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古董鑒賞知識:陶器鑒賞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于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于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后,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早期彩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1953年首次發現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采,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見彩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陜西西安出土)。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帶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帶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葫蘆形人面紋彩陶瓶(陜西臨潼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
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甕、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青海大通出土);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于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于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黑陶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見彩圖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龍山文化)山東日照出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并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只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只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杰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像杯、豆、簋等器物的設計制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龍山文化黑陶杯(山東濰坊出土)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條盤筑法,其器胎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采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市停車協議書模板
- 贈予房屋過戶合同協議
- 財務全職外派合同協議
- 購買服務補充合同協議
- 購買河沙協議書范本
- 2025年酒店管理考核試題及答案
- 第38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復賽試題
- 2022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暨2022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加試(B 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 櫥柜加工安裝合同協議
- 比亞迪合伙協議書模板
- 超構表面透鏡在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應用
- 小水滴的訴說省公開課一等獎新名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PPT幻燈片
- 制作自然發酵酸奶的方法
- 《肖申克的救贖》中英雙語劇本
- 護士長管理能力培訓講義課件
- 2022年黑龍江省鄉村醫生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建筑與小區改造項目案例-山東省經濟技術開發中心宿舍-2
- 幼兒園辦學資料:幼兒圖書目錄
- 扣款申請單(標準模版)
- DB31-T 1338-2021船舶供應服務物料產品分類與編碼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