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福建省廈門市二中2022-2023學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中學生積極參加慢跑等有氧活動時,機體內不會發生的生理變化是(
)A.產生大量乳酸,血漿pH顯著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量減少C.通過神經調節,汗腺分泌活動增強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維持血糖濃度相對穩定【答案】A【分析】1、正常人的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它含有的緩沖物質有關。2、體內失水過多或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多→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飲水)。3、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由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兩種激素間是拮抗作用。【詳解】A、人在慢跑等有氧運動時,肌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但由于緩沖物質的存在,血漿pH不會明顯降低,A錯誤;B、人在慢跑等有氧運動時,機體汗液分泌增多,尿液生成減少,說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正確;C、人在慢跑等有氧運動時,機體通過神經調節,增加汗腺分泌活動,增加散熱量,C正確;D、人在慢跑等有氧運動時,機體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維持血糖穩定,D正確。故選A。2.下列因素不會引起組織水腫的是(
)A.長期營養過剩導致肥胖B.腎小球腎炎導致出現蛋白尿C.毛細血管透性增加D.毛細淋巴管阻塞【答案】A【分析】引起組織水腫的原因總結如下:1、營養不良導致組織水腫;2、過敏反應引發組織水腫;3、腎小球腎炎導致組織水腫;4、局部代謝旺盛導致組織水腫;5、淋巴回流受阻造成組織水腫。【詳解】A、長期營養過剩導致肥胖,是由于脂肪增多,而不是組織水腫,A錯誤;B、腎小球腎炎導致尿液中出現蛋白質,由于血漿中蛋白質損失,血漿滲透壓降低,組織液滲透壓相對較高,組織液吸水造成組織水腫,B正確;C、毛細血管透性增加,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使其濃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腫,C正確;D、毛細淋巴管受阻,組織液中某些成分不能回流至毛細淋巴管而導致組織液濃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腫,D正確。故選A。3.蛙的神經元內、外Na+濃度分別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轉變為內正外負過程中有Na+流入細胞,膜電位恢復過程中有Na+排出細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Na+流入是被動運輸,排出是主動運輸B.Na+流入是主動運輸,排出是被動運輸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動運輸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動運輸【答案】A【分析】分析題意:“蛙的神經元內、外Na+濃度分別是15mmol/L和120mmol/L”。也就是說細胞外的鈉離子濃度遠高于膜內,所以當鈉離子內流時,通過被動運輸進入膜內,當排出時,鈉離子通過主動運輸。【詳解】A、由于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遠高于膜內,所以Na+流入是被動運輸,排出是主動運輸,A正確;B、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高于膜內,Na+流入是被動運輸,B錯誤;C、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高于膜內,Na+排出是主動運輸,C錯誤;D、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高于膜內,Na+流入是被動運輸,D錯誤。故選A。【點睛】神經元上動作電位是由Na+的內流造成的,順濃度梯度運輸,此過程沒有消耗能量,為被動運輸;而恢復靜息電位時,Na+排出,逆濃度梯度運輸,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為主動運輸。4.5-羥色胺是一種與睡眠調控有關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它還與人的多種情緒狀態有關,其化學本質是一類小分子有機物(吲哚衍生物)。如果神經元釋放5-羥色胺數量不足,將會引起抑郁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5-羥色胺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后,突觸后膜電位發生改變B.5-羥色胺是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釋放到突觸間隙C.減緩突觸間隙5-羥色胺清除的藥物,可用于治療抑郁癥D.特異性阻斷5-羥色胺與其受體結合的藥物,會加重抑郁癥【答案】B【分析】突觸小體是突觸前神經元的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可以與下一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膜接觸形成突觸結構,突觸小泡內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不會進入受體細胞內,只是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詳解】A、5-羥色胺作為興奮性神經遞質,5-羥色胺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后,會引起突觸后膜鈉離子內流,而使其膜電位發生改變,A正確;B、5-羥色胺是小分子有機物,存在于突觸小泡中,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突觸間隙,B錯誤;C、根據題干:如果神經元釋放5-羥色胺數量不足,將會引起抑郁癥。減緩突觸間隙5-羥色胺清除的藥物,則其可緩解5-羥色胺數量不足,可用于治療抑郁癥,C正確;D、特異性阻斷5-羥色胺與其受體結合的藥物,則5-羥色胺不能發揮作用,5-羥色胺數量不足,故會加重抑郁癥,D正確。故選B。5.為了驗證“在鹽酸的刺激下,小腸黏膜細胞可能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后,隨血流到達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這一假設,斯塔林和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腸剪下,刮下黏膜,將稀鹽酸加入黏膜磨碎,并制成提取液。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對于該實驗的評價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A.該實驗完全避免了神經調節對實驗結果的干擾B.應該將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健康狗的靜脈中C.應該增加一個只靜脈注射稀鹽酸的對照實驗D.應該讓被剪下一段小腸的狗處于非進食狀態【答案】B【分析】胰液分泌的過程是:食物刺激小腸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進入血液作用于胰腺,從而分泌胰液;此過程屬于體液調節,當刺激神經時也能促進胰液的分泌,說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經支配又受體液調節。【詳解】A、本實驗中將黏膜磨碎制成提取液,說明完全避免了神經調節對實驗結果的干擾,A正確;B、將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健康狗的靜脈中,不能排除這只健康狗胰腺分泌胰液是由于自身體內物質引起的,因此應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B錯誤;C、為排除鹽酸不會直接導致胰腺分泌胰液,應該增加一個只靜脈注射稀鹽酸的對照實驗,C正確;D、應該讓被剪下一段小腸的狗處于非進食狀態,保證胰腺分泌胰液是由提取液分泌引起的,而不是進食因素引起的,D正確。故選B。6.如圖是人體體溫調節過程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皮膚等部位分布有感受溫度變化的感受器B.皮膚血管只在體溫升高時才會發揮作用C.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甲狀腺分泌旺盛D.TSH會促進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激素【答案】A【分析】人和高等動物皮膚中分布有感受溫度變化的溫度感受器,包括熱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在寒冷環境中,散熱加快,當局部體溫低于正常體溫時,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并產生興奮,興奮傳至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中樞分析綜合,再使有關神經興奮,進而引起散熱減少,產熱增加,最終實現產熱量與散熱量的平衡,體溫維持正常。【詳解】A、人體感受外部溫度變化的溫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膚中,感受內部溫度變化的溫度感受器分布在粘膜和內臟中,A正確;B、皮膚血管在體溫升高或降低時都會發揮作用,B錯誤;C、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皮膚中的熱覺感受器興奮,興奮傳遞至體溫調節中樞,最終引起甲狀腺分泌活動減弱,C錯誤;D、TSH是促甲狀腺激素,只能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不能促進腎上腺分泌激素,D錯誤。故選A。7.下列關于人體血糖調節說法正確的是(
)A.胰島細胞只能感受血糖濃度的變化而分泌激素B.血糖調節過程中激素的分泌和血糖平衡都存在著反饋調節機制C.胰島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直接參與肝糖原的合成D.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與胰島素的作用相抗衡【答案】B【分析】血糖調節是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作用的結果。血糖的升高,刺激下丘腦的感受器進而通過神經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但同時血糖的升高也會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分泌的增多:①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促進糖類的氧化分解;③促進血糖轉化為肝糖原、肌糖原;④促進糖類轉化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腦和胰島A細胞,而下丘腦也會通過神經刺激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會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血糖,使血糖升高;另外神經系統還通過控制甲狀腺和腎上腺的分泌活動來調節血糖含量。【詳解】A、胰島細胞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變化而發揮調節作用外,還可以接受神經系統的控制,A錯誤;B、血糖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反饋調節機制,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于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B正確;C、胰島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可促進肝糖原的分解,C錯誤;D、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都是能升血糖的激素,它們與胰島素的作用相抗衡,D錯誤。故選B。8.下列關于動物激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只有內分泌器官才可以產生并分泌激素B.寒冷環境中甲狀腺激素可直接為靶細胞供能C.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還受神經系統的調節D.激素通過體液定向運輸到靶器官或靶細胞【答案】C【分析】人和動物的內分泌器官或組織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對身體有特殊效應的物質。消化道器官及胎盤等組織也分泌激素,例如促胰液分泌激素、促胃液分泌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各種激素的協調作用對維持身體的代謝與功能是必要的。以化學性質論,有些激素是酚類衍生物,如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等;有些是多肽或蛋白質,如垂體激素釋放因子、垂體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降鈣素、甲狀旁腺激素等;有些是類固醇化合物,如雄激素、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許多激素制劑及人工合成產物在醫學上及畜牧業中都有重要用途。【詳解】A、內分泌器官、散在的內分泌細胞都能分泌激素,A錯誤;B、寒冷環境中甲狀腺激素是信號分子,促進產熱,激素起調節作用,不能為靶細胞供能,B錯誤;C、腎上腺素由腎上腺釋放,其分泌還受神經系統的調節,C正確;D、激素彌散在血液中,通過體液運輸到靶器官或靶細胞,D錯誤。故選C。9.在人體內發生特異性免疫的過程中,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漿細胞只能來自T細胞的增殖、分化B.T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成熟的C.抗體可以進入細胞消滅寄生在其中的新冠病毒D.被呈遞的抗原能刺激輔助性T細胞活化【答案】D【分析】人體體液免疫的部分過程,包括:(1)感應階段:除少數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外,大多數抗原被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吞噬細胞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再由T細胞呈遞給B細胞;(2)反應階段: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3)效應階段:漿細胞分泌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揮免疫效應。【詳解】A、漿細胞能來自B細胞的增殖、分化,也可來自記憶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A錯誤;B、B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T細胞是在胸腺中發育成熟的,B錯誤;C、抗體不可以進入細胞消滅寄生在其中的新冠病毒,抗體只能作用于細胞外的抗原,C錯誤;D、被呈遞的抗原能刺激輔助性T細胞活化,促進其分泌細胞因子,D正確。故選D。10.煙草是以葉片為產品的經濟作物。當煙草長出足夠葉片時打頂(摘去頂部花蕾)是常規田間管理措施,但打頂后側芽會萌動生長,消耗營養,需要多次人工抹芽(摘除側芽)以提高上部葉片的質量,該措施費時費力。可以采取打頂后涂抹生長素的方法替代人工抹芽。科研人員探究打頂后涂抹生長素對煙草上部葉片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右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打頂后涂抹的生長素進入煙草后,可向下運輸B.打頂后的抹芽措施不利于營養物質向上部葉片轉運C.打頂涂抹生長素能建立人工頂端優勢抑制側芽萌發D.打頂后涂抹生長素與不涂抹相比,能增強上部葉片凈光合速率【答案】B【分析】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體現生長素兩重性的典型實例就是頂端優勢,頂端優勢就是頂芽優先生長,側芽生長受到抑制的現象。2、分析圖示:打頂后涂抹生長素后煙草上部葉片的凈光合速率大于打頂后不涂抹生長素的處理組。【詳解】A、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是從形態學上端到形態學下端,生長素涂抹處為形態學上端,因此打頂后涂抹的生長素進入煙草后,可向下運輸,A正確;B、由題意可知,打頂后的抹芽措施是為了提高上部葉片的質量,因此該措施利于營養物質向上部葉片轉運,B錯誤;C、由題意可知,打頂涂抹生長素能抑制側芽萌動,相當于建立人工頂端優勢抑制側芽萌發,C正確;D、由題意和圖示可知,打頂后涂抹生長素與不涂抹相比,能增強上部葉片凈光合速率,D正確。故選B。11.植物的開花、種子的萌發及休眠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一時刻發生的,環境給植物的信號就是所謂的光周期(晝夜的長短),最顯著的就是開花過程。根據開花與光周期的關聯,可以植物分為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下圖是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開花與光周期的關系,根據實驗分析,錯誤的是(
)A.控制開花的因素是持續不斷夜間的長度,而不是日照的長度B.在短日照植物臨近開花季節,夜間照明會使開花時間推遲C.將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數小時,可以使其在夏天開花D.若將實驗植物換成長日照植物,暗期內給予多次閃光,長日照植物會推遲開花【答案】D【分析】據圖分析,短日照植物處于短夜環境不開花,處于長夜環境開花,短日照植物雖然處于長夜環境,但被閃光中斷,則變為短夜環境,故不開花。【詳解】A、據圖可知,控制開花的因素是持續不間斷的黑暗環境,A正確;B、夜間照明使得黑暗環境中斷,變為短夜環境而不開花,因此在短日照植物臨近開花季節,夜間照明會使開花時間推遲,B正確;C、菊花屬短日照植物,在秋季開花,若使其在夏季開花,可每天遮光數小時,使光照時間縮短,C正確;D、若將實驗植物換成長日照植物,則在暗期內給予多次閃光,長日照植物會提前開花,D錯誤。故選D。12.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的調查,合理的是(
)A.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的種群密度時,最好在分布較密集的地方取樣B.計數樣方中的個體數時,需要統計所有邊線上的個體C.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群密度D.可以用標記重捕法調查蚯蚓的種群密度【答案】C【分析】樣方法是適用于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取樣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樣方。調查時樣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1—4平方米;灌木為16—40平方米;喬木和大型灌木為100—200平方米。【詳解】A、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密集的地區取樣會使種群密度增大,應隨機取樣,A錯誤;B、計數樣方中的個體數時,為避免重復計數,一般需要統計左線和上線上的個體,B錯誤;C、取樣器取樣法通常用于調查小型昆蟲等小型動物的種群密度,故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群密度,C正確;D、蚯蚓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所以調查土壤中蚯蚓的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D錯誤。故選C。13.下圖表示種群的各個特征之間的關系(“+”表示增加,“-”表示減少),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為遷入率和遷出率B.丁為年齡組成,每種類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個年齡期C.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調查方法只有標志重捕法D.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答案】D【分析】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不同的種群密度差異很大,同一種群密度在不同條件下也有差異。在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一般多采用標志重捕法(捉放法)。就是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域內,捕捉一定數量的動物個體進行標志,然后放回,經過一個適當時期(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樣本中標志者的比例,估計該區域的種群總數,可計算出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樣方法是適用于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取樣方法。【詳解】A、甲為出生率和遷入率,使種群密度增加,乙為死亡率和遷出率,使種群密度減小,A錯誤;B、丁為年齡組成,每種類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個年齡期,B錯誤;C、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調查方法可以是標志重捕法,也可以用樣方法,C錯誤;D、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不會影響死亡率,D正確。故選D。14.用牛奶瓶培養黑腹果蠅,觀察成蟲數量的變化,結果如下表:時間(天)15913172125293337成蟲數(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結果正確的是A.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生長加快。B.第17-29天,成蟲增長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蟲增長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有關D.第1-37天,成蟲數量成“J”型增長【答案】C【分析】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果蠅成蟲數量在第1天到第37天都在增長,并且增長速率是先快后慢。【詳解】A.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營養豐富、環境條件適宜,A項錯誤;第17-29天,成蟲增長率下降,,B項錯誤;第21-37天,成蟲增長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第37天種群密度達到最大)有關,C項正確;第1-37天,成蟲數量成“S”型增長,D項錯誤;答案選C.15.下列關于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群落中個體數量最多的物種就是優勢物種B.群落的空間結構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研究池塘群落包括研究池塘的范圍和邊界D.森林中的鳥類有垂直分層主要與光照強度有關【答案】C【分析】1、群落的研究內容:群落的范圍和邊界,群落的物種組成即群落的豐富度、優勢種、各個種群的生態位、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等。2、在群落中,有些物種不僅數量很多,它們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也很大,往往占據優勢,即為優勢種。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原來占優勢的物種也可能逐漸失去優勢,甚至從群落中消失。【詳解】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生長有很大的影響的物種為優勢種,不一定是個體數量最多的物種,A錯誤;B、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錯誤;C、研究池塘群落時,主要研究該群落內種群數量(即群落的豐富度)、各種群之間的關系、群落演替情況、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范圍和邊界等方面的內容,C正確;D、植物的垂直分層為鳥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森林中的鳥類有垂直分層主要與植物有關,D錯誤。故選C。16.下列關于“生態位”的敘述,正確的是(
)A.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要研究其種群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等特征B.兩個物種生態位近似會導致種內競爭激烈,使種群承受較強的自然選擇壓力C.競爭生態位的結果必然是種群生態位發生分化,減少了競爭關系,最終長期共存D.種群中每種生物都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答案】D【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詳解】A、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A錯誤;B、兩個物種生態位近似,它們利用環境資源的相似度高,會導致種間競爭激烈,使種群承受較強的自然選擇壓力,B錯誤;C、競爭生態位的結果必然是種群生態位發生分化,增大了競爭關系,最終不一定能長期共存,C錯誤;D、種群中每種生物都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對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D正確。故選D。17.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同學進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確的是(
)A.將適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B.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必須設置空白對照排除無關變量對實驗的干擾C.振蕩使酵母菌在錐形瓶中分布均勻后,再用滴管吸取適量培養液至血細胞計數板上,然后蓋上蓋玻片D.將酵母菌培養液加到血球計數板計數室后,立即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中央觀察、計數【答案】A【分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體培養基來培養,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情況與培養液中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有關,我們可以根據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和時間為坐標軸做曲線,從而掌握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2)利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是一種常用的細胞計數法,這種方法可以直接測定樣品中全部的細胞數目,所以一般用于單細胞微生物數量的測定,由于血球計數板上的計數室蓋上蓋玻片后的容積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數目來計算單位體積的細胞的總數目。【詳解】A、將適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能進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確;B、探究酵母菌數量變化,自變量是時間,因變量是酵母菌數量,該實驗不用設置空白對照,酵母菌培養時間相互對照即可,B錯誤;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時,應先放置蓋玻片,在蓋玻片的邊緣滴加培養液,待培養液從邊緣處自行滲入計數室,吸去多余培養液,再進行計數,C錯誤;D、將酵母菌培養液加到血球計數板計數室后,靜置后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中央觀察、計數,D錯誤。故選A。18.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燒后植被演替的過程如下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火燒跡地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圖中各階段的群落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C.草本、灌木、喬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一致D.在演替階段④的群落中占優勢的物種是草本植物【答案】B【分析】分析圖示可知:發生中度火災后,草本和灌木的物種數下降后相對穩定,而喬木的物種數先上升后降低,再相對穩定。【詳解】A、火燒前原來是有植被覆蓋的,火燒后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所以發生的是次生演替,A錯誤;B、每個群落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正確;C、草本和灌木的豐富度變化一致,都是減少,而喬木豐富度的變化先是增加后是減少至穩定,因此草本、灌木與喬木的豐富度變化趨勢并不完全相同,C錯誤;D、從圖中可知,在針葉林群落中草本的物種數最多,但物種數多的不一定是優勢種,由于喬木與灌木、草本競爭中更具有優勢,因此在針葉林群落中的優勢種是喬木,D錯誤。故選B。19.稻—萍—鴨共作是一種新興的生態農業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紅萍(滿江紅)適生于蔭蔽環境,可作為鴨子的飼料,鴨子能吃有害昆蟲并供肥,促進水稻生長,對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態系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與普通稻田生態系統相比更復雜 B.鴨子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紅萍、鴨子和有害昆蟲組成 D.水稻和紅萍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有稻→有害昆蟲→鴨、紅萍→鴨。【詳解】A、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多,營養結構更復雜,A正確;B、由題意分析科可知,在稻-鴨-萍共作這種生態農業模式中存在兩條食物鏈:稻→有害昆蟲→鴨、紅萍→鴨,所以鴨子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B正確;C、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以該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紅萍和鴨子和有害昆蟲以外,還應該包括其它生物,如分解者,C錯誤;D、水生植物紅萍(滿江紅)適于蔭蔽環境,其與水稻分層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確。故選C。20.IFN-I是機體被病毒感染后產生的一類干擾素,具有廣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療。研究人員對新冠患者的病情與IFN-I的相關性進行了3項獨立的研究,結果如下。研究①:危重癥患者的血清中檢測不到或僅有微量IFN-I,輕癥患者血清中能檢測到IFN-I。研究②:10.2%的危重癥患者體內檢測到抗IFN-I的抗體,血清中檢測不到IFN-I。輕癥患者血清中未檢測到該種抗體,血清中檢測到IFN-I。研究③:3.5%危重癥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關基因缺陷,血清中檢測不到IFN-I。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癥患者不能用IFN-I治療B.研究③中3.5%的危重癥患者同時還患有自身免疫病C.部分危重癥患者的生理指標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D.結果提示測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對癥治療新冠患者【答案】B【分析】1、新冠肺炎是一種呼吸道(病毒性)傳染病;從傳染病角度說,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2、免疫系統的組成: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第二道防線:體液殺菌物質、吞噬細胞;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由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組成。【詳解】A、由題意可知,10.2%的危重癥患者體內存在抗IFN-I的抗體,血清中檢測不到IFN-I,不能用IFN-I治療,A正確;B、由題意可知,3.5%危重癥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關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I,而不是自身免疫造成的,B錯誤;C、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癥患者的血清中檢測不到或僅有微量IFN-I,所以部分危重癥患者的生理指標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C正確;D、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I的含量可以用來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測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對癥治療新冠患者,D正確。故選B。二、綜合題21.關于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的發病機制,現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樣蛋白(Aβ)假說。該假說認為Aβ從神經元中“漏出”,在細胞外沉積的Aβ會引起周圍的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神經纖維纏結。回答下列問題:(1)Aβ從神經元中“漏出”可能會引起周圍的神經元內的乙酰膽堿(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量(填“變少”、“不變”或“變多”),從而使患者記憶出現障礙。AD患者神經系統不興奮與機體缺少激素的情況很相似。(2)AD患者伴有神經纖維纏結這一異常細胞狀態,會中斷興奮傳導。若纏結點在圖中d點,在下圖中箭頭處進行刺激,處(填a、b或c)可檢測到膜電位變化。
(3)AD患者會出現大量記憶性神經元數目減少的現象,據研究是由體液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引起的,這屬于機體(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特異性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執行功能的結果。(4)向患者體內注射抗Aβ的抗體是治療AD的方法之一,其治療原理是。【答案】(1)變少甲狀腺(2)a、b(3)非特異性免疫(4)抗Aβ的抗體與Aβ特異性結合,形成的復合物被巨噬細胞吞噬,減少Aβ的沉積,降低Aβ對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分析】1、根據題意分析可知:AD病人的神經細胞外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后,會損傷周圍的神經細胞的細胞膜和線粒體膜,導致神經細胞受損,不能正常傳導興奮而發病。2、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為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方向和膜內側的電流傳導方向一致,與膜外側的電流傳導方向相反,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神經遞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因此興奮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信號由電信號轉變為化學信號再轉變為電信號。【詳解】(1)由于Aβ從神經元中“漏出”,在細胞外沉積,進而引起周圍的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神經纖維纏結,所以導致周圍的神經元內的乙酰膽堿(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量變少,甲狀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而AD患者神經系統不興奮與缺少甲狀腺激素的情況類似。(2)纏結點在圖中d點,則興奮不能有d傳到從c點,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雙向傳導的,所以興奮的地方有a點和b點,能夠檢測到電位變化。(3)吞噬細胞處理細胞屬于非特異性免疫。(4)抗Aβ的抗體與Aβ特異性結合,減少Aβ的沉積,降低Aβ對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損傷,所以可以向患者體內注射抗Aβ的抗體是治療AD。22.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公共性疾病之一,其中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引起。常規的治療方法是注射外源胰島素,最近科學家發明了通過鼻孔吸入胰島素的噴劑治療方法。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I型糖尿病的常規治療方法是注射外源胰島素,但胰島素不能口服,原因是;現發明的吸入式胰島素噴劑是把胰島素粉末化或霧化,隨吸氣由鼻腔經氣管到達肺部的胰島素是大分子物質,其進入肺泡上皮細胞體現細胞膜在結構上具有的特點,然后進入周圍的毛細血管中,經體液運輸并作用于全身。(2)為探究吸入式胰島素和注射式胰島素對血糖濃度的影響,某研究小組以生理狀況相同的小鼠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①將小鼠隨機分成兩組并分別注射等量的,②一組用注射式胰島素處理,另一組用處理,③。④收集結果數據并分析,結果如右圖所示:
據圖分析,吸入式胰島素治療與注射式胰島素治療相比較,其優點有(寫出一點即可)。【答案】(1)胰島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若口服會被人體內的消化酶分解一定的流動性(2)一定濃度的葡萄糖溶液等量且濃度相同的吸入式胰島素噴劑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小鼠的血糖濃度用吸入式胰島素處理的小鼠,血糖濃度下降較快,恢復較快,治療方便【分析】胰島素是唯一能夠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通過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氧化分解;促進合成肝糖原、肌糖原;促進葡萄糖轉變為非糖物質(加速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從而使血糖濃度降低。根據題干分析可知,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引起,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島B細胞的抗體,該抗體攻擊胰島B細胞,使其受損分泌胰島素減少,說明Ⅰ型糖尿病是一種針對胰島B細胞的自身免疫病。【詳解】(1)胰島素的本質為蛋白質,若口服會被消化道內的消化酶分解。胰島素是大分子物質,其進入肺泡上皮細胞為胞吞,體現細胞膜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特點。(2)①實驗目的是探究吸入式胰島素和注射式胰島素對血糖濃度的影響。所以自變量是胰島素的給藥方式,因變量可以測定血糖濃度變化;因此將小鼠隨機分成兩組并注射等量的一定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使小鼠成為高血糖狀態,一組用注射式胰島素處理,②另一組用等量且相同濃度的吸入式胰島素處理;③一段時間后檢測小鼠血糖濃度的變化。④從圖中可以看出,用吸入式胰島素處理的小鼠,血糖濃度下降較快,恢復較快,治療方便。23.請閱讀下文,回答以下兩題。大樹杜鵑是一種集中分布于我國云南高黎貢山山區的高大喬木。現存約3000株,其中騰沖縣有1171株,主要集中于海拔2100~2900m的原始森林中。它的分布范圍很小,很難引種到其他地方,是瀕危物種。大樹杜鵑幼齡樹(胸徑≤5cm)有582株,占總數的32.92%,中齡樹(5cm≤胸徑≤20cm)有606株,占總數的34.22%,大樹杜鵑種群數量將趨于穩定。由于老齡樹的退化死亡、幼齡樹成長,種群出現新老更替現象。但在原始森林中,喬木上層較密、林間郁閉度大,透光少,幼齡樹存活率較低,同時,中齡樹種間競爭力弱,整個種群植株長勢一般,開花量少。加之周圍速生樹種的生長,對資源的爭奪較為激烈。大樹杜鵑林下凋落物厚,種子難以散布到土壤基質層,因此在自然環境中發芽率很低。大樹杜鵑適應于土質疏松、P和K含量較高的黃棕壤。在適宜的條件下自然發芽率可達86%,但人工育苗困難大、時間長,很難見到開花現象。另外,大樹杜鵑不耐低溫,溫度低于-2℃時,植株極易出現死亡現象。現存大樹杜鵑資源已進行就地保護,但其效果甚微,當前首要的是進行森林撫育,清理大樹杜鵑周圍速生樹種及枯枝,尤其是拓寬幼齡樹種的生長空間,其次人工補充營養,促其滿樹繁花。大樹杜鵑遷地保護困難大,引種馴化很難取得成功,而育種研究是種質資源保存的一種途徑,可通過人工繁殖培育成苗后再回歸山林。(1)據上文可知,影響大樹杜鵑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至少寫出兩種),生物因素可能有。(至少寫出兩種)(2)科研人員判定大樹杜鵑種群數量將趨于穩定,提出該判定的依據是。(3)有人建議,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以提高大樹杜鵑的種子發芽率,促進種群數量增長。有人不支持這一做法,認為清除掉落物可能會減弱作用,從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4)由于大樹杜鵑植株高大、花大而艷麗,很有觀賞價值,因此存在人為破壞的風險。你對大樹杜鵑有哪
些保護建議?。24.某興趣小組的同學想利用植物激素提高大樹杜鵑種子的萌發率,得到如下結果:赤霉素(mg/L)初始萌發時間(d)平均萌發時間(d)最終萌發時間(d)09.6713.6484.671008.0010.6887.332007.0010.3588.675007.009.1895.3310006.678.0596.00表1赤霉素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的影響細胞分裂素(mg/L)初始萌發時間(d)平均萌發時間(d)最終萌發時間(d)09.6713.6484.6759.3314.8183.33109.3316.0982.672010.3315.1588.67509.6715.0778.67表2細胞分裂素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的影響(5)據表1推測,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率低的原因可能是種子萌發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支持該推測的理由是;隨著萌發時間的延長,外源補充的赤霉素可能導致總量增加,對種子萌發起作用。(6)據表1和表2可知,各組處理中,選用(寫出激素名稱和濃度)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的促進作用更好,原因是。(7)該興趣小組的同學想繼續研究提高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率,請提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答案】(1)光照、溫度、水分、土壤基質、凋落物種內競爭、傳粉動物、土壤微生物、人類活動、周圍速生樹種(2)據幼齡樹、中齡樹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齡樹占比約為32.86%,故3個年齡段樹的比例接近1:1:1,該種群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建立自然保護區;禁止買賣;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或幼苗移栽的研究,提高種群繁殖
力;尋找大樹杜鵑的近緣種,找到適合的砧木,嘗試嫁接等無性繁殖方式;研究大樹杜鵑的傳粉動物種類,
提高授粉結實率(合理即可)(5)不足(較少)隨赤霉素處理濃度增加,初始萌發天數縮短抑制(6)50mg/L細胞分裂素該處理使大樹杜鵑萌發的天數縮短最多(7)探究凋落物厚度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率的影響;探究土壤基質種類對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率的影響;探究提
高大樹杜鵑種子萌發率所施用的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最適配比(合理即可)【分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了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詳解】(1)大樹杜鵑為植物,影響植物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另據題干信息“凋落物厚,種子難以散布到土壤基質層,因此在自然環境中發芽率很低”及“周圍速生樹種的生長,對資源的爭奪較為激烈”等可推測溫度、水分、土壤基質、凋落物也是影響其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由于大樹杜鵑生存環境中不止有其自身,其種群內部存在競爭,還包括其它多種生物,與其他物種之間也存在競爭,故影響其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可能是種內競爭、傳粉動物、土壤微生物、人類活動、周圍速生樹種。(2)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據題干信息“大樹杜鵑幼齡樹(胸徑≤5cm)有582株,占總數的32.92%,中齡樹(5cm≤胸徑≤20cm)有606株,占總數的34.22%”,據幼齡樹、中齡樹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齡樹占比約為32.86%,故3個年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B36-T1761-2023-草珊瑚實生苗質量分級標準-江西省
- DB36-T1681-2022-贛雜棉0906直播栽培技術規程-江西省
- DB36-T1854-2023-首席質量官評價規范-江西省
- 第20課-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 護理操作50項標準流程
- 多動癥患兒護理要點
- 計算機二級Msoffice考試的應試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公務員考試行測數學運算實戰模擬與解題技巧卷
-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 2025年社區服務管理師考試模擬試題:社區服務規劃與實施案例分析集錦
- 杭州市2025年中考作文《勇敢自信》寫作策略與范文
- 起重機司機(限橋式)Q2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資格鑒定參考試題(附答案)
- 熱點主題作文寫作指導:古樸與時尚(審題指導與例文)
- 河南省洛陽市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模英語試卷(原卷)
- 2025年入團考試各科目試題及答案分析
- 電網工程設備材料信息參考價2025年第一季度
- 成都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2025年社會公開招聘(1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上海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試模擬測試
- 江蘇南京茉莉環境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5
- 吸氧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 針刺傷預防與處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