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開題報告_第1頁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開題報告_第2頁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開題報告_第3頁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開題報告_第4頁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目錄1.選題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義 11.1選題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義 22本課題研究領域國內外動態及發展趨勢 32.1調匝式消弧線圈 42.2調氣隙式消弧線圈 42.3直流偏磁式消弧線圈 42.4磁閥式消弧線圈 42.5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可控消弧線圈 42.6調容式消弧線圈研究選題的提出 43本課題擬采取的研究方案 53.1消弧線圈的整定原則 53.2電容電流的測量 63.2.1最大位移電壓法 63.2.2兩點法 63.2.3改進的方法 73.3電網脫諧度的計算 83.4消弧線圈的選擇 84論文完成的任務 95本設計預期達到的目標 96論文的工作量 107經費的來源 108時間安排 109參考文獻 10第1頁共11頁調容式自動調諧消弧裝置與研究1.選題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義1.1選題的背景電力系統中性點運行方式的確定涉及到供電可靠性、過電壓與絕緣配合、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正確動作、通訊干擾、系統穩定等許多問題,因此近幾十年來,電力系統中性點運行方式的研究和應用,一直是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問題。中性點不接地系統因在發生單相接地時,線電壓不變,對接于電網中的三相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沒有影響,在3~66Kv系統得到廣泛運用。但隨著電網的發展,變配電網中電纜增多及加長,發生單相接地時,電容電流增大,由此引起的弧光過電壓問題也日益嚴重,直接威脅著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德國工程師彼得生(W.Petersen)1916年首次提出并應用消弧線圈接地又稱諧振接地來解決上述問題[1]。此后,消弧線圈的研究和應用得到廣泛的重視和加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法國電力公司從安全效果和供電質量兩個方面經過周密考慮后將中壓電網的中性點全部改用諧振接地方式。德國是消弧線圈的故鄉,起初,包括220Kv的高壓電網在內,中性點一律采用消弧線圈接地方式。現在,德國和周邊的丹麥、比利時、盧森堡和奧地利等諸國的中壓電網、東歐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以及獨聯體的歐洲諸國的中壓電網,依舊和蘇聯當時一樣中性點采用諧振接地方式[2]。我國也于八十年代將消弧線圈應用于中壓電網,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運行經驗表明,采用諧振接地方式可顯著提高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我國,地面6~35kV的中低壓電網普遍采用小電流接地方式。優點在于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不形成短路回路,只在系統中產生較小的零序電流,三相線電壓依然對稱,不影響三相對稱負載的正常工作,所以不必立即跳閘,可以帶故障繼續運行1~2小時。但是小電流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后,非接地相對地的電壓升高至線電壓,這對單相運行設備是不允許的,同時,間歇性電弧接地會產生弧光過電壓[3,4],可能會損壞其絕緣,引發嚴重的相間故障。所以,我國電力部門有關規程規定[5],小電流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雖不必立即跳閘,但帶單相接地故障運行的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所以,當系統出現單相接地故障后,應設法使接地故障消除,在不能消除的情況下,應盡快的找出故障的線路,在進行必要的負荷轉移后,人為地將故障點從系統中切除。小電流接地系統中,主要是中性點不接地和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兩種形式。中性點不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流過接地點的電流為系統對地分布電容的電流,其大小與本電壓等級、電網規模的大小及線路的結構相關,當電網規模較大或電纜線路較多時,接地電容電流就可能比較大,如果該電流大至一定程度時,就可能形成間歇性電弧,如果不切斷電源,電弧就不會熄滅,可能使許多本屬于瞬時性的接地故障發展成為永久性的接地故障,有可能造成故障設備燒毀、同時引發相間短路等嚴重的情況。安裝消弧線圈可以使接地點的基波電容電流減小,有利于故障點電弧的自行熄滅,可使故障點的危害程度降低。過去,我國曾規定[4,5,6]:35kV電網電容電流超過10A,10k電網電容電流超過20A,6kV電網電容電流超過30A時,應該裝設消弧線圈。但近年來逐步形成的共識是:不論電壓等級大小,只要系統的電容電流超過10A時,就應該考慮加裝消弧線圈。1.2研究的意義從本質上講,消弧線圈就是接于電網中性點與大地之間的可變電感線圈,其作用就是在電網發生單相接地時,產生一個可變的感性電流,來補償電網分布電容產生的接地容性電流,使流入接地點的殘流值減小到電弧自行熄滅的程度。根據消弧線圈產生的感性電流與電網自身的容性電流大小關系的不同,消弧線圈的狀態有欠補償、過補償、全補償三種工作模式。在欠補償方式下,消弧線圈所提供的感性電流小于電網的電容電流,單相接地時接地點處仍然有一個容性的電流從大地流向線路;過補償方式,感性電流大于容性電流,此時在接地點的電流具有感性的性質;全補償時感性流與容性電流相等,使接地點僅剩下量值很小的有功電流和諧波分量。從減小接地點的殘流、有利于電弧熄滅的角度看,全補償效果最好。但是,電網的結構及運行方式是不斷變化的,系統分布電容電流并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量,所以要實現全補償,消弧線圈必須采用可變電感,自動實時跟蹤系統的電容電流,在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自動調節電感量,使產生的感性電流始終與容性電流相等,即消弧線圈的自跟蹤補償。自動跟蹤補償實質上是一種自適應的補償方法,根據實時監測電網電容電流大小,自動調節消弧線圈產生的感性電流,使兩者處于平衡狀態,從而使流過接地點的剩余殘流值減小到使電弧不能維持、自動熄滅的程度。當瞬時性故障時,電弧熄滅后,電網自動恢復正常。對永久性的故障,雖然不能自動恢復正常,但由于已使接地點的電流很小,故障電弧已不能維持,不會出現弧光接地過電壓、燒毀接地點設備等嚴重的情況,接地故障的危害程度大為降低。消弧線圈也經歷了由固定消弧線圈補償到自動調諧補償的發展。隨著配電網的迅速發展,系統運行方式的多變,固定消弧線圈補償因其存在的缺點已不能適應電網的要求。因此,近年來自動補償消弧裝置成為研究的熱點,多種形式的消弧裝置研制并應用于電力系統。目前自動調諧消弧裝置主要有調匝式、調氣隙式、調容式、直流助磁式包括偏磁式和磁閥式、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還有其它的一些類型。本課題討論的調容式消弧線圈具有結構簡單、裝置成套化、無油化、無諧波污染且控制簡單等優點。當系統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時,流經消弧線圈的感性電流可抵消系統電容電流,使故障點電流減小。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為使消弧線圈的感性電流能最大限度地補償電容電流,應調節消弧線圈的電感量至某一數值,使之和系統對地電容處于并聯諧振狀態[7];而當系統正常運行時,應調節消弧線圈電感量偏離該數值,以避免消弧線圈和系統對地電容發生串聯諧振,保證中性點位移電壓不越限(規程規定應小于0.15倍的額定相電壓。為了滿足系統在正常運行時和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對消弧線圈電感量調節的不同要求,消弧線圈電感量必需進行調節。傳統手動調節的消弧線圈,不能實時測量電網對地電容和中性點位移電壓;消弧線圈檔位須離線調節,補償精度低,限制中性點過電壓能力差,同時自動化程度低,完全不具備變電站自動化的要求[8]。因此,在配電網中迫切需要一種能自動跟蹤電網對地電容變化的消弧補償裝置。隨著電力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智能化的消弧補償裝置研究迎來新的契機,它能夠在正常運行時對電網對地容性電流進行自動測量,跟蹤電網的運行狀態,智能識別出單相接地故障后,快速調節消弧線圈的電感量,實現對地容性電流的完全補償,從而使接地電弧自行熄滅,因此對提高配電網供電安全可靠性、減小設備損壞、消除鐵磁諧振和保護運行人員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9]。2本課題的國內外動態及發展趨勢電力系統的中性點運行方式主要有中性點不接地,中性點經阻抗接地,中性點直接接地三種方式[10-13]。在中性點不接地的系統中,當發生單相接地時,線電壓不變,對三相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無影響。因此,這種中性點運行方式供電可靠性較高,在3~66kV系統中廣泛采用。但隨著配電網的擴大,工業企業中變配電網中電纜增多、加長,尤其是近幾年交聯電纜增多,使用電網的對地電容電流大幅上升,不少6~10kV配電網的單相接地電容電流己達50A,當發生單相接地時故障點的電弧不能自行熄滅,有可能產生穩定的或間歇性弧光過電壓,對系統中的絕緣薄弱部分構成威脅,易發生由于對地電容電流過大而使電纜放炮,開關絕緣子爆炸等事故,從而影響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4-16]。因此,《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規定:當3~10kV不直接連接發電機的系統和35kV、66kv系統,當單相接地電容電流超過下列數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條件下運行時,應采用消弧線圈接地方式:(1)對3~10kV鋼筋混凝土或金屬桿塔的架空線路構成的系統和所有35kV、66kV系統,10A。(2)對3~10kV非鋼筋混凝土或非金屬桿塔的架空線路構成的系統,當電壓為:3kV、6kV時,30A;10kV時,20A。對3~10kV電纜線路構成的系統,30A。為保證供電的可靠性,中壓系統3~66kV電網的中性點一般采用中性點不接地方式。當單相接地電容電流大于一定值時,為減小殘流,抑制弧光過電壓,采用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方式[17,18]。在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電網中,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利用消弧線圈提供電感電流補償接地點的電容電流,使殘流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達到熄滅電弧的目的[19]。消弧線圈經歷了由老式固定消弧線圈補償到自動調諧補償的發展。隨著配電網的迅速發展,系統運行方式的多變,固定消弧線圈補償因其存在的缺點已不能適應電網的要求。因此,近年來自動補償消弧裝置成為研究的熱點,多種形式的消弧裝置研制并應用于電力系統。目前自動調諧消弧裝置主要有調匝式、調氣隙式、調容式、直流助磁式(包括偏磁式和磁閥式)、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等等[20,21-27]。2.1調匝式消弧線圈調匝式消弧線圈配有多檔有載開關和阻尼電阻,通過改變繞組的匝數來改變電感,由于電感量與繞組匝數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這種消弧繞組的分接頭與有載分接開關相聯,即可實現電感調節。但繞組匝數是分級分檔的,所以電感電流不能連續調節。調匝式解決了老式消弧線圈諧振或遠離諧振點而殘流大等缺點,但由于檔位(一般不超過16檔)的限制,級間殘流仍較大,調流精度也不高,調流范圍為50~100%額定電流之間。2.2調氣隙式消弧線圈調氣隙式消弧線圈配有阻尼電阻,利用電動機驅動傳動機構帶動鐵芯上下調節鐵芯氣隙從而改變磁導率而改變繞組電感,以達到最大位移電壓,實現電感電流的連續調節。但這種方式需采用精密的機械傳動機構,且響應速度慢,噪聲大,易產生機械動作失靈。2.3直流偏磁式消弧線圈直流偏磁式消弧線圈在零序電壓或外加可控直流電源作用下利用晶閘管觸發角來控制磁飽和程度以實現調感來控制殘流。具有電感電流連續可調,響應速度快等優點,但消弧線圈使用強勵磁會使其補償電流波形畸變,反而增大了殘流。2.4磁閥式消弧線圈磁閥式消弧線圈也屬直流助磁類型,但磁閥式消弧線圈的直流是利用電網電壓本身經繞組自耦變壓后由晶閘管整流獲得,工作繞組與控制繞組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減少損耗,簡化結構,利用直流控制鐵芯的磁飽和度達到平滑調節補償電流的目的。2.5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可控消弧線圈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可控消弧線圈其結構與普通變壓器一樣,具有高壓繞組和低壓繞組,芯柱無氣隙,結構簡單。高壓繞組即工作繞組,低壓繞組即控制繞組由兩個反并聯的晶閘管組成。通過調節晶閘管的觸發控制角來調節繞組中的短路電流,從而實現電抗值的可控調節。補償電流可在0~100%額定電流之間無級調節。因無阻尼電阻的投切,可快速退出補償。2.6調容式消弧線圈研究選題的提出基本原理如圖2.1所示,消弧線圈通過二次繞組上并聯不同容量的電容器來改變其一次側的等值電感量。電容器的投切通過控制串聯的雙向可控硅開關的通斷來實現。根據電網對地電容電流的測量,選擇不同容量的電容器組合,調節線圈電感,實現系統動態調諧,通過系統脫諧度的調節,保證系統在正常運行時中性點位移電壓小于15%,而且,可控硅選擇在接近零電壓的投入電容器,避免投切時的過電壓和合閘涌流問題,同時也大大減小了系統功耗,通過串聯的電感,遏制消弧線圈開關動作時產生的諧波干擾問題。圖2.1可控硅投切電容式消弧線圈的基本原理該系統采用DSP處理器控制可控硅開關投切,其響應速度快,可達毫秒級,可靠性高,承受電壓大,使用壽命長;采用隨調式調節方法,可不裝阻尼電阻,節省投資;采用微控制器技術,可以準確計算電容電流,準確控制補償;調節范圍寬,裝置成套化,便于小電流接地選線;無油化,無諧波污染等問題,該系統特別適合于發展中的補償電網,可避免重復投資,所以,調容式自動消弧線圈是現在較理想的有較好前景的補償裝置。3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控制策略3.1消弧線圈的整定原則①在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消弧線圈調整到諧振補償檔位附近。這樣,流過故障點的殘流小,殘流越小,接地電弧的危害也越小,電弧的熄滅也越容易。②系統正常運行,中性點對地電壓應低于系統相電壓的15%。即消弧線圈處于遠離諧振點檔位,這就需要系統實時跟蹤系統的對地電容電流的測量。在同時滿足故障點殘流和中性點位移電壓允許的條件下,過補償和欠補償對滅弧的影響是差不多的。但是,欠補償運行時,如果網絡因故障或正常切除部分線路時,可能會導致串聯諧振,產生危險的過電壓。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宜采用欠補償的運行方式,而應采用過補償的運行方式。本課題所設計的消弧補償裝置是利用DSP2812實現的,它可以實現對電網的自動調諧,即:間隔自動檢測電網的運行狀態,實時跟蹤計算電網對地電容電流和電網的脫諧度,控制可控硅開關電路,使消弧線圈工作在過補償狀態,其間隔時間是現場操作人員根據具體要求設定輸入;當電網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迅速調整消弧線圈的電抗值,使電網的脫諧度接近于零,殘流小于1A。3.2電容電流的測量系統的對地電容電流,是電力系統的重要參數之一。測量電容電流的方法[28-32]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直接法是使線路接地,直接測量接地電容電流,此方法操作及接線復雜,而且有可能危及非接地相絕緣薄弱處的絕緣造成兩相異地短路,對操作人員與配電系統都不安全,因而一般很少采用。目前廣泛采用的是間接法,即在線路上外加一個電容,測量電壓的變化,從而間接計算出電容電流值。這種方法雖然能較準確地測量電容電流值,但測量時需要與一次側接觸、受工作環境的限制、人及設備安全仍得不到保證;要涉及到一次回路、準備工作時間長、工作效率低。3.2.1最大位移電壓法: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式,當失諧度v=0時,系統位移電壓最大,此時,據此可求出系統對地電容。在實際測量過程中,消弧線圈必須不斷的試探性調節,比便找到使中性點電位最大的檔位,求出線路容抗。此方法適合電感能連續調節的消弧線圈,測量原理保證了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對電感不能連續調節的消弧線圈無法保證其可靠的測量精度。另外,在測量過程中必然引起中性點電壓過高,所以在測量時一般必須投入限壓電阻,防止測量過程中引起過電壓事故。3.2.2兩點法:如圖3.1所示[33]基于DSP控制的調容式電容式消弧線圈,使用的是一種間接測量接地電容電流的方法,即調節投切電容的檔位來改變中性點的電壓和消弧線圈中的電流,從消弧線圈的低壓側采集數據并計算得出系統對地電容電流。圖3.1諧振接地電網零序等值電路圖(不帶阻尼電阻)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應用時調節消弧線圈至某一檔,測得中性點位移電壓,再調節消弧線圈至相鄰檔位,測得中性點位移電壓,假定調檔過程中不變,在關聯參考方向下,則有(3.1)(3.1)若采用標量形式,則可建立方程組:(3.2)(3.2)(3.3)(3.3)可得。如果消弧線圈提供了為各檔位相應的電流值,(以為基準),則上式可以變為(3.4)(3.4)式中、、、分別是兩種投切檔位下中性點偏移電壓值和消弧線圈中流過的電流有效值。(3.4)式中,如果電容器兩種投切狀態比較接近時,、和、兩組數據也會比較接近,在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很多位數的有效數字將會損失,除非這兩種狀態的差別比較大;同時,這個方法在操作時也有很大的缺點:實時的測量使得開關頻繁動作,既減少了開關的使用壽命,又影響了消弧線圈的補償效果;而且無法將測量周期壓縮至很短,系統接地電容發生變化時,不能及時發現,不能實現最佳補償。3.2.3改進的方法[33]:如圖3.2所示圖3.2電網零序等值電路圖忽略系統阻尼作用,有(3.5)(3.5)(3.6)(3.6)其中的值是消弧線圈不投入時,由電壓互感器的開口三角側得到,和為投入消弧線圈之后某一狀態下的中性點電壓值和流過消弧線圈中的電流值。通過對、、的實時測量,即可算出系統對地電容電流的大小。這種算法的優點是測量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多次調擋操作,減少了開關操作次數,而且測量周期短,有效提高了消弧線圈的調諧速度。3.3電網脫諧度的計算測量電容電流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計算系統的脫諧度。脫諧度反映的就是消弧線圈內的電感電流對三相電容電流的補償程度。以往的控制方法都是要進一步測量消弧線圈中的電流大小來計算脫諧度,而在本課題所提出的方法中,由于消弧線圈各檔的電感值都已固定,因此可以直接通過晶閘管的投切位置來得出消弧線圈的等效電感值,那么系統的脫諧度可以由下式直接求得:(3.7)(3.7)式中即消弧線圈的等效阻抗,為三相全電容等效阻抗,可由測得的電容電流求得。在實際運用中,上面的消弧線圈各檔的等效電感值直接對應于其補償電流的大小,因此我們在設計程序的時候,直接將各檔所補償的電流制成表格:然后再通過外圍電路測量然后求得電網的脫諧度(3.8)(3.8)3.4消弧線圈的選擇(1)消弧線圈伏安特性對補償效果的影響[2,3,4]消弧線圈的伏安特性直接影響到單相經過度電阻接地時的補償效果,是消弧線圈極為重要的一個參數。只有在消弧線圈伏安特性為線性時,補償電流才與中性點電壓成正比。如果消弧線圈的伏安特性為非線性,則僅在線路發生單相金屬性接地時,中性點電壓才接近于消弧線圈的額定工作電壓,實際補償電流才能達到理論補償電流值;當線路經過渡電阻接地時,中性點電壓偏離消弧線圈的額定工作電壓,此時,實際補償電流已不是理論補償電流值。所以,伏安特性是選擇消弧線圈的首要前提。(2)要求消弧線圈的響應速度快消弧線圈的響應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參數。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是利用消弧線圈的快速響應將弧光抑制在起弧的一瞬間,這就要求消弧控制系統具有極快的響應速度。一般要求消弧控制系統應能在幾毫秒內做出響應。(3)自動跟蹤補償效果好為提高消弧線圈的動作可靠性,減輕操作人員的負擔,選用有良好自動跟蹤補償效果的消弧線圈可以對系統運行帶來諸多方便,適合無人值守變電所,顯著提高電網的供電連續性。可以看出,選取一種調節響應迅速快、伏安特性線性度良好的連續可調的消弧線圈,是實現消弧線圈自動調諧原理的前提條件。而調容式消弧消弧線圈滿足上述要求。4論文完成的任務1、對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進行較詳細的分析。分析分布電容對電網運行的影響;中性點絕緣系統單相接地時的電容電流;中性點絕緣系統正常運行時的中性點位移電壓;消弧線圈接地系統正常運行及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的情況分析。2、對調容式消弧線圈的等效電路進行了分析,給出了等效電路圖,分析其運行原理。此外,設計了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樣機及其電容器組、可控硅及其附屬裝置進行選擇等。最后,設計了以DSP為核心處理器的控制電路及其相應的硬件在實驗室進行了整個實驗結論的驗證。3、確定了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控制策略。根據規程確定了消弧線圈的整定原則,并對在實現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確定控制方法,包括電容電流的計算方法、故障的恢復、投切控制等。最后得出了控制裝置的硬件框圖和軟件流程。4、對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控制裝置進行了設計,包括硬件設計和軟件編程。5本設計預期達到的目標論文分析自動跟蹤消弧補償接地系統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自動跟蹤的消弧補償裝置的優缺點,進而引出了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概念。對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電網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詳細分析了以下四個問題:(1)分布電容對電網運行的影響;(2)中性點絕緣系統單相接地時的電容電流;(3)中性點絕緣系統正常運行時的中性點位移電壓;對消弧線圈的三大作用做了詳細的說明。對調容式消弧線圈,接地變壓器的等效電路進行了分析,并對其運行原理進行了分析。此外,對調容式式消弧線圈的樣機進行了設計,電容器組的選擇計算,雙向可控硅開關及其附屬裝置的選擇。在基于DSP2812的CCS環境下進行了實驗論證。確定了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控制策略。根據規程確定了消弧線圈的整定原則,對于實現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確定控制方法,包括電容電流的計算方法等。最后得出了控制裝置的硬件框圖和軟件流程。對調容式消弧線圈的控制裝置進行了設計,包括硬件設計和軟件編程。6論文的工作量首先搜集論文相關的文獻,了解消弧裝置的相關理論,通過對調容式消弧線圈原理的分析,進行軟件編程和硬件設計,實現相關的功能,最后撰寫論文完成畢業設計。7經費的來源由研究生經費提供。8時間安排(1)2011-9—2011-10了解調容式消弧線圈的基本知識。(2)2011-11—2012-2設計硬件電路(3)2011-3—2011-7編寫程序。(4)2011-7—2011-10進行系統調試和正確性驗證。(5)2011-10—2011-12撰寫畢業論文。9參考文獻[1]王合貞,高壓并聯電容器無功補償實用技術,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8108-11278-84[2]要換年,曹梅月.電力系統諧振接地[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2).[3]電力系統內部過電壓保護及實例分析,平紹勛,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6,70,165[4]電力系統中性點接地方式及運行分析,平紹勛等,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71,181,188,192,203~207[5]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增訂版)賀家李宋次矩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58,64~65,68~71[6]高電壓技術吳廣寧等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243[7]LianHongbo,YangYihan,ZhuXunkai.ResearchontheCompensateonModeandNewPrincipal-auxiliaryArcSuppressionCoilintheResonantGroundedSystem.InternationalConferenceanPowerSystemTechnology——POWERCONSingapore:2004.723~728[8]張常全,趙裕民.老式消弧線圈存在的問題及改造的必要性.電網技術,2001,25(5):69~62[9]車曉濤,王磊,付育穎等.自動跟蹤消弧補償系統綜述.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廣西:廣西大學,2005.1107~1110[10]陳曉科,徐玉琴,杜丁香.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選線新發展.電力自動化設備,2002,22(9):66~69[11]李祥惠,劉劍輝,劉益惠.磁閥式目動調諧消弧線圈成套裝置[J].湖北電力,1999,23(1):61~62[12]T.F.Godan,A.F.Imece.FeasibilityOfThyristorContmlledSeriesCapacitofForDistributionSubstationEnhancements[J].IEEETf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January1995,10(1):203~209[13]徐玉琴,律方成.基于TSC的消弧線圈及其補償電網的目動調諧[J].繼電器,2002,30(6):33~35[14]徐玉琴,陳志業,李鵬.晶閘管投切電容式消弧線圈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1(13):38~41[15]柯建興,基于磁通補償的消弧線圈[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3[16]李達義,陳喬夫,賈正春.一種實用的基于基波磁通補償的串聯混合型有源電力濾波器[J].電工技術學報,2003,18(1):67~71[17]沙占友,王彥明,葛家怡等.開關電源的新技術及其應用[J].電力電子技術,2003,37(3):69~71[18]潘騰,林明耀,李強.基于TOP224Y芯片的單端反激式開關電源[J].電力電子技術,2003,37(2):20~22[19]李達義,陳喬夫,賈正春.基于磁通可控的可調電抗器新原理[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加03,23(2):116~120[20]中壓電網系統接地實用技術,李潤先,中國電力出版社,2002,13~14,78~79,84~85,150,219~255[21]BiDagangwangxiangll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