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哈爾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開題匯報審批表論文題目:移動復制原則在漢語重動構造中的應用研究開題匯報人姓名:韓忠安申請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所在學院:西語學院年級:級學科專業: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指導教師:王華民開題匯報時間:9月20日填表闡明和規定1、碩士碩士閱讀論文、資料的篇數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資料不少于10篇,根據學科特點確定),博士碩士一般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資料不少于25篇,根據學科特點確定)。2、文獻綜述匯報不少于3000字。3、碩士開題匯報一般在第三至四學期內進行。4、碩士碩士的開題匯報應不少于3000字,博士碩士的開題匯報應不少于6000字。5、請各學院碩士秘書在碩士開題前,將《審批表》報碩士學院培養辦審批。6、此審批表規定用微機打印,可在碩士學院教學培養欄中下載。一、閱讀文獻序號作者文章題目(書目)期刊名稱(出版單位)、時間[1]Anderson,StephenR.MorphologicalTheory[M].Linguistics:TheCambridgeSurvey,1988.[2]BakerM.Incorporation[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3]Bresnan,Joan.Lexical-FunctionalSyntax[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4]Bartos,Huba.MandarinVerb-Coping:VP-copyingvs.V-copying[J].PaperPresentedatIACL-16,Beijing,.[5]Bradford,R.Syntax[M],NewYork:Routledge,1997.[6]Chang,ClaireH-H.ThematicStructureandVerb-CopyinginMandarinChinese[M].LanguageSciences,1991.[7]ChaoYuenren.AGrammarofSpoken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6.[8]ChengLisaL.-S.Verb-copyinginMandarinChinese[M].MITPress,.[9]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ITPress,1995.[10]ChomskyN.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MITPress,.[11]ChomskyN.BarePhraseStructure[J].MITOccasionalPapersinLinguistics.Cambridge,Mass:MIT,DepartmentofLinguisticsandPhilosophy,MITWPL,1994.[12]Chomsky,Noam.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MITWorkingPaperingLinguistic&Cambridge,Mass:MIT,1998.[13]Chomsky,Noam.DerivationbyPhase[M].MITOccasionalPaperingLinguistics.Cambridge,Mass:MITWPL,1999.[14]Chomsky,Noam.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as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1995.[15]Dalrymple,Mary.Lexicalfunctionalgrammar[J].SyntaxandSemanticsVolume34.AcademicPress,.[16]FangJi.TheVerbCopyConstructionandtheFunctionofdePhrasesinModernMandarin[J].The79thLinguisticsSocietyofAmerica(LSA),.[17]Fox,Danny.Economyandsemanticinterpretation[M].Cambridge,Mass:MIT,[18]Fox,Danny.Chainandbinding[M].Cambridge,Mass:MIT,1993.[19]JiFangandPeterSells.AFormalAnalysisoftheVerbCopyConstructioninChinese[M].CSLIOn-linePublications,.[20]Kaplan,RonaldM.andBresnan,Joan.Lexical-FunctionalGrammar[M].Cambridge,Mass:MITPress,1982.[21]Larson,R.Onthedoubleobjection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98.[22]Peck,JeeyoungandPeterSells.PrepositionIncorporationinMandarin[M],CSLIOn-linePublications,.[23]Radford,A.SyntacticTheoryandTheStructureofEnglish:AMinimalistApproach[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1997.[24]HaegemanL.IntroductiontoGovernmentandBindingTheory[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1991.[25]NunesJairo.LinearizationofChainsandSidewardMovement[M].Cambridge:MITPress,.[26]趙元任,《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27]楊壽勛,,再論漢語中的動詞復制[J],《現代外語》第4期.[28]楊玉玲,重動句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第3期.[29]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30]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31]孫紅玲,致使性重動句的量變圖式[J],《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32]趙新,重動句的構造和語義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第1期.[33]戴曼純,廣義左向合并理論—來自附加語的證據[J],《現代外語》第2期.[34]劉雪芹,重動句研究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第1期.[35]趙新,試論重動句的功能[J],《語言研究》第1期.[36]李吶、石毓智,漢語動詞拷貝構造的演化過程[J],《國外語言學》1997第3期.注:可加附頁二、文獻綜述匯報(不少于3000字)重要內容(對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分類評價,初擬選題范圍)重動句的研究歷史并不長,從四十年代王力等個別語言學家的簡樸提及,到八十年代趙元任等某些學者的專門探討,再到目前大批語言學者的集中討論,其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有關重動句的研究已經獲得了相稱的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趙元任(1968)、戴浩一(1985)、劉維群(1986)、范曉(1993)、黃月圓(1996)、項開喜(1997)、李吶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燦龍(1999)、楊玉玲(1999)、唐翠菊()、張旺熹()、趙新()等。此外,近幾年也有某些外國的語言學學者對重動句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如HuangC.-T.James(1982),LiAudrey(1990),Hsieh(1992),Chomsky(19951999),PeterSells()等等。可見,重動句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重動句的研究也正逐漸走向全面和深化。那么,重動句的詳細研究現實狀況究竟怎樣,下面就將對此進行綜述。本文重要討論漢語中的重動句現象。重動句,又可以將其稱為動詞復制或者動詞拷貝構造,重要是指在一種單句之中,會同步出現賓語和補語時往往要反復動詞而導致兩個相似的動詞并存的單句式。這種句式的重要特點是兩個相似的動詞存在于一種單句中卻起著不一樣的語法意義:一種與賓語相連;一種緊接補語。這種句子的構造句式可以表述為Subject+V1+Object+V2+Complement。語言學家從各個不一樣的角度研究探討漢語中動詞復制形成原因及特點,包括句法,語義及語用等方面的多種分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最早提到這種句式,認為它的形成是“賓主爭動”的成果。此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都對這一構造進行了細致的觀測與描寫,如趙元任(1968)、李吶和石毓智(1951,1997)、黃正德(1952)、戴浩一(1985)、戴耀晶(1994)、趙新()等。本文簡要論述了李吶和石毓智(1981,1997)、黃正德(1982)、戴浩一(1990,1991)、李艷惠(1990)、黃月圓(1996)和楊壽勛(1998,)等語言學家對漢語動詞復制句式構造的分析。李吶和石毓智(1981)將動詞復制構造的補語分為四類,分別表達數量,復合狀態,位置和方向。他們認為當補充成分表達數量時,動詞復制過程可以選擇,而其他三種類型屬于必須復制型。李吶和石毓智(1997)深入提出動詞復制現象是動補構造演變的成果。黃正德(1982)提出漢語句法中的“短語構造條件”,認為動詞反復現象是漢語短語構造的內部制約導致的。他認為漢語語序一般是中心詞在背面,而動詞短語則是屬于中心詞起始的狀況。此時中心詞動詞出目前賓語的前面,動詞短語的中心成分只能在最低擴展層次上向左分岔一次,這樣,動詞短語的中心詞右邊只容許有一種直接成分。假如出現兩個成分,需要再加上一種中心語,就形成了動詞復制現象。戴浩一(1990,1991)則用認知功能語法有關語言的臨摹性原則對重動句進行解釋,認為動詞反復是由語義決定的。動詞反復具有顯示某一事件自身反復的符號象征功能,動詞反復和動詞短語所示的事件自身具有的延續性和反復性有關。假如動詞短語表達的是一種瞬時的變化,那么這一短語中的動詞就不容許反復。李艷惠(1990)和黃月圓(1996)將動詞復制現象產生原因歸于名詞性格位理論的規定。李艷惠(1990)將時間短語如“三天”處理成為名詞。根據格位理論的規定,句子中任何一種有語音形態的名詞都要被指派格位,而漢語動詞只能向右賦格一次。需要反復動詞以滿足兩個名詞的格位。黃月圓(1996)還提出動詞復制構造與把/被構造存在互補性分布的觀點。楊壽勛(1998)基于對“得”字句的生成的研究,提出了漢語動詞復制構造的處理方案。他認為“得”應當視為輕動詞,因此具有自己的補語,動詞需移位到輕動詞處以滿足它的形態特性,最終將動賓短語嫁接到輕動詞短語上形成了動詞復制構造。楊壽勛()對上述分析進行了推廣。除此之外,尚有某些國外語言學學者也對動詞復制構造進行了集中的研究和探討。Huang(1982)在管約論的模式下也對此構造進行了研究。他運用X-界標理論,提出漢語的前置中心語(head-initial)規則只應用于X-界標的最底層,其他層面則必須是后置中心語(head-final),此外,名詞短語只出現后置中心語。漢語的X-界標構造的規則可形式化體現為:a.[X?X??1YP*]iffn=1andX≠Nb.[X?YP*X??1]otherwise運用Huang(1982)的理論可以對動詞復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例如:a.*我騎馬得很累。b.我騎馬騎得很累。在X-界標理論下,a的構造為:[S[NP我][V”[V’[V騎][NP馬]][S’[COMP得][S很累]]]]最底層的投射滿足了前置中心語的規則,但中間層面(intermediatelevel)的V’投射也是前置中心語構造,這樣就違反了漢語的語序規則。動詞復制現象就是為了挽救這一構造。[S[NP我][V”[V’[V騎][NP馬]][V’[V騎][S’[COMP得][S很累]]]]]動詞復制后,無論哪個層面都能滿足漢語語序的規定,因而可以通過X-界標的過濾(X’-filter)產生合格的句子。Hsieh(1992)也對動詞復制構造做出了研究,Hsieh指出此構造的生成與動詞語義有關。將動詞復制構造分為三類:強制性動詞復制,可選性動詞復制和受禁性動詞復制。活動動詞只能采用強制性動詞復制;完畢動詞采用強制性動詞復制或可選性動詞復制;成就動詞采用可選性動詞復制;狀態動詞采用可選性動詞復制或受禁性動詞復制。盡管語言學者從不一樣角度對動詞復制現象做出理解釋,但仍有某些現象需要深入的解釋。Chomsky提出的最簡方案對漢語動詞復制構造提出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為完整的認識。Chomsky(1995,1999)將關鍵功能語類分為C(Complementizer),T(Tense),以及v(lightverb)。語言首先從普遍特性集中選擇特性,再組合構成詞庫,從詞庫中選擇詞匯矩陣,從詞匯矩陣中選擇一種語段所需詞匯構成詞匯次矩陣,最終將詞匯次矩陣映射到體現式。進入運算系統的操作是合并,一致和移動。“語言”在這里是指語言機制所處的狀態,是內在化的語言,包括一種存儲聲音,意義構造組織等信息的認識系統。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研究應當受一致性原則的指導,即在缺乏相反證據的狀況下,可以假設語言機制是一致的。語言間的差異應當限制在輕易察覺的部分,就句法運算而言,語言間參數的差異應當限制在詞庫中,重要反應在形態特性方面。Chomsky指出,不可解釋性特性必須進行刪除。輕動詞就具有形式上的不可解釋性特性,必須通過動詞的移動刪除。由于不能在運算中引入新的成分,動詞移走后,留下了一種沒有音系特性的復制件(拷貝)。動詞短語以輕動詞為中心語。Chomsky()提出推導中的語段理論。及物性的輕動詞短語vP和CP屬于經典的語段。假如語段內部的成分發生移位,移位必須遵照語段非滲透性條件,即語段外的探源無法滲透到此語段中心語成分統制的語域(thec-commanddomainofaphaseisimpenetrabletoanexternalprobe)(Chomsky,:13)。也就是說,假如語段內的成分發生移位,它必須通過此語段中心語的指定語位置或者附接語位置以持續循環的方式進行,而中心語可以直接作為目的(goal)與探源產生呼應關系。按照這一理論,“騎”與“得很累”應當先合并形成VP,同步“騎”發生提高,與輕動詞v合并,占據輕動詞中心語的位置。例如:[vP騎2[VP[V騎1][CP[C得][AP很累]]]]此時vP中的“騎”發生復制,形成話題騎馬,話題與輕動詞短語合并后形成如下表征:[TopP[Spec騎3[-Top]馬]Top[vP騎2[-Top][VP[V騎1][CP[C得][AP很累]]]]]此時的“騎馬”可以刪除它和“騎”的[-Top]特性。從“騎2”到“騎3”的理據是特性核查,但從“騎1”到“騎2”的移位就沒有任何理據支撐了。雖然假定“騎1”具有[-Top]特性,從“騎1”到“騎2”的移位也沒有核查掉這一特性,對這一步的操作就無法予以合理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此時復制的是語段中心語成分。假如復制的內容是語段內補足語成分,按照語段非滲透性條件,此補足語還必須附接到語段vP。同樣,這一操作也無法從特性核查的角度予以理據性的闡明。本文根據Chomsky(1993,1995)提出的“thecopytheoryofmovement”和Nunes()的the(revised)copytheoryofmovement,對漢語的動詞復制構造進行了重新的分析和研究,處理了前人所沒有處理的某些問題。本文重要研究了漢語中動詞復制句的推導過程和原因,尤其是成果句(成果的字句和成果復合句)的歧義現象,并證明了這種歧義是由于兩種不一樣的復制運動的成果,它們的共同特性是不止一種復制的動詞在語音里得到實現。本文也論證了在成果的字句里的動詞復制是由于原則移動和側向移動(Nunes,)這兩種移位所運作的成果,正是這兩種不一樣的移動導致了不一樣的解讀。在原則移動的狀況下,成果句的主語向上移動到主句的位置同步還伴有動詞的移位現象,這樣便產生了賓語成果句。在側向移動的狀況下,根據作格轉移的規定,成果句的主語變成主句的主語同步動詞復制滿足論旨角色的規定,成果產生主語成果句。在這兩種移位的狀況下,由于下層復制的構造得到改善,這兩種復制都容許在語音中得到實現而不違反線性對應軸理論(LCA)。通過使用成果句的動詞復制信息,本文深入研究怎樣防止不必要的復制發生,同步也證明了論旨規定是動詞復制的理論動因(HorsteinandNunes)。綜述人簽字:年月日綜合評價(對文獻閱讀數量、分析問題能力、綜述匯報提出詳細提議)指導教師簽字:年月日三、開題匯報(碩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移動復制原則在漢語重動構造中的應用研究學位論文框架:1.引言1.1背景信息1.2理論假設1.3論文構造2.文獻回憶2.1在GB中的重動構造分析2.1.1黃的短語限制原則2.1.2李的格理論2.2在MP中的重動構造分析2.2.1程工2.2.2楊壽勛2.2.3保羅2.3在其他理論中的重動構造分析2.3.1沈陽何元建顧陽2.3.2季芳彼得.賽爾斯3.最簡方案下的移動復制理論3.1引言3.2從遺跡到復制3.3原則移動3.4側向移動3.5小結4.移動復制理論下的漢語重動構造研究4.1引言4.2成果的字句4.2.1句子構造4.2.2賓語成果句4.2.3主語成果句4.3.成果復合句4.3.1成果復合句中的重動構造4.3.2額外論元4.4持續構造句4.5方式的字句4.6小結5.總結5.1論文總結5.2研究的局限5.3此后研究提議Outline:AnAppliedStudyoftheCopyTheoryofMovementinChineseVerb-CopyingConstructionsChapter1.Introduction1.1SomeBackgroundInformation1.2TheoreticalAssumptions1.3OrganizationoftheThesisChapter2.LiteratureReview2.1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GB2.1.1Huang’sPSCApproach2.1.2Li’sCaseTheory2.2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MP2.2.1ChengGong2.2.2YangShouxun2.2.3Paul2.3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Others2.3.1ShenYang,HeYuanjianandGuYang2.3.2JiFangandPeterSellsChapter3.TheCopyTheoryofMovementundertheMP3.1Introduction3.2Fromtracetocopytheory3.3Standardmovement3.4Sidewardmovement3.5SummaryChapter4.ChineseVerb-CopyingStudyundertheCopyTheoryofMovement4.1Introduction4.2Resultativede-clauses4.2.1Thestructure4.2.2Verbcopying—1ststrategy4.2.3Verbcopying—2ndstrategy4.3Resultativecompounds4.3.1Verbcopyingwithresultativecompounds4.3.2Extraargument4.4Duration/Frequencyexpressions4.5Mannerde-clauses4.6SummaryChapter5.Conclusion5.1Summary5.2Limitations5.3Suggestions一、選題根據(包括題目的學術價值、應用前景、國內外研究現實狀況分析)本文以“移動復制原則在漢語重動構造中的應用研究”為題,意在通過運用移動復制理論來對現代漢語重動句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對重動句這種特殊的語法現象有深入深入的理解。雖然近年來重動句的研究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一研究并不完善,有許多實際的問題尚有待深入的深入探討,如重動句的歧義現象、推導理論、復制動因、重動句成分及語義限制條件、與有關句式的對比及教學等。因此,重動句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己經沒有了研究空間,相反,可做的空間仍然很大。本文就是要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些還沒完全處理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同步對還沒有波及到的問題進行全新的挖掘和探索,以期在對重動句有更深入和全面認識的前提下,盡量開展某些對實際漢語教學有所裨益的研究,到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我們之因此選擇這樣的論題來開展研究,重要是基于如下兩個緣由。首先,重動句既有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研究中仍存有許多亟待處理的問題及局限性。重動句己經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一點不可否認。但重動句研究的歷史畢竟不長,許多問題雖然已經開始研究,但并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例如重動句的功能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目前也沒有相對統一的說法,尤其是對重動句語用、語篇功能的分析,更是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此外,重動句動詞復制動因,使用的動因、與有關句式的應用對比以及面向教學的重動句研究等,也都很少有文獻論及。因此,本文但愿能在重動句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把研究的觸角推深入,重點對這些亟待處理或深入探討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們相信,這樣的研究至少是對重動句既有研究的一種補充或者完善。另一方面,從應用的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可認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法教學提供教學參照。伴隨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學習漢語的留學生越來越多,而目前對重動句的研究多數都是作為專業語法的一部分來進行的,在大量的現代漢語教材尤其是對外漢語教材中,把重動句作為獨立的句式類型來討論的也不多,有的雖然討論到了,也只是把重動句作為動補格式的一種特殊形式來看待。因而,在漢語教學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重動句的教學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以至于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常常錯誤地使用甚至回避使用重動句。因此,本文所做的研究還可認為后來的漢語教學提供教學參照,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這樣,不管是對漢語本體研究的現實狀況來說,還是對漢語語法教學的實際需求來說,本文的研究都將是有益并且必要的。重動句研究的歷史并不長,從四十年代王力等個別語法學家的簡樸提及,到八十年代劉維群等某些學者的專門探討,再到目前大批語法學者的集中討論,其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有關重動句的研究已經獲得了相稱的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秦禮君(1985)、劉維群(1986)、黃月圓(1996)、項開喜(1997)、李鈉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燦龍(1999)、張旺熹()、趙新()等。此外,近幾年有些語言學者,也對重動句的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可見,重動句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重動句的研究也正逐漸走向全面和深化。從縱向來看,重動句的詳細研究現實狀況大體經歷了從順便提及到專門探討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年此前):順便提及階段。之因此被稱為順便提及階段,是由于該階段雖然己經注意到“重動”這一特殊的語法現象并開始對其基本特點進行初步描寫,但該階段的研究大都沒有把重動句作為一種獨立的句式來探討,而是把重動句作為動賓或動補構造的一種下位小類順便提及。因此,該階段的研究數量少,描寫也很簡樸仍然停留在順便提及和簡樸描寫的階段。第二階段(1985一1986):專門探討之“形式描寫”階段。該階段開始把重動句作為一種獨立的句法構造進行集中和專門的探討,并初次對重動句的范圍進行了界定。如秦禮君(1985)初次將重動構造作為一種獨立的構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對重動構造的否認形式、構造內部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重動構造的句法功能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劉維群(1986)初次把重動句作為一種獨立的句式加以分析,并對重動句的范圍進行了界定,同步論述了構成重動句動詞的特點、概括總結了重動句的重要特點。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該階段對重動句的研究雖然已經進入專門探討的自覺階段,但研究重要還是以對重動句表面的構造特點及形式特性進行靜態描寫為主,對重動句的產生及深層的語義構造等問題則不作探討。因此,該階段對重動句的研究還是非常有限。第三階段(1986一1997):專門探討之“深層解釋”階段。在這一階段,伴隨語言學新理論新措施的出現及應用,學者們從不一樣的角度對重動句進行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試圖對重動句深層的語義構造和語法構造做出分析和解釋。首先,HuangC.-T.(1988)運用管約理論解釋了漢語重動現象的產生和形成,認為這種現象是漢語句法中“短語構造條件”的制約導致的。戴浩一(1990,1991)則依托認知一功能的框架,指出漢語中的“動詞照抄”現象是一種對持續的動作和狀態的臨摹體現,是人類觀念上的一種自然見解在語法上的體現。Hsieh(1992)也對動詞復制構造做出了研究,Hsieh指出此構造的生成與動詞語義有關。將動詞復制構造分為三類:強制性動詞復制,可選性動詞復制和受禁性動詞復制。李吶、石毓智(1997)還運用語法化理論探討了動詞拷貝構造的演化過程,認為動詞拷貝構造是一種非常年輕的句法構造,其產生背景和條件是:由于動補構造的發展,動詞和補語之間不能再插入賓語,導致“V(得)OC”格式的消滅,本來該格式引進賓語的功能除用業己存在的“把”字句、話題構造等承擔外,還要尋求一種新構造來引進一類特殊賓語和補語,這就是動詞拷貝構造。可見,該階段的研究不僅在數量上擴展,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也較前一階段有了重大的突破。第四階段(1997一目前):專門探討之“功能分析”階段。該階段的研究重要是圍繞重動句的功能、語義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重要成果如項開喜(1997)、戴耀晶(1998)、王燦龍(1999)、張旺熹()、聶仁發()、趙新()等等。Chomsky提出的最簡方案對漢語動詞復制構造提出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為完整的認識。Chomsky(1999)將關鍵功能語類分為C(Complementizer),T(Tense),以及v(lightverb)。Chomsky()提出推導中的語段理論。及物性的輕動詞短語vP和CP屬于經典的語段。他們分別從不一樣的角度考察了重動句的功能、語義等問題,使重動句的研究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的、研究內容和擬處理的關鍵問題本文以移動復制原則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復制原則在漢語重動構造中的應用和研究,揭示了移動復制原則在漢語重動構造中的作用。通過這樣的研究,可以擴展我們對漢語重動構造及其本質的認識與理解,為漢語重動句的研究提供新的也許性,為漢語以及其語言構造研究的理論建設做出奉獻。本論文有兩個關鍵,一是對既有漢語重動構造理論進行分析,其二是研究重動句的復制動因和構造特性。只有進行此類研究,才能深入揭示漢語重動構造的本質。2.擬采用的研究措施、研究手段、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文將首先對重動句進行重新梳理,對重動句的定義、構造和各學者的觀點進行分類,探討重動構造的推導過程和理論動因。重要以句法學中移動復制原則理論為框架,對漢語的動詞復制構造的動因和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在國內外語言學資料文庫和多種語言學期刊中采集語料,由此保證所搜集資料的高度真實性。對重動句整體來說,作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功能,語用上突出強調特定活動中動作行為到達的量的特定體現需求就成為重動句使用的一種重要動因和強制性動因;而作為一種重要但非獨特的功能,處理因句法或語義的限制而導致的“賓補爭動”的矛盾就成為重動句使用的一種重要動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病歷系統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的優化與醫療信息化產業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 2025射頻識別(RFID)技術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智能工廠生產設備狀態監測報告
- 電商平臺內容營銷與種草經濟市場潛力分析報告
- 運動醫學醫療市場增長動力研究:2025年技術創新與市場布局
- 食品冷鏈物流溫控技術對果蔬保鮮效果的影響報告2025
- 短視頻平臺內容監管與平臺治理體系優化策略報告
- 社區零售業態創新與數字化運營模式創新報告
- 基因檢測在罕見病診斷中的關鍵作用與市場增長潛力分析報告
- 量子計算機2025年量子模擬器市場預測與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聚焦個性化:2025年基因治療藥物臨床應用案例分析報告
- 建筑施工節前安全檢查表
- 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 4-01-06-01 電子商務師S 人社廳發202233號
- 周圍性面癱課件
- DB11T 856-2012 門牌、樓牌 設置規范
- 保安人員派遣合同范本
- 投資學-第一講-教學內容(教案)
- 2024年全國高考數學試題及解析答案(新課標Ⅱ卷)
- 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二冊
- 2024年風力發電運維值班員(技師)技能鑒定考試題庫-上(選擇題)
- DZ∕T 0097-2021 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
- 核輻射加工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