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創新技術投資策略分析一、如何把握創新技術帶來投資機會1.1新技術能否驅動新一輪行情?新技術變化能否驅動新一輪板塊行情,核心仍取決于新技術是否引領新產業景氣度上行或者產業景氣度是否持續高漲。0-1類型:創新技術初始應用,開創了全新的應用領域或者改變了產業生態。以智能手機為例:2010年之前智能手機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尚未完備,滲透率在達到15%之前,智能手機銷量還不多,滲透率提升較為緩慢,每年大概提升1%-3%,蘋果產業鏈指數增長平緩。2009年我國3G通信正式開始商用,且以蘋果為代表的公司開始實現智能手機上的技術突破,促進智能手機對于傳統手機的替代。2013年底中國4G通信開始商用,視頻、游戲、電商等內容和應用加速落地,移動互聯網進入全面發展期。3G和4G的大規模商用,引領了智能手機的發展。1-N類型:在0-1技術突破和初始應用基礎上,創新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提升了生產效率,對傳統技術和工藝進行了持續的替代。以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典型的技術迭代為例:2016年以來,光伏產業中單晶硅片持續替代多晶硅片,動力電池行業中逐步形成三元正極鋰電池替代磷酸鐵鋰電池(LFP)的新趨勢。新技術路線替代老技術路線主要受到新技術性價比的提升、政策催化等因素影響,在后文我們將詳細闡述上述兩大技術迭代的核心驅動因素。從股票市場定價角度來看,新技術迭代并不等于相關板塊和個股一定會開啟新一輪行情,板塊行情機會仍取決于板塊景氣度的變化。如果新技術帶來行情新一輪的高景氣,那毫無疑問會開啟整個板塊的新一輪行情。以光伏行業單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為例,單晶硅片龍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相對市場表現與光伏新增裝機量這一反映產業景氣指標息息相關,而與單晶硅片滲透率的關聯度并不高。其中最為明顯的差異在2018年,2018年年中光伏新政帶來新增裝機的明顯下行,而2018年單多晶同價促使單晶硅片市占率大幅躍升,從股票市場表現來看,單晶硅片龍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的相對市場表現明顯是與光伏新增裝機下行趨勢一致,而與單晶硅片市占率提升關系不大。再以動力電池行業三元正極替代磷酸鐵鋰正極為例,2016-2019年,三元電池對磷酸鐵鋰電池替代趨勢明顯,而2020年以來磷酸鐵鋰性價比優勢重現占優,形成對三元電池的反向替代。而當升科技和容百科技等三元正極材料龍頭企業相對市場表現和三元電池市占率的倒U型曲線走勢明顯不同。大龍頭公司相對市場超額收益主要發生2020年疫情之后,實際上與新能源車整體滲透率快速提升息息相關。1.2新技術迭代決定新老龍頭公司相對表現新技術迭代是決定新老龍頭公司相對表現的關鍵因素,新技術優勢的公司行對老技術路線的公司股價表現基本和新技術滲透率是一一對應。無論是0-1型的智能手機替代傳統手機,還是1-N型的光伏行業中的單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及動力電池行業中的三元替代磷酸鐵鋰,新技術路線龍頭公司相對老技術路線龍頭公司的市場表現與新技術的滲透率走勢基本趨同。比如2010年后蘋果公司股價持續跑贏傳統手機龍頭諾基亞。2015年以來隆基股份持續跑贏此前的多晶硅片龍頭保利協鑫,相對股票走勢與單晶硅片滲透率趨勢一致。當升科技相對富臨精工的股價表現在2016-2022年同樣呈現倒U型走勢,與三元電池滲透率趨勢一致。二、驅動滲透率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性價比的提升新技術性價比的提升主要來自內生的成本下降和外生的政策支持。前文提到的單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其中主要因素一方面是2015年單晶領先多晶使用金剛線切割硅片,另一方面當時光伏領跑計劃對高光電轉換效率需求門檻。而三元電池在2016-2019年加速替代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是2016年底,四部委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自2017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按照能量密度進行差異化補貼。三元電池能量密度優勢顯現。而2019年補貼退坡,2020年CTP、刀片電池等針對Pack、模組層面的創新重新提高了鐵鋰電池的性價比。2.1歷史復盤:光伏單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光伏產品的終端應用場景是一個設計壽命20年以上、投資回收期可長達10年以上的公用事業屬性行業,意味著終端客戶擁有天然的低風險偏好,這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造成天然阻力。一項光伏產業中的新事物(如材料或工藝的變化)要實現快速推廣,通常只有兩條途徑:1)、提效/降本的變化不會顯著改變產品的物理/化學特性,即可靠性無需實證環境下的長期驗證;2)、技術的變化能帶來產品性價比的“顯著”提升,使理論投資回收期大幅縮短,令終端客戶愿意為此承擔一定風險。因此,回顧過去十年的光伏行業發展,產業技術的迭代核心要義是可靠性基礎上的降本增效。其中對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與產品變化,主要是在硅片環節(單晶替代多晶)及電池片環節(PERC迭代BSF)。單晶替代多晶,PERC迭代BSF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光伏LCOE快速下降。單晶能實現相對多晶的性價比逆轉,推動因素包括成本下降、效率優勢擴大等因素。金剛線切割技術的普及使單多晶硅片成本永久性縮小;PERC技術拉開單多晶效率差。在單多晶技術之爭中,市場轉向明顯滯后于性價比反轉,技術迭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2016年):性價比反轉,但單晶份額未明顯提升:2016年上半年及之前,單多晶組件價差顯著大于合理價差,單晶組件沒有競爭優勢。2016年下半年起:1)單晶成本下降使實際價差拉近;2)單多晶組件功率差拉開使合理價差擴大。單多晶組件實際價差開始低于合理價差,意味著性價比反轉,使用單晶產品將使終端電站獲得更低度電成本,理性投資者應優先選擇單晶產品。然而,從市場數據來看投資者并未轉向單晶產品,2016年單晶市占率與2015年幾乎持平。階段二(2017年):單晶份額提升,但溢價持續減少甚至為零:彼時單晶硅片產能尚未大幅擴張+性價比高的情況下,單晶未變強勢,反而單多晶組件價差繼續縮小,甚至在2017年底接近同價,說明市場依然傾向多晶產品,單晶市占率的提升(+11~12pct)更多是以利潤換市場。階段三(2018年至今):市場轉向的重要催化劑:單多晶同價。2017年底單多晶組件幾乎同價,使單晶的優勢不再需要通過多各參數假設和復雜計算來證明,對市場形成直觀、強烈的沖擊,單晶組件的價值才逐步被市場認可。此后不僅單晶市占率快速提升,其相對多晶組件理應享有的產品銷售溢價也逐步得到恢復。在光伏行業發展初期,晶硅太陽能電池主要采用了AI-BSF電池技術,即常規鋁背場電池技術(AluminiumBackSurfaceField)。BSF太陽能電池技術主要應用在光伏發展早期階段,雖然BSF電池技術成本低廉,但轉換效率不高,且技術上有天然缺陷。隨著快速拉晶、金剛線切片、薄片化等技術升級的規模應用,單晶開始取代多晶成為主流,由于單晶材料本身的高品質特征、多晶材料本身無法克服的高位錯密度和高雜質缺陷,因此單晶相比多晶在轉換效率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隨著2017年PERC技術的成熟加上單晶成本的快速降低,PERC技術開始大規模取代BSF技術成為太陽能電池主流技術。回顧PERC快速替代BSF的歷程,可以看到多個關鍵環節的共同作用:1、轉換效率方面有顯著提升。以2017年為例,根據CPIA統計,當年主流BSFP型多晶黑硅電池平均轉換效率為18.7%,而PERCP型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可達到21.3%,有2.6%的效率提升。對應到組件端(以60片為例),有27W左右的功率提升。2、設備投資顯著下降。隨著電池生產線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進程不斷加速,設備投資成本下降速度超預期。根據CPIA統計,2017年常規BSF產線設備投資仍為5.35億元/GW,然而進入2018年PERC產線設備投資下降至4.2億元/GW,2018年新建電池產線均為PERC。3、電池片端擁有超額盈利。在電池片端,跟據PVinfoLink統計,2017年底至2019年中,單晶PERC電池片一直與普通單晶電池片保持一定價差。這也導致電池企業擁有極大的熱情去進行PERC對于BSF的技術升級和改造,因此PERC的市占率快速提升,完成對BSF的替代。PERC(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ell)電池技術,全稱為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與BSF相比,PERC太陽電池以背面局域點接觸的形式替代了全鋁背場,減少了背表面復合速率,增強了背反射性能,從而提升了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進而提高了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PERC技術路線與BSF技術路線工藝流程的高度一致性也是PERC取代BSF如此之快的一個重要原因。與BSF技術相比,PERC技術僅需在原有的工藝流程中增加只需額外增加鈍化膜沉積設備(PECVD設備或ALD設備)和激光開槽設備,因此可以對原有的BSF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大大降低了單位投資成本。此外,由于電池設備的國產化程度加速提高,單位投資成本也處于不斷下降的階段。目前PERC技術產線的主要設備均可以實現國產化。2.2歷史復盤:三元材料替代磷酸鐵鋰正極為電池性能及成本的重要要素,早期依賴LFP放量。正極為電池能量密度提高的關鍵技術突破方向,同時在成本構成中占比30%-40%,決定鋰電池的性能和成本。2016年前,LFP作為主要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產量和產能都迅速擴大。補貼政策傾向高能量密度,三元代表新技術份額崛起。2016起,隨著電動化的深入,乘用車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推廣的主力。為了快速打開對續駛里程敏感的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首次提出以電池能量密度為參考指標,能量密度設最低門檻,且能量密度越高補貼越多,具體要求為: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對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給予補貼;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要高于85Wh/kg;專用車裝載動力電池系統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而當時市場上大部分的LFP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水平在70-80Wh/kg左右,達到120wh/kg難度很大;當時的三元鋰電池在能量密度上具備優勢,可以達到130Wh/kg,超過補貼門檻。積極布局三元正極路線,電池廠份額迅速起量。2017年,三元電池裝機超越LFP電池,寧德時代順勢登頂。要拿到更高額的補貼,搭載三元電池是首選,提升了車企切換電池路線的動力。同年,三元電池份額由2016年的23%躍升至47%,并于2018年達58%,超越LFP。而憑借領先的三元電池技術,寧德時代順勢崛起,2017年市場份額達29%,一舉超越LFP路線的比亞迪,成為國內第一。2.3歷史復盤:消費電子產品周期大創新決定貝塔,技術迭代小創新帶來阿爾法智能手機及TWS兩大爆品的發展均符合“S型曲線”。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產品的發展將會經歷四個周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消費電子作為典型的產品驅動型產業,行業貝塔由產品創新決定。以智能手機為例,蘋果指數(884116.WI)與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及出貨量高度擬合,且與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相關性較強。股價波動與滲透率的提升速度密切相關。不同的是,股價波動幅度會更明顯,在時間上也稍加提前。智能手機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導入期(2010年之前):2010年之前智能手機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尚未完備,滲透率在達到15%之前,智能手機銷量還不多,滲透率提升較為緩慢,每年大概提升1%-3%,蘋果產業鏈指數增長平緩。(2)成長期(2010-2015年):2009年我國3G通信正式開始商用,且以蘋果為代表的公司開始實現智能手機上的技術突破,促進智能手機對于傳統手機的替代。2013年底中國4G通信開始商用,視頻、游戲、電商等內容和應用加速落地,移動互聯網進入全面發展期。3G和4G的大規模商用,引領了智能手機的發展,2009年、201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達1.7、14.4億部,滲透率達14%、74%。蘋果產業鏈迎來利潤高增、戴維斯雙擊,蘋果指數大幅攀升。(3)成熟期(2015年-至今):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提升開始放緩甚至停滯,產品進入成熟期,蘋果指數進入振蕩期,但手機行業仍存布局創新的機會,疊加2018/2019年以TWS耳機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蓬勃發展,部分擁有第二成長曲線的企業股價再創新高,帶動蘋果指數再創新高。新產品滲透率的提升,引發新老龍頭公司更迭,抓住產品迭代機遇的公司迎來飛速發展。伴隨著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的提升,以傳統手機為主營業務的諾基亞股價逐步下跌,而智能手機業務的代表公司蘋果股價持續走高。再以TWS耳機為例,TWS耳機出貨量與行業股價擬合程度高,呈現高度相關關系。2018/2019年全球TWS耳機出貨量達0.46、1.3億只,同增130%、180%,滲透率達3%、9%,TWS耳機迎來爆發式增長,而由21個成分股構成的TWS耳機指數(8841259.WI)也快速增長。此外,在2020年之后,TWS耳機行業進入成熟期,出貨量不斷波動,TWS耳機指數呈同樣趨勢波動,且拐點時間接近。龍頭產業鏈個股表現更優、啟動更早。龍頭公司股價表現更佳,在產品周期替代的窗口下更加受益。以智能手機為例,蘋果產業鏈公司股價表現優于智能互聯指數,長期收益率更高且公司股價波動明顯小于指數波動,收益更加穩定,主要系蘋果作為全球智能手機龍頭,2022年蘋果在智能手機行業出貨量占比為18%、營收占比為48%、利潤占比為85%,果鏈公司也因此攫取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利潤份額。產業鏈位置不同的龍頭公司股價啟動存在差異。以TWS耳機為例,TWS代工廠(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的股價啟動早于TWS品牌廠(漫步者),主要系蘋果是TWS耳機的引領者、2019年3月發布的Airpods2一鳴驚人、引爆行業需求,2018/2019年蘋果占TWS耳機份額達76%、47%。技術迭代帶來阿爾法。終端企業為了提高用戶粘性,持續提升整機的硬件參數及性能。在規模效應下,成本下沉推升新技術滲透率。技術迭代帶來個股阿爾法,典型案例包括光學升級下的舜宇光學、5G天線升級下的信維通信、屏下指紋。2.4歷史復盤:AI算法和訓練方式的演進驅動產業發展AI算法:底層架構從多樣到統一在AI算法層面,我們認為神經網絡的發展以Relu激活函數的提出為分水嶺,分為淺層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兩個階段。目前深度學習算法主要是基于Transformer骨干網絡進行分支網絡的創新,如引入擴散模型、強化學習等方法。模型骨干網絡的統一有望加速應用落地節奏。淺層神經網絡階段(1958年-2011年):神經網絡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Rodsenblatt提出的感知機,模型由輸入值、權重、求和函數及激活函數三部分組成,可視為一個單層神經網絡。20世紀80年代,多層感知機(MLP)被提出,模型由輸入層、輸出層和至少一層的隱藏層構成,是一種全連接神經網絡,即每一個神經元都會和上下兩層所有的神經元相連接。各隱藏層中的神經元可接收相鄰前序隱藏層中神經元傳遞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后將信息輸出到后續隱藏層中的神經元。由于隱藏層豐富了神經網絡的結構,增強了神經網絡的非線性表達能力,感知機的線性不可分問題得以解決,神經網絡再次興起。多層感知機的出現奠定了神經網絡基本結構,也使得神經網絡的應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圖像識別,而是向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其他領域拓展。由于各個領域的任務具有不同特點,神經網絡產生了眾多分支模型。視覺領域的卷積神經網絡(CNN):1998年LeNet(CNN)首次應用于圖像分類,通過多個卷積層對特征進行壓縮提取,能夠得到較為可靠的高層次特征,最終輸出的特征可應用于圖像分類等任務。相較多層感知機,CNN由于每個神經元只與對應的部分局部相連接,計算量明顯減少且圖像識別能力更強。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循環神經網絡(RNN):1986年RNN被提出,在RNN中,每個神經元既接受當前時刻輸入信息,也接受上一時刻神經元的輸出信息,使神經網絡具備了時序特征提取能力,因而可以處理文本、語音等時序信息。此階段神經網絡仍停留在淺層,主要原因為:1)增加網絡深度需要更大算力;2)當時多使用Sigmod、Tanh作為非線性激活函數,這兩種函數存在一定范圍內梯度過大或過小的問題,梯度不穩定使得深層神經網絡訓練無法獲得最優解。梯度消失問題的解決使神經網絡向深層邁進,Transformer統一底層算法(2011年至今):2011年ReLU激活函數被提出,由于具有更好的非線性擬合能力和稀疏激活性,有效緩解了梯度消失問題,同時提高了訓練速度。2012年Hinton及其學生提出了殘差學習方法AlexNet,采用“ReLU激活函數+有監督訓練+GPU加速”方式,奠定了深度學習經典訓練范式。2015年,何愷明等人提出ResNet,使得神經網絡可以對殘差進行學習,更好地緩解了梯度消失問題,也讓ResNet的神經網絡深度高達152層。由于殘差學習能很好地緩解梯度消失問題,在之后的Transformer架構中得以沿用。2017年,Google將注意力機制引入神經網絡,提出了新一代深度學習底層算法——Transformer。由于Transformer在物體分類、語義理解等多項任務準確率超過CNN、RNN等傳統算法,且能應用于CV、NLP等多個模態,因而Transformer的提出使得多任務、多模態的底層算法得到統一。由于在處理大數據方面具備顯著優勢,Transformer的出現開啟了深度學習的“大模型”時代。如OpenAI發布的GPT-3,該模型在多個任務中都取得了第一的成績,而其在算法結構上與前代的GPT、GPT-2沒有明顯差別,最大的區別是采用海量數據進行模型訓練。目前下一代大模型GPT-4推出在即,技術重點或聚焦于模型壓縮和多模態應用。AI訓練方式:“無監督預訓練+微調”成為當前主流。算法、數據、算力是AI三要素,在AI相關技術中,訓練方法作為搭建模型的核心技術與AI三要素間均有緊密聯系。AI模型的訓練方法主要包括監督學習與無監督學習兩種典型方式,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使用帶人工標注的數據集進行訓練。AI訓練方法的發展歷經“監督-無監督-監督-無監督(半監督)”4個階段:淺層神經網絡的訓練以監督學習為主(2006年及以前):淺層學習算法強調面對有限數據的強學習能力。在對少量數據進行學習時,監督學習的表現顯著優于無監督學習。隨神經網絡向深層次探索,無監督學習成為一時的主流方法(2006-2011年):Hinton于2006年提出“逐層無監督+BP有監督”的訓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梯度消失問題。算法層面的進步使得以Hinton為首的學者們開始嘗試通過深度神經網絡來模擬人類智能。由于與逐層無監督方法核心思想類似,且更貼近人類學習模式,無監督學習在此階段成為訓練主流。AlexNet的提出帶動有監督訓練再度興起(2012-2017年):AlexNet模型應用監督學習方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使學界與產業界認識到監督學習能夠顯著提升模型效果,之后的ResNet也采用有監督方式訓練。在這一階段數據開始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重視,以ImageNet為代表的開源標注數據集發展迅速,使得監督學習更為流行。Transformer統一底層算法并開啟大模型時代,訓練數據量的急劇上升推升標注成本,無監督和半監督方法再次興起(2017年至今):Transformer問世后,深度學習模型參數量爆發式增長,AI大模型成為當下主流。AI大模型,也稱為大規模預訓練基礎模型,采用海量數據、海量算力,應用無監督或半監督方法進行預訓練。大模型應用時只需經過小樣本微調,便能迅速適應不同場景下的多種下游任務,極大提高了模型的復用率。相較于其他訓練方式,“預訓練+微調”具有以下優勢:數據需求量小:微調無需模型從頭學習所有內容,微調階段的所有訓練都是為了獲取特定領域知識,所需數據量較小,顯著降低了AI開發中的數據門檻。訓練時間短:一方面,小規模微調顯著降低了算力消耗;另一方面,在微調過程中,神經網絡中的大部份層會事先被凍結,這些層涉及的相關參數在訓練過程中保持不變,需要訓練的參數僅是所有參數中的一小部分。2.5歷史復盤:光通信從電信到數通,從進口到國產光通信增長驅動力從電信轉換到數通市場。縱觀歷史并展望未來,光通信產業鏈發展將呈現三輪發展周期,預計每一波市場規模增長都將比上一波提升10倍:1)2015-2019年,國內電信市場高速發展,FTTH滲透率快速提升;2)2019年起,5G帶動數通市場蓬勃發展,2020年光模塊數通市場規模首次超過電信市場規模,在光通信設備需求量增長的同時,技術要求不斷提升,產品價值量上漲;3)未來,光通信應用范圍擴張至AI、汽車、醫療等新興領域,具有宏大的市場潛力。當前光通信市場維持在較高景氣度水平,與上一輪周期相比,我們認為此輪光通信的高景氣度周期有望持續較長時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增長的區域核心驅動力從中國變成了海外,上一輪高景氣周期以中國的FTTH為核心驅動力,具備較強的周期屬性,而這輪增長來自海外FTTx滲透率在較低基礎上的提升,具備較強的持續性;二是增長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增長的主要部分從電信市場轉向了數據中心市場,展望2023及未來,電信市場增長將相對溫和,而表征云計算市場發展趨勢的數據中心市場仍處在長周期的繁榮區間上。電信市場:國內市場FTTH已進入穩定增長期,FTTR增長可期。2019年后光纖接入端口(FTTH/O)已超90%,截至2022年,光纖接入端口數達10.25億個,占比達95.7%,滲透率穩居全球前三。隨著國內FTTH滲透率逐漸達峰,FTTR需求產生。相較于原來Wi-Fi信號較弱的房間,采用FTTR使得數據傳輸速率提升90%,時延降低30%以上,可達到全屋千兆WiFi覆蓋能力。數通市場:云巨頭資本開支高速增長,短期放緩不影響發展決心。2019-2022年,數通市場迎來一波發展熱潮,北美云巨頭FAMGA資本開支呈現較快增長,2022全年合計1577億美元,對比2019年的741億美元上升一倍有余。谷歌宣布2023年資本開支計劃僅與2022年持平,Meta宣布2023年資本開支計劃從340-390億美元下調至300-330億美元。市場擔憂云巨頭資本開支計劃增長放緩,對相關行業有較大負面影響,但我們認為:1)短期北美云巨頭資本開支已到達較高水位,單年度即使增速小幅放緩,仍對光通信市場有較大支撐;2)云巨頭將堅定數通方面的投入,2023年,谷歌將加大在基礎設施投入比重,顯著減少辦公設施比重,亞馬遜預計將繼續提升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3)光模塊、網絡通信設備、服務器等投資具備剛性,2023年更具成本效益的400G/800G、相干DCI光互聯等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光引擎、共封裝技術也有望開始推出和落地,下游云計算廠商也有跟進計劃。競爭格局從國際壟斷到國產替代。過去光通信行業被海外廠商壟斷,國內光模塊廠商完成十年趕超。2016年,國內海信、中際旭創、光迅科技等光模塊企業進入前十的陣營。2019年起,由于數通光模塊需求高企,國內廠商緊握機遇,先后突破100G以上光模塊技術,快速占領市場份額,2021年,全球TOP10光模塊廠商中已有5家中國廠商,中際旭創與美國Coherent(II-VI、Finisar)公司并列第一,國產光模塊廠商已憑借優秀的集成、封裝技術以及高質量的產品占據大量市場份額。國內光模塊廠商相繼掀起并購熱潮。由于低端光模塊產品毛利率過低,許多海外廠商剝離相關光模塊業務專注于芯片和高端產品,以追求更高的產品附加值,為形成更強的規模效應或完善產品矩陣,選擇并購其他企業,如:無源器件龍頭II-VI收購有源器件龍頭Finisar、Lumentum收購Oclaro等。而國內光模塊廠商則積極入局,收購海外較為成熟的產業鏈環節,如:劍橋科技先后收購MacomJapan、OclaroJapan光模塊資產;博創科技收購美國KaiamPLC業務部分資產;光迅科技先后并購丹麥IPX公司和法國Almae公司等,期望打造“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國內光芯片起步較晚,過去市場長期被國際壟斷,我國企業循序從低端產品突破,當前中低端產品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在2.5G及以下速率光芯片方面,我國光芯片企業已基本掌握核心技術,2.5G光芯片市場已基本實現國產化,據ICC,2021年全球2.5G及以下DFB/FP激光器芯片市場中,國產占比較高,主要廠商包括武漢敏芯(17%)、中科光芯(17%)、光隆科技(13%)、光安倫(11%);10G光芯片也基本實現國產化,但部分型號產品仍存在較高技術門檻,依賴進口。根據ICC,2021年全球10GDFB激光器芯片市場中,國內較為領先的廠商包括源杰科技(20%)、云嶺光電(6%)。2.6歷史復盤:VRC端內容豐富度呈提升趨勢內容豐富度提升,國內VR有望迎來進一步發展。2022年中國VR內容的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69億元,在各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當前游戲內容占據最大份額,約為43.7%。隨著VR內容創作向輕量化發展,VR內容創作走出長周期、高投入的處境后,VR內容使用場景有望進一步拓寬,豐富度有望提升。VR/AR頭顯出貨量在新產品上線驅動下增長,由于新品迭代速度加快,且面向C端消費級產品價格優惠,VR/AR頭顯出貨量增速加快,根據IDC,2021年全球VR/AR頭顯出貨量達1095萬臺,同比增長97.1%,2021年中國VR/AR頭顯出貨量達144萬臺,同比增長54.8%;2022年前3季度全球VR/AR頭顯出貨量達581萬臺,同比增長16.5%,中國VR/AR頭顯出貨量達85萬臺,同比下滑19.8%。政策支持、資金流入、技術進步推動行業發展。國內VR相關行業頻獲政策支持,行業有望迎來加速發展。近2年VR行業利好政策頻出,2022年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行動計劃》多處提及虛擬現實+文化旅游/演藝娛樂相關技術、軟硬件設施,有望再次擴展VR應用場景,未來VR+工業、VR+文旅、VR+教培、VR+商貿等場景比重將進一步提升。VR行業投融資增多,中國廠商加速布局VR/AR行業,以國內互聯網大廠字節為例:字節跳動近年來深度布局軟硬件和VR內容,軟硬件方面分別收購VR視頻方案提供商維境視訊、VR硬件制造商Pico、投資AR光學研發商光舟半導體等,內容方面分別投資仙境RO出品方蓋姆艾爾,元宇宙游戲研發商代碼乾坤、收購有愛互娛、沐瞳科技等。根據IDC,2021-2026年中國AR/VR投融資將以42.2%的CAGR保持高速增長,漲幅幅度位列全球首位,將一躍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軟硬件技術進步推動消費級VR體驗感增強,帶動C端消費滲透率提升。1)軟硬件發展帶動體驗和精度的提高。芯片方面:目前最新的驍龍XR2已支持QuadHD144Hz和4K60Hz的分辨率,并支持虛幻4引擎渲染。屏幕方面:從LCD、到OLED再到目前的FastLCD、MiniLed、MicroLed,像素精度和屏幕響應速度不斷提升。追蹤技術和定位技術方面:不斷進步,目前主流VR已可達到頭手6DoF追蹤,并支持手勢和眼動追蹤,提升用戶交互體驗。FOV方面:由早期的100-120度,目前可達到最大200度,視角廣度極大提升。2)成熟的制作工藝發展和更多廠商的入局將有效降低消費門檻。根據IDC數據,中國VR/AR頭顯出貨量中消費占比明顯提高,2022Q2已經達到74.80%。我們認為未來中國VR市場消費級占比將進一步提高,而成熟穩定的制作工藝有望促使當前VR價格進一步下調,降低用戶消費門檻,提升用戶購買意愿。VR內容豐富度不斷提升將推動VR滲透率提升。與VR設備性能提升相匹配的精品內容數量近年也呈現提升趨勢,根據《2021年VR/AR行業年度總結》,近年來主流游戲VR游戲平臺數量持續提升,2021年主流游戲平臺VR游戲數目已達13982款,銷售額超百萬美元的VR游戲產品達300款,各VR廠商制作內容的同時,精品游戲的質量也來越得到各消費者的認可。2.7歷史復盤:制造業向自動化升級,工業機器人加速滲透我國工業體量全球第一,為自動化需求提供了天然土壤,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迅速崛起。1978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完成了能源、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重工業建設,此外,也逐步向汽車制造、電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高端工業實現產業結構不斷的升級。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自2011年超越美國之后,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我國龐大而全面的工業基礎為自動化需求提供了天然土壤。伴隨著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們工業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工業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同時也是提升國家實力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在人口紅利不斷消散、自動化需求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發展前景一片藍海。根據IFR數據統計,2001-2021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從700臺提升至26萬臺,CAGR為34%;全球安裝量從7.8萬臺提升至51萬臺,CAGR為9.8%。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連續多年占據全球主要地位,2021年占全球比重51.8%。2.8歷史復盤:技術突破實現國產高端材料高性價比自主可控和高性價比是化工行業國產替代的比例不斷提升的核心動力。我國化工行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多數基礎材料的生產能力,在常規化大宗材料領域已經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與規模化生產能力。但是由于我國在高端精細化工領域起步較晚,部分關鍵材料仍長期依賴進口,并由于近年來的國際貿易爭端頻頻出現被“卡脖子”的問題,因而國產替代成為目前化工新材料行業發展的主題。此外,由于國家鼓勵大力發展行業先進材料,從稅收、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維度提供發展支持,同時產業鏈也加速上下游合作,使得國內化工企業相對于海外擁有明顯的成本優勢,雖然在高端應用領域國產化仍任重道遠,但在中低端領域的關鍵材料國產化比例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間位芳綸:借助國產化替代實現快速自給,成為全球主要的供應力量。雖然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且國內產業鏈基礎相對缺失,但國內企業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已經實現了產品自給和供給的高端化。間位芳綸發展早期杜邦占據主要市場,而韓國和日本的企業位居第二梯隊,國內企業通過設備優化和產品升級,開始不斷提升產品應用領域和范圍,借助持續的產能投入和工藝優化,國內企業已經可以實現規模的快速提升,產能產量提升至全球第二的位置。在發展早期,國內企業早期主要在低端的過濾材料領域進行布局,而伴隨技術進步,通過更高的產品性價比逐步實現供給端的市場替代,開始能夠進入防護、絕緣等領域,實現發展空間擴展。持續加碼產能布局,進一步延伸海外市場。在間位芳綸領域,海外龍頭美國杜邦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產能達到30000噸,占比接近6成,而國內主要由泰和新材和超美斯供應產品,總產能約為1.55萬噸,泰和新材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70%,國產化程度遠高于對位芳綸。與此同時,泰和新材仍有“應急救援用高性能間位芳綸高效集成產業化項目”與“功能化間位芳綸高效集成產業化項目”正在建設中,主要涉及新舊產能轉換以及新增產能建設,投產后將新增間位芳綸產能9000噸,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布局海外市場,擴展發展空間。對位芳綸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海外企業較早進行基礎突破,并實現產能規模化放大,因而在全球范圍內,對位芳綸行業呈現寡頭壟斷格局。美國杜邦、日本帝人分別于1972年、1987年實現對位芳綸產業化,具有豐富的對位芳綸生產經驗與先進技術,目前兩家企業擁有產能合計約占全球產能的3/4,同時還有韓國可隆、曉星、泰光的產能布局,在對位芳綸領域中,目前國產企業依舊相對弱勢,整體產能占比不足14%,且其中還有相當多的產能并未能有效實現技術突破,產能利用率極低。基本可以說在對位芳綸領域,我國雖然布局的企業相對較多,但有效市場占比預估僅在1成左右。國產替代空間巨大,龍頭企業持續搶占市場。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成本的逐步降低,對位芳綸的消費領域已經逐步從軍工等領域發展到工業、民用領域,下游需求量持續增長。2020年國內對位芳綸需求量約為1.2萬噸,其中80%仍然依賴進口,國內符合下游應用標準的有效產量不足3000噸,供給缺口較大。而伴隨國內5G逐步發展,防護等領域需求加速滲透,對位芳綸的需求增速持續提升,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預測,2025年國內對位芳綸需求量將達到2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89%,按照目前約20%的自給率計算,國產替代空間將達到1.6萬噸。泰和新材作為國內對位芳綸行業的絕對龍頭,擁有6000噸芳綸產能,預計未來將進一步提升至15000噸以上的芳綸產能。泰和新材一方面目前已經實現了現有產能的高負荷開工,相較于行業競爭對手具有更好的規模效應,形成較好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在對位芳綸產品的技術不斷提升,已經能夠逐步向高端的安全防護、室外光纜等領域進行國產替代,從而持續提升國產化比例。液晶材料——借助高性價比提升混晶國產化率。液晶顯示是主流平板顯示技術之一。平板顯示技術是目前電子行業使用最廣泛的顯示技術,包括液晶顯示器(LCD)、發光二極管顯示器(LED)、等離子顯示器(PDP)等。液晶顯示器作為非自發光顯示器,具有工作電壓低、功耗小、分辨率高、抗干擾性好、應用范圍廣等一系列優點,是目前平板顯示行業的主流產品之一。早期的LCD主要包括TN-LCD與STNLCD,僅能單色顯示,主要應用于電子表、計算器、電子詞典等對于顯示清晰度與色彩要求較低的電子產品。而隨著下游消費升級,具有優良顯示性能的彩色TFT-LCD成為了液晶顯示器的主要產品。液晶材料是LCD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從產業鏈各環節來看,上游主要是混合液晶材料、驅動IC、偏光片、背光模組等原材料與電子元器件,中游主要是TN-LCD、STN-LCD、TFTLCD等各型液晶面板,下游主要是手表、計時器、電視機等整機產品。其中液晶材料雖然僅占4%,但是對于LCD的亮度、視角、分辨率等核心性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單一液晶材料無法達到LCD的低電壓驅動、響應速度快和工作溫度范圍廣等使用要求,因此直接用于生產液晶面板的混合液晶配方中常需混和10種至20種不同的液晶單體,才能達到顯示器的使用要求,而液晶單體產品的純度、電阻率等關鍵技術指標對于混合液晶性能及終端顯示面板的顯示效果均有重要影響。特種氣體國內廠家結構升級。工業氣體根據其用量大小可以分為大宗氣體和特種氣體兩類,市場穩步增長。大宗氣體又可分為空分氣體和合成氣體,特種氣體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電子特種氣體、醫療保健用氣體、食品飲料用氣體、航天用氣體等。2021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規模達9432億元,同比增長8.2%,中國工業氣體市場規模達1798億元,占全球市場接近20%,同比增長10.6%。預計到2026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規模將增至1.33萬億元,國內將增至2842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速分別為7.1%、9.6%。工業氣體下游應用廣泛,其中鋼鐵、石油化工、冶金等傳統行業技術含量較低,對工業氣體需求量大,占比約為80%;電子產品、環保新能源等新型行業技術含量高,對工業氣體純度要求高(大于5N),占比約為20%。未來我國工業氣體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全球氣體高度壟斷格局短時間仍然難以改變。2021年我國大宗氣體市場規模1456億元,同比增長8.3%,特種氣體市場規模342億元,同比增長21.3%,占比19%。未來五年兩種氣體的復合增速分別為6.9%、18.8%,預計仍將快速增長。海外巨頭林德、液化空氣、空氣化工、日本酸素控股四家公司占全球工業氣體市場的比例約為70%,壟斷格局明顯,國內2020年四大巨頭市場占比約55%,國內最大的氣體公司為氣體動力,2020年收入約160億元,占比約10%。晶圓廠不斷擴充軍備,電子特氣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我國特種氣體市場規模達342億元,其中電子特氣達216億元,占比63%,我國電子特氣市場規模在過去十年翻了一番,隨著國內晶圓廠逐步投產,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10%以上的增速,屆時中國電子特氣將占據全球60%的市場。電子特氣呈海外壟斷格局,國產替代加速進行。目前海外大型氣體公司占據了國內電子特氣85%以上的市場份額,進口制約較為嚴重,國內企業占比均不足2%,但根據各家公司最新公布的年報,進口替代進程正在加速。2.9歷史復盤:新型ADC(抗體偶聯藥物)改寫乳腺癌臨床指南中國的癌癥市場規模不斷擴容,且于發達市場存在差距。迄今為止,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然攻克了許多疾病,但癌癥是其中的一個最強勁的對手。2022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估算了中美兩國的新增病例和新增死亡人數,中國和美國預計于2022年將分別有482萬和237萬人新診斷為癌癥,以及321萬和64萬人死于癌癥。免疫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功。過去十多年,靶向PD-1和PD-L1為癌癥臨床治療開辟了新時代,也造就了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一批中國生物藥企業的輝煌歷史。然而,對于許多腫瘤類型,單克隆抗體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患者也沒有獲得持久的臨床獲益;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企業投身PD-1領域,扎堆賽道引發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ADC藥物便從單抗的基礎上差異化發展,有望成為繼PD-1之后有一個潛在“重磅炸彈”腫瘤治療藥物。靶點、載藥及鏈接三體共同構筑“魔法子彈”。1910年,PaulEnrlich提出由抗體(類似導彈的靶向作用)通過連接子加載藥物(相比抗體有更高毒殺效應的藥物)到達人體內治療目標(例如,腫瘤細胞)附近再釋放“魔法子彈”的構想,其具有精確的特異性,殺傷效果好的雙重特點:一方面,其抗體部分會高特異性的識別腫瘤靶細胞表面的抗原,形成“精確制導”作用;另一方面,ADC通過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后,毒性藥物分子被釋放,發揮毒性作用導致“細胞殺傷”;最后,ADC“旁觀者效應”也使得該藥物更具療效。目前ADC藥物的市場競爭格局總體較好。經過了113年的發展,市面上已經有15款ADC藥物獲批上市,100多項ADC藥物臨床正在開展。其中,由Seagen與Takeda聯合開發的Adcetris(維布妥昔單抗,安適利)于2011年8月19日該藥獲FDA首次批準,成為全球第一個用于一線治療的ADC藥物;由羅氏和ImmunoGen共同研發的Kadcyla(恩美曲妥珠單抗)于2013年2月22日被FDA批準,用于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2020年1月21日,該藥成功在中國獲批,成為在我國首個上市的ADC藥物,也是全球首款被批準用于實體瘤的ADC藥物;TrastuzumabDeruxtecan(Enhertu)是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合作開發的靶向HER2的第三代ADC藥物,于2021年12月20日被美國FDA批準上市。除此之外,中國藥企榮昌生物和華東生物旗下的ADC藥物也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別獲批上市。另外國內外還不乏眾多在研的ADC管線產品。新型ADC藥物改寫乳腺癌臨床指南。第一三共的重磅ADC產品Enhertu(DS-8201)在去年ASCO大會上發布的綜合臨床成果十分耀眼,三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與醫生選擇的化療相比,Enhertu將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49%,Enhertu組PFS為10.1個月(化療組為5.4個月),客觀緩解率為52.6%(化療組為16.3%),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為10.7個月(化療組為6.8個月)。同時,與化療患者相比,Enhertu組的3級或以上不良事件更少(52.6%vs67.4%)。創新藥企在產品研發、上市甚至銷售的過程中有獨特的策略。我們認為,本次ADC藥物集中爆發的行情中與上一輪PD-1藥物周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1.周期起步將不同。上一輪的PD-1行情中由于專利受限問題以及中國創新藥企處于剛起步階段,因此很多PD-1藥物的紅利都被國外大型藥企鯨吞;而此次ADC藥物周期中,中國企業表現耀眼,榮昌生物、華東醫藥等藥企與國外大型藥企幾乎同步上市ADC重磅藥物,而其他中國創新藥企也在加快臨床研發、上市推廣的腳步,例如東曜藥業、恒瑞醫藥、科倫博泰、云頂新耀等均能從本輪周期中分一杯羹。2.專利影響不同。當PD-1相關專利到期之后,眾多國內創新藥企彼時扎堆PD-1賽道,導致該領域過度擁擠。截至2023年3月1日,國家藥監局已經批準了74個抗體藥物在國內上市,預計2025年國內批準的所有抗體藥物獲批數量將超過100款,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百抗”大戰。而此輪ADC爆發的行情中,中國藥企迅速追趕盡量搶占專利制高點,目前國內處于臨床階段或IND受理階段的ADC藥物超過60款。3.差異程度不同。相比于單抗藥物,ADC藥物本身具有差異化的潛力,即未來ADC品種可能很多:不同的抗體是針對不同的靶點,所以針對不同的腫瘤細胞;而每家企業linker技術可能也不一樣,療效也可以做出區別;最后載藥也可有不同的選擇,安全性和療效自然也會存在差異.因此屆時必然會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同時也有利規避專利限制鼓勵創新。4.市場規模不同。ADC藥物整體市場規模將比PD-1單抗藥物面臨的市場規模更大。ADC藥物的臨床數據和真實世界都一再驗證了其具有比單抗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未來ADC藥物將逐漸取代PD-1的部分市場。且由于良好的療效將吸引更多的患者積極治療,又因為ADC藥物競爭格局良好,因此在中短期內,中國ADC藥物將處于良性發展中。5.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憑借創新藥企的差異化研發,ADC藥企將有契機實現彎道超車,產品存在鑄就BIC地位的機會,從而迅速獲得市場份額。三、當下有哪些新技術帶來的投資機會值得重點關注3.1AI新技術:算力、數據需求高增大模型可賦能豐富場景,商業模式可對標OpenAI。ChatGPT作為迄今為止AI大模型最接近商用落地的成果,輸出內容接近人類的常識、認知、需求和價值觀。其采用的InstructGPT方法有望成為新一代AI開發范式,將極大程度促進語言類AI大模型的多場景落地。目前國內在ChatGPT相關領域進展較快的企業包括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科技、阿里巴巴等。其中,百度宣布將于3月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ERNIEBot),目前已有包括企業軟件、媒體、汽車、互聯網等多個行業近300家頭部企業宣布加入“文心一言”生態。此外,百度還于2月17日宣布“文心一言”將通過百度智能云對外提供服務,賦能更多行業發展。算力、數據需求高增,利好GPU及數據標注廠商。大模型對算力和數據均提出更高要求,將提振上游GPU等硬件設備行業及數據標注行業的景氣度。GPT-3基于570GB數據進行訓練,模型中包含1,750億個參數,訓練消耗算力約為3.1*10^8PFLOPs。2021年起AI巨頭陸續推出Gopher、PaLM等語言大模型,不斷刷新數據和算力消耗紀錄。其中,2022年4月由Google發布的PaLM參數量達到5,400億,使用數據量達7,800億tokens(ChatGPT約使用4,000億tokens),消耗算力約為GPT-3的8倍。增加訓練參數規模和訓練數據量是提升大模型性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預計未來各頭部AI廠商的“大模型軍備競賽”仍將持續。3.2光通信技術:高速率光模塊加速迭代,光芯片國產化在即光通信主要有兩條投資主線:1)高速率光模塊加速迭代,速率更高的光模塊技術、工藝難度提升,價值量更高。同時,硅光、CPO等配套工藝加速崛起,相關公司有望受益;2)我國光模塊國產替代已基本完成,當前更大的市場機會來源于上游光器件和芯片,而光芯片是光模塊當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件,市場空間巨大。當前光芯片國產化穩步進行,中低端芯片已實現自給,廠商布局更高速率的光芯片。我們認為,國產光芯片有望復刻光模塊的國產化之路,在技術換代的機遇下,憑借高質量且高性價比的產品打破國際壟斷。高速光模塊加速迭代,硅光技術有望滲透提速。短期200/400G光模塊銷量穩定增長,預期2025年后800G光模塊將成為主流。目前數據中心光模塊正由100G升級為200/400G,3年內有望迎來800G換機潮。根據Lightcounting,2022年200G模塊市場規模超過6億美元;400G模塊市場規模超過10億美元;2025年,800G模塊將占據市場主流,銷售額達16億美元。國產光模塊廠商于400G時代崛起,800G時代有望鞏固優勢。過去歐美日等國家由于技術起步較早,早年間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近幾年,部分海外廠商逐步退出光模塊市場,通過收購合并等方式向上游芯片、器件等市場轉移,國內廠商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依靠低成本、高良率的性價比優勢迅速崛起。國產廠商相繼在400G/800G高速領域率先布局,走在全球競爭前列。2020年起,華為、光迅科技、中際旭創等廠商的800G光模塊產品相繼推出,推出時間早于海外大廠Coherent和Lumentum。CPO封裝形式有望替代可插拔光模塊。CPO(共封裝光學)是將光引擎和電芯片封裝在一起,只保留光口而不采用可插拔光模塊的形式,能夠降低整個系統的功耗,提高信號密度,降低時延。同時,傳統可插拔式方案傳輸速率最高能達到1.6T,而CPO交換機可以達到12.8T以上。然而,從可插拔光模塊到CPO器件的轉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會顛覆現有的IDC網絡建設運維規則。Meta和Microsoft主張圍繞CPO創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這會推遲CPO技術的推廣。因此,可插拔光模塊仍將在未來5年內繼續主導市場,但CPO器件使用率會穩定增長,到2027年CPO端口將占800G和1.6T端口總數的近30%。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已完成20%國產替代。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方面,美國和歐洲起步較早,技術上具備領先優勢,傳統國際巨頭包括II-VI、Lumentum、amsOsram、IPG等;國內半導體激光芯片行業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處于快速發展期,主要廠商包括長光華芯、武漢銳晶、度亙激光、華光光電、深圳瑞波等。根據長光華芯招股書,2020年長光華芯、武漢銳晶占國內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市場份額分別達13.4%、7.4%,國產率近21%,未來半導體激光芯片國產化進程有望持續邁進。3.3MR新品周期:關注光學&顯示技術創新1.XR需求蓬勃發展,2023年蘋果新機MR可期擴展現實XR包括VR、AR和MR。VR指虛擬現實,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科學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技術;AR指增強現實,是將模擬仿真后的實體信息應用到現實世界以增強用戶現實體驗的技術;MR指混合現實,是合并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以產生新的可視化環境的技術。VR技術完全內嵌于虛擬世界,AR技術同時服務于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MR技術則綜合了VR與AR的技術特點,技術錨點位于二者之間。VR/AR需求蓬勃發展。根據WellsennXR數據,2022年全球VR/AR終端出貨量約為1028萬臺,同減3%,其中VR(不包含VR盒子)出貨量約為986萬臺,同減4%,AR出貨量約為42萬臺,同增50%。全球VR終端出貨量下降主要系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疲軟、購買力不足。預計2025年VR、AR出貨量為3500、300萬臺,三年CAGR達53%、93%。2.關注光學、顯示技術迭代VR設備的光學模組經歷了從非球面透鏡、菲涅爾透鏡到pancake的技術迭代,AR設備的主流光學方案是BirdBath方案,雖然量產成本較低,但存在模組厚、光效低等問題,光波導方案是業界較為看好的技術迭代方向。VR設備的屏幕主流方案是Fast-LCD,量產成本較低,屏幕素質不如Micro-OLED屏,但后者的在VR設備中的應用成本較高,因此業界暫時選擇MiniLED背光+Fast-LCD作為進階方案,Micro-OLED屏幕在AR設備中應用較為成熟。在光學模組和屏幕搭配層面,VR產品目前主流方案為pancake+帶MiniLED背光的FastLCD屏,以QuestPro設備為例,光機模組為pancake光學模組+Fast-LCD屏(含miniLED背光模組),單機價值量為50、106美元。未來有望向pancake+Micro-OLED屏過渡。AR設備光機模組的主流方案有兩套,一套是Micro-OLED屏+自由曲面/BirdBath光學方案(以華為VisionGlass智能觀影AR眼鏡為例,光機模組為BirdBath光學模組+MicroOLED屏幕,單機價值量為50、80美元,占BOM成本的28%、44%),另一套是LCOS、DLP等被動式微顯技術+光波導方案。Pancake光學模組在生產過程中共經歷光學設計、透鏡加工、鍍/貼膜、組裝、檢驗和封裝六個流程,其中的核心環節是貼膜。圖像光線射入透鏡后,偏振光狀態的改變依賴于1/4相位延時片,選擇性反射/透射效果的實現依賴于RP反射式偏振膜,同時貼膜工藝會影響最終的成像質量,平面貼膜技術難度小但成像質量較差,曲面貼膜顯示效果好但工藝難度和不良率高。根據WellsennXR的拆機報告,pancake方案的單機平均價值量約為200-300元,單組透鏡的貼膜材料成本約70-100元,由于貼膜工藝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以3M、日東光學為代表的部分光學膜供應商還推出了貼膜交付方案。3.4VR新技術:攝像機逐漸向全自主研發階段邁進VR的產品及服務仍以VR頭戴設備和VR消費級內容服務為主,作為內容生產工具的VR攝像機發展空間潛力大。據GreenlightInsights,2021年VR頭戴設備在國內市場規模占比37.60%,VR消費級內容占比35.30%,VR攝像機占比2.20%。據研究,VR攝像機可分消費級攝像機、產銷級攝像機、專業級攝像機三類。消費級VR攝像機針對大眾市場,平均價格1200元左右,功能簡單,使用門檻較低;產銷級攝像機指攝影發燒友級別和專業消費級的VR攝像機,面向小型工作室或獨立制作人,平均價格10500元左右,可滿足特定場景下的專業拍攝需求;專業級攝像機一般被大規模生產的廠房所使用,價格較為昂貴,使用門檻較高,平均價格在20000元左右。佳創視訊的VR攝像機實時拼接合成技術領先,融合內容生產到傳播過程。主要用于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合作及公司VR直播服務項目、虛擬社交娛樂平臺的自主運營等。LOOPSCAM(幻鏡)為佳創視訊的VR攝像機產品,是目前市場上首款真正實現機內實時拼接合成的180度8K60幀3D攝像機。該攝像機搭載高算力AI芯片,除了可以實現機內實時拼接合成外,還可AI美顏,并支持8K60幀的視頻采集與輸出。幻鏡可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靈活適配B端與C端需求。從B端需求來看,可面向B端的小型賽事、發布會、演藝活動等場景進行多機位視頻采集輸出;從C端需求來看,可面向C端的網紅直播、電商直播、虛擬主播直播等場景進行單一采集源應用。一臺攝像機可同步實現3D畫面拍攝、拼接渲染合成、一鍵推流,從而實現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流程融合、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此外,180度全景鏡頭與上述需求更加契合。當前VR內容的核心構成部分為游戲,制作周期長且成本高。輕量化的VR內容創作將是改變VR內容匱乏的突破口。針對泛娛樂內容如直播間、賽事、演唱會、秀場等,180度的全景鏡頭將呈現在沉浸感不受損的同時,節省帶寬至前方畫面輸出最佳畫質。LOOPSCAM(幻鏡)可同步輸出2D內容: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兩種制式的兼容可保護原有粉絲基礎不流失的同時,逐步向元宇宙過度,拓展了內容應用場景。3.5機器人新技術:向智能化發展,“機器人+”時代到來人口老齡化使得勞動力短缺成不可逆的趨勢。我國總人口上漲趨緩,勞動力人口比例在2011年達到拐點,14-6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4.5%的頂峰,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代工生產為核心的制造業務面臨著勞動成本快速上漲的挑戰,因而機器人替換人工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2022年10月1日,特斯拉2022AIDay上正式亮相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機。該發布會現場,特斯拉機器人展示了行走、揮手、搖擺等動作,同時分享了其在汽車工廠搬運、給植物澆水、移動金屬零件的視頻。該原型機高度集成,搭載特斯拉自研電池技術,其配備一個帶有集成電子設備的2.3kWh電池組,理論電壓為52V。冷卻系統特斯拉采用高度集成充電管理,復用汽車電池的能量管理系統。感知系統基本采用Tesla電動車相同設備,包括其自主研發的芯片集成系統作為“大腦”,以及三顆Autopilot級別攝像頭。同時,原型機在手指搭載了具備感知功能的傳感器,可以自適應進行抓取。計算系統的主控芯片采用特斯拉自研SOC芯片,支持Wifi、LTE以及音頻功能,具備硬件級別安全功能。AI訓練芯片將采用DOJO進行訓練。馬斯克表示人形機器人具備一定程度智能化,可以替代體力勞動,未來在家庭中使用、在工業領域用途的前景都非常樂觀,有望在3-5年后實現量產。馬斯克認為,人類和人形機器人的比例將不止是1:1,人形機器人可能超過人類數量,人形機器人行業長期的價值可能比汽車方面更有價值。在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傳感技術等多技術融合創新驅動下,機器人愈加智能和領域,機器人能力邊際持續拓展,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從智能單機向智能系統加速演進,逐漸進入顛覆式的階段,成為一個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一體的產品,從而賦予機器人以成長性,未來在更多的應用場景加速應用,“機器人+”時代來臨。3.6新應用技術驅動新材料:氫能源材料、POE材料、碳纖維材料等氫能質子膜:氫能源進入成長期,核心關鍵材料有望快速發展。氫能源產業鏈逐步強化,行業有望進入初步成長期。根據《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2》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針對氫能產業的投資基金累計規模已超800億元人民幣,中國世界500強,其中有27家涉及氫能業務,整體產業鏈投資環節也日趨完善,制氫、氫燃料電池、氫能裝備、應用示范、整車/專用車、氫能產業園項目數量占比分別為29%、25%、19%、15%、7%、3%。我國的氫能發展正在逐步強化,而借助氫能一方面可以優化新能源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和對接,同時和原有產業鏈結合將有望大幅降低我國的碳排放壓力,是我國滿足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碳減排的重要路線。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三類:堿性電解水(AWE),固體聚合物電解水(SPE,即質子交換膜電解池PEMWE),固體氧化物電解(SOEC,即高溫蒸汽電解技術),而其中堿性電解水技術相對成熟,投資運行成本較低,但存在堿液流失、腐蝕、能耗高等問題,而固體氧化物電解技術開發時間最晚,成本高,尚未成熟,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而PEM電解水制氫選用具有良好化學穩定性、質子傳導性、氣體分離性的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提高電解槽安全性,同時電解產生的氫氣純度可以達到99.999%,可直接通入燃料電池使用,在運輸環節更為便捷,PEM電解池可以在高電壓、高電流條件下運行,質子跨膜傳輸對功率輸入反應迅速,電解槽制氫響應時間小于5s,其快速的動態響應速度可完美匹配可再生能源發電間歇性和波動性,將難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清潔高價值的氫能。質子膜的生產過程,一方面需要有較好的樹脂合成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膜加工能力。在樹脂生產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保證相對較高且穩定的分子量,保證后期產品的機械性能,同時也需要保證均一的骨架結構,方便后期的膜生產工序,而在膜生產過程中,對設備掌握、對于工藝設定、對于后期的膜處理以及良率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我國的質子膜無論是前段的樹脂還是后端的膜材料都還需要較大程度上以來日美的企業,但伴隨國內的電解和燃料電池產業鏈不斷發展,我國的電堆需求持續提升,國內企業已經開始加速對于限制瓶頸進行研發和突破,由于目前的質子膜的生產過程主要以氟化工產業的精細化延伸為主,我國的氟化工鏈條的企業也相繼進入研發布局階段。光伏級EVA屬于高端產品,其中透明EVA的質量要求更高。為了保障光伏組件的使用壽命,下游客戶對光伏級EVA的質量要求較為嚴格,影響產品性能的主要因素有醋酸乙烯脂(VA)含量和熔融指數(MI),其中VA含量直接影響膠膜的粘結強度,MI則用來表征樹脂融化后的流動性大小。光伏級EVA是一種高VA、高MI的高端產品(EVA≠光伏級EVA),一般要求VA含量、MI分別在28-33%、25%以上。透明EVA和白色EVA對粒子的性能指標要求也存在差異,白膜層壓過程中為了避免與上層透明EVA膠膜相互滲透,需要具備低流動性,一般透明EVA熔指在25-30%,白色EVA熔指僅需6-15%。茂金屬催化劑:POE聚合的核心材料,國內企業自主布局。高碳α烯烴聚合活性隨碳鏈增長而下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商務競爭分析考核試卷
- 傳感器在智能制造執行系統中的無線通信與網絡技術考核試卷
- 游戲治療玩具的互動性與教育性研究考核試卷
- 公共交通系統與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融合的趨勢分析考核試卷
- 2025年中國LED電腦彩色燈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ABS浴缸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ADSL調制解調器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2-硫化二苯并噻唑數據監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雞油菌罐頭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鐵樟實木地板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年 汕頭市公安局警務輔助人員招聘考試筆試試卷附答案
- 腦出血的護理查房
- 天津大學強基計劃校測面試題
- 2025年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試試卷及答案
- 合同的內容講課件
- 2025年農村經濟與管理考試試題及答案
- 夏季安全生產試題及答案
- 陜西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2025公需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與高質量發展》20學時題庫及答案
- 消殺記錄臺賬
- 施工總平面圖布置圖及說明
- 醫學課件-主動脈夾層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