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二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理論成果和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睜眼看世界”1.背景(1)清朝國勢漸衰,社會矛盾尖銳。(2)統治者閉關鎖國,盲目自大,沉迷于“天朝上國”不能自拔。2.代表人物(1)林則徐①地位: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著作:《四洲志》《華事夷言》。(2)魏源①著作:《海國圖志》。②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邁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3)洋務派①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②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在堅持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的基礎上,引進學習和使用西方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以求富國強兵。二、維新思想1.產生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19世紀90年代,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3.理論武器:進化論和西方社會政治學說。4.核心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工商業,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5.代表人物(1)康有為①發動“公車上書”,提出具體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綱領。②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要求。③維新變法期間,全力策劃新政。(2)梁啟超①發表《變法通議》等,宣傳民權學說,提倡維新變法。②批判封建君主專制,要求“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③主張育人才、開學校、廢科舉、變官制。(3)譚嗣同:大膽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4)嚴復:翻譯《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堅信“世道必進,后勝于今”,成為變法圖強的理論武器。6.意義(1)愛國性:提出通過維新變法方式挽救民族危機,充滿著愛國主義激情。(2)進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3)啟蒙性:宣傳了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和自然科學知識。三、新文化運動1.背景(1)政治:北洋軍閥妄圖復辟帝制;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日益壯大。(2)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興起(1)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3)運動中心:北京大學。(4)指導思想:民主與科學(前期)。3.內容(1)前期①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4.影響(1)進步性①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②促進了民眾的覺醒,青年學生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③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片面性。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背景(1)國內:五四運動的影響。(2)國際: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2.概況(1)開始傳播①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②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專號》,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2)廣泛傳播①“工讀互助團”實踐失敗,使很多青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②通過三次論戰,堅定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信念,使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進一步擴大。③李大釗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3)中國化①趨勢:從學術的介紹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②途徑: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進一步擴大宣傳。3.影響(1)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革命從此有了新的理論指南。[歸納總結]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一個層面:學習西方技術。兩個派別:抵抗派、洋務派。兩個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三點影響:沖擊了傳統觀念;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知識拓展]“中體西用”的內在矛盾“中體西用”是在充斥著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時代中提出來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開了缺口,使中國人接觸到了資本主義新文化。但是,西學是新學,中學是舊學,在實施中,舊學和新學、“中體”和“西用”勢必產生沖突,西學、“西用”會逐漸沖擊中學、“中體”的防線,從而促進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易錯辨析]維新派與洋務派的異同(1)相同點: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富國強兵;都注重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2)不同點: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護封建政治制度;維新派則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構圖解史]維新變法思想[問題情境]維新變法思想材料孫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為變法的重要官員,他曾把康有為稱為“忠心熱膽而心通時務”的“唯一朝士”,他還對皇上表示,“若皇上責成變法,我唯舉康某人,我則安能?”(《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稱,“康有為才華甚富,學術不端”。他還力請皇上銷毀書版,而徐察其人品心術。思考運用:據上述材料信息指出孫家鼐對康有為的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這一變化反映了維新變法面臨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提示:原因:《孔子改制考》的出版;沖擊了傳統儒學思想。阻力:封建守舊勢力強大。[輕巧識記]記憶“新文化運動”[問題情境]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材料自人權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忍受。世稱近世歐洲歷史為“解放歷史”——破壞君權,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認教權,求宗教之解放也;均產說興,求經濟之解放也;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敬告青年》思考運用:根據材料說明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提示:同西方國家一樣,中國也要求得到政治、經濟、信仰、婦女等各方面的解放。[圖解歷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歸納總結]近代“西學東漸”的歷程一、新教材新增知識《新青年》的主張及其影響《新青年》闡述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張: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動下,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二、新史學最新視野西方啟蒙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西方啟蒙思想為中國近代先進中國人的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鼓吹變法圖強,這里說的西方政治思想主要是指啟蒙思想。啟蒙思想中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成為革命斗爭的武器,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采用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啟蒙運動倡導的民主與科學大旗,對封建專制進行了猛烈地抨擊,極大地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主題一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時空觀念”下的“歷史概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儀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者并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歷了三個演變階段: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文化禮儀作標準。[針對訓練]1861年,洋務官僚馮桂芬寫成《校邠廬抗議》,該書《制洋器議》一文用“夷”字有34處,《善馭夷議》一文用“夷”字27處,《采西學》一文用“夷”字8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A.開明士大夫具備近代民族主義觀B.“中體西用”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C.洋務運動推崇“華夷之辨”思想D.轉型時期傳統話語模式有所松動解析:材料中洋務官僚馮桂芬在其奏議中使用“夷”字的頻率越來越低,反映了轉型時期傳統話語模式有所松動,故選D項;材料強調洋務官員對外國稱呼的變化,沒有體現出民族主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外國稱呼,不能體現中體西用思想,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馮桂芬對洋人稱呼用“夷”頻率的降低,說明其思想受“華夷之辨”的影響降低,排除C項。答案:D二、“歷史解釋”下的“認知深化”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及成因(1)特點中西融合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借助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學說救亡圖存體現中國社會面臨崩潰和民族危機深重的現實,蘊涵了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軟弱性、妥協性的特點由理論到實踐把維新思想轉變為維新變法運動,最終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實現(2)成因客觀原因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足,資產階級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不能與封建勢力徹底決裂主觀原因康有為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分子的代表,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認識具有局限性三、“多元史觀”下的“歷史解釋”多種史觀評價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1)從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看,洋務派出于地主階級本能,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2)從現代化史觀看,它打出的“自強”和“求富”旗號,沖擊了“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對中國的工業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和外交現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3)從整體史觀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對相對落后國家和地區舊制度、舊思想的沖擊,是西方工業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具體表現。(4)從文明史觀看,“中體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國封建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文明既欣賞又排斥的矛盾心態,但它畢竟承認了中學之不足,西學之所長,客觀上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開始向“現代人”轉變。四、“史料實證”下的“問題意識”【獲取史料信息】——鴉片戰爭后的經世致用思想史料經學難抵洋槍炮信息獲取(1)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2)中國士大夫開始認識到“夷狄”也有可取之處,要以夷之“長技”來彌補傳統文化的不足。【從史料中發現問題】——對“中體西用”的評價史料“中體西用”后來就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發現問題: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辯證認識“中體西用”思想。思考:概括史料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么。試答:答案:評價: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中體西用”思想促進了思想界的巨變,為以后進一步向西方學習提供了條件,并進一步沖擊著舊的思想體制。原則:歷史評價應把評價對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運用史料說明問題】——康梁維新思想史料一他宣稱古文經都是偽經,今文經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這種說法過于武斷,缺乏歷史根據。他竟把孔子美化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這兩部書所引起的今古文經之爭幾乎淹沒了變法的主題,干擾和阻礙了變法運動。——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史料二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千舉人,而拔百數人為進士;復于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此其選之精也。然內政外交,治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故也。——摘編自梁啟超《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要求:(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宣傳變法思想的特點,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2)根據史料二,概括梁啟超對科舉選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說明梁啟超上述議論的目的。試答:答案:(1)特點:康有為利用孔子宣傳變法思想。問題:康有為的變法理論過于武斷,反而使變法陷于被動,阻礙了變法。(2)看法:科舉制層層精選人才;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所選人才缺乏實際治國能力。目的:改革科舉制,培養實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機。主題二“天下為公”——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一、“時空觀念”下的“歷史概念”五權憲法五權憲法是孫中山提倡的實行“五權制度”的憲法原則。五權制度即“五權分立”的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將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這五種治權分別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個機關獨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專權;而同時將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政權”由人民掌握,實行所謂“權能劃分”。[針對訓練]有學者在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謂分權制衡是雙向互動的。揆諸參議員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動,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這種做法卻因與其鼓吹的分權制衡理論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腦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對派的激烈反對。”作者旨在強調()A.該法在政體設計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內部存在著分歧C.行政權有效地制約了立法權D.政體的選擇是因人立法解析:據題干材料“殊不知這種做法卻因與其鼓吹的分權制衡理論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腦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對派的激烈反對”,可知作者主要強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政體設計上不合理,故選A項;材料沒有體現革命派內部存在分歧,排除B項;從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限制行政權,排除C項;政體的選擇是因人立法,符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限制袁世凱,實行內閣責任制取代總統制,但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答案:A二、“歷史解釋”下的“認知深化”多角度認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從時代背景看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從綱領內容看三民主義所要解決的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統治從民生意識看三民主義借鑒歐美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從民主政治看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指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確立三權分立式的內閣責任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從時代發展看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三、“史料實證”下的“問題意識”【獲取史料信息】——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史料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表示:“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這里節制的“資本”既指私人資本,也指外來資本,最重要的目的是發展國家資本。孫中山節制資本,仍然是為了保障多數人的權益,發展國家資本,讓全國人民得益。——摘編自馮潔《“科學社會主義”概念在中國近代的發展脈絡》要求: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的經濟思想及其提出的原因。試答:答案:經濟思想:發展實業,節制資本。原因:中國工業落后的現實,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影響,孫中山在歐美的經歷及與時俱進的精神。【運用史料論證問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史料孫中山的反清民族主義有六點“革新”:一是“把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統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華夏民族意識中去,從而改造了適合地主階級需要的‘內中國而外四夷’的傳統觀念”;二是“主張改君主政體為共和政體,從而揚棄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復明’這類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傳統觀念”;三是“主張‘師夷’,從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四是“對內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從而基本上排除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觀念”;五是“寓聯滿于排滿之中”“這就破除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傳統觀念”;六是“主張在革命勝利后實行民族同化”“從而掃蕩了‘明夷夏之辨’和‘嚴夷夏之防’這類傳統觀念”。——張正明要求:傳統觀點認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就是反清興漢,分析史料,論證作者觀點的合理性。試答:答案:作者認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合乎資產階級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需要,揚棄、否定、排除、破除、掃蕩了傳統狹隘的民族觀,為近代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實現民族平等與團結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作者從民族主義角度肯定了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思想,其觀點是值得肯定的。四、“家國情懷”下的“歷史擔當”孫中山的家國精神孫中山有著深厚的為民情懷,一生堅持以“天下為公”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憂愁,替人民謀幸福”的情懷。這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奮斗不息、永不言棄的深厚基礎。主題三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一、“時空觀念”下的“歷史概念”民主與科學民主指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包括人權平等、個性解放、獨立人格、共和政體等。科學指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包括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反對封建迷信愚昧盲從和偶像崇拜等。[針對訓練]據統計,整個《新青年》中,有關“科學”一詞出現了1913次,而“民主”一詞只出現305次,加上“德先生”之類的提法,也只有513次。這主要是因為()A.自然科學知識得到廣泛傳播B.科學已成為文化斗爭的武器C.新文化運動更注重科學普及D.《新青年》已成為科學類雜志解析: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學”一詞出現次數多于“民主”,說明科學更適應當時文化斗爭的需要,故選B項;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與科學,但新文化運動依然局限于知識分子與社會上層中,自然科學知識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而“科學”一詞出現較多是因為文化斗爭的需要,排除C項;《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純粹科學類雜志,排除D項。答案:B二、“歷史解釋”下的“認知深化”儒家思想在維新變法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命運維新變法運動新文化運動命運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原因封建頑固勢力比較強大,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具有兩面性;與康有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經歷有關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與陳獨秀等人的思想和經歷有關目的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掃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礙不足之處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化的傾向實質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發展資本主義三、“史料實證”下的“問題意識”【獲取史料信息】——陳獨秀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史料陳獨秀認為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從來沒有民主與科學,所以應當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潔、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摘編自曾樂山《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研究》要求:依據史料概括指出陳獨秀有關儒家學說的觀點。試答:答案: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學代替傳統道德。【運用史料說明問題】——新文化運動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認識史料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雖然對孔教批評多于肯定,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孔子本人和孔教的價值評判實際上大都能夠采取一種歷史的、一分為二的評判態度和立場,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誤解的那樣,是不加區別分析地一概全盤予以否定或簡單地予以蔑棄。因此,就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對孔子本人的真實態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堅決反對膜拜孔子為偶像,而對作為一代哲人或偉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孔子觀念的根本改變》要求:根據史料說明作者區別對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盤否定。試答:答案: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斗士們反對對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倫理綱常,但是卻尊重和崇敬孔子,辯證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價值。全國卷全國Ⅰ2020·T28;2019·T29;2017·T29;2017·T41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及其影響,尤其是維新思想,在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的要求來看,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特點等,需重點關注。新文化運動在歷年高考全國卷中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復習時把它放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把握。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的要求來看,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反思是備考時要予以關注的重點。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的要求來看,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孫中山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貢獻及三民主義的影響需要重點關注。全國Ⅱ2018·T29;2017·T29全國Ⅲ2019·T29;2019·T41;2018·T28;2017·T41;2016·T29地方卷山東2020·T6[感悟真題——明確命題方向]1.命題點:新文化運動對封建倫理的批判(2019·高考全國卷Ⅲ)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A.主張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解析:“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點不是強調個人之自由,而是強調從思想上批判封建倫理,故選B項;“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強調個人權利的重要性,而非國家至上,排除A項;“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體現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項;“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還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疇,沒有上升為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答案:B2.命題點: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的變化(2019·高考全國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出現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次數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可說明()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生轉變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知識界否定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解析:A對,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與“科學”“革命”等詞在《新青年》中出現的頻次相當,但到1919—1922年時,“‘民主’出現次數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學到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十月革命,題干所述變化說明了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生轉變;B錯,國民革命運動發生在1924—192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C錯,資本主義政體模式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D錯,當時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未發生改變。答案:A3.命題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019·高考全國卷Ⅲ)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解析:“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是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專用稱謂,“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具有普遍性,故選D項;“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不一定特指知識界,排除A項;“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不涉及經濟理念的概念,排除C項。答案:D4.命題點:嚴復的社會進化論思想(2018·高考全國卷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解析:D對,嚴復將《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翻譯到中國,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我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因此嚴復宣揚進化論,提出社會發展也是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目的是倡導維新變法,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A錯,材料反映的是嚴復將譯書與其救亡思想主張相結合,不是在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錯,嚴復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不主張反清革命;C錯,材料中嚴復主張維新變法,而“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答案:D5.命題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018·高考全國卷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評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B.實業救國運動如火如荼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強D.批判傳統禮教成為共識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20年”及材料中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結合所學可知是反對胡適提出的改良主義,主張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說明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且其在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強,故選C項。答案:C6.命題點:新三民主義的內涵(2018·高考全國卷Ⅱ)1923年底,孫中山認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則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則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前此因無可仿效。法國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國革命血戰八年而始得獨立,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唯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其意在()A.走蘇俄革命的道路 B.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C.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 D.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解析:C對,根據材料中“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可知,孫中山認為資產階級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領導不力,“唯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是因為有團結而強有力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因此孫中山意在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A錯,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從俄國革命中獲取經驗,不可能走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B錯,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孫中山不可能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材料也未體現代議制的相關信息;D錯,孫中山的革命目標沒有改變。答案:C7.命題點:西學東漸(2020·高考山東卷)1873年,華蘅芳等人翻譯的《地學淺釋》把英國學者賴爾的地質學理論介紹到中國。賴爾認為,地質的進化過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災變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這一理論在當時受到中國進步思想家的歡迎,是因為它()A.對自然演進規律進行了科學闡釋B.傳播了西方先進科學知識C.與中國社會變革產生了共鳴D.動搖了恪守祖訓的陳舊觀念解析:C對,從材料“地質的進化過程……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可以看出這體現了進化的思想,符合當時中國救亡的實際,與中國社會變革產生共鳴,因此受到中國進步思想家的歡迎;A、B錯,中國進步思想家關注地質學理論并不僅僅是因為其闡釋了自然演進規律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知識,而是其有助于推動中國社會變革;D錯,西方地質學理論不能動搖恪守祖訓的陳舊觀念。答案:C8.命題點:“師夷長技”思想(2019·高考海南卷)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迷網青春》觀后感
- 集中式陸上風電工程初步設計
- 河道生態修復工程規劃設計方案(參考模板)
- 妝容設計分享
- 校本教研同步資源-必修3單元測U2英語試卷含解析
-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地球系統數值模擬》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電子商務網絡數據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進出口業務模擬操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專題設計V》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
- 09《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第二版)》第九章
- 啟動調試期間設備代保管管理制度
- 鋼質防火門安裝施工工藝
- 婦產科學教學課件:女性生殖系統炎癥
- 大學關于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師生的若干規定
- 作風建設試題
- Proworks消防控制室圖形顯示裝置用戶手冊要點
- GB/T 4100-2015陶瓷磚
- GB/T 40106-2021人文社會科學智庫評價指標體系
- GB/T 21663-2019小容量隱極同步發電機技術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