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_第1頁
【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_第2頁
【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_第3頁
【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_第4頁
【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賞析】聶清榮淺談古饒州“酒”文化本文已授權本平臺發(fā)布文:聶清榮|版式設計:無兮|圖源:網絡饒州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州府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按《通典》:“古廬陵郡,物產豐饒,故曰饒州,南極閩廣,東接荊楚,殊方奇貨,異材可舟,致而萃焉。”追溯它的起源,“鄱陽郡”、“江南東路吳州”應是它的“前身”。據(jù)有關史料記載: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饒州,轄鄱陽、余干、葛陽、晉興等縣,始才正名。爾后,隨著政權的更替又多次變更,先后又稱江南道饒州、江南西道饒州、鄱陽郡、永平軍、饒州路、鄱陽府、饒州府等。明正德八年(1513),因姚源洞王浩八等人聚眾叛亂被平定,為了加強統(tǒng)治,劃出鄱陽、樂平、余干、貴溪等縣部分版圖,設立了萬年縣。自此,饒州轄鄱陽、余干、樂平、浮梁、安仁、萬年及德興七縣。至民國三年(1914),“饒州”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結束了它橫跨千余年的光輝歷程。“鄱陽據(jù)大江上流,其地有金錫、絲枲、魚稻之饒,故其民不迫遽。其人喜儒,故其俗不鄙陋。”(見彭汝礪撰寫的《宋夏侯處士墓志銘》)“酒”,是從水果或五谷雜糧中釀造而成的。鄱陽是饒州的治所,鄱陽湖因鄱陽而得名。不言而喻,因有“金錫、絲枲、魚稻之饒”,加之浩瀚縹緲的鄱陽湖里清純甘甜之“水”,饒州“酒”文化的鼎盛由此可見一斑。在此,筆者謹從饒州府志、宗譜和墓志銘等角度,結合本土的風土人情所反映出來的人文情懷,加以粗略考量,不妨將饒州“酒”文化作個概述,以此拋磚引玉:1、“酒”與官。中國素以“忠孝之邦”著稱。在古代,“酒”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每逢重大喜慶或祭祀活動都離不開它,故此朝廷因“酒”而設置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其中最為常見的官名是“祭酒”(首席之意。古代舉行盛大宴會或大型祭祀活動時,推舉德高望重的人先舉酒祭祀地神)。如鄱陽縣蘆田鄉(xiāng)孤山村《聶氏宗譜》內載:“銘公,仕周,任軍謀祭酒,管記室,升吏部天官”、“從儀公,仕唐,為祭酒討論制定,造作祭器”。亦設有“贍軍酒庫”、“監(jiān)酒稅”等職,如《宋宰相贈太師魏國公洪文惠公神道碑銘》內載:“(洪適之孫)俌,承事郎、新提領建康府戶部贍軍酒庫所干辦公事”;同治《饒州府志》載:“趙宗憲,字履常,余干人,……監(jiān)饒州贍軍酒庫”、“劉季孫,監(jiān)酒稅”,等等。2、“酒”與孝。在饒州,如父母(或祖父母)病故廬墓三年或父母忌日時,作為孝子賢孫是不能飲“酒”作樂的。不僅如此,期間夫妻還不得同居,以示對親人追思盡孝。據(jù)同治《饒州府志》內載:“程廷琪,字獻之,浮梁人。性孝友,居母喪三年,不御酒肉。”“(張吉)遇母忌日,絕酒肉。”“吳存,字仲退,鄱陽人。存生而孤,鞠于祖母,戒勿飲酒,遂終身不近杯勺。”“陳之可,字汝時,鄱陽人。性至孝,童年喪母,哀毀成疾。初婚,痛不及母命,不忍成婚,即室內為母位哭奠,夜深跪哭不起,遂昏眩臥地至曉。后父沒,不御酒肉,不入內室者三年”,等等。不僅如此,酒也是兒媳婦敬奉公婆、盡婦道的一種帶有代表性的食品。如《故嚴父繩堂處士嚴母史氏孺人墓志銘》“母江氏而生孺人,歸嚴氏,恭執(zhí)婦道,事舅姑精,飯果酒漿,未嘗少怠。”《故季母馮氏孺人墓志銘》“孺人自歸處士,養(yǎng)舅姑、處鄰里、助祭祀、應賓客、冪酒漿、縫衣裳靡不盡善”等等。3、“酒”與詩。古時對文人墨客而言,“酒”與“詩”像一對孿生兄弟一般,常如影隨形。眾所周知,因“李白斗酒詩百篇”而被冠名為“酒仙”;詩圣杜甫,也因為平生愛酒而被譽為“酒圣”;“以儒業(yè)名家,挾策長安,聲詩歷象,無不精究”的鄱陽人陳陶和“性豪放,善書法”的姜之浩,均“以詩酒為事”而怡情山水。(見同治《饒州府志》)“(馀)公有詩名,嘗興與白居易諸人把酒賦詩于東都別墅。”(蘆田孤山《聶氏宗譜》)“(劉友梧)遂絕江渡淮、溯河濟、過齊魯之郊,遨游燕趙間,周回秦漢故都,南還吳楚,登髙酌酒,吊古豪杰遺跡,發(fā)為歌詩,皆磊落魁奇”(《劉府君墓碣》),等等,此類例子舉不勝舉,真可謂“無限新詩兼有酒,可能容我醉時題”。

4、“酒”與客。無“酒”不成美席。“酒”是主人誠意接待客人的常用之品。如晉朝陶侃的母親湛氏,為了熱情款待陶侃的朋友范逵,當時下著大雪,在“侃倉卒無以待賓”之際,她“截發(fā)得雙髲以易酒肴,樂飲極歡,雖仆從亦過所望”,終成令名。《宋故白府君墓志銘》“家設塾館,歲延佳士,座客常滿,樽酒不空。”《便一公墓志銘》“性雖不嗜酒,而客至未嘗不設飲。貧匱告急,罔不周濟。”酒也是為人祝賀的必備之物。如《明故承德郎太醫(yī)院院判劉公墓志銘》“公卿、大夫送餞,極榮歸鄉(xiāng)園。”《明故李公處士之銘》“景泰壬申歲,荷恩耆老寧鄉(xiāng),州司僚友稱觴載酒,趨迎于長途遠道之間。”《番昜史惺堂先生墓表》“值先夫人壽,市雞豕酒酺以進,中庖狼藉。”同時,“酒’還是調和鄰里糾紛的“工具”之一。如“吳士孔,字淑尼,鄱陽人。少有大志,治產不求盈余,輕財好施,恒至饔餐弗給,而處之泰然。里有忿爭者,就之論曲直。解息多方,或以杯酒釋之。自是終孔之世,一鄉(xiāng)無終訟于庭者。”古時飲酒,視參與的對象不同而要求也不同,如尊卑長幼同席飲酒,就不可逾越禮規(guī)。如鄱陽雙港利池湖《聶氏宗譜》內的《家訓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第十三條“尊卑長幼共席與飲,不可酗酒無度,恐醉后忘分失儀,甚至冒犯凌等,醒后究之大體乖矣,悔莫及矣!當先慎之。”第十四條“家中或奉賓客、或私燕饗,男女不得同席互相勸酌,庶幾有別”。在古代,“酒”是男人的專利,但遇有重大喜慶,女人也有飲“酒”的先例。如《大元追封鄱陽縣君周夫人方氏(周伯琦之祖母)墓道碑志銘》“(良載,周伯琦的伯父)咸淳十年甲戌登進士第,報榜史至門,是日為三月之十三日縣君生朝,方擊鮮,會賓客。及見榜聞名,進舉酒為縣君祝。縣君且喜且感,以少年失夫之早而鞠子之勞也。客趨前交口稱述,以為希遇之慶。縣君命更酌滿飲,盡歡而罷。”等等。5、“酒”與禮品。“酒”,常用于上級對下級的一種獎賞。如《宋宰相贈太師魏國洪文惠公(洪適)神道碑銘》“上已知公責坦(人名),笑曰:‘頗能布氣治病,昨日宮中賜酒,醉,語已無倫矣。’”《先考集賢周公(周伯琦之父)壙志》“至治二年三月,先皇訪公姓名,丞相拜住以公入覲,賜扈酒問勞,呼學士而不名,賜楮幣萬絹,仍命入,待將大用矣。”《節(jié)推董公墓碑銘》“檄陳夏,官令三府,賜以銀牌,刻‘旌義’二字,具羊、酒、絹、帛以表其功,忠愛之心眾多知之”,等等。同時,“酒”也是下級對上級敬奉的最好禮品之一。在古代,“酒”常與“牛”相提并論。“獻酒宰牛”,以示對人敬重和誠服。如“陳靖,字康叔,余干人。……王莽篡漢,群盜蜂起,每欲募義兵討之。他日聞王常建牙曲阿,往獻策。群盜聚長山,諭以順逆,留牛酒數(shù)日。”(見同治《饒州府志》)《龍圖閣待制熊本墓志銘》“夷地迫淯井盬,歲出沒,為邊患。每大入,則先之十二村之眾。邊吏諱匿不言,強以牛酒買和。”6、“酒”與茶。“杯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里的“杯里”既是指“酒”,也是指“茶”,由此可見其中的學問之深。民間曾有“以酒代茶”之說。饒州同知萬之翼曾作詩歌以勸饑民:“好勸吾民度此荒,須知忍耐過時光。兩餐均作三餐吃,一日分為二日糧。客至且將茶當酒,家貧莫厭食多糠。等閑挨脫饑荒去,轉眼東郊麥已黃”。7、“酒”與廉。“酒”因清澈透明,又是廉潔的象征。明洪武十八年,曠彥溫知樂平,因“以廉自持,且惓惓于民生”,民間有“酒清如彥溫之廉潔”之美譽。8、“酒”與成敗。“酒”能壯膽。古代,因飲酒而成就大業(yè)的比比皆是。如大明開國元勛、官至兵部侍郎的聶克修,替父報仇的英雄壯舉。據(jù)鄱陽縣雙港鎮(zhèn)利池湖《聶氏宗譜·養(yǎng)吾公自序》內載:“迂叟,名思永,字克修,號養(yǎng)吾,元季壬辰(1352)兵起,時年十二,李畢九殺吾父母及諸弟,吾胸腹間九創(chuàng),腸流出外,五日而納之,用針綿縫合,幸茍獲生。依阮氏,饑寒勞苦不可勝言。有于光者撫吾以恩,常懷一報,力所未能。丙申(1356),同畢九御夏寇謀事泄。光置酒,先發(fā)痛傷父母非命,引佩刀殺之于席。光壯吾志,委以軍旅,用為股肱。”后,克修公致仕,朝廷曾建“忠孝堂”,以彰其功德。又據(jù)《七公墓志銘》內載:“山川毓秀,天地鐘靈。獲吉地于獅山,卜佳城于球形。螽斯蟄蟄,麟趾振振。壽藏永閉,勒碑刻石。”墓主人的“功成名就”也與“酒”密不可分。民間傳說,七公有七個兄弟,其中老三、老六和老七居住鄱陽凰崗。老三是個遠近聞名的風水先生。一次,兄弟三人坐在一起喝酒。談及風水一事,酒過三巡,老三趁著酒性,遙指河對面的獅子山信口言道:“你們平日可見,那山形有兩座山峰,宛若一頭俯臥在江邊的雄獅:緊靠昌江的一峰昂首挺立,是‘獅頭’;另一峰又圓隆高聳,是‘獅臀’;在其臀部下面一密林幽深處,有兩個小山包,是‘獅卵’——那里藏精聚氣,瑞氣盤旋,倘若百年之后能得此地佳藏,其子孫定當金紫不斷,瓜瓞綿綿啊!”二人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不禁地倒吸了一口氣。又繼續(xù)追問道:“不知三哥要將那塊風水寶地賜與何人?”這時,老三定神地看了看兩位老弟,自以為自己年歲已高,且身體每況愈下,心想:自然是非己莫屬了。于是,他手握髯須,慷慨地答道:“我們兄弟三個同為一母所生,一父所養(yǎng),情同手足,哪分什么你我?要不這樣,我且有言在先,日后如誰先去世,那塊寶地就歸誰享用,這總該可以了吧。”一時,老六和老七都無話可說,興奮不已。“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七卻暗地里打上了主意。除夕夜,待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過年夜飯之后,老七簡要地和妻子交待了幾句就出門了。按照當?shù)亓曀祝撼σ梗e家團聚后睡前要鳴爆封門的,可家人卻遲遲不見老七的蹤影,正在焦急地等待著。忽然,其妻想起了老七臨別時對她說了那句話:“如果晚了,你們就封門先睡吧,別要等我了。”老三一聽此話,一種不祥之兆頓涌心頭,忙領著老六朝獅子山的方向追去。待趕到獅子山的“卵子”處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老七已直挺挺地吊死在那樹底下……因得此“福地”,老七“螽斯蟄蟄,麟趾振振”。傳說,時年老七已生了三個兒子,妻子又懷有身孕。后來,為了生計,其妻帶著身孕改嫁到古縣渡一程姓人家,又生了一個男孩,那遺腹子也隨義父姓程。就因這一“淵源”,在鄱陽昌江流域一帶,至今仍流傳著“上發(fā)九腦徐(指凰崗徐氏),下發(fā)九腦程(指古縣渡程氏)”的經典民謠。如今,除已遷徙到諸如安徽、浙江等地卜居的之外,僅在凰崗,徐氏后裔已超過了兩萬人口,而三公和六公的后裔總和還不到七公的兩成。當然,這只是傳說,筆者尚無考究。另外,昌洲鄉(xiāng)董林“千畝山”的來歷,也是因“酒”而演繹出一段傳奇故事。傳說,古縣渡竹園程氏是個遠近聞名的富貴人家,該公生有兩個女兒,均視為掌上明珠,嬌寵有加。待長大后,兩女兒相繼出嫁:大女兒嫁到大洲(今昌洲董林)董氏,二女兒被嫁到其鄰村邵氏。在出嫁前,一次大女兒見其父酒過三巡,便撒嬌說道:“大洲是個湖區(qū),那里柴草都沒有燒的,怎能去得?”其父見女兒說得也是,遂動憐憫之心,為免日后女兒在婆家受苦受累,他取來文房四寶,當即提筆作詩一首,其中內有“什畝柴山叫不應”的語句,其意將“什畝柴山”作為嫁妝贈送。而聰明機靈的閨女,見父親所立的字據(jù)仍有“隙”可趁,竟日夜不停地模仿其父的筆跡,背著父親,在那“什”字頭上加了一撇,即變成了個“仟”字。待出嫁之后,董氏便持此憑證索要這“仟”畝山地。為此,雙方曾對坐公堂,但終因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董氏輕而易舉地贏得了這場官司。沒有辦法,程姓主人只得忍痛割愛,劃出了千畝柴山,由董氏接管,直至今日。類似這樣可歌可泣的民間傳說還有許多許多,在此不可一一枚舉。“酒”能成事,也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