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加固梁-柱包鋼施工方案_第1頁
改造加固梁-柱包鋼施工方案_第2頁
改造加固梁-柱包鋼施工方案_第3頁
改造加固梁-柱包鋼施工方案_第4頁
改造加固梁-柱包鋼施工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XX裝修工程梁包鋼加固施工方案編制人:審核人:XXXX公司2013年09月02日目錄TOC\o"1-2"\h\z\u1.編制依據 32.工程概況 32.1工程簡介 33施工準備 31.1.機具準備 33.2.技術準備 44材料要求 45工藝流程 56施工方法 66.1鋼板等型鋼備料及表面處理 66.2混凝土表面處理 76.3.錨固螺栓定位及固定 76.4包鋼骨架制作、焊接、嵌固鋼板 76.5制孔 76.6密封及粘貼灌漿嘴 76.7配置灌注膠 86.8壓力灌膠 86.9靜置養護 87質量檢驗 88質量保證措施 99安全保證措施 9結構膠加固的主要材料為建筑結構膠、型鋼、鋼板及螺栓。序號材料名稱規格(型號)單位數量(計劃)用于部位120mm厚u型鋼板Q345BKg-2-7層梁2、未注明的包鋼鋼板材質為Q345B。3、包鋼結構膠和植筋膠均應滿足《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A級膠要求。4、各類膠其填料必須在工廠制膠時添加,嚴禁在施工現場摻入。嚴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環氧樹脂固化劑;嚴禁摻加揮發性有害溶劑和非反應性稀釋劑。5、各類結構膠在使用前,應在業主、監理和項目管理公司的監督下進行隨機抽樣檢查,通過國家認可部門的檢測,并提供以下試驗報告:1》軸向抗拉性能的抽樣實驗報告2》抗震延性性能實驗報告3》防火性能實驗報告4》耐高溫燒焊實驗報告5》抗疲勞性能實驗報告6》環保性能實驗報告6、各類膠應嚴格控制不得含有苯元素,并應在業主、監理和項目管理公司的監督下進行隨機抽樣檢查,應通過中國醫學科學院提供的無毒檢測試驗,并提供相關試驗報告。7、各類膠使用前應報業主、項目管理公司、監理和設計,認可后方可采用。8、結構膠及錨固膠應禁止采用環氧樹脂類膠粘劑。膠粘劑要求抗嚴寒、防老化和耐酸堿,常溫下無蠕變,有較好的抗震、抗疲勞性能及耐久性;5工藝流程熟悉圖紙熟悉圖紙并備料型鋼表面處理搭設腳手架混凝土表面處理放線包鋼骨架制安焊接錨固螺栓密封及粘貼灌膠嘴配制結構膠壓力灌膠并封口養護、固化質量檢驗防護面層施工6施工方法6.1鋼板等型鋼備料及表面處理1、根據設計圖紙結合現場實際尺寸加工鋼板等型鋼,按混凝土表面錨固螺栓實際位置確定鋼板位置,并在鋼板上、下端確定灌漿、出漿孔孔徑5mm。鋼板鉆孔,不大于錨固螺栓直徑2mm;用砂輪磨光機對鋼板表面打磨,打磨紋路應與鋼板受力方向垂直,要求鋼板出現金屬光澤、無銹跡、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要求鋼板表面無灰塵、無油污。2、放樣應按施工圖紙及施工現場實際情況,以1:1的大樣放出構件幾何尺寸及各部分連結節點,并交質檢人員檢查,確定無誤后,方可下料施工;3、根據大樣制作樣板和樣桿,作為下料、彎制、切割的依據,樣板和樣桿應核對無誤后,方可下料施工。樣板或樣桿多次使用時,應進行實樣復核;4、樣板及樣桿制作應考慮下料切割的預支留量及多層焊接的收縮余量和安裝時水平基礎的水平誤差的留量。5、應按下料樣板或樣桿進行,下料劃線寬度應控制在0.5mm~1.0mm內;切割時應控制切割火焰的溫度、切割速度、切割縫的寬度,對于長厚板縫的切割應用自動或半自動切割機進行;6、割后應及時去掉氧化鐵,氣割的允許偏差及切割精度應符合所切割質量標準,對于未達到質量要求的切割截面要求進行機械打磨處理;7、下料待加工的零件應進行分類編號,并按加工的先后順序進行堆放。堆放時應臨時加支撐點,避免因構件積壓或自重引起的變形。8、矯正后的鋼材表面,不應有明顯的凹面和損傷,劃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大于0.5mm時應進行焊補并打磨平整;6.2混凝土表面處理1、按設計要求,結合現場原有梁的實際截面尺寸,確定螺栓固定位置及粘貼鋼板的位置。2、將包鋼及粘貼鋼板范圍內的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打毛處理,除去表面不良混凝土、表面疏松物、浮漿、砂漿面層等,然后用磨光機或鋼絲刷對混凝土表面打磨,并吹除粉粒及灰塵。3、原構件混凝土截面的棱角應進行圓化打磨,圓化半徑≮20mm,磨圓的混凝土表面應無松動的骨料和粉塵。6.3.錨固螺栓定位及固定1、按設計圖紙在混凝土表面劃線,確定錨固螺栓的位置。2、清除孔內松散浮渣,用壓縮空氣吹孔,清除孔內殘余灰塵。3、用丙酮或酒精洗孔壁,保持孔壁無油污。4、用稀釋的液體結構膠涂刷孔壁。5、待孔壁膠液稍干時,向孔內灌入結構膠,膠體應充滿錨固螺栓孔。6、膠體養化24小時固化后,方可嵌固鋼板。6.4包鋼骨架制作、焊接、嵌固鋼板1、將清洗后的鋼板套入錨固螺栓,利用螺栓調整鋼板與混凝土表面之間的空隙。根據混凝土表面平整情況,空隙厚度一般應控制在(3—5mm)。2、擰緊錨固螺栓螺母,將鋼板固定。3、沿鋼板四周邊用結構膠封堵,使鋼板與混凝土表面之間形成密封空隙。4、膠體的攪拌機具及容器不得有油污,應避免任何雜物進入容器。6.5制孔1、本結構的構件裝配連接均采用螺栓連接,根據設計圖紙結合現場實際尺寸,按混凝土表面錨固螺栓實際位置確定鋼板位置,鋼板鉆孔,不大于錨固螺栓直徑2mm;2、為保證制孔的精度和偏差,每組板在制孔時應在模板中進行,模板必須檢驗合格后才能使用。6.6密封及粘貼灌漿嘴1、用包鋼結構膠將鋼構件全部邊緣密封:用批刀將邊膠擠壓入鋼板與混凝土間隔縫隙控制在2~3mm內;2、密封后的鋼梁不得錘擊、焊接或振動;3、密封前必須根據各構件具體結構形式確定入膠口、出氣口的位置及數量,排氣孔間距為2-3m,用結構膠粘貼灌漿嘴并留出排氣孔。4、待結構膠強度達到終凝時,將灌漿管與灌漿嘴接通后,啟動空氣壓縮機,利用壓縮空氣檢查灌漿系統和鋼板周圍密封是否完好,若空壓機壓力表達到0.4MPa,則說明密封完好,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或采用涂抹肥皂水的方式試驗密封效果。6.7配置灌注膠現場由專人配制灌注膠,將包鋼灌注結構膠按比例混合均勻,攪拌時間不少于5分鐘,調制好的結構膠應在1小時內使用完畢。6.8壓力灌膠將調制好的液態結構膠裝入灌漿罐內,啟動空壓機及灌漿裝置向鋼梁(鋼板)與混凝土面的空腔內灌漿,由下至上,由左至右,依次進行灌注,灌膠壓力為0.2MPa,膠體從灌膠嘴壓入,當最后一個排氣孔出漿后,停止加壓,用密封膠堵孔,再以較低壓力維持10分鐘以上方可停止灌膠;待空腔內膠體達到初凝而不外流時拆下灌漿盒,再用結構膠將灌漿盒處抹平、封口。灌漿后不得對鋼架進行錘擊、移動和焊接。6.9靜置養護結構膠可在常溫下養護、固化,環境溫度15℃以上時,3天后可受力使用,若低于15℃,一般10天左右可受力使用。靜置固化養護期間,被加固部位不得受到任何的撞擊和振動的影響,養護環境和要求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執行。7質量檢驗1、注膠(或注漿)施工結束后,應靜置72h進行固化過程的養護。養護期間,被加固部位不得受到任何撞擊和振動的影響。,一般采用非破損檢驗。對注膠質量進行下列檢驗和探測:2、膠粘強度檢驗應在注膠開始前,由檢驗機構派員到現場在被加固構件上預貼正拉粘結強度檢驗用的標準塊;粘貼后,應在接觸壓條件下,靜置養護7d。到期時,應立即進行現場檢驗與合格評定。3、注膠飽滿度探測應由檢驗機構派員到現場用儀器或敲擊法進行探測,探測結果以空鼓率不大于5%為合格。4被加固構件注膠(或注漿)后的外觀應無污漬、無膠液(或漿液)擠出的殘留物;注膠孔(或注漿孔)和排氣孔的封閉應平整;注膠嘴(或注漿嘴)底座及其殘片應全部鏟除干凈。8質量保證措施1、混凝土構件表面,應進行找平處理2、鋼板粘接面,須進行除銹和粗糙處理。如鋼板未生銹或輕微銹蝕,可用噴砂、砂布或平砂輪打磨,直至出現金屬光澤。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紋路應與鋼板受力方向垂直。3、粘結劑使用前應進行現場質量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按產品使用說明書規定配制。注意攪拌時應避免雨水進入容器,按同一方向進行攪拌,容器內不得有油污。4、粘結劑配制好后,用抹刀同時涂抹在已處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鋼板面上,厚度1~3mm,中間厚邊緣薄,然后將鋼板貼于預定位置。5、由于包鋼加固工程施工難度較大,現場先做一個加固節點,經現場檢驗確認符合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后再進行加固工程施工。9安全保證措施1).嚴格按照防火、防爆的有關規定設置料庫等臨時設施;臨時設施區域配足消防器材。2).消防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貫徹執行消防法規、規章和消防技術規范。3).施工現場實行逐級防火責任制,現場組織消防隊,并建立值班、匯報、學習、訓練制度。建立實施安全責任制的考核、獎懲制度,獎優罰劣。4).進行經常性的防火、防爆安全檢查,及時制止、糾正違法、違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