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四診
一.望診望診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質的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內容全身望診(望神、色、形體、姿態)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望排出物(望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望小兒指紋舌診注意點充足的天然光線下診室的溫度要適宜受檢部位充分暴露整體判斷動態觀察望診與其它診法有機結合(一)全身望診醫生在診察病人時首先對病人的精神、色澤、形體、姿態等整體表現進行扼要地觀察,以期對病性的寒熱虛實和病情的輕重緩急獲得一個總體的印象一)、望神
神的含義
1.廣義: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氣”
2.狹義: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志”望神的主要內容兩目、神情、色澤、體態還需結合聞診、切脈等進行,如語言、呼吸、脈象等,亦可反應神氣的變化。神的分類及判斷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亂(1)概念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又稱有神。(2)臨床表現神志清楚,語言清淅;兩眼靈動,睛彩內含,炯炯有神;面色紅潤,表情自然,呼吸平穩均勻;肌肉不削,動作自如,反應靈敏。(3)臨床意義精氣未傷,屬健康或病輕,預后良好。1、得神得神2、少神(1)概念精氣不足,神氣不旺的表現,又稱神氣不足。(2)臨床表現精神不振,思維遲鈍,兩眼乏神,面色少華,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肌肉松軟,動作遲緩。(3)臨床意義正氣受損,屬體弱或病輕,預后亦佳。少神3、失神(1)概念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表現,又稱無神。(2)臨床表現精神萎糜,意識模糊,反應遲鈍;瞳神呆滯,目翻上視,戴眼反折;面色晦暗無華,表情淡漠呆滯;形消骨立,大肉脫失;撮空理線,循衣摸床;呼吸不勻,息弱氣微,或壯熱煩躁,四肢抽搐。(3)臨床意義精氣虛衰,或邪擾心神,為病重,預后不良。(瞳神呆滯)(戴眼反折)(撮空理線)(形消骨立)4、假神(1)概念重危患者出現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2)臨床表現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卻突然精神轉佳,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本已目光晦暗,卻突然轉亮;本已面色灰暗,卻突然顴紅如妝;或原本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3)臨床意義精氣衰竭,陰陽即將離決,為臨終前的征兆。“回光返照”“殘燈復明”(顴紅如妝)5、神亂(1)概念指神志錯亂失常,是狹義之神的異常表現,多見于癲、狂、癇、臟躁等病人。(2)臨床表現及意義癲: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為痰迷心竅所致,其臨床特點為抑郁性。狂:狂躁妄動,呼笑罵詈,打人毀物,不避親疏,力逾常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為痰火擾心所致,其臨床特點為狂躁性。癇: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口出異聲,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為肝風挾痰、阻閉清竅所致,俗稱“羊癲風”。臟躁:悲憂善哭,精神恍惚。兼癥心神不寧,時時欠伸。青中年婦女多見。為憂郁傷神所致。(四)望神注意事項1.重視診察病人時的第一印象“一會即覺”2.做到形神合參“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舍”3.抓住重要癥狀和體征。4.察神時應注意從得神到失神之間的神情變化。5.注意假神的“好轉”與疾病治療好轉的區別。
假神治療好轉
突然好轉逐漸好轉局部好轉與全身情況不符全身整體好轉,協調一致時間短暫持續好轉6.假神是在失神的基礎上形成,見于臨終之前,但并非失神都須轉變為假神才死亡。7.神亂不等于失神。癲、狂、癇所表現的神志異常不屬失神的范疇。因為,失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所致,屬病重危候;而癲、狂、癇是疾病某一階段心神受擾的表現,并不標志精氣衰敗,病情危重。課堂討論1.神志失常與失神的鑒別。2.何謂假神?有何臨床意義?3.假神與重病好轉的鑒別。4.各種神的臨床辨識。(二)、望色內容望色診病的原理色與澤常色與病色五色主病望色注意事項一)望色診病的原理1、為何望色多以面部為主?面部血脈豐富,為臟腑之氣血所榮。面部皮膚薄嫩,色澤變化易于外露。易于觀察。2、面部分候臟腑法:《靈樞》《素問》二)色與澤色:皮膚的顏色,色調變化。屬血、屬陰,反映了血液盛衰和運行的情況。在病理狀態下,則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和不同臟腑的疾病。澤:皮膚的光澤,明度變化。屬氣、屬陽,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有重要的意義。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未衰,屬無病或病輕;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屬病重。三)常色與病色
1、常色【概念】健康人面部皮膚的色澤【表現】明潤、含蓄【意義】是有神氣的表現,顯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中國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分為】主色、客色1、常色——主色【概念】是人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素質,一生基本不變。【分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黃【中國人】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1、常色——客色【概念】是因季節、氣候不同而發生正常變化的面色。【表現】春應稍青夏應稍紅長夏稍黃秋應稍白冬應稍黑【注意】可因情緒變化、劇烈運動、飲酒、水土、職業、年齡、日曬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只要明潤含蓄,均非病色。2、病色【概念】疾病時的面部色澤【表現】晦暗暴露一切反常的色澤都屬病色。病色的出現,不論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鮮明暴露,或雖明潤含蓄,但不應時應位,或某色獨見,皆為病色。【意義】臟腑精氣受損,胃氣不能上榮【分為】善色、惡色2、病色——善色【概念】光明潤澤【意義】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于面,稱為"氣至"。屬新病、輕病、陽證,易于治療,預后較好。2、病色——惡色【概念】枯槁晦暗【意義】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于面,稱為"氣不至"。屬久病、重病、陰證,不易治療,預后較差。四)五色主病青木肝寒證、疼痛、血瘀、驚風
、肝病主病特點寒證青紫痛證青黑瘀血青紫驚風眉間、鼻柱、唇周色青紅火心熱證、戴陽證
主病特點熱證實熱滿面通紅虛熱面部潮紅戴陽證顴紅如妝黃土脾脾虛、濕證
主病特點濕證面黃而垢脾虛(血虛)萎黃:面色淡黃,干萎無澤(濕阻)黃胖:面黃虛浮黃疸濕熱陽黃:黃色鮮明如橘子寒濕陰黃:黃色晦暗如煙薰白金肺虛證、寒證、失血、奪氣
主病特點虛寒(陽虛)白氣血虧虛淡白或萎黃失血淡白無華奪氣蒼白黑水腎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主病特點寒證青黑腎虛陽虛黑而暗淡、黧黑陰虛黑而干焦水飲眼眶黑血瘀紫黑、黧黑痛證青黑五)望色注意事項1、常色與病色比較2、整體與分部色診比較3、非疾病因素對面色影響4、注意面部色澤的動態變化(三)、望形體【概念】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形態和異常表現等來診察病情的方法【意義】了解臟腑虛實、氣血盛衰、有關病變、判斷疾病的易感性和患病后疾病的轉歸【內容】形體弱強、形體胖瘦、體質類型1、形體弱強體強:體質強壯----氣血旺盛,抗病力強,有病易治,預后較好。體弱:體質衰弱----氣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難治,預后較差。“形勝氣者夭
氣勝形者壽”形—形體的胖瘦氣—精氣的盛衰2、形體胖瘦3、體質類型陰臟人:體型偏于矮胖,頭圓頸粗,肩寬胸厚,身體姿勢多后仰,平時喜熱惡涼,大便多溏。特點為陽較弱、陰偏盛,患病后易從陰化寒、寒濕內停。陽臟人:體型偏于瘦長,頭長頸細,肩窄胸平,身體姿勢多前屈,平時喜涼惡熱,大便多燥。特點為陰較虧、陽偏旺,患病后易從陽化熱,導致傷陰傷津。陰陽平和之人:陰陽平衡,氣血調勻。平時無寒熱喜惡之偏,大便不溏不燥。(四)、望姿態【概念】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和肢體的異常動作來診察病情的方法【原理】
陽熱實證——功能亢進——躁動不安陰寒虛證——功能減退——喜靜懶動【內容】
動靜姿態
異常動作1、動靜姿態動、強、仰、伸——陽、熱、實證靜、弱、俯、屈——陰、寒、虛證坐而喜仰,胸脹氣粗——肺實氣逆坐而喜俯,少氣懶言——肺虛體弱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側——陽、熱、實證臥時面常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側——陰、寒、虛證仰臥伸足,掀去衣被——實熱證蜷臥縮足,喜加衣被——虛寒證2、異常動作
癇病
—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中風
—卒然昏倒,伴口眠歪斜,半身不遂肝風內動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雙目上視痿證
—肢體筋脈馳緩,肌肉痿軟無力痹證
—關節紅腫疼痛,活動障礙二.局部望診
內容望頭面望五官望軀體望四肢望二陰望皮膚1、頭形過大——腦積水過小——小腦兒、囟門早閉方顱——佝僂病2、頭搖
——肝風上擾,或氣血虧虛(一)、望頭面3、囟門的變化囟填(囟門高突)
——實熱證(溫病火邪上攻)囟陷(囟門凹陷)
——虛證(氣血精虧、吐瀉傷津)解顱(囟門遲閉)
——腎氣虧虛
4、頭發的改變
白發脫發黃干稀疏血虛、腎虛
5、面部的形態改變面部浮腫——水腫病面部紅腫——抱頭火丹、大頭瘟痄腮——溫病火毒口眼歪斜——中風、風邪阻絡6、特殊面容“苦笑貌”—由于面肌痙攣所呈現的痙笑面容,多見于新生兒臍風、破傷風等病人“獅面”—面部出現凸凹不平的結節,可見于麻風病人“驚恐貌”—小兒驚風、狂犬病、癭癉(甲狀腺腫大)(二)、望五官
望目望耳望鼻望口與唇望齒與齦望咽喉一)望目
1、目的五輪學說及臟腑分屬目眥——心(血輪)白睛——肺(氣輪)黑睛——肝(風輪)瞳仁——腎(水輪)眼胞——脾(肉輪)2、目的形態色澤改變及其意義白睛目眥淡白——血虛目眥色紅——心火白睛紅赤——肺熱白睛發黃——黃疸目眥黑睛瞳仁眼胞黑珠腫痛——肝火全目紅腫——肝火紅腫——脾火下垂——脾虛散大——腎精衰竭縮小——中毒、肝火二)望耳
耳的色澤形態改變及其意義耳實證(如紅腫、流膿)——肝膽火旺耳虛證(如干枯、瘦薄)——腎虛耳后紅絡——麻疹先兆耳輪甲錯——瘀血、腸癰三)望鼻
鼻的形態色澤改變及其臨床意義:色青——腹痛紅腫——胃熱、血熱酒齄鼻——肺胃濕熱鼻柱塌陷——梅毒、麻風鼻淵——久流濁涕腥臭(風熱、肝膽濕熱)四)望口、唇
口與唇的形態色澤改變及其臨床意義
口唇櫻桃紅——煤氣中毒口腔潰瘍——心脾積熱鵝口瘡——脾胃濕熱口僻——中風、風中經絡撮口——臍風口噤——動風五)望齒、齦
齒與齦的形態色澤改變及其臨床意義:牙齒干燥——胃熱、腎陰虛咬牙嚙齒——胃熱、蟲積、消化不良牙齦紅腫——胃熱牙齦出血——胃火、脾虛六)望咽喉實證(如咽紅腫、乳蛾)——肺胃熱盛虛證(如咽嫩紅、少痛)——肺腎陰虛白喉——外感疫邪
三.望排出物
排出物排泄物指人體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分泌物指官竅所分泌的液體,在病理情況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為排出體外的排泄物二者總稱為排出物
凡色白、質稀者,多屬虛證、寒證凡色黃、質稠者,多屬實證、熱證。(一)、望痰涎痰是由肺和氣道排出的黏液,其中濁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均屬有形之痰涎是從口腔流出的清稀黏液寒痰——痰白清稀熱痰——痰黃質稠濕痰——痰多色白易咯燥痰——痰少而粘難咯膿血痰——肺癰痰中帶血——肺絡損傷一)痰清稀——脾胃虛寒膠粘——脾胃濕熱二)涎(二)、望嘔吐物—胃氣上逆清稀無臭——寒嘔穢濁酸臭——熱嘔嘔吐不消化食物——食滯黃綠苦水——肝膽郁熱清水痰涎——痰飲嘔血——胃熱、肝火、血瘀(三)、望大便—脾胃腸清稀如水——寒濕黃褐稀爛——濕熱、食滯完谷不化——脾虛膿血便——痢疾便血——近血(大腸風燥)遠血(胃熱、脾不統血)(四)、望小便—腎、膀胱清長——虛寒短黃——實熱尿血——實熱、濕熱、脾腎不固尿中沙石——石淋小便混濁——腎虛、濕熱四.望小兒指紋
(一)適用年齡
——3歲以下小兒(二)三關劃分
分為風關、氣關、命關(三)正常的指紋:
在食指掌側前緣,隱隱于風關之內,色澤淺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四)診察方法:
抱小兒向光,醫師用左手握小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推數次,指紋愈推愈明顯,便于觀察。望小兒指紋要點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課堂討論1.試述臨床常見病色表現及意義?2.痰的分類及其臨床意義。3.小兒正常指紋及病理指紋的辨識要點。五.舌診一)舌的組織結構舌背(舌面粘膜)輪廓乳頭——分布于舌根部蕈狀乳頭——舌尖邊部較多絲狀乳頭——舌苔的主要組成舌底:舌下絡脈。舌(一)、舌診基礎二)舌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1、經絡直接或間接與舌聯系;
2、心開竅于舌;
3、脾開竅于口,舌苔乃胃氣所生。三)舌的臟腑分部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腎舌邊——肝膽一)舌診的方法
1、望舌的體位和伸舌姿勢
2、診舌的方法(1)按順序觀察舌象:(2)刮舌法和揩舌法:(二)、舌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二)舌診注意事項①光線影響②飲食或藥品影響③口腔對舌象的影響④季節氣候⑤年齡因素1.望舌質——舌的神、色、形、態(候臟腑虛實,氣血盛衰)2.望舌苔——苔質、苔色(候病邪性質、深淺及邪正消長)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三)、舌診的內容和正常舌象(四)、望舌質1、望舌神2、望舌色3、望舌形4、望舌態5、望舌下絡脈1、舌神:舌質榮潤舌質干枯意義:榮——有神枯——無神主要指舌的榮枯色澤和動態2、舌色:淡紅、淡白、紅、絳、青紫(1)淡紅舌舌象:舌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
臨床意義:為氣血調和的征象,常見于正常人,或表證初起。淡紅舌、薄白苔(2)淡白舌舌象:舌色較淡紅舌淺,白色多而紅色少。主病:陽虛證——淡白胖嫩濕潤氣血不足——淡白瘦薄
舌淡苔白有齒印(3)紅、絳舌舌象:舌色呈鮮紅色(紅舌),或深紅色(絳舌)。主病:實熱證——舌紅絳苔黃陰虛證——舌紅絳少苔或無苔舌紅無苔舌紅苔黃(4)青、紫舌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主病:熱入營血——舌紫絳苔焦黃,少津陰寒內盛——舌青苔白或灰黑,濕潤血瘀證——舌紫暗或紫斑
舌紫暗、紫斑3、舌形:(1)老嫩舌象:舌體堅斂蒼老者為老舌;舌體浮胖嬌嫩者為嫩舌。老舌老嫩、胖瘦、點刺、裂紋主病:老舌主實證嫩舌主虛證嫩舌(2)胖大、腫脹舌象:舌體大而厚,甚則腫脹而不能回縮。主病:水濕痰飲——舌體胖大色淡心脾積熱——舌體紅腫疼痛腫脹舌胖大舌(3)瘦薄舌舌象:舌體瘦小而薄。主病:氣血兩虛——舌淡白瘦小陰虛火旺——舌紅絳瘦小舌淡白瘦薄舌絳瘦小(4)點刺舌舌象:蕈狀乳頭腫脹高突,甚則形如芒刺。主病:實熱證。舌紅點刺(5)裂紋舌舌象:舌面上出現各種裂紋或裂溝,深淺不一。主病:熱盛傷陰——舌紅苔黃干有裂紋陰虛液枯——舌有裂紋而苔少健康人----有舌苔覆蓋且無不適舌紅干有裂紋4、舌態:(1)強硬舌舌象: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主病:熱入心包——舌強硬而色紅絳熱盛傷津——舌強硬而色紅絳風痰阻絡——舌強而歪斜舌強硬色紅強硬、痿軟、歪斜、顫動、吐弄、短縮(2)痿軟舌舌象:舌體軟弱,無力運動及伸縮主病:氣血俱虛——舌淡白而痿軟陰液虧虛——舌痿軟而紅絳少苔(3)歪斜舌舌象:伸舌時舌體不由自主地歪向一側。主病:中風中風先兆(4)顫動舌舌象: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止。主病:動風。(5)吐弄舌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為吐舌;舌微露出口,旋即收回,或反復舐口唇者為弄。主病:心脾積熱(吐舌);動風(弄舌)。(6)短縮舌舌象:舌體緊縮,不能伸出主病:寒凝筋脈——舌短縮而色淡紫或青紫氣血虛衰——舌短縮而色淡白熱極生風——舌短縮而色紅絳風痰阻絡——舌短縮而胖大苔膩
5、舌下絡脈
正常舌下絡脈色暗紅,潤而有津。舌下絡脈青紫曲張——氣滯血瘀舌下絡脈青紫曲張(五)、望舌苔1、苔質2、苔色
1、苔色:(1)白苔舌象:舌苔顏色呈白色主病:表證——舌苔薄白寒(濕)證——舌苔白厚濕潤熱證----苔白而干白、黃、灰黑(2)黃苔舌象:舌苔顏色呈黃色。主病:里證、熱證。淺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極(3)灰黑苔舌象:舌苔顏色呈淺黑(灰)色或黑色。主病:里寒證——舌淡胖嫩苔灰黑而潤滑里熱證——舌紅絳苔焦黑而干燥2、苔質:(1)厚薄舌象:透過舌苔可隱隱見到舌質者稱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能見到舌質者為厚苔。主病:薄苔主表證;厚苔主里證(痰飲水濕等)。厚薄、潤燥、膩腐、剝落薄苔厚苔(2)潤燥舌象:舌苔干濕適中為潤;舌面水分過多,伸舌欲滴者為滑苔;舌苔干燥無津者為燥苔。主病:潤苔見于正常人。滑苔主陽虛、津液內停;燥苔主津液大傷(熱盛、吐瀉等)。燥苔滑苔(3)腐膩舌象:苔質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為腐苔;苔質細膩致密,揩之不去者為膩苔。主病:濕濁、痰飲、食積。腐苔膩苔(4)剝落苔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剝落。主病:胃氣虧虛——舌淡苔剝胃陰枯竭——舌紅絳苔剝課堂討論1.膩苔、腐苔的鑒別。2.先天性舌裂與病理性裂紋舌有何不同?3.胃氣盛衰在舌象上的表現及臨床意義。4.理解糙苔中苔質粗糙而不干者,并非熱盛傷津之重癥。5.理解白苔并非僅主表證、寒證。6.望舌質與舌苔的臨床辨識。二.聞診
內容
聽聲音—語聲、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噴嚏、鼻鼾、腸鳴
嗅氣味—病體氣味及分泌物、排泄物、病室的氣味(一)聽聲音一)、正常聲音
特點:發聲自然,音調和諧,言語清楚,言與意符,應答自如—氣血充盛,臟腑協調與年齡、性別、情感有關二)、異常聲音1.語聲特點:發聲高亢有力,聲音連續而多言
—陽證、實證、熱證發聲低微細弱,聲音斷續而懶言
—陰證、虛證、寒證語聲重濁:外感風寒、痰濕阻滯音啞、失音實證—新病、外感風寒、風熱、痰濁壅滯,肺氣不宣
(金實不鳴)虛證—久病,肺腎陰虛,虛火灼金,津液不能上承(金破不鳴)呻吟:身有痛楚或脹滿驚呼:小兒驚風—陣發性驚呼,哭聲高成人—驚恐、劇痛、精神失常小兒陣哭、夜啼:蟲積、食積、驚恐、腹痛2.語言譫語__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熱擾心神(實)
鄭聲__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聲音低弱:
心氣大傷,精神渙散(虛)
奪氣__言語輕緩,聲音低微,欲言而不能接續:
宗氣大虛獨語__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則止,首尾不續:心氣不足或氣郁痰結錯語—語言錯亂,說后自知,不能自主:心脾兩虛或痰瘀阻滯心竅狂言—狂躁妄言,語無倫次,精神錯亂,罵詈不避親疏:痰火擾亂心神語言謇澀—神志清楚,思維正常,但語言不流利,吐詞不清晰:風痰蒙閉清竅3.呼吸實證、熱證—呼吸聲高氣粗,發病急外感痰熱犯肺肺失宣降虛證、寒證—呼吸聲低氣微,發病慢內傷肺腎氣虛正氣不足喘—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無痰鳴音)
實喘:痰熱壅肺或風寒襲肺
虛喘:肺腎氣虛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間痰鳴,時發時止,纏綿難愈:多因外邪引動伏飲而發喘:氣息急迫困難哮:喉間哮鳴音上氣—氣道窒息,呼吸急促:肺氣不得宣散,上逆喉間短氣—呼吸急短促,不足以息,數而不能接續,似喘不抬肩,喉中無痰鳴聲:肺氣不足或痰瘀內停少氣—呼吸微弱聲低,氣少不足以息,言語無力:
諸虛不足4.咳嗽
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痰氣沖擊氣道而成外感—實證:咳聲重濁,聲大氣粗,有痰內傷—虛證:無力作咳,咳聲低微,咳而少氣重濁,痰白清稀—外感風寒不揚,痰稠色黃不易咯—肺熱沉悶,痰多易咳—寒痰濕濁停聚干咳無痰或少痰—燥熱或肺陰虛無力作咳,咳聲低微—肺氣虛損陣發,連聲不絕,終止時有雞鳴樣回聲(百日咳)(頓咳)(鷺鷥咳)
--風邪與伏痰搏結如犬吠樣(白喉)--肺腎陰虛,火毒攻喉咳聲
5.嘔吐
6.呃逆胃氣上逆
7.噯氣
實熱—嘔吐來勢急,聲高有力,物濁、稠;呃逆、噯氣聲高亢,短而有力
虛寒—嘔吐勢緩,低弱無力,物清、稀;呃逆、噯氣低沉而長,氣弱無力
8.太息—肝氣郁結
9.噴嚏—偶發:刺激新病兼表:外感風寒久病陽虛:陽氣回復
10.鼻鼾:慢性鼻病、睡姿不良、熱入心包、中風入臟
11.腸鳴—胃如囊裹水:水飲饑腸漉漉:胃腸虛寒腸鳴如雷,泄瀉:外感風、寒、濕腸鳴消失:胃腸氣滯(二)
嗅氣味一)、病體之氣1.口氣臭穢—胃熱、齲齒、口腔不潔酸餿—食積胃腸口有血腥味—吐血、咳血、齒衄口出腐臭氣,兼咳吐膿血—內有潰腐膿瘍2.汗氣汗氣腥膻—濕熱久蘊皮膚汗氣臭穢—熱毒內盛
“狐臭”—濕熱郁蒸3.痰涕之氣鼻流濁涕腥穢如魚腦—鼻淵4.嘔吐物之氣5.排泄物之氣二)、病室氣味酸臭臭穢─實熱腥味─虛寒血腥─失血證腐臭如敗卵(尸臭味)─臟腑衰敗尿臊味─水腫病晚期,腎臟衰敗(尿毒癥)爛蘋果味─消渴病重證課堂討論1.譫語、鄭聲、狂言、獨語、錯語各自特點及臨床意義。2.上氣、短氣、少氣之鑒別。三.
問診(一)問診的意義及方法一)、問診的意義二)、問診的方法1、醫者態度、語言2、有目的(圍繞辨證要點)、有重點(現病史)、有次序(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等查詢病情3、適當提示,避免誘導4、對危重者應抓住要點扼要詢問5、及時記錄病歷、病情(二)問診的內容一)、
一般情況二)、主訴三)、現病史四)、既往病史五)、個人生活史六)、家族史
(三)
問現在癥狀張景岳《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一)、問寒熱概念:惡寒、惡風、畏寒、寒戰產生機理: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詢問要點:有無寒熱、寒熱的時間、特點及兼證寒熱的類型:四種寒熱的類型(一)惡寒發熱(二)但寒不熱(三)但熱不寒(四)寒熱往來(一)惡寒發熱—外感表證寒重熱輕,無汗:表寒證熱重寒輕,汗出:表熱證熱輕,惡風汗出:表虛證
(二)但寒不熱—里寒證新病惡寒:里實寒證久病畏寒:里虛寒證(三)但熱不寒—里熱證
按癥狀分為:壯熱、潮熱、微熱類型臨床特點兼癥臨床意義壯熱潮熱微熱高熱持續不退日晡潮熱熱勢較高,日晡熱甚濕溫潮熱身熱不揚,午后熱甚陰虛潮熱午后或入夜低熱輕度發熱,熱勢較低面赤、汗多、煩渴飲冷腹痛拒按,大便燥結頭身困重,苔黃而膩五心煩熱,骨蒸發熱氣虛、陰虛及氣郁的表現里實熱證陽明腑證濕溫病陰虛證氣虛、陰虛、氣郁(四)寒熱往來—半表半里證寒熱往來,發無定時—傷寒少陽證寒熱往來,發有定時—瘧疾二)、問汗汗的形成及作用詢問要點:汗之有無、汗出的時間、多少、部位、冷熱及主要兼證(一)汗出有無表證有汗表熱證:外感熱邪表虛證(太陽中風證):外感風邪無汗—表寒證:外感寒邪
里證汗出—里熱證無汗—久病、里虛證(二)特殊汗出自汗:日間汗出,活動尤甚—氣虛或陽虛盜汗:睡時汗出,醒則汗止—陰虛戰汗:先全身惡寒戰粟,接著大汗出—邪正相爭,疾病轉折點絕汗:疾病危重階段,突然大汗不止—亡陽、亡陰(三)局部辨汗頭汗上焦邪熱上蒸中焦濕熱上蒸素體陽氣偏盛炎上虛陽上越半身無汗—經絡閉塞,氣血運行不周手足心汗—陰虛陽亢、中焦濕熱心胸汗—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汗—下焦濕熱疼痛產生的原因和機理1、實性疼痛:“不通則痛”2、虛性疼痛:“不榮則痛”
三)、問疼痛疼痛的部位頭痛--頭暈胸痛--胸悶心悸脅痛--脅脹脘痛--脘痞腹痛--腹脹背痛腰痛--身重四肢痛--麻木周身痛--疲乏疼痛的性質脹痛走竄痛絞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隱痛空痛掣痛根據疼痛辨別寒熱虛實的規律實證①新病疼痛虛證①久病疼痛②痛勢較劇②痛勢較輕③持續不解③時有緩解④拒按④喜按寒證①喜溫,得溫痛減熱證①喜涼②遇風寒加重②得熱痛不減1.頭暈:是患者自覺頭腦暈旋,甚至感覺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轉、站立不穩。其成因有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痰濕內阻,瘀血阻滯、氣血虧虛(腎虛)2.胸悶:患者自覺胸部有痞塞滿悶之感。常見原因有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心血瘀阻和痰濕阻肺。3.心悸:患者自覺心跳不安為心悸;若因驚嚇而致心悸或心悸易驚者,為驚悸;若心跳劇烈,上至心胸,下至臍腹,悸動不安,不能自主者為怔忡。其形成原因較多,如驚駭氣亂、營血虧虛、陰虛火旺、心陽氣虛、鼓搏乏力、脾腎陽虛、心脈痹阻等。
四)、問頭身胸腹不適4.脅脹:患者自覺脅的一側或兩側脹滿不舒,多因肝氣郁結,肝膽濕熱所致。5.脘痞:患者自覺胃脘脹悶不舒。多由食積胃脘,或脾胃虛弱所致。6.腹脹:患者自覺腹部脹滿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撐。多為脾胃病變。7.身重:身體有沉重酸困的感覺。成因有風邪束肺,脾氣虛弱或溫熱之邪耗傷氣陰。8.麻木:患者肌膚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多因氣血虧虛、肝風內動或濕痰瘀血阻絡所致。9.疲乏:患者精神困倦,肢體懈怠無力,謂之疲乏。多與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水濕內停有關。五)、問耳目(一)問耳1.耳鳴
性質病機表現特點實證虛證肝膽火盛,上擾清竅肝腎陰虛、腎精虧虛、脾虛失養驟發,聲大如潮,按之不減或加重漸發,聲小如蟬鳴,按之減輕或暫止2.耳聾聽力減退或消失重聽:久病、腎精虛衰性質病機表現特點實證虛證生理現象肝膽火熾、外傷、藥物腎精虧虛年高氣虛精衰新病暴聾久病漸聾年老耳漸聾(二)問目1.目痛痛劇—實證,肝火上炎、風熱上攻微痛—虛證,陰虛火旺2.目眩實證—風火上擾、痰濕上蒙清竅虛證—中氣下陷、肝腎精血虧虛3.目昏—氣虛、肝血不足、腎精虧虛4.雀盲、歧視—肝血不足六)、問睡眠生理:衛氣晝行陽經、陽氣盛則寤衛氣夜入陰經、陰氣盛則寐病理:失眠——陽不入陰嗜睡——陽不出表七)、問飲食與口味(一)口渴與飲水1.口不渴:寒證、濕證、無明顯燥熱病證2.口渴多飲:燥證、熱證、消渴病不多飲:陰虛、濕熱、痰飲、瘀血(二)問食欲與食量1.食欲減退:不欲食、納少、納呆新病、暴病:正氣抗邪久病:脾胃虛弱、濕邪困脾2.厭食:食積胃脘、肝膽濕熱、脾胃濕熱、妊娠惡阻3.多食易饑:胃火亢盛、胃強脾弱、消渴病、癭病4.饑不欲食:胃陰不足、虛火內擾5.偏嗜食物:蟲積或妊娠(三)問口味1、口淡—脾胃氣虛、寒證2、口甜或粘膩—脾胃濕熱、肝膽火旺3、口中泛酸—肝胃蘊熱4、口中酸餿—傷食5、口苦—熱證6、口咸—腎虛、寒證八)、問二便詢問要點:二便次數、質、量、排便感(一)問大便1.便次異常(1)便秘實證—熱盛傷津、陰寒內結虛證—津虧血少、氣陰兩虧(2)泄瀉實證—新病暴瀉,大腸濕熱、傷食虛證—久病緩瀉,脾虛、脾腎陽虛
2.便質異常(1)完谷不化—脾胃虛寒、腎陽虛(2)溏結不調—肝郁乘脾、脾虛下痢膿血—痢疾(3)便血鮮紅—近血(痔瘡、肛裂)黑便—遠血(消化道出血)3.排便感異常(1)肛門灼熱—大腸濕熱下注(2)里急后重—濕熱內阻,腸道氣滯,常見于痢疾(3)排便不爽—大腸濕熱、肝郁乘脾(4)滑瀉失禁—脾腎陽虛(5)肛門氣墜—脾虛中氣下陷(二)問小便1.尿量異常
(1)尿量增多—虛寒、消渴病
(2)尿量減少—實熱證、汗吐下后、水腫病2.尿次異常(1)小便頻數:膀胱濕熱、脾腎陽虛(2)癃閉: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實證—膀胱濕熱、瘀血、結石虛證—腎陽不足、脾氣不升3.排尿感異常(1)小便澀痛:淋證(2)余瀝不盡:腎氣不固(3)小便失禁:腎氣不固、下焦虛寒(4)遺尿小兒—腎氣未充成人—腎氣不足、膀胱虛衰課堂討論1.陰虛發熱與氣虛發熱的區別?2.日晡潮熱、濕溫潮熱、陰虛潮熱的區別?3.盜汗與自汗有無本質上的區別? 4.胸腹疼痛時,如何進行診斷?5.驚悸、怔忡的區別。6.目昏、雀目、歧視的區別。7.口渴與飲水之間有無聯系?四.切診切診------通過用手觸摸的方式獲得病情資料的一種診察方法。切診又分為:脈診按診
脈診概念: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其不同的形象來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診察方法。(一)、脈象形成的原理
1、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心主血,其充在脈”、“心藏脈、脈舍神。”
2、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
3、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的關系
“脈以胃氣為本。”(二)、脈診的部位、方法和主要事項(一)脈診的部位1、內經遍診法(三部九候):上部、中部、下部2、仲景三部診法:寸口、人迎、趺陽(太溪)
3、寸口診法:(三部九候)寸口脈象為什么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病變?
“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寸關尺的定位
1、先定關: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
2、再定寸、尺:
關前為寸關后為尺
左右寸浮心、膻中肺、胸中關中肝、膽、膈脾胃、尺沉腎、小腹腎、小腹、命門臟腑分候(二)脈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1、診脈時間:平旦為佳,安靜。2、體位:坐位、臥位與心臟等高。3、平息:“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4、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
5、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傾斜,指腹對脈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兒用拇指定關法。
1、舉:輕取
2、按:重取
3、尋:不輕不重、尋找
循法、推法、總按、單按。總按單按(三)、脈象的要素及平脈特征一)構成脈象的八個要素:
脈位:脈搏位置的淺深。
至數:脈搏的頻率。
脈長:脈動的范圍長短。
脈力:脈搏的強弱。
脈寬:脈管的粗細。
流利度:脈來的通暢程度。
緊張度:脈管的弛緩程度。
均勻度:脈動的節律。位數形勢二)平脈的特征1、有胃:脈來從容、和緩、流利。
2、有神:應指柔和有力,節律整齊。3、有根:沉取應指有力,按之不絕。尺脈尤顯。
一息四~五至,相當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寸、關、尺三部均觸及,沉取不絕。脈象的生理變異
1、與年齡、性別、形體有關2、與季節、地理、氣候有關3、與精神情志、勞逸、飲食有關4、幾種生理變異:斜飛脈、反關脈。課堂討論1.遍診法與三部診法有無臨床價值?2.診脈獨取寸口診病的原理是什么?
3.正常脈象之有胃氣、有神、有根的特點。4.外界因素、內在因素對正常脈象的影響。六綱脈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四)、常見脈象及臨床意義1、浮脈(1)脈象特征: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脈訣》:“浮脈法天,輕手可舉,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診宗三昧》:“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2)臨床意義:主表證,亦主里虛(虛陽外越)。1)主表證--外邪侵襲,人體正氣趨向于表,故脈浮。2)主里虛--久病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外越。故《瀕湖脈學》
說:“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2、沉脈(1)脈象特征: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瀕湖脈學》“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脈訣匯辨》“有深深下沉之勢。”
《脈訣刊誤》“輕手于皮膚之間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間應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脈也。”(2)臨床意義:主里證。常見于下痢、浮腫、嘔吐、郁結氣滯等。1)沉而有力——里實:氣血內困于里;多因水、寒、積滯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潛,積滯則陽氣伏郁)。2)沉而無力——里虛:陽氣虛不能升舉。3、遲脈(1)脈象特征:脈來遲緩,一息脈動3-4
至(一分鐘不滿60次)。
《脈訣匯辨》:“往來遲緩,三至一息。”
《診家樞要》:“遲,不及也,呼吸之間,脈僅三至。”(2)臨床意義:主寒證,亦主邪熱結聚里實證。1)主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實寒:寒邪凝滯,陽氣失于宣通。虛寒:陽氣虛弱失于溫運。2)亦主熱證--邪熱結聚,經隧阻滯。按之實而有力。多見于里熱實證(陽明腑實證、腸傷寒、腦膜炎)。
舍脈從證4、數脈(1)脈象特征:脈來急促,一息5-6至。(每分鐘90次以上)
《瀕湖脈學》:“一息六至,脈流薄疾。”
《脈訣啟悟》:“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于急疾。”(2)臨床意義:主熱證,亦主虛證。1)數而有力----實熱。邪熱亢盛,氣血運行加速。2)數而無力----虛熱。久病陰虛,虛熱內生。多見于虛勞日久之人。脈細數。3)浮大虛數,數而無力,按之空豁----虛陽外浮。張景岳曰:“愈虛則脈愈數。”5、虛脈(1)脈象特征: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指松軟。
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
《脈經》:“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
《三指禪》:“虛脈大而松,遲柔少力充。”。(2)臨床意義:主虛證。血虛不能充盈脈管,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可見于久病虛勞、傷暑氣陰兩傷等。
《診家樞要》:“虛,氣血俱虛之診也,為暑,為虛煩多汗,為恍惚多驚。”6、實脈(1)脈象特征:脈來充盛有力,其勢來盛去亦盛,應指幅幅,舉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脈的總稱。
《瀕湖脈學》:“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幅幅強。”
《診宗三昧》:“實脈有力,長大而堅。”(2)臨床意義:主實證。
邪盛正實,正邪相搏,氣血涌盛脈道充滿故實。凡邪氣有余,陽熱內郁所致高熱譫語,腑實便堅,三焦火盛,食滯脅痛等,皆可見實脈。浮類脈:浮、洪、芤、革、濡、散、沉類脈:沉、伏、牢、遲類脈:遲、緩、澀、結、代數類脈:數、疾、動、促虛類脈:虛、細、短、弱、微實類脈:實、滑、長、弦、緊28脈2、洪脈(1)脈象特征:脈形寬大,滔滔滿指,來盛去衰。
《診家正眼》:“洪脈極大,狀若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瀕湖脈學》:“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一)浮類脈
1、浮脈(2)臨床意義:主熱甚(氣分熱甚)。
里熱內盛,氣盛血涌故脈來洪。亦主虛證--若洪大無力,則不主氣分熱盛,乃陰精耗竭,孤陽欲外越之兆。夏令陽氣亢盛,脈象稍現洪大,為夏令之平脈。
3、芤脈(1)脈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蔥管。應指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
(2)臨床意義:失血、傷陰、失精
脈理:營血不足,無以充脈;或津液大傷,血液不得充養,陰血不能維陽氣,陽氣浮散。
《金匱要略》:“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4、革脈(了解)(1)脈象特征:革脈浮,搏指弦,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切脈時手指感覺有一定的緊張度;脈形如弦,按之中空,與芤脈浮虛而軟又有不同。
《瀕湖脈學》“革脈,弦而芤,如按鼓皮。”
《醫學實在易》“革脈外強”明-徐春甫:“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特點:脈管表面繃急、力強,按之中間空虛。2、臨床意義: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
革為精氣不藏,正氣不固,氣無所戀而浮越于外所致。
《金匱要略》“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傷寒論》“脈弦而大,弦則為減,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
5、濡脈(1)脈象特征:浮而細軟,應指少力,如絮浮水,輕手即得,重按不顯,又稱軟脈。
《脈經》“極軟而浮細。”
特點:脈位浮、脈管細、脈力少、不甚流利。(2)臨床意義:主諸虛,又主濕。1)凡氣虛,自汗,身倦乏力,短氣等可見濡。2)凡久病精血虧損;脾虛化源不足,營血虧少;陽氣虛弱,衛表不固及中氣怯弱者,都可出現濡脈。多見于崩中漏下、虛勞失精或內傷泄瀉,自汗喘息等病證。陰虛不能斂陽故脈浮軟;精血不充則細弱。3)此外,濕困脾胃,阻遏陽氣,也可以出現濡脈。
6、散脈(了解)(1)脈象特征: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和脈力不勻,故曰"散似楊花無定蹤"。
(2)臨床意義:為元氣耗散,臟腑精氣欲絕。
《瀕湖脈學》:“至數不齊,渙散不收。”
《診宗三昧》:“其脈散者死。”
脈理:陰衰陽消,心氣不能維系血液運行。2、伏脈(了解)(1)脈象特征:比沉脈更深,需重按著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現。
《診家正眼》“推筋著骨,得始其形。”
(2)臨床意義:邪閉、厥病、痛極(伏而有力)
多因邪氣內伏,脈氣不得宣通;或久病氣血虛損,不能鼓動脈氣外行所致(二)沉類脈
1、沉脈3、牢脈(了解)(1)脈象特征:沉實大弦長,沉取始得,堅牢不移。李中梓:“牢有二義,堅牢固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
《脈說》:“沉而有力,勁而不移,實大弦長,牢之體也。”(2)臨床意義:陰寒內盛,疝氣癥瘕。
脈理: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故脈來沉而實大弦長。2、緩脈(1)脈象特征:一息四至,來去怠緩。(每分鐘60~70次)
(2)臨床意義:
1)脈管柔和,脈來和緩,有悠然之意。為有神,有胃之平脈。可見于正常人。
2)脈管縱使緩,脈來懈怠。王冰曰:"緩謂縱緩,非動之遲緩也。"
(三)遲類脈
1、遲脈主病:脾虛,或濕邪困阻。脾虛,氣血不足,血脈失充,鼓動無力,或濕邪困阻,陽氣受遏,血行緩怠。若有病之人脈象轉緩,是正氣恢復的象征。3、澀脈(1)脈象特征:脈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如輕刀刮嫩竹。為不流利脈。
《瀕湖脈學》“如雨沾砂,如病蠶食葉。”
《脈經》“細而遲,往來艱,或一止復來。”
特點:脈管細、流速慢、不流暢。(2)臨床意義:主傷精、血少、痰食內停,氣滯血瘀。
1)澀而無力--傷精、血少。血脈不充或血行無力
2)澀而有力--實證(痰食積滯、瘀血)。
氣、血、食、痰阻礙脈道,脈行不暢。4、結脈(1)脈象特征:緩而一止,止無定數。《傷寒論》“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脈經》“結脈往來緩,時一至復來。”《診家正眼》“遲滯中時見一止。”
(2)臨床意義:主陰盛氣結。
陰寒凝滯,心陽被抑。多見于氣結、血瘀、寒痰、飲食停滯、癥瘕積聚等。
結:緩而時止,止無定數代:緩而時止,止有定數
促:速而時止,止無定數5、代脈(1)脈象特征:緩而時止,止有定數。(脈來遲中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脈經》“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活人書》“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也。”(2)臨床意義:主臟氣衰微。又主痛癥、七情驚恐、跌仆損傷。1)臟氣衰微,無力繼續,脈氣運行不相連續,故脈歇止難復。
《診家正眼》“代主臟衰,危惡之候”,“心疼奪食,脈三動一止,良久不能自還。”2)邪氣阻抑脈道,血行澀滯所致,脈代而應指有力。
“驚則氣亂。”
結代脈并見,常見于心臟器質性病變。2、促脈(1)脈象特征:數而一止,止無定數。
《脈經》:“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瀕湖脈學》“來去數,時一止復來,如蹶之趣,徐疾不常。”(2)臨床意義:主陽盛熱實或邪實阻滯之證,亦主氣血虛衰。(四)數類脈
1、數脈3、動脈(了解)(1)脈象特征:脈動如豆,見于關部。
特點:滑、數、短。
《脈經》:“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動搖。”(2)臨床意義:多見于驚恐、疼痛。
驚則氣亂,痛則氣結,皆屬陰陽相搏之候。
4、疾脈(了解)(1)脈象特征: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40次以上)(2)臨床意義:為虛弱,陽氣將絕之征。
多見于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1)疾而有力,多見于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2)疾而虛弱,為陽氣將絕之征。
2、細脈(1)脈象特征:脈細如線,應指明顯,按之不絕。
《脈經》:“細脈,小大于微,常有,但細耳。”
《診家正眼》:“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若絲線,較顯于微。”
《瀕湖脈學》:“小于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五)虛脈類
1、虛脈(2)臨床意義: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又主傷寒、痛甚及濕邪為病。
1)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脈道,則脈來細而無力。2)暴受寒冷或疼痛,脈道拘急而收縮,則脈細而兼弦緊。3)濕邪阻遏脈道則脈象細緩。故細脈不得概言為虛。3、短脈(1)脈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滿部。短脈是指脈來覺短于常度。一般只現于關部,它部不顯。李中梓:“兩頭低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
《瀕湖脈學》:“不及本位,應指而回,不能滿部。”(2)臨床意義:主氣病。有力為氣郁,無力為氣損。氣郁不能展,氣虛不能鼓動故脈短。
故短脈不可概作不足論,應注意脈之有力無力。4、弱脈(1)脈象特征:極軟而沉細,沉取方得。
《脈經》:“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脈理求真》:“沉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西玉林市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學統編版期末考試(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旅游地理測試題(含參考答案)
- 食品檢驗模擬題(附答案)
- 船舶傳感與自適應控制考核試卷
- 電子商務創新社交電商與直播購物考核試卷
- 精神康復患者的自我接納訓練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施工過程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案考核試卷
- 纖維編織技術在醫療輔助設備中的發展考核試卷
- 稀土金屬提煉過程中的前沿技術探索與應用考核試卷
- 航運業數字化轉型考核試卷
- 2025年廣東廣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家校共育閱讀活動課件
- 二零二五年跨境電商運營合伙人協議模板3篇
- 開挖作業安全培訓課件
- 產房靜脈留置針護理
- 2024-2030年中國硅酸鈉行業發展策略分析與投資風險評估報告
- 【MOOC】藥物與健康-浙江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新增現澆樓板結構加固施工方案
- 2024年遼寧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健康照護賽項)理論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初中主題班會《與不良的行為習慣告別》課件
-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微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