促進和發展,出現了大量不同于傳統方法的新型算法.這些方法的主要特點在于不再局限于地震波的射線路徑描述,而是直接從Huygens原理或Fermat原理出發,采用等價的波前描述地震波場的特征.在本文的以下部分,我們將對其中應用較廣且具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評述.射線追蹤的理論基礎是,在高頻近似條件下,地震波場的主能量沿射線軌跡傳播.傳統的射線追蹤方法嗎,通常意義上包括初值問題的試射法(Shootingmethod)和邊值問題的彎曲法(Bendingmethod)。試射法根據由源發出的一束射線到達接收點的情況對射線出射角及其密度進行調整,最后由最靠近接收點的兩條射線走時內插求出接收點處走時.彎曲法則是從源與接收點之間的一條假想初始路徑開始。根據最小走時準則對路徑進行擾動,從而求出接收點處的走時及射線路徑。Vidale(1988)在提出程函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時,曾指出試射法和彎曲法的主要問題在于;①難于處理介質中較強的速度變化,②難于求出多值走時中的全局最小走時;③計算效率較低;④陰影區內射線覆蓋密度不足。然而按照目前的觀點,僅考慮地震波所有走時中最小走時無疑具有很大局限性,即使從射線偏移的角度來看,要獲得較好的成像效果,只考慮地震波走時中的最小走時也是遠遠不夠的。因而最近幾年,關于射線追蹤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值走時計算方面,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①在傳統的試射法及彎曲法的基礎上的改進,如各類波前重建方法(Vinje,1992;Sun,1992;Lambareetal.,1996),除多值走時外,還較好地解決了計算效率及陰影區覆蓋不足的問題;②對最小走時算法的改進,使之可適應多值走時計算,如慢度匹配法(Symes,1998),可認為是最短路徑方法的推廣;③傳統方法與最小走時算法的結合;如HWT方法(Sava,Fomel,1998),則是通過波前傳播計算射線路徑,下面具體闡述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缺陷及認識用射線追蹤法進行模型研究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并能形象地用射線和時距曲線對應關系分析地層結構,對于指導解釋人員構想解釋地層具有相當的好處,解釋人員可根據所處地質情況任意設計地層模型進行計算,很快得出結論。應當指出本方法對于速度漸變地層如風化地層,無法設計地層模型,也無法計算,有待進一步研究。

結束語在查閱了大量文獻之后,對層析成像的射線追蹤法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射線追蹤法顧名思義就是以幾何地震學射線理論為基礎,根據給定的模型追蹤反射波地下傳播的射線路徑,計算出從震源到接收點的旅行時,從而獲得理論地震記錄。射線跟蹤起初是一種被廣泛用于移動通信和個人通信環境中的預測無線電波傳播特性的技術,可以用來辨認出多徑信道中收發之間所有可能的射線路徑,而后被應用到地球物理方面的技術。

參考文獻射線追蹤方法的發展現狀.張釙、劉洪、李幼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三維最短路徑法射線追蹤及改進天然氣工業2006年05期射線追蹤法的現狀和展望邵衛紅建德市交通局以下外文參考文獻由EBSCOhostWeb全文期刊數據庫檢索而得:UppermantlestructureofthesouthernArabianmargin:Insightsfromteleseismictomography.Korostelev,、Leroy,Sylvie、Keir,Derek、Boschi,Lapo、Rolandone,Frédérique、DeepstructuresandsurfaceboundariesamongProto-Tethyanmicro-blocks:ConstraintsfromseismictomographyandaeromagneticanomaliesintheCentralChinaOrogen.Sun,WenjunLi,Sanzhong、Liu,Xin、Santosh、Zhao,Shujuan、Guo,Lingli、Cao,Huahua、Yu,Shan、Dai,Liming、Zhang,YongCross-wellseismicandelectromagnetictomographyforCO2detectionandmonitoringinasalineaquifer.B?hm,Gualtiero、Carcione,JoséM、Gei,Davide、Picotti,Stefano、Michelini,AlbertThinlithosphe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