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_第1頁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_第2頁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_第3頁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_第4頁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數學教案·一年級下冊RJ第頁認識圖形(二)第1課時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內容】教材第2頁例1,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3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知道它們的名稱,并能識別。2.使學生體會面與體的聯系和區別。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協作精神。【教學重點】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教學難點】建立平面圖形的觀念。【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教師在桌子上擺幾個學生常見的物品,有印泥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棱柱)師:你們喜歡玩“魔術”嗎?(教師給大家表演:先放一張白紙在講桌上,擋住學生的視線,隔一會兒再讓學生看白紙,“咦,白紙上怎么有一個圓?”學生很奇怪。)師:你們知道老師是怎樣變出圓的嗎?學生自由回答。師:老師是拿圓柱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紙上印一下,白紙上就有圓啦!師:你們想不想也來一個給大家看一看。二、探究新知1.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學具,印出不同的圖形。你是用什么形狀的物體印出了一個什么形狀的圖形?學生匯報交流。并將印好的圖形展示給其他同學看。(用長方體印了一個長方形,用正方體印了一個正方形,用三棱柱印了一個三角形……)2.多媒體演示:從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別抽取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3.請同學們看:(電腦演示,把長方形拉長,變成平行四邊形)現在這個圖形還是長方形嗎?那它和長方形有什么不同呢?(使學生明白:這個圖形的四個角不是直角,對邊相等)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就把它叫做平行四邊形。(板書:平行四邊形)電腦出示方格里的平行四邊形,問:這是什么形狀?你是怎么看出來的?4.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圖形有什么不同?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的這些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三、鞏固提升1.說出以下交通標志是什么形狀?(課件演示、滲透交通安全法規教育。)2.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教室里面,哪些物體的面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圖形。(學生可以離開座位去觀察、去尋找)(1)學生觀察,尋找。(2)全班交流。(3)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或圓形的嗎?【課堂小結】我說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同學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認識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本節課的知識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講是一堂比較抽象的課,使用生動有趣的課件能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平面圖形是由立體圖形的表面抽象出來的,讓他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知識都與我們數學是息息相關的,培養他們多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本節課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第2課時平面圖形的拼組【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的例2、例3,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一的第4~8題。【教學目標】1.通過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五種基本平面圖形的特征,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2.通過拼擺圖形,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教學重點】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教學難點】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說說這些圖形邊的特點。二、探究新知1.用長方形進行拼組。教師出示:用這樣的2個長方形(寬的長度是長的長度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認為會拼出什么圖形?個別學生猜想,匯報。師:動手試試看,驗證你的猜想。學生動手操作,拼組。學生匯報:這樣的2個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以拼出一個長方形。教師出示圖:2.用正方形進行拼組。師:你能用幾個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圖形嗎?教師出示要求:(1)想一想:你準備用幾個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學具拼一拼。(3)說一說:把你用正方形拼成的圖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3.小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組。師:利用幾個三角形可以拼組成什么圖形呢?教師提示:(1)想一想:你準備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圖形,需要幾個三角形。(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拼出來的圖形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樣。(3)說一說: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用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圖形。4.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1)教師出示七巧板,向學生介紹七巧板。(2)師:仔細觀察你們手里的七巧板,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七巧板分別是由哪幾個圖形組成的。(3)教師組織比賽:每個人用一套七巧板來拼三角形,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多。學生小組內進行操作。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你是怎么拼的?學生小組內展示匯報。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3頁,第4頁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8題。【課堂小結】1.聯系生活說一說。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平面圖形的拼組。你能說一說嗎?2.欣賞拼組的圖形,引導學生談感受。(課件展示)【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第2課時拼一拼用eq\b\lc\{\rc\}(\a\vs4\al\co1(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圖用七巧板拼eq\b\lc\{(\a\vs4\al\co1(三角形,長方形,各種圖案))【教學反思】這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畫面里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圖形,讓學生把從畫的注意力當中轉移到平面圖形的知識點上。既復習了一年級學習的舊知,又過渡到正方形、長方形邊的特點的認識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1課時十幾減9【教學內容】教材第8~10頁的例1,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二的第1題。【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活動發現,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2.注重讓學生通過與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師:同學們,你們平時課下玩什么游戲,做什么活動,請幾位小朋友說一下。指名學生回答。二、探究新知1.師:我們看一下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觀察教材第8、9頁主題圖。請仔細觀察第9頁圖,在這個游園場地上,這些同學玩得多開心呀!誰來說說他們在做些什么?(小朋友在買氣球)師:我們一塊去看看小朋友買了多少個氣球。2.你能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嗎?師:小丑的氣球好漂亮呀!走,我們去看看,小丑和小朋友在說什么呢?請大家讀一讀。師:是呀,究竟還有幾個氣球沒賣?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有15個氣球,賣了9個,還有幾個?)師:怎樣解答?3.學生列式:15-9=。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提出了問題,并列出了算式。4.觀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導學生說一說發現了算式有什么特點。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十幾減9。(板書課題)5.探究計算方法。(1)15-9等于幾?你是怎樣知道的?用手中的學具(小棒)擺一擺,怎樣計算?還有沒有其他方法?(2)小組交流自己的方法。算法一:點數,一個一個地數出,還有6個,15-9=6。算法二:9+6=1515-9=6算法三:10-9=11+5=6算法四:15-5=1010-4=6算法五:15-10=55+1=6……學生匯報,老師把各種方法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方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在小組中說一說為什么。(3)小結:小朋友們都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計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說一說你的想法?(小組交流,探討算法)(4)你還知道其他十幾減9的算式嗎?(師隨機板書)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10頁“做一做”。2.完成教材練習二第1題。【課堂小結】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師生共同總結。【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十幾減911-9=12-9=13-9=14-9=15-9=16-9=17-918-9=【教學反思】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對于后邊“十幾減幾”退位減法的教學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為“十幾減幾”退位減法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并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第2課時十幾減8【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例2,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三的第1、2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掌握十幾減9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十幾減8的方法。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的關系計算十幾減8,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做減法的思考方法。【教學重點】自主探索十幾減8的方法。【教學難點】自主探索十幾減8的算理。【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看卡片寫得數,做完集體訂正:(1)8+3=8+7=8+4=8+5=8+8=8+9=(2)13-9=16-9=12-9=15-9=18-9=17-9=2.說說“14-9”的計算過程:(1)破十法(2)想加算減法3.填一填:(點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出來的。)8+()=128+()=148+()=158+()=1712-8=()14-8=()二、探究新知讓學生觀察上面的減法算式。師:上面的減法算式里有12、15、14、17都減一個什么數?今天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幾減8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十幾減8)。1.教師出示教材第13頁的例2情境圖:師:今天,咱們一起到數學樂園里買些風車吧。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觀察圖匯報:有12個風車,被小朋友買走了8個,還剩幾個?師:根據這張圖,怎樣列算式才能求出還剩幾個風車?學生匯報列式:12-8=2.探究“十幾減8”的計算方法。(1)師:“12-8”,你想怎樣算?和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你的算法。(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3)教師組織學生匯報,并板書。①12分成10和2,先算10-8=2,再算2+2=4。②8和4相加得12,所以12-8=4……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13頁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上黑板邊擺邊算,說自己的計算過程。2.完成教材練習三的第2題。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依次寫出得數。3.圈一圈,算一算。16-8=()12-8=()【課堂小結】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十幾減8的退位減法,是怎么樣進行計算的呢?在計算的時候要看著減法想與它相關的加法,再想出減法題的得數。還可以在計算的時候把十幾拆成10和幾,減的時候要先用10去減,減得的差再加上剩下的“幾”就是最后的差。【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十幾減8想加算減法破十法【教學反思】十幾減8是在學生掌握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列出15-8的算式后,學生的算法很多,整個探究空間有了比較大的自由度。學生既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創造”出一種新方法來解決。在算法的交流中進行對比,得出“破十法”比較容易理解,還有一些想加算減的方法也受到一部分學生的喜歡。第3課時十幾減7、6【教學內容】教材第14頁的例3,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三的第3題。【教學目標】1.理解“十幾減7、6”的算理,會正確計算“十幾減7、6”。2.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發現規律,并運用此規律去解決十幾減7、6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并實現算法的多樣化。【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技能。【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減法。(板書課題:十幾減7、6)二、探究新知1.教師出示教材第14頁例3情景圖。師:數學樂園除了有賣玩具的,還有別致的景色呢。你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師:從圖中你發現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匯報:(1)有13條金魚,黑金魚有7條,紅金魚有幾條?(2)有13條金魚,紅金魚有6條,黑金魚有幾條?師:怎樣列式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學生匯報:13-713-62.師:13-7如何計算呢?學生同桌兩人一組討論匯報。學生可能回答:(1)因為7+6=13,所以13-7=6,有6條紅金魚。(2)把13分成10和3,10-7=3,3+3=6,所以13-7=6。(3)把7分成4和3,13-3=10,10-4=6,所以13-7=6。……師:你們真聰明!用我們計算十幾減8,9的方法,計算出13-7=6,魚池里面有6條紅金魚。3.師:利用剛才的計算方法,你會計算13-6嗎?學生獨立計算13-6;師:相互說一說你的計算方法,誰的方法計算最快?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4.師:剛才我們除了計算了十幾減7,還計算了十幾減6,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5.出示口答練習。學生回算,用手勢表示結果。師:仔細觀察每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小結:15-7=8,15-8=7,這兩題中的3個數都是一樣的,在這樣的題目中交換減數與差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一個不同的減法算式;在想加算減時,這兩題想的加法算式都是8+7=15,因此,我們也能利用這樣的規律計算十幾減6。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2.完成練習三的第3題。【課堂小結】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十幾減7、6,知道計算十幾減7、6仍可以采用“想加算減”的方法和“破十法”的方法;還知道了一道減法算式可以寫成另一道對應的減法算式。【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十幾減7、6想:13-7=6想:10-7=37+()=133+()=613-6=7【教學反思】十幾減7、6是基于十幾減9、十幾減8的學習基礎之上的。新課標提出計算題要講究思維的靈活性,要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之一就是如何掌握“破十法”來速算十幾減幾的計算,所以本節主打方向還是讓學生如何理解和掌握“破十法”的算理,并一步步由算理抽象出口訣,再在不斷的反復訓練中讓孩子掌握使用”破十法”進行速算。第4課時十幾減5、4、3、2【教學內容】教材第17頁的例4,相對應的“做一做”第17頁的思考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能正確進行十幾減5、4、3、2的口算。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5、4、3、2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進行正確計算。【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出示:十幾減9、8、7、6及20以內進位加的相關口算題卡。9+312-915-98+614-817-87+613-716-714-618-912-87+98+513-8(1)開火車算。(學生口算報得數,其余學生評價)(2)選幾題說說自己的想法。2.揭示課題:前面我們學習了十幾減9、8、7、6,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退位減法中的十幾減5、4、3、2。(板書課題:十幾減5、4、3、2)二、探究新知1.課件出示教材第17頁的兩組算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師:把你的計算方法說給你的小組聽。學生匯報。師:你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計算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2.沒有差異時,引導學生看算式還能想到什么。(引導學生注意算式中的數字之間的關系)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師小結:第一組算式:減號前面的數,也就是被減數,是相同的;減號后面的數,也就是減數,是從上到下逐漸變小的,那么它們的結果,也就是差,是逐漸變大的。第二組算式也有同樣的規律。三、鞏固練習1.猴子摘桃。(課件出示)11-2=11-3=11-4=11-5=11-6=指名回答。同學們請觀察這幾道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教師小結:相同點:都是減法,并且是11減幾的退位減法。不同點:它們的減數在依次變大,而差在依次變小。2.12減幾的退位減法。12-9=12-8=12-7=12-6=12-5=12-4=12-3=自由練習,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說說計算方法。并說一說算式的差與減數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師小結:被減數相同,減數越小,差越大。3.完成教材第17頁的思考題。先引導學生分析已知算式的特點,再根據要求填一填。【課堂小結】師:這節課我們已經學完了,想一想,你學會了什么?【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十幾減5、4、3、2“破十法”“想加算減法”被減數相同,減數越小,差越大【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十幾減5、4、3、2的計算方法而言,學生已經能夠順利遷移,絕大多數學生能自主遷移、正確解答。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在同類型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漸漸熟悉、掌握了這種類型的題目的思考方式;二是,重視學生對已學減法算法的口頭表述;三是,學生20以內的進位加練習得比較扎實。第5課時解決問題(1)【教學內容】教材第20頁的例5,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學會判斷并選擇必要的已知條件來解決問題。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重點:能根據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難點:能夠分清給出的已知條件,哪些是解決問題需要的,哪些已知條件是多余的。【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出示口算題卡,全班開火車計算。12-4=10-4=13-4=13-5=14-8=10-5=17-9=17-9=10-6=12-7=11-8=11-2=14-9=14-7=11-5=16-8=13-6=10-7=15-9=11-6=2.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3.師:同學們,你最喜歡看的是什么體育節目?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師:看來,大家都非常熱愛體育運動,一談起體育節目,大多數同學都興奮不已。今天讓我們再次到運動會上去觀察一下比賽最激烈的足球比賽怎么樣?(課件展示:足球比賽的場面)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教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上:(還有幾人沒來?)二、探究新知1.解決問題:“還有幾人沒來?”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學生自由說一說。師:“踢進了4個”這個條件還沒用上呢。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師:這道題怎樣列式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用減法16-9,那么你怎樣計算呢?先想一想,可以利用學具擺一擺,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想法。師:誰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利用學具擺的,讓學生一邊說,一邊到展臺展示。2.操作交流,解決問題。方法1:從總數16中一個一個地圈,一共圈去9個,還剩7個,所以16-9=7。方法2:把16分成10和6,10-9=1,1+6=7。學生一邊擺學具一邊說,在說的過程,老師幫助學生圈一圈。方法3:把9分成6和3,16-6=10,10-3=7。學生一邊擺學具一邊說,這時老師可以在學具上從16里面先圈出6個,再從剩下的10個里面圈出3個,最后剩下7個。方法4:想加算減。想:7+9=16,所以16-9=7。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比較一下這幾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師小結:在計算這類題目時,首先要根據題目中所給信息,發現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找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條件,把有用的留下;最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愛好自由選擇算法。三、鞏固練習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先讓學生把題目認真讀一讀,從中找出要求的問題是什么;然后再找出要解決的問題所需要的條件;最后列算式解答。分析完題意,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課堂小結】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第8課時解決問題(1)還有幾人沒來踢進了4個(多余的)16-9=7(人)【教學反思】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是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學生置身于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第6課時解決問題(2)【教學內容】教材第21頁的例6,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使學生掌握比較兩數多少的方法,初步學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2.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熱情。【教學重點】分析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的數量關系。【教學難點】讓學生弄清楚較大數是由比較小數同樣多的部分與比較小數多的部分組成的。一、復習導入畫一畫:第一行畫10個△:________第二行畫6個○:________要求:1.圈出△和○同樣多的部分。2.圈出△比○多的部分。填一填:△比○多()個○比△少()個揭示課題:今天咱們學習這種“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問題”。二、探究新知1.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情境圖。引導學生發言。讓學生說一說情境圖中的信息。小華:我套中了12個。小雪:我套中了7個。師問:誰套中的圈多呢?(小華套中的圈多,小雪套中的圈少)你能從情境圖中找出條件和問題嗎?學生輕聲地再讀一遍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各是什么?再在黑板上出示相對應的示意圖。2.想解題思路。要求的問題是: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怎樣解決?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可以擺圓片,進行比較。師問:誰知小華套中的圈數可以分成哪兩部分?請學生上來分一分(畫虛線),指指這兩部分。學生回答時,教師寫“跟小雪一樣多”的部分;“多出來的”部分。師:這道題的問題是什么?也就是圖中的哪一部分?小華與小雪套中同樣多的是幾個圈呢?學生自由回答。師:要求小華套中的圈數比小雪的多幾個,也就是從12個圈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小華比小雪多套中的圈數。讓學生指著圖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同桌互相說一說。(也可以列式計算)師追問:用什么方法計算呢?如何列式呢?板書:12-7=5(個)為什么這樣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7呢?5呢?讓學生自由說一說。三、鞏固練習1.根據剛才的情境圖,你知道小雪比小華套中的少多少嗎?學生猜測后說理。師:怎樣計算呢?教師演示過程,指導學生說理。師小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都是用減法,大數減小數。2.完成教材第21頁的“做一做”。教師出示題目:小林家養了15只兔和9只羊。(1)兔比羊多幾只?(2)羊比兔少幾只?師: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畫圖或用學具來解決問題。【課堂小結】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知道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解題方法是:從多的數中去掉它和少的數同樣多的部分,就是多出或少的部分,通常我們用減法算。【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本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系,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引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7課時整理和復習【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的內容及練習六的第1~8題。【教學目標】1.通過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式的整理,引導學生發現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的排列規律。2.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發現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的排列規律。【教學難點】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引入教師出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口算卡片,指名學生口算,并要求學生說出計算方法。二、互動新授1.整理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式卡。師:你能把這些算式分分類嗎?動手試一試,并把歸類好的算式整理成一張表格。學生小組內合作,給算式卡片分類,并把歸好類的算式整理成表格形式。2.組織學生匯報:你是怎樣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生匯報:(1)把相同減數的算式放在一起。(2)把相同被減數的算式放在一起。……小結:大家的方法都很好,接下來我們就按照這樣的方法把這些算式整理成一張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請看(投影出示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3.探究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的規律。教師出示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引導學生觀察。(1)橫著看,分別讀出每一行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個別匯報:橫著看,每一行的被減數都是一樣的,而減數則是從9開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遞減,也就是說減數一個比一個少1,而差則一個比一個多1。(2)豎著看,想一想;每一列的規律又是什么?個別匯報:豎著看,每一列的減數都是相同的。例如:第一列的算式都是十幾減少9,第五列的算式都是十幾減5,被減數依次遞增,因此差也隨著被減數遞增。(3)你還能發現什么規律?和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引導學生還可以斜著看,被減數和減數都是一個比一個多1,所以差不變。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24頁的第2題。(1)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看懂了什么。(2)要求“小麗比小林多得了幾朵”需要什么條件?(3)列式解答。2.完成教材練習六第4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的意思,再獨立列式。3.完成教材練習六的第5題。(1)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看懂了什么。(2)要求“小月折了幾只”需要什么條件?(3)列式解答。4.完成練習六第6題。(1)學生獨立完成。(2)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還有其他的想法嗎?【課堂小結】師:你在這個單元學會了哪些知識?說說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什么。【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通過復習,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歸納和整理,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同時還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20以內退位減法表的排列規律,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綜合的能力。分類與整理第1課時分類與整理(1)【教學內容】教材第27頁的例1,練習七的第1、3題。【教學目標】1.經歷分類的過程,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2.體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確定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同學們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買來了許多漂亮的氣球布置自己的教室,你想看看一年級兩個班是怎樣布置的嗎?課件出示教師的布置情況。師:這兩個班布置教室的方案一樣嗎?有什么不同?(一班是按顏色的不同布置的,二班是按形式的不同布置的。)師: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先把氣球分類,再進行布置教室的。今天我們就進一步學習分類。(板書課題:分類)二、合作交流,學習新知1.人類課件出示氣球圖片。師:你能把這些氣球分分類嗎?可以怎么分?(1)嘗試分一分。(2)小組交流分類的方法。①按氣球的形狀來分的,分為心形、葫蘆形、圓形三類。②按氣球的顏色來分的,分為紅色、藍色、黃色三類。2.記錄分類結果。老師給每個同學都準備了跟氣球一樣的圖片,下面就請同學們先按照形狀分一分,看看每種氣球各有幾個,把你分的結果記錄在紙上。(可以擺一擺,寫一寫)(1)展示先分再數的方法。師:你分了幾類?每類有幾個?學生匯報:分了三類。心形的有4個,葫蘆形的有3個,圓形的有5個。(2)展示象形統計圖的方法。師:你認為這種整理方式有什么好處?學生匯報:整齊、清楚。師:你能看出誰最多嗎?學生匯報:圓形的最多。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學生匯報:這一排最長。(3)展示表格記錄數據的方法。師:誰能數一數每種氣球各有多少個?師:你能把各種形狀氣球的個數寫在相應的位置嗎?學生嘗試完成。師:這種方法與前面兩種方法比較有什么優點?(更清楚、更簡便)④展示其他記錄方法,讓學生評價。三、鞏固深化給圖書分類。學校買了很多書,向同學們開放。如果你是小小圖書管理員,怎樣分類才能方便同學們借閱?請圖書管理員介紹圖書的分類方法,了解我們學校圖書的借閱方法。【課堂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習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活動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第2課時分類與整理(2)【教學內容】教材第28頁的例2,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感知分類的意義,掌握分類的方法。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重點】掌握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教學難點】會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1.課前談話,教師表揚一些學生,比如敢于舉手的,能提出問題的,語言流利的,獨立思考的,回答有個性的等。對這些學生進行獎勵(一些圖形),并將它們貼到黑板上畫的圓圈中。2.看到這些圖形,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評價。3.揭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先把這些圖形分分類,整理整理,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分類與整理”。二、探究新知1.多媒體出示教材第28頁例2情境圖。師:下面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看看吧!操場上有什么?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參加游戲的有多少人?大人比小孩多幾人?女人比男人少幾人?……2.合作探究分類的方法。師:大家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我們先來解決“參加游戲的有多少人”吧。先來數一數有多少人。學生數,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師:結果怎么會不一樣呢?看來在大家數數的過程中,數得不夠準確。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學生交流、確定方法。學生大多能想出按男女性別、大人和孩子來分類統計。師:小朋友們都想到要確定一個標準,按男女性別也好,按大人和孩子也好,然后再去整理。學生自己分類并整理數據。學生匯報整理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展示不同的分法圖。大人孩子人數84男女人數66師:通過這個表格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解決了哪些問題?還能解決哪些問題?3.對比體會分類的標準。師:觀察這兩個表格,想一想,我們在分類時,只能用一種標準來分嗎?引導學生體會:可以用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標準不同,所分得的結果也就不同,雖然兩次分類的結果不一樣,但有一個數始終沒變,是什么?學生匯報:總數。三、鞏固練習完成教材第28頁“做一做”,回家后把今天學到的分類方法教給自己的家長,并且討論一下在什么地方還可以用到分類統計的方法。【課堂小結】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標、表格)呈現分類結果,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能根據數據提出簡單的問題。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將分類的教學與計數(統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100以內數的認識第1課時數數【教學內容】教材第33、34頁的例1,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能夠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感受100以內數的大小,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2.使學生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100。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百。【教學重點】能夠熟練地數出100以內的數,感受10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教學難點】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是多少的數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師:大家去過大草原嗎?今天讓老師帶你們去看看吧。(出示教學情境圖)師:你能估一估草原上大約有多少只可愛的小綿羊嗎?學生個別估計、匯報。教師揭示課題:草原上有100只綿羊。100要比我們之前學的多得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100以內的數。(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1.認識整十數。(1)數手指。①誰能給我們伸出100根手指?②怎樣就能讓我們看到100根手指呢?③請十位學生到黑板前,伸出100根手指湊在一起。(2)理解整十數的組成。①一個小朋友的十根手指合在一起是1個十,兩個小朋友是2個十合起來是20,三個小朋友是3個十合起來是30。(提問:30里面有幾個十?)4個十是40……10個十是100。②齊讀10~100。(要求:聲音響亮、清楚)③提問:為什么不讀十十啊?而要讀成100呢?板書:10個一是十,2個十是20……10個十是100。④80里面有幾個十?60里面有幾個十?哪一個數里面有4個十?⑤剛剛我們認識了好多的數,但是在100以內你還知道哪些數呢?這些數都是100以內的數,這些數究竟有多大呢?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2.認識非整十數。(1)數小棒。①桌子上有一堆小棒,我們要來數一數有幾根,但是老師有兩個要求,請認真聽:第一:請你數出這些小棒有幾根?第二:在數的時候,把小棒擺在桌子上,怎樣才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是幾根?②學生動手操作。(2)反饋交流。(突出10個為一捆)①從小棒的擺放上反饋。②讓學生反饋自己數數的結果。分________捆,還剩________根,是________根。小組內說:________個十和________個一組成________。3.數數。用小棒從36數到40。這里有36根小棒,我再添一根是幾根?再添一根呢?再添一根呢?再添一根呢?(這9根再加1根是10根,10就是一個十,現在一共就有4個十是40)三、鞏固提升完成教材第35頁的“做一做”。【課堂小結】師: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數的意識,本節課利用“百羊圖”創設情境引入,先引導學生數出10只羊、20只羊,讓學生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知,估一估這幅圖上的羊有多少只,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并體會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過程中學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他們估計的意識。第2課時數的組成【教學內容】教材第35頁的例2,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在動手操作、討論的活動中,經歷認識并理解10個十是一百的過程。2.知道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教學重點】理解100以內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教學難點】知道100以內數的組成。【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利用小棒學習新知識。二、探究新知1.認識10個十是一百。(1)認識3個十是30。教師提出數小棒的要求后,讓每個學生獨立操作。數出30根小棒。分別讓幾名學生說說是怎樣數的。并數一數。(2)師:怎樣擺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30根?請你動手擺一擺。①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注意了解學生擺的過程和結果。(準備展示)②交流擺的過程和結果。在充分交流不同擺法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到:1捆是10根,是一個十,3捆是30根,即3個十是30。師:剛才大家都很動腦筋,老師看了看,有好幾種擺法,誰愿意到前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擺法?學生匯報③認識3個十是30。(出示課件。進行說明)(交流、分享、檢驗自主學習的結果,由3捆小棒是三個十根得出3個十是30)(3)認識4個十是40;7個十是70。①那4捆小棒是幾個十根?是多少根?(課件出示)②7捆呢?(4)認識10個十是一百。①師:那么10捆是多少根呢?(出示課件)你們是怎么知道的?②交流學生個性化的方法。使學生知道10個十是一百。2.數的組成。(1)擺出46根小棒。①師:那46怎么擺?在擺之前先想想這個數和剛才的50、70、40有什么不同?你會擺嗎?②學生擺小棒,教師巡視。③交流擺的結果。(2)認識46的組成。①師:想知道老師是怎樣擺的嗎?(課件出示46根小棒)和你們擺的一樣嗎?誰來說說:()個十和()個一,合起來是()。學生匯報(4)個十和(6)個一,合起來是(46)。②師:換一種說法,你會說嗎?46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46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三、鞏固新知完成教材第35頁的“做一做”。【課堂小結】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數的組成7個十是7010個十是一百(4)個十和(6)個一,合起來是(46)【教學反思】對于100以內的數,學生也已在生活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知。在充分展示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如在課一開始請學生先說說20以內數的組成,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一個一個的數,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數。一十一十地數會讓我們的數數速度加快。第3課時讀數寫數【教學內容】教材第36、37頁的例3,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知道幾個十就在計數器上的十位上用幾個珠表示,幾個一就在計數器的個位上用幾個珠表示。2.知道個位、十位、百位的名稱,知道數位的排列順序。3.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讀寫。【教學重點】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難點】知道個位和十位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教師出示教材第36頁情景圖:這是什么?你知道每種顏色的紐扣各有多少粒嗎?學生匯報:黃色紐扣有四十粒,藍色紐扣有二十七粒,紅色紐扣有三十三粒。師:你知道這些數該怎樣讀寫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塊知識。(板書課題)二、互動新授教學例3。用學具擺40根小棒。師:先說一說它的組成,然后想一想,4捆小棒(即40根)應該擺放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呢?學生試著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40,邊撥邊說:4個十在十位上,撥4顆珠子。師:你能對照著計數器寫出這個數嗎?說說你是怎樣寫的?學生匯報:十位上有4個珠子,對著十位寫“4”,個位上沒有珠子,就對著個位寫“0”。師:大家一起來讀出這個數。學生齊讀。(讀作:四十)教師說明: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師:27和33又該怎樣擺小棒?在計數器上如何撥珠?寫法和讀法該怎樣做呢?小組內試一試。學生小組嘗試探究,完成學習活動。教師講解步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33中的兩個“3”意思一樣嗎?學生交流匯報:不一樣。左邊的”3“在十位上,表示的是3個十;右邊的“3”在個位上,表示的是3個一。教師小結:相同的數字在不同數位上表示的意義不相同。師:三種顏色的紐扣一共是多少粒呢?(100粒)100用小棒怎樣擺。學生匯報:擺10捆小棒。教師出示:10捆小棒的圖片。10個十在計數器上該怎樣撥珠。學生個別匯報。教師課件演示。寫作:讀作:一百。請學生對著數位表,同桌互相說一說:從右邊起,第一、二、三位分別是什么數位?每個數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左邊和右邊)開始的?引導學生概括小精靈的話: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三、鞏固提升1.紅花配綠葉。2.按要求寫一寫。十位上是6的數個位上是6的數【課堂小結】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先復習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在體驗和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并從中歸納知識。第4課時數的順序【教學內容】教材第41頁的例4,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通過填寫100以內數的數目表,使學生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2.能根據數位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3.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規律的能力。【教學重點】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教學難點】探究和發現100以內數的排列規律。【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數學王國開運動會啦!數娃娃們排成了整齊的方陣(出示百數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下,這些數娃娃是怎樣列隊的。學生邊數邊填寫,完成書上的百數表。要求同桌學生相互說一說。追問:咦?方陣里還有不少位置是空著的,你知道是哪些數娃娃還沒來嗎?二、探究新知1.談話:這張百數表里可藏著許多有趣的奧秘呢?先請小朋友橫著選幾排數讀一讀,在小組內說說數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規律。(如:41、42、43、…,50,左邊九個數的十位上的數是相同的,個位上的數依次是1,2,3,…,9,最右邊是整十數等。)學生分小組展示百數表。再讓學生指著不同橫排說一說。2.進一步啟發:豎著看又有什么規律?斜著看呢?請小朋友積極開動腦筋,把你發現的規律告訴小組里的其他小朋友!學生觀察并說說自己的發現。3.談話: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在這張百數表里發現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做了幾個“魔力框”,大家仔細觀察,在“魔力框”里你還會有新的發現的!4.投影出示:用三種不同形狀的圖形分別在百數表里框出幾個數。要求讀一讀,并找一找這幾個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在小組里交流。5.提問引導:(出示帶一個數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幾個數嗎?學生猜,然后集體驗證。三、鞏固提升1.按順序填數。(1)64677079(2)2.根據百數表,填一填。3.填一填。(1)23在數()和()的中間。(2)個位是2的兩位數有()個。(3)同39相鄰的數是()。4.按要求填一填。35、57、75、95、25、56、28、15、50、55個位上是5的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位上是5的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完成教材第41頁的“做一做”。【課堂小結】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數的順序24681113151719222833374446556466737782889199【教學反思】學生在掌握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填寫百數表,通過對百數表橫、豎、斜各方位的觀察,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了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系。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第5課時比較大小(1)【教學內容】教材第42頁的例5及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使學生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并體會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掌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學難點】正確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教學過程】一、激趣引入課前播放《智慧樹我愛你》的主題歌。師:同學們喜歡這首歌嗎?你們想去智慧村跟他們一起玩嗎?好吧,現在我們出發了!來到智慧村口,看到小明和小芳在對話,我們聽聽他倆說的什么。課件出示:小明:我有42根小棒,我的多。小芳:我有37根小棒,我的多。小明:我們先請同學們評評理。原來他們正在比較誰的小棒多。小朋友們,你能幫幫他們嗎?42和37都是兩位數,應該怎樣比較?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比較大小)二、探究新知1.摸卡片游戲。師:下面我們要進行的是摸卡片并比卡片上數字大小的游戲,大家一起來參加吧!老師給每組同學準備了四張數字卡片,請組長安排,讓每個人輪流摸出一張數字卡片,看清卡片上的數,找組內小朋友比一比,并把比的結果記錄下來,然后小組內互相說說是怎么比的。學生小組活動,然后小組內互相說說是怎么比的。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師:現在請幾個小朋友上臺展示比的結果。指名學生匯報。2.比一比。師展示:4237、2325,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學生個別匯報。引導學生發現。(1)4237可以通過擺小棒比較兩數的大小,42里有4個十,37里只有3個十,所42>37。(2)2325。十位上的數字相同,那么可以比個位上的數字。通過計數器撥珠,很明顯發現23個位上是3,25個位上是5,3比5小,所以23<25。三、鞏固提升1.完成教材第42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2.想一想,在K里填上合適的數。75>KK<34【課堂小結】小結。師:說一說,怎樣比較兩位數的大小?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兩位數比較時,先比較十位上的數字,十位上哪些個數字大,那個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字一樣,就比較個位上的數字。師:這些知識將同樣用于以后學到更大數的比較。【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過程,如在比較“42”和“37”這兩個數的大小時,先讓學生利用小棒動手擺一擺。同時老師也在黑板上形象的出示計數棒,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讓學生充分動口、動手、動腦達到有效的學習,體現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特點。便于學生歸納、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第6課時比較大小(2)【教學內容】教材第43頁的例6,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九的第1~5題。【教學目標】1.通過整體觀察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發展學生的數感。2.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數與數之間的大小關系。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估測能力。【教學重點】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等數學用語描述數與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教學難點】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用正確的語言進行描述。【教學過程】一、聯系舊知按順序寫數。1826))eq\a\vs4\al(\x(6970))2.62后面連續的五個數是(),62后面的第五個數是()。二、探究新知投影出示例6的主題圖。1.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三種顏色的球中,哪種球最多,哪種球最少?2.學生匯報:紅球最多,有58個,黃球最少,只有10個。3.那紅球跟黃球相比,結果怎樣?黃球跟藍球比呢?4.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紅球比黃球要多,黃球比藍球要少。教師相機提問:“多多少”“又少多少”,學生思考后得出“紅球比黃球多得多,黃球比藍球只少一點。”5.“多得多”一詞用得非常好。“只少一點”我們習慣說“少一些”。6.同桌互相說說。教師小結: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比較數的大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這些數學用語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們學會了嗎?下面考考你。三、鞏固提升1.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1)小紅說:“我有40支鉛筆”。小明說:“我的鉛筆數比你的多得多。”小明有多少支鉛筆?305060(2)冬冬說:“今天我寫了56個字。”明明說:“我寫的字比你的少一些。”明明寫了多少個字?4560152.完成教材第43頁“做一做”,出示“做一做”的情境圖。組織學生根據畫面中提供的信息,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話。組織學生匯報。【課堂小結】師:今天你有哪些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板書】比較大小(2)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在學生對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會比較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授本課時我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背景下,積極從現場教學環境中尋求、開發數學教學資源,通過比較各組分數等喚起學生直觀、熟知的生活經驗,有效地感悟、簡化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數學概念。第7課時解決問題【教學內容】教材第46頁的例7,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十的內容。【教學目標】1.初步培養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索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數學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知識的現實性。【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教學難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情境導入1.數的組成。(指名回答)(1)5個十和4個一是()。(2)9個十是()。(3)3個一和6個十組成()。2.嘗試解決問題。課件出示釘扣子情境。有50個扣子,每件上衣需要5個扣子,可以釘幾件上衣?學生嘗試解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類問題,今天我們就學習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板書課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1.看圖找信息、提出問題。師:小紅和小明正在進行穿珠子比賽,你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穿的嗎,請同學們看大屏幕。(1)出示主題圖,說一說,你從圖中得出了什么信息。(2)生答師板書:有58個珠子,每10個穿一串。(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讓學生說)可以穿幾串?還剩多少個珠子?(4)師:你能將這些信息和問題用完整的一句話說出來嗎?2.解決問題。師: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學生匯報。板書:58個珠子,每10個珠子穿一串,可以穿5串,還剩8個珠子。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引導學生理解有58個珠子,每10個穿一串,就是求58里面有幾個十。58里面有幾個十,就有幾串,有幾個一就是還剩幾個。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有58個珠子,每10個穿一串,可以穿幾串?還剩多少個珠子?我們還借助小棒擺一擺。10根小棒捆一捆,58根小棒可以捆5捆,還多8根。所以58個珠子,每10個珠子穿一串,可以穿5串,還剩8個珠子。三、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46頁“做一做”。(1)教師出示題目:82塊餅干,10塊裝一袋,可以裝滿幾袋?提問: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可以裝幾袋,該怎樣解答?小組內互相說一說。(2)學生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匯報。①可以在圖上畫一畫,10個10圈起來,圈出8個圈,還剩2個,可以裝8袋還剩2個。②可以想82里面有8個十和2個一,那么能裝8袋,還剩2個。(4)組織學生驗證:1袋裝10個,8袋就是8個十,即為80,還有剩下的2個正好是82個。2.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的第1~4題,前三題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板書設計】解決問題58個珠子,每10個珠子穿一串,可以穿5串,還剩8個珠子【教學反思】讓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校內延伸到實際生活。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第8課時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教學內容】教材第48頁的例8,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的計算。2.通過學習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與“加法交換律”等運算定律。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練地口算。【教學難點】算法多樣化的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36里面有()個十和()個一。2.5個十和7個一是()。3.65里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二、探究新知1.教師創設情境,利用課件進行動畫演示:(旁白)小明可喜歡喝酸奶啦!由于這些天小明表現得特別好,媽媽答應帶小明到商場去買酸奶。(課件顯示媽媽領著小明到商場的情景)售貨阿姨先拿給媽媽30瓶(課件顯示30瓶酸奶在媽媽的左邊),又拿給小明2瓶(課件顯示2瓶酸奶在右邊)。問: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2.計算30+2。教師表揚學生愛動腦筋,再選擇一個問題問:媽媽一共買了多少瓶酸奶?應該怎樣計算?教師根據學生的口頭列式板書:30+2=32。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為什么用加法計算。3.計算32-2。教師問:現在我們知道媽媽給小明買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2瓶后,還剩多少瓶?請學生列出算式,教師根據學生口答板書:32-2=30。你能告訴大家是怎樣計算的嗎?4.學生思考進行減法計算的理由并匯報計算過程:依據減法的含義,從32里去掉2,可以依據數的組成知識。32里面有3個十和2個一,去掉2個一,還剩3個十,就是30。5.計算2+30。板書:2+30=6.計算32-30。借助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列出算式,并嘗試解答。三、鞏固提升1.先擺一擺,算一算,再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1)教師在實物展示臺上擺小棒,請學生仔細觀察后,擺出相應的算式,再列式計算,并由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先擺5捆,再擺6根。先擺3捆又5根,再拿走5根。(2)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先擺小棒,然后根據操作列出相應的算式。先擺8根,再擺2捆。先擺4捆加4根,再拿走4根。2.教學游戲:誰先吃到再就玉米?教師創設情境:熊媽媽帶著熊寶寶來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媽媽架起烤爐,烤起寶寶們最愛的玉米。熊寶寶聞到陣陣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來了,真想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可是熊媽媽要求她的寶寶開動腦筋,誰能找出結果和玉米前的數字相同的算式,誰就能先吃到玉米。【課堂小結】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在復習鞏固100以內數的基礎上探究算法,對于例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計算過程,從而得到不同的方法。大多數學生想到的是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而往前數,往后數,如果數的數據不大,是一個好的計算方法。更有聰明的學生已經知道了計算的實質,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或減。認識人民幣第1課時認識人民幣【教學內容】教材第52、53頁的例1、例2,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小面值人民幣,能準確識別小面值的人民幣。2.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學重點】認識較小面值的人民幣。【教學難點】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同學們到商場買東西,到書店買書,都用什么去買呢?對了,每個國家的錢都有自己的名稱,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1.教學例1。(1)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各種分幣。請同學們從人民幣學具中拿出1分、2分、5分的硬幣擺在桌面上。(2)人民幣有硬幣和紙幣之分,它們的面值是相同的,用途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主要來認識一下硬幣。教師指著示意圖提問:你怎么知道哪個是1分的硬幣?(3)說一說2分的硬幣有什么特點。(4)說一說5分的硬幣上面有什么特點。剛才我們認識了1分、2分、5分的硬幣,同學們看一看硬幣的背面有什么圖案。(背面是國徽圖案)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愛護人民幣,所以我們從小也要養成愛護人民幣的好習慣。(5)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①一個2分幣可以換幾個1分幣?讓學生自己擺出學具。②一個5分幣可以換幾個1分幣?③一個5分幣可以換幾個2分幣和幾個1分幣呢?有幾種換法?同桌互相說說,并說說自己的不同換法。2.教學例2。(1)1角=10分。出示幻燈片,教師用1分幣一個一個地數,數出10分來。①10個1分是多少分?②想一想10分可以換學具中的哪一張人民幣。請你悄悄地找出來,老師說一二三,你們一起舉起來,看誰找得對。③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找的?學生操作匯報:10個1分是10分。10分可以換1角。小結:1角和10分同樣多,因此我們說:1角等于10分。(板書:1角=10分)師:想一想,幾個2分幣可以換一角,幾個5分幣可以換1角。1角也有紙幣和硬幣兩種。(教師邊說邊板書并貼示意圖)(2)1元=10角。①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所有1角的人民幣,一角一角地數,數到10角。誰來告訴大家可以換一張什么樣的人民幣?為什么?②請同學們在學具中找出1元的人民幣。(教師同時板書并貼示意圖)10角可以換1元,1元也可以換10角。因此,1元等于10角。(板書:1元=10角)1元也有紙幣和硬幣兩種。提問:到現在我們認識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幾種?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還有其他紙幣,以后我們再學習。小結:你們認為人民幣中面值最小的是多少?(1分)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如果全國13多億人每人節約1分錢,那將是1300多萬元,能夠建成幾十所希望小學,所以我們從小要養成節約用錢的好習慣。三、鞏固練習1.你會數嗎?()元()角()元()角2.找朋友。3元4元6角7元10分60分40角1角70角30角3.在圓圈填上“<”“>”或“=”。7角70分1元9角50角9分5元5角100分90角5分4角30角3元10分1元1元10角【課堂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由于大部分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見過也接觸過人民幣,所以在這節課上,首先引導小學生們認真仔細觀察人民幣,使學生能夠迅速、準確地辨認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在學生學會認識人民幣的基礎上,嘗試把人民幣分類。第2課時人民幣之間的兌換【教學內容】教材第54頁的例3、例4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認識較大面值的人民幣: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通過“換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5元、10元可以換幾張的1元;20元,50元,100元可以換幾張10元的,以及100元可以換幾張50元的等價兌換貨幣。【教學重點】認識較大面值的人民幣。【教學難點】等價兌換貨幣。【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會認這些人民幣嗎?教師出示人民幣,請學生認。師:今天我們還要來進一步認識人民幣,看看小朋友們會不會用人民幣呢?[板書:認識人民幣(2)]二、探究新知1.課件出示全套人民幣,特征辨認。師:這些人民幣你們都認識嗎?師:(拿出裝有人民幣的籃子),那好,老師來考考你們,(舉起一張5元的紙幣)這張人民幣的面值是多少?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生:上面寫著數字“5”。(回答不確切,結合其他特征說明。)師:可能是5角、5分啊。(啟發補充,還要看單位)師:對,有“伍圓”的字樣。(每說出一個就把方法歸結出來)師:辨別(認識)人民幣,咱們可以看字樣、顏色、圖案。師:這一張呢?(舉起新版100元)(有毛主席的就是100元。)(教師注意糾正)師:(舉起新版50元)這一張也有毛主席啊,也是100元嗎?(不是,是50元,因為它是綠色的,寫著“伍拾”……)師:對了,小朋友們說得很好,認識人民幣可從圖案、字樣、顏色、數、大小等方面進行觀察。那么,關鍵是看什么呢?(用手指著,結合例幣小結每一種方法)2.認識其他的人民幣。(1)小組認識活動。師:真是聰明的小朋友,我要請小組長考考大家。首先請小組長把信封里的人民幣全倒出來,考考你的小伙伴:你們知道是多少錢嗎?從哪兒看出來的?答對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幣都認完。各小組在組長帶領下開始活動,教師下組傾聽,調控活動方法,適當給予贊揚鼓勵。(2)以搶答方式小組匯報。反饋小組活動的學習效果。3.大額人民幣的換算。師:小明和媽媽買完東西乘車回家,車票1元,可是媽媽的錢包里只有這些錢(出示大額人民幣,如5元、10元人民幣)。沒有1元,怎么辦?可以換成1元1元的。師:誰可以幫小明換一下?學生用學具人民幣邊擺邊說。課件出示:一張5元可以換________張1元。一張10元可以換________張1元。學生回答。師:同學們,平時買東西時,我們還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問題誰會?課件出示:一張20元可以換________張10元。一張50元可以換________張10元。一張100元可以換________張10元。師:如果要把100元換成50元,可以換幾張?換成20元可以換幾張?三、鞏固練習完成教材第54頁做一做。【課堂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請個別學生匯報,全班交流。【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本節課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并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并了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第3課時簡單的計算【教學內容】教材第57頁的例5、例6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學會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知道物品價格,通過簡單的加減法解決問題。2.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并知道愛惜人民幣。【教學重點】學會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教學難點】學會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聰聰,明明,他們倆今天也來了,他們有一些問題想問問大家。1.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2.按質地分為哪兩類?3.換算關系是什么樣的?1元=()角。1角=()分。一張兩角可以換()個1角……教師給予鼓勵。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人民幣的知識——簡單的計算。[板書:簡單的計算(1)]二、探究新知師:聰聰,明明,你們拿那么多的硬幣干嘛去啊?明明:我去買把尺子,我拿了12個1角。聰聰:拿那么多,要是丟了怎么辦啊?明明:那怎么辦?小朋友們,你們能幫我嗎?1.師:我們該怎樣幫明明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1元2角=()角。生:可以去換錢呢?生討論:可以換兩張5角,一張2角;可以用10個1角換1張1元,2個1角換1張2角。明明:哦!原來12角=1元2角,謝謝你們!2.我們幫明明解決了問題,聰聰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幫忙。18角=()元()角。師: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個別作答。3.出示教材例6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師:你們從圖中知道了什么?(請學生起來說)師:從圖中你可以提什么數學問題?(然后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并回答可以怎么解決,不合理之處,教師糾正)最后,教師根據課本問題,進行集體講評。三個問題:(1)買一個和一個,要多少錢。5+8=13(角)13角=1元3角師:13角=1元3角,你怎么想的?生:13角可以分成10角和3角,因為10角=1元,所以13角=1元3角。(2)比貴多少錢?1元=10角10-6=4(角)師:為什么把1元換成10角?生:1元減6角,它們的單位不一樣,只有單位一樣的時候才可以計算,因此1元換成10角。(3)買一個和一個,要多少錢?1元+3元1角=4元1角。師:誰來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上一角,所以等于4元1角。三、鞏固梳理,拓展應用1.完成教材第57頁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進行集體訂正。2.完成教材第57頁做一做的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進行集體訂正。教師要注意巡視,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學生。【課堂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學生交流匯報后,教師總結。【課外作業】完成《課外奪冠》第32頁練習。【教學反思】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認識了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幣間的換算的基礎上,會進行一些人民幣的簡單計算;了解商品價格的表示形式。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但與生活又有本質的區別,并且讓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思維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引導教學中創設購物情景,激發探究興趣。第4課時解決問題【教學內容】教材練習十三的第1~8題。【教學目標】1.復習鞏固所學有關知識、人民幣的知識。2.使學生綜合應用人民幣的知識和100以內數的組成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減法計算問題。【教學重點】學會用所學人民幣的知識解決問題。【教學難點】統一單位的計算方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口算:1元4角=()角13角=()元()角2元=()角1元9角=()角16角=()元()角2元3角=()角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于人民幣的簡單計算。二、基礎練習1.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1題。(1)學生獨立完成。(2)集體講評,重點讓學生說清楚換算的過程與方法。2.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2題。(1)請學生認真觀察本題的表格,說說從表格里得到哪些數學信息?(2)學生獨立完成。(3)集體訂正,重點讓學生說清楚計算的過程。3.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3題。(1)學生獨立完成。(2)集體講評,重點讓學生明白相同單位才能進行加減計算。4.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6題。(1)教師先指導學生比較大小的方法,如:先比元再比角的方法比較快捷,單位不統一時根據需要進行單位換算等。(2)學生獨立計算后,集體講評。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1.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4題。(1)師:仔細讀題,你從題中得到了什么數學信息?學生匯報。師:“正好”是什么意思?學生匯報:是兩種物品加起來的價格等于10元,既不能比10元少,也不能比10元多。(2)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講評2.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5題。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學生匯報:可能是1個1元,也可能是1個5角,5個1角,也可能是2個5角。3.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的第7題。(1)提出要求:提問,仔細看圖,在小組內說題意。(2)提問:每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該怎樣列算式?(3)組織學生獨立完成。4.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8題。(1)請學生觀察圖,并理解圖的意思再列式計算。(2)組織學生獨立完成。【課堂小結】師: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又有什么收獲?【課外作業】完成《金榜行動》相關練習。【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條主線,努力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并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第1課時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內容】教材第62頁的例1,相對應的“做一做”。【教學目標】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