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_第1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_第2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_第3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_第4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概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并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病因】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于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并不是單一的。這就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癥的產生。(一)遺傳因素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癥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癥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髖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后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髖關節已完全正常。(二)韌帶松弛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松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Smith將小狗的關節囊,圓韌帶切除后,產生髖脫位現象的百分比很高,臨床上Andren指出X線片中恥骨聯合的分離在髖脫位病例中為正常嬰兒的兩倍,他認為這是母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內分泌使韌帶松弛,超量的內分泌變化是引起髖脫位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Andren、Borglin在新兒髖脫位病例3天以內發現尿中雌酮(Estrone)雌二醇170(Estradil)排出量與正常嬰兒比較有變化。但是Thieme利用16個病嬰與19個正常嬰兒比較,逐月測量時,經統計學處理發現沒有區別。因此,內分泌變化引起韌帶松弛學說尚不能成立。(三)體位與機械因素髖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占3%,Wikinson(1963)將幼兒髖關節固定于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并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出現髖關節脫位畸形。出生后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嬰兒應用襁褓位有關。【分型說明】最常見者為典型性或真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即已形成的正常胎兒,在胚胎后期發生畸形。另一種為畸胎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極少見,為胚胎器官生長時的畸胎性病變:出生時同時有其它畸形,這類病例在臨床上表現為雙側髖關節脫位,往往兩膝過伸,又能屈曲,兩足扁平呈內翻或外翻。上肢亦可以出現畸形,如肘關節不能屈曲、并指、缺指、拇內收、屈指畸形等等。實際上這一類先天性畸形是由于多發性關節攣縮所致。而典型性髖關節脫位后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髖發育不良這又稱做不穩定的髖關節。這一類僅僅在檢查中方可以找到。髖臼發育較差,髖臼指數一般超過25°但無其它現象。近年來Caffey認為新生兒髖臼指數35°?40°。仍可能在生長過程中自行糾正,仍屬于正常范圍之內。此類病例將股骨頭納入髖臼后,6個月髖臼很快恢復正常。(二)髖關節半脫位這類病例中,股骨頭、髖臼發育較差,股骨頭向外向上移位,但并未完全脫離關節囊。X線檢查上可以看出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髖臼指數增高至35°或更大。臨床上在腹股溝前方與股動脈交叉處可以摸到股骨頭。髖關節半脫位是獨特的一型而不是髖發育不良與髖脫位的中間過渡階段,它可以保留這種情況而不轉化到全脫位狀態,除非有外來因素促使這種變化。從髖關節造影檢查可以看出髖關節半脫位中,關節囊與盤狀軟骨(Limbus)在髖臼的外上方,使股骨頭的外移與上移有所限制而不會產生全脫位。倘若股骨頭可以進入髖臼與軟骨面有所接觸,正常的肌肉收縮,負重往往使髖臼很快發育而逐漸出現正常的髖臼,股骨頭與髖關節。亦有少數病例由于盤狀軟骨存在,復位不正確,髖關節半脫位繼續存在下去。(三)髖關節脫位這個類型是比較多見的。此類小兒在開始行走時或行走后有癥狀來門診診治。股骨頭已經明顯地,完全地脫離關節囊而向上、向外移位。早期關節造影可以看出股骨頭與髖臼之間有軟組織隔開而使股骨頭進入髖臼困難。股骨頭向上向外移位,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流行特征】本病的發病率因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地域、生活習慣、民族等,其發病率相差很大,在意大利北部、法國和德國南方地區發病率較高,Mckeown等1960年報道英國伯明翰發病率為0.7%,而瑞典為1%,在日本和美洲印第安部落發病率也較高。而Hodgson認為我們中國的發病率很低,他主要是指中國南方地區,因為帶小孩的習慣是二髖分開;膝關節屈曲,因這種嬰兒體位能糾正髖關節脫位,而實際上在我國不同地區發病率也不一致,但缺乏完整統計資料。但發病率也不會太低。而在非洲地區,發病率為世界上最低地區。該病好發于女孩,男女之比為5?7:1。左側發病大大超過右側為10:1。【臨床表現】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癥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癥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一)關節活動受限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癥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松手后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二)肢體縮短單側髖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三)其它常見癥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以上一些癥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實驗檢查】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但最后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嬰兒出生后2?3月內,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干近側端與髖臼關系來測量。骨化中心出現后,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攝片時將雙下肢并攏,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則變化更明顯可靠。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若位于其它地區,則為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圖97-26)。因!肝球為無艮就關忖依位的xjsm*VV'?EP.£-P■PEy也<及t*押和姓甘I(二)髖臼指數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97-27)。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1956)。2歲以上者在20°以內。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近年來對于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而絕大多數以后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于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港師-燈段白掂牧電?姓(三)骨骺外移測定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于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四)VonRosen線雙側大腿外展45?50°并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并向近側延長即Von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骼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圖97-28)。ftlW-f!ftlW-f!Va■口需由#千幗網期if■白外t餐(五)興登(Shenton)線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癥、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之一。(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臥,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完全內旋再作骨盆正位攝片,將兩片比較可以看出完全內旋時股骨頸全長出現,股骨頭清楚,髖骨向上時股骨頭與大小粗隆重疊,可以估計前傾角的存在。(七)關節造影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必要進行關節造影來明確診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明確盤狀軟骨、關節囊狹窄、復位失敗原因時,造影術偶有必要。在全身麻醉下,髖關節進行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在關節前作穿刺注射1?3ml35%碘油造影劑(diodonediodast)。在透視下可以發現髖臼外緣有無障礙,髖臼外緣的軟骨情況以及關節囊有無狹窄,必要時手法復位后可以再次造影明確股骨頭是否完全進入髖臼,盤狀軟骨的復位與變形。由于操作復雜,造影充盈不足,讀片困難,近年來較少有人應用造影診斷。(八)中心邊緣角式£角)隨訪病例時常需測定股骨頭進入髖臼的程度,偉氏(Wibeng)取股骨頭中心為一點,髖臼外緣為一點,連此兩點成一直線。髖臼外緣作垂直線向下,兩線成鈍角于髖臼外緣稱邊緣中心角。此角正常范圍為20?46°,平均35°;15?19°為可疑;少于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圖97-29)。IS57-2B迪餐中心怠??法£。■白卦上國中心總工修幡也中心由j【診斷說明】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一)外觀與皮紋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大腿短而粗,小腿卻細長,往往臀部寬大,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整個下肢在放平放齊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二)股骨頭不能摸到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將手旋轉小腿時,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脫位時,前面空虛而臀部后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將小孩平臥,兩下肢屈膝至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稱為加氏征。股骨縮短,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圖97-22)。

閨9,-閨9,-工工G.iIrjiLiE(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臥,屈膝、屈髖90°,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往往是65°?70°之間,內收肌明顯隆起,稱做外展試驗陽性。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以后卻可以更外展至90°,稱為Otolani跳動聲,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膝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不能相互混淆(圖97-23、24)。(五)關節松動試驗檢查關節松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肌肉不緊張,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進入以及退出髖臼。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巴羅試驗(Barlow)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在外展中途時,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后脫位,大拇指放松時骨頭復入關節。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松弛容易脫位但并不是髖脫位(圖97-25)。Rl0T-2jBjJiflWLAW-iRl0T-2jBjJiflWLAW-imnhi'k.收看關員aj:■的用州!H力,事甘5tf|lT*10.套疊試驗小孩平臥,屈髖90°屈膝90°,一手握住膝關節,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骼前上棘,將膝關節向下推動,可感到股骨頭向后突出,向上提升時,股骨頭復入髖臼,稱做套疊試驗陽性。以上三組關節松動檢查法一般適用于新生兒,并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否則往往不能檢查,因此,尚有一定的限制。(六)跛形步態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phase)時骨盆有下垂,晃動,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phase)時卻不明顯。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后才能明確診斷,最早約2足歲以上,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臀部向后突出,腰椎向前突增加,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這是一個古老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小孩站立,當健側單腿站立,患腿上舉,骨盆同側向上升高。相反,當患肢單腿站立時,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加上臀肌萎縮,髖關節不穩,致使骨盆向下垂。(八)大粗隆上升正常嬰兒自骼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治療說明】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強調早期診斷,嬰兒期的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后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至35歲以后,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大多數學者強調要對新生兒進行普查,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獲得痊愈的重要措施。畸胎性脫位,目前尚無良好的治療方法,一般需作切開復位,但效果不好。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在3歲以內治療者,有很高治愈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于達到正常。治療方法有閉合復位+支架,閉合復位+蛙式石膏;閉合復位+旋轉截骨糾正前傾角;切開復位,并根據不同情況附加髖臼再造和各種截骨術。具體治療原則如下:(一)出生至2個月不需牽引和麻醉,可用屈曲雙髖至90°而后逐步外展,將拇指置于大粗隆處向前內方推壓即可使其復位,復位時切忌暴力,如復位成功后可用支架固定于髖關節屈曲90°,外展70°,固定時間為2?3月,視復位時的年齡而定。支架應于攝片檢查后再定拆除時間。支架的種類很多,有外展尿枕(圖97-30)、Begg塑料支架等(圖97-31)等。以上兩種支架在換尿布時必須打開,比較麻煩,目前較少應用。Barlow支架(圖97-32)和Rosen支架(圖97-33)效果確實,但對皮膚有壓迫,容易造成疼痛及壓瘡,并有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Pavlik支架(圖97-34)可避免暴力引起缺血性壞死的并發癥,它利用兩下肢屈曲90°,兩下肢本身重量的自然位置而達到外展,使其自然復位和維持復位位置,對髖關節的發育和塑形均有利,并有一定的髖關節活動范圍。缺點是由于帆布做成,比較硬,肩胸部如果包扎過緊,影響呼吸,過松容易滑脫,影響治療。(二)3個月以上,2?3歲以下這組病例因脫位時間長,髖周的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攣縮,因而在復位之前,先作牽引,一般不超過2周,如有肌肉攣縮比較明顯者,必須在復位前作松解,如內收肌切斷,骼腰肌延長等,而后經床旁X線片證實,股骨頭的位置已與髖臼水平時,在全麻下用手法復位,如復位后,位置滿意,則應用蛙式石膏固定。為了適應小兒生長發育需要,每2?3月更換石膏1次,每次均需攝X線片以證實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如發現更換石膏后又脫位者,必須再行復位。每次更換石膏使大腿逐步內收,直到髖臼發育正常后,才能拆除石膏固定。如果復位失敗,則應考慮髖臼內有脂肪纖維組織增生,圓韌帶肥厚,啞鈴狀關節囊等情況存在,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因而需作切開復位。(三)3歲以上至8歲該組病兒脫位時間長,軟組織攣縮更為明顯,髖臼發育更差,往往小而淺,而且臼底有大量脂肪纖維組織存在,手法復位極為困難,因而絕大多數需作切開復位。但在切開復位前必須做牽引2?3周,直至股骨頭牽引到髖臼平面才能行手術治療,如不能牽到髖臼平面,則說明軟組織攣縮明顯,如果這時作切開復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性很大,因而必須先作軟組織松解,再作牽引。切開復位后,根據不同情況附加施行其它手術有:1.股骨頭加蓋手術一般適用于半脫位病兒,髖臼發育差,股骨頭不能完全被蓋住。這類手術主要有三種:(1)骨盆截骨術(Salter手術):手術前必須要有良好的復位,如手法復位有困難,手術時還須行切開復位,而后進行骨盆截骨,手術中必須將下截骨片向前下方拉,以增加股骨頭的覆蓋面和髖關節的穩定性(圖97-35)。(2)骨盆截骨造架術(Chiari手術):這種手術必須在牽引床上進行,并配有X線監視,定位要正確,關節囊的附著點要辨認清楚、手術中有時會損傷坐骨神經,手術中的污染機會亦多,因而目前采用這種方法比較少(圖97-36)。IH97MChSri手玳(3)關節囊周圍截骨術(Pemberton手術):該手術使髖臼上部向前,外側折轉,增加其覆蓋面。在骼骨上取骨片嵌入撬開之截骨處,穩定髖臼之重建。術后石膏固定(圖97-37)。Zahradnick手術先作切開復位,加深髖臼。復位后,由于股骨頸前傾角大,因而下肢在極度內旋位才能得到復位,因而必須在粗隆下作旋轉截骨,而后用鋼板螺絲釘固定,手術后石膏固定,4?6周后拆除前半石膏,鍛煉髖關節屈伸功能,夜間繼續固定。X線片檢查截骨處愈合,可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對于8歲以上的兒童,一般行切開復位均有困難,而且并發癥多,故一般不作切開復位,而應用一些保守的以穩定髖關節為目的的手術,如髖臼植骨加蓋術(圖97-38),股骨口端截骨術(圖97-39)。近年來應用縮短股骨的方法再作切開復位,短期療效尚可。對于成年的先天性髖脫位,一般較多見于產后婦女,并較多為半脫位,由于長期在不正常髖關節負重情況下,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產生髖關節疼痛。對于這類病例,一般采用閉孔神經切斷可暫時緩解疼痛,如果已影響髖關節功能者,則可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并發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并發癥有:(一)再脫位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后,還是較易再脫位。(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骼腰肌未松解,復位后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晚期的并發癥,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后,待到成年后往往較難避免有此類并發癥出現。(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附:先髖脫位遠期療效的評價:1、本評價標準適用于手術或保守治療之后的各年齡組的先天性髖脫位的療效評定;對療效的評定時間至少在治療后2年以上方可評定,時間過短意義不大;本標準既可反應出隨訪的結果也可判斷預后,具有使用簡便,判斷容易,評價較準確的特點。2、本標準由兩大部組成,均以評分方式進行,總計30分。⑴臨床功能評價(15分):主觀感覺和臨床檢查⑵X線攝片檢查評價(15分):3、評價方法:4、評定:30—26分優25-21分……良20—16分可<15分 差5、說明:⑴Trendelenburg征是髖關節穩定程度的標志,是評價中一項重要內容,當髖關節出現半脫位或治療后并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致短髖畸形時均為陽性。⑵Shenton線標志股骨頭復位的程度,反應髖臼發育的狀態,Y形軟骨未閉合時采用。Sharp角也是反應髖臼發育狀態的,用于Y形軟骨已閉合者,因此時測髖臼角難以準確。Sharp角的測量方法為通過骨盆正面相,雙淚痕連線再通過淚痕與髖臼外緣連線,此二線夾角為Sharp角。⑶臼頭指數AHI(Acetabular-Head-Index)AHI=A/B,A為股骨頭內緣至髖臼外緣的距離;B為股骨頭的橫徑。其值與年齡呈負相關。⑷關節間隙的測量:按5級制進行評定,4級為正常關節間隙;3級較政常間隙窄1/4;2級窄1/2;1級窄3/4;0級關節間隙全消失。關節間隙的測量應與健側對比,雙側者應與齡兒童的髖關節對比。關節間隙是反應關節軟骨有無損傷的重要參考指標。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女性多于男性,左側脫位比右側多,單側脫位約為雙側的1倍。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但許多病例在開始步行后有跛行時,才被發現,錯過了在1歲內治療的最好時機。臨床表現1.嬰兒期單側月兌位者:兩則臀皺紋和大腿皮紋不對稱,腹股溝紋深而位高,患肢較短。雙側脫位者,會陰部增寬,有些細心之母親可發現上述變化外,也會發現病兒大腿不易分開,往往在換尿布時發現髖部有彈跳現象。2.Ortolani試驗是早期發現先天性髖關節月兌位有效而又簡單的檢查方法。具體做法:讓患兒仰臥并屈髖屈膝至90°,檢查者將拇指放在患兒大腿內側,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轉子處,將兩側大腿逐漸外展、外旋。如有月兌位,可感到彈響或跳動聲,髖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將大腿內收、內旋,拇指向外推,股骨頭可再月脫位,再次有彈響或跳動聲,稱為Ortolani試驗陽性(彈進彈出試驗),適用于新生兒的檢查。3.Barlow試驗,又稱“穩定”試驗,是Ortolani試驗的改良。嬰兒平臥,檢查者的兩側中指放在兩側大轉子處,兩手拇指放在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將髖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后將兩髖外展至45°,若檢查者中指感到股骨頭滑入髖臼內,表明有脫位。再用置于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的拇指將股骨頭推向外后側,若感到股骨頭自髖臼后緣滑出,放松拇指后,股骨頭又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