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發到的古代農業班級:姓名:學號: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1.學考綱要:(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3)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技術成就(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2.預習內容: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1.農業起源(1)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2)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2.耕作方式(1)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2)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3.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4.主要農作物: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5.地位: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1.生產工具的進步(1)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漸推廣。(2)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后來又出現犁壁,使鐵犁可以朝著同一個方向翻土。(3)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4)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后世沿用。2.耕作方法(1)春秋戰國:已經使用壟作法。(2)西漢: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漸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趙過推行代田法。(3)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至今沿用。3.耕作制度: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漸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工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2)工具:曹魏時改制的翻車,唐朝時創制了筒車,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1.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1)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2)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2.小農經濟下的農民(1)積極方面: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2)消極方面: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二、合作釋疑,互相研討探究分析1: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1)地位和作用小農經濟在封建經濟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是封建社會統治的基礎,它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否和政權的興衰。(2)生產組織形式: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國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4)農業生產結構: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相結合,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5)生產模式:不斷改良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重視水利的興修,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6)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關系古代中國農業,世界聞名,古代中國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農業和手工業存在著密切關系: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是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特點。探究分析2:古代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呈現出的特點(1)從制作材料上看:經歷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銅、鐵等需要加工的金屬材料的變化。(2)從制作方法上看:經歷了從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屬冶煉、鑄造的變化。(3)從使用的動力上看:經歷了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變化。(4)從農具種類上看:經歷了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變化。探究分析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和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因素(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①從經濟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②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③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這種“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又一特點。④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國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2)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因素①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②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御天災人禍能力差等。③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④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蕩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三、精心點撥,啟發引導1.農業耕作方式的演進史料一【探究】根據史料一從左圖到右圖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是如何演變的?分析其對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產生的影響。提示:演變:由石器鋤耕到鐵犁牛耕。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社會經濟發展;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促進農耕文明的繁榮。2.土地制度史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史料三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故貧者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探究】兩則史料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提示:①變化:井田制正式被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②影響: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也容易導致土地兼并,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3.小農經濟史料四(王景)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是歲,年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漢代的一種稅收),其以見谷賑給貧人。——《后漢書》卷七十六、卷三【探究】根據史料四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征。提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鐵犁牛耕;精耕細作;受制于自然環境,具有脆弱性。4.(2015·江蘇單科·4)唐人寫淮北多有“稻壟瀉泉聲”之類的詩句,北宋仍有“水闊人間熟稻天”的描寫。但1678年,河道總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產粟米”,兩年后就有人感嘆是“溝洫之制,水陸失宜”。淮北農耕變化表明古代農業()A.注重作物品種選擇 B.需要政府合理作為C.重視農田生態保護 D.全憑興修水利工程【考點】古代中國的農業——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技術成就(水利工程)【解析】從唐多有“稻壟”、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產粟米”,是因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進行,并非主動選擇品種,故A項錯誤;“溝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澇,是農業文明的大發展,但從唐有“瀉泉”、北宋有“水闊”到1680年“溝洫之制,水陸失宜”表明水利出現問題,故B項正確;“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沒有重視農田生態保護,故C項錯誤;水利工程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但“全憑”的說法是以偏概全,故D項錯誤。【答案】B四、鞏固訓練,提升技能A組(1)判斷: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2)判斷:封建土地私有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的標志是魯國初稅畝的推行。(×)(3)選擇:“疑是蝤蠐美容顏,蛾眉婉轉天地間。高低上下隋唐始,舉重若輕似等閑。”(蝤蠐:天牛的幼蟲,身體彎曲細長)這首詩所描述的生產工具是(C)A.耒耜B.耬車C.曲轅犁D.水排(4)思考:(2013·海南單科,8,改編)七月七日被稱為“乞巧節”,它源于“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這一傳說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小農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B組1.春秋時期,促使農業生產由集體耕作向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 B.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C.鐵器和牛耕的出現 D.獎勵耕織政策的實行解析:春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發展了生產力,使小規模農業生產成為可能,故推動了生產方式由集體耕作向家庭經營轉變。答案:C2.下圖是有關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示意圖,推斷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寫的是()A.原始農業 B.個體農耕C.千耦其耘 D.自然經濟解析:原始農業屬于生產部門,與方框中所要填寫的農業經營方式不一致,故A項錯誤;男耕女織即個體農耕是生產力發展,鐵犁牛耕推廣后才出現的,故B項錯誤;早期農業生產出現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工具簡陋,不得不集體勞作,故C項正確;自然經濟是小農經濟的特點之一,與題意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C3.(2016·南通調研)戰國《呂氏春秋·任地》載:“上田棄畝(壟),下田棄圳(溝);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蟲類);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材料表明這一時期()A.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B.農業生產已經懂得精耕細作C.水利灌溉推動農業迅速發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析:材料中沒有體現鐵犁牛耕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中“上田棄畝(壟),下田棄圳(溝)”“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蟲類)”等信息說明農業種植注重精耕細作,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項錯誤;私有制在材料中無從反映,故D項錯誤。答案:B4.《論衡》中提道:“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這直接體現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A.“人定勝天”的思想 B.“靠天吃飯”的觀念C.“廣種薄收”的弊端 D.“地無遺利”的思想解析:“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大意是說:善于勞作、改善耕鋤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盡地之利,充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大意是說:用地力旺盛,草本就長得茂密,一畝的收成,就相當于中等四五畝的產量,因此這直接體現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思想,即“地無遺利”的思想,故D項正確。答案:D5.下圖從左到右為歷代犁的剖視圖,由此可見,犁演變的特征是()A.越來越輕便 B.強度和耐磨度越來越高C.從南方推廣到北方 D.從直轅犁向曲轅犁過渡解析:犁的材料從石器到鐵器,不能證明越來越輕便,鐵犁有可能比石犁重,故排除A項。從石犁到鐵犁可以推斷出增加了犁的強度和耐磨度,B項符合題意。材料只是舉了四個例子,并不能說明犁是否最早出現在南方,排除C項。曲轅犁最早出現在唐朝,排除D項。答案:B6.“協”字的甲骨文(右圖),像三把耒在挖溝洫中的土,表示三人一組在并肩勞動。“三”在古代也表示多數,這種勞動方式被稱作“協田”。從中可推測出的歷史信息有()①商代盛行集體耕作②協田與火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春秋時期出現牛耕④小農經濟推動了農業發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從“甲骨文”“‘三’在古代也表示多數”,可知當時盛行集體耕作制度,①正確。這種勞動方式是使用耒耜來耕地的,比火耕進步,提高了工作效率,②正確。春秋時期出現牛耕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排除③。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勞動方式,不是小農經濟,排除④。答案:AC組13.(2016·河南省南陽市調研考試)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漢高祖7年規定,“民產子,復勿事二歲。”(《西漢會要》卷47)東漢章帝元和2年下詔,除規定“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外,又“今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椹斛,復其夫,勿算一歲。”——《東漢會要》卷28唐太宗貞觀元年正月發布《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后,孀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縣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于配偶,準戶減少,以階殿失。”——《唐大詔令集》卷110清康熙51年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又逐步實行“攤丁入畝”,取消了全部人頭稅。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變化與人均耕地情況表年度公元人口數(口)每口平均畝數順治12年16551403390027.63康熙50年17112462132428.15雍正12年17342735546232.54乾隆18年17531027500006.89乾隆31年17662080957963.56——據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繪制材料三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有如何的先進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太湖地區農業史稿》材料四據譚其驤、鄒逸麟的研究,秦漢實關中時期,由于黃土高原的大量開墾,黃河每百年的決溢次數平均為5.7次。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業為主,因而河水決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時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農半牧,河水每百年決溢為10.3次。北宋至明清時期,黃土高原都大量開墾農耕,河水每百年的決溢次數增加到375次……——張子珩《論生態環境對古代中國人口分布的作用》(1)根據材料一,歸納古代中國統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為保證這一政策的落實,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結合中國古代文明形態,分析古代統治者采取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數量的變化的特點。根據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數量的變化導致了哪些社會問題?(8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梳理三則材料,提取各代為促進人口生育從不同側面采取的不同措施中的共同之處,概括予以表述;第二小問,從材料中梳理并羅列相關促進生育的措施即可。第三小問,先分析人口在古代中國的意義,然后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角度細化分析說明統治者采取政策的原因。第(2)問的第一小問,縱向比較數據變化,同時注意變化的趨勢及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大集活動方案
- 梅州七一活動方案
- 沃爾瑪到家活動方案
- 汽車發布活動方案
- 母親節女裝優惠活動方案
- 水霧魔法活動方案
- 母嬰年底活動方案
- 法制話劇活動方案
- 模擬招聘活動方案
- 森林城市活動方案
- 支氣管鏡檢查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 城鎮燃氣系統自動化技術規范
- SL-T+291-2020水利水電工程鉆探規程
- 2024年安徽省縣鄉教師選調考試《教育心理學》真題匯編帶解析附參考答案(模擬題)
- MOOC 細胞生物學-四川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科目余額表模板
- 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直接使用版)課件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選擇性必修共7冊詞匯表匯總(帶音標)
- 《字體設計》課程標準
- 擴心病的健康宣教
- 日常網絡安全檢查記錄表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